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手册:焊接结构(第3版 修订本)

焊接手册:焊接结构(第3版 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 编
图书标签:
  • 焊接
  • 焊接结构
  • 焊接手册
  • 结构工程
  • 金属连接
  • 材料科学
  • 工程技术
  • 工业标准
  • 机械工程
  • 建筑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92825
版次:3
商品编码:11712222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4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从事焊接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焊接相关专业师生
  《焊接手册》是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组织国内两百余名焊接界专家学者编写的一部综合性大型专业工具书。全套手册共3卷700多万字。该手册自1992年出版以来,历经3次修订再版,凝聚了几代焊接人的集体智慧和丰硕成果,成为了焊接学会当之无愧的经典传承著作。长期以来,她承载着传承、指导和培育一代代中国焊接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并成为了焊接行业的专业出版物和重要工具书。
  《焊接手册》第3版于2008年1月出版,至今已有7年了,这期间出现了一些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广大读者也陆续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帮助。为了保持 《焊接手册》的先进性和专业性,满足读者的需求,焊接学会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商定出版《焊接手册》第3版修订本,以便及时反映焊接技术新成果,并更正手册中的不当之处。鉴于总体上焊接技术没有大的变化,本次修订基本保持了第3版的章节结构。在广大读者所提宝贵意见的基础上,焊接学会组织各章作者对手册内容,包括文字、技术、数据、符号、单位、图、表等进行了全面审读修订。在修订过程中,全面贯彻了现行的新技术标准,将手册中相应的名词术语、引用内容、图表和数据按新标准进行了改写;对陈旧、淘汰的技术内容进行删改,增补了相关焊接新技术内容。
  《焊接手册 焊接结构·3(第3版 修订本)》一书的读者对象是以制造业中从事焊接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主;同时,这部手册对于焊接科研、设计和教学人员也是一部解决实际问题时必备的工具书。

内容简介

  《焊接手册:焊接结构(第3版 修订本)》共3篇33章。第1篇焊接结构基础,从各个细节方面叙述了焊接结构应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接头设计、力学性能、变形、疲劳和环境效应等。第2篇按行业将焊接的典型结构进行了详细讲解。第3篇主要对工艺、检测、组织与经济、车间设计、安全防护做了介绍。

目录

修订本出版说明
《焊接手册》第3版序
《焊接手册》第3卷第3版(修订本)前言
《焊接手册》第3卷第3版前言
第1篇 焊接结构基础
第1章 焊接结构常用金属材料
1.1焊接结构常用金属材料
1.1.1结构钢
1.1.2特殊钢
1.1.3非铁材料
1.1.4复合材料及其金属基复合材料
1.2焊接结构选材基本原则
1.2.1母材的选择原则
1.2.2焊接材料的选择原则
参考文献

第2章 焊接接头及其几何设计
2.1焊接接头的作用和特点
2.1.1焊接接头的作用
2.1.2焊接接头的特点
2.2焊接接头的几何设计
2.2.1焊接接头的分类和基本类型
2.2.2熔焊接头的几何设计
2.2.3压焊接头的几何设计
2.2.4钎焊接头的几何设计
2.2.5相关知识链接——铆接接头与栓接接头
2.3特殊的熔焊接头的几何设计
2.3.1电子束焊接头
2.3.2激光焊接头
2.3.3电渣焊接头
2.3.4焊接节点
2.4熔焊接头坡口的几何设计
2.4.1坡口与坡口类型
2.4.2坡口的几何参数与加工要求
2.4.3气焊、焊条电弧焊、气体保护焊和高能束焊接头坡口的几何设计
2.4.4埋弧焊接头坡口的几何设计
2.4.5坡口的几何设计原则
2.5焊接接头几何参数对接头工作应力分布的影响
2.5.1熔焊常用接头几何参数对接头工作应力分布的影响
2.5.2电阻焊常用接头几何参数对接头工作应力分布的影响
2.6焊接接头的几何设计原则
2.6.1焊接接头的一般设计原则
2.6.2常用焊接接头的几何设计注意事项
2.7焊接接头在焊接结构设计图样上的表示方法
2.7.1焊缝符号与焊接方法代号
2.7.2焊接接头在图样上的表示方法
2.8相关知识链接——结构钢焊接接头的
强韧性匹配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第3章 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
3.1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及测试
3.1.1力学性能试样取样的一般原则
3.1.2基本力学性能测试
3.1.3焊接接头的断裂韧度
3.1.4焊接接头的疲劳性能
3.1.5焊接接头的蠕变与持久性能
3.1.6焊接接头的应力腐蚀性能
3.1.7其他力学性能试验方法介绍
3.2焊接接头的不均匀性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2.1焊接接头宏观力学不均匀性的一般特征
3.2.2焊接接头宏观力学性能不均匀性对性能测试结果的影响
3.2.3金相组织非均匀性的影响
3.3不同结构的设计对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的要求
3.3.1一般考虑
3.3.2不同工作条件下的接头强韧性匹配
参考文献

第4章 焊接应力与变形
4.1基本概念
4.1.1产生机理、影响因素及其内在联系
4.1.2材料物理特性和力学特性的影响
4.1.3不同类型焊接热源的影响
4.1.4焊接热源引起的瞬态应力与变形
4.2焊接应力
4.2.1焊接应力分类
4.2.2焊接残余应力测量方法
4.2.3焊接残余应力的作用和影响
4.2.4焊接残余应力在构件中的典型分布规律
4.2.5控制、调节与消除焊接残余应力
4.3焊接变形
4.3.1焊接变形分类
4.3.2典型构件上的焊接变形
4.3.3焊接变形的控制与消除
参考文献

