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热处理标准应用手册(第3版)

金属热处理标准应用手册(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全国热处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金属热处理
  • 热处理工艺
  • 材料科学
  • 金属材料
  • 标准手册
  • 工程技术
  • 机械工程
  • 工业标准
  • 金属加工
  • 第3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18334
版次:3
商品编码:11867020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对现行的各项热处理标准从其国内外状况、制定标准的主要依据、技术指标的试验及验证、与国际及国外先进标准的对照等方面进行了说明,提出了正确使用热处理标准的一些关键问题和注意事项。本书按标准用途分为热处理基础标准、热处理工艺标准、热处理工艺装备标准、热处理质量控制与检验标准、材料热处理标准、零件热处理标准、热处理工艺材料标准、节能环保与安全生产标准八章,其中各章每节基本包括概论、标准应用说明、标准内容三部分。本手册内容全面、实用,是机械装备制造业积极采用热处理标准和加速实施热处理标准所必备的工具书。

作者简介

  全国热处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领导下,从事全国性热处理标准化工作的技术归口组织。为了保持热处理标准的先进性、科学性、适用性,全国热处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跟踪相应的国际先进标准,不断制定新标准,修订老标准,并按轻重缓急把与国家重大项目配套的工艺装备标准和生产中急需的产品及工艺标准列入国家和行业标准计划,制定、审批、发布了热处理基础标准、热处理工艺、热处理工艺装备、热处理质量控制与检验、材料热处理、零件热处理、热处理工艺材料、节能环保与安全生产共八大类标准,已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标准体系。组织编写了《金属热处理标准应用手册》一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热处理基础标准1
第一节 金属热处理工艺术语1
一、概论1
二、标准应用说明2
三、标准内容(GB/T 7232—2012)4
第二节 热处理工艺材料术语25
一、概论25
二、标准应用说明25
三、标准内容(GB/T 8121—2012)26
第三节 热处理设备术语32
一、概论32
二、标准应用说明33
三、标准内容(GB/T 13324—2006)35
第四节 金属热处理工艺分类及代号48
一、概论48
二、标准应用说明49
三、标准内容(GB/T 12603—2005)51
第五节 热处理工艺材料分类及代号54
一、概论54
二、标准应用说明55
三、标准内容(JB/T 8419—2008)56
第六节 可控气氛分类及代号59
一、概论59
二、标准应用说明62
三、标准内容(JB/T 9208—2008)66
第七节 热处理技术要求在零件图样上的
表示方法69
一、概论69
二、标准应用说明70
三、标准内容(JB/T 8555—2008)77
第二章 热处理工艺标准85
第一节 钢件的正火与退火85
一、概论85
二、标准应用说明85
三、标准内容(GB/T 16923—2008)93
第二节 钢件的淬火与回火99
一、概论99
二、标准应用说明101
三、标准内容(GB/T 16924—2008)113
第三节 真空热处理121
一、概论121
二、标准应用说明122
三、标准内容(GB/T 22561—2008)125
第四节 钢铁件的感应淬火回火133
一、概论133
二、标准应用说明134
三、标准内容(JB/T 9201—2007)140
第五节 钢铁件的火焰淬火回火处理147
一、概论147
二、标准应用说明148
三、标准内容(JB/T 9200—2008)157
第六节 钢铁件激光表面淬火163
一、概论163
二、标准应用说明163
三、标准内容(GB/T 18683—2002)167
第七节 钢件的深冷处理173
一、概论173
二、标准应用说明174
三、标准内容(GB/T 25743—2010)176
第八节 钢的锻造余热淬火回火处理180
一、概论180
二、标准应用说明180
三、标准内容(JB/T 4202—2008)188
第九节 金属制件在盐浴中的加热和
冷却192
一、概论192
二、标准应用说明199
三、标准内容(JB/T 6048—2004)200
第十节 钢件在吸热式气氛中的热处理204
一、概论204
二、标准应用说明207
三、标准内容(JB/T 9207—2008)211
第十一节 低温化学热处理工艺方法选择
通则215
一、概论215
二、标准应用说明215
