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研究 [Cooperative Movement & The Transition of Rural Society:The Study of Rural Cooperative Movement in North China in 1920-30s]

合作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研究 [Cooperative Movement & The Transition of Rural Society:The Study of Rural Cooperative Movement in North China in 1920-30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纪荣 著
图书标签:
  • 乡村社会
  • 合作运动
  • 华北农村
  • 社会变迁
  • 近现代史
  • 农业发展
  • 中国近代史
  • 农村经济
  • 历史研究
  • 社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613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362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ooperative Movement & The Transition of Rural Society:The Study of Rural Cooperative Movement in North China in 1920-30s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华北农村合作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旨在促进乡村社会变迁且影响深远的社会经济运动。它最早把西方合作思想与中国农村有效“嫁接”,实现了二者的初步结合,开启了中国农村历史上大规模合作实践之先河。合作社成为近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与经济组织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合作理论认为,通过组织合作社,在乡村社会确立合作经济制度,可逐步改良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从而实现乡村社会的现代转化。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的发生、发展,正是围绕在“救治乡村,复兴农村”的大前提下,努力改造乡村社会各种固有的生活方式,似乎朝着中国乡村社会现代转化这一大方向发展,为中国乡村社会变迁作出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和努力。这应该是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真正的旨归所在。
  《合作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研究》主要运用罗吉斯的乡村社会变迁理论,通过系统性考察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的历史背景、各阶段的发展历程以及合作社内部的组织与经营、合作体系的运行机制等,力图详细剖析合作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之内在关系。

作者简介

  刘纪荣(1968-),男,湖南省茶陵县人。早年执教于家乡中学,后分别考入贵州师范大学、南开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2000年任职于漳州师范学院(现闽南师范大学),2007年进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2009年挂任贵州省纳雍县副县长。现任安徽财经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乡村社会史和农村合作运动史研究。迄今已在《中国农史》、《中国农村观察》、《学术界》、《浙江社会科学》、《财贸研究》、《历史教学》及《中国合作经济》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及人大复印资料转摘。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等各级项目十余项。

目录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的动机与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的回顾与述评
一 中外近代乡村社会的宏观研究
二 中观层面的近代华北乡村区域研究
三 近代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研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诠释与辨析
一 合作与合作社
二 合作组织·合作经济·合作制度
三 合作运动·合作主义·社会主义
四 制度变迁·社会变迁·乡村社会变迁
第四节 方法论的探讨与分析架构
一 方法论的探讨
二 本书的框架结构
第五节 资料搜集与运用

第一章 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近代中国的合作主义思潮
一 合作运动在西方
二 西学东渐与清末民初的合作主义思潮
三 早期合作运动——知识界的合作社团活动
第二节 近代中国与华北的乡村社会经济状况
一 近代农村社会经济史分析——“三农问题”的历史解读
二 华北农村“普遍贫穷”的社会生态

第二章 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的兴起——华洋义赈会的合作防灾试验
第一节 华北大旱与华洋义赈会
一 “民九大旱”——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的导火索
二 华洋义赈会——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播种机
第二节 河北合作防灾试验
一 组社基本过程
二 经营管理制度
三 华洋义赈会的合作教育
第三节 近代农村合作运动的“一支独秀”
一 河北合作防灾实验的特点及其成功秘诀
二 初期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的障碍或缺陷
三 华北农村初期合作事业的影响

第三章 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的多元化发展
第一节 多元指导下的华北农村合作运动
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合作政策
二 地方政府农村合作政策的初步实施
三 乡村建设团体的合作实验
四 农贷机关与农村信用合作的发展
第二节 华北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合作
华北各省农村合作的实施概况
农村合作社的扩展——以华洋义赈会为中心
三 合作教育——农村合作运动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三节 农村合作社的比较:华北和江南
一 数量落后
二 质量领先
第四节 中央及地方政府合作行政上的主要问题
中央及地方合作行政与促进机关的设立
……
第四章 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的空前发展
第五章 合作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一)
第六章 合作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二)
结语国家与社会视野下的华北农村合作运动
参考文献
后记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合作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研究》:
  总之,“西学东渐”,近代中国的合作主义思潮浸润在清末民初那种社会急剧动荡、变迁的社会土壤中,必与其有着内在的关联性。勿庸置疑,这种历史的际会造成了合作思想在中国的传播途中表现出方方面面的特征或不足。西方合作主义思潮“东渐”,而中国知识分子使之与中国社会的具体问题相结合,努力使其“中国化”或“本土化”;并力图使之呈现出“由鼓吹而成为现实”的发展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解决民国元年以来越发严重的民生问题的一种尝试,也是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民生主义的一种再思考。这种尝试或许并不那么完美,但毕竟为时代留下了新的“话语”,同时也给后来的合作运动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和群众基础,特别是合作主义启蒙思潮中的“合理内核”——合作社这一社会经济组织形式,为后来人们实现乡村社会的组织化及资本的社会化提供了参考。②这点是十分确切的;就在知识分子努力将西方合作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同时,华北农村的、'合作防灾“试验已初步启动。
  然而,无论是讲近代合作主义理论的”中国化“还是促使农村合作运动的实践,都必须全面把握近代中国尤其是最早组织农村合作社的华北地区社会经济的真实状况,才能够就此有一个更完整、全面的认识,真正理解近代近代农村合作运动的来龙去脉。
  三早期合作运动——知识界的合作社团活动
  清末民初合作主义思潮传播最盛阶段,人们在理论宣传的同时已开始注重转向合作社的实务活动;即合作知识界开始以各大城市为中心,按照西方的合作原理,结合中国民情的需要,积极地组织实验各种合作社。1918年3月30日北京大学消费公社的成立,此后各种实务活动不断增加,规模也渐渐扩大,至”五四运动“前后汇成了具有一定声势和影响力的合作主义新思潮,形成了所谓的”早期合作运动“。
  在1917-1923年间,中国知识界的”合作运动“主要以城市为活动区域,组设两大类合作社团,一种是直接组织的单位合作社,另一种是从事研究并推动合作的团体。前者又可分为消费合作和信用合作,也有少数生产合作及兼营合作;后者大都为小范围的区域团体,此时并未出现大型联合团体。虽因当时政治环境不佳,很多合作社很快就”踪消迹失“;但合作知识分子如薛仙舟、于树德等人以及平民学社等从事合作运动者机构团体艰苦卓绝的惨淡经营,都成为酝酿当时由城市转向农村、倡导农村合作运动的“发酵剂”。
  ……

