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更多精彩圖書請點擊:
編輯推薦
被選入2014年全國教師暑期閱讀推薦書目漢字樹》
妙趣橫生:《漢字樹5》以房屋、器物為中心,涵蓋與之相關的600多個漢字,將一棵生機盎然的漢字之樹呈現在讀者麵前,生動形象,趣味無窮。。
★全書內容通俗易通,妙趣橫生,是一本兼具實用性和趣味性的漢字解說讀本,讀者在拿到書的第一時間,即能被其中的內容所吸引。
★《漢字樹5:漢字中的建築與器皿》從文明的起源開始,詳盡的講述瞭生活中所能遇到的,與器物房捨的相關漢字。伴隨著文明的演進,先民們經曆瞭從穴居到房屋的轉變,從每個字的構形上我們可以發現,漢字與器物房捨、與文明發展息息相關,交相輝映。
★《漢字樹5:漢字中的建築與器皿》以“樹”的形式來解讀漢字,將看似沒有關聯的漢字形象化地展現齣來,讓讀者在趣味閱讀的同時,輕鬆掌握漢字的不同意義及用法,既能豐富文字學知識,又能提高國學素養。
購買相關産品請點擊:
內容簡介
全書共收錄600多個個與房捨和容器相關的漢字,詳細解釋這些漢字的基本含義、常見用法以及漢字背後的趣味故事,同時搜集並標注這些漢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等字體以及繁簡寫法等,由簡到繁、由淺入深逐步揭示漢字的發展脈絡。讀者可以迅速瞭解不同漢字之間的邏輯關係,即便是毫無文字學根基的讀者,也能憑藉自己對漢語的使用經驗,很快讀懂漢字的來龍去脈。
作者簡介
廖文豪,現任中國颱灣颱北商業大學副教授,鍾情於古漢字研究,鑽研甲骨文十餘年,發錶過《漢字龍原來是一條逆天之龍》、《文身習俗對漢字的影響》、《在漢字裏遇見上帝》、《品茗漢字裏的酒香》等文章,所著《漢字樹》係列已授權中文簡體版、韓文版。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漢字樹根深葉茂,生生不息,見證中華文明曆史;中國心意切情真,念念在茲,願景世界風雅大同。
漢字是曆史文化的載體,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樹木則是生命的象徵,代錶生生不息的中華精神。靳之林在《生命之樹》一書中說:“人類通天通地生命永生意識的觀念體現,就是作為大地中軸的宇宙樹。”颱灣學者廖文豪先生大作以《漢字樹》為題,頗有深意。
該書雅俗共賞,雖為文字學的普及讀物,但不乏科學性、學術性。作者廖文豪先生充分吸收文字學界先賢的釋讀成果,或擇善而從,或另立新說,皆言而有據。不僅是文字學愛好者的入門津梁,而且是文字學研究者的良師益友。特此推薦。
——天津市國學研究會副會長楊效雷
目錄
第一章房屋
屋頂——“高”的衍生字
“”——糧倉
房屋
屋棚
洞穴
第二章門
門
第三章覆蓋
“冖、冂”的衍生字
“內”——進入屋子裏
“丙”——爐竈
“網”的衍生字
“雨”的衍生字
第四章容器
“凵”——凹陷地形
盆器類——“皿”——不透水的有耳容器
“皀”——飯盆
“臼”——內部粗糙的凹陷容器
瓦罐類——“缶”——瓦罐
“畐”——長頸陶罐
“酉”——酒罐
燉鍋類——“亯”——燉鍋
“鼎”——高大型燉鍋
“鬲”——三腳蒸鍋
袋類——“由”的衍生字
“西、鹵”——裝滿物品的袋子
“鹵”——滿袋的鹽
“其”——畚箕
“匚”——方形儲物箱
精彩書摘
京jīng
極其“高聳”的“高颱建築”。
古代強國的君王似乎都喜歡建高塔,例如商紂王在三韆多年前所建的鹿颱,颱高四丈九尺。而兩韆六百年前,巴比倫所建築空中花園,花園底部有四層平颱,各層平颱由二十五公尺高的柱子支撐,在當時算是非常高的建築物。
在“高”底下添加一條垂直綫而衍生齣“京”,錶示這是很高的高颱建築。“京”的本義是很高的建築物,引申為君王的居所,如京都、京城,因為古代君王都住在最高的建築物裏。《說文》:“京,人所為絕高丘也。”
景jǐng
“日”光從“極高的城樓”上照下來。
引申為美麗的風光、抬頭仰望,相關用詞如風景、景仰等。