三、标准内容(JB/T 7500—2007)219
第十二节 深层渗碳技术要求223
一、概论223
二、标准应用说明224
三、标准内容(GB/T 28694—2012)227
第十三节 高温渗碳232
一、概论232
二、标准应用说明235
三、标准内容(GB/T待批)235
第十四节 钢件真空渗碳淬火243
一、概论243
二、标准应用说明243
三、标准内容(JB/T 11078—2011)246
第十五节 钢件的气体渗氮251
一、概论251
二、标准应用说明252
三、标准内容(GB/T 18177—2008)253
第十六节 钢铁件的离子渗氮264
一、概论264
二、标准应用说明264
三、标准内容(JB/T 6956—2007)268
第十七节 精密气体渗氮热处理技术
要求279
一、概论279
二、标准应用说明283
三、标准内容(GB/T待批)288
第十八节 钢铁件的气体氮碳共渗294
一、概论294
二、标准应用说明295
三、标准内容(GB/T 22560—2008)297
第十九节 钢件的渗碳与碳氮共渗淬火
回火303
一、概论303
二、标准应用说明304
三、标准内容(JB/T 3999—2007)305
第二十节 渗硼312
一、概论312
二、标准应用说明313
三、标准内容(JB/T 4215—2008)317
第二十一节 粉末渗金属322
一、概论322
二、标准应用说明323
三、标准内容(JB/T 8418—2008)325
第二十二节 硼砂熔盐渗金属328
一、概论328
二、标准应用说明328
三、标准内容(JB/T 4218—2007)330
第二十三节 盐浴硫氮碳共渗333
一、概论333
二、标准应用说明334
三、标准内容(JB/T 9198—2008)337
第二十四节 金属覆盖层钢铁制品热浸镀铝
技术条件342
一、概论342
二、标准应用说明343
三、标准内容(GB/T 18592—2001)349
第二十五节 钢铁构件固体渗铝工艺及质量
检验366
一、概论366
二、标准应用说明366
三、标准内容(JB/T 10448—2005)367
第二十六节 非调质钢件表面热处理377
一、概论377
二、标准应用说明378
三、标准内容(JB/T 11805—2014)380
第二十七节 氮碳氧复合处理(QPQ)
技术要求387
一、概论387
二、标准应用说明388
三、标准内容(JB/T待批)389
第三章 热处理工艺装备标准401
第一节 网带炉生产线热处理技术要求401
一、概论401
二、标准应用说明402
三、标准内容(JB/T 10897—2008)403
第二节 液态淬火冷却设备技术条件410
一、概论410
二、标准应用说明410
三、标准内容(JB/T 10457—2004)411
第三节 推杆式可控气氛渗碳线热处理技术
要求420
一、概论420
二、标准应用说明420
三、标准内容(JB/T 10896—2008)421
第四节 大型可控气氛井式渗碳炉生产线
热处理技术要求430
一、概论430
二、标准应用说明431
三、标准内容(JB/T 11077—2011)436
第五节 可控气氛密封多用炉生产线热处理
技术要求445
一、概论445
二、标准应用说明445
三、标准内容(JB/T 10895—2008)446
第六节 节 能热处理燃烧加热设备技术
条件457
一、概论457
二、标准应用说明458
三、标准内容(GB/T 21736—2008)459
第七节 可控气氛底装料立式多用炉热
处理技术要求467
一、概论467
二、标准应用说明469
三、标准内容(JB/T 11806—2014)482
第八节 真空高压气淬炉热处理技术
要求490
一、概论490
二、标准应用说明491
三、标准内容(JB/T 11810—2014)497
第九节 真空低压渗碳炉热处理技术要求506
一、概论506
二、标准应用说明506
三、标准内容(JB/T 11809—2014)512
第十节 热处理用真空清洗机技术要求520
一、概论520
二、标准应用说明521
三、标准内容(JB/T 11808—2014)525
第十一节 热处理电热设备532
一、概论532
二、标准应用说明532
三、热处理电热设备相关标准533
第四章 热处理质量控制与检验标准535
第一节 热处理质量控制体系535
一、概论535
二、标准应用说明540
三、标准内容(GB/T待批)542
第二节 热处理温度测量562
一、概论562
二、标准应用说明569
三、标准内容(GB/T 30825—2014)572
第三节 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测定方法592
一、概论592
二、标准应用说明594
三、标准内容(GB/T 9452—2012)602
第四节 燃气热处理炉温度均匀性测试
方法613
一、概论613
二、标准应用说明614
三、标准内容(GB/T 30824—2014)622
第五节 钢铁热处理零件硬度测试通则633
一、概论633
二、标准应用说明634
三、标准内容(JB/T 6050—2006)637
第六节 测定工业淬火油冷却性能的镍合金