第5章 焊接结构疲劳
5.1疲劳的基本概念
5.1.1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机理
5.1.2高周次低应力疲劳
5.1.3低周次高应变疲劳
5.1.4变幅载荷疲劳和疲劳累积损伤
5.2疲劳载荷和疲劳应力谱
5.2.1一般原则
5.2.2疲劳载荷模型
5.2.3疲劳应力谱
5.3焊接结构的疲劳强度
5.3.1焊接接头的疲劳性能
5.3.2影响焊接结构疲劳强度的其他因素
5.3.3改善焊接接头疲劳强度的方法
5.4疲劳设计
5.4.1疲劳设计方法
5.4.2疲劳极限状态设计法
5.4.3疲劳强度设计曲线和细节类型
5.4.4空心截面构件的疲劳评定
5.5疲劳寿命评估
5.5.1裂纹萌生寿命的评估
5.5.2疲劳裂纹扩展寿命评估
5.6既有结构耐用年数及累积疲劳损伤度的评估
5.6.1钢桥耐用年数
5.6.2耐用年数计算的假定条件
5.6.3耐用年数的计算
5.6.4累积疲劳计算
参考文献

第6章 焊接结构的断裂及安全评定
6.1引言
6.1.1典型的脆断事故举例
6.1.2近年来发生的脆断事故举例
6.2脆性断裂机理及影响因素
6.2.1脆性和延性断裂的裂纹产生和扩展
6.2.2脆性断裂特征及影响金属材料断裂的主要因素
6.3防断设计准则及相关的试验方法
6.3.1防断设计准则
6.3.2抗开裂性能测试方法
6.3.3止裂性能测试方法
6.4防止脆性断裂的措施
6.4.1选材
6.4.2合理的焊接结构设计
6.4.3合理安排结构制造工艺
6.5焊接结构的安全评定
6.5.1“合于使用”原则及其发展
6.5.2面型缺欠的评定
6.5.3体积型缺欠的评定
6.6焊接结构的失效分析
6.6.1焊接结构失效的分类
6.6.2失效分析的程序
参考文献

第7章 焊接结构的环境失效
7.1焊接结构的腐蚀失效
7.1.1焊接接头腐蚀破坏的基本形式
7.1.2焊接结构在自然环境下的腐蚀
7.1.3焊接结构的局部腐蚀
7.2介质环境作用下的断裂与疲劳
7.2.1应力腐蚀破裂
7.2.2环境氢脆
7.2.3腐蚀疲劳
7.3焊接接头耐蚀性的评定及提高耐蚀性的措施
7.3.1焊接接头的腐蚀试验
7.3.2常见焊接接头的耐蚀性
7.3.3提高焊接接头耐蚀性的途径
7.3.4焊接结构的表面防护
7.4焊接接头的耐热性
7.4.1高温下焊接接头的组织变化
7.4.2焊接接头的高温性能
7.4.3焊接接头的高温蠕变
7.4.4焊接接头的高温氧化
7.4.5焊接接头的热疲劳
7.5环境加速焊接结构失效典型事例及其分析
参考文献

第8章 标准与法规
8.1国内外焊接标准化概述
8.1.1主要标准化机构及职能
8.1.2国内外焊接标准的体系现状
8.2焊接制造中的主要标准概述
8.2.1焊接质量要求
8.2.2焊接工艺规程及评定
8.2.3焊接人员资质考核(认可)
8.2.4术语及符号
8.2.5接头制备
8.2.6质量等级
8.2.7焊接材料
8.2.8焊接接头的试验、检验
8.3不同行业的焊接标准
8.3.1承压设备
8.3.2船舶行业
8.3.3核电行业
8.3.4电力行业
8.3.5铁路行业
8.3.6建筑及工程建设行业
8.3.7石油天然气行业
8.3.8航空行业

第2篇典型焊接结构设计
第9章 焊接结构设计原则与方法
9.1焊接结构的特点
9.2焊接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
9.2.1设计的基本要求
9.2.2设计的基本原则
9.3焊接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
9.3.1许用应力设计法
9.3.2可靠性设计法
9.3.3许用应力、安全系数和强度设计值
9.4焊接结构构造设计中须注意的问题
9.4.1结构焊接与检验的可达性
9.4.2构造设计中的细部处理
9.4.3结构的尺寸稳定性
9.4.4层状撕裂
参考文献

第10章 焊接接头强度与计算
10.1概述
10.2焊接接头的工作应力分布
10.2.1熔焊接头的工作应力分布
10.2.2电阻焊接头的工作应力分布
10.3焊接接头的静载强度计算
10.3.1焊接接头许用应力设计法
10.3.2焊接接头极限状态设计法
10.4焊接接头的疲劳强度计算
10.4.1起重机焊接结构的疲劳计算
10.4.2建筑钢结构的疲劳计算
参考文献

第11章 焊接基本构件的设计与计算
11.1焊接梁
11.1.1焊接组合梁的形式
11.1.2梁的刚度与强度
11.1.3梁的整体稳定
11.1.4梁的局部稳定
11.1.5梁腹板的屈曲后强度
11.1.6焊接梁设计中的若干其他问题
11.2焊接柱
11.2.1焊接柱的分类
11.2.2构件的计算长度和刚度控制
11.2.3轴心受力构件的强度与稳定
11.2.4压弯构件的强度与稳定
11.2.5焊接柱的构造设计
11.3焊接钢桁架
11.3.1焊接钢桁架的分类和适用范围
11.3.2桁架的主要尺寸及要求
11.3.3桁架的内力计算和组合
11.3.4普通钢桁架杆件的截面选择
11.3.5钢桁架的若干构造要求
参考文献

第12章 机械零部件焊接结构
12.1压力机
12.1.1压力机构件概述
12.1.2压力机滑块新结构
12.1.3压力机横梁新结构
12.1.4压力机底座新结构
12.1.5压力机立柱新结构
12.1.6压力机小车体新结构
12.1.7开式机身新结构
12.1.8其他压力机构件新结构
12.2传动零件
12.2.1轮类零件
12.2.2筒体及偏心体
12.2.3摇摆轴
12.2.4轴承座
12.2.5连杆、摇臂
12.3减速器箱体
12.3.1箱体结构
12.3.2实例
12.4金属切削机床大件
12.4.1概述
12.4.2床身
12.4.3立柱
12.4.4横梁
参考文献