前言/序言


《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重塑与基层治理创新研究》 内容概要 本书聚焦于20世纪初至中期(约1900年至1950年代初)中国城市化进程对传统社会结构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在此背景下,地方精英、新兴社会团体与国家权力在基层治理层面所进行的复杂互动与模式创新。研究旨在超越传统的政治史和经济史叙事,深入探讨城市空间的扩张如何重塑了宗族、行会、邻里等传统社会关系的地理基础与功能形态,并分析了新的社会阶层(如产业工人、城市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在城市环境中如何形成其身份认同并参与到治理实践中。 第一章:城市空间扩张与社会分层的新图景 本章考察了近代中国城市作为现代性前沿的地位,分析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新式工厂、市政工程)如何导致空间区隔与社会隔离。研究重点关注了“里弄”、“棚户区”与“新式街区”的并存现象,并剖析了不同居住空间中的社会资本流动性与权力分配格局。通过对天津、上海、武汉等代表性城市的个案分析,本书阐明了城市化如何瓦解了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等级体系,取而代之的是基于职业、教育水平和财富积累的流动性更强的分层结构。特别是对新兴的“城市平民”阶层的兴起及其对传统士绅阶层的替代作用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第二章:传统社会组织在城市环境下的适应与衰变 城市化对传统的社会组织形态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本章详细分析了宗族、同乡会以及手工业行会等传统组织在城市环境中的功能转型。面对工商业的兴起和人口的高度流动性,这些组织的角色从社会保障和道德约束转变为提供职业介绍、互助借贷或地域性维权的工具。研究发现,在一些老城区,传统宗族势力仍试图通过控制土地和公共资源来维持其影响力,但在新开发的工业区和商业区,这些组织的影响力迅速衰退。本书特别关注了城市中新兴的“职业协会”和“行业公会”的出现,它们如何填补了传统组织退出的治理真空,并成为协商劳资关系和社会冲突的重要场域。 第三章:城市基层的治理真空与多元主体介入 在清末民初的政治权力过渡期,城市基层治理一度出现真空地带。本章着重分析了在这一时期,除国家政权之外的多元社会力量如何填补了这一空间。研究对象包括: 1. 地方绅士与士绅顾问团: 他们如何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本与地方政府进行协商,推行市政改革,尤其是在公共卫生、消防安全和地方治安方面的努力。 2. 教会组织与慈善机构: 探讨了教会医院、学校和济贫院如何不仅仅是宗教传播的工具,更是重要的社会服务提供者,它们对城市底层救助体系的构建起到了关键作用。 3. 新兴的市民团体: 如妇女解放团体、青年进步社团等,它们如何通过倡导公共事务和推行现代公民理念,影响地方政治议程。 本书认为,这段时期的基层治理呈现出一种“碎片化”和“共治”的特征,国家权力尚未完全内化到社会肌理之中,而是依赖于与地方精英的复杂协商。 第四章:现代公民意识的萌芽与城市公共领域的形成 城市作为信息和思想的交汇点,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公民意识的形成。本章考察了报刊、俱乐部、公园以及新式学堂等公共空间在培育市民参与和构建公共舆论中的作用。研究分析了城市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群体如何利用这些平台讨论市政效率、法律改革以及社会福利等议题。通过对城市抗议事件和请愿活动的考察,本书揭示了市民阶层如何开始将自身视为城市公共事务的参与者而非被动的服从者,并尝试以现代化的方式表达诉求。这种公共领域的构建,为后续更广泛的社会动员奠定了基础。 第五章:国家权力的渗透与基层治理的重构 本章将考察国民政府(特别是1927年以后)为加强对城市社会控制和动员所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如何与既有的地方社会结构相冲突或结合。研究聚焦于城市保甲制度的改造、工会与青年团的组织化管理、以及城市税收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标准化尝试。本书指出,尽管国家力图实现高效的、自上而下的管理,但其执行效果往往受到地方精英的抵制、基层官僚的执行能力限制,以及新兴社会组织的复杂制衡。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构成了这一时期城市治理模式的核心张力。 结论:近代城市作为社会实验场 本书总结认为,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城市并非简单的西方模式的移植,而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创新的“社会实验场”。城市化进程一方面加速了传统社会结构的瓦解,另一方面也催生了新的社会关系、新的治理需求和新的主体力量。对这一时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近代的转型困境,也为理解当代中国城市治理体系的深层逻辑提供了历史参照。本书的研究方法融合了社会史、城市地理学和政治人类学的视角,旨在提供一个多维、细致的社会重塑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历史并非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深深植根于普通人生活的土壤中。作者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的描绘,让我看到了在那个动荡变革的时代,无数普通农民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他没有回避合作运动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挫折,例如资金的匮乏、管理上的稚嫩、以及来自传统势力和外部环境的阻力,反而将这些挑战作为展现农民坚韧不拔精神的绝佳载体。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合作社的细致区分,这让整个研究更加立体和 nuanced。比如,书中对一些由地方精英或知识分子发起的合作社,以及完全由农民自发组织的合作社,在目标、运作方式和面临挑战上的对比,都显得尤为真切。这些微观的案例,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农村社会变迁的真实图景。它让我思考,在任何时代,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往往就蕴藏在最基层、最朴素的集体行动之中,而合作,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真的感觉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时代华北农村的大门。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北方的广袤乡村,一股“合作运动”的暗流如何涌动,并悄然改变着固有的社会肌理。我特别被作者对历史细节的呈现所打动,那些零散的史料,如同一块块拼图,被他巧妙地组合起来,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农民们如何在困境中寻求互助,那些朴素的合作社是如何在缺乏外部支持的情况下艰难起步,以及这些尝试如何在贫瘠的土地上播撒下希望的种子。书中对合作社组织形式、经营模式以及其在满足农民基本需求方面的作用的探讨,都非常有启发性。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现象的描述,更是一种对基层社会自发力量的挖掘和赞颂。读到书中关于合作运动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如何缓解债务压力的案例时,我仿佛能听到当时农民们低沉却坚定的声音,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试图在严酷的环境中为自己和家人争得一线生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个体与集体如何通过合作,努力摆脱贫困与压迫,重塑乡村的命运。

