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中小学师生;普通读者 这是一本解读王维诗歌的选本。
所选篇目皆为王维诗中的精华和代表之作,大致包括王维不同时代不同题材的作品。选诗原则:五言诗偏多,近体诗偏多,山水诗偏多,风格幽寂含蓄的诗偏多,中年时期的诗偏多。王维诗具成就的是他的自然山水诗。这一部分的诗自然也占了很大比例。
除了选诗精而又精,本书另一亮点是作者的评赏文字。
后代评王维诗不乏其人,也不乏精彩之语,然而这些文字大都出自古人的诗论作品。这些诗论文字,重感悟,轻理论,所评多玄妙之语,有的无迹可循,以一种“不可言说”来评另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读者倍感艰难。加上这些诗论文字散见于各诗评作品,大都年代久远,要读懂这些诗评文字,除了要有一定的古文修养外,还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熟悉古代典故,故对喜欢王维、希望全方位了解王维作品的读者来说,殊非易事。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又对王维诗进行政治化地生硬“肢解”,王维所代表的士大夫阶层所选择的纵情于自然山水之间的生活方式,不为新时代的意识形态所接受,他的作品被打压到了一个低谷,其艺术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
本书评赏时,既撷取历代诗论家对王诗的评价,又加上自己的解读,既尊重了纵向的历史的脉络,又超迈了时代和历史,回归到对王维诗歌的本体研究上来,从诗歌创作规律入手,从谋篇构思上入手,从词采声律入手,从意境营造入手,带领读者去探索王维诗歌的艺术价值。这是本书的价值。
总结归纳:
这是一本选篇精而又精的王维诗选,所选皆为王维诗作的代表和精华。
这是一本能让你走近王维,从而读懂王维,让你了解古代士大夫阶层高雅的生活趣味、人生旨趣和人生哲学的书。
这是一本能让人体会到“艺术是相通的”之书。王维诗,诗中有画;王维画,画中有诗;我读王维诗,感到诗中有音乐的美感,有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这是一本能让人领略到中国禅宗文化独特魅力的书。禅宗是佛教在中国本土化后,被知识分子中发扬光大的独特的宗教文化,王维诗中体现的佛义禅意便是这种文化的集中体现。其诗中所传达的“寂灭”“顿悟”“空无”“幻灭”的生命体验尽显禅意,显示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生根发芽,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心理。
这是一本回归到诗歌自身作法,而不是从 “表达了什么、歌颂了什么、鞭挞了什么”的角度进行呆板评赏的书。作者注重诗歌本体研究,从诗歌创作规律入手,从谋篇构思上入手,去分析王维诗歌的艺术价值。“譬如取景、剪裁、刻画、结构、措辞、悬念、衬托”,以及平仄、对仗等。
这是一本可做王维诗歌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作者在评赏中,历数了历代各诗评家对王维诗歌的精彩评价,既有针对某一篇的,又有针对某一题材的,也有针对全部风格的。在评赏中,作者又另辟蹊径,选取合适的角度切入,成一家之言,绝不人云亦云。书中作者旁征博引,引述历代诗评家对王维诗的评价,然而,每次征引,都为成自家之言做铺垫,不是为了掉书袋。
这是一本能让你读完有“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之感的书。所选篇目皆王维名篇佳作,加之作者的评赏精彩,让人读来不觉半点枯燥,正感到渐入佳境,他却戛然而止,或者妙笔宕开,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
这是一本文采飞扬、富有性格的书。作者长期从事古代诗歌研究,又是作家出身,其语言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文字奇警,笔势恣肆,时而急转繁弦,时而宛曲回旋,洋洋洒洒,如行云流水,常常妙语连珠,若口吐莲花。阅读时常令人惊喜不已,惊愕不已。惊喜,是因作者竟然可以这样表达;惊愕,他竟然这样表达!总之,阅读的过程,便是一个充满惊喜、充满趣味的过程。此书十分耐读!
