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辛词说

苏辛词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随 著
图书标签:
  • 词学
  • 苏轼
  • 宋词
  • 文学
  • 古典诗词
  • 文化
  • 艺术
  • 鉴赏
  • 诗词解读
  • 苏辛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122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2830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家诗苑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0
字数: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2015中国好书获奖图书《苏辛词说》阅读大家经典、感受大家风范、欣赏古典诗歌、探寻诗意生活。

内容简介

  2015中国好书《苏辛词说》针对苏东坡和辛弃疾的词进行了见解独到的解说,具有浓厚的独创特色与重要的代表意义。本书的文章篇篇珠玉,精义名言,络绎奔会,能给读者带来极大的启迪与享受。

作者简介

  顾随(1897—1960),字羡季,别号苦水,晚号陀庵。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一生执教并从事于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先后执教于山东青州中学、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以及燕京、北平、中法、北京、中国、辅仁、北京师范等学校。1960年9月6日顾随卒于天津马场道河北大学住所。顾随著述颇丰,有《稼轩词说》《东坡词说》《元明残剧八种》《揣龠录》《佛典翻译文学》等多种学术著作问世,并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现有《顾随全集》行世。

目录

稼轩词说
词目
词目 后记
自序
上卷
贺新郎
念奴娇
沁同春
满江红
水龙吟
八声甘州
汉宫春
祝英台近
江种子
破阵子

下卷
感皇恩
青玉案
临江仙
鹧鸪天
鹊桥仙
鹊桥仙
西江月
清平乐
南歌子
生查子
东坡词说
词目
前言
永遇乐
洞仙歌
术兰花令
西江月
临江仙
定风波
南乡子
南乡子
蝶恋花
减字木兰花
附录
念奴娇
水调歌头
水龙吟·
蝶恋花
卜算子
后叙

