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词(名家注评本)

纳兰词(名家注评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纳兰容若 著,苏缨 注
图书标签:
  • 纳兰性德
  • 清词
  • 词学
  • 古典诗词
  • 文学
  • 名家注评
  • 情感
  • 爱情
  • 传统文化
  • 唐诗宋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8056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2677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经典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纳兰词》是我国清代著名词人纳兰容若所著的词作合集,主题涉及爱情、亲情、友情、杂感等方面,塞外江南、古今风物尽收其中,词风清丽隽秀、幽婉顽艳,颇有南唐后主之风,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与影响力。
  

作者简介

  苏缨,著名纳兰词评家,相关著作颇丰。著有《大宋词人往事:浅斟低唱里的风雅与忧伤》《纳兰词全译》等作品。

目录

卷一
梦江南(江南好,建业旧长安)
又(江南好,城阙尚嵯峨)
又(江南好,怀古意谁传)
又(江南好,虎阜晚秋天)
又(江南好,真个到梁溪)
又(江南好,水是二泉清)
又(江南好,佳丽数维扬)
又(江南好,铁瓮古南徐)
又(江南好,一片妙高云)
又(江南好,何处异京华)
又(昏鸦尽,小立恨因谁)
又(新来好,唱得虎头词)
江城子咏史(湿云全压数峰低)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
又(黄叶青苔归路)
又(纤月黄昏庭院)
采桑子(彤霞久绝飞琼字)
又(谁翻乐府凄凉曲)
又(严宵拥絮频惊起)
又(那能寂寞芳菲节)
又(冷香萦遍红桥梦)
又九日(深秋绝塞谁相忆)
又咏春雨(嫩烟分染鹅儿柳)
又塞上咏雪花(非关癖爱轻模样)
又(桃花羞作无情死)
又(海天谁放冰轮满)
又(明月多情应笑我)
又(拨灯书尽红笺也)
又(凉生露气湘弦润)
又(土花曾染湘娥黛)
又(白衣裳凭朱阑立)
又(谢家庭院残更立)
又(而今才道当时错)
台城路洗妆台怀古(六宫佳丽谁曾见)
又上元(阑珊火树鱼龙舞)
又塞外七夕(白狼河北秋偏早)
玉连环影(何处)
洛阳春雪(密洒征鞍无数)
谒金门(风丝袅)
四和香(麦浪翻晴风飚柳)
海棠月瓶梅(重檐淡月浑如水)
金菊对芙蓉上元(金鸭消香)
点绛唇(一种蛾眉)
又咏风兰(别样幽芬)
又寄南海梁药亭(一帽征尘)
又黄花城早望(五夜光寒)
又(小院新凉)
浣溪沙(消息谁传到拒霜)
又(雨歇梧桐泪乍收)
又(欲问江梅瘦几分)
又(泪汜红笺第几行)
又(残雪凝辉冷画屏)
又(睡起惺忪强自支)
又(十里湖光载酒游)
又(脂粉塘空遍绿苔)
又(五月江南麦已稀)
又西郊冯氏园看海棠,因忆香严词有感(谁道飘零不可怜)
又咏五更,和湘真韵(微晕娇花湿欲流)
又(伏雨朝寒愁不胜)
又(五字诗中目乍成)
又(欲寄愁心朔雁边)
又(记绾长条欲别难)
又(谁念西风独自凉)
又(十八年来堕世间)
又(莲漏三声烛半条)
又(身向云山那畔行)
又大觉寺(燕垒空梁画壁寒)
又古北口(杨柳干条送马蹄)
又(凤髻抛残秋草生)
又(败叶填溪水已冰)
又庚申除夜(收取闲心冷处浓)
又(万里阴山万里沙)
又(肠断斑骓去未还)
又(容易浓香近画屏)
又(抛却无端恨转长)
又小兀喇(桦屋鱼衣柳作城)
又姜女祠(海色残阳影断霓)
又(旋拂轻容写洛神)
又(十二红帘率地深)
又红桥怀古,和王阮亭韵(无恙年年汴水流)
风流子秋郊即事(平原草枯矣)
画堂舂(一生一代一双人)
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又(眼底风光留不住)
又散花楼送客(城上清笳城下杵)
又(准拟春来消寂寞)
又(又到绿杨曾折处)
又(萧瑟兰成看老去)
又(露下庭柯蝉响歇)
又出塞(今古河山无定据)
又(尽日惊风吹木叶)
河传(春残)
河渎神(凉月转雕阑)
又(风紧雁行高)
落花时(夕阳谁唤下楼梯)

