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不快乐?怎么才能收获快乐?本书讲述融合佛法心要与科学原理的快乐之道。
★本书上市即荣登《纽约时报》、诚品、金石堂、博客来等畅销排行榜,同时被翻译成超过 20种不同的语言。
★作者明就仁波切是当代深具国际影响力的禅修大师,被《时代周刊》《国家地理》报道:科学证明他是“世界上zui快乐的人”。
★《情商》作者丹尼尔?戈尔曼、影视演员李连杰、梁朝伟、曾志伟等联袂推荐
2002年明就仁波切参加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理查德?戴维森主持的实验研究,被测出大脑中的快乐指数在禅定状态中跃升了百分之七百,一度让科学家以为仪器坏了,被《时代周刊》杂志誉为“世界上zui快乐的人”。
享誉世界心灵导师、禅修大师明就仁波切,在本书中,阐述了他是如何通过佛法禅修克服童年时代的恐慌症,获得内在真正的快乐的。他首先描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禅修困境与状态,然后通过个人体验以及现代的科学研究,揭开快乐的秘密,最后给出具体的方法,以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自己的身体感官知觉去做各种禅修练习,达到非比寻常的快乐。
咏给·明就仁波切 (Yongey Mingyur Rinpoche) 当代禅修大师、心灵导师,被《时代周刊》《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世界上zui快乐的人”。
1976年生于尼泊尔,父亲是20世纪禅修大师祖古·乌金仁波切。他从小患有恐慌症,13岁借由禅修克服恐慌症,17岁被指派为闭关房上师。他经常以幽默的方式,坦然分享自己的困境。自1998年起,他开始全球巡回教学,给予数千人开示与指导,并广泛与国际知名的科学家、摇滚歌手、电影明星等各阶层人士接触和交谈。
所著不仅荣登《纽约时报》、台湾及香港等地畅销榜,还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帮助了无数对心灵修炼感兴趣的人,步上快乐的修持之道。
这是一本实用的禅修指南,也是一本能够让人生更美好的手册。
—— 丹尼尔·戈尔曼 《EQ》作者
此书行文轻松活泼,所述故事生动幽默,更重要的是,处处有着仁波切充满智慧的慈悲话语。
——海涛法师 生命电视台台长
这本书蕴含真正的智慧,清新且明晰。明就仁波切提出了佛陀、现代神经科学与医学之间重要的关联。他毫不卖力地结合了看似迥然不同和复杂的学科,照亮了这趟旅程。
──李察?吉尔 美国影视演员
本书像一把充满智慧的钥匙,我真诚地推荐朋友们拿起这把钥匙打开你的心。
——李连杰 国际功夫明星
衷心感谢令人尊敬的咏给·明就仁波切为我这种追求心灵富足的人,提供一部这么好的书。仁波切通过自己的经历,用轻松幽默的描述,深入浅出的教导我们如何去开发我们的佛性。
——梁朝伟 影视演员
书中的阐述,引出不少生命经验的坦诚交流、学佛历程的心路写照,让我受益匪浅。而事实上,我们真正需要这样的交流和实证,来检视自身困惑不安的所在。
——曾志伟 影视演员
第一部? 我们为何不快乐??1
第一章? ? 旅程的起点 // 3
如果有任何能够因应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可能就是佛教了。
心的交会 // 6
传承的重要性 // 8
会见我心 // 14
来自西方的亮光 // 17
第二章? ? 内在的交响乐 // 21
许多“组件”的聚集,产生了车乘的概念。
脑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 25
三脑一体 // 30
不见踪影的总指挥 // 35
正 念 // 38
第三章? ? 超越心,超越脑 // 42
了悟心,即是佛。
本然心 // 43
本然的寂静 // 46
深入了解你的本然心 // 49
心、生物现象或两者兼备? // 51
做你自己 // 53
第四章? ? 空? 性 // 57
空性是万物产生的基础。
胜义谛与世俗谛 // 61
空性的禅修练习 // 66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经验 // 68
可能性所带来的自由 // 74
第五章? ? 感知的相对性 // 77
心的本质本自清净,完全超越语言文字、概念和思维。
互为缘起 // 7
从神经科学看主体和客体 // 82
不确定性原理的恩赐 // 86
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看事件的来龙去脉 // 87
时间的蛮横 // 89
无 常 // 95
第六章? ? 天赋明性 // 98
一切现象都是心的显现。
本具的觉性 // 99
照亮黑暗 // 103
显相与幻相 // 105
明空一体 // 107
第七章? ? 悲? 心 // 111
无尽的慈悲自然地涌向被自我幻相所囚禁的一切有情众生。
关于悲心的生物学说 // 112
“认同”彼此的“不同” // 114
第八章? ? 我们为何不快乐? // 118
所有的有情众生都倾向于做无益的事。
情绪化的身体 // 121
性格特质与暂时的情绪状态 // 122
制约因素 // 124
烦 恼 // 125
烦恼或契机 // 133
第二部? 安住自心的方法??137
......
