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关系与国际贸易

契约、关系与国际贸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永进 著
图书标签:
  • 国际贸易
  • 贸易法
  • 合同法
  • 国际合同
  • 商业合同
  • 国际经济
  • 经济法
  • 法律
  • 契约
  • 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ISBN:97875432251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324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自贸区研究系列
出版时间:2015-05-01
页数:19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国的贸易和产业结构是如何决定的?这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最基本的问题,自从经济学诞生以来,很多经济学家都曾经为之探索。然而,到目前为止,该问题的答案仍然是“悬而未决”的,即便在控制了要素禀赋和技术水平后,国家间贸易结构的差异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难以被解释。本书摒弃了传统贸易理论的“完全契约”假设,将不完全契约理论引入国际贸易的理论框架,系统阐述了“契约不完全”对贸易结构的作用机制。由于契约的实施不仅取决于正式制度的完善程度,而且还受到企业间关系、地理以及经济波动的影响,因此,在契约不完全的条件下,制度、关系、地理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均可以成为一国出口结构的重要决定因素。本书适合对国际贸易、不完全契约与产业经济感兴趣的研究生和学者。

作者简介

  王永进,1983年出生于山东章丘,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兼职研究员。2010年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劳动力市场与产业组织。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本书的贡献与结构安排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制度因何重要
2.2 契约实施制度与贸易流量
2.3 契约实施制度与比较优势

第3章 正式制度、契约实施与国际贸易
3.1 契约实施制度与比较优势:理论基础
3.2 契约制度与国际贸易:跨国证据
3.3 契约执行效率与地区出口比较优势:中国地区层面证据
3.4 契约执行效率与企业出口行为: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证据

第4章 企业问关系与国际贸易
4.1 社会信任与出口结构:跨国证据
4.2 社会信任与地区出口比较优势
4.3 企业间关系与企业出口
4.4 作用机制:企业问关系与企业融资约束

