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词大雅 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2014“中国好书”获奖作者、词学宗师叶嘉莹女士新力作。在中国及海外,叶嘉莹是当今传播中华古典诗词表达出色的人。她的语言有一种魔力,将读者不知不觉地带入诗词优美的境界。她对词的评赏,细腻精到,跟着她的解说,读词没有任何障碍。
叶嘉莹先生其他著作请见:
海报:
词,是一种传统的文学体裁。因为它篇幅短小,且常常描绘文人眼中难逃浮浪浅薄的美女和爱情,历来被称为“艳科”“小词”。小词如何从爱情的品格升华到人生的境界,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修养?读者又如何能够从小词中领略这种修养和境界?叶嘉莹女士将为您细细评赏,虽小词,大雅存焉。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并在淡江大学与辅仁大学任兼职教授。1960年代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曾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再度赴美,在耶鲁大学、印地安那大学讲学,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自1970年代末返大陆讲学,先后任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客座教授,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设立“驼庵”奖学金。2008年,荣获中华诗词学会颁发的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2年6月获聘中央文史馆馆员,2013年荣获由中央电视台、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共同主办的“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
叶嘉莹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研,擅长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把当代西方文学概念融会、应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探讨和诠释。她天资敏慧,才思出众,加上典雅细腻的文笔,以及浮世坎坷的忧患经历,使她在谈诗论词之际,以直悟配合精析,见解独到,卓然成家。
第一讲兴于微言
第二讲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
第三讲莺燕不相猜
第四讲感士不遇
第五讲在神不在貌
第六讲三种境界
第七讲美人迟暮
第八讲担荷人类罪恶
第九讲一蓑烟雨任平生
第三讲莺燕不相猜
我刚才讲张惠言的《水调歌头》五首的第一首,我对于张惠言这个作者有了一个简短的介绍,那么他的这个学生,我现在也想简单地介绍一下。
在张惠言的文集里面,有一篇序,这篇不是说我们写一本书,前面写的一个序。古人所谓序,有所谓赠序,就是写一篇文章送给一个朋友,比如说像韩退之《赠孟东野序》之类的,就是送给一个朋友的赠序。在张惠言的文集里边,有一篇文章,叫《赠杨子掞序》,就是送给这个学生的一篇序。不过这篇序虽然是张惠言写的,可是并不是张惠言自己要写给这个学生的,而是代人所作。张惠言有几个学生,其中一个学生要送给这个杨子掞一个赠序,他请老师替他做了。也因为是老师,大概特别欣赏这两个学生,所以张惠言这位老师就替这个学生写了一篇文章赠给那个学生。
那么从这个老师的角度,老师怎么说的呢,老师替他那个学生,赠序的学生说,“先生数言”,他说我们的老师常常提起来说,“子掞可与适道”啊。说这个学生可以跟他“适”,“适”就是往,就是这个学生可以跟他一同去追求学道。这个学道不一定是修行,入到终南山里面去学道,这个学道是我们儒家说的“士志于道”。这是孔子说的,一定要追求的是道,道就是一种最高的,一种做人的理想和标准。
他说老师常常夸奖,说这个学生可以跟他一同去追求儒家的道。而且这个文章里面还有一段话,杨生自述其学道之经历,这个学生要学道。很多学生是听老师说学道,然后说我们也要学道。可是学道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吗?学道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吗?你如果真是要学一个最高的标准,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孟子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你能够做到这样子么?