探头试验方法644
一、概论644
二、标准应用说明645
三、标准内容(GB/T 30823—2014/
ISO 9950:1995)649
第七节 钢箔测定碳势法656
一、概论656
二、标准应用说明656
三、标准内容(JB/T 10312—2011)659
第八节 热处理钢件火花试验方法662
一、概论662
二、标准应用说明663
三、标准内容(JB/T 11807—2014)667
第九节 钢件渗碳淬火回火金相检验682
一、概论682
二、标准应用说明684
三、标准内容(GB/T 25744—2010)686
第十节 钢件感应淬火金相检验699
一、概论699
二、标准应用说明699
三、标准内容(JB/T 9204—2008)703
第十一节 薄层碳氮共渗或薄层渗碳钢件
显微组织检测707
一、概论707
二、标准应用说明707
三、标准内容(JB/T 7710—2007)708
第十二节 钢件渗碳淬火硬化层深度的
测定和校核714
一、概论714
二、标准应用说明715
三、标准内容(GB/T 9450—2005)716
第十三节 钢铁零件渗氮层深度测定和
金相组织检验719
一、概论719
二、标准应用说明719
三、标准内容(GB/T 11354—2005)720
第十四节 钢件薄表面总硬化层深度或有
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734
一、概论734
二、标准应用说明735
三、标准内容(GB/T 9451—2005)736
第十五节 钢的感应淬火或火焰淬火后有效
硬化层深度的测定739
一、概论739
二、标准应用说明740
三、标准内容(GB/T 5617—2005)742
第十六节 渗硼层显微组织、硬度及层深检测
方法744
一、概论744
二、标准应用说明744
三、标准内容(JB/T 7709—2007)746
第十七节 钢铁零件渗金属层金相检验
方法751
一、概论751
二、标准应用说明751
三、标准内容(JB/T 5069—2007)754
第十八节 钢铁零件强化喷丸的质量检验
方法764
一、概论764
二、标准应用说明764
三、标准内容(JB/T 10174—2008)766
第十九节 热作模具钢显微组织评级770
一、概论770
二、标准应用说明770
三、标准内容(JB/T 8420—2008)775
第二十节 珠光体球墨铸铁零件感应淬火
金相检验790
一、概论790
二、标准应用说明790
三、标准内容(JB/T 9205—2008)795
第二十一节 中碳钢与中碳合金结构钢
马氏体等级800
一、概论800
二、标准应用说明800
三、标准内容(JB/T 9211—2008)803
第二十二节 低、中碳钢球化体评级806
一、概论806
二、标准应用说明806
三、标准内容(JB/T 5074—2007)810
第二十三节 高碳高合金钢制冷作模具
显微组织检验815
一、概论815
二、标准应用说明815
三、标准内容(JB/T 7713—2007)817
第二十四节 灰铸铁接触电阻加热淬火质量
检验和评级823
一、概论823
二、标准应用说明824
三、标准内容(JB/T 6954—2007)825
第二十五节 钢质模锻件金相组织评级图及
评定方法832
一、概论832
二、标准应用说明832
三、标准内容(GB/T 13320—2007)837
第二十六节 定量金相测定方法852
一、概论852
二、标准应用说明853
三、标准内容(GB/T 15749—2008)854
第五章 材料热处理标准861
第一节 不锈钢和耐热钢热处理861
一、概论861
二、标准应用说明862
三、标准内容(JB/T 9197—2008)863
第二节 高温合金热处理871
一、概论871
二、标准应用说明873
三、标准内容(JB/T 7712—2007)875
第三节 球墨铸铁热处理工艺及质量
检验881
一、概论881
二、标准应用说明881
三、标准内容(JB/T 6051—2007)883
第四节 可锻铸铁热处理888
一、概论888
二、标准应用说明888
三、标准内容(JB/T 7529—2007)892
第五节 灰铸铁件热处理895
一、概论895
二、标准应用说明895
三、标准内容(JB/T 7711—2007)898
第六节 铸造铝合金热处理901
一、概论901
二、标准应用说明902
三、标准内容(GB/T 25745—2010)903
第七节 冲模用钢及其热处理技术条件912
一、概论912
二、标准应用说明913
三、标准内容(JB/T 6058—1992)914
第六章 零件热处理标准922
第一节 齿轮调质工艺及其质量控制922
一、概论922
二、标准应用说明922
三、标准内容(JB/T 6077—1992)925
第二节 齿轮气体渗碳热处理工艺及其质量
控制931
一、概论931
二、标准应用说明931
三、标准内容(JB/T 7516—1994)934
第三节 齿轮碳氮共渗工艺及质量控制943
一、概论943
二、标准应用说明943
三、标准内容(JB/T 9173—1999)944
第四节 齿轮渗氮、氮碳共渗工艺及质量
