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炼丹术与中外文化交流 [Daoist Waidan And Sino-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s]

道教炼丹术与中外文化交流 [Daoist Waidan And Sino-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吉绍 著
图书标签:
  • 道教
  • 炼丹术
  • 文化交流
  • 中外交流
  • 历史
  • 宗教
  • 科学
  • 哲学
  • 中国文化
  • 内丹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891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987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Daoist Waidan And Sino-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字数:2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道教炼丹术与中外文化交流》主要勾勒了道教视角下炼丹术与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些重要图景,涉及古代中国与印度、波斯、阿拉伯、东南亚等地区所发生的文化、科技和医药学等方面的相关交流情况。主要论题包括:一,中国炼丹术的起源,认为中国炼丹术一定程度上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本土文化为主,外来文化起到催化作用。二,炼丹术与中印文化交流,重点探讨了印度长年方在唐代的传播和道教炼丹术传入印度的情况,后者表明,古代中国并非被动地接受印度文化,反过来也对印度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三,炼丹药物与外来文化,揭示出道教炼丹术大量使用外来药物的历史,对七十余种异域药物进行了详细考释,并旁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几个重要问题。四,西安何家村窖藏唐代药物药具,将药物用途和药具功能结合起来整体审视,发现它们并非纯粹用于炼制金丹或医药,而是炼丹服石,它们实际上是唐代炼丹服石与外来文化结合的生动写照。

目录

导言:探寻被遗忘的中外文化交流纽带

第一章 中国炼丹术的起源与外来文化
第一节 西汉炼丹术的本质
一 早期文献所记西汉炼丹术
二 西汉造伪金活动非炼丹术
三 马王堆女尸生前未服食金丹
四 还丹理论的出现
五 晚出文献所记早期炼丹术
结论:从服食、黄冶到炼丹
第二节 西汉炼丹术的渊源
一 灶神信仰
二 丹砂与水银
三 黄金与不朽
第三节 早期丹法传授仪中的黄金崇拜
一 传授仪的种类
二 与先秦盟誓仪的关系
三 作为信物的金鱼与金人
第四节 从印度苏摩和黄金到中国炼丹术

第二章 炼丹术与中印文化交流
第一节 印度的长生术与炼丹术
一 早期的长生术和炼金术
二 阿输吠陀长年方
三 炼丹术的形成和繁荣
第二节 印度长年方在唐代的传播
一 传入背景
二 传播过程及特点
三 足迹与影响
第三节 唐前佛教与道教神仙方术
第四节 道教炼丹术传人印度考论
一 关于印度炼丹术的起源
二 道教炼丹术传入印度的途径
三 唐译密典所见印度炼丹术的道教影响
四 藏梵文献所见印度炼丹术的道教来源
第五节 唐宋炼丹术中的印度文化痕迹

第三章 道教炼丹药物与外来文化
第一节 外来金石药概说
第二节 外来金石药考释
丹砂
石硫黄
矾石(黄矾、(石每)矾、鸡屎矾、金线矾、白矾、绿矾、绛矾、期矾、紫矾、昆仑矾/黑矾)
硝石
雄黄
雌黄
石脑
不灰木
石盐
赤盐
黑盐
黄盐
绿盐
绿青、扁青
□石
黄花石
炉甘石、脱梯牙
密陀僧
波斯铅
滑石
硇砂
硼砂、天明砂
无名异
瑟瑟、玛瑙、琉璃、玻璃


金精
悉恪脂

甜黄
附:丹经中的“波斯”
第三节 外来草木药概说与考释
胡桐律
紫矿、麒麟竭
庵摩勒(余甘子)、诃梨勒
阿魏
荜茇
荜澄茄
胡椒
琥珀
鹤虱
香料(青木香、沉香、鸡舌香、薰陆香、乳香、苏合香、安息香、
龙脑香、降真香)
双夫草(芙蔓、紫琼)
玉展春(山斛、江春)
还椿(哲芝)
稍红(穿崖布、紫天天、武容朱芝)
同变春(昆仑葵、紫堦)
金镜寒(人芝)
青天心(白微、单蒿)
凤凰窠(山竹、负雪容)
赤萝藤(赤蕦草、地心)
白莺相(三叶草、紫余)
石紫蔓(努头草)
附:酥
白蜡