孔子也曾经说追求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论语》里面有一段说了,有的人是可以跟你论道、谈道,说起来头头是道,可是,没有一丁点儿实行,都是空言、诳言、大言。所以有的人是可以论道,但不能够真正地追求道。有的人“可以适”,就是往,就是追求道,但是不可以立,他站不住脚。他今天这边追求两下,明天那边追求两下,他不能够持守住啊。孔子说“可与立”,就算有一个人他追求一个道,他也守住了,他立定了,孔子说,还不可“与权”呢。权就是权力的权,也就是权变之权。他说有的人是论道,可与言,你可以跟他说,但是你不能跟他“适道”,不能够追求;你可以跟他去适,去追求这个道了,他不可“与立”,他不能持守住,他今天也追求明天也追求,这边走两步那边走两步,他不可以立;可是孔子说还有一个最高的境界,是“可与立”,还要“可与权”呢!就算有一个人,他要追求道,他也持守住了,但是他不知道权变,也不行。
孟子说,圣人有几种。“伯夷,圣之清者也”,反正我身上不能沾上一点污秽,圣之清者;“伊尹,圣之任者也”,可以五就汤,五就桀;“柳下惠,圣之和者也”,不羞污君,不耻恶名,我侍奉一个国君,这个国君不是一个理想的国君,我做了这件事情被你们大家不谅解,我不畏惧,我不逃避。像伯夷,如果我做了这件事情是不合乎清者的道德,我就不做,因为我不愿意玷污我清者的持守。而柳下惠,我不怕我自己的玷污,该做我就做了,所以每个人的持守不同。而孔子,孟子说是“圣之时者也”。应该清的时候就清,应该任的时候就任,应该和的时候就和,那是权,那就是权变。权是一个秤杆,上面有个秤砣,你要让它保持平衡,你不能老在这里,这边重了这边就斜下去,这边轻了那边又斜下去了,所以你要随时调整你这个秤砣,你才能保持它的平衡。
但是一般人,没有这个调整的智慧,能够认定一个法则遵守就不错了,是不可“与权”。所以追求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张惠言说,这个学生自述其为道的经过,说“子掞尝自言:‘自吾闻仁义之说,心好焉。’”我听老师讲到道,讲到仁,讲到义,我内心也向往,我也要追求。“既读书,则思自进于文词。”我听老师教我们读书、读文章,我也想把文章写好。所以老师说道,我也想追求道;老师说文,我也想学文。可见杨生确有好学向道之心。不过杨生也曾经说他有过内心的矛盾,谓其往往“忽然而生不肖之心”,可是他忽然间会动了一些不好的念头;有“乖沴之气”,有一种邪恶的、不正当的气;“类有迫之者”,我也不愿意做这样的坏事,不愿意有这样不好的念头,可是不知道怎么样我就有了,我就做了。这种矛盾跟痛苦,也是一个好学向道之人可贵的一种反思。所以现在张惠言就勉励他的学生,在追求道的时候,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怎样去面对。
现在我们就讲第三首了。刚才我们是讲,说是春天,上天给了我们这么美好的春天,可是你如果不能够留住春天,春天不能够留住吗?他说春天就在你的心里啊!“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还有什么样的遭遇,还有什么样的试探,还有什么样的可能会发生?所以第三首,张惠言就又写了一种情况。很妙的,那真的是小词之中的一种修养与境界,非常微妙,微言。
“疏帘卷春晓,蝴蝶忽飞来。”写得真的是美!“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疏帘卷春晓,蝴蝶忽飞来。”把帘子打开,“疏帘卷春晓”是一个春天,一个早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疏帘卷春晓,蝴蝶忽飞来”。一个春天的早晨,你把帘子一卷开,就有一只蝴蝶飞来了,“蝴蝶忽飞来”。而且你的帘外,你的窗外,不只有蝴蝶飞来,还有什么?“游丝飞絮无绪,乱点碧云钗”,外边有游丝。春天有很多游丝,科学家说,游丝就是春天的昆虫的分泌物,游丝,还有柳絮,满空中都是那春天的诱惑,游丝飞絮。“无绪”,它没有一个条理,也没有一个道理,它就飞到你的身边,还飞到你的头上,“乱点碧云钗”。作为一个女子,头上插着一个碧玉的、翠绿色的玉簪,是“碧云钗”,而那游丝飞絮,就缭绕到你的玉簪钗头之上了。韦庄写过一首词,说:“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那春天的花落得你满头都是,游丝飞絮,就绕在你的玉钗上了。“游丝飞絮无绪,乱点碧云钗”,不是你的选择,就是春天来了,春天的蝴蝶就来了,春天的游丝飞絮,就沾惹在你的头上了。于是你就被那个蝴蝶,被那游丝飞絮惹动了。你就动了情,你又动了心,“肠断江南春思,黏着天涯残梦,剩有首重回”。
李商隐有一首诗,他说“飒飒东风细雨来”。飒飒是风雨的声音,东风,春天的风,伴随着春风,伴随着飒飒的风声,还飘来了春雨。“飒飒东风细雨来”,春天真的来了,不再是那寒冷的风雪了。“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芙蓉就是荷花,那荷花塘的上面就响起了春雷。我们古人说,冬天万物都伏藏了,虫子都藏在地下了,春雷一响,惊眠起蛰,把那些昆虫都惊醒了。植物惊醒了,昆虫也惊醒了,人也醒了。什么醒了?你的感情就醒了。
……
《迦陵讲演集:小词大雅 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它自带一种静谧而又厚重的光芒。我之所以选择它,源于对叶嘉莹先生学识的敬仰,以及对“词”这一文学体裁的深深着迷。那些在岁月长河中闪耀的词句,总是能在不经意间触动心弦,唤醒深藏的情感。我尤其好奇,叶先生将如何阐述“修养”与“境界”这两个概念在词学中的重要性。在我看来,一首好的词,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作者生命体验与艺术才华的结晶。它需要作者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对情感的细腻体察,才能创作出真正具有“大雅”之气的作品。我期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词的创作规律,学习如何去欣赏词的精妙之处,甚至,能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出一种更为平和、更为深刻的“修养”,从而达到一种更为超然的“境界”。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种精神上的探索,一次与古典文化的深度对话。
