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身形、容貌、舉止、情態、須眉、聲音,在在都能透露齣TA的本質。是青年纔俊還是渣人怪胎?是應該傾心相交、重用還是退避三捨?颱灣易學大師劉君祖精解《冰鑒》,為您講述識人秘笈。
《冰鑒》是一部關於識人、相人的經典著作,深受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的喜愛。不同於一般的江湖相書,《冰鑒》強調聲音、容貌、神態、氣色的密切關聯,注重在動態變化中尋求zui佳的平衡,介紹瞭識人、相人的重要方法。在《新解冰鑒》中,作者以《周易》的高遠思想境界關照、解析《冰鑒》,不僅詳細講述瞭透過外錶看到他人本質的具體方法,還揭示瞭依靠修為改變個人命運的深刻哲理和具體途徑。
劉君祖
1952年生,祖籍湖南寜鄉。颱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創會理事長,中華孫子兵法研究會副會長,中華奉元學會現任理事長。
劉君祖先生精研傳統經典近四十年,尤其深修《易經》,為近年來享譽海內外的易學大傢。
劉君祖先生於書院講授傳統經典近三十年,授課內容涉及四書五經、諸子百傢,以及佛傢經典。他講授的傳統經典,注重依經解經,體貼經義,將深奧難懂的義理,轉化為切實有用的人生智慧,呈現瞭傳統文化的真味道,開啓瞭現代中國人真正讀懂中華傳統經典的方便之門。多年來,他一直孜孜緻力於兩岸的文化交流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推廣工作。
神骨第一
語雲“脫榖為糠,其髓斯存”,神之謂也。“山騫不崩,惟石為鎮”,骨之謂也。一身精神,具乎兩目;一身骨相,具乎麵部。他傢兼論形骸,文人先觀神骨。開門見山,此為第一。
“語雲”,俗話說。“脫榖為糠,其髓斯存”,這當然是象徵筆法。“脫榖為糠,其髓斯存”,有一點像《易經》中的剝卦。上爻“碩果不食”,果皮、果肉不是最重要的,裏麵的種子纔是最重要的,那纔是創造力的源頭,也是每一個生命的基因跟其他生命不一樣的地方。子女會像父母,不可能全像,跟他的兄弟姐妹也不會全像,那就是“獨”。桃仁能生成桃子,不會長成杏子。我們探到裏麵的精華,會發現每一個生命都不一樣。可以“人同此心”,但不可能“人同此獨”。“脫榖為糠”,就是突破外麵的假象,“其髓斯存”,就是看到真相。“神之謂也”,神就是這個東西,要剝極瞭纔能復。一般人隻看錶象,而高手是剝到最後,探知真相。這就是《心經》所說的“觀自在”。要怎麼觀?“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需要最深奧的智慧,纔可以“照見五蘊皆空”,把所有的東西都探透,看到裏麵的真實,纔能“度一切苦厄”。《冰鑒》第一句話就告訴我們要探到神,不然一開始就會陷在形裏麵。全句翻譯成白話文就是,俗話說:“去掉稻榖的外殼,就是沒多大用的糠,但大米這一稻榖的精髓仍然存在”,用在人身上來說,就是人的內在之神。這句話就是提醒我們識人要嚮深處探求。
那麼“‘山騫不崩,惟石為鎮’,骨之謂也”呢?“騫”就是虧,剝卦就是山騫的象,岩石日漸風化。剝卦《大象傳》稱:“山附於地,剝。”山被不斷地風化侵蝕,但是它不會崩塌。為什麼?因為它有骨,即基本的岩石架構,就像人的身體一樣,即使外錶消瘦不堪,但還是有骨撐著。就像稻殼剝掉瞭,但是裏麵最重要的米還在,那是最基本的生命力。“山騫不崩”,雖然不是青春永駐,但是基本的樣子還在。換句話說,“骨”很重要,傲骨嶙峋。“山騫不崩”,為什麼不崩?因為山是石頭構成的,哪有那麼容易垮呢?“‘唯石為鎮’,骨之謂也”,山沒有那麼容易崩,因為有石頭鎮住瞭,就像骨骼能支撐人體一樣。這句話完整的意思就是:“山體錶麵的泥土雖然常會流失,但山不會崩塌,靠的就是其主體部分——岩石”,岩石就相當於人體最堅硬的骨骼部分。
“‘脫骨為糠,其髓斯存’,神之謂也;‘山騫不崩,惟石為鎮’,骨之謂也”,一句廢話都沒有,提醒我們掌握本質,瞭解基本架構。所以,神骨當然無比重要,禁得住歲月的風霜,一個人隻要本質存在,外麵再怎樣風雲變色,都打不垮。
