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年度報告係列:2015高技術發展報告

中國科學院年度報告係列:2015高技術發展報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 編
圖書標籤:
  • 中國科學院
  • 年度報告
  • 高技術
  • 科技發展
  • 科技創新
  • 産業發展
  • 戰略研究
  • 2015
  • 中國科技
  • 科技趨勢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44011
版次:1
商品編碼:1170149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科學院年度報告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政府部門、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和社會公眾
  “以科學谘詢支撐科學決策、以科學決策引領科學發展”是黨和國傢賦予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光榮使命。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傢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和科學技術最高谘詢機構,麵嚮決策組織開展事關國傢發展全局和長遠的重大問題的谘詢研究,麵嚮社會公眾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理念。全新改版形成的“中國科學院年度報告係列”聚焦國傢科學技術發展、創新發展、可持續發展需求,每年嚮全社會報告相關領域前沿進展,科學解讀公眾關注熱點問題,為科學決策提供谘詢意見,對政府部門、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和社會公眾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內容簡介

  “以科學谘詢支撐科學決策、以科學決策引領科學發展”是黨和國傢賦予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光榮使命。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傢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和科學技術最高谘詢機構,麵嚮決策組織開展事關國傢發展全局和長遠的重大問題的谘詢研究,麵嚮社會公眾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理念。全新改版形成的“中國科學院年度報告係列”聚焦國傢科學技術發展、創新發展、可持續發展需求,每年嚮全社會報告相關領域前沿進展,科學解讀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為科學決策提供谘詢意見,對政府部門、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和社會公眾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高技術發展報告》自2000年起開始發布,全麵關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材料與能源技術”及“航空航天和海洋技術”四大領域,每年聚焦一個領域,4年一個周期。《中國科學院年度報告係列:2015高技術發展報告》的主題是航空航天和海洋技術。報告綜述瞭2014年高技術發展動態,著重介紹瞭航空航天和海洋技術領域技術及其産業化新進展,分析瞭中國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國際競爭力與創新能力,探討瞭高技術與社會等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提齣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工業轉型升級、發展新興産業及海洋和空間技術的思路和政策建議。報告有助於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瞭解高技術,特彆是航空航天和海洋技術發展及産業化動態,理解高技術對社會的影響。

目錄

白春禮
深化體製機製改革釋放科技創新潛能白春禮
前言中國科學院《高技術發展報告》課題組

第一章 2014年高技術發展綜述
第二章 航空技術新進展
2.1 航空材料技術新進展 陳亞莉 益小蘇
2.2 航空動力技術新進展 陳懋章 陶智 唐海龍
2.3 航空製造技術新進展 唐長紅 李誌強
2.4 航空電子新進展 金德琨
2.5 高超聲速飛行器製導與控製技術新進展 孟斌 鬍軍 吳宏鑫

第三章 航天技術新進展
3.1 深空探測技術新進展 楊孟飛 彭兢 張煸
3.2 衛星光通信技術新進展 譚立英 馬晶 於思源
3.3 衛星導航技術新進展 袁洪 李文
3.4 衛星遙感技術新進展 李明 張慶君 白照廣
3.5 載人航天技術新進展 張柏楠
3.6 運載火箭技術新進展 李東 李國 愛牟宇

第四章 海洋技術新進展
4.1 深海探測技術新進展 龍麗娟 孫宗勛 殷建平
4.2 海水淡化技術新進展 阮國嶺 任建波 張銘
4.3 海洋農業技術新進展 闕華勇 張國範
4.4 海洋汙染檢測與控製技術新進展 楊建強 丁德文 王中華
4.5 海洋藥物技術新進展 管華詩 王長雲 於廣利
4.6 海洋聲學技術新進展 硃敏 劉曉東 武岩波
4.7 海洋能開發利用技術新進展 遊亞戈 王正偉 李偉

第五章 航空航天和海洋技術産業化
5.1 通用航空器産業化新進展 陳少軍 張浩馳 伍大明
5.2 航空發動機産業化新進展 硃俊強 王會社
5.3 對地觀測技術産業化新進展 郭華東 馬建文
5.4 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産業化新進展 李鼕航 張榮久
5.5 微小衛星産業化新進展 相裏斌 尹增山 高爽
5.6 深海探測裝備製造産業化新進展 夏建新 劉予
5.7 海水淡化技術産業化新進展 李琳梅 劉淑靜
5.8 海洋生物技術産業化新進展 楊紅生 李富超 張立斌

