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系列丛书:读懂心灵的教育

基础教育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系列丛书:读懂心灵的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永军 编
图书标签:
  • 教育
  • 学校文化
  • 特色学校
  • 心灵教育
  • 基础教育
  • 文化建设
  • 教育理念
  • 学生发展
  • 教师发展
  • 教育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0581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2263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基础教育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70
字数:29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中小学教职人员及相关研究人员
  《基础教育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系列丛书:读懂心灵的教育》是自2012年以来,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为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以“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武汉市基础教育特色校(园)形成途径研究”为先导,在专家、学者的带领下,进一步明晰了学校特色文化的理论基础,丰富了学校特色文化发展的内涵,指导和促进一批学校立足本校实践探索,归纳总结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途径,取得的较为显著的实践成效。其中,有一部分有代表的学校认真总结、提炼创建特色文化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这套系列丛书。通过这套丛书可以看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科学准确地把握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二是要重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经验的总结提炼。

内容简介

  《基础教育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系列丛书:读懂心灵的教育》让我们意识到,当前我们的教育有太多的功利,有太多以牺牲孩子当下幸福为代价的教育方式和行为。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习惯用成人的标准评价儿童,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儿童,用成人化的教育内容去影响儿童。过早的成人化教育抑制了儿童精神胚胎的成长,这样的教育不关注儿童内在的精神需求,已异化成逼迫、控制儿童的一种手段。我们所期盼的教育,是能解放儿童心灵、促进儿童心灵成长的教育。《基础教育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系列丛书:读懂心灵的教育》对于这种思想坚持不懈的实践和探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主要分了四篇。第一篇:读式文化点亮心灯;第二篇:文本之读润泽心灵;第三篇:讲堂之读充盈心灵;第四篇:人本之读唤化心灵;第五篇:游学之读放飞心灵。

目录

第一篇 读式文化 点亮心灯 /1
第一章 “读式文化”的缘起 /3
第一节 以“读”为主的“读式教学” /3
第二节 “读书文化”的创生 /4
第三节 “读式文化”的兴起 /7
第二章 “读式文化”的体系 /12
第一节 “读式文化”的现实意义 /12
第二节 “读式文化”的基本内涵 /15
第三节 “读式文化”的基本框架 /16
第三章 “读式文化”的新视角 /19
第一节 点亮生命的心灯 /19
第二节 滋养心灵的教育 /25
第三节 教育因“读”变得无限精彩 /29
第二篇 文本之读 润泽心灵 /43
第四章 构建滋养心灵的读式文化课堂 /45
第一节 读式文化课堂的理论基础 /45
第二节 读式文化课堂的基本特征 /46
第三节 读式文化课堂的操作策略 /50
第四节 读式文化课堂的教学评价 /52
第五节 读式文化课堂教学模式与实践 /57
第五章 品读温暖心田的经典 /101
第一节 让教师爱上经典 /101
第二节 让管理者爱上经典 /112
第三节 让学生爱上经典 /118
第三篇 讲堂之读 充盈心灵 /129
第六章 精彩专家讲堂 /131
第一节 携梦想起航 与幸福同行 /131
第二节 扬生活之帆 呈教育之彩 /135
第三节 思维飞起来 课堂活起来 /138
第四节 建心灵家园 创和谐团队 /141
第七章 轻松教师讲堂 /145
第一节 教师开讲堂 说身边之事 /145
第二节 老师当学生 悟育人之法 /150
第八章 快乐家长讲堂 /160
第一节 筑互动平台 促学生成长 /160
第二节 拓课程资源 展学生个性 /167
第四篇 人本之读 唤化心灵 /175
第九章 读懂教师 /177
第一节 管理者要学会读懂教师 /177
第二节 读懂心灵的故事 /179
第十章 读懂学生 /185
第一节 教师要学会读懂学生 /185
第二节 传递爱的故事 /187
第十一章 读懂家长 /202
第一节 教师要学会读懂家长 /202
第二节 40分钟之外的故事 /206
第五篇 游学之读 放飞心灵 /213
第十二章 走出校园的游学之旅 /215
第一节 学区游学 共同成长 /215
第二节 畅游武汉 爱我家乡 /225
第十三章 走向全国的游学之旅 /231
第十四章 走向世界的游学之旅 /247

