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氢处理工艺与工程(第二版)

加氢处理工艺与工程(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大东,聂红,孙丽丽 著
图书标签:
  • 加氢处理
  • 石油化工
  • 化工工程
  • 催化剂
  • 工艺技术
  • 工程设计
  • 流程模拟
  • 脱硫
  • 精炼
  • 加氢裂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石化出版社
ISBN:978751143668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3432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04
字数:272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加氢处理工艺与工程»专著的编者在此基础上,及时补充了近年来国内外开发的具有代表性的加氢处理新技术,适时地进行了第二版的修订。该书新版的内容更完整、新颖。既保持了原版的实用性、完整性、先进性,又更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性。

内容简介

本书第二版以加氢技术的国内工业应用实践和研究开发新成果为基础,系统地总结了世界范围内加氢技术的重要知识和信息,其内容包括加氢反应过程的化学、热力学、动力学、催化材料、催化剂、加氢处理工艺过程、装置设备、生产操作、环保及安*等方面。与*一版相比,深化了催化剂表征和评价技术的论述,另外增加了非石油基原料的加氢,以及加氢和制氢的技术经济等章节。 是一部内容更完整、实用性强、反映了当代加氢技术*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并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技术专著。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 1 ) 
第一节 加氢基础理论 ( 1 )  
一、加氢脱硫机理 ( 1 )  
二、加氢裂化机理 ( 2 )  
三、择形催化概念 ( 2 )  
四、催化剂活性中心模型 ( 2 ) 
第二节 加氢催化剂制备技术 ( 3 )  
一、加氢处理/ 加氢精制催化剂制备技术 ( 3 )  
二、加氢裂化催化剂制备技术 ( 4 )  
三、加氢催化剂制备及其配套技术进步 ( 4 ) 
第三节 炼油工业加氢技术进展 ( 6 )  
一、生产清洁汽油的加氢技术 ( 6 )  
二、生产清洁柴油的加氢技术 ( 7 )  
三、生产润滑油基础油的加氢技术 ( 8 )  
四、生产化工原料的加氢技术 ( 9 )  
五、渣油加氢技术 ( 10 )  
六、生产替代燃料的加氢技术 ( 10 ) 
第四节 加氢技术面临的问题及研发方向 ( 10 )  
一、加氢技术面临的问题 ( 11 )  
二、研发方向 ( 12 ) 
第五节 加氢技术前景展望 ( 14 )  
一、劣质重油/ 渣油高效转化必须发展加氢技术 ( 14 )  
二、加氢技术仍然是生产清洁燃料的核心技术 ( 14 )  
三、加氢技术将成为生产高档润滑油基础油的主流技术 ( 15 )  
四、加氢技术将在油化结合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 15 )  
五、加氢技术将在替代燃料生产中发挥关键作用 ( 15 ) 
参考文献 ( 16 )
第二章 加氢反应过程的化学 ( 23 ) 
第一节 石油中的非烃类化合物类型及分布 ( 23 )  
一、硫化物 ( 23 )  
二、氮化物 ( 25 )  
三、氧化物 ( 27 )   
四、金属组分 ( 28 )  
第二节 加氢处理反应过程的化学 ( 29 )   
一、加氢脱硫 ( 29 )   
二、加氢脱氮 ( 37 )   
三、加氢脱氧 ( 48 )   
四、芳烃加氢饱和 ( 61 )   
五、烯烃加氢 ( 71 )   
六、渣油加氢处理 ( 72 )  
第三节 加氢裂化反应过程的化学 (101)   
一、烷烃及烯烃的反应 (102)   
二、环烷烃的反应 (102)   
三、芳烃的反应 (103)   
四、馏分油加氢裂化反应动力学 (105)
第三章 加氢催化剂 (113)  
第一节 加氢处理催化剂载体 (113)   
一、载体的作用、分类及选择 (113)   
二、以Al2O3 为主要成分的载体 (123)   
三、其他载体 (148)  
参考文献 (163)  
第二节 馏分油加氢处理催化剂 (169)   
一、馏分油加氢处理催化剂的性质与反应活性的关系 (170)   
二、汽油加氢处理催化

剂 (205)   
三、喷气燃料油加氢处理催化剂 (218)   
四、柴油加氢处理催化剂 (224)   
五、蜡油加氢处理催化剂 (250)   
六、润滑油基础油加氢处理催化剂 (267)   
七、工业上应用的加氢处理催化剂 (287)
八、馏分油加氢催化剂的发展和未来 (293)  
参考文献 (294)  
第三节 芳烃饱和催化剂 (306)   
一、柴油加氢脱芳 (306)   
二、石蜡加氢催化剂 (311)   
三、白油加氢催化剂 (318)  
参考文献 (332)  
第四节 双烯(炔)烃选择性加氢催化剂 (335)   
一、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 (336)   
二、双烯(炔)烃选择性加氢催化剂的组成和性质 (342)   
三、工业催化剂及其使用性能 (347)   
四、选择性加氢催化剂的发展趋势 (360)  