第三部? 快乐的心? 健康的身??229
......
我们为何不快乐?
所有的有情众生都倾向于做无益的事。
——蒋贡·康楚·罗卓泰耶,《了义炬》
我在二十几个国家巡回讲学近十年之久,见识过许多怪异和奇妙的事,也听过很多怪异和奇妙的故事。有些是人们在我公开授课时提出的,有些则是在个人咨询时发生的。不过,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物质生活充裕的人所经历的痛苦程度,竟然跟物质生活贫乏的人相差无几。虽然他们的痛苦方式在某些方面跟我在印度与尼泊尔通常见到的有所不同,但痛苦的强度却明显可以感觉得到。
我开始意识到生活在富裕环境的人们这么不快乐,是在头几次拜访西方国家,友人带我参观当地的观光地标时。首次看到帝国大厦或艾菲尔铁塔的时候,这些设计师的才华,以及建筑工作人员之间高度的团队合作与决心,让我不禁为之动容。但是当我们到达观景台时,我却发现视野所及之处都被铁丝网环绕,四周也都有警卫在巡逻。我问友人为什么会有这些铁丝网和警卫。他们告诉我,安全警戒是为了预防有人从这里跳楼自杀。这真是令人感到悲哀极了,因为,能建造如此雄伟建筑的社会,竟然需要采取如此严厉的措施,以防止人们以这么美丽的纪念性建筑作为自杀工具。
安全警戒并没有影响我对这些美丽建筑和建筑技术的欣赏,但是参访这些地方几次之后,我终于开始明白这些安全警戒跟我观察到的其他现象之间的关联性。虽然人们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文明中,也常面带微笑,但是,他们眼中却不时流露出不满,甚至是绝望。在我的公开或私人谈话中,人们也总绕着“如何变得更好、更强”或“如何克服‘自我憎恶’”之类的问题打转。
到过的地方愈多,我就愈清楚看到,生活在高科技、高物质成就社会里的人跟生活在落后地区的人一样,也经历着痛苦、焦虑、寂寞、孤独和绝望等感受。有好几年时间,我在公开授课和私人谈话中,都会主动提出一些深入的问题以了解状况。这些交谈使我体会到,当外
在或物质发展的速度超前于内在知识的发展时,人们承受着强烈的心理矛盾冲击,却苦于没有解决烦恼的方法;而丰富的物质享受也相对地带来了各种外在的干扰源,使我们跟内在世界失去了联系。
举例来说,想一想有多少人总是拼命地在寻求刺激感?他们多么期待去光顾新开张的餐厅,开始一段新的人际关系,或者更换不同的工作。这些崭新的人、事、物确实提供了短暂的刺激,但是过了一阵子之后,这些兴奋感就又会逐渐沉寂,什么新鲜感、新朋友,或者新任务又开始变得平凡无奇了,最初的快乐也就这样凭空消失了。
因此,他们又开始尝试新花招,比如说到海边玩,这也能让人感到爽快、满意好一阵子。阳光温暖,海水也棒极了,还可以交到一大群新朋友,也许还有刺激的新项目可以玩,像是水上摩托车或拖伞等。但是没过多久,海滩活动又开始变无聊了。同样的话题反复不休,粗粗的砂子黏在皮肤上,阳光一下子太强,一下子却又被乌云遮住,一下子又嫌海水太冷了,看来,又是该换新花招的时候了。你开始想要试试不同的海滩,或许可以到别的国家看看,我们的心于是开始自创咒语:“我要去塔希提(Tahiti)……”
然而,这些解决方法的缺点是,它们本质上都是短暂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所生的结果,所以不可避免地都会有所改变。当产生并维持快乐的基本因素改变时,大部分人不是怪罪外在因素(他人、地方、气候等),就是责备自己(“我当时应该把话说好听一点或放聪明点”,或者“早知道,去别的地方不就好了”)。然而,由于这只不过是反映了我们失去自信,或者对原以为会带来快乐的事物失去信心罢了,因此,怨天尤人其实只会让我们更难找到真正的快乐。
真正的问题重点在于,大部分人并不了解何谓真正的“快乐”。他们发现自己创造的情境,最后反而让自己跌回原本急欲消除的不满足之中。 因此,我们最好能更仔细观察一下所谓的“快乐”“痛苦”,及其形成的原因。
这部作品,读来犹如置身于一个繁华落尽后,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被重新编织的细腻场景。作者的笔触极为克制,却又在那些不经意的对话和环境描写中,流露出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我特别欣赏它对“失去”这一主题的处理,并非一味渲染悲情,而是通过主角在日常琐事中的坚持与微小的突破,展现出一种近乎于禅意的和解。 比如,书中描绘了一位年迈的园丁,他对待每一株植物都怀有近乎宗教般的虔诚,这份专注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抵抗虚无的力量。叙事节奏缓慢,像是一部老式胶片电影,每一帧都值得细细品味,它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进入一种沉思的状态,去反思我们自身在追求“幸福”定义时,那些被忽略的细微之美。书中关于记忆的片段处理得尤其巧妙,模糊不清的童年记忆与清晰可见的当下困境交织,让人不禁去想,我们究竟活在过去还是现在? 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讲述了一个多么宏大的故事,而在于它捕捉到了那些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却又至关重要的“瞬间”,并赋予了它们不朽的重量。
