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政之要:《资治通鉴》中的智慧

德政之要:《资治通鉴》中的智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鹏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通鉴
  • 资治通鉴
  • 政治
  • 智慧
  • 治国
  • 策略
  • 国史
  • 古典
  • 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310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340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传统智慧的当代阐释,《资治通鉴》中的“三严三实”!
  《资治通鉴》中“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强调领导干部要修德。毛泽东主席一生通读《资治通鉴》17次!那么,《资治通鉴》中究竟蕴含着哪些治国理政的道理?
  《资治通鉴》教你如何做好人,当好官!
  知名历史学家、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岂之,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合力推荐!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姜鹏新力作!
  修身、齐家、治道三大主题解说中国历史上的为政之道!

内容简介

  《德政之要》着重揭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表达的如何施行德政的关键点,参照“四书”之一的《大学》的次序进行编排,分修身、齐家、治道三个层次,挖掘整理出《资治通鉴》中数十个“善可以为法,恶可以为戒”、足以为今天领导干部提供正反两方面借鉴的故事,从个人小我的修身讲起,逐步扩大到一个家庭或家族的治理,再进而扩展到为政之道,由己及人,由内向外,揭示为善可以致宦通显、青史留名,为恶则导致身亡家破、遗臭万年的历史经验教训,而以加强个人道德修养贯穿全书始终。体现了“三严三实”的精髓,可供读者进一步认识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

作者简介

  姜鹏,浙江宁海人。2000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专门史方向,获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传统史学、《资治通鉴》等,著有学术专著《北宋经筵与宋学的兴起》等。目前,他参与复旦大学王水照先生主编的《司马光全集》的整理工作,与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等共同重新整理《资治通鉴》。
  作者于2013年开始,成为央视《百家讲坛》最年轻的主讲人,连续主讲《汉武帝的三张面孔》《三国前史:一个傀儡的力量》《帝王教科书:姜鹏品读〈资治通鉴〉》,获得广泛的社会影响。三部同名书籍均已出版,市场销售火爆。同时,他长期在各类国学培训班、公益讲座上主讲《资治通鉴》,受到普遍欢迎。

精彩书评

  ★“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这是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时选材的标准,也是《资治通鉴》充满政治智慧、值得一读再读的原因所在。姜鹏是专业的史学研究者,对《资治通鉴》有深刻的理解,他的这部《德政之要》,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式,从修身、齐家、治道三个层次,解说中国古人施行德政的关键点,有助于今人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西北大学名誉校长、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张岂之

目录

序言:我们为什么读《通鉴》 / 001
修身篇
正己以化人 / 003
一、从自己开始 / 003
二、榜样的力量 / 011
三、教化“梁上君子” / 016
君子慎独 / 019
一、暗室中的自律 / 019
二、慎独与现代生活 / 024
三、远离的智慧 / 027
四、作为公德的慎独 / 033
胸有大局 / 039
一、作为品德的大局观 / 039
二、作为能力的大局观 / 045
三、作为担当的大局观 / 050
四、颜真卿的担当精神 / 055
五、算尽机关不如意 / 060
贞信与担当 / 068
一、对是非的坚守 / 068
二、非知之为难,惟行之为难 / 075
三、贞信之人必有担当 / 080
四、直道而行的余庆 / 085
约束的涵养 / 091
一、公权岂能私用 / 091
二、挟私必败国事 / 099
三、居功不傲真大臣 / 109
齐家篇
德在才先 / 121
一、娄师德包容狄仁杰 / 121
二、如何选择继承人 / 129
三、癫狂:覆亡的前奏 / 134
四、三家灭智伯 / 137
五、司马光的人才观 / 142
子弟教育 / 147
一、班固之死 / 147
二、姚崇的失败 / 151
三、祸福相倚 / 157
四、迟到的教育 / 163
俭以养德 / 172
一、俭约与德行 / 172
二、“何氏无遗种”的教训 / 179
三、留德不留财 / 186
家风与家史 / 192
一、都是太太惹的祸 / 192
二、骄奢诱导覆灭 / 202
三、张安世齐家 / 211
治道篇
天下为公 / 221
一、裙带亡国 / 221
二、何以要谈“天下为公” / 232
以人为本 / 242
一、“民本”传统 / 242
二、没有人,没有一切 / 249
三、是民,不是敌 / 255
四、舍己从人 / 259
依法治国 / 264
一、法的意义 / 264
二、守业的关键在守法 / 270
三、以私忿扰法的魏文帝 / 275
四、规则自身的价值 / 280
文化的力量 / 285
一、特殊视角中的光武帝 / 285
二、邓太后的秘诀 / 290
三、文化与国运 / 302