卷二
金缕曲赠梁汾(德也狂生耳)
又姜西溟言别,赋此赠之(谁复留君住)
又简梁汾(洒尽无端泪)
又寄梁汾(木落吴江矣)
又再赠梁汾,用秋水轩旧韵(酒漉青衫卷)
又(生怕芳樽满)
又慰西溟(何事添凄咽)
又亡妇忌日有感(此恨何时已)
又(疏影临书卷)
踏莎美人清明(拾翠归迟)
红窗月(燕归花谢)
南歌子(翠袖凝寒薄)
又(暖护樱桃蕊)
又古戍(古戍饥乌集)
一络索(过尽遥山如画)
又(野火拂云微绿)
赤枣子(惊晓漏)
眼儿媚(林下闺房世罕俦)
又咏红姑娘(骚屑西风弄晚寒)
又中元夜有感(手写香台金字经)
又咏梅(莫把琼花比澹妆)
又(独倚春寒掩夕扉)
又(重见星娥碧海槎)
荷叶杯(帘卷落花如雪)
又(知己一人谁是)
梅梢雪元夜月蚀(星毯映彻)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
长相思(山一程)
朝中措(蜀弦秦柱不关情)
寻芳草萧寺记梦(客夜怎生过)
遐方怨(欹角枕)
秋千索渌水亭春望(垆边唤酒双鬟亚)
又(药阑携手销魂侣)
又(游丝断续东风弱)
茶瓶儿(杨花糁径樱桃落)
好事近(帘外五更风)
又(何路向家园)
又(马首望青山)
太常引自题小照(西风乍起峭寒生)
又(晚来风起撼花铃)
转应曲(明月)
山花子(林下荒苔道韫家)
又(昨夜浓香分外宜)
又(风絮飘残已化萍)
又(欲话心情梦已阑)
又(小立红桥柳半垂)
菩萨蛮(窗前桃蕊娇如倦)
又(朔风吹散三更雪)
又(问君何事轻离别)
又为陈其年题照(乌丝曲倩红儿谱)
又宿滦河(玉绳斜转疑清晓)
又(荒鸡再咽天难晓)
又(新寒中酒敲窗雨)
又(白曰惊飙冬已半)
又(萧萧几叶风兼雨)
又回文(雾窗寒对遥天暮)
又(催花未歇花奴鼓)
又(惜春春去惊新燠)
又(榛荆满眼山城路)
又(春云吹散湘帘雨)
又(晓寒瘦着西南月)
又(为春憔悴留春住)
又(隔花才歇廉纤雨)
又(黄云紫塞三千里)
又(飘蓬只逐惊飙转)
又(晶帘一片伤心白)
又寄梁汾苕中(知君此际情萧索)
又回文(客中愁损催寒夕)
又回文(砑笺银粉残煤画)
又(乌丝画作回纹纸)
又(阑风伏雨催寒食)
醉桃源(斜风细雨正霏霏)
昭君怨(深禁好春谁惜)