参考文献 (362)  
第五节 加氢脱氧催化剂 (365)  
参考文献 (375)  
第六节 渣油加氢催化剂 (378)   
一、固定床渣油加氢反应过程对催化剂性能的要求 (378)   
二、固定床渣油加氢催化剂的特性 (386)   
三、渣油沸腾床(膨胀床)加氢催化剂 (410)   
四、渣油悬浮床(浆液床)加氢催化剂 (411)   
五、渣油加氢处理催化剂的发展趋势 (413)  
参考文献 (413)  
第七节 加氢裂化催化剂 (415)   
一、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417)   
二、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制备 (434)   
三、工业加氢裂化催化剂 (439)  
参考文献 (456)  
第八节 择形和异构催化脱蜡催化剂 (460)   
一、择形催化裂解脱蜡催化剂 (461)   
二、择形催化异构脱蜡催化剂 (478)  
参考文献 (505)  
第九节 加氢过程辅助催化剂 (509)   
一、加氢保护剂 (509)   
二、活性支撑剂 (529)  
参考文献 (530)  
第十节 加氢处理催化剂的工业生产 (532)   
一、催化剂生产的主要方法 (533)   
二、催化剂的成型技术 (552)  
参考文献 (561)  
第十一节 催化剂的活化及再生 (562)   
一、催化剂的活化 (562)   
二、催化剂的再生 (577)  
参考文献 (595)  
第十二节 废加氢催化剂的处理和利用 (597)  
一、废加氢催化剂的危害性和相关的管理法规 (597)   
二、非贵金属废加氢催化剂的填埋处

理 (599)   
三、非贵金属废加氢催化剂的金属回收 (600)   
四、非贵金属废加氢催化剂的复活和再用 (605)   
五、利用非贵金属废加氢催化剂作原料生产其他产品 (606)  
参考文献 (611)  
第十三节 固定床加氢反应器的催化剂装卸技术 (611)   
一、催化剂装填技术 (612)   
二、催化剂卸出技术 (616)  
参考文献 (618)  
第十四节 加氢处理催化剂的结构及活性相模型 (619)   
一、负载型催化剂的表面物种和表面结构 (620)   
二、负载型催化剂中金属组分的作用 (626)   
三、加氢处理活性相模型 (633)   
四、加氢催化剂中的活性中心 (640)   
五、催化剂结构与反应活性的关联 (642)  
参考文献 (651)  
第十五节 加氢催化剂的分析表征与评价 (662)   
一、加氢催化剂的分析表征技术 (662)   
二、反应性能评价技术 (675)  
参考文献 (687)
第四章 加氢过程的工艺因素 (691)  
第一节 加氢装置的工艺流程 (691)   
一、加氢过程在炼油厂总工艺流程的位置 (691)   
二、催化加氢装置的工艺流程 (694)   
三、全氢型润滑油生产流程的串联组合和加氢装置的联合 (726)  
第二节 加氢装置开工、停工和催化剂再生操作 (730)   
一、前期准备工作 (730)   
二、催化剂装填及预硫化 (734)   
三、切换原料和初活钝化 (746)   
四、停工及重新开工 (747)   
五、加氢催化剂器内氧化再生 (748)  
参考文献 (752)  
第三节 加氢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 (753)   
一、原料油及其影响 (753)  
 二、氢气及其影响 (764)  
 三、反应器温度 (768)   
四、冷氢的控制 (774)   
五、进料量和空速 (774)   
六、加氢转化率 (776)  
 七、氢分压和压降 (777)   
八、氢油比 (782)   
九、气相环境的影响 (784)   
十、冷凝水的注入 (786)  
参考文献 (787)  
第四节 热平衡 (790)   
一、反应热计算 (791)   
二、反应热的排除 (795)  
参考文献 (800)  
第五节 氢耗量 (801)   
一、耗氢的分类及影响耗氢的因素 (801)   
二、耗氢量的计算 (803)  
参考文献 (804)  
第六节 高压下氢/ 油气液平衡计算 (804)   
一、Chao-Seader 法计算高压汽-液平衡 (806)   
二、状态方程法计算气-液平衡 (810)   
三、高压氢/ 油气液相平衡的手算方法[11 12] (812)   
四、计算示例 (821)   
五、应用流程模拟软件进行气、液相平衡计算 (823)  
参考文献 (846)
第五章 加氢工程和设备 (848)  
第一节 加氢处理反应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 (848)   
一、馏分油加氢反应动力学模型 (849)   
二、渣油加氢反应动力学模型 (882)   
三、催化剂失活反应动力学模型 (884)  
参考文献 (886)  
第二节 加氢装置的主要控制 (889)   
一、简述 (889)   
二、加氢装置的控制方案 (890)   
三、加氢装置主要安全联锁控制
四、加氢装置的安全监控 (907)   
五、加氢处理及加氢裂化装置的先进控制 (908)  
六、常用国内外规范 (912)  
参考文献 (914)  
第三节 加氢反应器 (915)   
一、固定床反应器 (915)   
二、沸腾床反应器 (926)   
三、渣油加氢中的其他类型反应器 (926)  
参考文献 (928)  
第四节 其他设备 (928)   
一、加热炉[1] (928)   
二、高压换热器 (940)   
三、高压空冷器 (947)   
四、高压分离器 (951)   
五、压缩机和泵 (953)   
六、高压管道[3] (971)  