影yǐng
“日”光從“極高的城樓”上照射所産生的“文彩”。
“影”的本字是“景”,後來纔添加“彡”改作“影”,如《管子》:“如景(影)之隨形。”“影”引申為映像的形象,相關用詞如影像、攝影、陰影等。
嗇sè
將所收獲的“麥子”送入“榖倉”。
甲骨文是在糧倉上頭添加象徵禾麥的符號,代錶將收獲的禾榖存入倉庫。“嗇”的本義為存糧的榖倉,引申為節儉、農事,相關用詞如吝嗇、嗇事(農事)。
食shí
“嘴”裏咀嚼著碗中“食物”。
甲骨文是由一張嘴、一鍋飯及兩滴口水所構成,清楚而生動地描繪齣一個人就食的模樣。金文及篆體則去除兩滴口水。
養養yǎng
將“羊”趕去“食”草。
“養”是古人放養羊群的寫照,先將羊養大之後,再宰羊養人。“養”的本義為供應食物給羊吃,引申為供應食物,相關用詞如喂養、供養、養分等。
既jì
一個吃完“飯”“打飽嗝”的人。
“既”是描寫一個人吃飽飯準備離開的景象。“既”的本義為食盡,引申為全都、已經,相關用詞如既然、既得利益等。《禮記》:“君既食。”《榖梁傳》:“既者,盡也。”日全蝕也稱為“既”,如《春鞦》:“日有食之,既。”《論衡》:“日既是也。”“日蝕時既。”
……
前言/序言
《字裏乾坤:中國古建與器物的演變密碼》 楔子:字形裏的凝固時光 古老的漢字,不僅僅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更像是凝固的曆史切片,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明印記。當我們凝視那些橫竪撇捺,筆畫之間仿佛還能聽到遠古的迴響,感受到先民們對世界的觀察、理解與創造。漢字,如同一個巨大的寶庫,蘊藏著我們祖先的智慧與技藝。其中,那些與建築和器物相關的字,更是生動地描繪瞭中華文明的物質基礎和審美情趣,它們是連接古今的橋梁,是解構過去、理解現在的鑰匙。 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迷霧,從漢字這個獨特的視角齣發,深入探索中國古代建築與器物的演變軌跡。我們不隻是在解讀字形,更是在品味那些由字形所映射齣的,凝結在磚瓦、木石、青銅、陶瓷之上的,韆百年來的匠心與審美。 第一章:築巢引鳳——漢字中的建築智慧 人類對居所的需求,是最原始也是最根本的需求之一。從簡單的穴居到精巧的木構,建築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適應自然、改造自然、追求安寜與秩序的史詩。而漢字,則以其獨特的象形、指事、會意等造字方式,將這些建築的雛形與發展,巧妙地融入其中。 “穴”:最初的庇護所。 這個字形,如同一隻眼睛,又像一個洞口,直接描繪瞭早期人類依山而居、鑽穴而棲的生存狀態。它不僅僅是一個字,更是一個場景,讓我們想象到在漫長的史前時代,先民們如何在洞穴中躲避風雨,生火取暖,與自然共存。這“穴”的形態,預示著人類對封閉、安全空間的最初渴望,也為後來的建築活動奠定瞭心理基礎。 “廬”、“室”、“傢”:從簡陋到溫暖。 “廬”字,是草字頭加上“戶”,暗示著用茅草等材料搭建的簡易房屋,有齣入的門,是初步的遮風避雨之所。“室”字,在“宀”之下,則顯得更為堅固,多指房屋內部的空間,可能包含牆壁和屋頂。“傢”,更是“宀”與“豕”的結閤,過去“豕”在古代是重要的傢畜,有豬意味著傢庭的富足和穩定。從“廬”的飄忽,到“室”的實體,再到“傢”的蘊含生活氣息,漢字清晰地勾勒齣居住空間由簡陋走嚮復雜、由遮蔽走嚮安定的過程。這些字,不僅僅是名稱,更是對居住環境功能和意義的逐步提升的注解。 “堂”、“殿”、“宮”:尊卑與秩序的體現。 隨著社會的發展,建築的功能日益多樣化,也承載瞭更多的社會等級與政治含義。“堂”,在“土”之上,錶示在地麵之上建造的較高大的房屋,常用於祭祀或集會。“殿”,則更加宏偉,其字形中的“建”字,暗示著建築的結構和規模,是高大、莊嚴的建築。“宮”,在“宀”之下,有“呂”之聲。古代“宮”字,其上部分或有像城垣的描繪,或有類似殿宇重疊的意象,暗示著皇宮的龐大、封閉和森嚴。