这是一本清新悦目的书。封面素朴典雅,冲淡平和,透着小清新范儿;版面疏朗干净,令人赏心悦目。
这是一本读时可以有焚香、古琴音乐相伴的书。
这是一本能让浮躁的心安静下来的书。
内容简介
王维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特产,是东方睿智文化的结晶,是盛唐诗歌的正宗。
王维诗歌兴象深微虚幻,意境湛然空明,技术含量极高,充满了禅意的暗示性,充满了机巧的智慧美。
此选本选诗百余首,仅占其存诗的四分之一。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选诗兼顾到其诗的各种体裁、体式与风格,乃至各创作时段。一本在手,可识其全诗,也可识其全人。
王维以诗的形式而作哲学的思考,其所特别关注的是生命与生存的最终意义的探寻。古人常用禅喻王维诗,认为其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其实这不是将王维的诗神秘化,更不是以此来直接对应佛教的空幻寂灭,而是将其诗哲学化与妙悟化。
选诗的每一则评赏,细玩深涵,文笔灵活,多从技术层面切入,特别注重对其诗意境美的发掘,注重对其诗哲学意蕴的诠解,注重对其兴会神到之创作机缘和意境生成机制的探析。
选者在王维研究上二十年投入,已在数十种学刊发表王维研究论文40余篇,此选凝聚着其探骊得珠的会心,也让我们眼前不时豁亮,仿佛莲花缤纷。
作者简介
王志清,南通大学教授,生态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王维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副会长。作者且诗且论,亦古亦今,其理论文章侧重于审人、审智和审美的综合考量,生命写作,情性灌注,已出版专著(包括编著)二十余部,在各类学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代表作《纵横论王维》于2001年出版,并于2008年修订再版。
目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洛阳女儿行
李陵咏
桃源行
息夫人
老将行
燕支行
少年行四首
早春行
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
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登河北城楼作
宿郑州
渡河到清河作
喜祖三至留宿
淇上田园即事
淇上送赵仙舟
不遇咏
送孟六归襄阳
青溪
戏题盘石
送崔兴宗
归嵩山作
献始兴公
寄荆州张丞相
使至塞上
出塞
从军行
陇西行
陇头吟
观猎
汉江临眺
登辨觉寺
送邢桂州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终南别业
终南山
白鼋涡
送陆员外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
重酬苑郎中
送张五?N归宣城
待储光羲不至
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送贺遂员外外甥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酬郭给事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送梓州李使君
送沈子归江东
送友人归山歌二首(其二)
送张判官赴河西
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军司马
送韦评事
送刘司直赴安西
送平淡然判官
送元二使安西
相思
孟城坳
华子冈
鹿柴
木兰柴
栾家濑
竹里馆
辛夷坞
漆园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酌酒与裴迪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辋川闲居
积雨辋川庄作
归辋川作
春中田园作
春园即事
山居即事
山居秋暝
田园乐七首(选五)
渭川田家
新晴野望
泛前陂
蓝田山石门精舍
山中送别
山中
辋川别业
早秋山中作
酬张少府
秋夜独坐
凝碧池口号诵示裴迪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
左掖梨花
别弟缙后登青龙寺望蓝田山
鸟鸣涧
偶然作六首(其四)
偶然作六首(其六)
饭覆釜山僧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杂诗三首
书事
过香积寺
序言
精彩书摘
《王维诗选/古代诗词典藏本》:
领起之“独”字,可谓诗眼,统摄全篇,震动诗脉,诗情全由“独”引发,也皆在“独”上落实。前两句自然流出,直接破题,不经任何迂回,直切主题,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首句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给人以广大的想象空间,形成了让读者来补足的余地,并自然连带出“万口流传”的新警之句。第二句乃至情深语,“每逢”,非此之一个节日也;“倍思”,超出平日之思也。诗人一上来就把“忆念”之情写足了,迅疾推向情感高潮。这种写法往往容易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三四两句如何写来?作者给自己出了个难题。三四两句,如果只是按照一般性的思路,顺势思念怀人,顺着“佳节倍思亲”的流向做直线式的延伸,则会流于平直而缺乏新意,而“续”以狗尾。
然年方十七的王维,“九岁知属词”(《新唐书》),不愧有神童称誉。诗在高潮过后,转出新意,再起高潮。三四句之“续”,曲折有致,其妙有三:其一妙,不直接言说是自己忆念,而以“遥想”来呈现所忆念者的形象,一意萦纡,缠绵蕴藉;其二妙,不写自身的异客处境,而以“登高”与“插茱萸”写对方的欢会情景,然身不能至,孤孑异乡,倍增缺憾;此“续”之三妙,用“遥想”以设想对方,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反倒是兄弟,是兄弟欢会因为没有自己的参加而遗憾,诗情曲婉,忆念愈烈,乡愁难熬矣。霍松林先生解读《夜雨寄北》诗时说诗人是“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写时在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以此论来评此诗不是也很合适吗?