第四章 唐代炼丹服石与外来文化融合之遗存——西安何家村窑藏药物药具再探讨
第一节 研究综述及问题
第二节 唐代炼丹服石概述
第三节 药物的分类、用途和种类
第四节 药具的种类和功能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道教炼丹术与中外文化交流》:
  解决这个问题需借助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该书卷上玄照法师传记载,玄照在高宗麟德年间曾奉敕作为第二批唐使赴北印度羯湿弥啰国迎接卢迦阿逸多,结果行至北印度界时,路遇先前抵达的第一批唐使者迎奉卢迦阿逸多而来。整件事情的大致经过如下所述:
  沙门玄照法师者,太州仙掌人也。……于时麟德年中,驾幸东洛。 奉谒阙庭,遂蒙敕旨,令往羯湿弥哕国,取长年婆罗门卢迦溢多。…… 于是重涉流沙,还经碛石。崎岖栈道之侧,曳半影而斜通;摇泊绳桥之下,没全躯以傍渡。遭土蕃贼,脱首得全;遇凶奴寇,仅存余命。行至北印度界,见唐使人引卢迦溢多于路相遇。
  玄照见到卢伽阿逸多后奉命往西印度采集长年药,其间曾在那烂陀寺与义净相见,因此《求法高僧传》关于玄照到北印度迎接卢伽阿逸多一事的记载应当可靠,同书对与玄照一同赴印僧人的记载也可以佐证。玄照为何要到羯湿弥啰国迎接卢伽阿逸多呢?玄照出使印度选择的路线是经西藏进入北印度,第一批唐使走的显然也是这一路线。唐初中土到印度的路线本有多条,但由于文成公主西嫁吐蕃,唐与吐蕃关系融洽,故途经西藏的路线变得重要起来,当时很多僧人往返印度均走此路。由于玄照是第二批使者,他到羯湿弥啰国显然是在半途迎候卢伽阿逸多。如果卢伽阿逸多一行由乌茶国而东赶往中土,由于羯湿弥啰国位于乌茶国之东,他们显然要经过羯湿弥啰国。然而如果卢伽阿逸多为乌荼国人,由于乌荼位于印度东部海岸,西北去羯湿弥啰国甚远,如此玄照的行程就难以解释。因此,卢伽阿逸多显然应该为乌茶国人。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新唐书》所谓“东天竺乌茶人”应为“北天竺乌茶人”,而《资治通鉴》及胡注所谓乌荼即乌茶国(类似例证如《开元释教录》记乌茶国为邬荼)显然有误。
  ……

