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锂离子电池材料

先进锂离子电池材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国强,厉英 著
图书标签:
  • 锂离子电池
  • 电池材料
  • 电化学
  • 材料科学
  • 能源材料
  • 先进材料
  • 储能
  • 新能源
  • 正极材料
  • 负极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489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019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现代冶金与材料过程工程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先进锂离子电池材料》适用于从事锂离子电池及相关领域的生产和科研人员、相应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参考。
本书介绍了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的重要电极材料,包括材料结构、制备方法、性能,等等。内容前沿,言简意赅。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的重要电极材料,包括材料结构、制备方法、性能等等。涉及尖晶石LiNi0.5Mn1.5O4材料、LiFePO4材料、Li4Ti5O12材料、Zn2SnO4材料、LiV3O8材料以及钠离子电池材料。

作者简介

东北大学教授

目录

《现代冶金与材料过程工程丛书》序
前言
第1章锂离子电池发展历程1
1.1锂原电池的发展2
1.2锂二次电池的发展3
1.3锂聚合物电池的发展7
参考文献9
第2章LiCoO2化合物10
2.1引言10
2.1.1LiCoO2的热稳定性11
2.1.2LiCoO2的结构稳定性12
2.2LiCoO2表面包覆Zro112
2.3LiCoO2电池的能量密度18
2.4超薄原子层沉积20
2.5LiCoO2电池安全性能分析24
2.5.1正极材料25
2.5.2负极材料25
2.5.3隔离膜25
2.5.4电解液26
参考文献31
第3章LiMn204化合物33
3.1尖晶石型LiMn204的结构33
3.2尖晶石型LiMn204的性能35
3.3JahnTe11er效应37
3.4尖晶石型LiMn204的改性38
3.4.1掺杂38
3.4.2表面包覆40
3.5尖晶石型LiMn204的制备方法41
3.5.1固相反应法41
3.5.2液相合成法43
3.6单晶LiMn204纳米线的制备和性能45
3.7尖晶石型LiMn204结构中的缺陷及纳米效应49
3.8LiMn204晶格的两种不稳定性53
3.9固相法制备LiMn204的化学反应55
参考文献55
第4章层状LiMno2和Li(NiCoMn)1/3O2材料及其衍生物58
4.1LiMn02的结构58
4.2掺杂元素的作用65
4.3掺Cr的化合物
4.4三元材料LiNi13C01/3Mn1,30275
4.5LiNi1/3CO1/3Mn11/3O2材料第一次充电循环的特征78
4.6三元材料LiNi1/3Co1/3Mn1/3O2的制备方法84
4.6.1共沉淀法84
4.6.2固相反应法及其他方法85
参考文献85
第5章磷酸铁锂LiFeP04及其衍生物87
5.1概述87
5.2LiFeP04的充放电机理88
5.3提高电化学性能的方法89
5.3.1通过在LiFePO4颗粒的表面包覆导电碳剖备LiFeP04/C复合材料来提高材料的导电性89
5.3.2通过掺杂高价金属离子合成缺陷半导体来改善材料的导电性90
5.3.3细化材料的晶粒尺寸,改善材料的电化学性能91
5.4LiFePO4的制备方法93
5.4.1固相合成93
5.4.2碳热还原法93
5.4.3水热反应法和溶胶一凝胶法94
5.5LiFeP04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能95
5.5.LiFePO4的固相法合成95
5.5.2Li(Mm0.35CO0.2Fe0.45)PO4/C的制备和性能100
5.5.3IiFePO。的溶液法制备104
5.5.4从向a-Li3V2(P04)3的结构转变109
5.6LiMnP04正极材料115
5.6.1纳米LiMnPO4的制备和性能116
5.6.2纳米线的制备和性能122
参考文献126
第6章富锂锰基正极材料128
6.1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结构和充放电机制129
6.2富锂锰基材料xLi2MnO3  (1-x)Li(NiCoMn)1/3O2的制备和性能134
6.3层状材料Li[Ni0.2Li0.2Mn0.6]O2的失氧和结构重组机理142
6.4富锂锰基材料的酸处理效果147
6.5其他类型的富锂锰基材料149
参考文献154
第7章尖晶石型Li4Ti5012材料155
7.1概述155
7.2尖晶石型Li4Ti5O12的结构及电化学反应机理155
7.3尖晶石型Li4Ti5O12的制备方法及其特点157
7.4尖晶石型Li4Ti5O12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进展158
7.5尖晶石型Li4Ti5O12的高温固相法制备159
7.5.1反应温度160
7.5.2反应时间161
7.5.3Li4Ti5O12样品的倍率性能162
7.5.4Li4Ti5O12样品的循环伏安曲线163
7.5.5Li4Ti5O12的氧缺陷164
7.6水热法制备双相Li4Ti5O12-TiO2纲米晶材料168
7.7全电池LiNi0.4Mn1.5Cr0.1O4/Li4Ti5O12的组装与测试172
7.8Li4Ti5O12的其他制备方法175
7.8.1微乳液法175
7.8.2溶液燃烧法178
7.9Li4Ti5O12中掺Na提高性能183
参考文献186
第8章SV尖晶石型正极材料LiNi0.5.Mn1.5O4188
8.1尖晶石型LiNi0.5.Mn1.5O4的晶体结构188
8.2尖晶石型LiNi0.5.Mn1.5O4的制备和性能192
8.2.1尖晶石型LiNi0.5.Mn1.5O4的固相合成法制备192
8.2.2尖晶石型LiNi0.5.Mn1.5O4的碳酸盐沉淀法制备195
8.2.3尖晶石型LiNi0.5.Mn1.5O4的溶胶凝胶法制备198
8.3尖晶石型LiNi0.5.Mn1.5O4的氧缺陷202
8.4尖晶石型LiNi0.5.Mn1.5O4的高温性能206
8.5尖晶石型LiNi0.5.Mn1.5O4的掺杂208
8.5.1尖晶石型LiNi0.5.Mn1.5O4中掺杂Fe的作用机理208
8.5.2掺Cr、Ti和Mg的作用213
8.6尖晶石型LiNi0.5.Mn1.5O4材料的电解液问题216
参考文献218
第9章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220
9.I碳负极材料220
9.1.1石墨220
9.1.2硬碳227
9.1.3软碳228
9.1.4碳纳米管229
9.1.5石墨烯230
9.2锂合金负极材料233
9.2.1Li-Sn合金235
9.2.2Zn2SnO4材料241
9.2.3LiSi材料251
9.3磷负极材料255
9.4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258
参考文献260
第10章柔性电极材料和先进纳米电极材料262
10.1柔性电极材料262
10.1.1具有超级功率和超长循环寿命的柔性TiO2基电极262
10.1.2碳纳米管(CNT)柔性电池267
10.2先进的纳米电极材料271
10.2.1介孔空心Li4Ti5O12琼的制备和性能272
10.2.2SnO2纳米箱的制备及性能275
10.2.3维纳米金属氧化物薄片的制备和性能278
10.2.4介孔分层结构Ni0.3Co2.7O4的制备和性能284
参考文献291
第11章钠离子电池材料292
II.I钠离子电池工作原理292
11.2正极材料293
11.2.1普鲁士蓝材料293
11.2.2氧化物材料295
11.2.3聚阴离子化合物材料307
11.3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307
11.3.1碳基负极材料307
11.3.2氧化物负极材料309
11.3.3金属和合金材料312
11.3.4非金属单质313
参考文献314