沈德潜叹曰:“忆山东兄弟即《陟岵》诗意,谁谓唐人不近《三百篇》耶?”(《唐诗别裁》卷十九)信然!
……
前言/序言
导言
王志清
受商务印书馆之邀,做成了这一部《王维诗选》。蓦然间,我发现自己一下子改变了许多,甚至感到走近了王维,虽然我一直以为王维是走不近的。我常对研究生们说:读过了王维,又读过李杜,然后再读其他,就会有一种“一览众山”或“曾经沧海”的感觉。顾随先生说:“欲了解唐诗、盛唐诗,当参考王维、老杜二人,几时参出二人异同,则于中国之旧诗懂过半矣。”此得珠之论,让我们越发感到:真应该好好来读王维。
一、为什么说“盛世读王维”?
王维是盛唐文化的特产。王维“独步于当时,染翰之后,人皆讽诵”(《册府元龟》)。作为京城诗人与贵族诗人的王维,被那个时代的上层社会尊为“天下文宗”。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这样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盛唐占统治地位的王公贵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自然也就支配着唐诗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趣味,故而,王维属于全盛的开元天宝,他是他那个时代的馈赠,他在他那个时代受到了最为崇高的礼遇和推崇,有一大批的王公贵族做他的“粉丝”。相对而言,李白、杜甫则是“草根诗人”。用“草根”这个当下时髦而通俗的话来比李杜,并没有亵渎的意思,意在对比反衬而强调一个盛世造就王维的事实。
盛唐之后,王维的地位开始走低。然而,王维也还是一直与地位飙升了的杜甫和李白,鼎足而三。只是在建国后的十七年,王维高度降至谷底,王维研究降至冰点。王维被定性成“反现实主义的诗人”,其诗被诬为表现“贵族、地主的闲逸心情”的样板。在关于如何研究杜诗的问题上,著名学者叶嘉莹认为,要看到杜诗“写现实而超越现实”的特色,方可真正体会到杜甫的“更可注意的成就”。意谓:如果按照现实主义的路子来读现实性极强的杜诗,杜甫也只能被曲解,其诗的意义也只能被贬低。因此,在那种以“现实主义”取决诗歌优劣的“历史语境”中,特别是在文学研究也充当阶级斗争工具的年代,王维和其诗被妖魔化之悲剧发生则是极其正常不过的事了。新时期以来的王维研究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我们依然不敢说庸俗社会学的干扰就已经完全被排除了,更不敢说我们的研究就已经完全挣脱了政治比附的惯性。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似乎有着这么一个基本规律:越是社会不安定时期,诗歌的济用精神就越会被极端强化,而诗歌也就越得去担负那些主要不应是由诗歌来担负的责任。王维的意义,在于完成了中国诗歌由质实向空灵的趣味转变,使中国诗的审美从此以逸品为高而以韵味为上。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王维替中国诗定下了地道的中国诗的传统,后代的中国人对诗的观念大半以此为标准,即调理性情,静赏自然,其长处短处都在这里。”这是非常有意味的。也就是说,即便是在诗歌的济用精神被充分强化的历史阶段,人们对于诗歌艺术精神的需求,骨子里仍然是王维的趣味。“唯有王维的那种既有情又有景,外面干枯,而内部丰腴的五言绝句是别国的文学中再也找不出来再也作不出来的诗。它们是中国特有的意笔之画与印度哲学化孕出的骄子,它们是中国一个富于想象的老人的肖像,它们是中国文化所有而他国文化所无的特产”。
王维是中国文化的特产,是盛世社会的特产。“从诗歌发生的角度看,社会兴而山水文学兴,政治越是稳定,诗人的心性也越是稳定而富足,文学所反映社会的形态也就越少激烈写实的直接性。”故而,我们考察研究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盛世读王维。”政治越是稳定、社会越是昌盛,经济越是繁荣,王维的读者就越多,王维的研究也就越火。
当下之我们,已经进入了读王维的时代。
二、为什么把王维诗定性为“诗的哲学”?
