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预警指数:基于转型能力、压力的各地级市转型预警评价 2017

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预警指数:基于转型能力、压力的各地级市转型预警评价 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虹 等 著
图书标签:
  • 资源型城市
  • 转型发展
  • 预警指数
  • 区域经济
  • 城市转型
  • 可持续发展
  • 中国经济
  • 地方发展
  • 经济地理
  • 转型压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468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1625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城市面临到的由于资源开发产生的,需要转型才能解决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客观问题与困难,我们称之为转型压力。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对全国地级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压力进行分类研究,找出城市转型存在的问题及其深层原因,对资源型城市可能出现的转型问题给予量化分析。并通过分析,对资源型城市减轻转型压力给出更有针对性的分类政策建议。这将对资源型城市提前发现转型问题,把准自身转型问题根源,对症下药,提升转型质量,从而实现顺利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本书将通过深入分析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动因,建立衡量资源型城市面临的转型困难程度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压力指数,进而利用《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5》、《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5》以及各省市统计公报的数据,对全国资源型城市面临转型问题的严重性进行判断和分析,并通过国家发改委的区域经济划分方法和《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展规划(2013-2020)》的生命周期阶段划分,将地级资源型城市分别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和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再生型四个发展阶段分类,通过区域和生命周期阶段划分,对不同分类的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压力水平以及他们的转型压力能特点进行分析,并分类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作者简介

  李虹,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国家资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多所学会常务理事及副理事长、“长江学者”评审专家、国家部委相关奖项及《中国社会科学》和《经济研究》以及被SCI和SSCI收录的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重要核心期刊的匿审专家等。

目录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1.1资源型城市定义..............................................................................................................1

1.2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历程..............................................................................................1

1.3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历史贡献..........................................................................................3

1.4当前资源型城市面临的转型问题.................................................................................4

1.5新常态与资源型城市转型..............................................................................................7

1.6本书的研究意义..............................................................................................................9

第二章相关概念......................................................................................................................10

2.1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内涵................................................................................................10

2.2资源型城市转型压力....................................................................................................10

2.3资源型城市转型能力....................................................................................................10

2.4资源型城市转型预警指数............................................................................................11

第三章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12

3.1转型压力指数研究进展................................................................................................12

3.2转型能力指数研究进展................................................................................................13

3.3预警体系研究进展........................................................................................................14

3.4本书的结构与创新........................................................................................................14

第四章方法与数据.................................................................................................................16

4.1指标体系........................................................................................................................16

4.2计算方法........................................................................................................................20

4.3数据来源........................................................................................................................21

第五章计算结果与分析........................................................................................................22

5.1全国地级资源型城市转型压力指数分析...................................................................22

5.2全国地级资源型城市转型能力指数分析...................................................................25

5.3全国地级资源型城市转型预警指数分析...................................................................29

第六章城市预警指数分析....................................................................................................33

6.1河北省............................................................................................................................33

6.2山西省............................................................................................................................53

6.3内蒙古自治区................................................................................................................93

6.4辽宁省..........................................................................................................................114

6.5吉林省..........................................................................................................................135

6.6黑龙江省......................................................................................................................152

6.7江苏省..........................................................................................................................184

6.8浙江省..........................................................................................................................192

6.9安徽省..........................................................................................................................196

6.10福建省........................................................................................................................228

6.11江西省........................................................................................................................240

6.12山东省........................................................................................................................259

6.13河南省........................................................................................................................281

6.14湖北省........................................................................................................................307

6.15湖南省........................................................................................................................315

6.16广东省........................................................................................................................329

6.17广西壮族自治区........................................................................................................337

6.18四川省........................................................................................................................350

6.19贵州省........................................................................................................................383

6.20云南省........................................................................................................................395

6.21陕西省........................................................................................................................416

6.22甘肃省........................................................................................................................439

6.23宁夏回族自治区........................................................................................................469

6.2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73

第七章结论与建议...............................................................................................................478

7.1结论..............................................................................................................................478

