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汉代碑刻研究

山东汉代碑刻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海宇 著
图书标签:
  • 山东历史
  • 汉代
  • 碑刻
  • 考古
  • 古文字学
  • 历史研究
  • 文化遗产
  • 石刻艺术
  • 地方史
  • 学术专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3146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334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山东汉代碑刻研究》以山东汉代碑刻为研究对象,包括出土于或现存在山东的、两汉时代的所有石刻文字,也包括两汉之间短暂存在的王莽新朝的石刻文字,主要是作为文物的山东汉代碑刻本身以及作为文献和书法的碑刻文字,而没有把相关碑刻的拓本纳入研究范围。接下来介绍一下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以及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作者简介

  刘海宇,现为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岩手大学平泉文化研究中心准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学(日本文学)学士(1992年山东大学),文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2007年山东大学),历史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博士(2011年山东大学)。书法和书法研究师从山东大学徐超教授。迄今为止在《齐鲁学刊》、《敦煌研究》等各级杂志上发表中、日文论文二十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辨析
一、碑与碑刻
二、汉代碑刻
三、山东
第二节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选题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二、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我国碑刻文字的起源
一、汉代之前的石刻文字
二、碑刻大量出现的物质条件
第四节 汉代碑刻的研究历程述评
一、民国前的汉代碑刻研究
二、汉代碑刻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山东汉代碑刻综述
第一节 山东汉代碑刻综合考察
一、山东汉代碑刻的年代分期
二、山东汉代碑刻的地域分布
三、山东汉代碑刻的形制分类
第二节 山东汉代碑刻统计
一、山东现存汉代碑刻统计表
二、山东佚失汉代碑刻统计表
三、山东伪刻汉代碑刻统计表

第二章 前人研究山东汉代碑刻若干问题辨正
第一节 著录的问题
一、民国以前主要金石著作的问题
二、近年出版汉代碑刻著作的问题
三、几件汉代碑刻的著录问题举例
第二节 文字辨识的问题
一、前人在文字释读中的问题举例
二、山东汉代碑刻疑难字考释举例
第三节 断代的问题
一、《鲁北陛刻石》的断代
二、《鱼山刻石》的断代和命名
三、《石墙村刻石》的断代
四、《刘汉作石狮子题字》的断代
第四节 真伪辨别的问题
一、《五凤二年石函题字》为伪刻
二、《凤凰刻石》为伪刻
三、《张迁碑》为真品
第五节 有关《竹邑侯相张寿碑》的问题

第三章 山东汉代碑刻兴起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孝道与碑刻
一、两汉时期的孝文化与碑刻
二、举孝廉制度与碑刻
第二节 墓祭与碑刻
一、西汉时期上冢礼俗与祠堂建筑
二、东汉时期的上陵礼与墓碑
第三节 谶纬与碑刻
一、符谶的最重要载体——刻石或刻玉
二、汉碑的形制与儒家谶纬思想

第四章 山东汉代碑刻的学术价值
第一节 山东汉代碑刻的史料价值
一、山东汉代碑刻中的汉代经济史料
二、山东汉代碑刻中的政治军事史料
三、山东汉代碑刻中的职官、地理等史料
第二节 山东汉代碑刻的文学价值
一、民间歌谣形式的汉代画像石题记
二、向骈文过渡的传记散文
三、诗歌形式的押韵铭文
第三节 山东汉代碑刻的文字学价值
一、有助于汉字隶变过程的研究
二、有助于文献通假字的理解
三、对《说文解字》的补充
第四节 山东汉代碑刻的书法艺术价值
一、研究书法形体演变的重要资料
二、汉代碑刻的镌刻与书法艺术
三、汉代碑刻书法与同期简牍书法的比较

