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概要 诗词格律十讲(校订重排第3版)

诗词格律概要 诗词格律十讲(校订重排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力 著
图书标签:
  • 诗词格律
  • 诗词创作
  • 古典诗词
  • 格律诗
  • 绝句
  • 律诗
  • 词牌
  • 平仄
  • 对仗
  • 诗词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18505
版次:3
商品编码:1131235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20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推荐1:名家名作
  王力先生是我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精通音韵学、诗律学、语法学等领域。本书是其为普及诗词格律学,特地提炼而成的精品。
  推荐2:诗词名篇
  《诗词格律概要 诗词格律十讲》所选诗词皆为传世经典,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格律标准。
  推荐3:讲解细致
  阐明诗词押韵、平仄、对仗等格律学基本概念,更是在每首诗词下精心标注,详加分析。
  推荐4:灵活实用
  不但可以更专业地鉴赏诗词之美,还能自由应用格律知识,创作出更具水准的佳作。

内容简介

  《诗词格律概要 诗词格律十讲(校订重排第3版)》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为方便读者进行古典诗词鉴赏和诗词创作而写就的学术普及经典,讲述古典诗词格律最基本的知识,既有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又有推陈出新的创见,严肃性与科学性并举,是王力先生在其对诗词格律研究基础上提炼而成的精品。《诗词格律十讲》简明扼要,《诗词格律概要》较为系统深入,历来都为古典诗词爱好者研习格律的入门路径。

作者简介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后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广西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北京大学等学校教授。
  王力先生是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著名的教育家,诗人、散文家和翻译家。他的研究涉及音韵学,语法学、诗律学、语言学史等领域,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出的“脂微分部”说,使先秦古韵分部成果臻于完善;建立的语法体系标志着当时中国语法学的高峰;所著《汉语诗律学》一直备受推崇;在高校开设汉语史课程并写出国内一部汉语通史《汉语史稿》;主编的《古代汉语》创立了古汉语教材的新体系;所著《同源字典》使古汉语词汇研究别开生面。
  他还创作过大量散文和诗词。翻译过多部西方文学作品。他为汉语规范化。推广普通话。普及诗词格律知识,古汉语知识,写了一系列深入浅出、立论严谨的文章和读物,深受读者欢迎。

精彩书评

  举凡语言学的各个门类,如音韵、训诂、词汇、语法、诗律,王力先生都曾涉猎,而且都有成系统的专著。先生之学,证古论今,融会贯通,博大与精微兼而有之,所以能够蔚为大家。
  ——朱德熙,著名语言学家



  本书是王力先生在其诗词格律研究基础上提炼而成的精品,为普及而写。如果是为了鉴赏古典诗词或者诗词写作而希望了解诗词格律,可以在本书中得到最准确、最基本的知识。
  ——蒋绍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目录