第六章 高技術産業國際競爭力與創新能力評價
6.1 中國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國際競爭力評價 麯婉 夏雪
6.2 中國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創新能力評價 王孝炯 穆榮平

第七章 高技術與社會
7.1 人工智能——倫理視角下的思考 李真真 李春光
7.2 海洋強國背景下我國海洋法律體係建設與完善 劉惠榮
7.3 空間技術與社會的互動發展——以NASA為例一 杜鵬
7.4 3D打印技術及其對先進製造的影晌 張文武 張遠明 焦俊科 楊吻
7.5 對大數據的知識模式與智能社會的思考 段偉文

第八章 專傢論壇
8.1 關於深化創新驅動發展體製改革若乾問題的思考 穆榮平 任中保 樊永剛
8.2 關於實施中國“工業4.0”的思考與建議 顧強 董瑞青
8.3 未來510年我國新興産業發展重點與建議 穆榮平 眭紀剛 郭京京
8.4 製定和實施我國海洋科技戰略的思考與建議 孫鬆
8.5 關於做好北鬥衛星導航政策法規T作的戰略思考

精彩書摘

  《中國科學院年度報告係列:2015高技術發展報告》:
  12月,我國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有效載荷研製取得重要進展。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首批確定的衛星之一,將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高速星地量子通信,並連接地麵的城域量子通信網絡,初步構建中國的廣域量子通信體係,為未來建成全球化的量子通信衛星網絡奠定基礎。該項目於2011年啓動,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牽頭實施。衛星係統中的量子實驗控製與處理機、量子糾纏源初樣鑒定件等關鍵部件通過專傢評審。
  4.載人航天
  5月,為期105天的我國首個地麵封閉生態循環實驗“月宮一號”獲得圓滿成功。“月官一號”全稱為“月球基地生命保障人工閉閤生態係統地基實驗裝置”,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製,其核心是生物再生生命保障係統(BLSS),采用先進的閉環迴路生命保障技術,不再需要或很少需要地麵物質支持,實現氧氣、水和食物在係統內通過生物技術實現再生,保障乘員可長期在站內工作和生活。在105天的封閉試驗期間,3位誌願者維持生存所必需的氧氣和水都是通過係統循環來供給的,水及55%的食物也都由係統提供,係統的總閉閤度達到瞭97%。該研究對保障我國載人登月、月球基地及火星探測等航天計劃的順利進行、保障航天員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具有重大意義。
  5月,SpaceX公司發布新一代載人型“龍”飛船。該飛船是首個由私營公司推齣的載人飛船,與載貨型“龍”飛船相比,載人型“龍”飛船配備8個超強引擎推進係統,可提供12萬磅的軸嚮推力,一次最多可運送7名宇航員前往空間站。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還將進行多項技術改進,可實現與國際空間站自動對接而無需空間站機械臂的幫助,在地球或其他行星上幾乎任意地點的精確著陸,並實現快速可重復使用。該公司的“龍”飛船已多次承擔貨運發射任務,載人型“龍”飛船有望在2017年正式飛往太空。
  12月,美國新一代載人飛船“獵戶座”成功首飛。“獵戶座”飛船重約21000韆剋,由聯閤發射聯盟的“德爾塔4”重型運載火箭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在環繞地球一圈後,火箭上麵級再次點火,將“獵戶座”飛船推升到瞭大約5800韆米的高度,是國際空間站距離地麵高度的15倍左右。之後,“獵戶座”在太平洋上空再人大氣層,濺落在聖迭戈西南約960韆米的太平洋海域。
  ……

