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二:明代金银首饰(增订本)

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二:明代金银首饰(增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扬之水 著
图书标签:
  • 金银器
  • 明代
  • 首饰
  • 工艺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收藏
  • 奢华之色
  • 宋元明金银器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7067
版次:4
商品编码:1168014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首部精研中国古代女性最常见的簪戴之物——金银首饰的专著,细致描绘首饰的插戴方式、构图来源和工艺制作。
  二、古代传统饰品、器物与古代绘画作品、诗词歌赋交相印证。
  三、以图像资料采集丰富、图版清晰、印制精良而充分展现金银首饰的奢华之色。

内容简介

  明代金银首饰的类型与样式,以全盛的面貌刷新了金银首饰领域的历史,用金银珠宝经营出来的奢华之色,因它的纹样之丰富与制作之精巧而成为书写于盈寸之间的一叶艺术史。本卷以文献、图像、实物互证的方式为首饰定名,以此揭示一器一物在社会生活史中自身的演变史以及蕴含其中的设计意匠,蔚为“奢华”的种种之“色”,因此而可触可感,其中所包含的种种故事,也因此有着构成历史细节的实证意义。

作者简介

  扬之水,原名赵丽雅,1954年生,浙江诸暨人。靠自学考入三联书店,于1986年至1996年担任《读书》杂志编辑。张中行《负暄三话》为其立传。1996年起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师从孙机先生开始深入研究文物考古,用考古学的成果来研究文学作品,著作有《终朝采蓝》、《古诗文名物新证》、《诗经名物新证》、《先秦诗文史》《梵澄先生》等。

精彩书评

  ★国学原来是个统一的大的概念,然而现在的学问都是分科的,扬之水同志这个还不是一个分的方法,而是一个合的方法。而且虽然这个书重要是讲古代金银器,而且讲古代首饰和容器这些,实际上她要做的,我的体会是,实际上是要做古代的社会生活史。做古代社会生活史,与政治史、经济史不一样。古代社会生活具体材料不是分片地分割,就是任何材料只要跟社会生活有关系,都要用。文献不管是十三经也好,还是信扎,只要与之相关都可以征引。过去王国维先生讲两重证据法,他实际上还有从文献到文献,不过是传世的文献跟地下的出土文献的接轨。那么我们要做的社会生活史,要求对于材料来者不拒,并且整个把它融汇贯通。即像我们在博物馆的工作,我们常常感慨博物馆不是培养专家的地方,今天鉴定这个文物是清朝的,明天鉴定的是商代,没办法就把自己划定在一个什么学科框架里。要研究古代社会生活也是同样,不管是实物,不管是出土的,不管是传世,不管哪一方面的文件,不管是什么样来源的图像,只要与我研究的主题有关,都要兼收并蓄。在这个古代生活里面有诗、艺术、文学上的美,那么这些美应该通过综合方法来研究,最后能够活生生地体会出来。在现实社会中对古代是相当茫然的,以现在电视剧举例,走出来一个古代的人,他在几分钟之内,用的东西就从商代的爵,就到了明代的刀,混乱不堪。一个国家如果她在知识界域里只有几条筋,只有几个改朝换代的观念,没有一个具像的当时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活生生的概念的话,那么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古代社会生活史是我们应该注意的一个方面。那么,我觉得扬之水是在这个前提下做了一个很好的工作。
  ——国家博物馆孙机先生

  ★名物之学古已有之,但历来并非显学,开创了名物学之新路自扬之水始,可谓空谷足音,生面别开,而对俗文学的灵活运用更是精彩。
  ——赵珩先生

目录

序(孙机)

第一章 明代首饰的类型与样式
小引
第一节 冠,簪,挑心,分心,满冠,钿,掩鬓,鬓钗,
小插,啄针,步摇
第二节 耳环,耳坠,手镯,戒指,禁步,玎及其他
第三节 网巾圈,束发冠,螭虎簪,绦钩,绦环
第四节 余论