增订版前言

诗词格律概要

卷上 诗

第一章 诗的种类和字数

第二章 诗韵

第三章 诗的平仄

卷下 词

第一章 词牌和词谱

第二章 词韵

第三章 词的平仄

第四章 词的对仗

诗词格律十讲

第一讲 诗韵和平仄

第二讲 五言绝句

第三讲 七言绝句

第四讲 五言律诗和长律

第五讲 七言律诗

第六讲 平仄的变格

第七讲 对仗

第八讲 古风

第九讲 词牌和词谱

第十讲 诗韵和平仄 

答读者问

诗词余韵

一、关于平仄的问题

二、关于押韵的问题

三、关于对仗的问题

附录

唐诗三首讲解

宋词三首讲解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诗词格律概要》
  第二章 诗韵
  平水韵
  现存最早的一部诗韵,是《广韵》。《广韵》的前身是《唐韵》,《唐韵》的前身是《切韵》。《广韵》共有206韵,《唐韵》、《切韵》应该也是206韵。韵分得太细,写诗很受拘束。唐初许敬宗等奏议,把206韵中邻近的韵合并来用。宋淳祐年间,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合并206韵为107韵。清代改称“平水韵”为“佩文诗韵”,又合并为106韵。因为平水韵是根据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的韵,所以,唐人用韵,实际上用的是平水韵。
  平水韵106韵如下: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一董  二肿  三讲  四纸  五尾  六语 七麌  八荠  九蟹 十贿  十一轸 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旱 十五潸 十六铣 十七篠 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 廿一马 廿二养 廿三梗 廿四迥 廿五有  廿六寝  廿七感  廿八俭
  廿九豏
  一送  二宋  三绛  四寘  五未  六御 七遇  八霁 九泰  十卦  十一队 十二震 十三问 十四愿 十五翰 十六谏 十七霰  十八啸 十九效 二十号 廿一箇 廿二祃 廿三漾  廿四敬 廿五径 廿六宥 廿七沁 廿八勘 廿九艳 三十陷
  一屋  二沃  三觉  四质  五物  六月 七曷  八黠  九屑  十药  十一陌 十二锡 十三职 十四缉 十五合 十六叶 十七洽
  今体诗的用韵
  今体诗(律诗、绝句)用韵,都依照平水韵,而且限用平声韵。例如:
  戍鼓断人,边秋一雁。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
  (八庚)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
  (九青)
  秦时明月汉时,万里长征人未。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
  (十五删。“教”读jiāo)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
  (十四寒。“看”读kān)
  一封朝奏九重,夕贬潮阳路八。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
  (一先)
  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
  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
  青菰临水拔,白鸟向山。
  寂寞於陵子,桔槔方灌。
  (十三元。“看”读kān)
  古体诗的用韵
  古体诗用韵较宽,可以用平水韵,也可以用更宽的韵,即以邻韵合用。例如:
  山北饶朽木,山南多枯。(四支)
  枯枝作采薪,爨室私自。(四支)
  诘朝砺斧寻,视暮行歌。(五微)
  先雪隐薜荔,迎暄卧茅。(四支)
  清涧日濯足,乔木时曝。(五微)
  终年登险阻,不复忧安。(四支)
  荡漾与神游,莫知是与。(五微)
  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一先)
  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十五删)
  累累六七堂,檐宇相连。(一先)
  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一先)
  洞房温且清,寒暑不能。(十四寒)
  高堂虚且迥,坐卧见南。(十五删)
  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十四寒)
  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十四寒)
  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十四寒)
  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一先)
  谁能将我语,问尔骨肉。(十五删)
  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十四寒)
  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一先)
  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十三元)
  古体诗用韵,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上去声韵(上去声可以通押),也可以用入声韵。例如:
  用平声韵的: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
  昔别君未婚,儿女已成。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
  (七阳)
  用上声韵的: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
  (廿二养)
  用去声韵的: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四寘)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四寘)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四寘)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四寘)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五未)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四寘)
  用入声韵的: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一屋)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一屋)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一屋)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一屋)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二沃)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二沃)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一屋)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一屋)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三觉)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一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一屋)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一屋)
  一韵到底和换韵
  今体诗都是一韵到底的。古体诗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乃至换几次韵。例如:
  黑云压城城欲,
  甲光向日金鳞。(十灰)
  角声满天秋色,
  塞上燕脂凝夜。
  半卷红旗临易,
  霜重鼓寒声不。(四纸)
  报君黄金台上,(四寘)
  提携玉龙为君。(四纸)
  车辚辚,马萧,行人弓箭各在。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二萧)
  道旁过者问行,行人但云点行。(十一真)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一先)
  边庭流血成海,武皇开边意未。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四纸)
  纵有健妇把锄,禾生陇亩无东。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八齐)
  长者虽有,役夫敢申?(十三问、十四愿合韵)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四质、六月合韵)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十九皓)
  君不见青海,古来白骨无人。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十一尤)
  首句用邻韵、出韵
  上面说过,今体诗要用平水韵。但是,诗的首句本来是可以不用韵的,如果用韵,就不一定要用本韵,而可以用邻韵。例如:
  犬吠水声,(一东)
  桃花带露。(二冬)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二冬)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二冬)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二冬)
  秋野日疏,(七虞)
  寒江动碧。(六鱼)
  系舟蛮井络,
  卜宅楚村。(六鱼)
  枣熟从人打,
  葵荒欲自。(六鱼)
  盘飧老夫食,
  分减及溪。(六鱼)
  盛唐时期,首句用邻韵很少见。到了晚唐及宋代,首句用邻韵的情况非常多。现在举几个例子:
  绿桑高下映平,(一先)
  赛罢田神笑语。(十三元)
  林外鸣鸠春雨歇,
  屋头初日杏花。(十三元)
  横看成岭侧成,(二冬)
  远近高低各不。(一东)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东)
  众芳摇落独暄,(一先)
  占尽风情向小。(十三元)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十三元)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十三元)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十三元)
  今体诗如果不是在首句,而是在其他地方用邻韵,叫做“出韵”。在唐宋诗中,出韵的情况非常罕见。这里举两个例子:
  外戚平羌第一,(一东)
  生年二十有重。(二冬)
  横过甘泉豹尾。(一东)
  别馆觉来云雨梦,
  后门归去蕙兰。(一东)
  灞陵夜猎随田窦,
  不识寒郊自转。(一东)
  汉家天马出蒲,(三肴)
  苜蓿榴花遍近。(三肴)
  内苑只知含凤觜,
  属车无复插鸡。(二萧)
  玉桃偷得怜方朔,
  金屋修成贮阿。(二萧)
  谁料苏卿老归国,
  茂陵松柏雨萧。(二萧)
  《诗词格律十讲》
  第三讲 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也是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七言律绝是以五言律绝为基础的。跟五言律绝一样,七言律绝共有四种平仄句式,这只是在五字句的前面加两个音:如果是仄起的五字句,就把它变成平起的七字句;如果是平起的五字句,就把它变成仄起的七字句。试看下面的比较表:
  1.平仄脚:
  五字句——□□仄平平仄
  七字句——平仄平平仄
  2.仄平脚:
  五字句——□□平平仄仄平
  七字句——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脚:
  五字句——□□平平仄仄
  七字句——仄平平仄仄
  4.平平脚:
  五字句——□□仄仄平平
  七字句——平仄仄平平
  ……