第五章 山东汉代碑刻与周边地区碑刻的关系
第一节 山东汉代碑刻的特点
一、种类丰富、在全国存世量最大
二、山东是碑的发祥地之一
三、画像石题记出现最早、数量最多、内容丰富
四、与祭祀孔子有关的碑刻极具地域特色
第二节 山东与周边区域汉代碑刻的关系
一、全国汉代碑刻的分布与分区
二、山东汉代碑刻与其他分布区碑刻的关系
结语
附录一山东现存汉代碑刻资料
1.鲁北陛刻石
2.红土山西汉崖墓封门刻石
3.五凤刻石
4.王陵塞石
5.麃孝禹刻石
6、7孔林坟坛刻石二种
8.居摄三年东平石马画像石题记
9.菜子侯刻石
10.路公食堂画像题记
11.舞雩台刻石
12.鱼山刻石
13.石墙村刻石
14.毕子红刻石
15.老子孙武画像题记
16.东安汉里画像石题记
17.食斋祠园画像题记
18.新富里刻石
19.肥城西里村祠堂画像石题记
20.建初三年石柱础题铭
21.张文思为亡父建墓画像石题记
22.孙仲阳为父建石阙题记
23.南武阳皇圣卿阙题记
24.南武阳功曹阙题记
25.济宁永元五年画像石题记
26.滕州永元十年画像石题记
27.济宁任城王墓黄肠石题字
28.阳三老食堂画像石题记
29.永初七年戴氏享堂题记
30.滕县西户口画像石题记
31.枣庄王山头画像石题记
32.孝堂山石室题刻
33.微山永和元年食堂画像石题记
34.微山永和二年画像石题记
35.微山永和六年画像石题记
36.泗水汉安元年画像石题记
37.北海相景君碑
38.莒州汉安三年刻石
39.敦煌长史武斑碑(著录目含武氏石阙铭以及武氏祠画像石题记)
40.嘉祥武氏石阙铭及武氏祠画像石题记
41.牟平石人题字
42.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题记
43.滕州元嘉三年画像石题记
44.乙瑛碑
45.孔谦碑
46.东阿芗他君祠堂石柱题记
47.孔君墓碑
48.礼器碑
49.嘉祥宋山安国祠堂题记
50.郎中郑固碑
51.曲阜徐家村延熹元年画像石题记
52.行事渡君碑
53.杜临为父通作封记
54.泰山都尉孔宙碑
55.执金吾丞武荣碑
56.梁山永康元年墓表残石题记
57.竹邑侯相张寿碑
58.卫尉卿衡方碑
59.史晨碑
60.孔彪碑
61.杨叔恭残碑
62.鲁峻碑
63.熹平残碑
64.四神刻石
65.伯兴妻残碑
66.孔褒碑
67.孙仲隐墓志
68.临淄梧台里石社碑
69.莒县光和元年孙熹石阙题记
70.王舍人碑
71.临淄光和六年王阿命祠题记
72.张表造虎函记
73.张迁碑
74.郑季宣碑
75.中平三年摩崖题字
76.议郎赵相刘君墓门题记
77.鲁相谒孔子庙残碑
78.“汉南”等字残碑
79.陶洛残汉碑
80.竹叶碑
81.汉石人铭
82.嘉祥五老洼画像石题记
83.嘉祥纸坊画像石题记
84.嘉祥齐山汉画像石题记
85.嘉祥甸子村汉画像石题记
86.邹城面粉厂汉画像石题记
87.朱君长刻石
88.孔子见老子画像石题记
89.汝南周府君残碑额
90.泰安旧县村画像石题记
91.泰安大汶口画像石题记
92.东平百墓山画像石题记
93.东平县后魏雪画像石题记
94.肥城北大留村画像石题记
95.平阴孟庄汉画像石题记
96.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题记
97.诸城前凉台画像石题记
98.安丘王封村画像石题记
99.刘汉作石狮子题字
100.琅琊相刘君石柱残石
101.济南历城黄台山汉墓画像石题记
102.济南长清大街汉墓画像石题记
103.济南长清大觉寺汉墓画像石题记
104.微山“西王母”画像石题记
105.微山“胡将军”画像石题记
106.微山负村镇画像石题记
107.滕州“泰山君”等画像石题记
108.临沂五里堡画像石题记
109.费县潘家疃画像石题记
110.昌乐石刻题字
111.“议郎”残碑
112.“仓龙庚午”残碑
113.君车画像题记
114.嘉祥皋陶陈子禽及钩骑四人画像石题记
115.周公颜渊子露画像石题记
116.熹平石经残字
附录二山东佚失汉代碑刻资料
1.司马长元石门题字
2.永元八年食堂题记
3.诸掾造冢刻石
4.汉郯令景君阙铭
5.汉谒者景君墓表
6.延光残碑
7.山阳麟凤碑
8.永建五年食堂画像题记
9.阳嘉残碑
10.文叔阳食堂画像题记
11.汉吴郡丞武开明碑
12.汉从事武梁碑
13.汉郎中王政碑
14.汉鲁相韩敕后碑
15.汉婺州从事孔德立“孔子墓祠坊碑”
16.汉冀州刺史王纯碑
17.汉荆州刺史度尚碑
18.尧庙碑
19.汉司空孔扶碑
20.汉尚书郎河东太守孔宏碑
21.汉金乡长侯成碑
22.汉郎中马江碑
23.汉青山碑
24.汉更黄肠刻石
25.灵台碑
26.帝尧碑
27.汉荆州刺史李刚石室题字
28.汉安平相孙根碑
29.汉童子逢盛碑
30.汉凉州刺史魏元丕碑
31.汉成阳令唐扶碑
32.汉赵相刘衡碑
33.汉浚仪令衡立碑
34.汉光禄勋刘曜碑
35.汉不其令董恢阙铭
36.汉胶东令王君庙门断碑
37.汉少傅何休碑
38.汉任城府君颂
39.汉苏衡等题名
40.汉留侯张良残碑
41.汉御史孔翊碑
42.汉博士孔志碑