第13章 锅炉、压力容器与管道
13.1概述
13.2锅炉、压力容器的结构形式及分类
13.2.1锅炉的类别
13.2.2锅炉的典型结构形式
13.2.3压力容器的分类
13.2.4压力容器的结构形式
13.2.5压力容器用钢
13.3管道
13.3.1管道的种类
13.3.2管道用钢的分类及其选择
13.4锅炉、压力容器和管道的强度计算
13.4.1锅炉受压部件的强度计算
13.4.2焊接容器的强度计算
13.4.3球形和立式圆筒形储罐的强度计算
13.4.4管道的强度计算
13.4.5壳体开孔补强设计
13.5锅炉受压部件和压力容器的抗疲劳设计
13.6锅炉受压部件、压力容器与管道焊接接头的设计
13.6.1焊接接头的设计准则
13.6.2单层受压壳体焊接接头的设计
13.6.3多层压力容器焊接接头的设计
13.6.4不锈复合钢板制压力容器焊接接头的设计
13.6.5锅炉受压部件焊接接头的设计
13.6.6换热器管子/管板接头形式
13.6.7储罐焊接接头的设计
13.7压力容器典型结构实例
13.7.1核反应堆压力容器
13.7.2核电站蒸汽发生器
13.7.324万t/a尿素合成塔
13.7.4CO2汽提塔
13.7.5大型液化天然气(LNG)储罐
参考文献

第14章 建筑焊接结构
14.1概述
14.1.1建筑焊接钢结构的应用范围
14.1.2本章主要内容
14.1.3钢材选用和节点设计的注意事项
14.2焊接钢桁架
14.2.1焊接钢桁架简介
14.2.2型钢桁架节点
14.2.3钢管桁架节点
14.3大跨空间钢结构
14.3.1大跨空间钢结构简介
14.3.2网架结构节点
14.3.3网壳结构节点
14.4工业厂房钢结构
14.4.1厂房钢结构简介
14.4.2厂房钢结构的主要节点
14.4.3门式刚架的主要节点
14.4.4梁柱的其他连接节点
14.5多、高层房屋钢结构
14.5.1多、高层房屋钢结构简介
14.5.2柱与柱的连接节点
14.5.3梁与柱的连接
参考文献

第15章 铁路车辆焊接结构
15.1概述
15.1.1铁路车辆的分类
15.1.2铁路车辆车体分类及其一般结构
15.1.3车体焊接结构的特点
15.1.4车辆车体焊接结构件设计的一般注意事项
15.2通用货车
15.2.1底架焊接结构
15.2.2车体上部焊接结构
15.3长大货物车
15.3.1凹底平车
15.3.2钳夹车
15.3.3落下孔车
15.3.4挂货钩
15.4动车组
15.4.1内燃动车组
15.4.2电动车组
15.5内燃机车
15.5.1内燃机车转向架构架结构
15.5.2内燃机车车体结构
15.6客车
15.6.1客车转向架构架结构
15.6.2客车车体结构
参考文献

第16章 船舶与海洋工程焊接结构
16.1概述
16.1.1船舶的分类
16.1.2船体结构的特点
16.1.3典型船体结构及其特征
16.1.4海洋工程结构的特点
16.1.5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标准
16.2典型船舶焊接结构
16.2.1船舶建造和工艺特点
16.2.2船体结构的组成及焊接
16.2.3底部结构
16.2.4舷侧结构
16.2.5甲板结构
16.2.6舱壁结构
16.2.7艏部及艉部结构
16.2.8液化气舱结构
16.3海洋工程典型结构
16.3.1半潜式平台结构
16.3.2自升式平台结构
16.3.3导管架型平台结构
16.3.4生活模块结构
16.3.5海洋工程结构对钢材和焊缝的要求
16.4船体结构设计方法及注意事项
16.4.1船体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设计阶段
16.4.2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主要事项
16.4.3结构件中各类开孔的设计和选用
16.4.4典型船体结构的焊接设计及焊接方法
参考文献

第17章 起重机焊接结构
17.1概述
17.1.1起重机分类
17.1.2起重机的基本参数和工作级别
17.1.3载荷
17.2结构材料、许用应力与刚度
17.2.1结构材料
17.2.2结构材料的许用应力
17.2.3疲劳强度、疲劳许用应力、应力集中情况等级
17.2.4起重机结构刚度
17.3金属结构
17.3.1桥架
17.3.2主梁
17.3.3端梁
17.3.4桥架连接
17.4主梁局部设计
17.4.1主梁拱度
17.4.2翼缘板、腹板的拼接焊缝设计
17.4.3主梁承轨角焊缝和其他纵向角焊缝的设计
17.4.4横向加强板的设计
17.4.5纵向加强杆的设计
17.4.6轨道
17.4.7轨道压紧装置的设计
参考文献

第18章 动力机械焊接结构
18.1水电机械
18.1.1混流式水轮机转轮
18.1.2轴流式转轮的焊接
18.1.3冲击式水轮机转轮
18.1.4水轮机主轴
18.1.5水轮机座环
18.1.6水轮机蜗壳和配流管
18.1.7水轮机转轮室
18.1.8发电机定子机座
18.1.9发电机转子支架
18.1.10发电机下机架
18.1.11水发机组厚板零件的拼焊
18.2汽轮机和燃气轮机
18.2.1概述
18.2.2汽轮机组典型焊接结构
18.2.3燃气轮机典型焊接结构
18.3柴油机机体
18.3.1概述
18.3.2机体焊接结构设计要点
18.3.3低速船用柴油机机体
18.3.4机车用柴油机机体
参考文献

第19章 焊接钢桥
19.1概述
19.2桥梁设计概要
19.2.1桥梁结构类型
19.2.2基本要求
19.2.3桥梁设计的通常程序
19.2.4极限状态设计法
19.2.5桥梁设计载荷
19.3桥梁用钢
19.3.1钢材的发展
19.3.2钢材选择
19.3.3钢材强度等级及其容许应力
19.3.4关于钢材主要性能的评定
19.4钢桥构件及其连接
19.4.1构件设计的一般注意事项
19.4.2连接
19.5钢桥面结构体系
19.5.1钢正交异性板桥面结构
19.5.2纵横梁桥面系结构
19.6钢板梁
19.6.1典型钢板梁的结构
19.6.2设计的一般要求
19.6.3板梁翼缘构造要求
19.6.4腹板
19.6.5竖向加劲肋
19.6.6水平加劲肋
19.6.7传递集中载荷点的构造
19.6.8联结系
19.6.9其他
19.7组合梁
19.7.1组合梁的典型结构形式
19.7.2桥面板组合作用的处理
19.7.3设计的一般注意事项
19.7.4容许应力
19.7.5混凝土桥面板的构造
19.7.6剪力键
19.8桁架桥
19.9刚构桥
19.10钢管结构
19.11拱桥
19.12索结构
参考文献