精彩书摘

  《苏辛词说》:
  稼轩居士花下与郑使君惜别醉赋。侍者飞卿奉命书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日对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
  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
  榆荚阵,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鸡。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
  花下伤离,醉中得句,侍儿代书,此是何等情致。待到一口气将九十许字读罢,有多少人嫌他忒煞质直。杜少陵诗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杨诚斋涛却说:“霜干皴枝臂来大,只著寒花三两个。”若只许他蜀中黄四娘家千朵万朵,不许他绍兴府学门前寒花霜干得么?换头自“榆荚阵”直至“怎禁鹈鹅”,虽非金声玉振,要是斩钉截铁,一步一个脚印,正是辛老子寻常茶饭,随缘生活。及至“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多少人赞他前用《离骚》,后用《论语》,真乃运斤成风手段。苦水却不如是说。若谓冉冉出屈子,栖栖出圣经,所以好,试句花共柳、蜂和蝶,又有何出处?上面恁么冠冕堂皇,底_下恁么质俚草率,岂非上身纱帽圆领,脚下却著得一双草鞋?须看他“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怎的般风姿?“是柄栖者蜂和蝶”是怎的般情绪?要在者里,体会出一个韵宁来,方晓得稼轩何以不求与古人异,而自与古人不同;何以虽与古人不同,却仍然与古人神合。隔岸观火之徒动是说“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苦水却笑他如何不说,虽非本色,要极天下之工乎?且夫所谓本色者何也?山定是青,水定是绿,天定是高,地定是卑,若是之谓本色欤?大家如此说,我不如此说,便非本色。苟非真切体会,纵如此说了,又何异瞎子所云之“诸公所笑,定然不差”?假如真切体会了,便不如此说,亦何尝不是本色?且稼轩如此写,岂非正是稼轩本色乎?若谓只是太粗生,则何不思:无性情之谓粗,没道理之谓粗,稼轩此词,至情至理,粗在甚么处?你道涂粉抹脂,便是细么?揭起那一层涂抹,十足一个黄脸婆子,面疱雀斑,青痣黑疤,累积重叠,细在甚么处?
  ……
《苏辛词说》是一部专注于探讨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与辛弃疾词风异同的学术专著。本书不旁及二人其他文体创作,亦不涉及其生平事迹的详尽钩沉,而是聚焦于两位词坛巨匠在词这种文学体裁上所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风貌及其深层原因。 本书的写作初衷,源于作者对中国词史发展脉络中“苏辛”二字所代表的辉煌成就与复杂传承的深切关注。苏轼,以其豪放旷达的风格,将词从“艳科”的窠臼中解放出来,赋予其更广阔的题材和更深沉的思想;辛弃疾,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之风,更将爱国情怀与军事斗争的硝烟熔铸于词中,使其成为宋词豪放派的集大成者。然而,他们之间并非简单的师承关系,二人的词风既有共通之处,又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的背后,是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思想观念、艺术追求乃至所处时代风气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苏辛词说》旨在层层剥茧,深入浅出地剖析这些异同,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详尽的学术视角。 全书结构清晰,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 词之变迁与苏辛的时代背景 本章首先简要梳理了宋词从晚唐五代至北宋初期的发展轨迹,特别是词体如何从闺阁情爱、羁旅愁思的狭窄天地,逐渐走向更为开阔的抒情空间。随后,重点阐述了北宋中期苏轼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包括理学思潮的兴起、科举制度的变迁、文人政治的氛围等,分析这些因素如何为苏轼词风的形成奠定了思想与文化基础。接着,将目光转向南宋,分析辛弃疾所面对的政治格局,特别是北宋灭亡、金人南侵、朝廷偏安一隅的严峻现实,论述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如何深刻影响了辛弃疾词中强烈的家国情怀与悲壮色彩。本章的目的是为理解苏辛词风的异同提供宏观的时代语境,帮助读者认识到他们的创作并非凭空而生,而是与时代脉搏息息相关。 第二章 苏轼词风的开拓与演进 本章专注于苏轼词的艺术特质。首先,详细阐述苏轼词的“豪放”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分析其敢于突破传统词的题材限制,将咏物、怀古、说理、记游等内容融入词中,并探讨他如何以“以诗为词”的手法,提升了词的文学品格。其次,深入剖析苏轼词的语言特点,例如其雄健、洒脱、富于变化的句式,以及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夸张,如何共同构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书中将引用大量苏轼代表性词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等,对其语言技巧、意象选择、情感表达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同时,本章也将探讨苏轼词的“旷达”情怀,分析其人生际遇中的失意与豁达如何在他笔下转化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与超然物外的艺术境界。 第三章 辛弃疾词风的承继与超越 本章将聚焦于辛弃疾的词创作。首先,明确辛弃疾词风在继承苏轼豪放传统方面的表现,分析他如何继承了苏轼在题材和风格上的突破,进一步拓展了词的抒情疆域。随后,重点突出辛弃疾词的“英雄气”与“报国志”,分析其词作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是如何贯穿始终的。本书将仔细考究辛弃疾词中常见的军事意象、历史典故,以及那些充满激情与血性的诗句,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永遇乐·京口瓜洲一水间》、《青玉案·元夕》等,分析这些元素如何共同塑造了其词作的独特风格。本章还将探讨辛弃疾在艺术手法上的创新,例如其铺叙叙事、拗句的运用,以及其词中“酒”的象征意义,如何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他的词风。 第四章 苏辛词中的人生况味比较 本章将进入苏辛词风异同的核心比较。首先,在“人生况味”这一维度上,比较两位词人在面对人生失意、仕途坎坷时的不同心态与表达方式。苏轼的豁达、超然,如何在词中转化为对生命本真的关照和对自然万物的欣赏?辛弃疾的悲愤、激昂,又如何在词中体现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壮志难酬的扼腕?书中将通过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青玉案·元夕》等作品的并置分析,以及对《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的对比解读,来揭示他们在人生体验和情感处理上的差异。同时,本章也将探讨他们词作中“乐”与“苦”的辩证关系,分析他们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下,如何通过词的创作来调适心境,实现自我超越。 第五章 意象与情感表达的差异 本章将从更微观的艺术层面,剖析苏辛词在意象选择和情感表达上的区别。首先,分析苏轼词中常见的意象,如月、酒、山、水、云、石等,以及这些意象在他的词中分别承载了怎样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接着,考察辛弃疾词中出现的意象,特别是那些与战争、边塞、故国相关的意象,如刀剑、战马、旌旗、故垒、青山等,分析这些意象如何强烈地抒发了其爱国情怀和悲壮情怀。然后,将对两位词人情感表达的“度”与“范”进行比较,苏轼情感表达的克制与内敛,与辛弃疾情感表达的奔放与淋漓,形成鲜明对比。本书将通过具体词句的分析,如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对亡妻的追思,与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作》中对壮志未酬的慨叹,来印证这种情感表达的差异。 第六章 艺术手法与表现形式的异同 本章将深入探讨苏辛二人在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上的异同。首先,分析苏轼的“以诗为词”以及其对句式、韵律的创新,如何使词的艺术表现力得到极大拓展。接着,考察辛弃疾在词中借鉴史传、散文、民歌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特点,以及其“说理”、“用典”、“铺陈”等手法是如何服务于其宏大的抒情抱负的。本章将重点对比二人词中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方式,分析苏轼是如何将个人情感融入对自然景物和历史事件的描写之中,而辛弃疾又如何将慷慨激昂的政治抒情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巧妙地融合。同时,本章也将探讨二人对“学问”的运用,苏轼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与学识涵养,与辛弃疾词中展现的兵事学识与历史见解,各自是如何体现在其词作中的。 第七章 苏辛词风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对苏辛词风在词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进行总结性的评价。首先,重申苏轼对于词体解放和风格拓展的开创性贡献,以及他对后世词人产生的广泛影响。接着,论述辛弃疾作为豪放派集大成者的地位,他如何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词中,使词成为承载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本书将探讨苏辛二人的词风对南宋及以后词坛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南宋辛稼轩派的形成,以及他们各自在继承与创新中,对中国古典诗词发展的贡献。最后,作者将对此书的研究进行一个简要的回顾,并提出对苏辛词研究的进一步展望,强调苏辛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其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苏辛词说》一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扎实的文本分析,以及清晰的逻辑结构,为读者呈现苏辛二位词坛巨匠独特而又相互辉映的艺术世界。本书的读者对象,不仅包括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也欢迎对词学研究有深入追求的学者和学生。通过对苏辛词风的细致解读,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词的艺术魅力,感受古典文学的无穷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苏辛词说》:一场关于人生哲思的深刻对话 阅读《苏辛词说》,我不仅仅是在品味词作,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人生哲思的深刻对话。书中对苏轼和辛弃疾的解读,并不仅仅停留在文学层面,而是延伸到了他们的人生智慧和哲学思考。我看到了苏轼在困境中的超然物外,看到了辛弃疾在失意中的坚持不懈。他们的词,就像是人生的注解,充满了对世事沧桑的体悟,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作者在引述和分析的过程中,也常常融入自己的思考,让这本书更具启发性。我仿佛在与两位词人,以及作者本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它让我反思自己的人生,思考如何在顺境中保持清醒,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力量。这本书,没有给我直接的答案,却在我的心中种下了思考的种子,让我受益终身。

