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60多年来畅销的林徽因散文经典,全新彩绘精装,典雅唯美,文字让你暖到落泪。
胡适眼中的“中国一代才女”,让徐志摩、金岳霖、梁思成三大才子痴迷钟爱一生的女神。
一代风华绝世佳人,才华横溢倾倒众生。
内容简介
林徽因的散文温润柔美,典雅端庄,立意高格,意境悠长,如行云流水,又如春风拂面。她的文字拥有越过时间的魅力,笔下流露出对民间百态的深谙,让读者通过文字真实地了解“一代才女”的所思所感。精选其细腻深情的散文《悼志摩》《惟其是脆嫩》《一片阳光》《彼此》等,汇编成集,配以精美插图,全彩印刷,极具收藏价值。
作者简介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福建闽侯人。中国著名诗人、作家、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少年成名,游历世界,遍访欧美,学贯中西;后半生经历战乱,颠沛流离。丰富而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她的诗文,篇篇透彻洞明,句句清新开朗,自然天成。
她一生在文学方面著述不多,但均属佳作。代表作有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散文《一片阳光》、译作《夜莺与玫瑰》等。
内页插图
目录
悼志摩
惟其是脆嫩
山西通信
窗子以外
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蛛丝和梅花
文艺丛刊小说选题记
究竟怎么一回事
彼 此
一片阳光
窘
九十九度中
钟 绿
吉 公
文 珍
绣 绣
致胡适
致沈从文
致梁思庄
给梁再冰
致费正清 费慰梅
致傅斯年
致金岳霖
致梁思成
附:徐志摩致林徽因
精彩书摘
一片阳光
放了假,春初的日子松弛下来。将午未午时候的阳光,澄黄的一片,由窗棂横浸到室内,晶莹地四处射。我有点发怔,习惯地在沉寂中惊讶我的周围。我望着太阳那湛明的体质,像要辨别它那交织绚烂的色泽,追逐它那不着痕迹的流动。看它洁净地映到书桌上时,我感到桌面上平铺着一种恬静,一种精神上的豪兴,情趣上的闲逸;即或所谓“窗明几净”,那里默守着神秘的期待,漾开诗的气氛。那种静,在静里似可听到那一处琤琮的泉流,和着仿佛是断续的琴声,低诉着一个幽独者自娱的音调。看到这同一片阳光射到地上时,我感到地面上花影浮动,暗香吹拂左右,人随着晌午的光霭花气在变幻,那种动,柔谐婉转有如无声音乐,令人悠然轻快,不自觉地脱落伤愁。至多,在舒扬理智的客观里使我偶一回头,看看过去幼年记忆步履所留的残迹,有点儿惋惜时间;微微怪时间不能保存情绪,保存那一切情绪所曾流连的境界。
倚在软椅上不但奢侈,也许更是一种过失,有闲的过失。但东坡的辩护:“懒者常似静,静岂懒者徒”,不是没有道理。如果此刻不倚榻上而“静”,则方才情绪所兜的小小圈子便无条件地失落了去!人家就不可惜它,自己却实在不能不感到这种亲密的损失的可哀。
就说它是情绪上的小小旅行吧,不走并无不可,不过走走未始不是更好。归根说,我们活在这世上到底最珍惜一些什么?果真珍惜万物之灵的人的活动所产生的种种,所谓人类文化?这人类文化到底又靠一些什么?我们怀疑或许就是人身上那一撮精神同机体的感觉,生理心理所共起的情感,所激发出的一串行为,所聚敛的一点智慧——那么一点点人之所以为人的表现。宇宙万物客观的本无所可珍惜,反映在人性上的山川草木禽兽才开始有了秀丽,有了气质,有了灵犀。反映在人性上的人自己更不用说。没有人的感觉,人的情感,即便有自然,也就没有自然的美,质或神方面更无所谓人的智慧,人的创造,人的一切生活艺术的表现!这样说来,谁该鄙弃自己感觉上的小小旅行?为壮壮自己胆子,我们更该相信惟其人类在这类情绪的驰骋,实际的世间才赓续着产生我们精神所寄托的文物精萃。
此刻我竟可以微微一咳嗽,乃至于用播音的圆润口调说:我们既然无疑的珍惜文化,即尊重盘古到今种种的艺术——无论是抽象的思想的艺术,或是具体的驾驭天然材料另创的非天然形象——则对于艺术所由来的渊源,那点点人的感觉,人的情感智慧(通称人的情绪),又当如何地珍惜才算合理?