第20章 矿山与工程机械焊接结构
20.1矿山挖掘机
20.1.1概述
20.1.2挖掘机金属结构
20.1.3挖掘机焊接结构用材料
20.1.4挖掘机焊接结构局部设计
20.2推土机焊接结构
20.2.1概述
20.2.2常用材料
20.2.3主要焊接结构件
20.2.4典型焊接件
20.2.5局部结构
20.3工程挖掘机焊接结构
20.3.1概述
20.3.2挖掘机的机构组成
20.3.3常用材料及机械性能
20.3.4典型焊接件及局部结构
参考文献

第21章 汽车焊接结构
21.1汽车结构的分类与特点
21.1.1概述
21.1.2汽车的种类
21.1.3汽车车身结构的分类
21.1.4焊接结构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21.2汽车焊接结构设计
21.2.1汽车焊接结构的合理性分析
21.2.2汽车焊接结构的局部稳定性
21.2.3焊接接头的工作应力分布和工作性能
21.2.4焊接接头静载强度计算
21.2.5汽车焊接结构的脆性断裂及预防措施
21.2.6汽车焊接结构的疲劳断裂及预防措施
21.3典型汽车焊接结构形式
21.3.1轿车结构
21.3.2载货汽车结构
参考文献

第22章 典型航空航天结构
22.1航空航天薄壳结构焊接应力变形控制
22.1.1航空航天板壳结构的失稳翘曲变形
22.1.2减小和消除失稳翘曲变形的方法
22.2飞机起落架结构
22.2.1结构特点
22.2.2焊接技术在飞机起落架制造过程中的应用情况
22.2.3工艺流程及焊接工艺分析
22.3带肋壁板结构
22.3.1概述
22.3.2中央翼下壁板的焊接
22.4整体叶盘结构
22.4.1结构特点
22.4.2整体叶盘焊接的工艺流程
22.5封严组件
22.5.1蜂窝封严结构特点
22.5.2工艺流程
22.5.3钎焊工艺
22.6运载火箭箭体结构
22.6.1概述
22.6.2推进剂贮箱的结构形式
22.6.3推进剂贮箱的结构材料
22.6.4推进剂贮箱结构的制造工艺
22.6.5推进剂贮箱结构焊缝的接头设计
22.6.6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结构设计、材料及焊接工艺
参考文献

第3篇 焊接结构生产
第23章 焊接结构制造工艺
23.1概述
23.2焊接结构生产的准备工作
23.2.1生产纲领
23.2.2焊接结构设计的工艺性审查
23.2.3焊接结构制造工艺方案的设计
23.2.4焊接结构生产工艺规程设计
23.3焊接结构生产的备料加工工艺
23.3.1钢材的预处理
23.3.2放样、画线与号料
23.3.3下料和边缘加工
23.3.4弯曲和成形
23.4焊接结构生产的装配�埠附庸ひ�
23.4.1焊接结构生产的装配工艺
23.4.2焊接结构生产的焊接工艺
23.4.3焊接试验与焊接工艺评定
23.5焊接结构生产的热处理、检验-修整和涂饰
23.5.1焊接结构生产的热处理工艺
23.5.2焊接结构生产的检验、修整和涂饰
23.5.3焊接结构生产的典型产品及其工艺
文件举例
参考文献

第24章 焊接结构制造用生产设备
24.1概述
24.1.1生产设备的分类
24.1.2生产设备的选择原则
24.2备料加工设备
24.2.1钢材预处理设备
24.2.2开卷落料线
24.2.3矫正设备
24.2.4切割下料设备
24.2.5成形设备
24.2.6坡口加工和制孔设备
24.3焊接工装夹具
24.3.1分类、组成及作用
24.3.2定位原理及实施方法
24.3.3定位夹具
24.3.4夹紧机构
24.3.5组合夹具
24.3.6琴键式夹具
24.3.7专用夹具
24.4焊接变位设备
24.4.1焊接变位机
24.4.2焊接滚轮架
24.4.3翻转机及回转台
24.4.4焊接操作机
24.4.5焊工升降台
24.5焊后工序设备
24.5.1设备用途及工艺目的
24.5.2部分后工序设备及机具的性能与数据
参考文献