控制947
一、概论947
二、标准应用说明947
三、标准内容(JB/T 9172—1999)950
第五节 齿轮火焰及感应淬火工艺及其质量
控制955
一、概论955
二、标准应用说明956
三、标准内容(JB/T 9171—1999)957
第六节 滚动轴承零件热处理技术条件964
一、概论964
二、标准应用说明965
三、标准内容(JB/T 1255—2014、JB/T 1460
—2011、JB/T 2850—2007、JB/T 7363—
2011、JB/T 8566—2008、JB/T 8881—
2011、JB/T 11087—2011)966
第七节 机床零件的热处理1028
一、概论1028
二、标准应用说明1029
三、标准内容(JB/T 6609—2008、JB/T 8491��1
—2008、JB/T 8491��2—2008、JB/T 8491��3
—2008、JB/T 8491��4—2008、JB/T 8491��5
—2008)1030
第七章 热处理工艺材料标准1063
第一节 热处理用盐1063
一、概论1063
二、标准应用说明1063
三、标准内容(JB/T 9202—2004)1066
第二节 化学热处理渗剂技术条件1071
一、概论1071
二、标准应用说明1071
三、标准内容(JB/T 9209—2008)1072
第三节 固体渗碳剂1078
一、概论1078
二、标准应用说明1078
三、标准内容(JB/T 9203—2008)1082
第四节 防渗涂料 技术条件1089
一、概论1089
二、标准应用说明1089
三、标准内容(JB/T 9199—2008)1091
第五节 热处理保护涂料一般技术要求1095
一、概论1095
二、标准应用说明1095
三、标准内容(JB/T 5072—2007)1096
第六节 热处理常用淬火介质技术
要求1099
一、概论1099
二、标准应用说明1099
三、标准内容(JB/T 6955—2008)1102
第七节 聚合物水溶性淬火介质测定
方法1110
一、概论1110
二、标准应用说明1111
三、标准内容(JB/T 4392—2011)1114
第八节 聚乙烯醇合成淬火剂1121
一、概论1121
二、标准应用说明1121
三、标准内容(JB/T 4393—2011)1123
第九节 热处理用氩气、氮气、氢气一般
技术条件1128
一、概论1128
二、标准应用说明1129
三、标准内容(JB/T 7530—2007)1131
第十节 高、中温热处理盐浴校正剂1134
一、概论1134
二、标准应用说明1134
三、标准内容(JB/T 4390—2008)1143
第十一节 热处理用聚烷撑二醇(PAG)
水溶性淬火介质1146
一、概论1146
二、标准应用说明1147
三、标准内容(JB/T待批)1149
第八章 节 能环保与安全生产标准1155
第一节 热处理合理用电导则1155
一、概论1155
二、标准应用说明1155
三、标准内容(GB/T 10201—2008)1157
第二节 热处理电炉节 能监测1160
一、概论1160
二、标准应用说明1160
三、标准内容(GB/T 15318—2010)1162
第三节 热处理生产电耗计算和测定
方法1166
一、概论1166
二、标准应用说明1168
三、标准内容(GB/T 17358—2009)1168
第四节 热处理节 能技术导则1171
一、概论1171
二、标准应用说明1171
三、标准内容(GB/Z 18718—2002)1173
第五节 热处理生产燃料消耗计算和测定
方法1177
一、概论1177
二、标准应用说明1178
三、标准内容(GB/T 19944—2015)1181
第六节 金属热处理生产过程安全、
卫生要求1185
一、概论1185
二、标准应用说明1186
三、标准内容(GB 15735—2012)1191
第七节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
的限值1200
一、概论1200
二、标准应用说明1201
三、标准内容(GB/T 27946—2011)1202
第八节 热处理盐浴有害固体废物的管理
第1部分:一般管理1207
一、概论1207
二、标准应用说明1208
三、标准内容(GB/T 27945��1—2011)1210
第九节 热处理盐浴有害固体废物的管理
第2部分:浸出液检测方法1212
一、概论1212
二、标准应用说明1213
三、标准内容(GB/T 27945��2—2011)1215
第十节 热处理盐浴有害固体废物的管理
第3部分:无害化处理方法1220
一、概论1220
二、标准应用说明1221
三、标准内容(GB/T 27945��3—2011)1223
第十一节 热处理环境保护技术要求1227
一、概论1227
二、标准应用说明1227
三、标准内容(GB/T 30822—2014)1231
第十二节 热处理清洗废液回收及排放技术
要求1237
一、概论1237
二、标准应用说明1238
三、标准内容(GB/T待批)1239
附录相关资料1244
附录A标准化机构1244
附录B热处理及相关标准分类目录1248