43.汉尊士倪寿碑
44.汉司马城铁碑
45.汉御史大夫郗虑碑
46.汉彭府君碑
47.汉马援庙碑
48.汉永元断碑
49.滕县秦君碑
50.汉吴子兰碑
51.“张角”等字残石
52.“济乡邑”等字残碑
53.嘉祥刘村洪福苑画像石题记
54.“昌阳”刻石
附录三《汉碑全集》读后记
引书资料简称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山东汉代碑刻研究》:
  因为榜题的内涵有限,我们认为画像石文字统称为画像石题记为好,题记包含刻在方框内、字数较少的榜题,也包括长篇的题记。本文即把所有的画像石文字统称画像石题记。
  山东在两汉时代经济发达,文化繁盛,是重要的汉代画像石分布区,现存的画像石题记数量众多。据我们统计,山东现存汉代画像石题记59种,在数量上远超汉碑,为汉代碑刻的第一大宗。具体参见本章第二节山东汉代碑刻统计。
  4—1.汉代画像石题记的分类
  上述59种画像石题记主要分布在三类建筑物上,一是宫殿、祠堂等地面建筑石质材料上,二是地下墓室石质建筑材料上,三是附属于墓地的地面建筑石阙上。下面我们分门别类逐一进行考察。
  4—1—1.宫殿、祠堂等地面建筑画像石题记
  上文已经提及,《鲁北陛刻石》是我国已知最早的画像石题记,是著名的西汉鲁灵光殿建筑用石材,为研究我国汉代墓葬画像石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是这样描写灵光殿画像的:“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
  ……
汉风流韵:秦汉魏晋时期关中地区砖瓦与画像石研究 作者: [此处应填写一位研究该领域知名学者的署名] 出版社: [此处应填写一家有学术声誉的大学出版社或专业文物出版社] 出版年份: [此处应填写一个接近当前年份的年份] ---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专注于秦汉至魏晋时期中国西北核心区域——关中平原(今陕西地区)出土或现存砖、瓦、画像石(包括墓室画像石及少量祠堂画像石)的断代、分类、图像学及技术史的综合性学术专著。本书突破了以往侧重于某一类器物或某一断代的研究范式,首次将关中地区这一历史与文化枢纽地带的建筑构件(砖瓦)与装饰母题(画像石)进行系统性的横向与纵向比较研究,力图揭示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审美取向、手工业技术变迁,以及作为“图像载体”所承载的宗教信仰与世俗观念的演变轨迹。 全书共分十章,逻辑清晰,资料翔实,涵盖了从秦代宫廷遗址出土的规整瓦当,到两汉帝国盛期墓葬中大量流行的五神、宴饮、神仙故事画像石,直至魏晋时期风格转向的佛教与丧葬主题石刻。 --- 详细目录与章节概述 第一章 导论:关中地区作为研究核心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 本章首先界定“关中地区”在秦汉帝国构建中的核心地位,阐述该区域在国家权力、文化辐射与物质生产上的中心性。继而,探讨砖、瓦、画像石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价值——它们既是建筑的实体构建,也是最直接、最普及的时代图像的留存者。本章详细介绍了本书采用的比较考古学方法、图像类型学分析框架,以及对出土材料进行技术分析(如泥料成分、烧制温度的推测)的必要性。 第二章 秦代的规制与萌芽:从宫殿遗址看早期材料特征 重点考察秦代都城遗址(如咸阳、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筒瓦、板瓦以及饰有特定纹饰(如回字纹、兽面纹)的瓦当。分析秦代统一制度对建筑材料标准化程度的影响,并对早期画像石的雏形,即带有简单几何纹或浅浮雕神兽的砖的特征进行描摹,为汉代的繁荣奠定技术与艺术的基调。 第三章 西汉中早期:神兽崇拜与权力象征的物质化 着重分析西汉初年及盛期墓葬中发现的砖瓦。这一时期,画像砖开始大量出现,主题多集中于铺首、螭龙、羽人、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象征性动物。本章详细分类了不同类型画像砖的模制工艺,特别是如何通过图像组合(如“五神砖”)来构建墓主人对“长生不老”和“功业不朽”的心理投射。 第四章 西汉晚期至新莽:世俗生活的图像化与技术精进 图像题材在西汉晚期出现了显著的世俗化倾向。本章聚焦于宴乐、庖厨、狩猎、百戏等描绘日常生活场景的画像砖的细致研究。通过对这些场景的构图、人物服饰、器物细节的分析,重建了当时上层社会的物质生活图景。同时,也讨论了模制技术如何随着需求量增大而变得更加精细化和批量化。 第五章 东汉的成熟与画像石的崛起:墓室空间的叙事化 东汉是关中地区画像石艺术的鼎盛期。本章将画像砖与画像石并置比较,探讨画像石取代画像砖成为主流装饰载体的原因(如更大的表现空间和更强的立体感)。