但是情绪的驰骋,显然不是诗或画或任何其他艺术建造的完成。这驰骋此刻虽占了自己生活的若干时间,却并不在空间里占任何一个小小位置!这个情形自己需完全明了。此刻它仅是一种无踪迹的流动,并无栖身的形体。它或含有各种或可捉摸的素质,但是好奇地探讨这个素质而具体要表现它的差事,无论其有无意义,除却本人外,别人是无能为力的。我此刻为着一片清婉可喜的阳光,分明自己在对内心交流变化的各种联想发生一种兴趣的注意,换句话说,这好奇与兴趣的注意已是我此刻生活的活动。一种力量又迫着我来把握住这个活动,而设法表现它,这不易抑制的冲动,或即所谓艺术冲动也未可知!只记得冷静的杜工部散散步,看看花,也不免会有“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的情绪上一片紊乱!玲珑煦暖的阳光照人面前,那美的感人力量就不减于花,不容我生硬地自己把情绪分划为有闲与实际的两种,而权其轻重,然后再决定取舍的。我也只有情绪上的一片紊乱。
情绪的旅行本偶然的事,今天一开头并为着这片春初晌午的阳光,现在也还是为着它。房间内有两种豪侈的光常叫我的心绪紧张如同花开,趁着感觉的微风,深浅零乱于冷智的枝叶中间。一种是烛光,高高的台座,长垂的烛泪,熊熊红焰当帘幕四下时各处光影掩映。那种闪烁明艳,雅有古意,明明是画中景象,却含有更多诗的成分。另一种便是这初春晌午的阳光,到时候有意无意的大片子洒落满室,那些窗棂栏板几案笔砚浴在光霭中,一时全成了静物图案;再有红蕊细枝点缀几处,室内更是轻香浮溢,叫人俯仰全触到一种灵性。
这种说法怕有点会发生误会,我并不说这片阳光射入室内,需要笔砚花香那些儒雅的托衬才能动人,我的意思倒是:室内顶寻常的一些供设,只要一片阳光这样又幽娴又洒脱地落在上面,一切都会带上另一种动人的气息。
这里要说到我最初认识的一片阳光。那年我六岁,记得是刚刚出了水珠以后——水珠即寻常水痘,不过我家乡的话叫它做水珠。当时我很喜欢那美丽的名字,忘却它是一种病,因而也觉到一种神秘的骄傲。只要人过我窗口问问出“水珠”么?我就感到一种荣耀。那个感觉至今还印在脑子里。也为这个缘故,我还记得病中奢侈的愉悦心境。虽然同其他多次的害病一样,那次我仍然是孤独的被囚禁在一间房屋里休养的。那是我们老宅子里最后的一进房子;白粉墙围着小小院子,北面一排三间,当中夹着一个开敞的厅堂。我病在东头娘的卧室里。西头是婶婶的住房。娘同婶永远要在祖母的前院里行使她们女人们的职务的,于是我常是这三间房屋唯一留守的主人。
在那三间屋子里病着,那经验是难堪的。时间过得特别慢,尤其是在日中毫无睡意的时候。起初,我仅集注我的听觉在各种似脚步,又不似脚步的上面。猜想着,等候着,希望着人来。间或听听隔墙各种琐碎的声音,由墙基底下传达出来又消敛了去。过一会儿,我就不耐烦了——不记得是怎样的,我就蹑着鞋,挨着木床走到房门边。房门向着厅堂斜斜地开着一扇,我便扶着门框好奇地向外探望。
那时大概刚是午后两点钟光景,一张刚开过饭的八仙桌,异常寂寞地立在当中。桌下一片由厅口处射进来的阳光,泄泄融融地倒在那里。一个绝对悄寂的周围伴着这一片无声的金色的晶莹,不知为什么,忽使我六岁孩子的心里起了一次极不平常的振荡。
那里并没有几案花香,美术的布置,只是一张极寻常的八仙桌。如果我的记忆没有错,那上面在不多时间以前,是刚陈列过咸鱼、酱菜一类极寻常俭朴的午餐的。小孩子的心却呆了。或许两只眼睛倒张大一点,四处地望,似乎在寻觅一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那片阳光美得那样动人?我记得我爬到房内窗前的桌子上坐着,有意无意地望望窗外,院里粉墙疏影同室内那片金色和煦截然不同趣味。顺便我翻开手边娘梳妆用的旧式镜箱,又上下摇动那小排状抽屉,同那刻成花篮形的小铜坠子,不时听雀跃过枝清脆的鸟语。心里却仍为那片阳光隐着一片模糊的疑问。
时间经过二十多年,直到今天,又是这样一泄阳光,一片不可捉摸,不可思议流动的而又恬静的瑰宝,我才明白我那问题是永远没有答案的。事实上仅是如此:一张孤独的桌,一角寂寞的厅堂。一只灵巧的镜箱,或窗外断续的鸟语,和水珠——那美丽小孩子的病名——便凑巧永远同初春静沉的阳光整整复斜斜地成了我回忆中极自然的联想。
……
前言/序言
《生之絮语:于喧嚣中寻迹宁静》 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叶孤舟,载着过往的回忆,驶向未知的远方。而那些不经意间触碰心灵的片段,那些在日常生活的缝隙里悄然绽放的温柔,如同暗夜里的星辰,又似清晨的露珠,以其独特的光泽,滋养着我们的灵魂。本书《生之絮语:于喧嚣中寻迹宁静》便是这样一本,它不追求宏大的叙事,不刻意煽情,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笔触,捕捉那些生命中转瞬即逝却又意味深长的宁静时刻。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城市的霓虹灯闪烁着欲望的光芒,媒体的浪潮裹挟着各种喧嚣。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时常感到疲惫,感到迷失,仿佛在无边的洪流中挣扎,而那份内心的平静,似乎变得遥不可及。然而,宁静并非一定要远遁尘嚣,在人迹罕至的山林,或是在香火缭绕的古刹。它更像是一种内在的觉醒,一种与自我对话的能力,一种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依然能够感知细微之美、珍视简单之物的智慧。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对生活有着敏锐洞察力、对文字怀揣着真挚情感的写作者。他/她没有林徽因那样的家国情怀与时代背景,也并非梁实秋笔下对日常琐事的细致描摹,但字里行间却流淌着一种属于当下的、属于个体生命体验的独特韵味。他/她将目光投向了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平凡日子,那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瞬间:清晨窗外鸟儿的啁啾,午后阳光穿透叶隙投下的斑驳光影,黄昏时分街灯初上时的寂静,抑或是一个人静静地品味一杯热茶的温暖。