第二章 装饰题材举例
第一节 花卉草虫
第二节 瓜果
第三节 人物故事
第四节 梵文及其他

第三章 纹样设计与制作工艺

附论 造型与纹样的发生、传播和演变—以仙山楼阁图为例

前言/序言

  序
  孙机
  放眼历史,最精良的技术多用于武器,而最精美的工艺多用于女装。美丽的女子是尘寰中光彩照人的一群,首饰则是闪耀在她们身上的亮点。为了使首饰达到赏心夺目的效果,制作时往往不惜工本。陕西临潼姜寨一座少女墓中出土骨珠八千七百二十一颗,原应是她的颈饰和胸饰。在以石器为工具的时代里,制成这么一套首饰的工作量至足惊人。后世也是如此,江西南城明益端王墓出土的仙人楼阁金簪,以累丝法编结出天宫楼阁,中间的表演者凤啭鸾舞,周围还环绕着瑶草奇花,尽管体量很小,呈现出来的却俨然是一座场面宏伟、人物众多的大戏台。说它的工艺精细、精巧、精湛,怎么形容都不过分。首饰不同于实用的衣冠裙襦,首饰是热切的审美情趣之有控制的升华。从这个角度上说,古今中外莫不皆然,但品种、式样却因时、地之别而各殊。在欧美的大博物馆里,珠宝首饰经常是展陈的重点之一。我国则有所不同,旧时代的藏家不太理会它们,首饰不曾被视作古董文玩中的一个门类。流风所及,现代学者的注意力也较少向它们聚焦,甚至许多首饰连命名亦莫衷一是。然而另一方面,窖藏和墓葬中所出此类精品的数量已十分可观。形势逼人,整理古代首饰的任务遂不能不提到研究工作的日程上来。
  说到首饰,还应当对它的涵义稍加界定。汉代曾将冠冕、镜栉、脂粉等都算作首饰,宋代又将首饰局限在“头面”的范围内,其内容或宽泛,或狭窄。今天习惯的说法是将妇女的发饰、耳饰、颈饰、胸饰、臂饰、指饰等统称首饰。因笔者曾粗粗涉猎服饰史,对妇女首饰连类而及,做过一些探索。且曾与文物出版社商定,编印一部《中国古代首饰》图录。三百件器物的目录与卷首之综论的写作大纲均已拟就。但这些器物的收藏单位很分散,须组成拍摄组赴各地寻访、洽谈,争取拍出高质量的图片。可是要求调出器物进行拍摄有时并不是无偿的,最后此项计划终于因为经费无着而搁浅、告吹。作为副产品写出的几篇有关步摇、掩耳、罟姑冠、霞帔坠子、三事儿、五兵佩、挑心、分心、?髻、特髻等小文,也全然不成系统。自己仿佛兀立在历史的海岸,目送潮退水落,沙滩上满是堕钗遗珮,却少人问津,既不上美人头,又不入方家眼,只有空怅望的份儿。
  而面前这部《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中的宋元明金银首饰两卷,堪称空谷足音,它正是在开篇所述背景下为向往者期待已久的力作。说它是力作,首先因为内容丰富、充实,宋、元、明三朝的金银首饰之主要品种,书中几乎包罗无遗。作者曾仆仆风尘,对江南七省市及京津地区相关的博物馆逐一巡礼请益,精诚所至,各馆都大力支持,慨允直接观摩文物。几年之间,过手的古代金银器不下千数。掌握了翔实的材料,就为撰写这部著作打下基础。回想笔者当年的尝试之所以举步维艰,就栽在“等、靠、要”的无为和墨守上了。不过她虽有幸接触实物,下一步工作中却仍要克服不少困难。研究文史的前辈早就提出要使用二重证据。时下流行的说法是三重证据,惟其所指为何则不尽一致。但就从事古首饰研究而言,实物、图像与文献三者诚不可或缺。不跟古文献相印证,将无法确知一件首饰本来的名称。杜撰一种叫法,固然也可以用它写文章;但可悲的是,如若此后得不到纠正,这件文物遂有可能成为一颗出轨的流星,游离于历史之外,与有关记事脱节,以致在当时的社会生活的框架中找不到它的位置。不仅对较珍异之物应审慎处理定名问题,对习见之品也不容忽视。汉代铜器应该算是文物中的大路货了,然而称鐎壶为盉、称尊为洗的例子还少见吗!可是尊用于盛酒,洗用于盛弃水,定名一出错,用途遂天差地远。此书则在定名问题上下笔矜严。作者本有名物学的功底,研究古首饰正是她新开辟的名物学试验场。