前言/序言

  

《诗词格律概要:诗词格律十讲(校订重排第3版)》是一部深入浅出、系统梳理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权威著作。本书不仅是文学研究者和诗词爱好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更是广大读者走进格律之美、领略诗词艺术精髓的理想向导。 本书核心价值与内容概述: 本书的核心在于其对中国古典诗词格律进行了一次全面、细致且系统性的梳理与讲解。它并非仅仅罗列枯燥的规则,而是将抽象的格律概念,通过清晰的条理、翔实的例证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展现在读者面前。全书以“十讲”的形式,循序渐进地带领读者探索诗词格律的奥秘。 第一讲:格律之源——平仄与声调的初步认识。 这一讲奠定了全书的基础,它将引导读者理解汉语在古代汉语中的声调演变,以及这种声调变化如何逐渐孕育出诗词的平仄规则。作者会详细解释什么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在古代汉语中的概念),以及它们在诗歌创作中的基本运用。通过对古人为何要构建平仄的初步探讨,帮助读者建立对格律的初步认知,理解格律并非凭空而生,而是与语言本身的音乐性紧密相连。 第二讲:五言绝句与律诗的格律规范。 这一讲将聚焦于中国诗歌中最常见、最基础的两种体裁——五言绝句和五言律诗。作者将逐一剖析它们的平仄结构、粘对规则、对仗要求等核心要素。例如,会详细讲解五言绝句的四句中的平仄变化规律,如何通过“拗救”来打破常规但又不失和谐。对于五言律诗,则会深入解析其八句之间的平仄关系、句与句之间的粘连和相对,以及颔联、颈联的对仗要求。大量的范例分析将贯穿其中,让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些抽象的规则在实际诗歌中的体现。 第三讲:七言绝句与律诗的格律奥秘。 在掌握了五言诗的格律之后,本讲将视角转向同样重要的七言诗。作者会详细阐述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的格律特点,包括其平仄结构、粘对规则以及对仗的变化。与五言诗相比,七言诗在句式长度上有所不同,其平仄的变化和对仗的运用也会呈现出一些独特的韵味。本书会通过精选的七言诗作为例证,清晰地展示这些格律是如何被运用于创作实践中的。 第四讲:排律的艺术——格律的延伸与拓展。 排律,作为一种篇幅更长的律诗,其格律体系在律诗的基础上有所延伸。本讲将探讨排律在句数上的灵活性,以及如何在保持基本律诗格律要求的同时,处理更长的篇幅。作者会分析排律的特殊规则,例如如何在多句连续的对仗中保持变化和新鲜感,以及如何处理偶数句和奇数句之间的衔接。 第五讲:词的格律——词牌与曲调的交融。 随着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其格律也呈现出与诗歌不同的特点。本讲将重点介绍词的格律,包括词牌的由来、结构以及与其相对应的曲调。作者会详细解释词的平仄、押韵、句式长短的变化,以及如何理解不同词牌所代表的音乐性和情感色彩。这是本书将格律体系从诗歌拓展到词的第一个重要章节。 第六讲:词的平仄与拗救。 在对词的格律有了初步认识后,本讲将深入剖析词的平仄运用。词的平仄比诗歌更为复杂,因为它受到曲调的制约,同时又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作者会详细讲解词的平仄格式,包括如何根据词牌的不同要求来安排平仄,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允许出现的“拗救”现象。通过对大量词作的分析,帮助读者理解词人如何在格律的框架内挥洒自如,创作出具有独特韵味的词篇。 第七讲:词的押韵与句式特点。 押韵是中国古典诗词韵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词中尤为关键。本讲将深入探讨词的押韵规律,包括不同词牌的押韵方式、韵脚的选择以及韵律的和谐。同时,本书还会分析词的句式特点,包括长短句的错落有致,以及这种句式变化所带来的节奏感和抒情效果。 第八讲:曲的格律——不同于诗词的韵律体系。 与诗词相比,元曲在格律上又呈现出新的特点。本讲将介绍曲的格律,包括小令和套数,以及曲的板式、腔调、散曲与杂剧的区别。作者会重点阐述曲的平仄、押韵、衬字、俗字等方面的特点,指出曲的格律更加自由灵活,更贴近市井生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九讲:格律的鉴赏与创作实践。 在系统掌握了不同诗词曲体的格律之后,本讲将回归到格律的实际应用层面。作者将指导读者如何运用格律来鉴赏古典诗词的艺术价值,理解格律是如何服务于内容、情感和意境的表达。同时,本讲也会提供一些格律创作的入门建议,例如如何从模仿开始,如何体悟格律的内在逻辑,以及如何循序渐进地进行创作练习。 第十讲:格律研究的最新进展与问题探讨。 最后一讲将目光投向格律研究的更深层次。作者可能会介绍一些关于诗词格律研究的学术前沿,例如一些新兴的格律理论,或者对传统格律理论的修正与补充。