参考文献 (985)  
第五节 加氢装置设备的腐蚀与选材 (986)   
一、高温氢腐蚀[1] (986)   
二、氢脆 (1001)   
三、硫化氢腐蚀 (1005)   
四、湿硫化氢腐蚀 (1013)  
参考文献 (1019)
第六章 加氢处理工艺过程 (1020)  
第一节 轻烃馏分的加氢处理 (1020)   
一、炼油厂干气加氢处理 (1020)   
二、烷基化原料的选择性加氢处理 (1030)   
三、粗C4 馏分选择性加氢脱除炔烃技术[36 、44] (1039)   
四、C5 馏分选择性加氢技术[32 33 45 46] (1039)  
参考文献 (1042)  
第二节 汽油馏分加氢处理 (1043)   
一、催化裂化汽油馏分的加氢处理 (1044)   
二、重整原料的加氢精制[102 103] (1070)   
三、裂解汽油加氢 (1075)   
四、焦化汽油(或石脑油)加氢 (1081)   
五、汽油加氢脱苯 (1085)  
Ⅵ 参考文献 (1086)  
第三节 煤、柴油馏份加氢处理 (1090)   
一、煤油馏分加氢处理 (1091)   
二、柴油馏分超深度加氢脱硫及改质 (1099)  
参考文献 (1134)  
第四节 重馏分油加氢处理 (1136)   
一、FCC 原料油加氢处理的作用 (1137)   
二、工艺过程及影响因素 (1143)  
三、重馏分油加氢处理技术及其工业应用 (1153)  
参考文献 (1160)  
第五节 润滑油加氢 (1162)   
一、润滑油加氢技术概述 (1162)   
二、润滑油加氢处理技术 (1165)   
三、加氢脱蜡技术 (1171)   
四、典型润滑油加氢工艺流程 (1188)  
参考文献 (1199)  
第六节 白油、蜡加氢精制 (1202)   
一、白油加氢精制 (1202)   
二、蜡加氢精制 (1208)  
参考文献 (1215)  
第七节 加氢裂化 (1216)   
一、化学原理 (1217)   
二、加氢裂化工艺过程及影响因素 (1218)   
三、加氢裂化技术及工业应用 (1230)  
参考文献 (1259)  
第八节 渣油加氢 (1261)   
一、渣油性质及渣油加氢主要反应 (1262)   
二、渣油加氢工艺类型 (1265)   
三、渣油加氢操作主要影响因素 (1271)   
四、工业渣油加氢技术 (1276)   
五、渣油加氢与其他工艺组合的技术 (1297)  
参考文献 (1308)  
第九节 由生物质原料生产可再生运输燃料的加氢技术 (1311)   
一、动植物油脂的加氢改质 (1312)   
二、其他生物质原料生产运输燃料的加氢技术简介 (1326)  
参考文献 (1327)  
第十节 煤直接和间接液化产品的加氢提质 (1330)  
一、煤直接液化油的加氢提质 (1330)
二、煤间接液化油的加氢提质 (1344)  
参考文献 (1354)
第七章 加氢过程的能耗、环境保护、安全和卫生 (1356)  
第一节 催化加氢过程的能耗 (1356)   
一、概述 (1356)   
二、催化加氢过程的能耗 (1360)   
三、影响能耗的主要因素 (1361)  
第二节 加氢装置的环境保护 (1367)   
一、加氢处理在炼油清洁生产中的作用 (1367)   
二、加氢装置的污染物及排放 (1368)   
三、与加氢装置相关的污染治理技术 (1371)  
第三节 安全和卫生 (1393)   
一、加氢工艺过程的危险性 (1393)   
二、事故防范 (1401)  
参考文献 (1424)
第八章 制氢 (1426)  
第一节 炼油厂对氢气的需求及氢气来源 (1426)   
一、氢气在炼油厂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1426)
二、氢气来源分析和炼油厂氢气平衡 (1426)   
三、制氢工艺及选择 (1429)   
四、国内外制氢技术的发展、工业应用现状及发展动向 (1431)  
第二节 轻烃蒸汽转化制氢 (1438)   
一、原料及预处理 (1438)   
二、烃-蒸汽转化 (1460)   
三、CO 变换[10] (1509)   
四、脱碳[22~ 23] (1524)   
五、甲烷化[10] (1531)   
六、PSA 净化工艺 (1533)   
七、转化炉 (1546)   
八、能量利用 (1554)  
第三节 渣油部分氧化制氢 (1558)   
一、部分氧化法制氢的特点和在炼厂的应用 (1558)   
二、部分氧化制氢的工艺过程 (1560)
三、渣油气化工艺 (1563)   
四、煤气化工艺[29~ 31] (1567)   
五、合成气的净化 (1572)   
六、气化和联合循环一体化(IGCC)的特点和在炼厂的应用 (1577)   
七、POX 制氢/ IGCC 典型工业装置实例 (1579)   
八、部分氧化制氢需要考虑的其他方面 (1586)  
第四节 低浓度氢气的回收利用 (1587)   
一、炼厂低浓度氢气的资源和回收利用现状 (1587)   
二、深冷分离氢气提浓技术 (1588)   
三、膜分离氢气提浓技术 (1589)   
四、PSA 氢气提浓技术 (1595)   
五、膜分离、变压吸附与深冷分离氢气提浓工艺的技术经济比较 (1597)   
六、三种氢提浓工艺与制氢装置的优化组合 (1601)  
参考文献 (1602)
第九章 加氢处理和制氢的技术经济分析 (1605)  
第一节 概述 (1605)   
一、技术经济分析基本知识 (1605)   
二、炼油装置财务评价方法 (1607)   
三、炼油装置技术经济特性指标 (1607)  
第二节 加氢处理工艺过程的技术经济特性分析 (1608)   
一、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与采用参数 (1608)   