书中不仅对各类器物条分缕析,而且始终把它们放进整体的视野中作通盘观察,所以体系清楚,条理分明,其定名给人以各得其所之感。但要在文献中找到与实物的形制相符、彼此合辙对号的记载谈何容易,因为这些名称大部分并未在五经正史上出现,作者必须博贯群籍,穷搜僻书逸典,披沙拣金,始有一得。她引用的好些文献都是颇不经见的,这就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启迪。比如宋元时曾流行一种弧形大钗,江苏江阴梁武堰宋墓所出者,以三十三对高高的金花筒排列而成,宽度达17。5厘米。簪戴起来,横亘髻上,将成为其妆束中之辉煌的顶峰。笔者往年研习首饰时,不识此物,不知其名。而作者在此书中据明本《碎金》考定为“桥梁钗”。我认为这个定名很妥帖,可以成立。作者且举出山西高平开化寺宋代壁画相印证,更使读者得以窥见当时戴桥梁钗之人物的丰采。
  首饰的品种既繁,如何插戴,如何搭配,便又成了问题。开化寺壁画里之戴桥梁钗者,原是本生故事中善友太子的母后,和她相向而立之善友的父王则戴通天冠,可见壁画中画的乃是极高贵的盛装。由于画面不甚清晰,于桥梁钗下方只能看出一支凤簪。而盛装时,首饰讲究组合,实际情况要华奂得多。又由于桥梁钗在宋元遗物中不甚罕觏,此物显然并非专属于善友之母这等身分的人。但究竟如何搭配才能表示出不同的社会地位,目前尚不知其详。此书曾以南京幕府山及湖南临湘陆城等地的宋墓、湖南沅陵及武汉周家田等地的元墓所出成组的首饰为例,讨论了这时
  之整副头面中所包含的品种。虽然由于实例不足,难以尽数概括,但已经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平日家居应作便装,无须珠光宝气、浓妆艳抹。被称作“闺房之秀,固文士之豪”(沈曾植语)的李清照,中年以后心情不好,一再说自己“日晚倦梳头”,“起来慵自梳头”;但“宝奁尘满,日上帘钩”,她毕竟还有一大匣子首饰放在那儿。如果让她把全部首饰统统戴上,打扮成一位恭人或安人似的官太太,恐怕会被认为是对词家的揶揄,但她也不会老是蓬首粗服。那么,倘若为易安居士造像,首饰这部分该如何解决呢?此书虽然没有正面回答这类问题,但基本的元件却都在这里了。研究古器物的终极目的是认识和复原历史,但要用写实主义的艺术手法描绘出古人的整体形象,即便是画一张李清照像,有待琢磨的地方也还多着呐。何种发型?何种髻式?如何梳掠?如何绾结?如何插戴?更不要说服装、巾帼方面的诸多问题了。其中不仅需要艺术家付出努力,也需要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物学家、名物学家更详尽地做好前期的论证。
  进入明代,情况明朗得多。因为无论实物、图像或文献都比前朝丰富。而且这时已婚妇女多在发髻上戴?髻,正面簪挑心,其他首饰对称插戴。虽然件数、品种时有出入,但轮廓变动不大。有的墓葬中出土的整副头面,甚至连位置也未曾扰动。以之与文献及绘画,特别是影像画相比照,几乎可以按图索骥。即便是宫廷中嫔妃们的特髻,也不过像一顶提升了档次的?髻,基本模式仍不出以上套路。因此明代首饰比较有章可循,加之材料多,作者左右采撷,得心应手。虽然是逐件分头叙述,但由于无论对宏观、对细节,均洞熟于胸,故不必打断话头,作些补充的考证。引用的文献资料也总是在需要它们的时候应声出场,举证帮腔,恰到好处,一点不显得枝蔓。所以明朝首饰的品种尽管也挺复杂,但作者娓娓而谈,如数家珍。读起来仿佛行山阴道上,指顾凭眺,意兴盎然。同时为作者流畅的文笔所引领,一些讲装饰中的故事画及梵文种子字等很专门的问题,也让人觉得是题中应有之义,而乐于倾听。
  另外,书中还谈到了一些小冠、带銙、绦环等男用的“装身具”,因为性质相近,搭车出镜,也算是顺理成章了。