卷三
琵琶仙中秋(碧海年年)
清平乐(凄凄切切)
又上元月蚀(瑶华映阙)
又(烟轻雨小)
又(孤花片叶)
又(麝烟深漾)
又(将愁不去)
又(青陵蝶梦)
又(风鬟雨鬓)
又弹琴峡题壁(泠冷彻夜)
又忆梁汾(才听夜雨)
又(塞鸿去矣)
一丛花咏并蒂莲(阑珊玉佩罢霓裳)
菊花新用韵送张见阳令江华(愁绝行人天易暮)
淡黄柳咏柳(三眠未歇)
满宫花(盼天涯)
洞仙歌咏黄葵(铅华不御)
唐多令雨夜(丝雨织红茵)
秋水听雨(谁道破愁须仗酒)
虞美人(峰高独石当头起)
又(黄昏又听城头角)
又为梁汾赋(凭君料理花间课)
又(绿阴帘外梧桐影)
又(风灭炉烟残她冷)
又(春情只到梨花薄)
又(曲阑深处重相见)
又(彩云易向秋空散)
又(银床淅沥青梧老)
潇湘雨送西溟归慈溪(长安一夜雨)
雨中花送徐艺初归昆山(天外孤帆云外树)
临江仙(丝雨如尘云着水)
又(长记碧纱窗外语)
又塞上得家报云秋海棠开矣赋此(六曲阑干三夜雨)
又谢饷樱桃(绿叶成阴春尽也)
又卢龙大树(雨打风吹都似此)
又寒柳(飞絮飞花何处是)
又(夜来带得些儿雪)
又寄严荪友(别后闲情何所寄)
又永平道中(独客单衾谁念我)
又(点滴芭蕉心欲碎)
鬓云松令(枕函香)
又咏浴(鬓云松)
于中好(独背斜阳上小楼)
又(雁帖寒云次第飞)
又(别绪如丝睡不成)
又(谁道阴山行路难)
又(小构园林寂不哗)
又十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是亡妇生辰(尘满疏帘素带飘)
又(冷露无声夜欲阑)
又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握手西风泪不干)
南乡子捣衣(鸳瓦已新霜)
又为亡妇题照(泪咽却无声)
又(飞絮晚悠飚)
又柳沟晓发(灯影伴鸣梭)
又(何处淬吴钩)
又(烟暖雨初收)
鹊桥仙(月华如水)
踏莎行(春水鸭头)
又寄见阳(倚柳题笺)
翦湘云送友(险韵慵拈)
鹊桥仙七夕(乞巧楼空)
御带花重九夜(晚秋却胜春天好)
疏影芭蕉(湘帘卷处)
添字采桑子(闲愁似与斜阳约)
望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挑灯坐)
木兰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盼银河迢递)

卷四
百字令废园有感(片红飞减)
又宿汉儿村(无情野火)
又(绿杨飞絮)
又(人生能几)
沁园舂代悼亡(梦冷蘅芜)
又(试望阴山)
又(瞬息浮生)
东风齐着力(电急流光)
摸鱼儿送座主德清蔡先生(问人生)
又午日雨眺(涨痕添)
相见欢(微云一抹遥峰)
锦堂春秋海棠(帘际一痕轻绿)
忆秦娥龙潭口(山重叠)
又(春深浅)
减字木兰花(烛花摇影)
又(相逢不语)
又(从教铁石)
又(断魂无据)
又新月(晚妆欲罢)
海棠春(落红片片浑如雾)
少年游(算来好景只如斯)
大酗寄梁汾(只一炉烟)
满庭芳题元人《芦洲聚雁图》(似有猿啼)
又(堠雪翻鸦)
忆王孙(暗怜双鲽郁金香)
又(西风一夜翦芭蕉)
又(刺桐花底是儿家)
卜算子塞梦(塞草晚才青)
又五日(村静午鸡啼)
又咏柳(娇软不胜垂)
金人捧露盘净业寺观莲,有怀荪友(藕风轻)
青玉案人日(东风七日蚕芽软)
又宿乌龙江(东风卷地飘榆荚)
月上海棠中元塞外(原头野火烧残碣)
雨霖铃种柳(横塘如练)
满江红茅屋新成却赋(问我何心)
又(代北燕南)
又(为问封姨)
诉衷情(冷落绣衾谁与伴)
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空山梵呗静)
又题《岳阳楼图》(落日与湖水)
天仙子渌水亭秋夜(水浴凉蟾风入袂)
又(梦里蘼芜青一翦)
又(好在软绡红泪积)
浪淘沙(紫玉拨寒灰)
又(野宿近荒城)
又望海(蜃阙半模糊)
又(夜雨做成秋)
又(红影湿幽窗)
又(眉谱待全删)
又(闷自剔残灯)
又(双燕又飞还)
又(清镜上朝云)
南楼令(金液镇心惊)
又塞外重九(古木向人秋)
生查子(短焰剔残花)
又(惆怅彩云飞)
又(东风不解愁)
又(鞭影落春陧)
又(散帙坐凝尘)
忆桃源慢(斜倚熏笼)
青衫湿遍悼亡(青衫湿遍)
酒泉子(谢却荼蘼)
凤凰台上忆吹箫守岁(锦瑟何年)
又除夕得梁汾闽中信因赋(荔粉初装)
翦梧桐自度曲(新睡觉)