评分甫一拿到《迦陵讲演集:小词大雅 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这本书,我便感受到一股温润如玉的气息扑面而来。叶嘉莹先生,这位令人景仰的学者,她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对古典文化的一份坚守与热爱。我深知,词之美,在于其“言有尽而意无穷”,在于其“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而“修养”与“境界”二词,更是将词的艺术追求提升到了一个精神的高度。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窥见叶先生是如何将她对词的深刻理解,以一种易于接受又引人入胜的方式传递给读者。我希望她能带领我穿越历史的烟尘,去触摸那些词人创作时的心境,去感受他们笔下的悲欢离合,去理解那些看似寻常的景物如何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词学著作,我更将其视为一份精神的馈赠,一份通往古典精神世界的邀请函,让我有机会去滋养自己的灵魂,去体悟何为真正的“大雅”。
评分《迦陵讲演集:小词大雅 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这本书,当我第一次在书店瞥见它时,就被它的名字深深吸引。“迦陵”——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仿佛能穿越时空,将人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而“小词大雅”,更是点出了词这种文学形式的精髓,它虽篇幅不长,却能容纳万千情思,展现出深沉雅致的艺术魅力。叶嘉莹先生的名字,更是如雷贯耳,她是中国当代最受人尊敬的古典文学研究大家之一,她的讲解,总是那么透彻、深刻,并且充满人文关怀。翻开这本书,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对词学理论的梳理,更希望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她对中华古典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以及她那份对人生、对艺术的独特感悟。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词的“修养与境界”?我迫切地想通过阅读,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字句背后的精神世界,去体会那些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书的封面设计也十分考究,简洁却不失格调,传递出一种沉静而又饱满的力量,让人一眼便能感受到其内容的深邃与不凡。它不仅仅是一本讲词的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星河。
评分拿到《迦陵讲演集:小词大雅 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如水墨般淡雅的书封,一种宁静致远的古典美扑面而来。我一直对词这种文学体裁怀有特殊的感情,它不像诗歌那样激越豪迈,也不似散文那样铺陈直叙,而是以一种婉转曲折、含蓄蕴藉的方式,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叶嘉莹先生,作为词学研究的巨擘,她的名字本身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我曾拜读过她的一些文章,总能被她那精辟的见解和深厚的学养所折服。这次的《迦陵讲演集》,我尤其关注其“修养与境界”的阐述。我理解,“修养”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功夫,更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注入的情感、思想以及对人生的体悟。而“境界”,则是指词作品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和精神境界。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如何通过对词的深入学习,来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进而感悟更深层次的人生哲理?我期待能从中获得启迪,学习如何鉴赏词的美,如何体会词中蕴含的深邃情感,如何将这份古典的韵味融入当下的生活,让生命也因此增添几分诗意与雅致。
评分《迦陵讲演集:小词大雅 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这本书,就其书名而言,便已经勾勒出一条清晰的阅读路径:从“小词”的体式,到“大雅”的境界;从叶嘉莹先生的“讲演”,到读者自身的“修养”。我一直认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事物细微之处的捕捉和对情感深层面的挖掘。而词,恰恰是这种文学特质的极致体现。它用简练的文字,勾勒出复杂的情感世界;用凝练的意象,传达出丰富的人生况味。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跟随叶嘉莹先生的脚步,深入品味那些流传千古的经典词篇,去理解它们为何能够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一种“修养”的方式——如何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阅读与感悟,来提升自己对生活、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培养一种平和而又深刻的态度。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构建起一套属于自己的词学鉴赏体系,并且将这种学习转化为一种内在的品质,这正是我对它充满期待的原因。
评分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
评分讲授古典文学是很难的。好诗好词,许多时候是无法讲明白的。短短的几句话,却仿佛是天地般的深广。讲了,就浅薄了。可不讲,许多学生连明白这点浅薄的机会都没有。叶嘉莹先生有段话,我很喜欢。大意是不是说想着对不起程度差的学生,而是想着不能对不起陶渊明、李太白他们写出来的诗篇。
评分挺好的,发货速度极快,第二天就到了。京东物流是强大。
评分书印刷质量很好,精美,内容正是需要的,好。
评分老师要求买的寒假必读书,在购买京东还是挺方便的。
评分叶嘉莹先生的书都是很不错了,已经买了好几本了,值得反复体会学习研究的,非常喜欢
评分诗词文章本身的含义除了作者,其他人的解读未必与作者本意一致。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时代和不同经历、阅历的人,去解读诗词文章,没有好与不好,但能给读者带来不同的体会与收获。
评分送货速度较快,好书慢慢欣赏!
评分方便快捷。方便快捷。方便快捷。方便快捷。方便快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