前言/序言

  积淀特色文化,适应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满足社会多元的教育需求,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主流价值取向,也是现代学校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在基本满足人们“有学上”的教育需求之后,“上好学”已经成为人们的迫切愿望。因此,新时期的学校不仅要满足人们对教育共性的要求,还要针对不同家长的个性化教育需求,办出独有的学校特色文化,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同,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从武汉市近几年的教育发展来看,市政府督导部门基于对当前学校发展和教育督导工作的理性思考,秉持“每一所学校都重要,让每一所学校找到令自己卓越的领域”的现代教育理念,定位于“以特色发展为突破口,打造优质学校”的战略目标,聚焦武汉市一般学校在素质教育领域内的特色发展内涵,从2007年起,在较为系统地研究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础上,制订了武汉市小学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估方案,实施了特色学校督导评估,有效地促进了“五个转变”:由重点建设示范小学转向惠及每一所小学(特别是发展中的小学);由重视学校硬件建设转向以学校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的学校内涵建设;由重视学生课程学习效果质量标准转向重视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和发展;由关注全体学生统一课程标准的学习转向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更多学习机会的供给;由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千校一面转向办出学校文化的个性特色。

《读懂心灵的教育:构建新时代基础教育的灵魂》 这是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深刻探寻,一次关于心灵成长的全面描绘,一本献给所有教育者、家长以及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朋友们的智慧之作。 在快速变迁的时代洪流中,基础教育的使命早已超越了知识的传授。它更关乎如何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种,如何引导他们认识自我、理解他人、感知世界,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本书,《读懂心灵的教育:构建新时代基础教育的灵魂》,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只是关于教育方法、教学技巧的罗列,更是一次深入教育灵魂、回归育人初心的深刻反思与实践探索。 本书的核心,在于“读懂心灵”。这不仅仅是教师观察学生情绪、行为表象的简单解读,而是一种超越功利性评价,直抵学生内心世界的细腻洞察。它要求我们以同理心为桥梁,以尊重和理解为基石,去倾听孩子们未曾说出口的困惑,去看见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去发掘他们潜在的才华与闪光点。在日益强调个体差异和多元发展的今天,唯有真正读懂每一颗年轻的心灵,我们才能为他们量身定制最适合的成长路径,才能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健康、快乐、自信地绽放。 本书的写作,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丰富的教育实践与前沿的教育理论。 它汇聚了教育界有识之士的真知灼见,提炼了众多优秀学校在特色文化建设方面的生动案例,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深刻、可操作的“读懂心灵的教育”蓝图。 第一部分:时代之问与教育之魂——为何要读懂心灵? 在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当下,我们不得不面对教育面临的诸多挑战:学生学业压力过大、心理健康问题频发、价值观的迷失、创新能力培养的瓶颈……这些问题的根源,往往与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偏差有关。教育,如果仅仅被视为升学率的工具,那么我们将离“育人”的初心渐行渐远。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新时代基础教育的新特征、新要求,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将一同思考: 当知识的获取变得空前便捷,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何在? ——答案指向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对心灵的关注与培育。 为何“应试教育”的弊端日益显现,而“素质教育”的落地为何步履维艰? ——核心在于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素质”的内涵,是否具备了“育人”所需的相应视角和能力。 在多元价值观碰撞的时代,如何为孩子构建稳固的精神家园? ——这需要教育者具备更高的精神站位,引导孩子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认知和世界观。 “读懂心灵”的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 ——它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升华,是一种教育视角的转换,更是一种对生命尊严的尊重。我们将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维度,阐释“读懂心灵”的深层含义和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倾听与看见——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读懂心灵”并非一日之功,也非易事。它需要我们放下成人的傲慢与预设,以一颗谦卑、真诚的心去靠近孩子。本部分将提供一系列具体而微的视角与方法,帮助教育者学会“倾听”和“看见”。 “倾听”的艺术: 超越语言的倾听: 孩子们的表达是多维度的,包括他们的表情、动作、眼神,甚至沉默。如何捕捉这些非语言信号背后的信息? 积极反馈与有效提问: 如何通过恰当的回应,鼓励孩子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给予答案。 对话中的情感连接: 在交流中建立信任,让孩子感到被理解、被支持,从而愿意敞开心扉。 观察中的洞察力: 在日常的教学、生活场景中,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孩子情绪的细微变化、行为模式背后的动因。 “看见”的维度: 看见孩子的独特: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不同的天赋、特质和成长节奏。如何识别并珍视这些差异,避免“一刀切”的教育。 看见孩子的渴望与需求: 孩子们的行为往往是内心需求的表达。如何解读这些信号,了解他们生理、心理、情感上的真实需求。 看见孩子的潜能与优势: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但很多时候被遮蔽。如何发掘孩子内在的潜能,并提供适宜的环境让其成长。 看见孩子的困惑与挣扎: 成长路上并非坦途,孩子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如何理解他们的迷茫、焦虑,并给予恰当的引导。 第三部分:润物无声的滋养——构建心灵成长的土壤 “读懂心灵”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滋养心灵”。本部分将聚焦于如何在学校和家庭中,营造有利于孩子心灵成长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滋养。 校园文化与心灵成长: 以人为本的校园氛围: 如何构建一个充满关爱、尊重、包容、安全的校园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特色文化的发掘与塑造: 每一个学校都应有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如何通过课程、活动、师生互动等,将学校的文化理念内化为孩子的心灵力量。 榜样力量的引领: 教师的言传身教、优秀学长的影响,以及榜样故事的传播,如何有效地塑造孩子积极向上的人格。 仪式感与情感连接: 适度的仪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并在情感上与学校产生深刻的连接。 课程设计与心灵滋养: 情感教育的融入: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情绪管理、同理心培养、人际关系处理等情感教育内容。 生命教育的深度挖掘: 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理解生死,学会尊重生命,关爱生命。 品格教育的实践路径: 如何通过具体的活动和情境,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诚实、勇敢、友善等核心品格。 艺术与人文的熏陶: 艺术能够触动心灵最深处,人文关怀能够拓展生命的宽度。如何通过艺术、文学、历史等,丰富孩子的情感世界,提升审美情趣。 师生关系与心灵的共振: 建立信任与尊重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如何与学生建立平等、尊重的伙伴关系。 “看见”的教育智慧: 教师如何运用“读懂心灵”的视角,去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并给予恰当的引导和支持。 引导学生自我认知与反思: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学会从错误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 家校协同: 理解与配合: 如何让家长理解“读懂心灵”的教育理念,并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有效的沟通与合作: 建立顺畅的家校沟通渠道,共同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 第四部分:挑战与前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读懂心灵的教育”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项持续的、动态的教育实践。本部分将探讨在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鼓励读者在探索中不断前行。 教师专业发展: 持续学习与自我反思: 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学会自我觉察和反思。 团队协作与经验分享: 鼓励教师之间的互助学习,形成教学共同体,共享成功的经验和困惑。 评估与反馈: 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 如何超越单一的学业成绩评价,建立更加全面、多元的评价体系,关注孩子的进步和成长。 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 关注孩子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引导。 应对社会压力: 坚守育人初心: 在功利化教育的压力下,如何保持教育的定力,坚守育人的根本目标。 倡导理性教育观: 如何引导社会形成更加理性、健康的教育观,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读懂心灵的教育:构建新时代基础教育的灵魂》,将引领您走进一个更加人性化、更具温度的教育世界。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唤醒,一次启迪,一次共同的教育探索之旅。在这里,我们不追求立竿见影的“成功学”,我们关注的是孩子生命底色的渲染,心灵内在的成长。我们相信,当教育真正回归到“读懂心灵”的本质,当每一颗年轻的心灵都能得到最真切的理解与滋养,那么,我们所培养的,将是真正拥有生命力、创造力、幸福感的新一代。 本书献给每一位在教育道路上不断求索的同行者,献给每一个渴望孩子健康成长的家长,献给每一个怀揣教育梦想的灵魂。让我们一起,用爱与智慧,读懂孩子的心灵,点亮他们人生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让我沉思良久的教育读物,它并非直接提供“如何做”的行动指南,而是巧妙地引导我们去“为什么”。书中的论述,与其说是在传授知识,不如说是在唤醒一种教育的初心。