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情绪+时间+心态管理,全方位扫清职场个人的心理死角,堪称职场战神的孙子兵法。
成功者个人情绪管理的秘籍,提高人的社交商。
充满智谋和启发性,直击导致人失败的思想与习惯,重新定位与设计自己的生活,让成功尽在掌控中。
作者简介
龙湘涛,为职业作家,对女性婚姻爱情等方面有细致的体察,善于在心灵方面给予女性指导和建议。作品有:《婚前女郎,婚后女王》《今天开始不纠结》。
宏远,原名姚讲,是热爱创作的文学青年,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才思敏捷,工作之余都沉湎于文字的美妙世界中。
目录
第一章不好意思背后隐藏的心理暗示
1.直面心灵
2.心理传导--父辈和子女
3.自卑与过于自尊
4.不好意思与自尊的渊源
5.不要给心灵划定界限
6.羊群效应
7.标签的放大效应
8.负面情绪的效应
第二章诱发不好意思的因素
1.借口的来由
2.不好意思本身是一种对抗行为
3.自我暗示的符号解析
4.如何截留心理暗示
5.他人的意愿和自己的意愿
6.走下神梯
7.有生命就不卑微
第三章利用对方眼光重组心灵装置
1.学会拒绝,承受结果
2.不要为难自己
3.超越自我的认识
4.架子不等于权威
5.信念使价值重生
6.不做无谓的表演
7.不做"礼尚往来"的奴隶
8.心的容器
第四章切断负效应,重组关系回路
1.对抗还是接受,决定了结果
2.接纳不好意思,画上休止符
3.先停止买单再切断发源地
4.接纳他人
5.弹性地定位关系
6.重复是成功之母
第五章学会利用『不好意思』
1.巧妙"读心"
2.了解性情,灵活有方
3.针对不同性情的人,灵活应对
4.换位思考,想人所想
5.不拘经验,避免被误导
6.亲疏有度
精彩书摘
1.直面心灵
不好意思源于对心灵的背弃
我们之所以觉得不好意思,是因为我们常常用他人的目光在看待自己,思考自身的问题。我们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是完美无瑕的,这就与我们自身产生了矛盾。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很清楚,自己不是完美无瑕的,或多或少,我们的身上总会存在一些缺点和毛病。但奇怪的是,人们总是无法接受自己和别人身上的瑕疵,喜欢挑剔的大有人在。假设人们希望自己
完美无瑕的愿望过于强烈,可瑕疵不会凭空消失,只好拼命掩盖。这种拼命掩盖的行为可能会带来两种结果:一种是过于自责及自卑,一种是恼羞成怒。归根结底,这两种结果都是“他人的目光”和自身的需求发生矛盾冲突,导致不好意思的心理在作祟。
举个例子来说。在晚清慈禧太后专政的年代里,有一位比较有名的总管太监小德张,此人乃河北青县人。在小德张十二岁的时候,一天,家乡的大财主坐着一辆华丽的双套大马车正要出行,小德张在旁边无比艳羡地看呆了,以致忘记躲开,给大车让路,于是招来赶车人的嘲笑:
“你既然这样爱大车,光看人家的没有用,有本事自己也买一辆……”
在众人的哄笑声中,小德张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和刺激。他回到村里,四处问人:“我怎样才能发财,也能买一辆大套车?”有人跟他说:“要想发财还不容易,只要舍得把那活割掉,当太监,不要说买辆大车,每天还能陪龙伴驾哩!”这原本是句玩笑话,小德张却听进了心里,一狠心,亲手将自己给阉割了。养好伤之后,小德张被送到慎刑司学习宫中的规矩、礼仪,不久就被送入宫中当差。在宫中,由于容貌清秀,聪明乖巧,善于逢迎,不久他便在西太后的宫中当上了小太监,取名张兰德,从此一帆风顺,平步青云,先后成了慈禧太后和隆裕太后的心腹,地位仅次于李莲英。