卷五
浣溪沙寄严荪友(藕荡桥边理钓莆)
渔父(收却纶竿落照红)
明月棹孤舟海淀(一片亭亭空凝伫)
东风第一枝桃花(薄劣东风)
望海潮宝珠洞(汉陵风雨)
瑞鹤仙丙辰生日自寿,起用《弹指词》旬并呈见阳
(马齿加长矣)
菩萨蛮过张见阳山居,赋赠(车尘马迹纷如织)
于中好咏史(马上吟成鸭绿江)
满江红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构楝亭,亭在金陵署中(籍甚平阳)
南乡子秋莫村居(红叶满寒溪)
雨中花纪梦(楼上疏烟楼下路)
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楼)
菩萨蛮(梦回酒醒三通鼓)
摊破浣溪沙(一霎灯前醉不醒)
水龙吟再送荪友南还(人生南北真如梦)
相见欢(落花如梦凄迷)
昭君怨(暮雨丝丝吹湿)
霜天晓角(重来对酒)
减字木兰花(花丛冷眼)
忆秦娥(长飘泊)
青衫湿悼亡(近来无限伤心事)
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心灰尽)
鹊桥仙(倦收缃帙)
又(梦来双倚)
临江仙孤雁(霜冷离鸿惊失伴)
水龙吟题文姬图(须知名士倾城)
金缕曲(未得长无谓)
望江南咏弦月(初八月)
鹧鸪天离恨(背立盈盈故作羞)
临江仙无题(昨夜个人曾有约)
忆江南(江南忆)
又(春去也)
赤枣子(风淅淅)
玉连环影(才睡)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天仙子(月落城乌啼未了)
浣溪沙(锦样年华水样流)
又(肯把离情容易看)
又(已惯天涯莫浪愁)
采桑子居庸关(嵩周声里严关峙)
清平乐发汉儿村题壁(参横月落)
又(角声哀咽)
又(画屏无睡)
秋千索(锦帏初卷蝉云绕)
浪淘沙秋思(霜讯下银塘)
虞美人秋夕信步(愁痕满地无人省)
浣溪沙郊游联旬(出郭寻春春已阑)
罗敷媚赠蒋京少(如君清庙明堂器)