前言/序言


《金属材料加工工艺学》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全书共分为十一章,内容涵盖了金属材料的塑性加工、切削加工、特种加工、表面处理以及先进制造技术等多个方面,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扎实、完整的金属材料加工知识体系。 第一章 金属塑性加工基础 本章重点介绍金属材料在受外力作用时产生的塑性变形机理,包括滑移、孪晶等微观机制。深入探讨了应力-应变关系、屈服准则、加工硬化现象以及影响塑性变形能力的因素,如温度、应变速率、晶粒尺寸等。同时,详细讲解了金属塑性加工过程中应力状态的分析方法,为理解后续各种塑性加工工艺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章 轧制工艺 本章详细阐述了金属材料的轧制原理和工艺。从轧辊与金属的接触关系出发,讲解了轧制力的产生、变形区应力状态以及轧制力、轧制力矩的计算方法。重点介绍了平整轧制、型材轧制、管材轧制等常见轧制工艺,包括其工艺流程、设备特点、工艺参数的选择与控制。同时,探讨了轧制过程中的缺陷产生原因与防止措施,如表面缺陷、内部缺陷等。 第三章 锻压工艺 本章深入研究金属材料的锻压加工。首先介绍了自由锻(手工锻、模锻)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包括镦粗、拔长、冲孔、弯曲等基本工序。随后,重点讲解了模锻工艺,包括开模、闭模、等温锻等,以及模具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对锻压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分析,以及锻压对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详细阐述。 第四章 挤压与拉伸工艺 本章集中讨论金属材料的挤压与拉伸加工。对于挤压工艺,详细介绍了正挤压、反挤压、联合挤压等不同方式,以及挤压模具的设计、工艺参数的选择和变形抗力计算。对于拉伸工艺,重点阐述了棒材、管材、板材的拉伸原理,包括拉伸力计算、模具设计、润滑与冷却措施。对拉伸过程中产生的缺陷与防止也进行了深入分析。 第五章 金属切削加工基础 本章系统介绍了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理论。从切削运动、切削几何要素(刀具角度、切削角度等)入手,详细讲解了切削力、切削热的产生机理及其对加工过程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刀具磨损的类型、机理及影响因素,并介绍了刀具寿命的预测与提高方法。同时,对切削过程中的表面形成机理、表面粗糙度的形成因素及其控制进行了阐述。 第六章 车削与刨削加工 本章聚焦于车削与刨削这两种重要的切削加工方法。详细介绍了车削的工艺特点、设备类型(普通车床、数控车床等)以及常用操作(外圆车削、内圆车削、端面车削、螺纹车削等)。对车削过程中的工艺参数选择、刀具磨损与寿命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同理,详细讲解了刨削的工艺原理、设备特点、适用范围以及刨削过程中的工艺参数选择。 第七章 铣削与钻削加工 本章深入探讨了铣削与钻削加工。详细介绍了铣削运动、铣刀类型(面铣刀、立铣刀、三面刃铣刀等)以及不同铣削方式(周銑、端铣)的工艺特点。重点分析了铣削过程中的切削力、切削热、表面质量以及加工精度。对于钻削加工,介绍了钻头的结构、钻削运动、钻削工艺参数的选择以及钻孔精度和表面质量的控制。 第八章 磨削加工 本章详细介绍了磨削加工的基本原理、工艺特点和应用。重点讲解了砂轮的结构、磨料、结合剂以及砂轮的选用原则。深入分析了磨削力、磨削热的产生及其影响,以及磨削过程中的表面形成机理和表面粗糙度控制。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磨削设备(外圆磨床、平面磨床、内圆磨床等)以及常见的磨削方式(周边磨削、端面磨削)。 第九章 金属特种加工 本章系统介绍了金属材料的特种加工技术,这些技术在传统机械加工方法难以实现或效率低下时发挥着重要作用。详细讲解了电火花加工(EDM)的原理、工艺参数和应用;电化学加工(ECM)的原理、工艺特点及设备;激光加工(LP)的原理、激光束的相互作用以及激光切割、焊接、热处理等应用;超声波加工(USM)的原理、设备及应用;以及水射流加工(WJM)和磨料流加工(AFM)等。 第十章 金属表面处理技术 本章聚焦于提高金属材料表面性能的各种处理技术。详细介绍了热处理(如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渗碳、渗氮等)对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电镀与化学镀的原理、工艺过程及应用;阳极氧化、着色等电化学表面处理方法;以及物理气相沉积(PVD)和化学气相沉积(CVD)等薄膜制备技术。 第十一章 先进制造技术在金属加工中的应用 本章展望了先进制造技术在金属材料加工领域的最新发展与应用。重点介绍了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在金属零件制造中的原理、材料和应用前景。探讨了智能制造、柔性制造等理念在金属加工中的体现,以及机器人技术、自动化集成等在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方面的作用。最后,对金属加工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本书内容丰富,理论扎实,图文并茂,旨在为金属材料加工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本实用的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在一家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工作,主要负责零件的设计和工艺优化。在过去,我们主要依赖于经验来选择材料和制定热处理工艺。然而,随着汽车行业对轻量化、高强度和长寿命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发现传统的经验已经不足以应对新的挑战。《金属热处理标准应用手册(第3版)》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指导。它系统地介绍了各种常用汽车零部件材料(如各种牌号的钢、铝合金、镁合金)的热处理特性,以及如何根据零部件的受力情况和工作环境,选择最合适的热处理工艺。我尤其重视书中关于“齿轮热处理”的部分。汽车变速箱齿轮的性能直接关系到车辆的传动效率和可靠性。手册详细阐述了齿轮热处理的关键技术,如渗碳、碳氮共渗、感应淬火、火焰淬火等,并提供了针对不同齿轮钢的详细工艺参数和质量控制要求。它解释了为什么需要对齿轮进行渗碳,以及如何控制渗碳层深度、硬度梯度和心部组织,以获得最佳的耐磨性和抗疲劳性能。我记得有一次,我们的一款新型变速箱齿轮在耐久性测试中出现了早期磨损。在查阅了手册后,我们发现是渗碳层深度和硬度梯度控制不够理想。按照书中的建议,我们调整了渗碳炉的温度和时间曲线,并优化了淬火和回火工艺,结果齿轮的耐磨性得到了显著提升,顺利通过了测试。书中关于“曲轴”和“连杆”等关键发动机零部件的热处理章节,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它详细介绍了这些零部件所需的强度、韧性和抗疲劳性能,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热处理来实现这些性能。手册中提供的各种“材料性能数据库”以及“失效分析案例”,对于我们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老产品的改进,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让我们能够基于科学的数据和丰富的经验,做出更明智的设计和工艺决策。这本书帮助我们摆脱了经验主义的束缚,走向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的技术开发道路。

