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填补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空白。一直以来,我都很想深入了解那个动荡年代的中国,特别是国民政府如何在那复杂的国际局势中维系和发展,尤其是与当时世界格局中举足轻重的美国之间的互动,这其中蕴含着太多值得探究的细节。这本书的名字就直接点出了核心,让我对内容充满期待。我渴望看到书中是如何细致地梳理国民政府成立后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运作,以及在内忧外患之下,他们是如何应对的。更令我好奇的是,国民政府在处理对美关系时,是如何平衡国家利益、外交策略以及意识形态的差异的?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具体的谈判过程、条约签订,甚至是民间层面的文化交流和影响?我期望能够从这本书中读出历史的脉络,理解那些影响深远的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以及这些决策又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怎样的连锁反应。这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如何应对全球挑战的深刻洞察。
评分这本书的厚重感和研究的深度,让我不得不停下来,仔细回味。它不仅仅是一本讲述历史事件的书,更像是一次对某个特定时期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一次深度剖析。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国民政府与美国之间关系的论述,这其中包含着太多值得玩味之处。从抗日战争时期的战略协作,到战后的地缘政治博弈,再到意识形态的冲突与融合,这本书为我展现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互动图景。我惊讶于书中对具体外交事件的还原度,那些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那些协议中的字斟句酌,都让我仿佛置身其中。同时,本书也让我思考,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如何受到其国内政治环境、经济实力以及国际局势等多重因素影响的,国民政府在这方面的尝试和困境,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评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国民政府那段历史的窗户,尤其是它与美国的关系,更是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的一些复杂性和争议性,而是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去呈现。书中关于国民政府如何在全球格局中定位自己,以及如何运用外交手段来维护国家利益的描述,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与美国之间关系的处理,从最初的战略伙伴,到后来的信任危机,再到意识形态的对抗,书中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看到了国民政府领导人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艰难抉择,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各种力量的拉扯中寻找出路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像是一次对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哲学思考。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次酣畅淋漓的历史探险!作者的叙事能力非常强,将原本可能枯燥的史料,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尤其是关于国民政府执政期间的许多细节,以及它与美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历史人物的刻画,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名字,而是有了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书中对国民政府如何平衡国内政治斗争和对外关系,尤其是如何处理与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关系,做了非常深入的分析。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大量史料时付出的心血,他不仅提供了事件的经过,更重要的是,他试图去解读事件背后的逻辑和影响。这本书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中国在那个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的进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尤其是关于国民政府时期的描述,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那个时期的人物和事件脸谱化,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动机、权谋和无奈。对于国民政府与美国的关系,这本书提供了极为详尽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两个国家之间并非简单的盟友或敌人关系,而是充满了利益的博弈、信任的建立与瓦解,以及战略的相互倚重与制衡。书中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官方层面的外交辞令,更深入到实际的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甚至是情报交流等具体细节。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节点,比如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两国之间的战略协调与分歧的描写,让我对当时的国际政治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国家的外交,必须将其置于其国内政治、经济现实以及全球大背景下去审视,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非常具有启发性。
评分中华民国专题史
评分二、陕甘宁边区及敌后各抗日根据地不 学迁重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
评分成都(川西)区(学生约6500人):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中央大学医学院、中央技艺专校、西康技艺专校(以上国立)、金陵大学、金陵女院、朝阳学院、光华大学、齐鲁大学、华西大学(以上私立);重庆(川东)区(学生约7000人):中央大学、女子师范学院、药学专校(以上国立)、重庆大学、四川教育学院(以上省立)、复旦大学(筹改国立)、私立中华大学等;昆明(云南)区(学生约4500人):西南联大、同济大学、云南大学、中正医学院、艺术专校、国术体育专校等(均国立);贵阳(贵州)区(学生约4000人):浙江大学、唐山工程学院、贵阳医学院(以上国立)、湘雅医学院、大夏大学(以上私立)等;西北区(学生约5000人):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师范学院、西北技艺专校(以上国立)、山西大学(省立)等;两广区(学生约4000人):中山大学、广西大学(以上国立)、江苏教育学院、广东文理学院(以上省立)、华中大学、国民大学、广州大学、勷勤学院(以上私立)等;湘西区(学生约1100人):湖南大学、师范学院、商业专校(以上国立)、民国学院(私立);上海区(学生约7400人,注:伪校不在内):交通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商学院(以上国立)、沪江大学、光华大学(分校)、震旦大学、东吴大学、大同大学、上海法政、上海美专、南通学院等,以及抗战后新成立之太炎文学院、达仁学院、新中国大学等十余校(均私立);北平区(学生约2500人,注:伪校不在内):燕京大学、辅仁大学、中国大学、协和医学院、铁路专校(以上私立)、中法大学(中法合办)。其他地区(学生约3000人):如分散在福建之国立厦门大学、私立协和学院、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浙江之国立英士大学、省立医专;江西之国立中正大学、苏皖政治学院;河南之省立河南大学等。
评分在大部分国土相继沦陷的状态下,为了保存“读书种子”,也为日后建国大业储备人才,不甘附逆的中国大学,在国民政府的统筹下,纷纷内迁。最早关注这一重大现象并作出详细调查的,是1941年10月25日《解放日报》所刊《抗战后专科以上学校集中区域》:
评分“1970年代之后,海峡两岸开始重视民国史研究,起初大陆和台湾对民国史的认识分歧很大,但是经过二十余年两岸历史学者的学术来往和交流,对民国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观点渐趋一致”,南京大学资深教授张宪文分析道。
评分借助于报纸公告、电台广播、私人通信等,获得信息的三校学生纷纷历尽艰险,赶往长沙报到。1937年11月1日,学校正式上课。上午九点,响起了空袭警报,师生并未逃避,校史上加了个括号“实在也无处可躲”[2]。作者的本意是,当时尚未来得及挖防空洞;我则理解为,已经没有退路了,故师生们置生死于度外,大义凛然地走进教室。此举颇具象征意义,就在这连天炮火中,大幕徐徐拉开——“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檄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春城,情弥切。”[3]
评分谈起这套书,张宪文先生感慨颇深,“虽然编著中还有一些分歧,但不影响双方的学术合作,仍可以在合作中求同化异,求同存异”,他表示,将真实的历史展现给两岸广大人民群众是历史学者的时代责任。
评分“1970年代之后,海峡两岸开始重视民国史研究,起初大陆和台湾对民国史的认识分歧很大,但是经过二十余年两岸历史学者的学术来往和交流,对民国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观点渐趋一致”,南京大学资深教授张宪文分析道。
评分“其中,比较难处理的问题就是国共关系,国共关系对错不好说,所以我跟张宪文先生商定的一个原则,就是基本上不论谁对谁错,只是说谁做了什么事情,把它写出来。”张玉法坦言,两岸研究民国史的学者,这些年来对国共关系以外的题目,基本上都是凭史料说话,大多没有什么分歧。[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