《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系列第二卷,聚焦于明代金银首饰的精妙工艺与文化内涵。本书深入剖析了明代这一历史时期,金银首饰在材质、形制、工艺技术及其社会文化功能上的演变与巅峰。 一、 时代背景与金银器的地位 明代(1368年—1644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政治上,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商业贸易日益繁荣,江南等地的手工业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在这样的背景下,金银器作为财富的象征、礼仪的载体和身份的标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书首先梳理了明代金银矿的开采与冶炼技术,以及金银原料的流通渠道。重点探讨了官方设立的御用作坊(如内官监)与民间私营作坊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直接决定了金银器制作的风格差异——官器庄重典雅,民用则更趋华丽繁复。 二、 明代金银首饰的材质与工艺技术 明代金银首饰的制作技术集前代之大成,并有所创新。 1. 材质的精炼与应用: 明代对金的纯度要求极高,尤其在宫廷用器中,常使用含金量极高的“赤金”。银器的使用范围则更为广泛,不仅有白银,还出现了大量的镀金银器。本书详细分析了錾花、镂空、丝编、堆金、错金等传统工艺在首饰制作中的应用深度。 2. 核心工艺的突破: 花丝工艺(Filigree): 明代花丝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首饰中的龙纹、凤纹、花卉纹等,常采用极细的金银丝盘绕、编织、焊接而成,其轻盈与精细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书中所收录的实物图片清晰展示了“累丝”技术的繁复结构。 錾刻工艺(Chasing and Repoussé): 錾花是装饰金银表面的主要手法。明代錾工线条更加流畅,浮雕效果更为立体。尤其在大型头饰和带饰中,錾刻的人物、山水、吉祥图案层次分明,具有强烈的叙事性和装饰性。 镶嵌技术(Inlay): 宝石镶嵌技术在明代首饰中大量应用。本书着重研究了对红宝石、蓝宝石、翡翠、玛瑙以及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珍珠、点翠的使用规范。镶嵌的嵌口处理细密紧致,凸显了金银与宝石的和谐统一。 三、 主要首饰品类的形态与功能 明代首饰形制多样,功能明确,反映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对美的追求。本书将首饰分为头面首饰、颈部首饰、身体佩饰三大类进行系统梳理。 1. 头面首饰(Head Ornaments): 这是明代金银首饰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体现了女性身份与地位的差异。 凤冠与钿子: 虽然凤冠多为礼器,但其上的金银装饰(如金丝、点翠、镶宝)是研究的首要对象。钿子作为日常或半正式场合的头饰,造型趋于扁平化,装饰题材多取自吉祥寓意,如“福禄寿”三星、蝙蝠、灵芝等。 步摇与簪钗: 步摇的精巧设计在于其动感,细小的金叶或珠串在行走间摇曳生姿。簪钗则从实用工具转变为纯粹的装饰品,其题材涵盖花鸟虫鱼、历史故事乃至神话传说。 2. 身体佩饰(Body Adornments): 项圈与璎珞: 项圈多为套环式,多见于贵族女性和儿童。璎珞(Yingluo)是具有宗教和礼仪意义的饰物,以金银链条串联各种宝石、玉件、垂饰,结构复杂,是身份的集中体现。 带饰与擿子(Pendant): 带饰在明代更为华美,取代了部分织物带的单一功能,成为展现腰部线条和等级的焦点。擿子多佩于衣襟或腰带之上,造型小巧而精美,是贵族日常服饰的“点睛之笔”。 四、 题材寓意与文化内涵 明代金银首饰的纹饰图案并非随意堆砌,而是承载着深厚的儒家伦理、道教信仰及民间祈福思想。 等级与制度的体现: 官员的补子(虽非纯金银,但其制度影响了金银器的主题选择)确立了纹样的规范性。王室和高官使用的首饰图案严格遵循礼制,如龙纹、十二章纹(在特定形制中可见端倪)的使用受到严格限制。 吉祥图案的滥用与创新: 蝙蝠(福)、鹿(禄)、桃(寿)、牡丹(富贵)等传统吉祥图案在民间首饰中被大量使用,且常以多重组合形式出现,寓意叠加,如“福寿延年”、“富贵长春”。本书特别关注了明代文人审美对首饰设计的影响,使得一些自然题材(如竹、梅)的描绘更具书卷气。 五、 总结:明代金银首饰的艺术成就 明代金银首饰是手工业技术与审美趣味高度成熟的产物。它既是宫廷权力的象征,也是社会财富流动的直观体现。本书通过对大量出土文物、传世名作及历史文献的交叉印证,勾勒出一个富丽堂皇、技艺精湛的明代首饰世界,揭示了其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独特地位。其工艺的精细化和题材的世俗化趋势,为后世清代金银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对“奢华”这一概念的阐释上,远超出了单纯对贵重材料的堆砌。它细致地剖析了明代社会对于“光彩夺目”的不同解读方式。例如,宫廷所崇尚的浑厚、规整与地方富商或士绅所追求的清雅、内敛之间存在的微妙张力,是如何通过金银首饰的形制和工艺被表现出来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社会史的视角,将首饰从单纯的“装饰品”提升到了“身份标签”和“财富展示”的层面。每一件看似简单的耳环或簪首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社会网络、家族地位的宣示,甚至是政治气候的微妙反映。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工艺传承时所表现出的克制和审慎,他没有过度美化古代工匠的“神话”,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组织结构下来考察,使得整个研究更加脚踏实地。这种深入骨髓的社会文化解读,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器物图录范畴。