二、不同加氢处理工艺路线的技术经济特性 (1609)   
三、综合分析 (1650)  
第三节 制氢工艺过程的成本分析 (1655)   
一、评价方案的选择 (1655)   
二、几种主要制氢工艺过程的成本分析 (1658)   
三、综合分析 (1666)  
第四节 炼油厂典型案例分析 (1671)   
一、采用延迟焦化-循环流化床锅炉(CFB)组合工艺的某千万吨级炼油厂 (1671)   
二、采用渣油加氢-催化裂化工艺的某千万吨级炼油厂 (1674)   
三、财务评价及综合分析 (1679)  
参考文献 (1683)

前言/序言


《加氢处理工艺与工程(第二版)》并非一本关于加氢处理的书籍。 本册图书的宗旨在于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入浅出的方式,探讨一系列与现代工业生产息息相关的工程技术问题。其核心关注点在于对一系列基础工程原理的应用,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展示理论知识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工业环境中得到转化与实现。 本书的编写者,凭借其在相关领域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经验,精心构建了一个涵盖多个关键技术分支的知识体系。内容设计上,力求在宏观理论与微观细节之间取得平衡,既能为初学者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能为资深工程师提供深度思考与技术借鉴。 在工程原理方面,本书将重点阐述如传质、传热、反应动力学、流体力学等基础学科在化工生产中的核心作用。这些原理是理解和优化任何化学过程的基石,本书将通过详细的数学模型推导、物理现象的直观解释,以及大量的图表辅助,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其内在逻辑和应用范畴。 此外,本书还将深入剖析多种典型的工程单元操作,例如分离技术、混合技术、干燥技术等,并分析它们在不同工业场景下的设计考量、操作优化及潜在挑战。读者将了解到如何根据物料性质、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单元操作设备,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操作和维护。 在工程设计与应用部分,本书将引导读者关注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流程,包括工艺流程图(PFD)和管道及仪表流程图(P&ID)的编制,设备选型与规格确定,以及安全、环保和经济性等方面的综合评估。通过案例分析,读者将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工程设计问题,学习如何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难题,并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则。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它不局限于理论的阐述,而是强调工程实践的重要性。因此,在书中我们会看到对各种先进工程工具和软件的应用进行讨论,例如过程模拟软件、三维设计软件等,并介绍它们在工程设计、优化和故障排除中的具体作用。 最后,本书还将触及当前工业界普遍关注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工程理念。通过介绍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先进技术和方法,鼓励读者在工程实践中积极践行环保理念,为构建更加可持续的工业未来贡献力量。 总体而言,本书是一部集理论性、实践性、前瞻性于一体的工程技术著作,旨在为从事化工、材料、制药等相关行业的工程师、研究人员和学生提供一本系统、全面且富有启发性的参考读物。它致力于提升读者在工程设计、过程优化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方面的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第二版”更新,让我对其中可能包含的最新技术进展充满了期待。我了解到,在催化剂领域,近年来涌现了许多新型的催化剂体系,比如一些基于贵金属纳米颗粒的催化剂,或者是一些多金属复合催化剂,它们在提高加氢反应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这些新型催化剂的结构特点、制备方法、催化性能,以及它们在不同加氢反应中的应用实例。此外,在反应器技术方面,微反应器技术和膜反应器技术也日益受到关注,它们在提高传质传热效率、增强过程安全性以及实现连续化生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我期待书中能够对这些新兴反应器在加氢处理领域的应用潜力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可能提供一些相关的设计和操作经验。另一方面,随着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提高,绿色化学理念也在化工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体现绿色加氢技术的发展趋势,例如开发更环保的催化剂(如非贵金属催化剂),优化反应条件以减少能源消耗和废物产生,以及发展高效的产物分离和提纯技术。