前言/序言


道法自然,炼化乾坤:一本探索古老智慧与世界脉动的文化之旅 本书是一部深刻而宏大的文化史诗,它将带领读者潜入中华文明的腹地,探寻道教炼丹术这一独具东方智慧的修炼体系,并以此为线索,钩织出一幅幅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交流画卷。本书并非仅仅是关于炼丹术的孤立研究,而是以炼丹术作为理解中华文明与其他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独特视角,揭示了人类在追求身心灵合一、探索宇宙奥秘过程中,不同文明之间如何相互启发、借鉴与演进的精彩故事。 第一部分:道教炼丹术的深邃肌理与精神意蕴 本书的开篇,将深入浅出地剖析道教炼丹术的核心理念与实践。我们并非止步于表面现象,而是要追溯其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从黄老思想的萌芽,到秦汉时期炼丹术的初步发展,再到魏晋南北朝的繁荣与理论化,直至宋元时期的集大成,本书将勾勒出炼丹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的不同面貌与侧重点。 1. 炼丹的哲学根基: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 炼丹术并非简单的化学实验,而是根植于深厚的道家哲学思想。本书将详细阐述“道法自然”的核心精神,即顺应宇宙万物的内在规律,而非强行改造。炼丹术士们正是遵循这一理念,试图通过对物质世界的转化,来体悟宇宙运行的法则,最终达到与“道”相合的境界。同时,本书将深入解析“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与自然、与宇宙的内在联系,以及炼丹术如何通过模拟宇宙的生成与演化过程,来实现个体生命的升华,最终实现“身化道,道化身”的终极目标。 2. 炼丹的实践层面:内外兼修的奥秘 本书将细致地梳理道教炼丹术的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的实践。在物质层面,我们将探讨“外丹”与“内丹”的区别与联系。“外丹”涉及对矿物、植物、动物等物质的搜集、炮制与火候的掌握,例如金、银、铅、汞等物质在炼丹过程中的象征意义与实际操作。我们将介绍一些经典的炼丹方剂及其背后的原理,例如“九转金丹”、“还丹复命”等,揭示古代炼丹家们对物质属性与转化过程的深刻认识。 然而,本书的重点将更倾向于“内丹”的阐释。内丹炼养,又称“吐纳”、“导引”、“存思”等,强调通过调息、意念、存想等方法,在人体内部炼化精、气、神,以求“炼假成真”,实现生命能量的转化与升华。我们将详细介绍内丹的修炼方法,例如“采药”、“炼药”、“服药”等过程在人体内的象征意义,以及如何通过修炼打通经络、调和阴阳,最终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境界。本书将力求摆脱传统叙述中对炼丹术的神秘化与猎奇化,以严谨的态度,探究其背后蕴含的养生智慧与生命哲学。 3. 炼丹的象征体系与宇宙观 炼丹术不仅是一种实践,更是一种复杂的象征体系。本书将深入解读炼丹术中丰富的象征符号,例如五行(金、木、水、火、土)、八卦、十二时辰、二十四节气等,以及它们在炼丹过程中的对应关系。我们将分析炼丹术士如何将天体运行、地理环境、人体结构等纳入其宇宙观,并通过炼丹实践,达到“人若效天,天亦效人”的境界。例如,将铅与汞的结合比喻为阴阳交合,将丹药的炼制过程类比为宇宙的生成演化,都体现了炼丹术士们宏大而精妙的宇宙图景。 第二部分:跨越山海的文化对话:炼丹术与世界文明的交响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以道教炼丹术为核心,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外文化交流图景。我们将发现,炼丹术并非孤立于世界文明之外的独特产物,而是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思想、技术、信仰产生了深刻的互动与影响。 1. 炼丹术与古代中国的对外传播 本书将追溯炼丹术如何通过丝绸之路、海上交通等途径,逐渐传播到亚洲其他地区。我们将探讨炼丹术对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国的宗教、哲学、医药、技艺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日本的“神道教”中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以及一些传统医药方剂的形成,都可能与道教炼丹术的传入有关。我们还将分析炼丹术在传播过程中,如何与当地文化进行融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炼丹实践与理论。 2. 炼丹术与西方世界的早期接触 令人惊讶的是,炼丹术的某些观念与实践,在早期就已经与西方世界产生了奇妙的共鸣。