这时候的小德张,已是家资巨万,富比王侯,可以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了,别说是区区一辆大车,就算是用大车把家乡的路排满,恐怕也不在话下。按说他童年时期遭受嘲笑伤了自尊的心理阴影,此时应该早就消弭了。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德张却表现出另外的一些异常——热衷于娶妻。他在出宫前,就娶过一房妻子,妻子早逝后,又纳过两个妾,但她们都因不堪受虐而先后自尽。小德张出宫后,又在天津某妓院以重金购得雏妓一名,娶回家为妻。
一个太监,为何要三番五次地娶妻呢?除了野史上提到的小德张净身不彻底,留了些根蒂,致使他重新有了对女人的欲望之外,恐怕也离不开一个深层的心理因素:无法接受在别人眼中,自己是一个身体上有残缺的人、不是一个纯粹的男人的现实。他感到不好意思,以致恼羞成怒,导致心理扭曲,所以要通过娶妻的行为来证明他也拥有男人的能力。那么,他的两个妾是如何受虐自尽的,也可想而知了。
其实,早在童年时期,我们就能看出小德张已经在受到不好意思心理的控制了。看到大财主的马车,遭受讽刺与嘲笑,令他感到自尊受损,从此,“不好意思”的感情控制着他,使他觉得非要比那个大财主更有钱,才能挣回面子,赢回自尊。为此,他明知道自己可能会终生让人看不起,却还是痛下狠手,让自己变成了阉人,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可是,当他得到了财富之后,弥补了财富上欠缺的不好意思心理,却又被另一种不好意思控制,即作为男性能力的缺失。这才有了他违背常理的娶妻行为。
当然,这是比较极端的例子。在普通人身上,其实也存在着这个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处理方式不同、结果不同罢了。
一旦瑕疵暴露,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不好意思。我们对自己身上存在着瑕疵感到不好意思,也为自己的掩盖行为感到不好意思,我们的心不是在为了塑造“完美”的自己而忙碌着,就是在为不好意思而尴尬着、自责着。渐渐地,我们变得越来越被动,将心底真实的声音放在角落里,冷落它,背弃它,让它蒙尘,让它失声,直到有一天,我们再也
找不到它。
因此,想要解决“不好意思”的问题,就要从根源着手,即拒绝被“他人的目光”控制,转而跟着自己的心走。
学会跟着心走
什么是跟着心走?就是按照内心的真实想法行事,追求自己真正的所需。下面这个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
一位富翁喝着可乐,躺在沙滩椅上惬意地晒太阳,离他不远的地方,
一位乞丐也喝着可乐,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富翁好奇地问乞丐:“天气这么好,你为什么不去乞讨呢?”乞丐反问富翁:“我为什么要去乞讨?”
富翁答:“乞讨是你的工作啊,你难道不应该趁着好时光抓紧时间多乞讨一点儿钱,然后做点小生意,再把小生意做成大生意,变成我这样的富翁,到时候再来享受?”乞丐没有回答富翁,而是反问了他一个问题:
“尊敬的朋友,你现在在干吗?”“我在晒太阳啊!”富翁答道。乞丐问:“那么我呢?”富翁脱口而出:“你也在晒太阳啊!”乞丐耸耸肩,回道:“这不就行了,你奋斗了那么多年,是为了躺在这儿晒太阳,我现在就在晒太阳,为什么要费那么多事呢?”
这则故事中的乞丐,便是典型的跟着心走的人。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就直接过上了什么样的生活,而不是受”他人的目光“影响,以他人的标准评判自身的成功,像富翁那样,大费周章、辛苦半生才能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
有人说,这个浅显的道理,我懂。我也相信你懂。但是,你敢去做吗?敢于认真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然后听从那个声音的召唤,按照它的指示去行动吗?我想,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无法气壮山河地回答说:我敢!