精彩书摘

第1章锂离子电池发展历程
电池,一般狭义上的定义是将本身储存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广义的定义为将预先储存起来的能量转化为可供外用电能的装置?电池按工作性质可以分为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一次电池是指不可以循环使用的电池,如碱锰电池?锌锰电池等?二次电池指可以多次充放电?循环使用的电池,如先后商业化的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和锂电池?锂电池种类较多,根据锂的存在状态,分为锂金属电池和锂离子电池?锂金属电池含有金属态的锂,为一次电池,不可充电,属于原电池,主要包括锂/亚硫酰氯电池?锂/二氧化锰电池?锂/二氧化硫电池等?
通常所说的锂电池的全称应该是锂离子电池(简称LIB),它以碳为负极,以含锂的化合物为正极;在充放电过程中,没有金属态锂存在,只有锂离子,这就是锂离子电池名称的由来?
目前,全球锂电池生产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和中国,虽然美国的锂电池研发和生产的历史较长,但其行业规模始终只占据了全球的一小部分?
日本是全球最早对锂电池进行探索性研发的国家之一,并且是将锂电池成功推向商业的国家?1991年6月,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第一块商品化锂离子电池?更早以前,日本三洋公司使用以二氧化锰为代表的过波金属氧化物作为正极材料,取得锂原电池商业制造的巨大成功,锂电池终于从概念变成了商品?“嵌入化合物”的设计思路为锂二次电池的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今天锂电池的广泛应用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2000年以前,日本垄断了全球的锂电池生产,占全球市场份额的80%以上?2001年之后,韩国锂电池行业迅速崛起?2010年,韩国成为全球最大锂电池生产国,市场份额超过40%,三星和LG分别为全球第一和第三大锂电池供应商?日本降为全球第二大生产国,但三洋?索尼和松下仍保持了全球第二?第四?第五大供应商的位置?
我国的锂离子电池商业化生产始于2000年左右?近年来,在中国优良的投资环境和相对低廉的人工成本的作用下,全球锂离子电池制造中心正向中国内地转移?在2000年全球前十大锂电池厂商中只有比亚迪一家中国厂商,而2010年有比克?力神?比亚迪三家中国企业?2010年中国已占全球锂离子电池产量的30%以上,并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
锂电池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运载工具的动力?电力电网的储能等领域?就目前来看,消费电子产品成为锂电池最为成熟的应用领域,市场占比最高,增速及存量最大。
随着消费电子市场的稳定增长?电动自行车领域的巨大需求以及电动汽车和储能市场的逐步启动,未来锂电池市场将大幅增长?
1.1锂原电池的发展
锂原电池是以金属锂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一类电池的总称?由于在所有金属中锂密度很小(M=6.94g/mol,p=0.53g/cm3)?电极电势极低(-3.04V相对标准氢电极),是能量密度很大的金属?以锂负极组成的电池具有比能量大?电池电压高的特点,并且还具有放电电压平稳?工作温度范围宽?低温性能好?储存寿命长等优点?商业锂原电池的正极材料通常采用CF  Mr-i02等,电解液一般使用的是含有锂盐的有机溶液,常用的锂盐主要有LiC104?LiPF6和LiBF6等,有机溶剂使用的是PC和DMC或者EC和DMC的混合溶液?
锂原电池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70年代实现了军用与民用?后来基于环保与资源的考虑,研究重点转向可反复使用的二次电池?锂金属二次电池研究只比锂原电池晚了10年,它在80年代推出市场?但由于安全性等问题,除以色列Tadiran电池公司和加拿大的HydroQuebec金司仍在研发外,锂金属二次电池发展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1962年,Chilton和Cook以锂金属作负极,以Ag?Cu?Ni等卤化物作正极,将低熔点金属盐LiCI-AICI溶解在碳酸丙烯酯(PC)中作为电解液,制备了电池?虽然该电池存在诸多问题,未能实现商品化,但是他们的工作拉开了锂电池研究的序幕?