精彩书摘

  《纳兰词(名家注评本)》:
  梦江南江南好,建业长安①。紫盖忽临双鹚渡,翠华争拥六龙看②。雄丽却高寒③。
  【笺注】①建业IE/长安:谓江宁(南京)为六朝故都。建业,今江苏南京,汉代为秣陵县,《三国志·吴主传》载,建安十六年,孙权将治所迁至秣陵,翌年修筑石头城,改称秣陵为建业。建业于历代屡易其名,以金陵一名最著,至清代为江苏江宁府。长安,今陕西西安,为汉唐故都,后代诗人常以长安代指都城。②“紫盖”二句:紫盖,即紫色的伞盖,帝王仪仗之一种。双鹚(Ⅵ),即鹚首,船的代称。鹚首,是在船头画鹚鸟的样子以震慑水怪,代指舟船。翠华,以翠羽作装饰的旗幡,和紫盖一样都是帝王的仪仗。六龙,按照古代的礼制,天子的车驾用六匹马,故称六龙。这两句是描写康熙帝巡游江南时的盛况。
  ct翠华争拥六龙看”,倒装句,语义当作“争拥翠华六龙看”。③雄丽却高寒: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有“江山自雄丽,凤露与高寒”,容若化用了这两句词,把意思变化了一下,指帝王仪仗的雄丽消退了江山秋光的高寒。却,在这里并非表示转折的连词,而是退却、止住的意思。
  【赏析】《梦江南》从这首以下共十首可以当作完整的一组来看。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秋,康熙帝巡幸江南,纳兰容若以侍卫的身份随行,沿途每每沉迷于江南风物的绝色中。但是,作为组歌的第一首,甚至作为纳兰词全集的第一首,这首词其实乏善可陈,只一番粉饰太平的阿谀腔调罢了。这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任你有盖世才华,任你有显赫家世,也少不得一些应景文字,更少不得永远把皇帝排在第一。然而词人心性,总渴望闲云野鹤、超然物表。心性与身份的冲突,造就出了这个常处在纠结与矛盾中的天才。
  江南好,城阙尚嵯峨①。故物陵前惟石马②,遗踪陌上有铜驼⑨。玉树夜深歌㈤。
  【笺注】①嵯峨:高峻。②故物陵前惟石马:陵,即南京孝陵,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孝陵原本规模极大,陵丘上曾有梅花鹿群放养,多时达数千头,每头鹿的脖颈上都挂有银牌以示标记,凡捕杀者以死罪论处。至明清易代之际,建筑被损毁殆尽,苑内鹿群亦已无人看管,遭到当地人的随意捕杀,鹿颈银牌也失去了原先的权威,纷纷散落在捕杀者的手中。顺治十年,诗人吴伟业(梅村)来到南京拜谒两江总督马国柱,见到孝陵景象,作诗谓“无端射取原头鹿,收得长生苑内牌”。到容若来时,已仅存石人石马。③遗踪陌上有铜驼: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洛阳记》里记述洛阳有一条铜驼街,在街上宫门以西的地方有汉代铸造的三座铜驼。当时有俗语说“金马门外集众贤,铜驼陌上集少年”,可见这里是一处繁华热闹的所在。又,《晋书·索靖传》记载,索靖预见到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口的铜驼叹息说:将来要在荆棘丛中见到你了。“故物”二句,是说前明遗迹依稀尚在,让人从中想见当日里的繁华风流。④玉树夜深歌:玉树,即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历史上最著名的靡靡之音。容若以改朝换代之后一介新贵的视角抚今追昔地看待前明故都,从孝陵遗迹想到当时的繁华,在想象的繁华风流之中想象《玉树后庭花》的淫靡哀切的歌声,隐隐然批评着明朝的亡国之因在于统治者自身的荒淫无道。
  【赏析】康熙帝巡幸江南,是以胜利者的姿态震慑且安抚这一片华夏衣冠故地,时刻带着政治家的眼光;纳兰容若却额外带了些纯粹的文化眼光,看到的不是眼前的明清易代,而是亘古以来的王朝更迭。
  于是他感叹在永恒的时间尺度下,今日覆灭的明王朝何异于当年的两晋;而今日方兴未艾的清帝国亦难免在下一个王朝的征服下败亡。并非某个具体王朝的命运使他哀悼或欣悦,而是兴亡成败的轮回所昭示的宿命感使胜利者亦难免伤怀。
  江南好,怀古意谁传。燕子矶头红蓼月④,乌衣巷口绿杨烟②。风景忆当年。
  【笺注】①燕子矶头红蓼月:燕子矶,南京城外的一处名胜,状如飞燕,俯临长江。红蓼,生长在水边湿地的一种高草,样子有些像芦苇,秋天会长出红穗。②乌衣巷口绿杨烟:乌衣巷,南京城内秦淮河畔的一条巷子,是晋宋时代王、谢两家名门的聚居之地。最使乌衣巷著名的是刘禹锡的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赏析】燕子矶、乌衣巷,这原是《晋书》与《世说新语》里反复出现的、唐诗宋词里被反复吟咏的地名,承载着多少只属于书本与传说的故事,而今竟真的成为眼前的风景了。“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绿杨烟”,这两句词构成一组绝佳的对仗:上联是城外的风景,下联是城里的风景;上联是自然的风景,下联是人世的风景;上联是永恒的风景,下联是短暂的风景。于是,曾经惊心动魄的人世变迁就这样被放到了永恒时问的尺度里,平添了几许伤怀。
  ……

