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教育部八年级(下)语文教科书名著导读指定书目,侧重傅聪成长过程中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 傅雷家人编定,朱赢椿设计。2017年,傅雷著作权进入公版后,独占《傅雷家书》完整著作权的精选本。
      内容简介
     书以小精之篇幅反映《傅雷家书》全貌,再现傅氏兄弟成长的家教背景,全面展示傅雷家风。所选编内容,情节完整,背景清晰,人物鲜明,好看感人,完全迥别于市面上寻章摘句的其他选编本。书中楼适夷初版代序、金圣华中译24封英法文信和傅聪家信9封为版权,2017年不随傅雷著作权进入公版,其他任何家书选本不得收录。      
作者简介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形成享誉译坛的傅译特色。主要翻译罗曼·罗兰、巴尔扎克、丹纳、服尔德、梅里美等法国名家名作,尤以《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艺术哲学》等译作为著名,计三十四部,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一百余万言的文学、美术、音乐等著述收录于《傅雷文集》。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之初即受迫害,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悲壮的走完了一生。身后由次子傅敏选编出版的《傅雷家书》,则是他性情中的文字,不经意的笔墨,不为发表而创作。新读者,大多通过家书才认识傅雷,甚至把书信家傅雷置于翻译家傅雷之上。      
目录
   代序:读家书,想傅雷楼适夷020 
不是前言的前言:傅聪家信032 
傅雷夫妇给孩子们的信 
一九五四年(31通)053 
一九五五年(18通)107 
一九五六年(11通)173 
一九五七年(11通)195 
一九五八年(04通)212 
一九五九年(03通)221 
一九六○年(19通)226 
一九六一年(24通)259 
一九六二年(15通)360 
一九六三年(12通)392 
一九六四年(06通)409 
一九六五年(14通)426 
一九六六年(04通)453 
编后记傅敏461       
精彩书摘
     一九五五年一月二十六日傅雷信 
  元旦一手扶杖,一手搭在妈妈肩上,试了半步,勉强可走,这两日也就半坐半卧。但和残废一样,事事要人服侍,单独还是一步行不得。大概再要养息一星期方能照常。 
  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作等待什么礼物一般的等着。果然昨天早上收到你(波10)来信,而且是多少可喜的消息。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泗横流的。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其次,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想到你将来一定有更大的成就,没有止境的进步,为更多的人更广大的群众服务,鼓舞他们的心情,抚慰他们的创痛,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能够把不朽的大师的不朽的作品发扬光大,传布到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去,真是多神圣、多光荣的使命!孩子,你太幸福了,天待你太厚了。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还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的了,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 
  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你那位朋友说得不错,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 
  斯曼齐安卡说的萧邦协奏曲的话,使我想起前二信你说Richter[李赫特]弹柴可夫斯基的协奏曲的话。一切真实的成就,必有人真正的赏识。 
  音乐院院长说你的演奏像流水、像河;更令我想到克利斯朵夫的象征。天舅舅说你小时候常以克利斯朵夫自命;而你的个性居然和罗曼·罗兰的理想有些相像了。河,莱茵,江声浩荡……钟声复起,天已黎明……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滔滔不竭的流水,流到每个人的心坎里去,把大家都带着,跟你一块到无边无岸的音响的海洋中去吧!名闻世界的扬子江与黄河,比莱茵的气势还要大呢!……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的民族,应该有气吞牛斗的表现才对。 
  你说常在矛盾与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眼前你感到的还不过是技巧与理想的矛盾,将来你还有反复不已更大的矛盾呢:形式与内容的枘凿,自己内心的许许多多不可预料的矛盾,都在前途等着你。别担心,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没有perfect[完美,十全十美]的一天,人生也没有perfect[完美,十全十美]的一天!惟其如此,才需要我们日以继夜,终生的追求、苦练;要不然大家做了羲皇上人,垂手而天下治,做人也太腻了! 