第5章 地理、契约与国际贸易
5.1 产业集群、不完全契约与贸易模式
5.2 产业集聚与商业信用
5.3 产业集聚与企业融资成本
5.4 契约执行效率与产业集聚

第6章 契约执行效率的内生决定:政治关联的作用
6.1 文献回顾
6.2 研究方法、变量和数据说明
6.3 计量分析结果
6.4 小结

第7章 拓展I:市场化、不完全契约与产业增长
7.1 理论分析
7.2 实证模型
7.3 实证检验结果
7.4 小结
附录

第8章 拓展Ⅱ:经济波动、不完全契约与产业结构
8.1 经济波动与产业结构:理论分析
8.2 经济波动与产业结构:跨国证据
8.3 经济波动影响产业结构的微观机制: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例
8.4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契约、关系与国际贸易》:
  同的视角研究了契约实施制度与比较优势之间的关系,有的研究强调跨国契约实施的困难对不同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而有的研究则侧重从生产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契约实施制度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有的研究认为契约实施制度水平高的国家将会在资产专用性投资比重较高的行业拥有比较优势,而有的研究则强调契约实施制度对复杂产品和差异化产品的影响。本节的模型将之前所有的结论重新展现出来,我们发现也前的研究并非相互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的。
  第三,本节的模型不仅考察了法律法规等正式契约实施制度对比较优势的影响,而且还考察了非正式的契约实施制度与比较优势的关系。更为具体地,我们进一步把非正式的契约实施制度分为社会信任和声誉机制。之所以要考虑这两类非正式制度因素,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在已有关于制度与比较优势的文献中,社会信任因素是缺失的,而经济增长文献则告诉我们,在正式制度缺失的条件下,非正式制度对一国经济绩效具有重要影响。另外,国际贸易中广泛存在的“零贸易”或“贸易消失之谜”也提醒我们重视非正式制度的作用。第二,现有关于契约制度与比较优势的文献都难以逃脱这样的诘难,即这些研究虽然从不同的视角考察了正式制度对比较优势的影响,但一些研究指出,如果企业关注自己的“声誉”,那么企业投资水平不仅可能不会低于最低的投资水平,甚至还会过度投资。这样一来,已有研究关于契约实施制度影响比较优势的微观机制也就难以立足了。如果真是这样,所有对于正式制度和比较优势的所有结论都将是“昙花一现”,甚至是错误的。本节的结论则对于上述的批评给出了强有力的反击,从而意味着研究正式制度与比较优势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最后,我们对各种契约实施制度在比较优势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并研究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首先,正式制度与社会信任之间呈替代关系。在正式制度缺失的情况下,良好的社会信任和信守承诺的社会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正式制度的作用。其次,正式制度与声誉机制之间呈互补关系,社会信任与声誉机制之间也呈互补关系。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良好的正式制度和社会信任,那么,人们不会去关注自己的“声誉”;而随着正式制度和社会信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人们将会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声誉。因此,声誉机制不仅不能替代正式制度和社会信任的作用,而且声誉机制的建立还有赖于良好的正式制度和社会信任体系。
  ……
《权力、信仰与技术:近代早期欧洲的社会重塑》 一部深入剖析十六至十八世纪欧洲社会结构、思想变革与技术革新的宏大叙事。 第一部分:信仰的破碎与新秩序的萌芽 第一章:宗教改革的社会冲击波 本章聚焦于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如何不仅仅是一场神学辩论,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结构重组。我们将详尽考察印刷术如何成为路德思想得以迅速传播的“数字革命”前奏,以及它如何绕开传统教会的权威,直接触达平民阶层。分析新教伦理,尤其是加尔文主义的“预定论”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商业精英的职业观和储蓄习惯,为资本主义的早期积累提供了精神动力。同时,详细描绘天主教会为应对挑战而进行的“反宗教改革”运动,特别是耶稣会的兴起,它们如何通过教育和传教,重塑天主教在南欧和新大陆的势力范围。 第二章:世俗化浪潮与君权神授的辩证 在信仰权威衰落的同时,世俗权力中心开始急剧膨胀。本章探讨了三十年战争(1618-1648)如何终结了中世纪以来“普世帝国”的幻想,催生了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Peace of Westphalia)为标志的现代主权国家体系。深入剖析“君权神授”理论的构建过程,例如詹姆斯一世的论述,并对比分析英国光荣革命中议会权力上升的路径差异。重点分析了“国家利益”这一概念是如何取代宗教虔诚,成为外交政策的核心驱动力,从而为后续的商业扩张奠定了政治基础。 第三章:城市生活与市民阶层的崛起 欧洲的城市不再仅仅是贸易的枢纽,更成为了新的社会实验场。本章描绘了早期现代欧洲城市,如阿姆斯特丹和伦敦,在人口增长、行会制度衰落背景下的社会面貌。研究市民阶层(Bourgeoisie)如何通过金融活动、法律事务和专业服务积累财富和话语权,挑战了贵族基于土地的传统等级制度。关注早期公共领域的形成,如咖啡馆、沙龙和学会,这些空间如何成为思想交流和非正式政治参与的温床。 第二部分:思想的解放与科学的革命 第四章:理性之光:启蒙运动的哲学基石 本部分着重于十七世纪“科学革命”向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平稳过渡。深入解析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洛克的经验主义以及牛顿的机械宇宙观如何共同构建了一个可被理解、可被量化的世界。分析孟德斯鸠的权力分立思想和卢梭的“公意”理论,探讨这些理论对后续政治革命的预见性和局限性。强调启蒙思想家对迷信和专制的批判,如何动员了知识分子阶层成为社会改革的推动者。 第五章:知识的生产与传播革命 技术革新在思想传播中的核心作用在本章得到集中展现。详细考察了活字印刷术的改进、纸张供应的增加如何导致书籍成本下降,以及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的编纂工作如何标志着知识的世俗化、系统化和大众化尝试。探讨了审查制度的设立与规避的猫鼠游戏,以及地下出版物在传播激进思想方面扮演的关键角色。同时,分析了早期报纸和期刊的诞生,如何塑造了公众舆论的雏形。 第六章:医学、卫生与人体观念的转变 科学精神不仅影响了天文学和物理学,也深刻改变了人们对自身和疾病的认识。本章考察了十六世纪以来对人体解剖学的规范化研究(如维萨里),以及十七世纪显微镜的发明如何揭示了肉眼不可见的微观世界。重点分析了公共卫生概念的初步萌芽,例如对隔离措施的尝试和对瘴气理论的修正。这些医学进步,尽管早期尚不成熟,却极大地增强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掌控感。 第三部分:技术、经济与全球的交汇 第七章:农业革命的先声与人口压力 本章追溯了农业技术对欧洲社会承载力的影响。研究了从尼德兰到英国的土地使用方式的转变,包括新作物的引进(如马铃薯和玉米)、休耕制度的废除以及圈地运动的社会后果。分析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如何释放了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和工厂,并与同期欧洲人口的稳定增长共同构成了工业化前夜的社会背景。 第八章:商业的扩张与金融工具的创新 早期现代欧洲的商业实践,是技术和制度创新的产物。详细分析了股份公司的出现,特别是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运作模式,它们如何有效地分散风险、筹集巨额资本并垄断远洋贸易。深入探讨了复式记账法、汇票和早期中央银行体系(如英格兰银行)的建立,这些金融工具如何提高了资本流动的速度和安全性,为未来的大规模投资提供了可能。 第九章:技术革新与军事力量的重塑 军事技术的发展是国家竞争的直接体现。本章探讨了火药和先进火器的普及如何使得传统的封建城堡防御体系彻底瓦解,迫使君主们建立更庞大、更专业的常备军。