打比方说,一位三十岁的女子(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女子),与男友谈着不咸不淡的恋爱,对方不提结婚,她也不提。但她心里开始着急。她心知,她与对方都不太想结婚,他们不是对方的理想伴侣,甚至谈不上爱对方,而仅仅是经人介绍,觉得彼此的条件都“合适”。但他们在一起好几年了,彼此又没有“备胎”,最重要的是,她成了世人眼中的
“剩女”。周围的人,不管是亲朋好友还是毫不相干的熟人,都开始用怪异的眼光看她。在这种灼灼目光下,不好意思简直成了家常便饭。为了避免尴尬,她已经尽力少去会见亲友了,跟陌生人打交道也不敢随便说出自己的单身身份。
在世俗的压力下,她认识到自己应该结婚了——就算是男友并不是她的理想伴侣——但她不好意思开口先提结婚的事。而她内心的真实想法其实是:这个男人不适合我,我不甘心就这样跟这个人不咸不淡地过一辈子。她想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还原生命的激情。同时她也知道,如果此时她提出分手,恐怕来自外界的压力会更大。大家会觉得她是疯了,不知
天高地厚,认识不到自己已经是“剩菜”一碟,到了这个年龄还敢挑三拣四……
她不敢想下去,最后,她选择了继续煎熬自己,继续谈着不咸不淡的恋爱,因为至少她还有一个关系稳定的男朋友,大家不至于认为她没人要。这位姑娘如果不做出改变,挣脱不好意思的心理束缚,她的人生结局是可想而知的——不是一直停留在目前的状态中,就是走进一段差强人意的婚姻中,总之,都不是她想要的结果。让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她换一种处理方法,勇敢一点,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会怎么样?假如,她与现任男朋友分手,我们可以想到的最好的结局是:她找到了真正与自己相爱的人,获得了美好的爱情,最终收获了美满的婚姻。而最坏的结局是:她离开了一个自己不爱、也不爱自己的人,最终也没有找到那个与她真心相爱的人,但至少她尝试过,努力过,不会带着遗憾浑浑噩噩过一生。可以说,不管怎么样,她的境遇都不会比现在更糟糕。
这只是一个方面的例子,生活中,很多事都值得以此为鉴。用最坏的结果去赌最好的结局,我们需要战胜的只是自己——克服不好意思的心理,勇敢听从内心的渴望。如果你还在受不好意思心理的控制,不妨安静下来,认真面对自己,聆听自己的心,听听它在想什么,它需要什么,拿出与”他人的目光“对抗的勇气,为自己活一次。毕竟,相比满足别人的评判,满足自己的心意要实际得多。
……
前言/序言
《洞察心灵的迷宫:解构情绪的运作,重塑内心的力量》(精装典藏版) 在这个快节奏、充满挑战的时代,情绪如同一股强大的暗流,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人际关系乃至事业发展。我们常常在喜怒哀乐的浪潮中起伏,有时被焦虑裹挟,有时被愤怒吞噬,有时又沉浸在难以摆脱的悲伤中。然而,情绪并非难以捉摸的野兽,也并非我们意志力的累赘。它们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信使,是我们对外界环境反应的真实写照。如果能学会倾听、理解并妥善引导它们,就能从中汲取智慧,转化为前行的动力,最终实现内心的平衡与成长。 《洞察心灵的迷宫》是一本旨在引导读者深入理解自身情绪运作机制的权威指南。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情绪的种类,而是以科学的视角,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情绪产生的根源,揭示情绪与思维、行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联系。本书将带领您踏上一段自我探索的旅程,穿越心灵的迷宫,找到那些隐藏在情绪背后深层的信念、模式和触发点。 核心内容导览: 情绪的起源与演化: 从进化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探讨情绪作为人类生存和适应机制的重要性。理解不同情绪(如恐惧、愤怒、喜悦、悲伤、厌恶、惊讶)的生理基础和进化意义,帮助读者认识到情绪的自然性与普遍性。 思维与情绪的联结: 深入解析认知过程如何塑造我们的情绪体验。探讨自动化思维、核心信念、认知扭曲(如灾难化、非黑即白思维、过度概括)如何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与强化。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实用工具,帮助读者识别并挑战那些不合理、不健康的思维模式。 行为与情绪的互动: 分析我们的行为如何反过来影响情绪状态,以及情绪如何驱动我们的行为选择。探讨回避、冲动、压抑等行为模式对情绪健康的潜在危害,并提供积极行为干预的策略,如行为激活、暴露疗法的基础原理等。 情绪的种类与复杂性: 详细介绍各种基本情绪及其衍生的复杂情绪,如焦虑、抑郁、嫉妒、内疚、羞耻、希望、爱等。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详尽的解释,帮助读者准确识别和命名自己的情绪感受,为后续的情绪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理解情绪的触发点: 引导读者识别并分析导致特定情绪反应的内在和外在因素。