同时,也会针对格律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一些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例如格律的“活”与“死”,以及如何在现代汉语环境下理解和运用古代格律等。这一讲旨在引发读者的思考,鼓励他们对格律有更深入、更批判性的理解。 本书的显著特点: 1. 体系完整,脉络清晰: 本书将复杂的诗词格律按照体裁、结构等进行了系统性的划分,从基础的平仄声调到具体的绝句、律诗、词、曲,层层递进,逻辑严谨,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格律知识体系。 2. 讲解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作者拥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将抽象枯燥的格律规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贴切的例证进行阐释,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入门。 3. 例证丰富翔实,权威可靠: 全书引用了大量的经典诗词作品作为例证,并对这些例证进行细致的格律分析,这些例证的选择具有代表性,分析也力求准确,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格律的理解,并体会格律与诗歌内容、意境之间的完美结合。 4. 校订重排,品质卓越(第3版): 本次“校订重排第3版”意味着在原有的基础上,作者和编者对内容进行了更加严谨的校对和修订,去除了可能存在的疏漏和错误,使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以最佳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5. 理论与实践并重: 本书不仅讲解格律的理论知识,更注重与诗词创作实践的结合。通过对鉴赏和创作方法的指导,鼓励读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诗词品读和创作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6. 兼顾诗、词、曲,视野开阔: 本书的范围不仅限于诗,更将词、曲的格律纳入研究范畴,展现了中国古典韵文格律的丰富多样性,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适合读者群体: 文学研究者: 为深入研究诗词、词、曲的创作规律、艺术特色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工具。 诗词、文学爱好者: 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掌握鉴赏诗词的钥匙,甚至尝试自己创作。 古汉语、古典文学专业的学生: 作为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和语言学的重要参考教材。 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 《诗词格律概要:诗词格律十讲(校订重排第3版)》是一部承载着千年文化积淀的学术瑰宝,它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清晰通达的讲解,引领读者走进中国古典诗词的殿堂,感受其韵律之美、形式之巧,领悟其思想之深邃、情感之真挚。通过这本书,读者不仅能掌握一套分析和欣赏古典诗词的“内功心法”,更能体会到格律之于诗词创作的独特意义,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和热爱中国古典文学。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热爱的人,但苦于对诗词格律的理解不深,常常在阅读古典诗词时感到力不从心,尤其是那些对格律要求极高的作品。我购买这本《诗词格律概要 诗词格律十讲(校订重排第3版)》,是希望它能够填补我在这一方面的知识空白。我尤其关注它在讲解过程中是否能够兼顾理论的严谨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我期望书中能够为我揭示诗词格律的奥秘,让我能够理解为什么某些句子会产生美妙的韵律感,为什么某些词语的搭配能够如此精妙。一个好的格律讲解,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审美的引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领略到格律之美,让我从“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的魅力。