读它的时候,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求学时的点点滴滴,以及为人师后的种种实践。作者似乎有一种洞察力,能捕捉到教育过程中那些最微妙、最容易被忽视的情感连接和心理需求。它不是那种能让你立刻掌握十八般武艺的“秘籍”,而是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在你耳边低语,启发你对教育的本质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书中关于学生内在成长空间的探讨,以及如何营造一个真正“育人”而非仅仅“教书”的环境,都让我受益匪浅。它所倡导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力量,一种关注个体独特性的教育理念。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成功,或许并不在于成绩的排行榜,而在于学生心灵的真正觉醒与丰盈。我被它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怀所打动,也对如何才能真正“读懂”学生的心灵,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充满智慧的教育殿堂。它没有宏大的理论框架,也没有激进的改革口号,而是以一种平和而深刻的姿态,探讨了教育中最本质、最动人的部分——心灵的教育。书中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涤荡了我心中对教育的浮躁与功利。它让我明白,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与生命的连接,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如何去“看见”学生,如何去“倾听”学生,以及如何去“滋养”学生。其中关于个体差异和多元发展的论述,让我深受启发。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思考如何在尊重每一个孩子独特性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教育背后的价值与意义,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一名教育者的使命感。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忍不住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养分。它并非那种一眼望到底的“快餐式”读物,而是充满了值得咀嚼和回味的智慧。作者对教育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人”本身,特别是学生的心灵成长。书中对“教育的温度”和“教育的宽度”的阐述,让我对教育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鼓励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灵的“导航者”,而非简单的“知识灌输者”。通过对不同情境下师生互动的细致剖析,我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与学生沟通,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以及如何在教育过程中保护和滋养他们的心灵。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个生命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它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不仅适用于基础教育阶段,对于任何年龄段的学习者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静水流深的力量。它没有提供炫目的方法,也没有喧宾夺主的理论,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教育的本质和核心。作者对“读懂心灵”的强调,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在教育实践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它让我意识到,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如何“教”,而在于如何“育”,如何去触及学生内心深处的需求和渴望。书中关于如何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如何建立健康的师生关系、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探讨,都充满了智慧和启示。我被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学生真挚的关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所深深感动。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作为教育者需要不断提升和完善的方向,也让我对未来教育充满了新的期待和希望。

评分

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根基在于理解,而理解的深度决定了教育的广度与温度。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大门。它没有冗长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展现了如何用同理心去解读学生的行为,如何用尊重去回应他们的情绪,如何用引导去激发他们的潜能。其中对“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的强调,更是让我醍醐灌顶。我常常会反思,在追求学术成绩的同时,是否忽略了孩子们在情感、社交、意志力等方面的培养。这本书提醒了我,一个真正优秀的学生,不仅要有聪明的头脑,更要有健全的心灵。它所描绘的教育图景,充满了人性的温暖与智慧的光芒,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更加关注个体生命体验,更加注重心灵成长的教育。我开始尝试将书中的一些理念融入我的教学实践中,虽然效果并非立竿见影,但我能明显感受到学生们的回应变得更加积极和真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