评分

我是一名资深的设备维修工程师,在多年的工作中,我接触过各种各样因为热处理问题而导致的设备故障。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在于材料的性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或者因为热处理不当而产生了应力集中,最终导致了部件的损坏。《金属热处理标准应用手册(第3版)》这本书,简直就是我解决疑难杂症的“利器”。它不仅仅讲述了各种热处理工艺,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工艺与实际应用中的各种“故障模式”联系了起来。我尤其重视书中关于“热处理缺陷的诊断与预防”的章节。它详细列举了各种常见的热处理缺陷,如淬火裂纹、脱碳、过热、回火脆性等,并对每种缺陷的产生原因、如何通过外观和金相分析来诊断,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热处理工艺来预防,都进行了清晰的阐述。我曾经遇到过一台关键的轴承出现早期磨损,在查阅了手册后,我怀疑是热处理过程中淬火不充分,导致硬度不足。按照书中的指导,我对取样进行了硬度测试和金相分析,结果证实了我的猜测,并将问题归因于淬火介质的冷却能力不足。通过更换更合适的淬火介质,并对工艺参数进行调整,成功解决了轴承的磨损问题。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标准应用示例”,比如针对不同类型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等材料,提供了推荐的热处理工艺流程和关键控制点。这些示例让我能够快速地找到与我所维修设备相似的材料和部件,并借鉴书中提供的成功经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表面热处理”的讲解。许多关键的受力部件,其表面的性能直接决定了其使用寿命。手册详细介绍了渗碳、碳氮共渗、感应淬火、火焰淬火等工艺,以及如何根据零件的结构和受力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它还提供了关于表面硬度、渗层深度、心部性能等各项指标的检测方法和合格标准。这本书让我能够更加系统地理解金属材料的性能与热处理工艺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故障分析和预防性维护。

评分

我是一名有着多年经验的机械工程师,长期以来,我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对金属材料的性能有着深刻的理解。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对产品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发现原有的知识体系已经有些跟不上节奏了。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型合金材料和先进的热处理技术,我感到力不从心。《金属热处理标准应用手册(第3版)》的出现,可以说是及时雨。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对现有热处理技术的罗列,更是对这些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例如,书中关于“相图”的讲解,远不止是简单的二维图示,而是结合了热力学和动力学原理,解释了为什么在特定的温度和成分下,会形成某种特定的组织,以及这种组织如何影响材料的宏观性能。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奥氏体化”过程的详细阐述,它解释了碳和合金元素在奥氏体中的溶解行为,以及这对后续淬火转变的影响。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有些钢材需要在更高的温度下进行奥氏体化,而有些则需要更长的保温时间。另外,书中关于“非平衡相变”的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解释了如何通过快速冷却来获得亚稳态相,以及这些相如何赋予材料特殊的性能,比如马氏体淬火带来的高强度。这本书还详细介绍了各种热处理工艺对材料疲劳寿命、断裂韧性、蠕变性能等关键指标的影响,这对于我进行材料选型和结构设计非常有指导意义。例如,在设计承受高温高压的部件时,书中关于高温回火和稳定化处理的详细描述,帮助我理解了如何通过精确控制热处理工艺,来提高材料在高温下的抗蠕变性能。书中的数据表格和图表都非常严谨,引用了大量的权威数据和研究成果,这为我进行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经常会在设计阶段,参考手册中提供的各种典型材料在不同热处理状态下的性能数据,来评估和选择最合适的材料和工艺。这本书让我对金属热处理的理解,从“知其然”上升到了“知其所以然”的层面,极大地提升了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评分

作为一名在航空航天领域工作的技术人员,我们对材料的性能要求可以说是极为苛刻的,任何一点的疏忽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需要处理各种高性能合金,比如特种钢、钛合金、铝合金等,这些材料的热处理工艺尤为关键,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性能大幅下降,甚至引发安全隐患。《金属热处理标准应用手册(第3版)》这本书,可以说是我们团队的“案头宝典”。它对于各种先进热处理技术,如真空热处理、等离子渗氮、激光热处理等,都有着极其详尽的介绍。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真空热处理”的部分,它详细阐述了在真空环境下进行热处理的优势,比如可以防止氧化和脱碳,获得光亮表面的工件,以及如何通过控制真空度来影响材料的相变。书中还提供了针对不同航空航天用合金(如GH4169高温合金、TC4钛合金)的具体热处理工艺参数,包括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速率以及可能的缺陷和预防措施。这些信息对于我们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我记得有一次,我们需要对一批关键的航空发动机部件进行固溶处理,按照传统的工艺参数,我们发现材料的性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指标。在仔细阅读了《金属热处理标准应用手册(第3版)》后,我发现书中对该种合金的固溶处理,强调了“超塑性处理”的可能性,并给出了更为精细的温度和时间控制范围。我们尝试了书中的建议,结果材料的晶粒得到了显著细化,力学性能也得到了大幅提升,顺利通过了所有严苛的检测。此外,书中还包含了很多关于热处理设备校验、温度均匀性测试以及在线监测技术的内容,这对于保证我们生产线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不仅提供“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教我们“怎么做”,而且是“做得最好”。手册中关于“失效分析”的章节,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当我们遇到材料失效时,可以通过书中提供的分析方法和案例,快速定位问题的原因,从而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让我们可以更加自信地应对各种挑战。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材料科学,特别是金属材料的性能变化原理怀有浓厚的兴趣,而热处理无疑是改变和优化金属性能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金属热处理标准应用手册(第3版)》这本书,在我看来,简直就是将这份复杂而精深的学问,以一种极其科学、系统且实用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在深入理解各种合金钢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变机理,以及这些相变如何影响其力学性能(如强度、韧性、硬度、耐磨性等)上获得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列举了钢材的相图,更重要的是,它结合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工程实践,解释了在实际热处理过程中,诸如奥氏体化、马氏体转变、贝氏体转变以及各种回火组织(如回火索氏体、回火球墨铸铁等)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书中关于淬火工艺的阐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详细介绍了不同淬火介质(如水、油、聚合物水溶液、盐浴)的冷却能力差异,以及如何根据材料的淬透性、工件的形状和尺寸来选择最合适的淬火介质,以避免淬火应力过大导致开裂,同时又能获得预期的组织和性能。此外,书中对于退火和正火等工艺的讲解也十分详尽,不仅解释了其基本原理,还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这些工艺来消除铸造应力、改善切削加工性、细化晶粒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各种专业术语的精确定义和详尽解释,这对于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避免了因为理解偏差而导致的操作失误。它提供的各种标准化的工艺参数表格,就像是一份份“秘籍”,让我能够快速参考并制定出合理的生产计划。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深刻理解每一个工艺步骤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实际意义。它让我明白,金属热处理并非一门玄学,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标准来掌握和应用的工程技术。

