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核磁場共振儀能夠幫助我們“看清楚”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的有機分子的精細結構。核磁場共振在有機化閤物結構鑒定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NMR是一門充滿趣味的科學,其理論深邃,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核磁共振的內容博大精深,涉及麵廣,實用性極強,與有機閤成化學和生命科學以及有機新材料等學科的關係極為密切。《核磁共振譜學:在有機化學中的應用(第三版)》把科學理論和有機化閤物解譜結閤在一起,因而受到歡迎。
  從學術方麵講,NMR的研究獲得過多次成就,如美國科學傢F. 布洛赫和E. M. 珀塞爾因發現物質核磁共振現象獲得1952年諾貝爾物理學奬,瑞士科學傢傢R. R. 恩斯特因為發展傅裏葉變換核磁共振和二維核磁譜技術獲1991年諾貝爾化學奬;瑞士科學傢K. 維特裏希因發展用核磁共振譜測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的三維結構而獲2002年諾貝爾化學奬。目前,在化學刊物上不斷會閱讀到核磁共振研究的新成果。從應用方麵講,NMR是從事有機化學、藥物化學、植物化學、生物化學、石油化學、化學工業、材料化學、化學生物學、生命科學等方麵的科研人員必須掌握的一種重要的工具。NMR的研究已經深入到蛋白質科學和腦科學的層麵,應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MRI)進行 醫療診斷在各大醫院已經非常普遍。                 
內容簡介
     《核磁共振譜學:在有機化學中的應用(第三版)》深入係統地論述瞭NMR譜學的幾乎全部內容,作者主要參閱瞭近幾年來國外這方麵的諸多文獻,對氫譜、碳譜、二維譜、蛋白和核酸的NMR分析等問題作瞭深入的闡述。在1H NMR中,對氫譜涉及到的自鏇-自鏇耦閤,核間奧氏效應(NOE),分子立體結構和手性中心對相鄰質子的作用等作瞭詳細說明。對13C NMR譜的去耦技術和在非去耦條件下的13C-1H耦閤、13C-13C耦閤等問題作瞭概述。用一章的篇幅對2D NMR作瞭專門的論述。《核磁共振譜學:在有機化學中的應用(第三版)》還對蛋白、核酸生物大分子的核磁共振研究進展作瞭詳細的介紹,並給齣瞭大量參考文獻。《核磁共振譜學:在有機化學中的應用(第三版)》最後附瞭大量譜圖供大傢參考,特彆是對許多譜圖作瞭錶徵。     
作者簡介
     王乃興,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擔任國際本專業雜誌常任審稿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3年入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做博士後,1995年完成博士後研究留所並晉升副研究員。1996年赴美國從事博士後研究,在美國Rice大學(1998年全美排名第13)獲Robert A. Welch 博士後奬學金和Extraordinary Ability Individuals (O-1-VISA)等。2000年迴國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目前,已經全閤成瞭含四個手性中心的復雜的生物醫學活性分子,用新方法閤成瞭手性抗高血壓的β受體阻滯劑和一些復雜功能分子,在美國Org. lett.和J. Phys. Chem.等核心國際科學刊物發錶瞭多篇論文。到目前,已在國外和國內科技刊物上發錶論文150餘篇,專著三部,申請發明專利12項,獲授權專利9項,擔任國際本專業雜誌常任審稿人。目前主要從事手性化閤物和復雜分子的閤成及方法學研究。擔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已培養畢業的博士生多名。部分在國外深造,部分在國內製藥公司任高級研究人員或在國內高校工作,其中四人在讀期間獲得所長奬學金或其他奬項,有多人在美國做博士後研究,博士生唐石2008年7月獲中國科學院一項冠名奬。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概述
1.2 基本原理
1.3 基本概念
1.3.1 角動量和核磁矩
1.3.2 核磁共振(NMR)譜
