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 穿越时空,感受文学魅力
  将高高在上的文学巨匠拽到你面前,讲一讲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聊一聊他们经历的传奇人生,谈一谈他们创作的经典作品。
  2. 调侃、幽默,让孩子爱上读书
  拯救枯燥无聊的语文课,原来文学背后的故事如此有趣。
  3. 讲文学故事让孩子爱学语文,每课有漫画,扫一扫每课有视频。
  独有的大语文理念、独特的文学史视角,搭建国学启蒙、青少年文学、文学史*体系,让语文学习更有趣、更有效、更通透。
  扫一扫二维码,名师讲解带回家。传统图书与互联网+的完美结合,书中每课都附有网络课程,语文名师从文学作品、作者生平、历史背景等多个方面带领孩子开拓眼界,以*新的方式让儿童与老师近距离接触,用*新的方式呈现受孩子欢迎的儿童经典读物。
  公立学校小学低学段语文教材和课外阅读的完美补充。多角度、多视角诠释青少年文学中经典、精华的部分,让孩子在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又能了解世界文化的精髓,既是幼儿启蒙和传统教育的必读读物。
  带给孩子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让孩子真正爱上阅读,爱上语文。用精美的原创插图再现故事精彩的部分,并加以诠释,结合灵活的版式,将图文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让儿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内容简介
     《乐死人的文学史》系列图书分为唐代篇、宋代篇和元明清篇三本。本书是《乐死人的文学史》系列图书中的唐代篇。每本书的内容大致分为背景介绍、人物生平、作品赏析、知识拓展四个大板块。
  每本书都*先介绍当时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学背景,然后引出当时 的作家,介绍他的基本信息和生平经历,再赏析他的代表作品。接着用一篇小文章解读一个和作家或作品有关的文化或文学知识点,*后还有“欢乐谷”和“七嘴八舌”两个板块。欢乐谷用漫画的形式演绎一个和作家、作品有关的小故事。七嘴八舌则是让与作家、作品有关的人物发言,发表他们对这个作家或者作品的看法。     
作者简介
     窦昕,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大语文理念的创立与实践者,现任启迪巨人教育集团高级副总裁。著有《思泉语文课本》《直通京城名校-小升初语文一本通》《有意思的大语文》等。
  作者领衔研发的大语文系列教材为中小学生搭建了国学启蒙、儿童文学、中外文学史、文学写作一整套课程体系,搭配游学、升学辅导、特色短训班等辅线项目,形成了一个语文学习一站式解决方案,旨在让孩子爱学语文、爱上读书、语文成绩突出。
  依托大语文理念,作者已成功建立并运营了高思思泉语文、思语泉韵大语文和巨人大语文三个京城拔尖的语文品牌,大语文网络课程更是影响着数以十万计的孩子们。
  目前,启迪巨人教育集团仅在北京就有同期25000名语文学员在读,可以预见,本书将使更多孩子在语文学习方面受益。     
内页插图
          目录
   初唐诗坛
王 勃 有才是有才,就是死得太早了 / 5
陈子昂 伯玉摔琴,一夜成名 / 17
盛唐诗坛
高 适 前半生穷困潦倒,后半生加官晋爵 / 35
王之涣 存诗仅六首,打遍唐朝无敌手 / 51
王昌龄 边塞的好汉,龙标的好官 / 65
王 维 我就喜欢安静的地方 / 79
孟浩然 当不了官,我只能去隐居 / 91
李 白 统治诗坛的“外星人” / 103
杜 甫 忧国忧民的“战地记者” / 119
李 白 统治诗坛的“外星人” / 103
杜 甫 忧国忧民的“战地记者” / 119
中唐诗坛
韩 愈 一心为国,得罪皇帝又怎样 / 137
柳宗元 孤独寂寞的抑郁症患者 / 151
刘禹锡 我这人就是心态好 / 169
白居易 读书白了少年头 / 181
贾 岛 写诗入迷出车祸,该当何罪 / 195
晚唐诗坛
李商隐 晚唐第一“倒霉蛋” / 211
杜 牧 家世显赫的公子哥 / 223
后 记 逐梦而生 / 236      
精彩书摘
     初唐诗坛
  618 年,李渊在长安(今西安)称帝,建立唐朝。626 年,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登基,史称唐太宗。