评分

这本关于宋元明金银器的研究专著,尤其是聚焦于明代金银首饰的卷册,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时代精致工艺与审美风尚的窗户。初次翻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学术的严谨性与图像的丰富性形成了完美的平衡。作者在材料的选择上似乎下了极大的功夫,不仅收录了大量博物馆级的馆藏精品,还兼顾了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可能使用的器物类型,这种全面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明代金银首饰社会功能和技术水平的认知。书中的器物分类清晰,从发饰、耳饰到颈饰、腕饰,每一个品类都有详尽的图录和考证。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器物形制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纹饰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比如那些龙凤呈祥、福禄寿喜的母题,是如何通过金银这种贵金属的载体,被赋予了时代特有的诠释。这种深度的文本解读,让冰冷的文物“活”了起来,不再是单纯的物质遗存,而是那个辉煌王朝生活美学和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对于一个非专业研究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扎实的知识框架,更激发了对历史细节的无限遐想。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沉浸”,与其说是在读一本学术专著,不如说是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私人鉴赏之旅。那些对特定时期、特定形制首饰的细致描述,比如“圈枝纹”的流行与衰落,或者“攒珠点翠”工艺的复杂性,都配上了最恰当的图例。我个人对明代中晚期文人士大夫阶层对金银器物的品味变化尤其感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不少值得玩味的线索。它没有回避工艺中的“粗糙”或“模仿”现象,而是将其视为时代流变和市场需求的结果,这种客观而全面的评价态度,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更为立体和可信。特别是那些对比图——将早期的素雅与后期的繁复并置——能让人清晰地捕捉到审美趣味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发生转向的。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提供了一种“可读性”极强的学术成果,它既能满足资深研究者对史料的精确要求,也能让入门者在惊叹于器物之美的同时,获得清晰的知识结构。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关于明代金银首饰的研究,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典范之作。它在图像资料的整理、学术观点的构建,以及文本表达的流畅性上,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明代物质文化与审美取向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坚实而又充满细节的参照系。书中对不同时期金银合金配比、热处理技术在器物上的应用痕迹的探讨,虽然篇幅不长,但为理解古代冶金技术的精进提供了宝贵的实例支撑。我发现自己常常在阅读某一章节后,需要停下来,仔细回味作者提出的那些关于材料选择与艺术表达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这本书的增订版显然是在原版基础上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正,无论是新发现的实物,还是新的考古发掘报告都被纳入考量,展现了作者持续的学术投入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它不仅是研究金银器的必备参考书,也是理解明代生活艺术的优秀入门读物。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令人印象深刻,那种对细节的苛求,本身就呼应了书中所载金银器物那种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光影之下,那些錾刻的细密纹路、镂空的花卉,仿佛触手可及,即便是高倍放大下的照片,其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也达到了顶级水平。作为一名对古代金属工艺抱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关注的焦点往往在于技术层面——那种失蜡法、鏨花、鎏金工艺在不同时期是如何演变的。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叙述虽然扎实,但更侧重于艺术史和器物学分析,这对我理解其背后的“为什么”提供了极佳的语境。它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将明代的金银首饰置于其社会经济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比如海禁开放后海外材质和工艺的传入,以及宫廷审美对民间时尚的辐射和影响。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脉络时那种游刃有余的学养,论证过程逻辑缜密,引用的文献和考古报告相互印证,使得结论极具说服力,而不是空泛的推测。

评分

张知识非常好看,可以静下心来阅读。

评分

大作,大气,做的好看。。

评分

发货速度快,快递小哥态度超好!东东也很好!

评分

书真的不错!很值得收藏!京东快递很给力!如果再便宜些就更好了!

评分

明代金银首饰的类型与样式,以全盛的面貌刷新了金银首饰领域的历史,用金银珠宝经营出来的奢华之色,因它的纹样之丰富与制作之精巧而成为书写于盈寸之间的一叶艺术史。本卷以文献、图像、实物互证的方式为首饰定名,以此揭示一器一物在社会生活史中自身的演变史以及蕴含其中的设计意匠,蔚为“奢华”的种种之“色”,因此而可触可感,其中所包含的种种故事,也因此有着构成历史细节的实证意义。

评分

论述详瞻,通览一番,文化程度又提高了

评分

装帧精美,内容详实,可读性尚可......

评分

非常好,搞活动买书就是划算

评分

扬之水的应该读一下,版本精美,没赶上大的优惠活动!价格蛮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