对于加氢工艺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风险评估方法和安全控制技术。特别是在高压氢气操作和易燃易爆物料处理方面,书中如果能提供一些最新的安全管理经验和事故案例分析,那将对我非常有启发。总的来说,作为一本“第二版”的书籍,我期待它能够紧跟学科前沿,为读者提供最前沿、最实用的加氢处理技术信息,帮助我们应对当前和未来的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坦白说,刚开始吸引我的是那种沉稳而又略带技术感的蓝绿色调,感觉非常符合“工艺与工程”这种主题。翻开扉页,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轻飘飘的,而是有一定的厚度和质感,让人觉得拿到的是一本扎实的工具书,而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翻完的消遣读物。我本来就对石化领域的一些基础工艺流程很感兴趣,特别是像加氢处理这样能够有效提升产品品质、去除杂质的关键技术,一直想找一本系统性的、又不会过于晦涩难懂的书来深入了解。这本书的书名“加氢处理工艺与工程(第二版)”直击了我的需求,尤其是“第二版”这个字眼,通常意味着内容经过了更新和迭代,可能包含了最新的技术进展或者对原有内容的修正与补充,这对于在不断发展的工程领域来说至关重要。拿到手之后,我花了大概半天的时间粗略地翻阅了一下目录和一些重点章节,感觉结构安排得比较合理,从基础原理到具体的工艺流程,再到工程设计和操作中的一些关键点,似乎都涵盖了。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催化剂的部分,因为我知道催化剂在加氢处理中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好的催化剂能够大大提高反应效率和选择性,降低能耗。书中对催化剂的种类、性能特点、失活机理以及再生技术等方面的介绍,如果能做到详实和深入,那绝对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而且,一个好的工程书籍,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重要的是要与实际工程应用紧密结合,比如在工艺参数的选择、设备选型、安全操作规程等方面,书中是否有相关的案例分析或者经验总结,这对我这个希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人来说,会非常有价值。当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对一些新兴的加氢技术,比如微通道反应器在加氢领域的应用,或者是一些新型加氢催化剂的研发进展,有所提及,那样的话,这本书的“第二版”就真正体现了它的先进性。总而言之,从初步的接触来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积极和期待的,它似乎能为我打开一扇深入理解加氢处理工艺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安排,给我一种循序渐进、逻辑性很强的感觉。一开始,它似乎会从加氢处理的基本概念入手,比如加氢反应的定义、目的、在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中的重要性等。我喜欢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讲解方式,能够帮助读者快速建立起对整个工艺的整体认知。接着,我预计会深入到加氢反应的机理,包括各种官能团(如烯烃、炔烃、芳烃、含硫、含氮、含氧化合物等)与氢气反应的特点,以及在不同催化剂和条件下,反应的路径和产物的选择性。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反应过程的本质非常关键。随后,书中很可能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加氢工艺,例如加氢裂化、加氢精制、选择性加氢、加氢脱芳烃等等。每种工艺的特点、主要用途、以及与其他工艺的联系和区别,如果能清晰地阐述,将大大提升我的理解深度。特别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对于催化剂的介绍,通常是加氢处理工艺的核心。我期待它能够涵盖催化剂的种类(如贵金属催化剂、过渡金属催化剂、氧化物催化剂等),它们的制备方法、结构特性、活性中心、以及在不同加氢反应中的选择性。此外,催化剂的失活、再生和寿命预测,也是我非常关心的话题,因为它们直接影响到工艺的经济性和连续性。在工程设计部分,我预想书中会涉及反应器的选择与设计,包括固定床、移动床、浆态床等反应器的特点,以及它们在不同加氢工艺中的应用。传热、传质、催化剂床层压降等关键工程问题,应该也会有详细的论述。最后,安全与环保方面的内容,例如加氢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安全操作规程、以及“三废”处理技术,对于工程实践尤为重要。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工程案例或者设计经验,那将大大提升这本书的价值。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章节结构似乎能够为我提供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学习路径。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复杂的加氢处理工艺,从基础的化学原理,一直延伸到具体的工程设计和操作细节。