1970年,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与美国军方几乎同时独立合成出新型正极材料——碳氟化物,但是没有提出嵌入锂离子的机理?直至美国学者Whittingham注意到电池实际电压与理论计算的差别,确认碳氟化合物就是IC(intercalation compound)时,才明确了嵌入机理?
Whittingham出生于1941年,在牛津大学取得学士(1964年)?硕士(1967年)和博士(1968年)学位,目前就职于宾汉姆顿大学?他是发明嵌入式锂离子电池的重要人物,在与Exxon公司合作制成首个锂电池之后,他又发Manley Stanley Whittingham现水热合成法能够用于电极材料的制备,这种方法目前被拥有磷酸铁锂专利的独家使用权的Phostech公司所使用?由于他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他于1971年被国际电化学学会授予青年电化学家奖,于2004年被授予电池研究奖,并且被推举为电化学学会会员?
1973年,氟化碳锂原电池在松下电器实现量产,首次装置在渔船上?氟化碳锂原电池Li/(CF)?发明是锂电池发展史上的大事,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实现锂电池的商品化本身,还在于它第一次将“嵌入化合物”引入锂电池设计中?无论当初的发明者是否意识到,“嵌入化合物”的引入是锂电池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1975年,日本三洋公司在过渡金属氧化物电极材料方面取得突破,开发成功了Li/Mn0]电池,不久后开始量产,进入市场?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各种类型的新电池,如锂银钒氧化物(Li/Ag2V40ll)电池,当时最为畅销,它占据植入式心脏设备用电池的大部分市场份额?这种电池由复合金属氧化物组成,放电时由于两种离子被还原,正极的储锂容量达到300mA.h/g?银的加入不但使电池体系的导电性大大增强,而且提高了容量利用率?Li/Ag2V4011体系是锂电池应用领域的一大突破?
1.2锂二次电池的发展
20世纪60午代末,学术界开始了“电化学嵌入反应”的研究?贝尔实验室的Broadhead等将碘或硫嵌入二元硫化物(如NbS))的层间结构时发现,在放电深度低的情况下,反应具有良好的可逆性?斯坦福大学的Armand等发现一系列离子可以嵌入层状二硫化物的层间结构中,如二硫化钽(TaSl)?除此以外,他们还研究了碱金属嵌入石墨晶格中的反应,并指出石墨嵌碱金属的混合道题能够用在二次电池中。
1972年在以“离子在固体中快速迁移”为论题的学术会议上,Stee1和Armand等学者提出了“电化学嵌入”概念,奠定了Arman.理论基础?所谓“嵌入”,是指“外来微粒可逆地插入薄片层宿主晶格结构而宿主结构保持不变”的过程?简单地说,“嵌入”有两个互动的“要素”,一是“宿主”,如层状化合物,能够提供“空间”让微粒进入;二是“外来自粒”,它们必须能够符合一定要求,使乖“嵌入”与“脱嵌”的过程中,“宿主”的晶格结构保持不变?
20世纪80年代初,M.Armond首次提出用嵌锂化合物代替二次锂电池中金属锂负极的构想?在新的系统中,正极和负极材料均采用锂离子嵌入/脱嵌材料?
Armand教授是锂离子电池的奠基人之一,是国际学术和产业界公认的?在电池领域具有原始创新成果的电池专家?Armand教授主要原创性学术贡献有:
(1)1977年,首次发现并提出石墨嵌锂化合物作为二次电池的电极材料?在此基础上,于1980年首次提出“摇椅式电池”(rocking chair battery)概念,成功地解决了锂负极材料的安全性问题?
(2)1978年,首次提出了高分子固体电解质应用于锂电池?
(3)1996年,提出离子液体电解质材料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4)提出了碳包覆解决磷酸铁锂(LiFeP04)正极材料的导电性问题,为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1970~1980年嵌入化合物化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这直接导致第一块商品化锂金属二次电池的诞生?Exxon公司研究让水合碱金属离子K?(H:O)嵌入二硫化钽(TaS:)中,发现它非常稳定,随后同族的硫化物逐渐被证实具有相同特性,不但嵌入容量较高,化学性质稳走,而且在化学电池体系中反应可逆性良好?