這些字,如同一張張建築藍圖,勾勒齣不同等級的建築形製,也反映瞭古人社會結構和權力體係的層層遞進。 “樓”、“閣”、“塔”:垂直空間的拓展。 漢字中關於垂直建築的字,則展現瞭古人嚮高處仰望的雄心。“樓”,其字形中的“女”旁,可能暗示著在較高處供女性居住,或是在樓上處理事務。“閣”,在“門”中,有“各”之聲,通常指建在高處的、有門的建築,例如用於瞭望或儲藏。“塔”,在“石”之上,在“厃”(意為山高)之下,則指嚮佛教傳入後,興起的具有宗教意義的、高聳的建築。這些字,不僅描繪瞭建築的形態,更承載瞭當時人們對高度、視野以及宗教信仰的追求。 “城”、“郭”、“垣”:防禦與邊界。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與城市防禦相關的漢字,如“城”、“郭”、“垣”,都充滿瞭堅固與隔絕的意味。“城”,在“土”之上,有“成”之聲,錶示用土堆築而成的防禦工事,是城市的核心。“郭”,在“幾”之上,有“國”之聲,常指圍繞城垣外圍的區域,也是一種防禦層。“垣”,則錶示牆垣,可以是磚石或泥土砌成,是界定空間、起到隔離和防禦作用的屏障。這些字,勾勒齣古代城市空間的層級和防禦體係,也反映瞭古人對安全和秩序的重視。 “橋”、“井”、“壇”:基礎設施與生活脈絡。 即使是看似簡單的基礎設施,也深刻地烙印在漢字之中。“橋”,在“木”之上,有“喬”之聲,直觀地錶現瞭跨越河流的木製橋梁。“井”,則是一個完美的象形字,中間是水,四周是井壁,生動地描繪瞭古人挖鑿水井的生活場景。“壇”,在“土”之上,有“占”之聲,是祭祀天地、祈禱豐收的露天祭祀場所。這些字,連接著生産、生活與信仰,是文明得以延續的基石。 第二章:器載乾坤——漢字中的器物世界 除瞭居住的場所,人類的生活還離不開各種器物。從最基本的工具到精美的藝術品,器物的發展,是人類智慧和技藝的結晶,也是社會文化的重要載體。漢字,同樣以其豐富的錶達能力,記錄瞭這些器物的形態、功能與演變。 “鼎”、“簋”、“爵”:青銅時代的禮樂之器。 青銅器,是中國古代物質文明的巔峰之一。與青銅禮器相關的漢字,如“鼎”,其字形本身就像一個三足兩耳的烹煮器,承載著權力、地位和祭祀的意義。它是古代國傢政權的象徵。“簋”,其字形可能模仿瞭盛放食物的容器,常常與鼎搭配使用,是盛放榖物的器皿。“爵”,則是一個飲酒器,其字形可能描繪瞭其流、尾、足的獨特造型。這些字,不僅僅是名稱,更是古代禮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承載著等級、倫理與信仰。 “車”、“馬”、“舟”:交通與運輸的革新。 伴隨交通工具的發展,人類的活動範圍得以拓展,文明得以交流。“車”,其字形是多個輪子的形象,代錶瞭古代重要的陸地交通工具,從戰車到運輸車,都極大地改變瞭人們的齣行方式。“馬”,這個字形,在古代可能是畫馬的側影,是與車緊密相關的牲畜,也代錶瞭速度和力量。“舟”,則是一個橫置的船形,描繪瞭水上交通的起源,從簡單的筏子到木製的船隻,都為人類的遷徙和貿易提供瞭可能。這些字,是科技進步的縮影,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催化劑。 “刀”、“斧”、“弓”:工具與武器的演變。 人類最早的文明,離不開工具的使用。與工具和武器相關的漢字,如“刀”,其字形如同鋒利的刀刃。“斧”,則描繪瞭斧頭的形狀,用於砍伐和劈削。“弓”,則是一個彎麯的形狀,代錶瞭古代重要的遠程攻擊武器。這些字,簡單而直接,卻勾勒齣人類在改造自然和進行戰爭中的基本技能與手段,它們是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 “碗”、“盤”、“杯”:飲食文化的細節。 日常的飲食,也離不開各種器皿。“碗”,其字形可能模仿瞭盛放食物的圓口深腹的形狀。“盤”,則描繪瞭扁平的、盛放食物的容器。“杯”,則是一個小型的飲酒或飲茶的器皿,其字形可能變化較多,但都指嚮小口、可手持的特點。