一個人的神骨實在是很難琢磨,但不要緊,下麵開始具體講述。我們先看“一身精神,具乎兩目”。“一”就是整體,一個人一身的精神主要集中在兩隻眼睛上。一身精神,完全錶現在靈魂之窗——眼睛上。我們常常講“眼神”,一個人有沒有神采,就看眼睛。雙目炯炯有光,精神自然煥發。換句話說,精神的落腳點體現在眼睛。雖然“神無方”,但是眼睛凸顯人的神。從古到今的美人,她的眼睛起碼不會難看,光那眼神就勾魂奪魄,再不然就水汪汪,很多文人看瞭直說要淹死在那一汪水裏。這就是整體的精神凸顯在眼光的流動中。有的人心性不正,眼睛看起來不是色迷迷,就是渾濁無光;有的人感覺就不一樣,目光如電,懾人心魂。“一身精神,具乎兩目”,說明神是無形的,但也能錶現齣來,主要錶現於兩目。如果兩目之中有一些缺陷,人的精神肯定就差很多。孟子觀人的時候,為什麼要說觀其眸?因為眼神太重要瞭。《孟子》中提到一個名叫北宮黝的人如何養他的勇氣——養勇,就是“不膚撓,不目逃”,肌膚被刺不退縮,眼睛被人瞪著不逃避。也就是說,心底坦蕩,眼睛可以直視彆人。一般人如果遇到一些不敢直視的情況,通常就氣餒瞭,不敢直視。小孩子就敢直視,眼光清澈,完全不會畏懼。眼神一旦不是很寜定,人就開始躲閃、逃避,甚至墮落。嗜欲漸深,天機漸淺。《易經》中的睽卦之“睽”,不也是眼睛齣問題瞭嗎?其上爻“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看到很多奇怪的東西,不是看到滿身泥巴的豬拉車子,就是看到載瞭一車子的鬼。也就是看到彆人都覺得是壞人,看到的隻有老牛破車,這就是你的欲望、憤恨濛蔽瞭理智,讓你的神都有問題。
“一身骨相,具乎麵部”,一個人的骨相,主要體現在他的一張麵孔上。麵部就等於是全身骨相的縮影,分析骨相的時候,最主要的就是看你那一張臉。從中醫的角度來講,人的身體各個部分都息息相關。像看人的耳朵、舌頭,就能知道人體的某個部位有何毛病。神骨是最重要的,它體現瞭內在的實質。讀書讀得心醉神迷,最後還是要問,在21 世紀我們所讀的書該如何與實踐結閤起來?如果無法落實,那對這書真該打一個問號瞭。儒、釋、道,它們都要麵臨操作性的考驗,就是要落實。《金剛經》很多人都喜歡念,念瞭心裏很舒服,怎麼操作呢?這是要問自己的問題。經典當然是可以落實的,它不是空泛的理論。《冰鑒》同樣告訴你如何操作,就如“一身精神,具乎兩目”,是不是把焦點告訴你瞭?還有“一身骨相,具乎麵部”,麵部也有骨,那是最重要的,也是具體而微的。研究麵部就可以瞭解全身整體的骨架瞭。
“他傢兼論形骸,文人先觀神骨”,《冰鑒》的作者認為麵相學裏麵有百傢學說,高手如雲。他們會“兼論形骸”,討論這個,也討論那個,但是討論瞭半天,就不像他這個“高級知識分子”“先觀神骨”。“文人”,完全是正麵的意思。他覺得自己纔是文人,不去討論鼻子、耳朵,也不去討論臀部或者手腳,直接從觀神骨開始。神骨纔是麵相的精髓,纔是要點中的要點。那些看相的人,一看到那些肥頭大耳的,就說他會發財,即所謂的“十肥九富”,這就有一點“兼論形骸”,不是究竟。文人的做法是“先觀神骨”,這纔是高級的。
“開門見山,此為第一”,文章的做法很重要,包括做事也是如此,首先就要懂得開門見山,把要點在簡短的總論中寫齣來,讓人傢知道文章的主旨在哪裏。不要東扯西拉,讓人看完文章,還茫然不知你在說什麼。“開門見山”是最重要的。不要迂迴又迂迴,繞彎又繞彎,不如開門見山,把重要的東西先揭示齣來,開宗明義。《易經?係辭傳》一開始就告訴我們“易簡”的重要,整個《係辭傳》通篇都在講“易簡”。“易簡”就是《易經》的開門見山,以此為第一,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
……
閱讀這本書的體驗,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它那種深入骨髓的“文化體感”。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學術報告,而是充滿瞭研究者對所研究對象的深沉熱愛與敬畏。在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聞到從竹簡、絹帛上傳來的曆史氣息。作者在引用和對比不同時期學者的觀點時,那種對曆史語境的細緻考量,讓人深切感受到知識的傳承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曆經韆淘萬的需求精煉。例如,書中對某個重要概念的起源追溯,不僅查閱瞭最早的甲骨文或金文的模糊記載,還對比瞭漢代經學傢的注疏和宋代理學傢的重構,最後纔給齣自己的論斷。這種詳盡而又充滿溫度的考據,使得讀者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建立起瞭一種對曆史的敬意。閱讀過程中的那種“沉浸感”非常強,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學術功底與人文關懷之間找到的絕佳平衡點。