  唐太宗很厉害,他一方面选贤任能,重用了魏征等一批忠诚正直的大臣;另一方面安抚农民好好种地,发展生产,完善科举制度,让社会底层的有才之人也能够入朝为官,发挥才干。此外,他还出兵击败了北方的突厥等游牧民族,一大批小国归附大唐,尊李世民为“天可汗”,唐朝成为东亚盟主。因为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所以这段时间又被称为“贞观之治”。
  李世民死后,他的第九个儿子李治即位,这就是唐高宗。李治是个听话的乖儿子,他完全按照父亲的教导治理国家,所以唐朝的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唐朝的版图也在这个时候达到最大。这段时间史称“永徽之治”。
  后来,唐高宗的皇后武则天a . 掌控朝政,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这位女皇帝在治理国家方面还真不比男的差,在她的主持之下,唐朝的国力继续增强。国家建设蒸蒸日上,文人们自然也都意气风发。唐太宗时期,诗坛还流行着描述皇帝嫔妃后宫生活的宫体诗,这种诗实在是无聊时的产物,被一群诗人所摒弃,其中就有王勃、陈子昂等人。他们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之下的雄杰之气。他们的诗不像宫体诗一样空虚无聊,而是充满了刚健慷慨的博大情怀。他们是拉开唐诗大幕的人。
  注释:a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她登基时,将国号由“唐”改为“周”。
  王 勃
  有才是有才,就是死得太早了
  称 号:诗杰、初唐四杰a . 之一
  籍 贯: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
  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滕王阁序》
  《滕王阁诗》
  注释:a 初唐四杰:唐代初期四位杰出的诗人,除王勃之外,其他三人分别是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王勃这辈子(650 年—676 年,字子安)
  0岁650年,大才子诞生了,家庭条件不错,父亲和祖父都是读书人,当过官。
  6岁655年,其他孩子还在撒尿和泥玩时,王勃就已经能提笔写诗了。
  17岁666年,王勃因为在科举考试中表现优异,被封为朝散郎(一个七品小官),成为朝廷里年纪最小的官员。
  19岁668年,沛王李贤和英王李哲斗鸡,王勃写了篇《檄英王鸡》(拿现在的话说就是讨伐英王的鸡)助兴。人家王爷斗鸡就是为了玩一玩,你至于“讨伐”鸡吗?结果这篇文章被唐高宗看到,唐高宗大怒,认为王勃不务正业,便将他逐出王府。
  22岁671年,王勃把一个叫曹达的杀人犯藏在家里,因为害怕被发现,就把杀人犯给杀了,结果自己成了杀人犯。他不仅自己进了监狱,还连累父亲被贬官到交趾(在今天的越南北部)。
  26岁675年,王勃刑满释放,连忙赶去交趾看望父亲。在路过江西时,正赶上滕王阁翻修一新,举行庆典,于是他才情大发,写下传世名作《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
  27岁676年,王勃到了交趾,看望了父亲。返回途中,他在南海遇到风浪,掉进海中,溺水而亡,年仅27 岁。王勃有才是有才,就是死得太早了。
  《从军行》震撼首发
  Hello,大家好,我是王勃。我在天堂过得还行,天天都在关注人间文学圈的事儿。今天我要向大家隆重推
  荐一首好诗——《从军行》,作者是我的好哥们儿,也是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
  杨炯这人啊,特别向往边塞征战的生活,天天都想着在战场上杀敌立功,报效国家,是个勇敢的男子汉。最近天下很不太平,吐蕃a . 、突厥b . 那帮人动不动就来骚扰边境,皇帝陛下就派大军出师征讨。杨炯太激动了,便写下下面这首诗,打算跟着去呢。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烽火照亮了西京(即长安),告诉我们敌人已经来了。“心中自不平”说明杨炯的心里已经开始激动起来了。牙璋就是兵符,分成两块,边缘像牙齿一样,对在一起正好可以衔接。出征的时候,将军拿一块,朝廷留一块。这里他直接用牙璋代指出征的将军。凤阙指的就是朝廷的宫殿。所以“牙璋辞凤阙”的意思就是将军辞别了朝廷,手执兵符而去。
  龙城是一个地方,属于古代匈奴人的地盘。想当年汉武帝派卫青征讨匈奴,就是在龙城大获全胜。我估计杨炯
  是在想,如果他率军出击,一定能像卫青一样胜利归来。从接下来的两句诗看,边塞地区的天气不太好,下着雪,天空昏暗,旌旗上的图画都掉色了;风也挺大,风中还夹杂着战鼓的声音。但是杨炯还真就喜欢这样的气氛,所以他说自己宁愿在军队里当个百夫长,也不愿意当个书生。这哥们儿还真是执着啊!总之,这首诗确实是好诗,气魄豪迈,笔力雄健,大家快来点赞吧!