前言/序言


纳兰词:生命悲歌与盛世绝唱 词,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体裁,以其婉转细腻的笔触,深沉的情感表达,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璀璨的光芒。而在这星河中,纳兰性德的词,无疑是最为耀眼、也最令人心折的一颗。他的词,如泣如诉,字字血泪,映照出一位身处盛世却饱尝孤独与失落的贵族心灵,更勾勒出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生命悲歌与时代剪影。 一、 词人生平:荣华背后的孤寂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字容若,号楞伽山人,生于康熙年间的北京。他出身显赫,是清朝开国元勋、权臣纳兰明珠的嫡长子。生逢康乾盛世,他自幼聪慧过人,博览群书,不仅精通诗文,还擅长弓马、音乐,可谓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然而,这般锦绣前程,却掩盖不住他内心深处的孤寂与哀愁。 纳兰性德的人生,仿佛是一出精心编排的戏剧,台前是万丈荣光,幕后却是无尽的凄凉。他的人生,被三大不幸笼罩:一是情场失意。他深爱着表妹卢氏,却因门第之见,未能如愿。待到后来得以迎娶,却又很快因病早逝,留给纳兰无尽的思念与悔恨。他对卢氏的深情,成为他词作中最动人的篇章。二是仕途不顺。尽管父亲权倾朝野,但他本人却并未能在官场上达到预期的地位,反而常常遭受排挤与猜忌,这让他对权势与名利倍感厌倦。三是命运多舛。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一岁,仿佛上天不愿让他承受更多的生命之重,也为他的词作增添了一抹凄美而短暂的绝唱。 二、 词作风格:情深意重,真挚动人 纳兰性德的词,以其真挚的情感,细腻的笔触,深刻的意境,在中国词坛独树一帜。他的词,既有婉约派的柔情,又有豪放派的疏朗,更独具一种“以己度人”的深切关怀。 情深意切,哀感顽艳: 纳兰词最打动人心的,是他那份纯粹而深沉的情感。无论是对亡妻的哀悼,对故人的怀念,还是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他都能用最朴实、最真挚的语言表达出来,不假雕琢,却直抵人心。他的词,常常流露出一种“哀感顽艳”的气质,即便是凄凉的景物,经过他的笔触,也能焕发出一种动人的美感。 意境深远,情景交融: 纳兰词善于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景物不仅是情感的载体,更是情感的升华。他笔下的春花秋月,夏雨冬雪,都带着他独有的情愫。例如,“人到情多情却少,春到人来春到老”一句,将春天的到来与人生易老的悲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意境悠远,发人深思。 语言清新,自然流畅: 纳兰的词,语言清新自然,没有矫揉造作之态。他善于运用白描手法,用最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最生动的画面,最深刻的情感。这种自然流畅的语言,使其词作更具感染力,也更易于被后人传颂。 “以己度人”的共情: 纳兰词虽然多写个人情怀,但其情感却具有普适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他笔下的孤独、失落、思念,是每个人在人生不同阶段都可能经历的情感。这种“以己度人”的情感,使得他的词作超越了个人,成为了一种普遍的人类情感的表达。 三、 词作内容:生命的多重奏 纳兰性德的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但其核心始终围绕着几个重要的主题: 悼亡之痛,生死离别: 亡妻卢氏的早逝,是纳兰性德人生中最大的打击,也成为他词作中最重要、最催人泪下的主题。他用无数的诗句来纪念她,表达他无尽的思念与悔恨。例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首脍炙人口的词,正是写尽了初见时的美好与别离时的凄凉,将对亡妻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融为一体。他的词中,充满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对生死相隔的无奈,以及对来世重逢的渺茫希望。 人生感怀,世事无常: 纳兰性德身处繁华盛世,却对人生的短暂、命运的无常有着深刻的体悟。他目睹了权贵的兴衰,见证了人世的变迁,对功名利禄逐渐淡漠,转而更加关注内心的感受。他的词中,常流露出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对世事变幻的感慨,以及对自我存在的迷茫。例如,“万物莫能留,天地无终极”这类句子,都体现了他对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思考。 羁旅之思,漂泊不定: 纳兰性德常年奔波于各地,他的词作中也充满了对旅途的描绘,以及由此引发的羁旅之思。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旅途中的风光,更通过这些景物来抒发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在异乡的孤寂,对故土的眷恋,对亲人的牵挂,都在他的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纳兰性德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并借景抒情。他的笔下的景色,往往带有他个人的情感色彩。例如,他笔下的“月”,不仅仅是天上的月亮,更是他思念的寄托,是孤寂的象征。他将内心的悲伤与景物的描写巧妙地融合,使得他的词作既有画面感,又有深刻的情感内涵。 四、 艺术成就与历史地位:独步词坛的“填词圣手” 纳兰性德是中国词史上绕不开的一位巨匠。尽管他的生命短暂,但其词作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填词圣手”之名: 他的词,以其独有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甚至与李煜、柳永等词坛大家相提并论。