  附:一九五五年一月十六日傅聪信摘录(波10) 
  从十二月十九日克拉可夫的第一次音乐会以后,我已经又开了三次音乐会——一月八日、九日、十三日。明天到另一个城市琴斯托霍瓦去,有两个交响音乐会,我弹萧邦的协奏曲;十九日再往比斯措举行独奏会。二十日去华沙,逗留两星期,那是波兰方面最后一次集体学习,所有的波兰选手与教授都在那里,我也参加。 
  克拉可夫的第一次音乐会非常成功,听众热烈得如醉若狂。雷吉娜·斯曼齐安卡说:“萧邦这个协奏曲在波兰是听得烂熟的了,已经引不起人们的兴趣;但是在你的演奏中,差不多每一个小节都显露出新的面貌,那么有个性而又那么萧邦。总而言之,我重新认识了一个新的萧邦《协奏曲》。” 
  克拉可夫音乐院院长鲁特科夫斯基说我的演奏和李赫特极相似,音乐像水,像江河之水,只觉得滔滔不绝的流出来,完全是自然的,而且像是没有终结的。 
  一位八十岁的老太太,曾经是萧邦的学生的学生,帕德雷夫斯基的好朋友,激动的跑来和我说,她多少年来以为真正的萧邦已经不为人所了解了,已经没有像她的老师和帕德雷夫斯基所表现的那种萧邦了,现在却从一个中国人身上重新感到了真正的萧邦。她说我的音质就像帕德雷夫斯基,那是不可解释的,只因为每一个音符的音质里面都包含着一颗伟大的心。 
  真的,那么多而那么过分的称赞,使我脸红;但你们听了会高兴,所以我才写。还有很多呢,等我慢慢的想,慢慢的写。 
  从十二月十九日那次音乐会以后,就是圣诞节,在波兰是大节日,到处放假,我却反而郁闷。因为今天这儿,明天那儿,到处请我作客,对我真是一种磨难,又是推辞不了的。差不多两星期没有练琴,心里却着急,你们的来信使我更着急。因为其实我并没有真正进步到那个地步。我还是常有矛盾,今天发现技巧好多了,明天又是失望;当然音乐大致不会有很大的下落,但技巧,我现在真弄不明白,前些时候弹好了的,最近又不行了。 
  一月八日、九日两场音乐会,在克拉可夫的“文化宫”举行,节目没有印,都是独奏会。八日成绩不甚佳,钢琴是贝希斯泰因,又小又旧。第二天换了一架斯丹威,虽不甚好,比第一次的强多了。两次音乐会,听众都非常热烈。从音乐来讲,九日成绩颇佳。 
  十三日的音乐会在音乐学院的音乐厅举行。那是一系列的音乐会。十日、十一日、十二日、十三日,由杰维茨基的四个学生演出。钢琴是彼德罗夫,又紧又重,音质也不好,加柔音踏板与不加柔音踏板距离极远,音乐控制极难。我对这次演出并不完全满意,但那天真是巨大的成功,因为当时的听众几乎都是“音乐家”,而且他们一连听了四天的演奏。我每一曲完了,大家都喊“再来一个”;而那种寂静也是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的。音乐会完了以后,听众真是疯狂了,像潮水一般涌进来,拥抱我,吻我,让他们的泪水沾满了我的脸;许多人声音都哑了、变了,说他们一生从来没有如此感动过,甚至说:“为什么你不是一个波兰人呢?” 
  什托姆卡教授说:“所有的波兰钢琴家都不懂萧邦,唯有你这个中国人感受到了萧邦。” 
  上届萧邦竞赛的第一奖斯坦番斯卡说,若是上回比赛有我参加,她就根本不参加了。她说:《诙谐曲》《摇篮曲》《玛祖卡》从来没听到这样动人的演奏,“……对我来讲,你是一个远比李赫特更为了不起的钢琴家”;又说:“……你比所有参赛的波兰钢琴家在音乐上要年长三十岁……你的技巧并非了不起,但是你坚强的意志使得所有超越你技巧的部分照样顺利而过。”她说我的音色变化是一种不可学的天赋,萧邦所特有的,那种忽明忽暗,那种细腻到极点的心理变化。她觉得我的《夜曲》的结尾真像一个最纯洁最温柔的笑容;而a小调《玛祖卡》(作品五十九号)却又是多么凄凉的笑容。这些话使我非常感动,表示她多么真切的了解我;至少没有一个人曾经像她这样,对我用言语来说出我心中最微妙的感受。她说:“这种天赋很难说来自何方,多半是来自心灵的纯洁;唯有这样纯洁到像明镜一般的心灵才会给艺术家这种情感,这种激情。” 
  这儿,她的话不正是王国维的话吗:“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关于成功,我不愿再写了,真是太多了,若是一个自己不了解自己的人,那是够危险的;但我很明白自己,总感到悲哀,因为没有做到十全十美的地步;也许我永远不可能十全十美。李赫特曾经和我说,真正的艺术家永远不会完美,完美永远不是艺术;这话有些道理。 
  对于比赛,我只抱着竭尽所能的心。我的确有非常特殊的长处,但可能并不适宜于比赛。比赛要求的是完美,比赛往往造就的是钢琴家,而不是艺术家。 
  不管这些罢,我是又矛盾又快乐的。最近的音乐会格外使我感动,看到自己竟有那么大的力量使人们如醉如痴,而且都是“音乐家”,都是波兰人!我感到的是一种真正的欢乐,也许一个作曲家创作的时候,感到的也是这种欢乐吧! 