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场景,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了生命的光辉,展现出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 翻开本书,你会走进一个由文字构筑的静谧花园。在这里,没有催促,没有评判,只有你与作者一同缓缓踱步,感受文字散发出的淡淡清香。你会读到关于童年记忆的碎片,那些曾经的玩具、游戏的场景,虽然模糊,却承载着纯真与快乐,是构成我们生命底色的重要元素。作者会带你回忆起那些年少时的烦恼与憧憬,那些青涩的爱恋与友情,它们或许带着一丝遗憾,却也因为时间的沉淀,化为一种温暖的慰藉。 书中的一些篇章,会让你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并非刻意赞颂自然的伟大,而是从中捕捉那些细微的和谐。比如,一颗在风中摇曳的野草,一片在雨后泛着光泽的叶子,一只在墙角孤独爬行的蜗牛。这些生命,它们以最原始、最纯粹的方式存在着,不被世俗的功利所干扰,自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宁静。作者通过描绘这些景象,引导读者去感受生命的多样性与韧性,去体会“万物皆有灵”的感悟。 在人际交往方面,本书也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社交的规则所困扰,被虚伪的客套所疲惫。作者所描绘的,是那些真正触及心灵的交往:一次促膝长谈,一次眼神的默契,一次无声的陪伴。这些看似简单的互动,却能给予我们最深的慰藉与力量。作者通过讲述自己或他人的经历,展现出人与人之间真诚连接的宝贵,以及在付出与接受中,所体会到的那份由衷的喜悦与安宁。 本书并非说教,也非心灵鸡汤。它更像是一种陪伴,一种引导。当你感到生活乏味,当你被焦虑所困扰,当你渴望一份宁静,不妨拿起这本书,在字里行间寻找共鸣。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那些在平凡日子里闪耀着光芒的时刻,那些不经意间被我们捕捉到的美好。这些美好,可能是一缕阳光,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会心的微笑,它们共同汇聚成一股无形的力量,帮助我们拂去内心的尘埃,让我们重新找回生活的温度与色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富有诗意。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同时,文字又保持着一种克制的美感,不矫揉造作,不刻意煽情,仿佛一位老友在低语,娓娓道来,却字字珠玑。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让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一种享受,一种精神的滋养。 《生之絮语:于喧嚣中寻迹宁静》并非一本让你在读完后就能立刻超凡脱俗的书,但它能够在你心中播下一颗颗宁静的种子。它鼓励你去留意身边那些被忽略的风景,去感受那些被遗忘的情感,去倾听那些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它告诉我们,宁静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我们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里,藏在我们每一次与自我的真诚对话中,藏在我们每一次对生命细微之处的体察里。 在这本书中,你不会看到大起大落的情节,也不会有惊心动魄的事件。它所呈现的,是生命的常态,是生活本身。作者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观察、去思考、去表达。他/她让我们明白,即使身处人生的泥沼,即使面对命运的无常,我们依然可以选择以一种平和、从容、感恩的心态去面对。这份内心的平和,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本书的每一个篇章,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小确幸”。或许是作者在某个雨天,看着窗外雨滴滑落,思绪飞扬;或许是他在一次散步中,偶遇了一位有趣的陌生人,短暂的交流却让他心生暖意;或许是他在整理旧物时,翻出了一封泛黄的书信,勾起了尘封的记忆。这些细小的生活片段,被作者用真诚的笔触记录下来,它们如同涓涓细流,汇入读者的心田,带来一丝慰藉,一丝启发。 阅读《生之絮语:于喧嚣中寻迹宁静》,就像是在疲惫的人生旅途中,停下来歇歇脚,喝一杯清茶,看看窗外的风景。它提醒我们,生命的美好,往往藏在最不经意的地方。它鼓励我们,即使在忙碌的生活中,也不要忘记给自己留一份宁静,留一份独处的时间,去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一场温柔的对话。 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给予你多少“答案”,而在于它能够引发你多少“思考”。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也让我们看到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当我们学会去捕捉这些瞬间,去品味这些美好,我们的生命,便会因此而更加丰盈,更加宁静。 这是一本值得你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或许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它不会让你瞬间改变什么,但它会悄悄地影响你,让你在日后的生活中,更加懂得去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己的那份“无意的宁静”。它将伴随你,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内心的力量,找到生命的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