由此可知,在层状二元硫化物中选出具有应用价值的材料作为锂二次电池的正极是有可能的?例如,在1972年,以二硫化钛(TiSl)为正极,金属锂为负极,LiC104/二噁茂烷为电解液的电池显示了优良的电化学性能,深度循环接近1000次,每次循环容量损失低于0.05%?但是也发现了电池存在腐蚀和形成锂树枝状结晶(锂枝晶)的问题,从而在负极引发安全问题?充电过程中,由于金属锂电极表面凹凸不平,电极沉积速率差异造成不均匀沉积,导致树枝状锂晶体在负极的生成?当枝晶生长到一定程度就会折断,导致锂的不可逆,从而降低电池的实际充放电容量?此外,锂枝晶也能刺穿隔膜,导致电池内部短路,产生大量热量,引起电池的燃烧和爆炸?虽然Exxon公司的研究探索未能将二次电池体系实现真正的商品化,但是对锂电池发展的推动确是功不可没的?
20世纪80年代初期,电极材料与非水电解质界面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1983年,Peled等提出“固态电解质界面膜”(solid electrolvte interphase,SEI)模型?1985年,它的存在被扫描电镜照片所证实?“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界面性质足影响锂电池可逆性与循环寿命的关键因素”的论断为研究所证实?研究表明,电极表面发生的电化学反应是薄膜形成的原因,这层薄膜的性质(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界面性质)直接影响到锂电池的可逆性与循环寿命?SEI的发现以及它对锂电池可逆性与循环寿命的作用对锂二次电池的开发非常关键?基于这个发现,80年代中期,研究人员开始针对“界面”进行一系列深入的研究?首先寻找新电解液以及在电解液中加入添加剂,希望改变电极与电解质界面特性,通过用电解液溶解锂枝晶来解决问题?80年代末期,加拿大Moli能源公司推出了第一块商品化Li/M09锂金属二次电池,不幸的是1989年该电池发生起火事故,宣告了Li/M09电池的终结,也导致了锂金属二次电池的研发陷入停顿?
基于锂金属负极存在安全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方案,即用一种嵌入化合物替代它,这种概念被称为“摇椅式电池”(rocking chair battery,RCB),将这一概念产品化,花了足足10年的时间,最早实现商业化的是日本索尼公司,他们把这项技术命名为“Li-ion”(锂离子技术)?
由于将嵌入化合物代替锂金属,电池的两极都由嵌入化合物充当,这样两边都有空间让锂离子嵌入,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锂离子在两边电极来回嵌入与脱嵌,就像摇椅一样左右摇摆,因此得名?斯坦福的Armand最早提出嵌入电化学的反应机理,1980年又提出了摇椅式电池这一概念?同年Scrosati等发表了基于两种嵌入化合物的锂二次电池的论文?
虽然摇椅式电池思想先进,但是实现这一想法需要解决以下问题:①找到合适的嵌锂正极材料;②找到合适的嵌锂负极材料;③找到在负极表面形成稳定界面的电解液?
在正极材料中,足最早被提出来并得到最广泛应用的嵌入式化合物?早在1980年,Mizushima和Goodenough提出?可能的应用价值,但由于当时主流观点认为高工作电压对有机电解质的稳定性没有好处,所以该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后来许多工作围绕着解决?在有机电解液中不稳定的问题展开,最终导致碳酸酯类电解质的应用,首先成为商业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
JohnB.Goodenough教授是锂钴氧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发明人,1922年出生,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能源方面的研究?在他的领导下,来自东晋大学的Koichi Mizushima,发现,在Co和Ni的氧化物中,Li几乎可以完全脱出,50%~60%Li脱出的时候,结构还能够保持稳定,并且对Li电极有接近4V的电压?当时英国的电池公司对他们的研究成果不感兴趣,而Sonv公司正好开发出储锂的碳材料,于是他们合作,就有了现在的锂离子电池?他还领导来自南非的Michael Thackerav进行了尖晶石结构的材料嵌锂的研究,发现了嵌锂过程中尖晶石结构和rock-salt结构之间的相互转化?他对具有稳定的骨架结构