7.2政策建议......................................................................................................................479

7.3进一步研究方向..........................................................................................................480

主要参考文献.............................................................................................................................481

附表...............................................................................................................................................482


前言/序言

  序一

  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对我国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做出过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进入中后期,尤其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在产业结构、社会治理、经济增长等方面都难以达到现代社会对城市治理的要求,且随着资源的日趋耗尽,部分资源型城市开始走向衰落,城市在民生、环境等诸多方面开始凸显矛盾,城市的转型工作已迫在眉睫。

  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工作,中国262个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的整体走势与发展质量。近年来,在中央的统筹规划、国务院各部门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以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为突破口的资源型城市在可持续发展工作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政策体系逐步完善,资金渠道日趋丰富。

  《汉书》有云:“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目前国家开展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以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主,为了更好地布局我国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有必要对所有资源型城市在转型中各自拥有的优势与症结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尤其是尚处于成熟期的资源型城市,虽然目前面临的转型压力较小,但国外经验表明现阶段这些城市有必要对转型工作提前布局,以把握未来城市转型工作的主动权,实现“谋者谋于未成”。

  北京大学国家资源经济研究中心针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做了长期、大量的研究工作,其先期发布的“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指数”已成为学界评价资源型城市转型效果的重要参考之一。此次发布并出版的“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预警指数”,更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开创性地从资源型城市转型压力与转型能力两个角度出发,对不同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的深层动因与转型症结做了系统的梳理与评价,此项研究可以为从事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的管理部门与研究人员提供思路,有助于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转型规划与转型政策,对于尚处于成熟期的资源型城市,此套指数的发布更是起到了使其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作用。可以说北京大学国家资源经济研究中心所做的工作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提供了积极、有效的帮助。