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更被后世奉为圭臬。 对后世词风的影响: 纳兰词的出现,为清代词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真挚情感,自然流畅的语言,以及对人生深刻的体悟,都对后世词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许多词人模仿他的风格,汲取他的养分,使得清代词风更加丰富多彩。 文化的瑰宝,情感的共鸣: 纳兰词,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词作,以其超越时代的魅力,触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弦。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读纳兰词,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沉情感,获得心灵的慰藉。他用最美的文字,记录了一段生命的悲歌,更唱响了一曲盛世的绝唱。 结语 纳兰性德的词,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他孤寂而多情的灵魂;更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康乾盛世下,一位天才词人的内心世界。他的词,不是空穴来风的文字游戏,而是他生命最真实的写照,是他情感最真挚的流露。品读纳兰词,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与这位才情绝世的词人对话,感受他生命中的喜怒哀乐,体验他字里行间的悲欢离合。他的词,是孤独者寂寞的慰藉,是失意者的心灵港湾,更是每一个在红尘中摸索前行的人,共同的情感回响。他的词,永远是中国文学星空中,那颗最璀璨、最令人心痛的星辰,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从我个人而言,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回响。在解读纳兰词时,我常常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那些词句中所流露出的淡淡忧伤,对人生无常的喟叹,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而书中的名家评点,则像是一位位博学的智者,在给我讲述纳兰容若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故事,讲述他的人生经历如何渗透到他的词作之中。我能从中了解到,那些看似柔情似水的词句,往往也饱含着他对家国、对朋友、对爱情的深切情感。通过这些评点,我仿佛能穿越时空,置身于清代那个文人雅士云集的时代,与纳兰容若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这种沉浸式的阅读方式,让我对纳兰词的理解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更深刻地体悟到其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烙印和个人情感的重量,这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温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足够让人眼前一亮,采用了较为复古的纸质封面,摸上去有种温润的触感,仿佛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书名的“纳兰词”几个字采用烫金工艺,在光线下闪耀着低调的光泽,旁边辅以素雅的梅花图案,简洁而不失格调。打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字体,排版疏朗有致,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有拥挤感。每一页的留白也恰到好处,让人在品读词句时,能有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和回味。我特别喜欢它所采用的纸张,不是那种过于光滑的铜版纸,而是略带哑光的道林纸,墨迹不易晕染,用荧光笔做标记也不会显得突兀。细节之处,比如书脊的装订,都显得非常牢固,相信能够经受住反复翻阅的考验。整体而言,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给人一种高品质的享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能让我在捧读纳兰词时,获得一种由内而外的愉悦感,从一开始就奠定了沉浸式阅读的基调。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最先关注的就是它的注释和评点部分,这绝对是这本“名家注评本”的灵魂所在。翻开任何一首词,都会看到作者在词句下方细致入微的注解,不仅解释了生僻的字词,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了词语背后的文化意蕴和历史典故。有时候,一个看似寻常的词,在名家注评的解读下,立刻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让我对词句的理解上升到了全新的高度。评点部分更是精彩纷呈,不同的名家视角各异,有的着重于词的艺术手法,分析其遣词造句的精妙;有的则侧重于词的情感内核,解读纳兰词中那份缠绵悱恻的忧伤与无奈;还有的则会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学史背景下进行比较和评价。这些评点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扇窗户,让我能从多个维度去欣赏纳兰词的伟大之处,甚至能在不同的解读中找到共鸣,或者激发出新的思考。这种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远比单纯地阅读词句本身要丰富得多,也更能帮助我理解纳兰容若作为一代词宗的深厚功底。