前言/序言


《纳米晶体学:结构、性质与应用》 本书将带您深入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纳米晶体的奇妙领域。我们将从原子尺度出发,剖析纳米晶体的独特结构如何塑造其非凡的物理、化学和电子特性。 内容概述: 第一部分:纳米晶体的基础理论 晶体学基础回顾: 简要回顾经典晶体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晶格、晶面、晶向、对称性等,为理解纳米晶体的特殊性奠定基础。 尺寸效应的起源: 详细阐述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界面效应等在纳米尺度下如何显著改变材料的宏观性能。我们将通过理论模型和实验数据,直观展示尺寸大小对材料熔点、光学性质、催化活性、导电性等的影响。 纳米晶体的结构表征: 介绍一系列先进的表征技术,用于确定纳米晶体的形貌、尺寸、晶体结构、取向以及表面原子排列。重点讲解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其高分辨率成像技术,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表面形貌观察,X射线衍射(XRD)的晶体结构分析,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俄歇电子能谱(AES)等表面化学分析手段。 表面与界面: 深入探讨纳米晶体的表面原子态、表面重构、缺陷以及不同纳米晶体之间的界面。理解界面在控制纳米材料宏观性能中的关键作用,例如晶界、孪晶界以及异质结界面。 第二部分:纳米晶体的制备与生长 自组装策略: 介绍基于物理和化学驱动力的自组装技术,例如溶液相合成(溶胶-凝胶法、共沉淀法、水热/溶剂热法)、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CVD、物理气相沉积PVD)等。详细解析不同合成方法在控制纳米晶体尺寸、形貌、组分和结构上的优势与局限。 模板辅助合成: 探讨利用预先构建的模板(例如多孔材料、胶体晶体、DNA)来引导纳米晶体的生长,实现特定结构和形貌的精确控制。 晶体生长动力学: 分析纳米晶体生长过程中的成核与生长机制,包括Ostwald熟化、溶剂化、表面扩散等关键过程,并探讨如何通过调控反应条件来优化生长过程,获得具有特定尺寸分布和形貌的纳米晶体。 定向生长与异质结构: 介绍如何实现纳米晶体的定向生长,以及如何通过多步合成或原子层沉积等方法构建复杂的纳米晶体异质结构,例如核壳结构、梯度结构等。 第三部分:纳米晶体的物理与化学性质 光学性质: 探讨纳米晶体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量子限制斯塔克效应(Quantum Stark Effect)、荧光特性等。介绍不同形貌和尺寸的纳米晶体在光吸收、光发射、光散射等方面的独特性质,以及它们在光学传感、生物成像、光电器件等领域的潜在应用。 电子与磁学性质: 讨论纳米尺度下电子输运的量子效应,例如量子尺寸效应诱导的带隙变化、隧道效应等。分析铁磁性、反铁磁性等磁学性质在纳米尺度下的演变,以及尺寸、形貌和表面对这些性质的影响。 催化性质: 深入阐述纳米晶体因其高比表面积和丰富的表面活性位点而在催化反应中表现出的优异性能。重点介绍在氧化还原反应、加氢反应、光催化等领域的应用实例,并分析晶体取向、表面缺陷和晶界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力学与热学性质: 探讨纳米晶体在力学性能上的增强效应,例如硬度、强度和韧性的提高。分析尺寸效应对其热导率、热容等热学性质的影响。 第四部分:纳米晶体的应用前景 能源领域: 探讨纳米晶体在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热电转换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分析其如何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和储存密度。 催化与环境: 介绍纳米晶体在高效催化剂、污染物降解、气体传感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推动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 生物医药: 探讨纳米晶体在药物递送、生物成像、疾病诊断、抗菌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分析其生物相容性、靶向性和响应性。 电子与信息技术: 介绍纳米晶体在下一代半导体器件、存储器、显示器、光电子器件等领域的潜在作用。 先进材料: 讨论纳米晶体在合金、陶瓷、复合材料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和控制纳米结构来获得性能优异的新型材料。 本书特点: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既有严谨的理论阐述,又有丰富的实验案例和应用前景分析。 图文并茂: 大量精美的示意图、显微图像和数据图表,帮助读者直观理解复杂概念。 深入浅出: 语言清晰易懂,适合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研究人员及工程师阅读。 《纳米晶体学:结构、性质与应用》 将为您开启一扇探索纳米世界的大门,揭示纳米晶体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我们对材料的认知,并驱动着科技的未来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是《先进锂离子电池材料》,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它并没有深入探讨电池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量子力学联系,这一点让我有些意外。我原本期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电解质中离子传输动力学与固态电解质界面相(SEI)形成机制的详细理论推导,以及这些理论如何指导新型高容量正极材料的设计。然而,书中更多的是对现有材料分类的概述,以及一些工程化的改进方案,缺乏更具前瞻性的基础科学研究视角。例如,书中提到了硅基负极材料的体积膨胀问题,并给出了包覆层和纳米结构化的解决方案,但对于如何从原子层面理解和抑制这种膨胀,以及相关的应力松弛机制,书中并没有提供足够的理论深度。同样,在液态电解质部分,关于电解液溶剂化结构对锂离子迁移数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控溶剂化壳层来提升离子电导率的讨论也相对浅显,没有深入到溶剂分子与锂离子之间的精确相互作用力的量化分析,也未提及诸如分子动力学模拟等前沿计算方法的应用。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真正引领我进入到材料设计最前沿的著作,但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技术手册,虽然实用,但对于我这种追求理论突破的读者而言,显得有些不够“先进”。特别是关于固态电池领域,书中更多地集中在聚合物电解质和硫化物电解质的性能展示,但对于氧化物电解质的电化学稳定性窗口、与锂金属的界面兼容性,以及其在更高电压下可能存在的析气问题等关键挑战,缺乏深入的探讨。即便是在描述现有材料的应用前景时,也更多地强调了商业化的可行性,而非解决基础科学难题的思路。对于那些期望在材料科学的根基上进行理论创新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可能不足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评分