  张国宝

  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原国家能源局局长

  2017年4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与“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预警指数”主题不同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将专注于描述一本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综合性研究的图书。 --- 书籍简介:《转型与韧性: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范式研究》 作者: [此处可填写真实作者名或不填]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真实出版社名或不填] 出版年份: [此处可填写真实年份或不填] 导言:时代背景与研究之基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在新的历史阶段所面临的复杂挑战与转型机遇。在全球化、技术革命与国内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体的发展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传统的要素驱动模式逐渐式微,创新能力、产业韧性与制度环境成为决定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本书立足于宏观经济学、区域科学与发展经济学的交叉前沿,构建了一个多维度、动态化的研究框架,用以审视中国不同类型区域(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内陆转型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的经济发展路径、潜在风险点及升级策略。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统计数据,而是聚焦于“韧性”(Resilience)与“新范式”(New Paradigm)这两个核心概念。区域经济的韧性体现在其抵御外部冲击、快速适应结构性变化的能力;而新范式则要求我们跳出GDP至上的单一指标,转向关注高质量发展、绿色转型、共同富裕等更深层次的目标。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结构演变的宏观审视 本部分首先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演变进行了系统梳理。我们不再将区域发展视为静态的地理单元,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持续演化的复杂系统。 第一章:从增长极到网络化空间结构 探讨了中国区域经济空间形态的变迁,分析了“增长极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局限性,并引入了新的“功能性区域网络”概念。重点分析了城市群和都市圈在重塑区域分工与协作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章:要素流动与制度约束 聚焦于劳动力、资本、土地等关键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深入讨论了户籍制度、地方政府行为(如招商引资偏好)和财税体制对要素配置效率的深层约束。 第三章: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 本章着重分析了不同区域在迈向中高端价值链过程中所面临的共性与异性挑战。探讨了技术溢出效应、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研发投入强度对产业升级的驱动作用,并比较了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区域(如长三角、珠三角)与以资源要素为主导的区域在转型路径上的差异。 第二部分:区域韧性:风险识别与评估模型 第二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创新之一,它构建了一套衡量区域经济“韧性”的评估体系,旨在超越传统的经济波动指标,更全面地识别区域发展的潜在脆弱性。 第四章:韧性的多维构成与测度框架 本书将区域韧性分解为三个关键维度:经济结构韧性(如产业多样性、主导产业抗风险能力)、社会治理韧性(如人力资本质量、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生态环境韧性(如绿色发展水平、环境承载力)。基于此,我们开发了一套层次分析法(AHP)与熵值法相结合的综合指数模型。 第五章:特定风险的识别与预警 深入分析了当前中国区域经济面临的三大主要风险源: 1. 外部需求冲击风险: 国际贸易摩擦和全球供应链重构对出口导向型区域的影响。 2. 债务与金融风险: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房地产市场调整对区域金融稳定性的潜在威胁。 3. 要素成本急剧上升风险: 劳动力成本、土地要素价格上涨对传统制造业竞争力的侵蚀。 本章利用时间序列分析和面板数据回归方法,对这些风险的传导机制进行了量化模拟。 第六章:案例研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结构性挑战 选取东北地区作为典型案例,详细分析了其在资源依赖性减弱、人口外流加速背景下的结构性脆弱性。重点考察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营商环境的改善效果以及培育新兴产业集群的成效与瓶颈。 第三部分:培育新动能与构建可持续发展新范式 基于前述的风险识别与韧性评估,第三部分聚焦于提出可操作的政策建议,旨在引导区域经济迈向更高质量、更具韧性的发展轨道。 第七章:创新驱动的区域协同策略 探讨了如何通过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来增强区域竞争力。研究强调了“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分析了跨区域的科研合作、人才流动机制的优化路径,以及如何有效利用国家级高新技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八章:绿色转型与循环经济的区域实践 本章关注“双碳”目标下,不同资源禀赋区域如何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分析了能源结构调整、工业能效提升、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等方面的区域实践经验,并评估了绿色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第九章: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 探讨了缩小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的制度性安排。重点分析了新型城镇化战略如何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及如何通过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县域经济来夯实共同富裕的区域基础。 结语:面向未来的区域治理观 本书的结论强调,中国区域经济的未来发展范式,将是从“速度优先”向“韧性与质量优先”的根本性转变。有效的区域治理需要更加精细化的分类施策,避免“一刀切”,同时必须强化跨行政区域的协调合作机制,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全球经济环境和内部结构性矛盾。本书为政策制定者、区域规划师和经济学者提供了分析和解决当前区域发展难题的理论工具与实证基础。 --- 本书特点: 1.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不仅提出了创新的评估模型,更结合了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实际发展案例进行验证。 2. 聚焦“韧性”: 将经济系统的抗风险能力提升至战略高度,填补了传统区域经济研究中对“不确定性管理”关注不足的空白。 3. 多学科交叉: 融合了地理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多个领域的视角,构建了全面的分析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四 阅读《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预警指数:基于转型能力、压力的各地级市转型预警评价 2017》的初衷,源于我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过程中,那些高度依赖资源产业的城市命运的好奇。书名中“预警指数”的提法,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它暗示了一种科学、量化的分析方法,旨在为这些城市转型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提供警示。我对“转型能力”和“转型压力”这两个核心概念尤为感兴趣,它们似乎概括了城市转型过程中的两大关键变量:一方面是城市自身具备的适应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和困境。如何将这些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数,并应用于中国各地级市的评估,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也正是我期待从中学习和借鉴的。2017年的时间节点,为这本书的研究提供了具体的时空背景,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在那个特定时期,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所面临的共性与个性问题。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份详尽的各地级市转型预警的“体检报告”,深入剖析不同城市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它们所承受的压力程度,从而为理解中国区域经济转型提供更深层次的视角。