评分

我是一名大学里材料科学专业的在读研究生,目前的研究方向涉及到金属材料的微观组织演变及其对宏观性能的影响。在撰写论文和进行实验设计过程中,我时常感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金属热处理标准应用手册(第3版)》这本书,就像是一座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极大地帮助了我。书中对于各种相变动力学(如珠光体转变、贝氏体转变、马氏体转变)的详细讲解,配合大量的显微组织照片和相图,让我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些抽象的理论概念。例如,书中关于“贝氏体转变”的章节,它不仅解释了贝氏体组织的形成机制,还详细阐述了不同温度下贝氏体形态(上贝氏体、下贝氏体)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材料的韧性和强度。这对于我分析实验样品中的组织结构,并将其与性能数据关联起来,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我特别欣赏书中提供的各种“相图”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冰冷的图线,而是结合了实验数据和热力学计算,解释了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相平衡区域,以及在非平衡条件下,材料会发生怎样的转变。这为我理解和预测材料在不同热处理条件下的行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书中关于“热处理过程中的应力分析”以及“组织应力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的章节,为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我常常在实验中遇到材料开裂或者变形的问题,而这本书详细解释了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并提供了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方法。例如,它介绍了如何通过优化冷却速率和选择合适的回火工艺,来降低淬火应力,避免材料开裂。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参考文献,这对于我查找相关文献、进行文献综述以及设计实验方案都非常有价值。我经常会参考手册中的实验数据,来验证我的理论模型,或者为我的实验设计提供参考。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和全面的学习框架,让我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金属热处理的本质,并为我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热衷于DIY和模型制作的爱好者来说,能够亲手制作出精密的金属零件,并让它们具备优异的性能,是一种莫大的满足感。《金属热处理标准应用手册(第3版)》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虽然它可能看起来有些学术化,但书中对于各种基础概念的解释,以及大量的图文并茂的实例,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够轻松入门。我最初对金属热处理感兴趣,是因为看到了一些精美的模型齿轮,它们不仅外观逼真,而且运行起来非常顺畅。我希望能自己也做出这样的零件,于是就找到了这本书。书中关于“淬火”和“回火”的基本原理的讲解,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它解释了为什么需要进行淬火来提高硬度,以及为什么需要进行回火来消除脆性。手册中提供了很多针对不同类型钢材(如1045钢、4140钢)的推荐淬火和回火温度,以及如何通过简单的硬度计来测试结果。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对一些小零件进行热处理,比如给我的模型车减速器齿轮进行淬火和低温回火。结果,我发现这些齿轮的耐磨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噪音也明显减小。书中关于“退火”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了解到,通过退火可以使材料软化,更容易进行切削加工,这对于我制作复杂形状的零件非常有帮助。我尝试着对一些加工精度要求较高的模型零件进行退火处理,发现其切削加工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加工出的零件表面光洁度也更高。手册中还包含了一些关于“热处理设备”的简要介绍,比如简易的电阻炉、盐浴炉等,这让我对如何在家中实现热处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虽然我还没有能力购买专业的设备,但这本书让我知道,通过一些简单的工具和方法,也可以实现对金属零件性能的优化。它让我对金属材料的潜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激发了我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的兴趣。