重点分析了东汉中晚期画像石中成熟的“孝道故事”(如二十四孝主题)、“历史典故”(如采桑、灌溉场景)的叙事结构,以及神仙世界的宏大描绘。 第六章 画像石的风格地理学:关中核心区与周边区域的互动 此章进行区域风格的对比分析。研究者细致比对了关中腹地(长安、洛阳周边)的画像石与陇西、陕北等边陲地带出土材料在刀法、空间处理、题材选择上的差异,以阐明不同地理环境下,帝国主流文化如何被地方权力与习俗进行再诠释。 第七章 瓦当的审美变迁:从几何到神话的过渡 瓦当作为建筑屋顶的收尾构件,其纹饰的演变是时代审美风向的敏感指标。本章系统梳理了自秦至汉,瓦当纹饰从秦代的规整几何纹(如十字纹)演变为汉代高度程式化的“工”字纹、四神纹乃至文字瓦当(如“长乐未央”)的全过程,并探讨了这些符号在帝国意识形态传播中的作用。 第八章 图像的破碎与过渡:三国至西晋的权力真空与艺术重塑 探讨东汉王朝覆灭后,关中地区社会动荡对物质文化生产带来的冲击。本章分析了三国至西晋早期砖瓦和画像石在技术上的粗糙化趋势、题材上的简化,以及在地方政权更迭背景下,原本统一的图像系统如何出现裂痕,部分题材开始向佛教或玄学(如竹林七贤的初步暗示)方向微弱转移。 第九章 泥土与火焰的技艺史:砖瓦的生产工艺与技术溯源 本书的物质科学侧面。通过对出土陶器和建筑构件的显微观察和比对,还原了关中地区汉代制陶业的组织形式、制模流程、烧制窑炉的类型(如马蹄窑、馒头窑)及其温度控制能力。强调了技术进步如何支撑了大规模的建筑装饰需求,也反之论证了技术停滞如何导致了魏晋时期的艺术衰退。 第十章 结论:关中砖瓦画像石的历史学价值再评估 总结前述研究成果,重申关中地区砖瓦画像石作为“沉默的史料”所具备的不可替代性。它们不仅是艺术史和技术史的珍贵遗存,更是理解汉代帝国社会结构、宗教观念、地方认同和日常生活实践的物质基石。本书最终呼吁将这些被忽视的“建筑废料”提升至与经典文献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行更深入的跨学科研究。 --- 学术价值与特色 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其“物像并重”的研究路径。研究者深入田野,结合考古报告与传世文献,对关中地区数以万计的砖瓦碎片和画像石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整理与辨识,构建了一套科学的分类体系。它不仅是考古学和美术史领域的重要参考书,更是历史地理学、社会史和技术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工具书。本书对于理解秦汉帝国如何通过日常可见的物质形态,将意识形态下沉至社会最底层,提供了强有力的实物证据。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详实的数据支撑,保证了其在相关领域内的持久学术影响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阅读学术著作对我来说通常是一种挑战,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清晰,逻辑链条紧密得让人佩服。它不像有些专著那样东拉西扯,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论点,层层推进,步步为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对图像学与文字学的交叉运用。比如,当他讨论某一类碑刻的边饰纹样时,总能迅速切换到对相关文字内容和社会功用的分析,形成一种有机的整体。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结论的说服力倍增。对于想要深入研究汉代地方文化或者碑刻艺术的后学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本,它不仅展示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探究因果的深度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图版质量也值得称赞,这对于研究图像资料的学者来说至关重要。清晰的拓片影印和高质量的图版复制,极大地便利了对碑文细节的辨识和比对工作。我发现,很多过去在其他资料中模糊不清的细微刻痕,在这本书中都能被清晰地捕捉到。这种对基础资料精益求精的态度,体现了作者对学术诚信的尊重。此外,书中对部分罕见碑刻的首次公布和详尽著录,也让它具有了不可替代的工具书价值。即便是作为入门者,仅仅是翻阅那些精美的拓片,也足以感受到汉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古朴的审美趣味,这本书绝对是案头不可或缺的参考重器。