本书将重点探讨道教炼丹术对西方炼金术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文化传递路径。我们将分析早期西方炼金术士所追求的“贤者之石”、“长生不老药”等目标,与道教炼丹术的内在联系。我们将梳理历史文献,探寻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以及阿拉伯文明在其中扮演的桥梁作用。本书将审慎地分析,这种影响是直接的接触,还是在不同文明独立探索过程中出现的殊途同归。 3. 炼丹术的现代回响与文化价值 随着近代以来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炼丹术的某些理念和技术,在现代社会也焕发出新的生机。本书将探讨炼丹术在现代养生学、传统医学、甚至一些现代科学研究中的潜在价值。我们将关注现代科学如何从炼丹术中汲取灵感,例如对某些古代药物成分的重新发现,以及对人体能量调控的研究。本书也并非鼓吹迷信,而是以批判性思维,审视炼丹术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所蕴含的关于生命、健康、宇宙的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的启示意义。 本书特色与价值: 跨学科的研究视角: 本书整合了历史学、哲学、宗教学、医学、化学、文化交流史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理解。 严谨的学术态度: 本书在引用史料、分析理论时,力求严谨求证,摆脱笼统的概括和过度神秘化的描述,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宏大的叙事框架: 本书以炼丹术为线索,串联起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互动,展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演进的宏大图景。 深刻的文化洞察: 本书不仅仅是介绍炼丹术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炼丹术的研究,深入洞察中华文明的独特智慧,以及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生命、健康、宇宙的共同探索。 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 本书语言生动,叙述流畅,即使是对于初次接触炼丹术的读者,也能在其中获得丰富的知识与深刻的感悟,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智慧之旅。 《道教炼丹术与中外文化交流》是一本献给所有对中国古代智慧、世界文化交流史、以及人类探索生命奥秘感兴趣的读者的宝贵著作。它将带领您深入古老东方的神秘殿堂,感受炼丹术的博大精深,并沿着历史的脉络,见证人类文明之间跨越山海的精彩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以说是相当“硬核”的学术派,对于追求轻松阅读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些耐心。作者的语言精准且严谨,充满了专业的术语和大量的第一手文献引用,基本上没有做过多的通俗化处理。对于我这种对历史学和宗教研究有一定背景的读者来说,这种扎实的写作方式反而是优点,因为它提供了足够多的论据支撑其每一个论断,让人信服。不过,某些段落涉及到具体丹方和化学反应的描述时,如果读者没有相应的化学背景,阅读起来确实会略感吃力,需要反复揣摩才能理解其深层含义。但是,正是这种不妥协于大众口味的坚持,使得全书保持了一种高度的学术纯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注释部分所花费的心力,那些旁征博引的注解,本身就是另一部精彩的“迷你百科全书”,为我们打开了深入研究的无数扇窗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史料的广度上给了我极大的震撼,特别是它对“文化交流”这一维度的挖掘,简直是打开了我的新世界大门。原本以为这不过是一本聚焦于中国本土神秘实践的专著,没想到它竟然能将炼丹术的传播与丝绸之路、海上贸易,乃至是与中亚、印度的哲学思想进行如此细致的对接。作者对于不同文明间知识相互渗透的描绘,尤其是在介绍唐代长安城内来自西域的方士与本土道士之间的思想碰撞时,那种细节的描摹让人拍案叫绝。我记得有一章详细对比了中国炼丹术中的“点金术”与同时期波斯炼金术在理念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得入木三分,充分展示了古代世界知识网络是如何运作的。这种跨学科、跨地域的宏大叙事结构,让原本晦涩的炼丹术一下子拥有了世界史的维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思想的深度,不再是孤芳自赏的中国小道。