前言/序言

  序言:深化體製機製改革釋放科技創新潛能
  白春禮
  黨的十八大提齣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是我國立足全局、麵嚮未來的重大戰略,是促進社會進步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破解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在我國從科技大國嚮創新強國邁進的關鍵曆史階段,要讓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就必須打通從科技強到産業強、經濟強的通道,充分釋放科技創新的潛能。
  一、科技創新是強國之本
  20世紀中葉以來,成功實現現代化的國傢,無不走過瞭一條從引進模仿嚮自主創新的跨越式發展道路。通過消化吸收先進技術,提升製造能力和産業發展水平,初步奠定瞭趕超國傢的經濟基礎;通過加大科技投入、鼓勵創新,突破産業發展的技術瓶頸,成功實現製造中心和創新中心的融閤。日本曾一度比肩美國,韓國快速興起,充分證明創新驅動和技術進步是一個國傢崛起和實現現代化的根本動力。美國自己認為,“美國領導20世紀世界的經濟,是因為領導著世界的創新”(《美國創新戰略:推動可持續增長和高質量就業》)。應該看到,在追趕型國傢中,一大批國傢實現瞭由貧睏嚮中等收入國傢的轉變,但最終進入發達國傢行列的卻屈指可數。當前,新一輪的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高技術替代常規技術、智能型技術替代勞動密集型技術趨勢明顯,科技創新鏈條更加靈巧,技術更新和成果轉化更加快捷,産業更新換代步伐加快,我國正處在不進則退的十字路口。新常態下,要實現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邁嚮中高端水平的“雙目標”,破解能源資源生態環境的瓶頸約束,提高全民生活質量和提供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我們隻有搶抓新一輪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産業革命曆史機遇,堅定不移地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嚮創新要發展,嚮創新要資源,嚮創新要效益,嚮創新要質量。
  二、繁榮科技創新關鍵在改革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麵創新。創新本身涉及多方麵,人們往往更多關注經濟活動,強調的是生産要素的重新組閤,産齣可以是新産品或新服務,也可以是提高勞動生産效率、降低生産成本。但是在眾多生産要素中,科技不同於土地、資金、勞動力等,它是最具革命性的,也是唯一能夠引發生産函數改變的要素。雖然科技創新不是創新的全部,其中必須有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但其他形式的創新或多或少地都與科技發展有緊密聯係。比如說,沒有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就一定沒有阿裏巴巴在電子商務領域的重大商業模式創新,沒有智能終端技術的發展就一定沒有騰訊微信業務帶來的人們溝通和社交方式的革命性變化。
  改革是釋放創新潛能的關鍵。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居世界第二位,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也達到瞭中等發達國傢水平。研發人員總量雄踞全球榜首,幾乎是美國、日本和俄羅斯的總和。科技成果數量龐大,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全球第一,國際科技論文發錶數量位居前列。為什麼我們還沒有實現創新驅動呢?這裏麵因素很多,有創新能力不夠強、創新水平不夠高的問題,更多的是體製機製中還有許多製約創新的藩籬,科技成果順暢轉化為現實生産力還有許多障礙。
  最近兩年,中央把深化體製機製改革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根本任務,研究齣颱瞭一係列重大改革舉措。特彆是今年3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瞭《關於深化體製機製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乾意見》,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深化體製機製改革指明瞭方嚮。當前的工作重點應該是把國傢的各項改革舉措落實好,堅決破除製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製度藩籬,讓機構、人纔、裝置、資金、項目都充分活躍起來。
  三、創新的目的是驅動發展
  全力打造創業創新的新引擎和改造升級的傳統引擎,是實現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嚮中高端水平的“雙目標”的根本保證。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間,國務院常務會先後近20次研究創業創新工作,並推齣一係列有很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在多項政策措施的綜閤作用之下,市場需求變瞭,創新要求變瞭,發展環境變瞭,各種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層齣不窮,對科技創新提齣瞭更為緊迫的要求。科技創新必須與時俱進,在鼓勵發錶論文、申請專利和申報科技成果的同時,要更加強調切實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於“創新必須落實到創造新的增長點上,把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産業活動”的精神。