评分

我觉得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的“多层次解读”。过去我读纳兰词,往往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去理解,但很多时候,一些情感和意境会显得有些模糊,难以捉摸。而这本注评本,通过汇集不同名家的观点,像是为我提供了一个观察纳兰词的“万花筒”。有些评点非常直白,直接点出词句的艺术技巧,比如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使得表达更加生动;有些则更侧重于情感的分析,揭示词人内心的细腻波动;还有些评点则非常有“温度”,将词人的人生际遇与词句联系起来,让我体会到词句背后那份真实的情感力量。这种多角度的解读,让我能从不同的侧重点去欣赏同一首词,有时候甚至会发现,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完全理解的词句,在看了某位名家的评点后,又有了全新的领悟。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对纳兰词的认知,也让我更加佩服纳兰容若的才华,原来他的词,是如此的“耐读”,经得起反复的揣摩和品味。

评分

我一直对纳兰词的意境非常着迷,总觉得那些寥寥数语背后,隐藏着一个深邃而细腻的世界。这本书的注释和评点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份“意境”的探索欲。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注释并非仅仅是字面意思的解释,而是融入了对词句在整个语境下所能引发的情感联想的引导。例如,当读到“人生若只如初见”时,注解部分会引申出更多关于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而评点则可能从哲学层面探讨“初见”之美好与现实的残酷对比。这种处理方式,让我不仅仅是在“看”字,更是在“感受”词的氛围。一些评点还会描绘出词句所描绘的场景,仿佛身临其境,我能想象出江南烟雨的朦胧,塞北风沙的苍凉,或是闺阁中的幽怨。这种“意境”的呈现,让纳兰词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一种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我常常在读完一首词后,会停下来,闭上眼睛,让脑海中的画面和情感在心中流淌,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体验。

评分

还有一本纳兰辞,看完再说

评分

封面设计的很唯美,印刷质量也很好,尤其是看到自己想看的书,心情真的很好,可以认认真真的把这书读完,棒棒的?????????????????????????????????????

评分

用来学习心经的 还不错 解释的也可以

评分

好书需要慢慢品味

评分

不错不错,十分精美,装逼利器

评分

凑单买的,读读还是挺好的。

评分

我们一起来研读纳兰的悲伤情感,及人生。好诗好词!

评分

不错不错,非常喜欢,在这阅读中。

评分

很漂亮,物流很快,超级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