评分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于高品质、高性能的金属材料需求日益增长。我所在的工厂,主要生产一些精密机械零部件,对材料的性能要求非常高,尤其是耐磨性、抗疲劳性和耐腐蚀性。《金属热处理标准应用手册(第3版)》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能够指导我们如何通过科学的热处理方法,提升产品竞争力的“行动指南”。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质量控制”和“检测方法”的详尽介绍。它详细列举了各种热处理质量控制的关键点,从原材料的检验,到热处理过程中的温度、时间、气氛控制,再到最终产品的性能检测,都提供了明确的标准和方法。我们工厂引进了一些新的检测设备,比如金相显微镜、洛氏硬度计、扫描电镜等,而这本书提供的检测标准和解读方法,恰恰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利用这些设备,准确评估热处理质量。书中关于“金属疲劳”和“断裂韧性”的章节,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我们经常会遇到因疲劳失效而导致的零件损坏,而这本书详细解释了疲劳失效的机理,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热处理工艺来提高材料的抗疲劳性能。例如,它强调了“残余应力”对疲劳寿命的影响,并提供了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冷却和回火工艺,来引入有利的压应力,从而延长零件的使用寿命。我记得有一次,我们的一批高强度螺栓在实际使用中出现了早期断裂。在查阅了手册后,我们怀疑是淬火后回火不足,导致了材料的脆性。按照书中的指导,我们对样品进行了金相分析和断裂韧性测试,确认了问题所在。通过重新优化了回火工艺,将回火温度提高了30°C,并延长了保温时间,我们成功地将螺栓的断裂韧性提高到设计要求,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框架,让我们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生产管理和技术改进,从而不断提升产品的整体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我的“救星”!作为一名初涉金属加工行业的新人,我常常被各种各样的热处理工艺搞得晕头转向。以往,我只能零散地从各种论文、技术报告甚至论坛上东拼西凑信息,效率低下不说,还常常因为信息不权威而走弯路。但《金属热处理标准应用手册(第3版)》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我的工作状态。它就像一个详尽的“百科全书”,将金属热处理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阐述。从基础理论,比如各种相变、晶体结构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到具体的工艺流程,如渗碳、氮化、淬火、回火、退火等,书中都给出了极其详尽的解释。更重要的是,它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大量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甚至国际标准的应用技巧都融合在内。当我遇到具体工件需要进行热处理时,翻开这本书,可以立刻找到相应的标准和建议的工艺参数范围。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实际案例,配以清晰的图表和精密的数值,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理论是如何应用于实践的。例如,在处理一款高碳钢轴承套圈时,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淬火介质(油、水、盐浴)对淬透性、内应力以及最终硬度的影响,并给出了不同淬火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参考值。我按照书中的指导进行操作,不仅缩短了试验周期,还显著提高了产品合格率。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对各种热处理缺陷及其预防措施的深入剖析。过去,我常常为一些难以捉摸的材料缺陷而苦恼,例如淬火裂纹、脱碳、晶粒粗大等等。通过阅读手册,我才了解到这些问题的根源可能在于热处理工艺参数设置不当、加热速度过快、冷却不均匀等,书中提供了非常实用的纠正和预防方法,让我从“救火队员”变成了“防火墙”。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金属材料(如碳钢、合金钢、铸铁、铝合金、铜合金等)热处理特点的分类讲解,这使得我在面对不同材质的工件时,能够快速找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案,避免了“一刀切”的误操作。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人性化,索引清晰,章节划分合理,查找信息非常便捷。即使是非专业人士,只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也能通过这本书快速掌握金属热处理的核心技术。

评分

自从接触到《金属热处理标准应用手册(第3版)》之后,我感觉自己在金属加工领域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一直觉得,理论知识再丰富,如果不能落地应用,终究是纸上谈兵。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恰恰在于它强大的“应用”属性。它并没有高高在上地探讨那些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直击实际生产中的痛点和难点。我从事的是模具制造行业,对材料的精度和稳定性要求极高,尤其是各种工具钢的硬度、耐磨性和抗热疲劳性,直接关系到模具的寿命和生产效率。以往,在处理一些复杂的工具钢时,我总是会遇到一些难以预测的问题,比如淬火变形量过大、硬度分布不均、甚至出现脆性断裂。阅读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很多问题都源于对热处理工艺细节的把握不够精准。手册中详细列举了针对不同类型工具钢(如高速钢、冷作模具钢、热作模具钢)的推荐热处理工艺,包括最优的奥氏体化温度、保温时间、淬火介质的选择以及回火温度和时间的选择。它还提供了非常直观的应力-应变曲线分析,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个温度区间进行回火可以有效地消除淬火应力,同时又不至于导致硬度过度下降。书中的图解也非常到位,比如展示了不同冷却速率下钢材的组织转变过程,以及不同回火温度下析出物的形态和尺寸变化。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我所进行的操作,究竟是如何在微观层面改变材料的性能。此外,它还包含了很多关于热处理设备的选择和操作规范的内容,比如各种马氏体炉、保护气氛炉、真空炉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这些设备来保证热处理质量。有一段时间,我们工厂新引进了一批高合金含量的模具钢,传统的处理方法效果不佳。在参考了《金属热处理标准应用手册(第3版)》后,我根据书中对该类钢材的特性分析,调整了淬火前的预处理和淬火后的低温回火工艺,显著改善了材料的冲击韧性和抗热疲劳性能,大大延长了模具的使用寿命。这本书就像我的“技术顾问”,总能在我遇到难题时,提供及时、专业且实用的解决方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