当我翻开《先进锂离子电池材料》这本书时,我满怀期待地想了解当下最前沿的电池技术和材料革新。然而,读罢全书,我感到意犹未尽,甚至有些失望。书中对“先进”材料的定义,似乎更多地停留在性能参数的提升上,比如更高的能量密度、更长的循环寿命等,而对于支撑这些性能的微观机制,尤其是跨学科的融合,例如材料科学、量子化学、凝聚态物理等如何相互促进,则讨论得不够深入。例如,在探讨高电压正极材料时,书中提到了某些新型材料的性能,但对于这些材料在极端电化学环境下的结构演变、电子传输路径的改变、以及潜在的副反应机理,缺乏系统的分析。我原本希望能够在这里找到关于电化学界面的形成与演化、电荷转移过程的动力学分析,以及如何通过理论计算来预测和设计新型高稳定性材料的线索,但书中提供的多是宏观的描述和实验结果的展示。特别是在快充技术方面,书中虽然提及了改善离子传输和电子导电性的策略,但对于如何通过精确调控材料的孔隙结构、晶界特性,甚至利用某些特殊的晶体学方向来优化锂离子的扩散路径,缺乏细致的阐述。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面向应用和工程的指南,对于我这种希望深入理解材料科学原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创新的读者来说,其理论深度和前沿性还有待加强。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是《先进锂离子电池材料》,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以为能深入探讨材料的分子结构、晶体学性质以及它们在电化学过程中发生的细微变化。然而,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更多的是对现有材料的介绍和性能评估,对于材料设计背后的科学原理,特别是如何通过理论计算、模拟仿真等手段来预测和优化材料性能,着墨不多。例如,在介绍固态电解质时,书中提及了多种类型,如聚合物、硫化物、氧化物等,并对比了它们的离子电导率和稳定性。但我更希望能够了解到,为什么某种特定的晶体结构能够实现如此高的离子迁移率,其离子通道的形成机制是什么,以及如何通过改变原子组成或引入缺陷来进一步提升性能。书中对于这些基础问题的探讨,显得比较表面化。同样,在讨论正极材料时,虽然提到了高镍三元、富锂锰基等,但对于这些材料在长期循环中发生的结构衰变、相变,以及如何从原子层面理解并抑制这些衰变过程,缺乏深入的分析。我希望书中能有更多的内容,解释如何利用计算材料学的方法,如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来研究材料的电子结构、能带特性、以及锂离子的扩散能垒,从而为新材料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但遗憾的是,这些方面的内容在书中并不突出。