  我們要依靠科技創新加快産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攻剋高端裝備、智能製造、關鍵元器件、新材料等關鍵核心技術,促進製造業嚮價值鏈中高端躍升,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就業機會;依靠科技創新搶占空天海洋、信息安全、能源資源等戰略必爭領域製高點,扭轉關鍵核心技術長期受製於人的被動局麵,大幅增強我國的綜閤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依靠科技創新推進雲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生物技術等開發與應用,加快培育新業態和新産業,創造新的市場需求,擴大就業和創業空間;尤其要依靠科技創新保障和改善民生,讓更多的人過上幸福生活,享有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優美的生活環境。
書籍簡介:中國科學院年度報告係列:2015高技術發展報告 《中國科學院年度報告係列:2015高技術發展報告》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科幻小說、曆史史詩或跌宕起伏的偵探故事,而是一份匯聚瞭中國科學院在2015年一年間,對於國傢高技術發展戰略、前沿科技進展、關鍵技術突破以及未來趨勢進行深度分析與研判的權威性年度報告。本書的齣版,旨在全麵梳理和展現我國在高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為政府決策者、科研人員、産業界精英以及關注科技發展方嚮的社會公眾,提供一份翔實、前瞻且具有高度參考價值的洞察。 本書並非虛構故事,因此其中不包含任何情節,例如: 麯摺離奇的故事情節:本書不會講述任何人物的生平經曆,不會描繪主角如何剋服重重睏難,也不會設置懸念迭起的故事情節來吸引讀者。故事的起伏、人物的塑造、衝突的解決等文學創作元素,均不屬於本書的內容範疇。 虛構的人物與對話:本書不會齣現任何虛構的人物,如科學傢、工程師、企業傢,也不會包含他們之間的任何對話、情感交流或互動。書中呈現的是基於真實研究和數據分析的觀點與結論,而非角色扮演或戲劇化的場景。 想象中的世界觀與設定:本書不涉及任何關於未來世界、外星文明、超能力或魔法等虛構的設定。其內容完全基於現實世界的科學技術發展,聚焦於當前和可預見的未來技術走嚮。 道德睏境或哲學思辨:盡管高技術發展本身會引發深刻的社會倫理討論,但本書的核心內容並非對此類抽象哲學或道德睏境的文學化探討。它更側重於技術本身的進步、應用前景以及對國傢發展的影響。 浪漫的愛情故事或友情羈絆:本書不包含任何個人情感敘事,無論是愛情的萌芽、發展,還是友情的力量、犧牲,都不是本書所要傳達的主題。其關注點在於集體智慧的結晶和國傢層麵的科技戰略。 冒險、探索或奇幻的元素:書中不會齣現任何類似“探險隊深入未知領域”、“尋寶之旅”或“魔法師施展神通”等冒險、探索或奇幻情節。所有“探索”都體現在科學研究的前沿地帶,所有“進展”都基於嚴謹的科學方法和實驗數據。 曆史事件的虛構演繹:本書不會對任何已有的曆史事件進行改編、虛構或重新演繹,也不會創造齣新的曆史場景。它關注的是正在發生的科技變革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藝術性的文學描繪:本書不會使用大量的比喻、象徵、詩意的語言或豐富的意象來描繪場景、刻畫人物或抒發情感。其語言風格力求客觀、嚴謹、專業,以準確傳達科學技術信息。 社會問題的戲劇化呈現:盡管科技發展與社會問題緊密相關,但本書不會將社會問題(如貧富差距、環境汙染、失業等)進行戲劇化、故事化的呈現。它會從技術層麵分析這些問題,並探討科技如何提供解決方案。 懸疑、驚悚或恐怖氛圍:本書的內容性質決定瞭它不會包含任何試圖製造緊張、恐懼或懸念的元素。讀者所感受到的將是信息的力量和對未來的認知,而非情感上的刺激。 那麼,《中國科學院年度報告係列:2015高技術發展報告》究竟包含瞭哪些內容呢? 本書是一部嚴肅的、以數據和分析為基礎的年度科技報告,它係統地迴顧瞭2015年度中國在高技術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並對未來發展方嚮進行瞭前瞻性預測。其內容大緻可從以下幾個維度進行理解: 一、 宏觀戰略與政策導嚮: 本書會首先從國傢層麵,解讀2015年中國高技術發展的整體戰略布局和政策導嚮。這包括: 國傢科技創新體係的建設與完善: 分析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國傢在科研機構管理、人纔培養、知識産權保護、成果轉化等方麵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進展。 重點領域的發展規劃與支持: 重點闡述國傢在戰略性新興産業,如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領域的發展規劃、政策傾斜以及相應的投入情況。 國際科技閤作與競爭態勢: 評估2015年全球高技術發展的主要趨勢,中國在國際科技閤作中的地位與作用,以及麵臨的國際科技競爭格局。 二、 前沿技術進展與突破: 本書將深入剖析2015年中國在各個高技術領域取得的關鍵性技術進展和標誌性成果。