1.4 其他小問題和相關論著簡介
1.4.1 混閤物的NMR測試
1.4.2 積分麵積與分解反應
1.4.3 精細裂分
1.4.4 1H��13C COSY
1.4.5 毛細管探頭
1.4.6 信號發射和自由感應衰減(FID)
1.4.7 15N NMR
1.4.8 相關文獻與有關專著簡介
1.4.9 幾種核的性質
第2章 化學位移
2.1 概述
2.2 屏蔽效應探討
2.2.1 化學位移的計算
2.2.2 示例
2.2.3 化學位移的産生
2.3 影響屏蔽效應的一些因素
2.3.1 局部抗磁(屏蔽)效應
2.3.2 局部順磁(去屏蔽)效應
2.3.3 鄰位基團
2.3.4 影響化學位移的其他因素
2.4 對化學位移的進一步探討
2.4.1 質子電荷密度對化學位移的影響
2.4.2 對鄰碳原子的電荷密度的影響
2.4.3 相鄰原子和化學鍵的誘導磁矩對化學位移的影響
2.4.4 環共軛π電子體係
2.4.5 環丙烷環上的磁異性
2.4.6 極性基團的電場效應和範德華效應
2.4.7 氫鍵對化學位移的影響
2.5 相關有機金屬化閤物的化學位移
2.6 經驗取代基常數
2.7 一些重要有機化閤物中質子的化學位移
第3章 自鏇�滄孕�耦閤
3.1 概述
3.2 多重峰的一般規律
3.3 比率J/(ν0δ)的意義
3.4 自鏇�滄孕�耦閤和分子結構的關係
3.4.1 耦閤常數的大小與分子幾何構型的關係
3.4.2 耦閤常數和分子化學結構的關係
3.5 自鏇係統的分類
3.5.1 模式
3.5.2 與一個自鏇量子數I=1/2的原子核耦閤(AX係統)
3.5.3 AX2、AX3、AXn係統
3.5.4 AMX係統
3.5.5 AB、AB2係統
3.5.6 ABX係統
3.5.7 ABC係統
3.5.8 幾個四鏇係統和其他係統
3.6 1H與I=1/2和I>1/2的原子核耦閤
3.6.1 1H與I=1/2的原子核耦閤
3.6.2 1H與I>1/2的原子核耦閤
3.7 等價原子核
3.8 強耦閤作用
3.9 手性分子的NMR
3.9.1 手性效應
3.9.2 用NMR測定對映體過量(ee %值)的三種方法
3.9.3 化學位移差值圖
3.1 0遠程耦閤
3.1 0.1 概述
3.1 0.2 遠程耦閤理論
3.1 0.3 位移試劑
3.1 1與雜原子相連的質子的NMR和溶劑效應
3.1 2化學交換
3.1 2.1 對稱的構象變換
3.1 2.2 不對稱的構象變換
3.1 3有機化閤物的自鏇�滄孕�耦閤常數錶
第4章 復雜耦閤現象和NOE效應
4.1 磁等價
4.1.1 概述
4.1.2 磁等價性理論
4.2 復雜譜
4.3 自鏇晶格弛豫
4.3.1 自鏇晶格弛豫
4.3.2 自鏇晶格弛豫的來源
4.3.3 諸種弛豫問題
4.4 NOE效應(核間奧氏效應或核極化效應)
4.5 四極弛豫
4.6 NOE效應及其應用
4.6.1 季碳原子
4.6.2 CH和CH2中的碳
4.6.3 NOE值對結構的確定
4.6.4 NOE效應對蛋白質結構的確定
4.6.5 分子動態結構研究
4.7 核磁共振研究中的一些新進展和相關未知物結構解析
4.7.1 核磁共振研究中的一些新進展
4.7.2 相關未知物結構解析
4.8 一些特殊的NMR研究新進展
4.8.1 仲氫誘導極化
4.8.2 鏇轉異構體的核磁共振研究
4.8.3 應用NMR譜來檢測有機反應過程
第5章 13C NMR譜
5.1 概述
5.2 幾種去耦方法
5.2.1 質子寬帶去耦
5.2.2 偏共振去耦
5.2.3 選擇性質子去耦
5.2.4 門控去耦
5.2.5 反轉門控去耦
5.3 其他問題
5.3.1 氘代的影響
5.3.2 化學位移等價
5.3.3 13C��1H耦閤常數值
5.3.4 13C��13C耦閤常數值
5.3.5 DEPT譜
5.4 13C NMR譜的化學位移
第6章 二維譜
6.1 概述
6.2 相關波譜分析法
6.3 1H��1H COSY譜
6.4 雙量子過濾的1H��1H COSY譜
6.4.1 化閤物小蠹烯醇
6.4.2 石竹烯氧化物
6.5 1H��13C COSY異核化學位移相關譜(HETCOR譜)
6.6 質子檢齣的HETCOR異核多量子相乾譜(HMQC譜)
6.7 質子檢測的遠程1H��13C異核相關譜(HMBC譜)
6.8 1H��1H NOESY相關譜
6.9 13C��13C相關譜(非常規天然豐度雙量子轉移實驗,INADEQUATE實驗)
6.1 0全相關譜
6.1 1梯場NMR
6.1 2關於二維譜HMBC錶徵的報道方法
6.1 3三維NMR譜的發展和展望
第7章 生物大分子NMR簡介
7.1 蛋白質的NMR分析簡介
7.1.1 概述
7.1.2 溶解條件的優化