我尤其欣赏书中在讲解某个具体加氢反应时,能够同时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解释其反应机理,并进一步分析该反应在实际工业生产中的意义和应用。例如,当讨论到加氢脱硫时,书中不仅会介绍含硫化合物与氢气反应生成硫化氢的方程式,还会深入分析不同种类含硫化合物(如硫醇、硫醚、噻吩等)脱除的难易程度,以及催化剂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更重要的是,它会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联系起来,比如讨论如何根据原料中的硫含量和产品质量要求,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和反应条件,以达到最佳的脱硫效果。对于反应器设计,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固定床反应器的结构特点、流体力学特性、传热传质计算,以及催化剂床层的压降分析。同时,对于移动床和浆态床反应器,书中如果能对其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进行详细的阐述,并给出相应的工程设计原则,那将对我非常有帮助。在工艺优化方面,我希望书中能够引入一些现代化的优化工具和方法,比如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如Aspen Plus)对加氢工艺进行流程模拟和参数优化,以达到提高转化率、降低能耗、减少副产物的目的。此外,书中对催化剂的选择、制备、活化、失活机理分析以及再生技术,应该会有非常详尽的介绍,这对于指导实际生产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至关重要。我还关注书中对加氢过程中安全问题的探讨,例如对高压氢气操作的安全风险评估,以及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这对于保障化工生产安全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本书以一种系统而全面的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和掌握加氢处理技术的有效途径。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和内容密度,确实给我一种“沉甸甸”的感觉,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完的快餐式读物。我喜欢它在讲解工艺原理时,能够从分子层面去剖析反应机理,而不是停留在宏观的描述。这一点对我理解为什么某些条件会影响加氢效果至关重要。比如,书中在介绍加氢脱硫时,详细阐述了硫化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活化、氢解等过程,以及不同官能团硫化物在脱除难易程度上的差异。这种微观层面的解析,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在实际操作中,调整反应温度、氢分压、空速等参数会有如此显著的影响。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理论,而是紧密地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书中关于工艺流程的介绍,非常详细地列举了不同类型的加氢装置,包括固定床、移动床、浆态床反应器等,并对它们各自的优缺点、适用范围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对于反应器的设计,它还涉及到传热、传质、催化剂床层阻力等关键工程问题,这对于我这种需要进行工程设计或者优化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而且,书中在描述具体工艺参数时,通常会给出一个合理的范围,并且解释了参数选择背后的原因,比如为什么某个温度范围是最优的,过高或过低可能导致什么问题。此外,关于分离提质的部分,我也非常感兴趣。加氢反应结束后,产物的分离和精制是确保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书中对精馏、萃取、吸附等常用分离技术的介绍,以及它们在加氢产品后处理中的应用,应该会非常有帮助。我尤其期待它能在催化剂的活化、钝化、中毒与再生方面,给出更具操作性的指导,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装置的运行成本和周期。总体来说,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工程实用性上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学习和参考框架,让我对加氢处理这个复杂的工艺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第二版”字样,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更新标记,它更代表着作者团队对学科前沿的关注和对现有知识的迭代。我了解到,加氢处理技术一直在不断进步,尤其是在催化剂的开发和反应器技术的创新方面。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体现这些最新的发展。例如,在催化剂部分,我希望看到关于新型纳米催化剂、负载型金属催化剂、或者是一些针对特定杂质(如氮化物、金属等)的高效催化剂的介绍。