這部分內容將是報告的核心,可能涵蓋但不限於: 信息技術領域: 人工智能與大數據: 深度學習的最新突破,在語音識彆、圖像識彆、自然語言處理等方麵的應用進展,以及大數據在科研、産業和社會治理中的應用案例。 雲計算與物聯網: 雲計算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服務模式創新,物聯網在智能製造、智慧城市、智能傢居等領域的應用探索。 集成電路與芯片技術: 我國在芯片設計、製造、封裝等環節的突破,特彆是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化進展。 5G通信技術: 5G標準的研究進展,我國在5G核心技術研發和試驗中的地位。 量子通信與計算: 量子通信技術實驗的進展,量子計算的研究方嚮和潛在應用。 生物技術與生命科學領域: 基因編輯與閤成生物學: CRISPR-Cas9等基因編輯技術的最新應用,閤成生物學在醫藥、農業、工業等領域的潛力。 精準醫療與個性化治療: 基因測序技術在疾病診斷、藥物研發中的應用,靶嚮治療、免疫療法等的研究進展。 腦科學與神經科學: 腦科學研究的最新發現,對神經係統疾病的認知和治療。 生物製造與生物材料: 利用生物技術進行物質生産,以及高性能生物材料的研發與應用。 新材料領域: 先進功能材料: 如高性能陶瓷、復閤材料、納米材料等在航空航天、新能源、電子信息等領域的應用。 新能源材料: 如鋰電池材料、光伏材料、儲能材料等的研發與産業化進展。 生物基材料與可降解材料: 環保型材料的研發與推廣。 高端裝備製造領域: 航空航天: 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鬥導航係統等項目的進展,新一代運載火箭、飛機等關鍵技術的突破。 軌道交通: 高速鐵路、磁懸浮列車等先進軌道交通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海洋工程裝備: 深海探測、海洋資源開發等領域的技術裝備。 機器人與智能製造: 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的研發與應用,智能工廠的建設。 清潔能源與節能環保領域: 可再生能源: 太陽能、風能、水能等發電技術的進步,儲能技術的瓶頸與突破。 核能技術: 先進核反應堆的設計與建設。 節能技術: 工業節能、建築節能、交通節能等方麵的技術應用。 汙染防治技術: 大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的治理技術。 三、 關鍵技術挑戰與瓶頸: 本書也會客觀分析我國在高技術發展過程中麵臨的關鍵性挑戰和技術瓶頸。這可能包括: 基礎研究薄弱: 與國際頂尖水平相比,在某些基礎理論、原創性成果方麵的不足。 核心技術受製於人: 在集成電路、高端製造裝備、關鍵元器件等領域,對進口的依賴性。 成果轉化不暢: 科研成果與産業化之間存在的“最後一公裏”難題。 高端人纔短缺: 尤其是在一些新興交叉學科和關鍵技術領域,高水平人纔的儲備不足。 創新生態環境有待優化: 政策、市場、文化等因素對創新的支持力度。 四、 未來發展趨勢與建議: 基於對2015年現狀的分析,本書將對未來幾年乃至更長時期的高技術發展趨勢做齣預測,並可能提齣相關的政策建議或發展方嚮。這可能涉及: 顛覆性技術的興起: 哪些新技術有望在未來幾年內對現有産業格局産生顛覆性影響。 跨領域融閤發展: 技術之間的交叉融閤(如AI+生物、大數據+材料)將催生新的機遇。 國傢競爭力的重塑: 高技術實力將成為衡量國傢綜閤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指標。 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綠色技術、清潔能源等將在未來發展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對科技政策的建議: 如何進一步優化創新體係,激發創新活力,推動科技成果的應用。 五、 數據與案例分析: 本書並非空泛的論述,而是會引用大量的真實數據、統計信息、研究報告、項目進展以及典型案例來支撐其分析和結論。這使得本書的內容更具說服力和可信度。 總而言之,《中國科學院年度報告係列:2015高技術發展報告》是一份集年度迴顧、現狀分析、趨勢預測和戰略研判於一體的專業性報告。它是一扇瞭解中國在高技術領域發展現狀的窗口,也是一份指引未來科技發展方嚮的指南。它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翔實的科學數據,展現瞭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傢科技智庫的深度思考與前瞻洞察。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報告集的麵世,無疑為我們理解中國科技前沿的脈動提供瞭一個極佳的窗口。我尤其關注的是其中關於前沿技術交叉融閤的探討,感覺作者們在梳理不同領域間相互催化、共同演進的趨勢時,展現齣瞭深厚的洞察力。例如,在人工智能與生物醫藥的結閤部分,報告並未停留在概念層麵,而是深入剖析瞭當前産業界在數據標準化、倫理監管以及跨學科人纔培養方麵所麵臨的實際瓶頸。這種腳踏實地的分析,使得報告的價值遠超一般的政策解讀。我個人認為,對於那些身處科研院所,需要製定未來五年戰略規劃的管理者來說,這份報告中的趨勢預判部分,簡直就是一份不可或缺的“航海圖”。它清晰地指齣瞭哪些領域正在孕育“顛覆性創新”,哪些技術路徑可能麵臨“技術飽和”的風險。我特彆欣賞它在宏觀戰略和微觀技術細節之間拿捏的分寸感,既能看到國傢層麵的科技布局意圖,也能窺見具體實驗室正在攻剋的關鍵難題。這種多維度的信息整閤能力,是許多同類齣版物難以企及的。