  注释:a 吐蕃:我国古代民族,在今青藏高原。唐时曾建立政权。
  b 突厥:我国古代民族,游牧在阿尔泰山一带。
  初唐四杰轶事
  初唐四杰,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这四个人的故事很有意思。
  杨炯和王勃同岁,也是年少有才,可他却对王勃很不服气。他说过这样一句话:“ 愧在卢前, 耻居王后。”什么意思呢?我们说“初唐四杰,王杨卢骆”,这个顺序是按照他们的才华高低、名气大小来排的。杨炯认为自己的才华不如卢照邻,名次却排在卢照邻之前,所以觉得惭愧;而王勃的才华不如自己,名次居然排在自己之前, 实在是耻辱。
  卢照邻比王、杨二人年长十几岁,具体的生卒年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有意思的是, 他和王勃一样,都是淹死的。不过,王勃是遇到风浪落水溺亡,而卢照邻则是投水自尽。原来卢照邻正当壮年之时,患上了严重的风(一种类似于麻风病的疾病),导致手脚残疾,经过孙思邈的悉心调理也不见好(神医都束手无策,可见卢照邻的病有多么严重)。卢照邻长期受病痛折磨,再加上一辈子怀才不遇,心情郁闷,于是寻了短见,实在让人悲叹。
  骆宾王是浙江人,代表作就是七岁时所写的《咏鹅》。正是因为这首诗,骆宾王才被誉为“江南神童”。长大后的神童,为人正直清高。武则天称帝时,骆宾王写了篇《讨武氏檄》,把女皇帝骂了个狗血喷头。大家一致认为
  骆宾王将会死得很惨。没想到武则天看了这篇文章,不仅不生气,反而对骆宾王的文采大加赞赏,真是令人称奇啊!
  注释:a 孙思邈:唐代神医,被后世称为“药王”,享年102 岁。
  ……      
前言/序言
     我们总是爱讲,语文是什么?“语”是“汉语”;“文”是“文字”,是“文学”,是“文化”!
  从庠、序、太学,到国子监,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皆以“文”为主。然而20世纪60年代后,语文课不再采用《汉语》《文学》两本教材,而侧重于汉语,时至今日,语文课本仍然侧重“语”而非“文”。语文教育,有了文学的脉络,语文学习才更成体系;有了文化的渗透,语文学习的内涵才足够饱满。
  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深入,语文已经成为中小学课程体系里最为重要的学科,新的政策也对语文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学习早已不能停留在识字、阅读、交际、写作这样工具性的层面,学生需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更广的认识,对优秀古典文学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中外著名作家和作品有更加广泛的涉猎。
  总而言之,语文将更加重视对学生文学、文化素养的培育,帮助学生从小搭建合理的阅读结构,养成更加科学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样的语文,才是一个兼具工具性和人文关怀的大语文。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图书市场上还没有出现能够切实指导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吸收优秀传统文化、搭建合理阅读结构的读物。好在我们这支团队秉承“大语文”这一先进理念,在语文教育改革之路上已经先行了多年。现在,我们终于将多年沉淀的精华凝结成了这一套《乐死人的文学史》系列图书。
  这套图书偏向于“文”而非“语”,为孩子们在学习的黄金年龄就搭建起国学启蒙、儿童文学、中外文学史、文学写作的体系,让孩子们学得有趣、学得有效、学得通透。另外,该书的另一大亮点就是创造性地将二维码技术无缝融合在书中。书中的每一章节都有一个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就能观看语文名师的课堂实录,讲解内容也正好与本篇内容相关,这样读书就变得更现代、更有趣了。
  这套图书包含着我们语文教学、研发团队的心血,是经过反复思考、争论、打磨而成的作品。尽管这样,书中一定还存在许多疏漏和错误,衷心希望读者们对这套图书提出批评与建议。
  今后我们还会陆续推出更多更丰富的语文读物,相信我们的努力一定会让孩子爱上语文,爱上读书。    
				
 
				
				
					文史风云,笑傲古今:一场关于唐代文学的轻松漫游  唐代,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闪耀着璀璨光芒的时代,它的文学更是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滋养着中华文化的沃土。当我们提起唐代文学,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浪漫飘逸,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忧国忧民,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现实关怀,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画意境。然而,这些耳熟能详的篇章,仅仅是这座文学宝库中露出的冰山一角。  本书并非试图以枯燥的学术语言,事无巨细地梳理唐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也不是一本严谨的史学论著,旨在考证每一个细枝末节。恰恰相反,它是一次充满趣味与惊喜的“文学漫游”,一次对唐代文人心路历程的深入窥探,一次对那个时代跌宕起伏的社会风貌与文化思潮的生动再现。我们将抛开那些沉重的理论框架,以一种更轻松、更鲜活的方式,去理解唐代文学的魅力所在。  想象一下,你正身处繁华的长安街头,空气中弥漫着市井的喧嚣与仕女的脂粉香。街角传来一位说书人的慷慨激昂,他正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边塞将士的慷慨悲歌,或是宫廷仕女的缠绵情思。