评分

我选择《先进锂离子电池材料》这本书,是希望能够了解那些正在改变电池行业格局的革命性材料。然而,这本书在“先进”这个词的解读上,似乎与我的期望有所偏差。书中对于许多新型材料的介绍,更多地聚焦于其宏观性能的突破,例如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快的充电速度等,而对于这些性能提升背后所依赖的微观机理,则涉及得不够深入。例如,书中在提及硅基负极时,虽然提到了其高理论容量,但对于硅在充放电过程中巨大的体积膨胀所带来的电极粉化、SEI膜不稳定等问题,以及如何通过纳米化、合金化或复合化来解决这些问题,其解释显得有些笼统,缺乏对界面化学和应力分布等关键因素的细致分析。我期待的是能够读到关于如何通过精准控制材料的形貌、表面性质,甚至引入特定的晶格缺陷来优化锂离子嵌入/脱出动力学,以及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书中对于这些更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探讨的深度还有待加强。特别是在高电压正极材料领域,书中虽然提及了一些新型材料,但对于其在高电势下的氧析出现象、结构衰变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掺杂或包覆来提高其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缺乏深入的理论阐释。

评分

我购买《先进锂离子电池材料》这本书,是希望能够对当前市场上的主流锂离子电池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特别是那些正在研发或即将投入使用的新型材料。然而,读完之后,我发现书中的内容更多地聚焦于材料的宏观性能参数,比如容量、能量密度、循环寿命以及功率性能,而对于这些性能背后所涉及的材料科学机理,尤其是从原子和分子层面的理解,则显得比较模糊。例如,在介绍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时,书中提到了其高容量的优势,但对于镍含量升高导致的结构不稳定、析氧等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表面改性或掺杂来缓解这些问题,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深入探讨其化学和物理的根源。同样,对于负极材料,除了硅基材料,书中也简单提及了其他一些先进负极,但关于这些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相变机制、锂枝晶的形成与抑制,以及如何在界面设计上实现突破,也没有详细的论述。我希望能够理解为什么某种材料在微观结构上会表现出优异的性能,而不是仅仅知道它“好用”。这本书更像是给工程师看的,提供了大量的参数和应用实例,对于我这样想从基础理论层面去理解材料发展的读者来说,缺乏足够的信息。特别是在快充技术方面,书中提到了高导电性电解质和低阻抗电极,但对于如何通过改变电解质的粘度、溶剂结构,或者优化电极的孔隙结构和颗粒形貌来大幅提升锂离子传输效率,缺乏具体的理论指导。对于那些想要深入理解材料背后科学原理的读者,这本书的内容可能需要配合其他更具理论深度的书籍一起阅读。

评分

坦白说,《先进锂离子电池材料》这本书带给我的体验,与我对“先进”二字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我原以为它会深入到材料科学的根基,去剖析那些能够驱动电池技术飞跃的微观机理和设计理念。然而,书中对许多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的介绍,更像是对现有技术路线的梳理和性能数据的堆砌,对于这些材料之所以“先进”的内在原因,尤其是从原子、分子层面进行的解释,显得不够充分。例如,书中在探讨高电压正极材料时,虽然提及了一些新型材料的优异性能,但对于这些材料在高温、高电压等极端条件下的结构稳定性、副反应的发生机理,以及如何通过精确的化学掺杂或表面修饰来提高其本征的稳定性,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我期待能够读到关于如何利用计算材料学的方法,例如分子动力学模拟或第一性原理计算,来预测材料的稳定性、锂离子的扩散路径,并据此指导新材料的设计,但书中在这方面的论述并不突出。同样,在快充电池技术方面,书中虽然提到了提高离子电导率和电子导电性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通过调控电解液的溶剂化结构、设计特殊的电极微观形貌,或者利用纳米材料来实现高效的电荷转移,缺乏更具操作性的理论指导和深入的机理阐释。