评分

令人惊喜的是,作者在探讨合作运动的同时,并未将目光局限于经济层面,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乡村社会变迁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他对合作运动如何影响农民的社会关系、阶级结构,乃至文化观念的分析,都展现了其深刻的洞察力。书中对一些合作社如何成为农民参与公共事务、提升自我意识的平台,以及这种参与如何逐渐挑战甚至重塑了原有的乡村权力结构,我都读得津津有味。例如,当合作社开始承担起教育、医疗等社会功能时,农民们对于自身权利和未来发展的认知,无疑会被极大地激发。这种由经济互助引发的社会与文化层面的连锁反应,是这本书中最具深度的部分之一。它让我们明白,任何一项旨在改变社会形态的运动,都必须是多维度、系统性的。合作运动不仅仅是关于生产和销售的联合,更是关于一群人共同追求更美好生活的集体觉醒。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变迁”二字,意识到社会变迁的真正动力,往往是自下而上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结果。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位饱学之士娓娓道来一段尘封已久却又充满力量的历史。作者在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农村合作运动进行研究时,并没有拘泥于单一的学术范式,而是巧妙地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使得整个研究既有扎实的史料支撑,又不失理论的深度。我尤其喜欢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所使用的语言,既严谨又不失生动,仿佛将我带回到了那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年代。书中对合作运动的成败得失,以及其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表现出的差异性,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梳理。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合作运动定性为成功或失败,而是着重分析了其内在的逻辑、外部的制约以及最终留下的历史遗产。这种 nuanced 的分析,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认识到,历史研究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总结,而应该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反思的探索过程。

评分

深入阅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所研究对象的深厚情感与严谨态度。他对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农民们的喜怒哀乐。书中那些鲜活的案例,无论是成功的典范,还是曲折的尝试,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乡村社会有了更加真切的认识。作者的叙事风格,让我感觉不是在阅读一本冰冷的学术著作,而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他引导我一步步地走进那个被历史尘埃掩埋却又至关重要的时期。他对合作运动在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发展路径,以及其在应对战争、饥荒等极端情况下的表现,都做了非常透彻的分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现象的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中国农村社会内在生命力的深刻挖掘,是对人民在艰难环境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智慧的赞颂。它让我对“合作”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根植于人性深处的互助精神的体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