这可能包括过去的创伤经历、未满足的需求、人际关系的冲突、环境压力、身体状况等。掌握识别触发点的能力,是有效预防和管理情绪的第一步。 情绪的生理信号: 关注情绪在身体上的表现,如心率、呼吸、肌肉紧张、消化系统反应等。学习如何觉察这些生理信号,将其视为情绪来临的预警,并将其与特定的情绪体验联系起来,从而提升情绪的觉察能力。 心理学理论的桥梁: 引入并解释与情绪管理相关的经典心理学理论,如认知行为疗法(CBT)的基本原理、情绪智力(EQ)的概念、依恋理论在情绪发展中的作用、正念(Mindfulness)的减压与觉察技巧等。本书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方法。 自我觉察的艺术: 强调自我觉察在情绪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提供多种练习方法,帮助读者提升对自身思想、感受和行为的清晰洞察,包括日记法、冥想练习、身体扫描、反思性提问等。 理性分析与情绪调适: 教授读者如何在情绪激动时保持冷静,运用理性思维分析当前状况,区分事实与臆测,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应对。提供具体的情绪调适技巧,如认知重评、接纳、放松训练、积极想象等。 应对消极情绪的策略: 针对常见的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恐惧,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这些策略将是基于心理学研究的实证方法,旨在帮助读者减轻痛苦,恢复心理活力。 培养积极情绪的能力: 探索如何主动培养和增强积极情绪,如感恩、喜悦、平静、希望、好奇等。理解积极情绪的构建性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生活习惯、人际关系和价值导向来促进积极情绪的发生。 人际关系中的情绪智慧: 探讨情绪在沟通、冲突解决、同理心和建立健康人际关系中的关键作用。学习如何有效表达自己的情绪,如何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情绪,从而提升人际交往的质量。 长期情绪健康与韧性: 强调情绪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本书将探讨如何建立长期的心理韧性,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实现持续的个人成长和幸福感。 理解情绪的“为什么”: 引导读者超越仅仅“管理”情绪的层面,去深入理解情绪背后的需求和信息。例如,愤怒可能源于边界被侵犯,悲伤可能源于失去,焦虑可能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通过理解这些深层原因,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情绪问题。 本书特点: 深度与广度并存: 结合心理学前沿研究成果,提供详实而深入的理论解释,同时涵盖了情绪管理实践的各个维度。 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所有方法和建议均有心理学理论支撑,并经过实践检验,力求为读者提供可操作、可借鉴的工具。 循序渐进的引导: 体系化的章节安排,从基础概念到高级技巧,带领读者逐步深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技能框架。 丰富的案例与练习: 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理论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书中设计了多种互动性练习,鼓励读者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 关怀备至的语言风格: 以温暖、理解、支持的态度引导读者,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居高临下的术语,力求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感受到被尊重和被赋能。 超越“控制”的智慧: 本书并非教授读者如何“压制”或“控制”情绪,而是强调如何“理解”、“接纳”并“引导”情绪,最终实现与情绪的和谐共处,让情绪成为助推器而非绊脚石。 《洞察心灵的迷宫》是一本献给每一个渴望理解自己、改善生活、提升幸福感的人的宝藏。它将帮助您拨开情绪的迷雾,看见内心的真实风景,掌握驾驭情绪的力量,最终活出更加充实、平和、有意义的人生。无论您是正在经历情绪困扰,还是希望提升自我认知,本书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陪伴与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