评分

作为一名对锂离子电池材料充满好奇的读者,《先进锂离子电池材料》这本书的标题吸引了我,但阅读后的体验却有些复杂。我本以为这本书会深入探讨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其宏观性能之间的精妙联系,特别是那些能够带来颠覆性突破的“先进”材料。然而,书中对许多材料的描述,更偏向于一种“是什么”和“有什么用”的介绍,而对于“为什么”以及“如何做到”的科学机理,挖掘的深度似乎不足。例如,在讨论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时,书中提到了其高容量的优点,但也提到了其稳定性问题,并给出了表面包覆、掺杂等解决方案。但我更希望能够了解到,为什么高镍含量会增加材料的不稳定性,其背后的晶体结构变化和化学反应机理是什么,以及这些改性方法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书中对于这些深层科学原理的阐述,相对比较概括。同样,在快充技术方面,书中提及了高导电性电解质和低欧姆损耗电极的必要性,但对于如何通过精确调控电解质的溶剂化结构、离子传输路径,或者优化电极材料的孔隙率、颗粒形貌来显著提升充放电动力学,缺乏具体的理论指导和深入的分析。

评分

在我看来,《先进锂离子电池材料》这本书在材料的“先进性”方面,并没有完全满足我的期待。书中对许多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的介绍,更多的是聚焦于其在实验室或初步商业化阶段所展现出的优异性能,比如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快的充电速率等,但对于这些性能背后的深刻科学原理,尤其是涉及材料在极端电化学环境下的行为,则挖掘得不够深入。举个例子,书中在讨论固态电解质时,虽然列举了多种类型,如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等,并对比了它们的离子电导率,但对于不同类型固态电解质的界面问题,如与电极材料的接触电阻、锂枝晶的穿透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来优化界面,都没有给出足够详尽的解释。我希望能够从书中获得关于如何设计新型固态电解质,以实现高离子电导率和优异的电化学稳定性的理论指导,但书中在这方面的论述相对有限。同样,在讲解负极材料时,虽然提到了硅碳复合材料,但对于硅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如何影响电极的力学性能,以及如何通过纳米结构设计来减缓这种膨胀,其解释也略显单薄,未能深入到应力松弛和界面稳定性等关键环节。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是《先进锂离子电池材料》,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够深入了解那些引领行业发展的核心材料技术。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更多地是在介绍一些现有技术和材料的性能特点,并罗列其应用前景,而对于支撑这些“先进”性能的深层次科学原理,尤其是材料在电化学循环过程中的微观行为和演变,探讨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提升。例如,在介绍固态电解质时,书中提到了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等多种类型,并对比了它们的离子电导率和稳定性,但对于这些不同类型固态电解质在与锂金属或碳负极界面上的电化学反应、界面电阻的形成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表面改性来优化界面接触,就没有进行详尽的论述。我期望能够从书中获得关于如何设计新型固态电解质,以实现低界面电阻和高离子电导率的理论指导,但书中这方面的内容比较有限。同样,在讨论硅基负极材料时,书中虽然提到了其高容量,但也提到了体积膨胀的问题,并给出了包覆和纳米化的解决方案,但对于硅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所带来的应力分布、SEI膜的动态演变和失效机理,以及如何通过精确的纳米结构设计来抑制这些问题,缺乏深入的分析。

评分

一本名为《先进锂离子电池材料》的书,本应给我带来前沿的知识和深刻的洞见,但我却发现它在某些关键领域的内容阐述上,显得有些“隔靴搔痒”。书中对固态锂电池的介绍,似乎更侧重于现有技术路线的罗列,例如硫化物、氧化物以及聚合物电解质的优缺点对比,但对于这些不同类型固态电解质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根本性挑战,如界面电阻过高、锂枝晶穿透问题,以及在宽温域下的稳定性,并没有给出深入的机理解释和可行的解决方案。我期待的是能够读到关于如何从分子层面设计新型固态电解质,以实现高离子电导率和优异的电化学稳定性的理论研究进展,但书中在这方面的论述显得较为肤浅。同样,在解释负极材料时,虽然提到了石墨、硅碳复合等,但对于硅基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带来的应力集中、SEI膜的动态演变与失效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原子尺度的设计来抑制这些问题,书中并没有给出足够的理论支持。我希望了解的是,为什么某种特定的纳米结构或包覆层能够有效缓解硅的体积变化,其背后的物理化学原理是什么,而不是仅仅看到一个应用案例。对于希望在材料设计上寻求突破的读者而言,这本书可能提供的理论指导并不充分,更像是对现有技术的梳理,而非对未来方向的指引。

评分

挺好吧,不错,不错。就是还有些书买不到。

评分

看完再来评价。

评分

评分

还不错的东西,下次需要会再买。

评分

没有预想的实用,感觉性价比不高

评分

多读书,充实自己

评分

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的东西,下次需要会再买。

评分

没想到京东的送货速度这么快!早上订购,下午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