  我现在还看到听众的泪水,发亮的眼睛,涨红的脸,听到他们的喘息,急促的心跳,嘶嗄的声音,感觉到他们滚烫的手和脸颊;在他们拥抱我的一刹那,我的心顿时和他们的心交融了! 
  从波兹南寄来一个女孩子写的信,说:“以前我从来不大想起中国的,中国是太远太远了,跟我有什么关系呢?但听到了你的独奏会以后,你和中国成了我整天思念的题目了。从你的对萧邦深刻而非凡的理解,我感到有一个伟大的,有着古老文明的民族在你的心灵里。”能够使人家对我最爱的祖国产生这种景仰之情,我真觉得幸福。 
  ……       
前言/序言
     《傅雷家书》自一九八一年面世以来,至今已三十五年。三十五年间,市面上的名人家书刊行不绝,长销不衰的只有两种:《曾国藩家书》和《傅雷家书》。这本家书系傅雷夫妇与长子傅聪间精神接触和思想交流的实录,由傅雷次子傅聪胞弟傅敏选编。 
  家书全面展示傅雷家风,再现傅氏兄弟成长的家教背景。傅雷曾自信地告知傅聪:“你别忘了:你从小到现在的家庭背景,不但在中国独一无二,便是在世界上也很少很少。”傅敏先生了解自己的父母兄长,熟悉自己的家庭氛围,所选编《傅雷家书》更能展示傅家门风,再现自己的家庭背景,还原其真实,非他人能代替。 
  家书中的家教家风,显现的底色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底线是“先做人”。关于“做人”,傅雷写道:“我说的‘做人’是广义的:私德、公德都包括在内,主要是对集体负责,对国家、对人民负责。”傅聪这样理解道:“我父亲说的做人绝不是世俗概念的‘做人’,什么要面面俱到啊,什么在社会上要怎么怎么样啊,等等。他说的‘做人’,恰恰相反……是那种意思,是‘回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那样的人,是在最高意义上做一个精神上有所升华的人。”傅敏先生正是遵循父母兄长的意思,既明确“底线”,又铺陈“底色”,选编了这部家书精选本。 
  家书代序“读家书,想傅雷”由楼适夷先生撰写,家书中夹杂外文和英法文信由金圣华先生中译,其与家书中“傅聪家信”之中文简体字版著作财产权均已全部转让我公司,二○一七年不随傅雷著作权进入公版。自二○一七年始,《傅雷家书》完整著作权由我公司独家享有,仍受著作权法保护,任何人不得侵犯。 
  合肥三原图书出版服务有限公司 
  二○一五年一月       
				
 
				
				
					《傅雷家书》:一场跨越时空的父子对话,一次关于爱、责任与成长的深刻回响  《傅雷家书》(精装本)并非一本小说,也不是一本理论著作,它是一扇窗,一扇通往上世纪中叶中国知识分子家庭情感与思想世界的窗。这扇窗由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先生亲手开启,透过它,我们得以窥见他与远在异国求学的儿子傅聪之间,一场跨越千山万水、日积月累的书信往来。这些信件,如同一条温婉却坚韧的丝线,串联起父子二人独特的情感纽带,更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育儿理念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探寻。  一、 浓烈如酒的父爱:严谨中饱含温情,批评里蕴藏期盼  傅雷先生对儿子的爱,如同陈年老酒,醇厚而绵长,不似寻常的溺爱,却更加刻骨铭心。他深知,真正的爱,是教会孩子如何独立思考,如何辨别是非,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站稳脚跟。因此,他的家书,往往是以一种严谨甚至有些“苛刻”的口吻写就。  在信中,傅雷先生反复强调的,是“德育”的重要性。“做人比做艺术家更重要。”这句掷地有声的格言,贯穿了家书中几乎每一个角落。他教导傅聪,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要正直、善良、有担当。当儿子在艺术上取得成就,他由衷地欣喜,但绝不因此而冲淡对儿子品格的要求。他会在信中细致地分析傅聪的演奏,指出进步之处,也会毫不留情地指出缺点,但这种批评,从来不是为了打击,而是为了雕琢。他希望儿子不仅在音乐上成为大家,更要在人格上成为君子。  然而,在严谨的教诲之下,涌动的始终是深沉如海的父爱。傅雷先生会在信中详细询问儿子的生活起居,嘘寒问暖,细致入微。他会关心傅聪是否吃饱穿暖,是否生病,是否适应异国的生活环境。当傅聪遭遇困难,无论是学业上的瓶颈,还是生活中的挫折,傅雷先生总会第一时间给予安慰和支持,用他饱含哲理的言语,为儿子指点迷津,给予力量。他鼓励儿子勇敢面对挑战,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成长为更坚韧、更成熟的人。  这种父爱,不是简单的物质给予,也不是空洞的鼓励,而是浸润在字里行间,体现在对儿子每一个细节的关注,对儿子每一次成长的期盼之中。他以自己的生命为蓝本,向儿子展示了何为真正的“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  二、 精神的传承与独立:关于艺术、人生与世界的深度对话  《傅雷家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父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它更是傅雷先生对儿子进行精神传承的载体。他将自己对艺术、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理解,毫无保留地倾注于笔端,与儿子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  在艺术方面,傅雷先生是一位极富造诣的艺术家,他将这份热爱与理解,悉数传达给身为音乐家的儿子。他详细分析不同音乐流派的特点,评论大师的演奏,引导傅聪深入理解音乐的内涵与灵魂。