第25章 典型焊接结构的制造
25.1概述
25.1.1焊接结构的制造难点
25.1.2焊接结构制造的关键技术
25.1.3产品焊接变形的预防、控制及矫正
25.2容器和管道的焊接
25.2.1立式储罐的装配和焊接
25.2.2球罐的装配和焊接
25.2.3薄壁容器的装配与焊接
25.2.4厚壁容器筒体的焊接
25.2.5大型筒体的装配和焊接
25.2.6厚壁筒体大直径接管的焊接
25.2.7管子与管子的焊接
25.2.8厚壁三通的焊接
25.2.9焊接钢管
25.2.10鳍片管的制造
25.3焊接梁和柱的制造
25.3.1概述
25.3.2工字形断面梁和柱的焊接
25.3.3箱形断面梁和柱的焊接
25.4车辆板壳结构的焊接
25.4.1轨道车辆车体(厢)的焊接
25.4.2铁路货车的焊接
25.4.3载货汽车车厢的焊接
25.5大型机械加工件的工地装配和焊接
25.5.1大型法兰工地装配焊接技术要求
25.5.2施工方案
25.5.3大型半精机械加工不锈钢瓣法兰的工地装配焊接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第26章 焊接结构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26.1概述
26.2焊接中心、焊接自动机和焊接生产线
26.3中直径焊管焊接中心和焊接生产线
26.3.1中直径管段纵缝焊接中心
26.3.2中直径管段焊接生产线
26.3.3中直径管体环缝焊接中心
26.3.4中直径管体焊接生产线
26.4输油管道环缝焊接中心
26.5大直径容器焊接中心和焊接生产线
26.5.1大直径容器筒(壳)段纵缝焊接中心
26.5.2大直径容器筒(壳)体环缝焊接中心
26.5.3大直径容器筒(壳)体焊接生产线
26.6梁柱结构件的焊接中心和焊接自动机
26.6.1桥式起重机主梁焊接中心
26.6.2梁柱结构件的焊接自动机
26.7锅炉结构件焊接中心和焊接生产线
26.7.1锅炉膜式壁12(或24或4)机头焊接中心
26.7.2锅炉膜式壁12(或24或4)机头焊接生产线
26.7.3锅炉蛇形管焊接生产线
26.8轨道车辆结构件焊接中心和焊接生产线
26.8.1轨道车辆转向架焊接中心
26.8.2内燃机车转向架侧梁的焊接生产线
26.8.3机车三轴转向架侧板弧焊机器人工作站
26.8.4低底盘地铁车辆主横梁弧焊机器人工作站
26.8.5柴油机水套的焊接自动机
26.8.6内燃机车齿轮罩装配焊接中心
26.9汽车结构件的焊接中心和焊接生产线
26.9.1轿车白车身的结构与装焊线
26.9.2载货汽车总成合(部件)的焊接生产线
26.9.3储气筒环缝焊接中心
26.9.4汽车车圈的焊接自动机和焊接中心
26.10摩托车部件的焊接自动机
26.11起重、矿山、工程机械中焊接构件的焊接中心
26.12水轮机活动导叶的焊接自动机
26.13大型铝合金储箱椭球形封头弧焊机器人工作站
26.14船舶平(曲)面分段弧焊机器人工作站
26.15装甲车车体弧焊机器人工作站参考文献

第27章 焊接结构的无损检测技术
27.1概述
27.1.1焊接结构无损检测的作用及意义
27.1.2焊接结构无损检测方法及对比
27.2目视检测
27.2.1目视检测方法及分类
27.2.2直接检测
27.2.3间接检测
27.3泄漏检测
27.3.1泄漏检测方法
27.3.2泄漏检测应用
27.4射线检测
27.4.1射线检测方法及分类
27.4.2射线源的选择
27.4.3射线胶片和增感屏的选择
27.4.4射线透照布置
27.4.5射线照相检验级别
27.4.6射线检测的一般程序
27.4.7底片上缺欠影像的识别
27.4.8射线底片的评定——GB/T
3323-2005标准附录摘要
27.4.9国际射线检测标准
27.4.10射线检测新技术
27.5超声检测
27.5.1超声检测方法及分类
27.5.2超声检测的探头和仪器
27.5.3超声检测级别
27.5.4超声检测灵敏度
27.5.5超声检测的一般程序
27.5.6平板对接焊缝的超声检测
27.5.7其他焊接结构的超声检测
27.5.8缺欠信号的特征及测量
27.5.9缺欠的评定——GB/T 11345-1989标准摘要
27.5.10GB/T 11345标准的最新状态
27.5.11国际超声检测标准
27.5.12超声检测的新技术
27.6磁粉检测
27.6.1磁性检测的方法与分类
27.6.2磁化方法和规范
27.6.3磁粉检测设备
27.6.4磁粉及磁悬液
27.6.5磁粉检测灵敏度试片(块)
27.6.6缺欠引起的漏磁场
27.6.7磁粉检测的操作程序
27.6.8磁痕的观察与评定
27.6.9国际磁粉检测标准
27.6.10磁性检测的新技术
27.7渗透检测
27.7.1渗透检测的方法与分类
27.7.2渗透检测剂与灵敏度试块
27.7.3渗透检测的一般操作程序
27.7.4痕迹的解释与缺欠评定
27.7.5国际渗透检测标准
27.7.6渗透检测的新技术
27.8涡流检测
27.8.1涡流检测的方法
27.8.2涡流检测系统和探头
27.8.3涡流检测技术和过程
27.8.4对比试样
27.8.5涡流检测的一般操作程序
27.8.6检测结果的评定
27.8.7涡流检测技术的新发展
27.9无损检测新方法
27.9.1声发射
27.9.2金属磁记忆检测
27.9.3红外热成像检测
27.9.4长途管道的检测设备
参考文献

第28章 焊接培训与资格认证
28.1焊接人员培训与资格认证概述
28.1.1国际焊接培训体系简介
28.1.2国际焊接培训体系在我国的实施
28.1.3国际焊接人员培训规程
28.1.4我国焊工(含技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介绍
28.1.5国际资质焊接人员的资格认证程序和标准
28.2焊接生产制造企业质量体系建立与认证
28.2.1焊接生产制造企业认证标准体系简介
28.2.2ISO 3834��1~5系列标准《金属材料熔焊的质量要求》介绍
28.2.3国际焊接生产制造企业相关认证标准介绍
参考文献

第29章 焊接结构生产的质量管理、组织与经济
29.1概述
29.1.1焊接结构生产质量管理的现状
29.1.2焊接结构生产质量管理的意义
29.1.3焊接结构生产组织与经济的意义
29.2焊接结构生产的质量管理
29.2.1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29.2.2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29.2.3统计质量控制的常用方法
29.2.4ISO 9000族标准的意义
29.2.5质量体系的策划和总体设计
29.2.6质量体系组织结构
29.2.7质量体系文件
29.2.8管理体系审核
29.2.9GB/T 12467.1-2009~GB/T
12467.5-2009/ISO 3834��1:2005~ISO 3834��5:摘要介绍
29.2.10焊接结构生产制造中的质量控制
29.3焊接结构生产的组织与经济
29.3.1焊接生产车间的空间组织
29.3.2焊接生产车间的时间组织
29.3.3焊接车间生产能力的计算
29.3.4焊接结构生产定额工作
29.3.5先进生产组织模式
29.3.6焊接结构生产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
29.3.7焊接结构生产的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第30章 焊接车间设计
30.1概述
30.2焊接车间设计阶段和内容
30.2.1设计前期阶段和内容
30.2.2设计工作阶段和内容
30.2.3设计后期阶段和内容
30.3焊接车间设计中的相关任务
30.4技术改造和技术发展趋势
30.4.1技术改造的必要性、目标和内容
30.4.2技术发展趋势
30.5焊接车间工艺和设备选择
30.5.1工艺及其选择
30.5.2设备及其选用
30.6材料和动力消耗
30.6.1材料消耗
30.6.2动力消耗
30.7车间布置
30.7.1车间组成
30.7.2车间布置的基本原则
30.7.3厂房形式和参数的选用
30.7.4仓库和辅助部门
30.7.5车间系统布置计划
30.7.6车间布置方案的评价和确定
30.7.7车间布置举例
30.8车间环境保护和安全卫生
30.8.1车间环境保护和安全卫生的
意义和内容
30.8.2安全技术
30.8.3卫生技术
参考文献