评分

评价一 作为一名对中国区域发展问题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当我初次接触到《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预警指数:基于转型能力、压力的各地级市转型预警评价 2017》这本书名时,便被其直击核心的题目深深吸引。在当今中国经济结构深刻调整的大背景下,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议题显得尤为重要且复杂,而“预警指数”的提法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量化的视角来审视这一进程。书名明确点出了评价的维度——“转型能力”与“压力”,这暗示着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描述现象,而是试图深入剖析驱动转型的内生动力以及阻碍转型的外部因素,并通过指数化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为各地级市的转型状态绘制出一幅“健康度”图谱。2017年的时间节点也很有意义,这表明研究成果是针对特定历史时期的,能够反映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状况。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一系列数据背后的故事,了解不同地区在面对资源枯竭或经济结构单一时的独特挑战,以及他们各自在能力建设和压力应对方面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一套科学、严谨的评价体系,理解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预警机制,从而为相关部门和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助力这些城市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基于数据和模型的研究,往往能够揭示一些非显性但至关重要的发展规律,尤其是在一个如此庞大且多元的国家。

评分

评价三 《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预警指数:基于转型能力、压力的各地级市转型预警评价 2017》这个书名,给我一种非常实操和具象的感觉。它不是那种空泛理论的书,而是直奔主题,用“指数”和“评价”来告诉我们,它将要做一件什么事情。我觉得“预警”这个词用得特别好,因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往往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在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潜在的风险和危机,如果能有一个“预警”系统,就能提前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一些不可挽回的后果。书名中提到的“转型能力”和“压力”,感觉是抓住了问题的两个核心要素。转型能力强,说明城市有内生动力和基础去适应变化;而压力,则代表着转型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评价,我觉得会是一个很全面的视角,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一个城市转型发展的真实状况。2017年的数据,也让这本书有了具体的指向性,可以让我们了解在那个特定时期,中国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着怎样的局面,它们在转型能力和压力方面有哪些表现。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提供一套清晰、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让我能够理解它是如何量化这些复杂的概念,并最终得出结论的。

评分

评价二 当我翻开《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预警指数:基于转型能力、压力的各地级市转型预警评价 2017》这本书时,我首先被它严谨的学术气质所吸引。书名中的“预警指数”四个字,立刻勾起了我对数据分析和量化评估的兴趣。我一直认为,对于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只有通过科学的量化分析,才能更清晰地把握其本质和发展趋势。这本书显然是在尝试构建这样一个科学的框架,通过“转型能力”和“压力”这两个关键维度,来评估各地级市的转型状况。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资源型城市的名单,而是要深入分析它们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在优势和外在挑战。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转型能力”的,是就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的多元化、创新能力的提升,还是人力资本的积累?同样,“转型压力”的内涵也让我浮想联翩,是资源枯竭带来的财政困境、环境污染的治理难题,还是社会矛盾的激化?2017年的时间节点,也让这本书具有了鲜活的现实意义,它记录了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众多资源型城市所经历的阵痛与探索。我迫切地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中国不同区域的资源型城市在转型道路上的真实表现,学习到一套可操作的评估方法,甚至从中获得一些关于未来政策制定的启示。

评分

评价五 《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预警指数:基于转型能力、压力的各地级市转型预警评价 2017》这个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对于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中那些“硬骨头”的关注。资源型城市,往往是经济发展中的“双刃剑”,既是早期经济腾飞的引擎,也可能是转型期的“沉重负担”。“预警指数”这个概念,让我觉得这本书的研究非常有前瞻性和实践意义,它不像许多宏观层面的分析那样泛泛而谈,而是试图为具体的地级市构建一套可视化的“健康监测表”。“转型能力”和“压力”这两个评价维度,听起来非常抓人要点:一个城市有没有能力自我革新,能不能应对外部的冲击,这才是决定其转型成败的关键。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设计一套体系来衡量这些抽象的概念的,比如,转型能力是体现在产业结构的升级、科技创新的活力,还是人才的聚集?压力又是指的资源枯竭的经济后果、环境治理的挑战,还是社会结构的适应性?2017年的时间点,也意味着这份研究是对那个时期中国转型进程的一个“快照”,能够帮助我了解当时各地级市所处的具体阶段和面临的真实情况。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到底揭示了哪些地域转型潜力和风险,以及这套评价体系背后隐藏的逻辑是什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