又或者,你置身于一座雅致的园林,几位文人雅士正围坐在一起,饮酒赋诗,嬉笑怒骂,他们的诗句如同流动的云彩,映照着彼此的才情与愁思。唐代文学,正是从这样的生活场景中孕育而出,它饱含着那个时代的温度、色彩与声音。  本书将带你走进唐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他们并非是高高在上的神坛人物,而是有着七情六欲、悲欢离合的鲜活个体。我们会探究李白为何能在酒意酣畅中挥洒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狂放不羁,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又或是对自身才华的无比自信?我们会思考杜甫为何会在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岁月中,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沉痛控诉,这是一种怎样的社会责任感,又或是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我们会跟随白居易的脚步,理解他为何要创作通俗易懂的“新乐府”,将诗歌的触角延伸到寻常百姓家,这是一种怎样的文学变革的初衷?  我们还将深入探讨,是什么样的社会土壤,孕育了唐代文学如此辉煌的成就。唐朝强大的国力,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以及科举制度的兴盛,都为文学的繁荣提供了沃土。从贵族子弟到平民百姓,都有机会通过文章获得认可,这极大地激发了创作的活力。同时,佛、道、儒三教的融合,以及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也为唐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元素和艺术表现形式。  本书将以一种“解构”的方式,带领读者重新认识唐代文学的各个层面。我们不会仅仅满足于列举诗歌的流派和代表人物,而是会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潮和文人心态。例如,在谈论边塞诗时,我们会不仅仅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景象,更会去理解边塞将士们戍边的艰辛,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在刀光剑影中锤炼出的豪情壮志。在审视宫体诗时,我们不会停留在其浮华靡丽的表面,而是会去探究其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宫廷生活与士人趣味。  本书还将着重于挖掘唐代文学中那些“被忽视”的角落,或者以一种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被熟知”的经典。或许,我们会从一位鲜为人知的女诗人的作品中,看到女性在那个时代独立的思考与情感表达;或许,我们会从一首看似寻常的送别诗中,解读出送行者与被送者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当时社会人际交往的微妙之处。我们试图打破“唯大作家、唯名篇章”的惯性思维,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历史洪流中的细微之处,它们同样闪耀着文学的光芒。  本书的语言风格将力求轻松幽默,避免艰涩的术语和空洞的理论。我们将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有趣的史料轶事,以及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将唐代文学的魅力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感受到一种“阅读的快乐”,就像在与一位博学而风趣的朋友交谈,他会娓娓道来,让你在笑声中,不知不觉地走进了那个迷人的文学世界。  例如,在谈论唐代诗歌的地域特色时,我们可能会将长安比作一座汇聚五湖四海之材的大熔炉,而四川则可能是另一番清新秀丽的风景。我们会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如何在诗歌中留下印记,又如何塑造了文人的气质。又或者,在分析唐代诗歌的语言时,我们可能会将某些名句拆解开来,用现代人的视角去品味其用词的妙处,发现那些跨越千年的共鸣。  本书更像是一次“文学考古”,我们在梳理历史尘埃的同时,更是在发掘那些历久弥新的人性光辉与情感共鸣。我们会思考,为什么李白的诗句至今仍能激荡我们的心灵?为什么杜甫的忧民情怀会让我们为之动容?为什么白居易的通俗诗歌依然能引起广泛的共鸣?这些问题,都指向了唐代文学超越时代的力量,它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表达了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阅读本书,你或许会发现,原来那些在教科书上看起来遥不可及的文学巨匠,也曾有过普通人的烦恼与喜悦;你或许会惊叹,原来唐代社会充满了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它们共同滋养了文学的繁荣;你或许会领悟,原来文学的力量,不仅仅在于文字的华丽,更在于它所承载的真挚情感与深刻思想。  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去领略唐代文学的波澜壮阔,去感受那个时代文人的风采,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智慧与幽默。相信这段旅程,定会让你笑声不断,收获满满,并对唐代文学产生全新的认识与无限的热爱。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古人的心灵对话,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