他不仅仅满足于儿子技艺上的精进,更追求的是音乐背后所承载的情感、思想与哲学。他鼓励儿子要有自己的艺术见解,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左右,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  在人生哲学的探讨上,傅雷先生的家书更是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用自己的经历,教育儿子认识世界的复杂性,理解人性的多面性。他强调“真善美”的价值,告诫儿子要保持内心的纯净,要抵制诱惑,要坚守良知。他反对虚伪、矫揉造作,推崇朴实、真诚。他分享自己阅读的体会,评论读过的书籍,引导儿子拓展视野,丰富学识。  他对儿子关于“名”与“利”的看法,关于“成功”与“失败”的定义,关于“孤独”与“自由”的理解,都充满了深刻的洞察。他教育儿子,真正的成功,不在于物质的堆砌,而在于精神的丰盈;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无所顾忌,而在于内心的清醒与自觉。他用一种近乎“圣人”的标准,要求儿子,也以此标准,衡量自己。  这种精神上的传承,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引导儿子在继承先辈思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精神世界。他鼓励儿子要有批判性思维,要有自己的判断,不盲从,不迷信。他希望儿子能够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有社会责任感、有高尚情操的人。  三、 时代的回响与知识分子的风骨  《傅雷家书》的字里行间,也清晰地折射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困境。傅雷先生身处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他亲历了时代的潮起潮落,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然而,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依然坚持着自己对真理的追求,对艺术的热爱,以及对人格独立的坚守。  家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于时局的忧虑,对于文化命运的关切,但他从未因此而消沉或放弃。他用一种更加内敛、更加深刻的方式,将自己的思考与判断传达给儿子。他告诫儿子,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不能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都不能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傅雷先生的家书,展现了一种知识分子的风骨: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精神的独立与高贵;即使面对诱惑,也要坚守内心的原则与良知。他身上体现的,是一种严谨治学、认真做人的态度,一种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责任感。  透过父子间的通信,我们也看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方式与生活状态。他们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条件下,依然努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精神滋养,希望他们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 精装本的价值:超越时空的永恒经典  《傅雷家书》(精装本)的装帧,本身就承载着一种对经典的敬意。精美的封面设计,考究的纸张印刷,都为这些饱含深情的信件,增添了一份庄重与典雅。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可以珍藏的艺术品。  精装本的存在,使得这批珍贵的历史文献,得以更持久地流传。它不仅仅是为傅雷先生的后人保留一份珍贵的纪念,更是为所有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位伟大父亲、这位杰出知识分子,以及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窗口。  阅读《傅雷家书》,就如同与傅雷先生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从中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我们感受父爱的伟大,体会教育的深邃,更被傅雷先生那颗永不磨灭的赤子之心所深深打动。  这本书,适合每一个渴望成长、渴望理解爱、渴望探寻人生真谛的人。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却能引发我们最深刻的思考。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它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灵魂的对话,一场关于生命、关于传承、关于永恒价值的深刻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