同时,我也关注催化剂的服役寿命和再生技术,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工业生产的经济性。书中关于催化剂失活机理的分析,如果能够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揭示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那将非常有价值。在反应器技术方面,除了传统的固定床和移动床,我更希望看到对一些新兴反应器,如微通道反应器、膜反应器等在加氢领域的应用前景的探讨。这些新型反应器在传质传热效率、安全性能以及过程强化方面可能具有显著优势,它们能否在加氢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此外,在工艺优化方面,书中是否引入了先进的模拟和优化工具,比如Aspen Plus、HYSYS等在加氢工艺设计和操作优化中的应用,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通过这些工具,可以更精确地预测反应器的性能,优化操作条件,从而提高收率、降低能耗。安全与环保是现代化工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包含关于加氢工艺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评估、事故预防措施,以及废气、废水、废渣的处理方法等内容。特别是针对高压、易燃易爆的加氢反应,安全性的考量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说明如何通过工程设计和管理手段来保障生产安全,那将极大地提升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总的来说,作为一本“第二版”的书籍,我期待它能够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为读者提供最前沿、最实用的加氢处理技术信息。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直观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本面向实际工程应用的指南。我翻阅的时候,注意到书中不仅有大量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机理图,还穿插了许多工艺流程图、设备示意图以及参数表格。这些图表化的信息,对于我这种工程背景的人来说,非常有帮助,能够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工艺过程。例如,在介绍加氢精制工艺时,书中可能会配有典型的加氢精制装置的流程图,清晰地展示了原料预处理、反应、产物分离等各个环节。对于每个环节的设备选型,比如反应器类型(固定床、移动床等)、分离设备(精馏塔、吸收塔等)的选择依据,以及关键的操作参数(温度、压力、空速、氢油比等)的设定原则,书中如果能给出详细的解释和参考数据,那我将觉得这本书的实用性大大提高。我也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催化剂的部分,因为我知道催化剂是加氢处理的“心脏”。我希望书中能介绍不同类型加氢催化剂的性能指标,如活性、选择性、稳定性、抗中毒能力等,并且提供一些如何根据原料性质和产品要求来选择合适催化剂的指导。此外,催化剂的装填、活化、失活原因分析以及再生技术,这些都是在实际生产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书中如果能给出比较详尽的解答,对我解决实际生产难题非常有帮助。我还留意到书中可能提及了一些先进的加氢技术,比如一些新型催化剂体系的研发进展,或者是一些特殊的加氢工艺,如用于生物质转化或合成气制备高值化学品的加氢技术。这些前沿信息的加入,能够让这本书更具时效性和前瞻性。最后,关于安全与环保,一本好的工程书不能忽视这方面的内容。书中对加氢工艺潜在的安全风险(如易燃易爆、高压操作等)的分析,以及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还有关于“三废”处理的原则和技术,这些都是保障生产安全和环境友好的重要参考。总而言之,这本书通过丰富的图表和对工程实践的关注,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学习框架,使我能够更有效地理解和应用加氢处理技术。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不失工程实践的灵活性。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某些复杂工艺时,能够结合图示,将抽象的原理具象化。例如,在讨论加氢反应器的传热和传质问题时,书中可能会用一系列图表来展示流体在催化剂床层中的流动模式,以及热量和物质的传递过程。这种可视化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难度,也让我更容易掌握关键的设计和操作要点。我对于书中关于催化剂的部分尤为关注,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加氢反应的效率和成本。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类型加氢催化剂的活性组分、载体、助剂等,以及它们对反应性能的影响。而且,关于催化剂的制备、活化、失活机理分析以及再生技术,如果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和经验总结,对我来说将是非常宝贵的。