精彩书摘

  《德政之要:<资治通鉴>中的智慧》:
  二、慎独与现代生活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礼记·中庸》 朱熹之说,道者,日用事物当然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是以不可须臾离也。若其可离。则为外物,而非道矣。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
  ——真德秀《大学衍义》卷二十九 “杨震拒金”的故事,更贴近“慎独”的第一层含义,我们可以称之为“暗室中的慎独”。“慎独”还可以有第二层含义,即并非处于“暗室”的情况下,外在约束力仍然缺位,人们应该如何自我约束?从这个角度看“慎独”,除了官员操守之外,我们还可以引申出一些对现实生活常见现象的思考。
  商家时常标榜的“童叟无欺”,与“君子不欺暗室”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强调“慎独”。相同的是,两者都强调硬性(或显性)约束力缺位的时候,人应该如何恰当处理自己的行为。
  所不同的是,商家无论能否做到“童叟无欺”,他的行为都不是“暗室”里的行为。每个菜贩子都谙熟讨价还价之道,但他不会对每天跑菜场的大妈漫天要价,因为他非常清楚,这样做除了浪费时间和招来大妈一顿训斥之外别无成效。而当一名商贩面对连人民币面值大小都闹不清楚的小孩儿,或是耳聋跟花的老人,他若能做到每笔交易都无愧于心,我们就会评价他为诚实守信。
  这些是人人都知的道理,浅显简易。问题在于古人常说的“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尚书·说命》)。知是一回事,行是另一回事。我们把角度切回到生活中常见的,几乎每个人都会碰到的场景。根据生活经验,开车的朋友大半以上怕安装在车行道上的摄像头。那些摄像头可以记录下驾驶违章和道路不文明现象。那么问题来了,假设这名司机无时无刻不严格遵守交规驾驶,把驾驶文明作为一种人格精神,那么他还需要怕摄像头吗?所以把多数驾驶员怕摄像头这个现象反过来理解,其实说明在当下中国,很多人还不愿意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尚未意识到要把文明驾驶内化成自身素质。
  即便没有红绿灯,也应在人行道前礼让行人。即便没有摄像头,看到红灯也应停下来。在没有显性交通监控的约束下,也能做到驾驶文明,不也是一种“慎独”吗?所以《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朱熹解释说,因为“道”就在日用生活之中,故而不可须臾相离。作为现代人,我们不妨把古人所说的“道”理解为对文明规则的遵守,那么对于这套规则的“慎独”态度,就不仅仅是身居高位的官员的事,也是我们每个普通公民的事了。
  人性是善还是恶,是一个纠缠不清楚的问题。我们当然不能假设人人都坏,但要每个人都做到文明自觉,也的确不容易。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个人自觉文明程度越高,社会管理的监控措施可以越少,社会管理的成本自然也就下降了,可以有更多的钱用于提高民众福利。这是由文明自觉引领的良性循环。
  相反,文明自觉程度越低的社会,社会管控措施越复杂。而从人性的角度讲,没有人自甘于被监管、控制。对那些管控措施抱怨最多的,恰恰又是不愿意自觉履行文明规则的人群。对于这个群体来说,社会就在管控与抱怨的恶性循环中运转。故而社会是否祥和,不仅关乎每个人,也要求每个人对其尽责。这就是古人“慎独”理念为何直至今天仍有借鉴意义的原因。
  “慎独”理念要求人们把道德、伦常、法纪不仅仅当作一种外在规范,而是要把它们化作内在精神。对于现代人来说,遵守文明法则也应出于内在需求,而不仅仅是出于对惩罚的畏惧。对此,我们每个人都肩负重任。
  ……