我们一直有这样的想法:王维的诗,是诗的哲学,是用诗做哲学的表达,是用诗写成的哲学。
闻一多先生说:“中国伟大的诗人可举三位作代表,一是庄子,一是阮籍,一是陈子昂,因为他们的诗都含有深邃哲理的缘故。”把庄子定性为诗人,真可谓石破天惊之论。虽然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闻一多对庄子的评价,给我们的王维研究以深刻启发。庄子是以哲学来表现诗的意蕴,而王维则是以诗来表现哲学的内涵。庄子是诗人型的哲学家。王维是哲学家型的诗人。王维的诗是哲学的诗,是诗的哲学。
事实上,王维诗中思考与表现得最多的就是,关于人生的终极关怀。王维最喜欢描写自然山水的自然状态(不管什么题材的诗中都喜欢出现景物描写),最喜欢描写落日(介于光明与黑暗之间),最喜欢描写秋天(介于夏天的热烈与冬天的肃杀之间),他正是通过这些描写来演示或验证佛义禅理,探索宇宙人生与世态人情,表现人类所特有的超越有限而追求无限以达到永恒的一种精神渴望,寻求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寄托以化解生存和死亡、有限和无限的尖锐对立的紧张状态。他诗中所讨论与反映的哲学命题包括:现象与本质,规律与超验,个别与一般,宏观与微观,瞬间与永恒,以及有无生灭,动静变常等等。王维十年师事道光禅师的功夫,以及嵩山、终南、辋川寻求证果的经历,让他获得了佛教禅宗的“空”观之助,使其能够比较轻易地入定凝神,真正体验到自然山水之禅机,从而生成自性、物性、佛性而融合为一的体验,实现精神上的解脱与超越而进入禅寂境界,给予人生种种实践以终极性的价值和意义根据,从而也诞生了许多既富有哲理深意而又无比优美的艺术意境。
哲学的起点便是文学的核心。读王维的诗,特别强烈的感受就是,其诗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变动不居的,都是空幻不实的,都是美不胜收的。诗人凝神于景,心入于境,心似乎消失了,只有大自然的缤纷绚烂,诗中的那些时明时灭的彩翠,合而复开的绿萍,转瞬即逝的夕阳,若隐若现的烟岚,都在契合刹那永恒这一本真之美,而让人于其中领悟到不仅是大自然的物态天趣,而是一种宇宙、人生、生命的哲理,而是一种哲理化的禅悦的诗性情感。古人评赏王维的诗,常用禅喻,如“字字入禅”,读后使人“名言两忘,色相俱泯”(胡应麟语);又如“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王士祯语);再如“不用禅语,时得禅理”(沈德潜语)等。这些评赏,其实不是将王维的诗神秘化,认为其迷幻而不可解,更不是以其诗来直接对应佛教的空幻寂灭,而是将其诗哲学化,妙悟化。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所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的心灵深处而灿烂的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与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二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李泽厚也认为:“禅正是诗的哲学或哲学的诗”。古来以禅喻诗的思维与观点,源自司空图的“言外”、“象外”与严沧浪的“镜花水月”的理论。李泽厚就认为:司空图《诗品》与严沧浪《沧浪诗话》,相对于刘勰《文心雕龙》与钟嵘《诗品》来说,是“更为纯粹更为标准的美学了”。禅宗非常喜欢与大自然打交道,王维的诗与之同;禅宗往往以“妙悟”思维,王维的诗亦与之同。王维以禅入诗,诗禅不辨,其所关注的已经不仅是自然人世,而是以心理本体的建设为目的,而建设一种超时间的形上主体。从表面上看,王维似乎只对山水感兴趣,甚至只对禅坐佛事感兴趣,而对现实漠不关心,诗多写无心、写偶然、写无思无虑的直觉印象,多创设恬淡静适、清空幽谧的意境,从胜义谛角度看,参证了“凡所有相,皆是虚空”(《金刚般若经》)的禅宗要义;而从哲学的层面上看,即极重向内心深度开掘,向“空”而生,创造出一个哲学化的“空”观境界,契合也演绎了山水自然中所蕴含的禅机与哲理。