评分

我个人阅读这本书的体验,更多的是一种“祛魅”的过程,但又是带着深深的敬意。许多人一提到炼丹术,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就是那些穿着道袍、在鼎炉边忙碌、试图点石成金的仙风道骨形象。这本书则冷静地剥开了这些浪漫主义的面纱,将其置于具体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之下进行剖析。它详细阐述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炼丹术如何成为宫廷权贵寻求政治稳定和健康保障的一种重要手段,以及国家机器如何利用或限制这种知识的传播。比如,书中对宋代朝廷对“铜钱短缺”与道家炼丹技术官方介入的讨论,就非常犀利,揭示了“长生”的追求背后,往往隐藏着世俗的权力诉求。这种将神秘主义现象还原到历史现实的分析视角,非常具有启发性,让人看到了古代知识分子在面对生死与权力时的复杂心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真是一绝,封面那种古朴的青铜色调,配上那种古老的篆体字,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古代炼丹世界。我拿到书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厚重”,那种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就知道里面肯定下了不少功夫。作者在引言部分对于道教炼丹术的起源和发展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晰,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干巴巴地堆砌史料,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把那些早期道士们为了追求长生不老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实验描述得活灵活现。特别是关于“五金八石”的理论基础,书中引用了大量早期文献的记载,甚至还附带了图解,让我这个对外丹术一窍不通的人,也能大致领会到古人那种执着于物质转化的哲学思想。读到后来,我开始思考,这种对物质的极致探索,与现代化学的萌芽是不是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作者巧妙地在字里行间埋下了这样的思考的种子,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整体而言,这是一本从视觉到内容都极具吸引力的作品,让人有立刻沉浸进去的冲动。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从宏观到微观的过渡处理得非常巧妙,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叙事能力。开篇宏大叙事地铺陈了文化交流的大背景,然后逐步聚焦到炼丹术的技艺层面,紧接着又跳出来分析其对医学、冶金学乃至哲学思想的深远影响,最后落脚于对现代科学精神的某种“预言”式探讨。这种螺旋上升的论证结构,保证了读者在被专业细节淹没之前,总能被更广阔的视野重新拉回来。最让我感到愉悦的是,作者在探讨不同文化如何“误读”或“改造”炼丹术时,那种近乎旁观者的幽默感。例如,描述早期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炼丹术的记录时,那种基于文化差异产生的错译和曲解,读来既让人心酸又觉得有趣,充分体现了知识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不易与变异。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才能领略其丰富层次的佳作。

评分

解决这个问题需借助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该书卷上玄照法师传记载,玄照在高宗麟德年间曾奉敕作为第二批唐使赴北印度羯湿弥啰国迎接卢迦阿逸多,结果行至北印度界时,路遇先前抵达的第一批唐使者迎奉卢迦阿逸多而来。整件事情的大致经过如下所述:

评分

研究角度是不错的。就是有点薄

评分

解决这个问题需借助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该书卷上玄照法师传记载,玄照在高宗麟德年间曾奉敕作为第二批唐使赴北印度羯湿弥啰国迎接卢迦阿逸多,结果行至北印度界时,路遇先前抵达的第一批唐使者迎奉卢迦阿逸多而来。整件事情的大致经过如下所述:

评分

没事读读,感觉虽然枯燥还是有趣的

评分

探寻被遗忘的中外文化交流纽带

评分

书很好,品相不错,快递服务也很优秀,这是一本好书,谢谢京东了

评分

玄照见到卢伽阿逸多后奉命往西印度采集长年药,其间曾在那烂陀寺与义净相见,因此《求法高僧传》关于玄照到北印度迎接卢伽阿逸多一事的记载应当可靠,同书对与玄照一同赴印僧人的记载也可以佐证。玄照为何要到羯湿弥啰国迎接卢伽阿逸多呢?玄照出使印度选择的路线是经西藏进入北印度,第一批唐使走的显然也是这一路线。唐初中土到印度的路线本有多条,但由于文成公主西嫁吐蕃,唐与吐蕃关系融洽,故途经西藏的路线变得重要起来,当时很多僧人往返印度均走此路。由于玄照是第二批使者,他到羯湿弥啰国显然是在半途迎候卢伽阿逸多。如果卢伽阿逸多一行由乌茶国而东赶往中土,由于羯湿弥啰国位于乌茶国之东,他们显然要经过羯湿弥啰国。然而如果卢伽阿逸多为乌荼国人,由于乌荼位于印度东部海岸,

评分

书很好,品相不错,快递服务也很优秀,这是一本好书,谢谢京东了

评分

还不错,书都差不多,质量过关就行了。还不错,书都差不多,质量过关就行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