评分

这部作品初看上去,便扑面而来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仿佛将人瞬间拉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汉代。作者对材料的梳理和考证可谓是下足了功夫,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严谨的学术态度。阅读过程中,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碑刻文字风格演变的脉络梳理,那种层层递进的分析,使得即便是对书法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清晰地感受到不同时期审美取向的微妙变化。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解读,而是深入挖掘了碑刻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心理,例如,它如何反映了地方豪强势力的兴衰,以及儒家思想在基层社会的渗透情况。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考证的完美结合,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再是冷冰冰的文物图录,而是一扇通往汉代精神世界的窗口,让人读罢掩卷,仍觉意犹未尽,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也变得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极大地拓展了我对汉代历史的地理认知疆域。以往接触到的汉史材料,多集中于长安或洛阳的中央史料,视野相对狭窄。而这部作品则聚焦于“山东”这一特定区域,通过对当地碑刻的系统性梳理,展现了汉代地方行政、经济活动以及民间信仰的丰富图景。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乡傩、祠堂记等地方性宗教仪式的描述,这些细节恰恰是中央史书往往会忽略的部分。通过这些看似零碎的“边缘”材料,作者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生动的地方社会剖面图,让我看到了汉朝“天下”之下,那些鲜活的“地方”是如何运作和呼吸的。这种由下而上的历史重构方法,无疑是对传统史学研究的一种有力补充和修正。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技术手册,毕竟“碑刻研究”听起来就跟象牙塔里的研究课题挂钩。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的引人入胜。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于山东各地残存的古老碑林之中。他没有采用那种晦涩难懂的古奥词汇,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生动地再现了每一方碑石的“生命轨迹”——从它被凿刻的那一刻起,到风雨侵蚀、被人遗忘,再到今日重见天日的过程。特别是书中对于某些特定碑文的释读,往往能提供出一些极具启发性的新视角,让我对一些流传已久的定论产生了新的思考。这种兼具历史深度和文学色彩的写作风格,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普通爱好者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和知识增量。

评分

书店看上了这本非常好的书,一直想买可惜但是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果然是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了,京东速度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也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真的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非常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也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而且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也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能让本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 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第一印象中,就可以你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的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会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大大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会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图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使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加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可以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结实的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变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方式,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你的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感到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你的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方法。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好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变得温文尔雅,具有浓厚的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总之,爱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 最后在好评一下京东客服服务态度好,送货相当快,包装仔细!这个也值得赞美下。希望京东这样保持下去,越做越好。

评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评分

资料收藏用

评分

汉代碑刻包含了两汉时代的碣、碑、墓志、画像石题记、摩崖、石人石兽题字、黄肠石题字、居住建筑类石刻题字等所有的石刻文字,是严谨和规范的学术概念,不包含没有文字的汉代艺术石刻。汉代碑刻是研究汉代社会风俗、意识形态、历史史实以及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山东为齐、鲁故地,是儒家孝文化的发祥之地,两汉时期这个地区与丧葬密切相关的石刻文字极为兴盛,是全国汉代碑刻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在曲阜及其周边地区,书法界早就有“中国汉碑半济宁”的说法。 自北宋时代金石学兴起以来,汉代碑刻一直是传统金石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已经有了近千年的学术传统。前人在汉代碑刻的文字释读、补史正史、书法艺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成为我们研究这一学术领域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资料收藏用

评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评分

不是很方便使用。目前论文经常有这个问题

评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评分

不是很方便使用。目前论文经常有这个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