王维的出现,实现了中国诗歌由质实而空灵的美丽转身,强化了中国诗歌的形上性,也使中国诗学开始以意境为上。宗白华先生在谈论意境诞生时指出:“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王维心空则深得禅悦,兴象深微,外物湛然空明,即便是在万籁声中,也能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声音和自己的声音,其笔下的自然界,花开草长,鸢飞鱼跃,活泼而富有生命韵味,这是审美意境,也是人生境界,是其“空”观思维所致生的心理世界。李泽厚认为:“具有禅味的诗实际上比许多禅诗更真正接近于禅”。他认为,王维的那些“充满禅意的作品”,“比起庄、屈来,便具有一种充满机巧的智慧美。它们以似乎顿时参悟某种奥秘,而启迪人心,并且是在普通人和普通的景物,境遇的直感中,为非常一般的风花雪月所提供、所启悟。”
王维的诗歌,在于使中国人在回归山水自然的同时,从现实山水自然而走向了形上的山水自然,其深入空寂而兴会神到的创作机缘,表面上是以自然山水之空来“空诸所有”,而本质上则是以“空”为内在精神的自然物质来表达其关于宇宙、人生与生命的哲学思考。李泽厚认为,读这样的诗需要一种“非理知思辨”的妙悟,以期进入“悦神”层次的审美愉悦。而这种“悦神”愉悦,“是感性的,并停留、徘徊在感性之中,然而同时却有超越了感性。将来或许可以从心理学对它作出科学的分析说明;现在从哲学说,它便正是由于感性的超升和理性向感性的深沉积淀所造成的对人生哲理的直接感受”。因此,我们读王维,对王维的这种镜花水月之空幻美的阅读,需要改变我们的阅读思维,尤其需要一种妙悟感受。
三、为什么此选本要重在技术层面上读?
曾经不止一个青年教师对我说:您能不能写一本怎么写诗的书?
也许是因为我也写点旧体诗赋,这些青年学者们也想练笔古诗赋,抑或是也想在教学与研究中从技术的层面来解读诗赋。
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王维诗歌的技术含量很高,乃盛唐诗之正宗。要对诗歌创作有探骊得珠之会心,最好从王维的诗入手。
从技术层面上讲,王维诗歌大致可从两大方面说:一在意境营造,二在词采声律。宗白华先生在谈“禅境的表现”时说:“中国艺术家何以不满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因为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相的模写,到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个层次。”也就是说,像王维诗歌的解读,绝不能是平面的,进入其艺术境界也不是轻而易举的。李从军认为:“在王维的诗歌中,存在着双重意境。画面的和谐与美感构成了他诗歌的‘第一意境’;而在‘第一意境’后面,是更为高级的、充满空灵和神韵的‘第二意境’。在‘第二意境’中,人们被无形的线索牵引着,进行再创造,去体会、感应美、情和哲理所升华的境界。在迷离的想象中,各种情丝缠绕交织在一起,或是怅惘,或是超忽,在若有所失的迷惘中,去追寻某种永恒的存在和对人生真谛的感悟。”这种二重意境的说法,其实就是皎然所说的“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诗式》);就是司空图所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极浦谈诗书》)。殷?[早就说王维诗“一句一字,皆出常境”(《河岳英灵集》)。王维诗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意境”的成熟。而“意境”的成熟,使中国古代诗歌进入到艺术哲学的层面。王夫之在评论王维创造意境的手法时比较杜甫说:“工部之工,在即物深致,无细不章。右丞之妙,在广摄
王维诗选/古代诗词典藏本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