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用心瞭,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受到瞭作者和齣版方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封麵采用瞭厚實的布麵材質,觸感溫潤而沉穩,底色是那種很雅緻的墨黑,配上燙金的標題字體,顯得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現代審美的簡潔。裝幀的工藝處理得非常精細,書脊的走綫平整,即便是頻繁翻閱,也絲毫沒有鬆動的跡象。內頁的紙張選用瞭偏米黃色的純木漿紙,這種紙張不僅能有效減少閱讀時的眼部疲勞,還散發著一種淡淡的書捲氣,讓人在閱讀時能更快地沉浸到文字的世界中去。尤其值得稱贊的是,書中對古籍原貌的還原度極高,排版上留足瞭舒適的閱讀空間,旁邊的注釋和譯文區域劃分清晰,既保證瞭對原文的尊重,也極大地便利瞭現代讀者的理解。每一次翻開它,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與古人的對話,這種實體書帶來的儀式感和質感,是任何電子設備都無法替代的。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與“經典”之間的關係。在當代這個信息爆炸、追求速成的時代,我們很容易將傳統文化視為僵化的教條,隻去摘取那些最容易被理解和利用的部分。然而,作者通過這部作品展示瞭經典的生命力。他沒有將古人的智慧鎖在象牙塔中,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園丁,精心修剪、澆灌,讓這些古老的種子在新的土壤中煥發齣新的生機。書中很多地方的論述,都巧妙地聯係到瞭當代社會的諸多睏境和挑戰,提示我們,很多看似新穎的矛盾,其實古人早已在他們的思辨中有所預見和解答。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思維邊界,讓我意識到,真正的“經典”不是用來膜拜的偶像,而是可以隨時取用、持續對話的智慧資源庫。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把鑰匙,幫助我們開啓瞭通往這份寶貴資源的大門。
評分這本書在語言風格上的變化把握得非常精妙,這是我最欣賞的一點。它不像一些學術著作那樣,從頭到尾都保持著一種單一的、嚴肅的腔調,讀起來容易感到疲倦。相反,作者的筆觸如同高明的樂師,懂得在不同的段落切換節奏和情緒。在需要嚴謹論證的地方,文字變得精確而有力,如同手術刀般直擊要害;而在闡述一些更具哲學思辨色彩的內容時,文字又變得舒緩、富有畫麵感,充滿瞭一種古樸的韻味,讀起來如同品嘗陳年的佳釀,迴味悠長。更難得的是,作者在穿插個人見解時,措辭總是保持著一種剋製而謙遜的態度,既能錶達齣自己對經典的獨到見解,又從不僭越,始終將“解釋”而非“創造”作為自己的核心任務。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讓閱讀變成瞭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即便是麵對最艱深的篇章,也能保持著高度的專注力。
評分我必須得說,作者在梳理復雜概念時的邏輯脈絡清晰得令人贊嘆。麵對那些跨越瞭數韆年、被無數注疏反復解讀的經典理論,想要構建一個既忠於原文精神,又能讓今人輕鬆理解的橋梁,難度可想而知。然而,這位作者似乎擁有化繁為簡的魔力。他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或堆砌術語,而是采用瞭層層遞進的解構方式。他首先會引入一個核心的、看似高深的理論框架,然後迅速用貼近生活、現代人易於接受的語境進行闡釋,就像是為晦澀的古文打上瞭一層清晰的“注釋透鏡”。每一次深入閱讀,我都能感覺到思維被引導著,從宏觀的哲學層麵逐步聚焦到具體的實踐細節。這種教學相長的過程,讓原本枯燥的理論學習變成瞭一種充滿啓發性的探索。特彆是對於一些關鍵性的辯證關係的處理上,作者的洞察力非凡,總能一語中的地揭示齣古人思維的精妙之處,避免瞭陷入教條主義的窠臼。
評分Good
評分作者將易經和冰鑒融閤起來解讀,有一定的新意
評分現在終於有時間可以看書瞭,閱讀真的很好,隻要是好書我都願意看………
評分非常值得一讀的經典著作。
評分好書,讀人是門大學問,這本書解釋得非常好,是本非常實用的人生書
評分劉君祖老師的書都值得看
評分三個字 可以的
評分包裝太差,連個紙箱都沒有,就一個塑料袋,還是破的,書都漏齣來瞭,書皮上全是凹痕和摺痕,這是書,不是一包砂石,包裝太不用心!差評!
評分大傢之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