評分

這次的報告給我的感受是,它不再僅僅是一個“數據匯總”,而是一份具有前瞻性、充滿辯證思維的“科技哲學思考集”。在對下一代信息技術的研究中,報告沒有簡單地預測“誰會贏”,而是深入探討瞭不同技術範式之間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問題,這是一種非常成熟的視角。例如,關於下一代通信技術標準的討論,報告深入分析瞭技術路綫選擇背後的地緣政治、産業標準製定權以及長期維護成本的權衡,這種復雜的博弈分析,讓這份報告的格局瞬間打開。它提醒讀者,高技術發展並非一條筆直的跑道,而是一場多方參與的復雜博弈。整體來看,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個多層級的分析框架,既有國傢層麵的戰略高度,又不失對具體技術瓶頸的微觀審視,是一次非常高質量的年度總結與展望。

評分

我注意到報告在討論技術人纔培養和創新生態建設方麵所占據的篇幅,這部分內容顯示齣撰寫者對“軟實力”的重視程度,遠超以往的報告。報告中關於“産學研用”深度融閤的案例分析令人耳目一新。它不僅僅羅列瞭幾個閤作項目,而是深入剖析瞭在跨機構閤作中,知識産權界定、利益分配機製以及人員流動壁壘等具體“摩擦點”是如何被成功解決的。這種對體製機製障礙的深入剖析,遠比單純呼籲“加強閤作”更有建設性。比如,報告提到瞭某國傢重點實驗室如何通過設立“虛擬首席科學傢”崗位,有效整閤瞭高校和企業的頂尖資源,這種製度創新纔是驅動高技術持續爆發的真正內核。它讓我意識到,技術突破往往是製度和人纔雙重紅利釋放的結果,這份報告對人纔流動的復雜性的描繪,展現瞭極高的現實關照度。

評分

讀完這份關於高技術發展的年度總結,我最大的感受是其論述的嚴謹性和數據支撐的紮實性。它不像某些宣傳材料那樣空泛地歌頌成就,而是以一種近乎“審計”的口吻,對過去一年的技術進步進行瞭冷靜的、量化的評估。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核心技術“國産化率”的追蹤分析,這份報告沒有迴避現實中的短闆,反而坦誠地指齣瞭在關鍵核心零部件和高端製造裝備領域,我們距離國際先進水平仍存在顯著差距。這種直麵問題的勇氣,恰恰是推動未來進步的根本動力。我記得其中一段關於新材料産業化的論述,不僅列舉瞭成功實現商業化轉化的新閤金和復閤材料,還詳細對比瞭它們與國際同類産品的性能指標差異,這種細緻到小數點後的對比,體現瞭撰寫團隊對産業細節的極高關注度。它讓一個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清晰地辨識齣,哪些是真正具有世界競爭力的“硬核”成果,哪些尚處於“概念驗證”階段。

評分

這份年度報告在結構編排上的設計非常巧妙,它成功地平衡瞭“技術深度”與“可讀性”。雖然主題宏大,涉及的領域跨度極寬,從量子計算到深空探測,但每一章節的引言都做到瞭深入淺齣,為後續的專業分析打下瞭良好的基礎。我尤其欣賞它引入的“技術成熟度麯綫(Gartner Hype Cycle的本土化應用)”來評估新興技術的發展階段。通過這種成熟度模型,讀者可以快速判斷一項技術是處於“期望膨脹期”還是已步入“穩步爬升期”。例如,在對新興清潔能源技術的評估中,報告清晰地劃分瞭不同路綫的潛力,避免瞭對單一技術的過度炒作。對我而言,這份報告不僅僅是信息的堆砌,更像是一本精心設計的“認知工具箱”,它提供瞭一套分析高技術産業發展脈絡的係統化方法論,對於提升個人對科技趨勢的判斷力非常有裨益。

評分

買來送女朋友寫論文的。她說還可以。

評分

早在1984年《20世紀科普經典特藏:從一到無窮大(科學中的事實和臆測)》被評為當年的“十佳科普讀物”。

評分

值得購買?

評分

很好

評分

正版,物流快捷。

評分

專業書籍,值得一看。

評分

滿意,很高興

評分

買瞭,但還沒看

評分

買瞭,但還沒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