第31章 焊接安全与清洁生产
31.1焊接清洁生产
31.1.1焊接清洁生产的意义和内容
31.1.2清洁生产的定义和原则
31.1.3清洁生产的实施途径
31.1.4清洁生产技术和方法
31.1.5焊接清洁生产的现状和实施途径
31.2焊接安全与卫生防护
31.2.1概述
31.2.2焊接安全与卫生标准
31.2.3焊接安全技术
31.2.4焊接劳动卫生防护
参考文献

第32章 焊接结构的再制造与延寿技术
32.1再制造工程概论
32.1.1再制造工程的内涵
32.1.2再制造工程的地位及作用
32.1.3再制造业发展趋势
32.2再制造设计基础
32.2.1产品再制造性设计及评价
32.2.2废旧产品的失效机理和寿命预测
32.2.3再制造工艺设计及费用分析
32.2.4再制造毛坯质量检测工艺设计
32.2.5再制造过程中清洗工艺设计
32.2.6再制造产品质量控制设计
32.3焊接结构再制造延寿的关键技术
32.3.1热喷涂技术
32.3.2堆焊技术
32.3.3电刷镀技术
32.3.4激光再制造技术
32.3.5表面粘涂技术
32.4焊接结构的再制造与延寿技术的应用
32.4.1舰船钢板防腐延寿
32.4.2油田储罐再制造延寿
32.4.3绞吸挖泥船绞刀片再制造延寿
32.4.4发酵罐内壁再制造延寿
参考文献

第33章 计算机辅助焊接结构制造与生产质量控制
33.1概述
33.2焊接结构制造工艺设计
33.2.1焊接CAPP系统
33.2.2焊接专家系统
33.2.3焊接数据库系统
33.3焊接生产管理
33.3.1焊接生产数字化与网络化的基本构成
33.3.2焊接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33.3.3焊接生产的信息化管理
33.4计算机辅助检测与质量管理
33.4.1焊接过程信息的计算机辅助检测和控制
33.4.2计算机辅助检测应用实例
33.4.3 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
33.4.4 计算机辅助检测和质量管理
系统的发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焊接作为现代制造业的基础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材料加工的各个领域。从核能发电到微电子技术,从探索宇宙空间到深海资源开发,从汽车制造到家电生产,均离不开焊接技术。焊接技术已渗透到制造业的各个领域,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生产成本、可靠性与寿命。由于焊接结构具有尺寸不受限制、容易实现异种材料复合连接、质量较轻、整体性和密封性好、制造成本低等优越性,焊接结构的应用越加广泛。
  2012年我国钢产量达到7亿t,近50%的钢材需要经过焊接制造成有用的工程结构。我国在大型焊接结构的开发和应用方面,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例如长江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0MW,26台轴流式水轮机,每台水轮机的环座外径16m、高4m;转子直径10m,质量450t,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不锈钢焊接转轮;世界著名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建筑顶面呈马鞍形,钢结构总质量5��3万t,焊缝总长31万m,消耗焊材2000余t;世界先进水平的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干线全部采用X80高钢级管线钢,总长4895km,管径1219mm,壁厚15��3~33mm,该高压长输管线具有抗强震和断层活动的止裂能力。我国第一台煤直接液化反应器,直径5��5m,长62m,壁厚337mm,质量2060t,为世界上最大的加氢反应器,采用双丝窄间隙埋弧焊技术。目前,我国已是世界机械制造大国、机电设备第二大出口国。已能独立制造60万kW超临界和100万k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秦山核电站二期3号机组堆内构件全部实现国产化,三代核电堆型AP1000反应堆正在中国建造,并全面掌握AP1000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风电装机总容量已超过1200万kW,列全球第四位,单台3MW海上风电机组已投入运行;1000万t炼油设备国产化率已达90%;汽车年产量已超过2000万辆,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我国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能制造时速达350km的高速列车并掌握动车组技术的国家;开发的17��5万t好望角型散装货轮,已成为国际知名品牌,已能独立制造30万t大型油轮和液化天然气船,据2011年统计,我国造船完工量达7665万载重t,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5��1%,居全球首位,2012年“辽宁”号航母完工和“蛟龙”号7000m深潜成功,开启了我国船舶和海洋工程结构的新篇章;飞机制造业也正在形成涡扇支线客机、大型运输机、舰载机及直升机等系列生产能力;研制成功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备发射各种轨道飞行器和探月的能力。自2003年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成功上天,使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到2012年神九与天宫目标飞行器成功在轨对接,为2020年建成我国的空间站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所有这些装备的制造均离不开焊接技术,同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焊接技术的进步。现在我国还是名副其实的家电生产大国,2014年我国家电制造业实现工业销售14139亿元,家电出口突破3400亿元,我国家电企业正在走向全球化竞争的时代。
  现代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广泛采用新材料、先进焊接方法和新装备,正在对焊接结构的设计与制造产生深刻的影响与变革。我国制造业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了能耗高、材料利用率低等问题和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普通结构钢虽然仍是焊接结构的主体材料,但随着轻合金等新材料在航天航空、高速轨道交通设备、汽车、舰艇与船舶中的广泛应用,迫切需要焊接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满足结构轻量化、节能和特殊性能的需求。绿色制造理念正影响着焊接结构制造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节能减排,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将成为焊接结构制造业面临的新挑战。
  《焊接手册》1992年出版以来,历经再版,凝聚了几代焊接人的集体智慧和丰硕成果,成为中国焊接学会当之无愧的经典著作,她承载着传承、指导和培育一代代中国焊接界精英的使命和责任。《焊接手册》第3版已经出版7年了,这期间涌现了许多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新标准。为了诠释《焊接手册》在焊接行业的权威和领袖地位,有必要根据近几年焊接行业的发展进行适当修编。
  《焊接手册》第3卷第3版(修订本)秉承了第3版的总体结构。修订本仍分为3篇共33章。第1篇为“焊接结构基础”,第2篇为“典型焊接结构设计”,第3篇为“焊接结构生产”,共280余万字。修订本修改了第3版书中文字、数据、符号、单位及图表的差错,采用了国家或行业的现行标准和名词术语,更换了标准编号、图表和数据,删除了淘汰的内容,增补了新的技术、工艺、方法、材料等内容。
  本次《焊接手册》的修订本,是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和《焊接手册》编委会的领导下,经全体作者的共同努力工作完成的,在此对他们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卷涉及焊接结构的设计、制造、生产管理、结构服役及再制造,内容广泛,紧密联系生产实际。虽然工作尽力,但难免存在疏漏乃至差错,我们真诚地希望广大读者随时批评指正,以便本卷重印或修订时不断完善。
  主编 史耀武