7.1.3 標記與錶達
7.1.4 相關實驗
7.1.5 蛋白質相互作用的NMR分析
全書參考文獻
7.2 核酸的NMR分析簡介
7.2.1 概述
7.2.2 樣品的製備
7.2.3 用於多核NMR標記的核酸的製備
7.2.4 分析策略——新的靈敏度優化
7.2.5 氫鍵的NMR檢齣
7.2.6 J耦閤的測定
7.2.7 殘餘偶極耦閤——用於闡明結構
7.2.8 對核酸弛豫作用的研究
7.2.9 NMR在活細胞中的應用
7.2.1 0結論
參考文獻
7.3 通過氫鍵的標量耦閤
7.3.1 概述
7.3.2 生物大分子中的氫鍵標量耦閤
7.3.3 與化學位移的關係
7.3.4 幾何形態的影響
7.3.5 應用
7.3.6 結論
參考文獻
7.4 生物活性大分子NMR研究新進展
7.4.1 13C/15N標記的蛋白質中H鍵
7.4.2 蛋白質結構中13C和15N的化學位移
7.4.3 鑭係示蹤原子對蛋白質結構測定的應用
7.4.4 生物大分子中的亞甲基的弛豫優化
7.4.5 嘌呤和嘧啶堿基中的偶極耦閤
7.4.6 細胞因子的NMR分析
7.4.7 魔角鏇轉固態NMR錶徵RNA中的氫鍵
7.4.8 NMR譜在啤酒成分鑒定中的應用
7.4.9 魔角鏇轉固體NMR(MAS ssNMR)技術的最新重要進展
參考文獻
第8章 若乾NMR譜圖
附錄Ⅰ 相關NMR溶劑數據錶
附錄Ⅱ 質譜要點
全書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前言/序言
       
				 
				
				
					現代有機閤成化學導論:原理與實踐  作者: 跨學科研究團隊(有機化學、物理化學、材料科學)  齣版社: 科學前沿齣版社  版次: 第一版(2024年)  頁數: 980頁  定價: 待定  ---   圖書簡介  《現代有機閤成化學導論:原理與實踐》是一本麵嚮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專業研究人員的綜閤性教材與參考手冊。本書旨在係統、深入地介紹21世紀有機閤成化學的核心概念、前沿技術以及在各個交叉學科中的實際應用。本書摒棄瞭傳統教材中側重於結構識彆和反應命名法的局限,轉而聚焦於反應機理的深入理解、閤成策略的係統設計、催化劑的創新發展以及綠色化學原則的整閤。  全書結構嚴謹,內容覆蓋麵廣,力求在理論深度與操作實用性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引導讀者從“會做反應”嚮“會設計反應”轉變。  ---   第一部分:閤成化學的基石與範式轉變  第1章:有機閤成化學的演進與當代挑戰 (約80頁)  本章首先迴顧瞭有機閤成從早期基於官能團轉化的經驗科學,到現代基於電子效應和過渡態理論指導的理性科學的演變曆程。重點探討瞭當前有機閤成麵臨的主要挑戰,包括:復雜天然産物的高效構建、手性化閤物的絕對選擇性控製、以及如何將閤成路徑與環境可持續性(原子經濟性、溶劑選擇)緊密結閤。引入瞭“閤成可達性指數”(Synthetic Accessibility Index, SAI)的概念,作為評估新路綫可行性的初步工具。  第2章:理論基礎的深化:電子結構與反應動力學 (約110頁)  本章是對有機反應機理研究的深度拓展。它不再停留在描述性的哈梅特關係(Hammett relationships)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量子化學計算在預測反應勢壘、識彆關鍵過渡態以及確定反應路徑中的核心作用。內容涵蓋:     密度泛函理論(DFT)在有機反應中的應用: 如何精確計算不同溶劑體係下的能量差和活化能。    分子軌道理論的實際應用: 深入解析前綫分子軌道(HOMO/LUMO)理論在理解加成、環化和重排反應中的預測能力,特彆是對於非經典過渡態的識彆。    動力學與熱力學的精細調控: 討論如何通過溫度、壓力和溶劑極性對反應動力學進行細緻乾預,實現對産物選擇性的精確控製。  第3章:閤成策略與逆閤成分析的現代化 (約95頁)  本章將逆閤成分析提升至更高的抽象層次。重點討論瞭超越傳統“斷鍵”思維的現代策略:     功能團等效體(Functional Group Equivalents, FGEs): 介紹新型的保護基和活化基團,及其在多步閤成中的正交保護策略。    拓撲閤成(Topological Synthesis): 討論如何從目標分子的三維骨架齣發,而非官能團分布,來規劃閤成路綫,特彆是針對高環張力體係。    模塊化閤成(Modular Synthesis): 強調利用已建立的復雜片段(Building Blocks)通過高效連接反應(如偶聯反應)快速組裝復雜結構的方法論。  ---   第二部分:催化驅動的閤成前沿  第4章:過渡金屬催化的氧化還原偶聯反應的最新進展 (約150頁)  本章是全書的重點之一,專注於鈀、鎳、銅等金屬催化體係的最新突破。側重於機理研究和對催化循環的精細調控:     C-H鍵活化與官能團化: 詳述導嚮基團(Directing Group, DG)的設計原則,探討金屬如何實現C(sp3)-H、C(sp2)-H和C(sp)-H鍵的位點選擇性活化。特彆關注無貴金屬催化體係(如鐵、鈷催化)。    交叉偶聯反應的新型配體: 深入分析Buchwald胺化、Suzuki-Miyaura偶聯等反應中,新型的烷基膦、N-雜環卡賓(NHC)配體如何提高催化劑的穩定性、降低載量並拓寬底物範圍。    氧化還原中性偶聯(Redox-Neutral Couplings): 探討如何避免外部氧化劑或還原劑的使用,實現更清潔的分子連接。  第5章:光化學與電化學驅動的閤成 (約130頁)  本章係統介紹瞭利用非傳統能源驅動有機反應的最新發展,這是實現綠色閤成的關鍵領域:     光氧化還原催化(Photoredox Catalysis): 深入講解基於銥、釕配閤物或有機染料的單電子轉移(SET)機製。分析瞭其在自由基生成、C-C鍵形成、以及溫和條件下的官能團轉化中的應用,包括如何控製自由基的反應性窗口。    電化學有機閤成: 闡述電解池作為“無試劑”氧化劑或還原劑的角色。討論瞭電化學在不對稱閤成中的新興應用,如通過控製電極電位實現對反應中間體(如烯醇化物、自由基物種)的選擇性生成。  第6章:不對稱催化:手性控製的精細化 (約140頁)  本章著重於如何通過不對稱催化手段實現對映體和非對映體的絕對控製:     手性有機小分子催化(Organocatalysis): 聚焦於胺催化(如Proline及其衍生物)、硫脲/硫代脲催化以及手性布朗斯特酸催化的機理,特彆是氫鍵網絡在控製過渡態結構中的作用。    不對稱金屬催化: 重點分析手性配體(如BINAP, Josiphos係列)的結構與催化活性的關係。詳細討論不對稱氫化、不對稱烯丙基取代以及不對稱環加成反應的最新進展。    動態動力學拆分(DKR)與催化不對稱閤成: 討論如何通過催化劑的協同作用,將非對映選擇性轉化為更高的對映選擇性。  ---   第三部分:復雜分子構建與實際應用  第7章:閤成復雜天然産物與藥物分子的案例研究 (約120頁)  本章通過對近年來發錶的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全閤成工作進行深入剖析,展示如何將前述的閤成原理應用於復雜分子構建:     關鍵步驟的創新: 分析所選案例中,研究人員是如何剋服官能團兼容性、立體化學控製以及多環骨架構建等挑戰的。    策略的閤理性評估: 對比不同路綫在步驟數、原子經濟性和收率上的優劣,培養讀者的批判性評估能力。    藥物閤成中的規模化考量: 討論從實驗室到中試規模生産過程中,閤成路綫需要進行的調整和優化(如溶劑替代、試劑安全性)。  第8章:材料化學中的有機閤成:共軛聚閤物與分子器件 (約100頁)  本章拓展瞭有機閤成的應用領域,連接瞭閤成化學與材料科學:     精準聚閤反應: 介紹如何利用高度選擇性的偶聯反應(如Kumada, Stille聚閤)精確控製共軛聚閤物的分子量分布和鏈結構,以優化其光電性能。    功能化小分子的設計: 討論用於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有機太陽能電池(OPV)以及場效應晶體管(OFET)中的給/受體單元的閤成策略。  第9章:綠色化學與可持續發展在閤成中的整閤 (約70頁)  本章總結並強調瞭環境責任在現代化學中的核心地位:     溶劑工程: 評估超臨界二氧化碳、離子液體和深共熔溶劑(DESs)作為替代傳統有機溶劑的潛力與局限。    酶催化與生物轉化: 介紹如何利用工程化酶(如轉氨酶、脂肪酶)進行高選擇性的官能團轉化,特彆是用於手性藥物的中間體製備。    原子經濟性與E-因子(Environmental Factor)的計算與優化。  ---   附錄  附錄 A:常用光譜數據與解析 (側重於高級NMR、高分辨質譜在結構確證中的應用案例分析,而非基礎知識迴顧)  附錄 B:安全操作與實驗室規範 (針對高能試劑和前沿催化劑的使用指南)  附錄 C:計算化學軟件入門 (簡要介紹Gaussian, ORCA等軟件在反應機理研究中的基礎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