這些字,細微之處展現瞭中華民族對於飲食的講究與精緻,也反映瞭不同時期陶瓷工藝的發展。 “鏡”、“鍾”、“琴”:審美與精神寄托。 除瞭實用功能,器物還承載著審美與精神的追求。“鏡”,在“金”之上,有“竟”之聲,指古代用金屬打磨而成的用於照麵的器具。它的字形,暗示瞭其金屬材質和反射光綫的特性。“鍾”,在“金”之上,有“忠”之聲,是重要的發聲樂器,用於祭祀、報時或傳達信息,其字形描繪瞭鍾的輪廓。“琴”,在“金”之上,有“今”之聲,是一種弦樂器,其字形可能描繪瞭琴體的結構。這些字,展現瞭古人在物質生活之外,對聲音、影像以及精神世界的探索與寄托。 “瓦”、“磚”、“陶”、“瓷”:材料與工藝的進步。 建築和器物,離不開各種材料的運用。與材料相關的漢字,如“瓦”、“磚”,都與建築屋頂的覆蓋物有關,強調瞭其泥土燒製的特性。“陶”,在“金”之上,在“匋”(意為燒窯)之旁,是燒製陶器的總稱。“瓷”,在“石”之上,在“廠”(或“匣”)之旁,則代錶瞭更為精細、堅硬的陶瓷製品。這些字,反映瞭古人在材料選擇、加工和燒製工藝上的不斷探索與革新,是中國古代物質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 第三章:字形背後的匠心與傳承 每一個漢字,都不僅僅是一個靜態的符號,它背後蘊含著的是古人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技術水平以及審美取嚮。通過對建築和器物相關漢字的解讀,我們得以窺見: 象形與指事的智慧。 許多與建築和器物相關的漢字,都采用瞭象形和指事的方式,直接描繪事物的形態或特點。這種直觀的造字方法,不僅方便瞭記憶和理解,更反映瞭古人敏銳的觀察力和對客觀世界的精準捕捉。例如“穴”的洞穴狀,“橋”的跨越狀,“鼎”的三足兩耳狀,都是極富象形意味的。 會意與聯想的精妙。 隨著語言的發展,會意字逐漸增多,將兩個或多個字組閤起來,錶達更復雜的意義。例如“傢”的“宀”與“豕”的結閤,強調瞭傢庭的安寜與富足;“堂”的“土”與“尚”的結閤,暗示瞭地麵上的高大建築;“宮”的“宀”與“呂”的結閤,可能象徵著層層疊疊的殿宇。這種造字方式,展現瞭古人聯想和組閤的能力,將物質形態與社會功能、文化意義巧妙地融閤在一起。 部首的提示作用。 許多漢字的部首,也直接或間接地提示瞭其與建築或器物之間的聯係。“宀”(寶蓋頭)幾乎所有與房屋、屋頂相關的字都帶有,如“室”、“傢”、“宮”、“堂”等。“金”字旁常齣現在與金屬器物相關的字中,如“鼎”、“鍾”、“鏡”等。“木”字旁則與木製建築和器物相關,如“橋”、“棺”等。這些部首,如同綫索,引導我們更快地進入與特定事物相關的語境。 曆史的沉澱與演變。 漢字並非一成不變,它們隨著曆史的進程,在字形、字義上都有所演變。對這些演變的梳理,也能夠摺射齣建築和器物本身的發展軌跡。例如,早期的一些器物字,可能更加注重實用功能,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則會增加更多的文化和禮製內涵。 結語:字裏行間,連接古今 《字裏乾坤:中國古建與器物的演變密碼》不是一本枯燥的字典,也不是一本冰冷的考古報告。它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一次穿梭古今的旅行。通過漢字這一獨特的媒介,我們得以觸摸到古代建築的厚重,品味到器物的精巧,更重要的是,感受到那份貫穿古今的中華民族的智慧、創造力與審美情趣。 當我們再次看到這些熟悉的漢字,或許會多一份敬畏,多一份理解。它們不再僅僅是筆畫的組閤,而是古人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産,是連接我們與祖先、與文明最直接、最生動的紐帶。字形之中,藏著乾坤;字裏行間,蘊含著永恒的中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