alt="" />


结构工程与现代连接技术:从理论基石到前沿应用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结构工程师、材料科学家、机械设计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高级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探讨非焊接性结构连接技术在现代工程实践中的应用、理论基础、设计规范与前瞻趋势。聚焦于如何实现可靠、高效且经济的结构连接,本书完全避开了关于传统熔焊工艺的详细讨论,而是将重点放在替代性的、更具适应性的连接方法上。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覆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复杂工程应用的多个层面,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如何不用焊接也能构建坚固结构”的完整知识体系。 --- 第一部分:结构连接基础理论与材料科学的交汇 本部分奠定了理解现代结构连接技术的理论基础,重点关注连接界面的行为、载荷传递机制以及材料的微观反应。 第一章:结构连接的分类与选型原则 本章首先界定了现代结构连接的范畴,明确区分了熔焊工艺(如SMAW、GMAW、TIG等)与本手册关注的非熔焊连接。详细阐述了基于结构功能需求、环境因素、材料特性和施工条件的连接件选型逻辑。深入分析了机械连接(螺栓连接、铆接、销连接)和胶粘连接在轴向力、剪切力和弯矩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差异。特别探讨了疲劳载荷下不同连接形式的寿命预测模型,引入了基于可靠性指标的选型决策矩阵。 第二章:界面力学与接触应力分析 本章聚焦于连接件与主体结构之间的实际接触面行为。系统阐述了接触理论在复杂几何形状连接中的应用,包括有限元模型中接触算法的选择与优化。详细分析了预紧力(针对螺栓和铆钉)如何影响界面的摩擦系数和抗滑移能力。引入了 Hertz 接触理论在点载荷和线载荷作用下的修正模型,以及如何利用光弹性法和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对实际连接件的应力分布进行非侵入式验证。 第三章:高性能结构材料的连接兼容性 结构材料日益复杂化,本章专门讨论了在非熔焊条件下,高强度钢、铝合金、复合材料以及异种材料之间的连接挑战与解决方案。 高强度钢与超高强度钢 (AHSS/UHSS): 讨论了如何通过高精度预紧控制和表面处理来应对其脆性敏感性,避免因局部应力集中导致的连接失效。 轻质合金(铝/镁): 侧重于搅拌摩擦焊(Friction Stir Welding, FSW)的替代方案,包括高强度结构胶粘剂在航空航天级铝合金连接中的应用及其界面老化研究。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FRC): 深入剖析了螺栓孔效应、层间剪切和胶接强度对复合材料结构完整性的影响,提供了分层设计原则以优化应力分散。 异种材料连接: 重点研究了在电偶腐蚀风险下的界面隔离技术,以及通过中间层(如粘弹性阻尼层)实现应力梯度缓和的连接策略。 --- 第二部分:机械连接技术:精度、预紧与耐久性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全面覆盖了机械紧固件在各类工程结构中的精确应用,强调了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第四章:螺栓连接设计与优化:超越标准规范 本章超越了传统的设计公式,深入探讨了疲劳寿命、松动倾向和预紧力控制的先进方法。详细介绍了扭矩控制、伸长量控制和扭矩系数(K值)的现场校准方法。引入了张力控制型紧固件(TCF)的设计与应用案例,特别是在桥梁和高层建筑中的抗震连接设计。同时,探讨了针对动态载荷环境的螺栓“自紧化”设计思路,以及如何利用有限元模拟精确预测连接处的残余应力分布。 第五章:铆接工艺的现代化应用与评估 虽然铆接历史悠久,但在现代结构中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如航空器和特定压力容器)。本章着重于抽芯铆钉、自锁型铆钉以及高精度冷成形铆接的技术细节。详细介绍了质量检测方法,如超声波C扫描在检测铆钉与基材之间空隙(Void/Gap)的应用,以及如何根据铆钉的伸长率和镦头形状评估连接的安装质量。 第六章:胶粘结构连接的性能化设计 结构胶粘剂已成为连接轻质和复合材料的主流选择。本章系统讲解了不同类型结构胶(环氧树脂、聚氨酯、丙烯酸酯)的机理、固化动力学和环境耐受性。关键内容包括: 胶接界面的表面预处理技术: 探讨了等离子体处理、化学蚀刻和底涂技术对提高粘接强度的增效作用。 胶接接头几何形状对强度的影响: 详细分析了搭接长度、削边角(Scarf Joint)和阶梯接头(Step Lap Joint)的设计参数优化。 非破坏性检测 (NDT): 侧重于使用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 AE)和红外热成像技术对固化过程和长期服役中胶层缺陷的监测。 --- 第三部分:先进连接技术与数字化集成 本部分展望了连接技术的发展前沿,特别是在自动化装配和智能化结构健康监测方面的集成应用。 第七章:自适应连接与智能紧固件系统 探讨了能够根据载荷变化或温度漂移自动调整自身性能的连接系统。这包括使用形状记忆合金(SMA)螺栓实现自适应预紧力控制的机制。详细介绍了嵌入式传感器(如光纤布拉格光栅 FBG)在螺栓中的集成应用,用于实时监测轴向应力,从而实现结构健康监测(SHM)的闭环控制。 第八章:连接结构中的腐蚀与防护策略 连接点往往是结构中最易受腐蚀侵蚀的薄弱环节。本章深入分析了电偶腐蚀、缝隙腐蚀在螺栓孔和铆钉周围的发生机理。重点介绍了针对机械连接的先进防护技术,包括: 隔离屏障技术: 使用非导电涂层或垫片有效中断电化学回路。 阴极保护技术在局部连接点的应用潜力。 缓蚀剂在胶接界面下的长效释放机制研究。 第九章:连接装配的数字化与自动化 本章关注工业 4.0 背景下连接工艺的革新。介绍了基于三维激光扫描和机器人技术的自动化装配流程,确保螺栓孔位置和预紧力的精确度。讨论了如何利用数字孪生模型对连接点的预期寿命和载荷历史进行高保真模拟,指导预防性维护计划的制定。 --- 总结 本书为结构工程师提供了一个避开传统熔焊路径,深入掌握现代、高可靠性、多材料结构连接技术的全面指南。它不仅是设计手册,更是一本关于连接界面科学与工程实践的深度研究专著。读者将能够系统地掌握如何选择、设计、安装和监控各类非熔焊连接,确保结构在长期复杂服役条件下的安全与性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买这本《焊接手册:焊接结构(第3版 修订本)》主要是冲着它的结构完整性评估部分去的,因为我们公司最近接了一批对疲劳寿命要求极高的压力容器项目。这本书在断裂力学在焊缝中的应用这一块,做得相当扎实。它清晰地梳理了各种疲劳裂纹的萌生模型,比如Basquin和Morrow模型,并结合实际的无损检测(NDT)结果来反推其适用性边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焊后热处理(PWHT)对残余应力的影响时所采用的对比分析法,不同温度和保温时间对不同钢种的晶体塑性变形机制的改变,阐述得非常清晰,图表和数据支持也足够严谨。它不像是教科书那样冷冰冰,反而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手把手地指导你如何规避潜在的灾难性失效。对于我们项目工程师而言,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风险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工具箱。读完后,我对如何撰写更具说服力的技术报告和设计规范,都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感。