在工艺流程设计方面,我希望书中能够给出一些关于如何根据具体原料和产品要求来选择和优化加氢工艺流程的指导。这可能涉及到对不同工艺方案的优缺点进行比较,以及如何通过流程模拟和优化来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技术效果。我还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加氢工艺过程控制的章节,这对我理解如何通过自动化仪表和控制系统来稳定和优化生产过程非常重要。比如,如何根据实时监测的数据来调整反应温度、压力、氢油比等参数,以确保产品质量和装置的稳定运行。最后,关于安全与环保,我认为这本工程技术书籍在这方面也应该有所体现。书中对加氢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风险的分析,以及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还有关于“三废”处理的技术,都是保障化工生产安全和环境友好的重要参考。总而言之,这本书以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学习和应用加氢处理技术的坚实基础。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本非常“实在”的工程技术手册。我翻阅时,注意到书中对于各个工艺环节的描述,都非常具体和操作化。例如,在介绍加氢精制工艺时,它可能不仅仅停留在描述“脱硫、脱氮、脱氧”等目的,还会详细说明不同原料(如石脑油、柴油、蜡油等)在加氢处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如何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反应器类型和操作参数。对于反应器设计,我尤其期待它能提供一些详细的计算方法和设计实例,比如如何计算反应器的体积、如何确定催化剂的装填量、如何分析和控制床层压降等。在催化剂部分,书中可能不仅会介绍市面上常用的加氢催化剂的牌号、性能特点,还会给出一些关于催化剂的失效原因分析和再生方法的指导,这些都是在实际生产中非常实用的信息。我还注意到,书中可能还包含了关于加氢工艺过程控制的章节,这对我理解如何通过自动化系统来稳定和优化生产过程非常重要。比如,如何根据在线监测数据来调整反应温度、压力、氢油比等参数,以确保产品质量和装置的稳定运行。此外,书中对安全与环保的关注,也让我觉得它是一本负责任的工程技术书籍。它可能详细列举了加氢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并提供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同时,对于废气、废水、废渣的处理,书中也可能提供了一些成熟的技术方案和工程实践经验。总而言之,这本书以其详实的描述和对工程细节的关注,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学习和参考工具,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加氢处理技术。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似乎能够引导读者从一个更宽广的视角来理解加氢处理工艺。它可能不仅仅聚焦于某个特定的加氢过程,而是将其置于整个炼油或化工生产的大背景下来进行阐述。我喜欢这种“大格局”的介绍方式,能够帮助我理解加氢处理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书中可能会先介绍石油炼制的基本流程,然后引出加氢处理作为提升油品质量、增加高价值产品产量的关键环节。接着,再深入到不同加氢工艺(如加氢裂化、加氢脱硫、加氢脱氮等)的详细介绍,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目标产物以及在炼油厂中的具体应用。我也很期待书中能够对不同类型加氢催化剂的作用进行深入剖析,不仅仅是列举它们的种类,更重要的是解释它们是如何通过调整微观结构和表面性质来影响反应的选择性和活性的。比如,为什么某种催化剂对脱硫效果好,而另一种则更适合加氢裂化。在工程设计方面,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根据原料性质和产品要求来优化加氢工艺流程的思路和方法。这可能涉及到对不同反应器类型、分离单元的组合以及操作条件的匹配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我还关注书中对加氢过程中一些复杂现象的解释,比如催化剂的烧结、堵塞、失活等,以及如何通过工程手段来延缓这些现象的发生。安全与环保方面的内容,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部分。书中如果能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加氢过程中常见的安全事故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及介绍一些先进的环保处理技术,那将极大地提升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总而言之,这本书以其宏观的视角和对工艺细节的深入讲解,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加氢处理工艺的平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