前言/序言


《春秋争鸣:一部历史的辩论集》 内容梗概: 《春秋争鸣:一部历史的辩论集》并非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进行宏大叙事的编年史,也不是对某位帝王将相的生平事迹进行详尽解读的传记,更非对某种理论思想进行系统阐述的学术专著。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聚焦于中国古代史,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那些最具争议、最引人深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辩论”为核心视角,搜集、梳理、呈现不同历史学家、思想家、乃至亲历者对同一事件、同一人物、同一理念所提出的截然不同乃至相互冲突的观点。本书旨在通过呈现历史的多重解读,激发读者对历史真相的独立思考,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以及不同历史叙事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与时代烙印。 核心内容与结构: 本书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或主题进行线性展开,而是以一系列精选的“历史辩论”作为独立的章节。每一章都围绕一个具体的历史焦点,例如: “晋楚争霸:是生存还是扩张?” 这一章将探讨晋国与楚国之间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支持“生存论”的观点会强调地缘政治的压力,认为晋国屡屡出兵是为了抵御楚国的扩张,确保自身安全;而支持“扩张论”的观点则会指出晋国积极主动的军事行动,认为其意图在于吞并弱小国家,扩大势力范围,并可能借此挑战周天子的权威。 辩论还将涉及具体的战役,如城濮之战。一方会认为晋国采取了巧妙的战术,是战略上的胜利;另一方则可能强调楚国因内部矛盾或轻敌导致战败,其战略本身存在缺陷。 更进一步,辩论会触及两国君主的动机。是为社稷长远计,还是为了个人威望?是出于义愤,还是贪婪? “管鲍之交:是商业奇迹还是政治联盟?” 这一章节将聚焦于管仲和鲍叔牙的深厚友谊。传统解读多将其视为“千古一义”的典范,强调其纯粹的友情。 然而,本书将引入更具争议的视角。有观点会认为,他们的“交”更可能是早期政治与经济合作的雏形。管仲作为政治家,其商业活动背后隐藏着更深远的政治目的,例如积累财富以支持齐桓公的政治野心,或者通过贸易控制关键资源。鲍叔牙作为“富商”,其支持也可能并非完全出于友情,而是看到了管仲的政治潜力,是一种战略投资。 辩论还将触及管仲的“盗亦有道”等论调,探讨其商业伦理的独特性,以及这种伦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合理性与争议性。 “孙子兵法:是军事理论还是政治工具?”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巅峰之作,一直被奉为圭臬。本书不会直接解读兵法内容,而是聚焦于其“功用”的辩论。 一种观点认为,《孙子兵法》是纯粹的军事战略学,其核心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强调知己知彼,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是指导军事行动的无上宝典。 另一种观点则会认为,《孙子兵法》更是强大的政治工具。书中对“庙算”、“权谋”、“离间”等策略的强调,显示出其不仅是战场上的指导,更是国家治理、外交博弈、乃至内部权力斗争的重要参考。甚至有观点会将其解读为一种“厚黑学”的早期体现,即以“仁义”为外衣,行“权谋”之实。 辩论还会涉及《孙子兵法》在后世的实际应用,以及其是否被过度解读或误读。 “孟子与荀子:仁政的理想与现实的张力” 虽然孟子和荀子分别属于战国时期的不同学派,但本书将他们置于“仁政”理念的辩论场上。 一方会强调孟子的“性善论”,认为其仁政主张建立在对人性的信任之上,强调“民贵君轻”,是理想主义的最高体现,其理论具有永恒的道德感召力。 另一方则会聚焦荀子的“性恶论”,认为其仁政主张承认人性的弱点,强调“礼法”的约束作用,是更具现实操作性的政治学说。荀子的“隆礼重法”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防止混乱的必要手段。 辩论将深入探讨,在那个礼崩乐坏、战争频仍的时代,哪种理念更符合实际?是寄希望于人性的光辉,还是依赖制度的强制?他们的理论对后世中国政治思想产生了怎样的不同影响? “吴起之死:功臣的宿命还是政治的悲剧?” 吴起是一位极具争议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改革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神经,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本书将呈现不同视角的解读。一种观点认为,吴起过于激进,缺乏政治智慧,不懂得“兔死狗烹”的古训,其死亡是其自身傲慢和不懂得收敛的必然结果。 另一种观点则会强调,吴起的改革是为了国家富强,是为了打破旧的腐朽体制,他的死是权贵集团对改革的扼杀,是政治斗争残酷性的体现,是国家进步的损失。 辩论还将涉及当时魏、楚两国政治环境的差异,以及吴起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改革的先驱,还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本书的特点与价值: 1. 多视角呈现: 每一章都力求呈现至少两种甚至多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避免单一叙事的局限性。作者作为“组织者”而非“裁判”,仅负责呈现和梳理,引导读者自行判断。 2. 激发独立思考: 本书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展现历史的“争议性”,鼓励读者主动去探究、去质疑、去构建自己的历史认知。 3. 历史的复杂性: 读者将深刻理解,历史并非黑白分明,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和多重可能性。同一个事件,在不同的立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下,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4. 价值判断的浮现: 通过对比不同观点,读者可以审视其中蕴含的价值判断,理解不同思想家、历史学家是如何基于自身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和哲学理念来评价历史的。 5. “辩论”的艺术: 本书本身也是一种“辩论”的呈现。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体味历史学研究中逻辑推理、证据引用、以及观点的碰撞与交锋。 6. 跨越时空的对话: 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场跨越千年的历史对话之中,聆听古人的智慧、辩驳与反思,理解他们面对的挑战与困境。 目标读者: 所有对中国古代历史抱有浓厚兴趣,不满足于单一史观,渴望深入理解历史真相的读者;对历史学研究方法、历史叙事的多样性感兴趣的学生与学者;希望通过历史学习提升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的读者。 《春秋争鸣:一部历史的辩论集》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波澜壮阔、充满智慧交锋的历史殿堂,在那里,每一页都充满了“如果当初……”,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时间维度”。当我们沉浸在日常琐碎的事务中时,很容易丢失对长期趋势的判断力。而通过这本对《资治通鉴》的精炼解读,我仿佛被拉到了一个更高的时空站台,可以俯瞰人世间的起起落落。作者在阐述任何一个治理原则时,都会追溯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和最终结果,这种纵深感非常震撼。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变法”和“守成”之间拿捏尺度的探讨。书中没有简单地赞美激进的改革者,也没有一味推崇保守的维护者,而是展示了历史舞台上那些最成功的统治者,是如何在“进取”与“审慎”之间走钢丝的。这种对中间地带的精准把握,是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全书的行文流畅自然,读来如沐春风,没有丝毫的晦涩感,仿佛作者本人就坐在你对面,娓娓道来那些权力中心的秘密与教训,让人读后心胸豁然开朗。