评分

这本书的可读性远超我预期的工程手册。通常这类技术书籍,术语密度高到让人头疼,但《焊接手册:焊接结构(第3版 修订本)》在保持技术深度的同时,采用了非常流畅的叙事结构。特别是它关于焊接过程中冶金反应的动态过程的描述,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相变和元素扩散。比如,它将熔池中的合金元素偏析比作一场微观世界的“淘金热”,生动地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元素会在焊道边缘富集。对于年轻的焊接工程师或技术学院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极佳的引路石。它成功地将高深的材料科学知识,转化为可以被工程实践者理解和应用的具体指导。我甚至发现,一些关于绿色焊接和低排放工艺的章节,也紧跟时代步伐,探讨了等离子弧焊(PAW)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潜力,这使得这本书不仅关注了“怎么做强”,也关注了“怎么做得更环保”。

评分

我对这本手册的前瞻性视野印象尤为深刻。它不仅仅是对现有技术的总结,更是在探讨未来焊接技术的发展趋势。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增材制造(3D打印)在结构件制造中的应用这一章节。作者没有将其视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技术领域,而是巧妙地将其与传统熔化极气体保护焊(GMAW)的质量控制体系进行了横向对比分析。他们探讨了基于激光粉末床熔融(L-PBF)工艺的残余应力演变规律,并提出了如何通过优化扫描策略来模拟传统焊道的层状沉积特征。这种跨越传统与新兴技术的整合性思维,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本单纯的“焊接工艺指导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连接未来结构制造”的蓝图,为我们这些需要时刻关注技术迭代的行业人士,提供了宝贵的战略性思考素材。我确信,即便在未来五年内,这本书的基础理论框架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船厂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我最看重的是一本手册的操作实用性和标准兼容性。这本书的第三版修订本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它几乎囊括了当前国际上主要的焊接规范,比如AWS D1.1、EN 15085(针对轨道交通)以及一些国内特有的船级社要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表面缺陷的分类和修复流程的描述。它不仅列举了常见的咬边、未焊透等问题,还详细描述了如何使用不同的打磨工具和预热方案来准备修复区域,以及修复后的性能验证程序。那种对细节的执着,简直令人佩服。例如,在处理大厚度结构件的角焊缝时,它推荐的填充层道次控制策略,有效地降低了层间未熔合的风险。这种从宏观的结构设计到微观的焊道层控制的全面覆盖,让这本书成为了我工具箱里不可替代的参考资料,无论遇到多棘手的现场问题,总能从中找到经过时间检验的有效解决方案。

评分

这本《焊接手册》的第三版修订本,从内容深度和广度上来看,绝对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入门级读物。我特意翻阅了它关于高级焊接工艺参数优化那几章,感觉作者是下了真功夫的。他们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公式的堆砌,而是深入探讨了在不同应力环境下,如何通过微调电流、电压和送丝速度,来实现焊缝内部晶粒结构的精确控制。尤其在处理异种金属焊接时,书中给出的热输入计算模型和扩散现象的预防措施,非常贴合实际生产中的痛点。我之前在处理钛合金和不锈钢的复合结构时,总是被热裂纹困扰,但这本书里提供的热影响区(HAZ)的微观结构演变分析,让我对该问题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是单纯靠经验蒙混过关。此外,书中对自动化焊接设备的集成与调试也做了详尽的论述,对于我们这种正在逐步引入机器人焊接系统的工厂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深层次地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做效果最好”,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写作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价值感。

评分

好书,你值得拥有!老板包装考虑得好!

评分

很实用 很值得够吗 不错的购物经历

评分

字迹清晰

评分

心还说,应该说还是不错的,评分得20京豆

评分

还没看

评分

挺好的书,不知道能坚持看完不?第一册什么时候有啊

评分

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评分

评分

挺好的,值得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