评分

字句之间的千回百转,情感的共鸣与升华 《苏辛词说》带给我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触动。作者在分析苏轼和辛弃疾的词时,那种对文字的敏感,对情感的捕捉,让我惊叹不已。他能够从几个简单的字词中,解读出词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起伏,那种细腻入微的分析,让我受益匪浅。我曾反复阅读过一些经典的词句,但总感觉隔靴搔痒,无法真正领会其精髓。而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他独特的视角,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仿佛能够跟随词人的思绪,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分享他们的悲欢离合。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让我感到自己与古人之间,并没有因为时空的阻隔而疏远。它让我明白,文学的力量,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触及人类最普遍的情感,并引发深刻的思考。这本书,让我对“感同身受”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热爱那些能够触动灵魂的文字。

评分

初遇苏辛,如饮醇酿,回味悠长 翻开《苏辛词说》的扉页,一股淡淡的书墨香扑鼻而来,仿佛将我带入了那个风雅的宋代。初次接触这位“苏辛”,我带着几分好奇,也有几分期许。从书名上看,它应当是关于苏轼与辛弃疾两位词坛巨擘的深入探讨,但究竟是以何种角度切入,又会呈现怎样的风貌,我心中并无定论。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两位伟大灵魂的对话,在文字的海洋中徜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他们的人生际遇,那些或豪迈、或婉约、或深沉的词作,在作者的解读下,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跳动着生命的热情与时代的脉搏。我沉浸在其中,仿佛能听到苏轼的笑傲风云,也能感受到辛弃疾的壮志未酬,那些千古名句,在作者的引导下,有了新的生命力,让我得以窥见词背后的故事,理解词人创作时的心境。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词的解读,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情怀的写照,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让我对文学,对历史,对人生,都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

超越时空的经典回响,尽在《苏辛词说》 《苏辛词说》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它对于经典永恒魅力的展现。作者巧妙地将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作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展现了它们如何历经岁月洗礼,依然能够引发后人的共鸣。书中对词作的分析,既有对文学技巧的精辟概括,更有对词作背后人文精神的深刻挖掘。我仿佛看到,两位词人的声音,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在我们的耳边回响,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思想,依然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这本书,让我对“经典”二字有了更深的敬畏。它证明了,真正伟大的作品,是可以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的,它们所承载的智慧和情感,永远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与两位伟大的灵魂重逢,他们的光辉,照亮了我的心房,也激励着我去探索更广阔的文学世界。

评分

历史的洪流与词的波澜,在《苏辛词说》中交织 《苏辛词说》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站在历史的长河边,遥望两位巨匠的身影,他们的词,是这长河中闪耀的波光。作者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词学分析,而是将两位词人的生平、政治抱负、人生境遇,与他们的词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仿佛看到了苏轼在黄州贬谪时的孤寂与豁达,也看到了辛弃疾在战场上屡遭挫折的悲愤与不屈。书中对词作的解读,并非孤立的文本分析,而是融入了大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思潮。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两位词人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他们的词,不再是脱离时代的产物,而是时代精神的折射,是个体情感与宏大叙事的融合。每一次阅读,都仿佛在与历史对话,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感受着词人内心的激荡。它让我明白,伟大的文学作品,永远是与它的时代血脉相连的,也唯有理解了时代,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灵魂。

评分

ovi好OK计划

评分

不错的书,儿子喜欢,纸质不错

评分

获奖书,不需赘述,很好,值得入手翻看。

评分

打折买的,质量好,比想象的薄点

评分

我喜欢的书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大家的作品,给人以心灵的救赎。好好读,感悟人生。

评分

很好

评分

挺不错的,很好用,正品,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