评分这本书的节奏把控得极好,它像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家在演奏一部复杂的赋格曲。开篇的铺垫显得冗长而琐碎,充满了对日常琐事的描摹,但正是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为后续的爆发积蓄了足够的势能。我非常欣赏作者对“沉默”的处理,书中许多关键的交流,都不是通过对话完成的,而是通过眼神的交汇、手部动作的停顿,甚至是空气中无声的张力来传递的。这种“不言之美”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张力。它探讨了在现代社会中,个体如何努力维持其内在的完整性,以及这种努力本身可能带来的代价。书中有一个关于“修复”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无论是修补一件旧家具,还是试图弥合一段破裂的关系,都暗示着一种重建的愿望,尽管修复的过程往往比破坏更加耗费心神。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需要读者付出耐心的作品,但一旦沉浸其中,便会体验到一种结构严谨、情感深邃的阅读盛宴。
评分我必须承认,初读这本书时,我差点被那种疏离感劝退。作者似乎刻意拉开了与读者的距离,使得人物的情感波动都笼罩在一层薄薄的、近乎科学观察者的冷静之下。但坚持读下去后,我发现这正是其高明之处。它避开了传统文学中那种直白的情感倾泻,转而采用了一种解构的方式,将一个关于“选择与后果”的哲学命题铺陈开来。这本书的核心驱动力,并非外部事件的冲突,而是人物内心深处的伦理困境。角色们仿佛被放置在一个巨大的棋局中,每一步都精确计算过,每一步的代价都无比沉重。我对其中关于“承诺”与“自由”的辩证讨论印象尤为深刻。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任何一方美化或丑化,而是展现了两者之间那种无法调和的张力,如同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各自美丽,却注定孤独。书中对于社会结构的描写也十分犀利,那种看似井然有序的表象下,潜藏着无数个体的无声挣扎,像是一座宏伟的冰山,我们只能看到水面上那一角。
评分这本小说读起来,简直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过程是艰辛的,但山顶的视野却令人心胸开阔。它的语言风格极其饱满,充满了象征和隐喻,毫不吝啬地使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来烘托人物的心境。如果说一般的文学作品是在描绘生活,那么这本书则是在提炼生活的本质。它对“时间”的流逝有着近乎病态的敏感,似乎每一个章节的转换都伴随着季节的更迭,或是日光的角度变化。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环境声音的捕捉,比如远方传来的汽笛声,或是老旧木地板发出的吱呀声,这些听觉细节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场景的立体感和沉浸感。它不迎合主流的叙事偏好,结构上充满了跳跃和回环,需要读者主动投入精力去拼凑碎片,但这带来的回报是巨大的——一旦你进入了作者构建的逻辑体系,你会发现所有的看似突兀的转折都自有其深意。这是一部需要被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韵味的厚重之作。
评分以一种近乎于散文诗的调性展开,这部作品成功地营造出一种既古典又现代的氛围。它的叙事视角像一个游荡的幽灵,在不同的时空和不同人物的意识间自由穿梭,这要求读者必须时刻保持警觉,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进入谁的梦境。我所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绪,是那种在极致的理性分析后,残存下来的一丝难以言喻的诗意。书中穿插了几段关于艺术创作的内心独白,这些部分无疑是全书的点睛之笔,它们探讨了“表达的极限”——即语言在触及某些深刻体验时,如何显得苍白无力。书中对“异乡人”这一身份的探讨也极为深刻,主角的疏离感并非源于地理上的遥远,而是精神层面的错位,他仿佛永远在寻找一个不存在的母语。整本书的基调是沉静的蓝色,没有太多的高潮迭起,却在低回婉转中蕴含着足以震碎人心的力量,非常适合在深夜,独自一人,面对一盏孤灯时阅读。
评分物流速度很快,价格实惠,非常满意,五星好评
评分我家先生学佛,说这套书非常好!
评分还不错,我喜欢。非常精美。
评分我买书只在京东买,因为物流很快,常常几本几本的一起买!作者写的也让人读起来不觉枯燥!
评分宝贝非常不错
评分好书,送做新年礼物。非常合适
评分买给自己看的
评分相信京东品质,不错的图书
评分还好还好还好还好哈哈还好还好哈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