评分

这本《诗词格律概要 诗词格律十讲(校订重排第3版)》我早就听说过,但一直没下决心去买。这次终于下定决心入了,拿到手沉甸甸的,非常有质感。书的装帧设计很简洁大气,封面也颇有古韵,一看就是用心之作。我最看重的是它能否让我这个对诗词格律一知半解的“小白”也能读懂。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从目录上看,它似乎是将繁杂的格律知识分解成了一个个易于理解的“讲”。这让我感到很安心,我担心的是那些枯燥的术语和死板的规则,但从内容编排上看,作者应该花了很大的心思来梳理和化繁为简。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步步引导我走进诗词的殿堂,让我不再望“律”兴叹,而是能真正欣赏到诗歌的美妙之处。特别是“校订重排第3版”,这说明它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和读者的反馈,肯定是在内容上有所优化和完善的,这点让我非常期待。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对古典诗词的格律感到头疼,总觉得那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普通人很难企及。市面上也看过一些相关的书籍,但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过于浅显,难以深入。这本《诗词格律概要 诗词格律十讲(校订重排第3版)》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概要”和“十讲”的结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能够系统地了解诗词格律的基本原理,而不是零散地碎片化知识。我对“十讲”的编排方式充满了好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平仄、押韵、对仗等内容进行逻辑清晰的划分和讲解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穿插一些生动的例子,用具体的诗句来印证理论,这样我的理解会更加直观。毕竟,理论再好,没有实践的支撑,也难以掌握。而且,“校订重排第3版”的字样,让我对这本书的权威性和内容的准确性充满了信心。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中国古典诗词,就必须掌握其格律。但市面上的格律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对初学者不够友好;要么过于简化,难以深入。这本《诗词格律概要 诗词格律十讲(校订重排第3版)》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它的标题“概要”和“十讲”就预示着一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学习路径。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庞杂的格律知识,分解为十个易于掌握的部分的。我期待它能够提供清晰的定义、详尽的解释,并且配备足够多的实例,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格律的运用。一个优秀的格律书籍,不仅要教你规则,更要培养你的语感,让我能够体会到格律带给诗歌的韵味和节奏。

评分

我是一名文学爱好者,近年来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日益浓厚,但常常在阅读中被格律所困扰。每次想要深入理解一首诗,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资料,弄懂其中的平仄和押韵。这本《诗词格律概要 诗词格律十讲(校订重排第3版)》的出现,让我看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希望。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格律入门指南。我想知道它是否能够将平仄、对仗、粘对等复杂概念进行清晰的梳理,并辅以大量的例证,帮助我理解这些规则在实际创作中的应用。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让我能够举一反三,不仅能读懂现有的诗歌,甚至能够尝试自己创作。

评分

京东图书,值得购买,快要提价了啊!!

评分

学习经典,陶冶情操,推荐~~~~~~~~

评分

好书,学习下诗词格律

评分

书还不错,京东促销够大方。

评分

质量很好,送货速度一如既往的快。

评分

读完此书,一定能弄懂诗词的平仄格律。举例也是极好的诗词。

评分

特别感谢快递员,这么热的天气,把三箱书送到了四层家中。这么不辞辛苦认真负责的人应给予奖励!

评分

别人推荐的,大家之作,不错

评分

不错的考勤错×××××××××错×错×错×错×错×错×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