评分

老实说,我对这种“从古书中提炼智慧”的书籍通常抱持着审慎的态度,生怕又是泛泛而谈的成功学鸡汤。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论证过程极其扎实,引经据典,但绝不拖沓。作者似乎深谙“大道至简”的道理,他将那些复杂的政治权术拆解为几个核心的行为模式和决策原则。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知人善任与权力制衡”的章节。书中列举了多个朝代中,君主如何因为信任庸才而导致败亡,又如何因为能容忍诤言而开创盛世。这种具体案例的对比分析,远比空洞的说教来得有力。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古典雅致,但用词精准,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它不是在教你如何“成为”历史人物,而是在教你如何“理解”历史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智慧传递,值得所有关心社会运行机制的人认真研读。

评分

我得说,这本关于《资治通鉴》的解读,绝对不是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速成读物”能比拟的。它的价值在于那种深层次的穿透力。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似乎能站在历史的更高维度俯瞰那些帝王将相的沉浮,而非简单地复述故事。我个人对书中关于“时势造英雄,英雄亦塑时势”的论述印象最为深刻。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气候、社会矛盾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从而解释了为何某些政策在特定时期会奏效,而在另一时期则会招致灾祸。这种对“势”的把握,对于我们理解当下的商业环境和人际关系网络,有着极大的启发性。它提醒我们,任何决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去审视。书中的语言风格沉稳中带着一股锐气,不像某些学者那样故作高深,而是将复杂的历史哲学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呈现出来,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领会到其中蕴含的厚重智慧。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每次都有新发现的好书。

评分

这本《德政之要:<资治通鉴>中的智慧》真是让人受益匪浅,读完之后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历史对话。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没有像一些历史著作那样堆砌繁复的史料和晦涩的典故,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从浩如烟海的《资治通鉴》中提炼出最核心、最实用的治理思想。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权谋与仁政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很多历史事件在书中被重新梳理,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帝王心术和政治博弈,在作者的解读下变得清晰明朗。例如,书中对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歌功颂德,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一套精妙的用人、纳谏和制度建设的逻辑。这套逻辑放在今天来看,对于任何层级的管理者和决策者,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教导我们如何审时度势,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及如何平衡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本书的文字流畅,逻辑严密,读起来完全没有历史著作的枯燥感,更像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当代管理学宝典,让人手不释卷,深思再三。

评分

阅读完这本《德政之要》,我感到一种知识的充实和精神的洗礼。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古老经典与现代思维之间的桥梁。我过去对《资治通鉴》的印象是庞大、难以啃读,但这本书的编排和选材非常精妙,它就像一个高明的向导,只带你去看最精华、最能触发思考的片段。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人祸”与“天灾”的区分和处理方式。在书中对汉末三国那段混乱时期的描述中,作者着重分析了统治阶层的自我腐蚀和战略失误是如何一步步将大好江山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这不仅仅是历史的教训,更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揭示。我甚至能从中看到现代企业管理中,组织文化败坏和领导者缺乏远见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这本书的叙述节奏控制得非常好,张弛有度,总能在关键转折点戛然而止,引人深思,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历史的下一步走向,同时又不得不停下来消化之前读到的精妙见解。

评分

好好刚刚好好好好好好刚刚好

评分

复旦大学姜鹏老师解读资治通鉴的著作,不妨一读。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很好的书,值得一读,学习学习!

评分

很好的书,值得一读,学习学习!

评分

物流挺快的,一天到货。正版书。

评分

虽然是帮人屯书但是好喜欢呀,新书的味道&hellip;&hellip;

评分

德政之要:《资治通鉴》中的智慧德政之要:《资治通鉴》中的智慧

评分

东西好用,快递小哥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