分析了“军事革命”对国家财政和行政能力提出的前所未有的要求,这反过来又刺激了税收系统和官僚机构的现代化进程。研究了早期工程技术在要塞建设和港口防御中的应用,以及这些技术扩散对欧洲军事平衡的长期影响。 结论:一个断裂的时代 总结早期现代欧洲如何在一个世纪内完成了从封建神权向主权国家、从信仰至上到理性至上的转型。这一时期的社会重塑,充满了暴力、创新与矛盾,它为随后的工业革命和现代政治制度的全面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框架。该时期的每一个重大变革——无论是对星空的观测,还是对商业契约的界定——都共同指向了一个更复杂、更具操控性的新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学术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契约”与“关系”的理论建构上,展现出了相当的原创性和深度。作者并非简单地搬用现有的理论模型,而是试图融合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视角,来构建一个更全面、更系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框架。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契约不完全性”的探讨,作者结合了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了在信息不对称和未来不确定性条件下,契约的局限性,以及如何通过建立稳固的“关系”来弥补这种局限。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让论述显得尤为深刻和有说服力。此外,作者对于“关系资本”的量化和评估,虽然仍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但其初步的尝试已经极具启发性,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国际贸易研究的更多可能性,它不仅仅是关于交易的规则,更是关于人与人之间互动的艺术,以及由此产生的复杂而迷人的力量。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对于“契约”与“关系”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精妙阐释。他并没有将两者割裂开来,而是强调了契约的规范性与关系的灵活性如何相互补充,共同推动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书中的理论框架非常严谨,但作者却能运用生动的语言和翔实的案例,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人易于理解。我尤其欣赏他对国际贸易中“隐性契约”的分析,这是一种超越了书面合同的约定,更多地体现在双方的默契和长期合作所形成的信任基础之上。而“关系”的构建,也并非仅仅是人情往来,而是建立在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观之上,是一种有策略、有目的的经营。作者提出的“关系网络”的构建与维护,以及如何利用这种网络来促进贸易机会和降低风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在瞬息万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中,一个强大的关系网络,如同一个坚实的契约,能够为企业提供稳定的支撑和无限的可能。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非常精美,封面设计独具匠心,色彩搭配沉稳大气,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拿到手里,纸张的手感也相当不错,厚实且富有质感,闻起来有淡淡的油墨香,让人立刻有了阅读的冲动。我一直对这个领域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市面上也看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往往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内容过于浅显。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能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让我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精髓。尤其是其中关于“契约”的论述,我特别好奇作者将如何解读它在国际贸易中的核心作用,是仅仅作为一种法律框架,还是包含更深层次的文化和信任因素?而“关系”这一点,更是引人遐想,在跨越国界的商业往来中,人际关系、信任建立以及长期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分享一些具体的案例或者方法论,来指导读者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商业环境中构建和维护稳固的合作关系。总而言之,从外在的品质到内在的期待,这本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开始我的探索之旅。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接地气,对于我这样一名在国际贸易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来说,确实提供了不少实操性的见解。书中关于“契约”的部分,重点突出了风险规避和争议解决的策略,这一点对我至关重要。例如,作者在分析几种常见的国际贸易违约场景时,给出的解决方案非常具有参考价值,我甚至立刻联想到了自己过去处理的一些棘手问题,当时如果能参考这些内容,也许能做得更好。更让我惊喜的是,“关系”的论述,作者并没有空泛地讲道理,而是提供了许多具体的工具和方法,比如如何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如何建立和维护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甚至是如何在谈判桌上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户建立信任。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感账户”的说法,虽然有些出乎意料,但在实际工作中,我确实体会到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化解很多潜在的矛盾,这本书让我对此有了更系统的理解。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我近期阅读过最有价值的商业书籍之一,它不仅让我复盘了自己的经验,更让我看到了未来可以改进和提升的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尤其是在“契约”和“关系”这两个维度上的探讨,给我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启发。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法律条文的罗列,而是深刻地挖掘了契约精神背后的文化根源和实践意义。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国际贸易中的具体合同范本时,并没有生硬地照搬,而是融入了对不同国家法律体系和商业习惯的细致分析,让我对合同的起草和解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而关于“关系”的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贸易活动中“软实力”的巨大价值。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精彩,通过对一些知名跨国公司长期合作关系的剖析,揭示了信任、沟通和共同价值观在维系商业生命力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尤其关注作者提出的如何识别潜在合作伙伴的“关系契合度”的策略,这对于初入国际贸易领域的我来说,无疑是宝贵的指导。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国际贸易并非冰冷的商业交易,而是建立在复杂互动和深层理解之上的艺术。它改变了我过去对贸易的单一认知,让我看到了更多可能性和更广阔的视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