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黄英儒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精选

名老中医黄英儒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精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英儒,黄国东,黄晓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黄英儒
  • 临床经验
  • 学术思想
  • 中医药
  • 传统医学
  • 名老中医
  • 医案
  • 方剂
  • 中医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3597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795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3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中医专业医师、医学生、全科医生
该书为广西名老中医黄英儒60多年行医经验总结精选,内容包括用药及中医脉诊、舌诊等,内容非常适合中医师学习和参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参考性。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常见病症临床经验精选、中药优选应用、脉诊经验谈和舌诊经等内容。临床经验精选内容包括20多种临床常见病症的辨证施治、方剂治疗等;中药优选应用重点介绍了功效类似中草药在临床应用中如何根据病症的不同进行选择和配伍等内容;在特色舌诊中作者将自己几十年临床总结的舌诊方法和经验从舌苔、舌色、舌形等基础知识到舌体应内脏反映点、具体病例解析等逐一详细阐述。本书实用性和学术性均较高,创新内容较多,为名老中医几十年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总结,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适合中医师、中医药专业学生及研究人员阅读。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专病临床经验精选/001
一、感冒/002
二、发热/002
三、咳嗽/003
四、头痛/005
五、眩晕/006
六、难寐与失眠/007
七、胃脘痛/009
八、腰痛/010
九、房劳肾虚/012
十、前列腺炎/013
十一、泌尿系结石/014
十二、甲亢、甲瘤/015
十三、瘀症/016
十四、月经病/017
十五、荨麻疹/018
十六、痤疮/019
十七、口臭与口糜/019
十八、喉痛、喉痹/020
十九、遗尿/021
二十、自汗、盗汗、多汗/022
二十一、崩漏/023
二十二、抽筋/024
二十三、便秘/025
二十四、慢性腹泻/026
二十五、乙肝/026
二十六、高血压/027
第二部分 中药优选应用/029
一、常用中药功效及应用/030
1.黄芩/030
2.黄连/030
3.黄柏/030
4.赤芍/030
5.生石膏/030
6.栀子/030
7.生地黄、熟地黄/031
8.麦冬/031
9.柴胡/031
10.升麻/031
11.犀角/031
12.牡蛎/031
13.大黄/031
14.牡丹皮/032
15.地骨皮/032
16.淡竹叶/032
17.竹茹/032
18.茵陈/032
19.菊花/032
20.薄荷/032
21.荆芥/032
22.瓜蒌仁/032
23.天花粉/032
24.槐花/032
25.茅根/032
26.地榆/033
27.山豆根/033
28.桔梗/033
29.葛根/033
30.木通/033
31.泽泻/033
32.枳壳/033
33.枳实/033
34.滑石粉/033
35.瞿麦/033
36.香附子/034
37.常山/034
38.芫花/034
39.大戟/034
40.葶苈子/034
41.车前子/034
42.甘草/034
43.青皮/034
44.连翘/034
45.桃仁/034
46.龙胆草/034
47.大青叶/034
48.板蓝根/035
49.紫花地丁/035
50.蒲公英/035
51.金果榄/035
52.苏木/035
53.桑白皮/035
54.海藻/035
55.防己/035
56.芦荟/035
57.薏苡仁/035
58.沙参/035
59.郁金/035
60.紫草/036
61.胡黄连/036
62.地肤子/036
63.夏枯草/036
64.苦参/036
65.金银花/036
66.穿心莲/036
67.白头翁/036
68.马齿苋/036
69.白鲜皮/036
70.青蒿/036
71.西洋参/036
二、中药的优选应用/037
1.麻黄与麻黄根/038
2.荆芥与麻黄/039
3.紫苏叶与麻黄/039
4.荆芥、荆芥穗与荆芥炭/040
5.防风与荆芥/040
6.防风、麻黄、桂枝、羌活与荆芥/040
7.紫苏梗、紫苏叶与紫苏子/041
8.羌活与独活/041
9.白芷与细辛/042
10.辛夷与苍耳子/042
11.生姜、干姜、淡干姜、炮姜、姜皮与附子/043
12.香薷、扁豆与荷叶/044
13.薄荷、桑叶与菊花/045
14.甘菊花、杭菊花、野菊花与
滁菊/045
15.藁本与白芷/046
16.蔓荆子、藁本与白蒺藜/046
17.蝉蜕与蛇蜕/047
18.柴胡与白芍/047
19.柴胡与升麻/047
20.南柴胡、北柴胡、银柴胡与前胡/048
21.人参、西洋参、太子参与党参/048
22.黄芪与北芪/049
23.黄芪、白术、党参与黄精/051
24.白术、苍术与党参、人参/051
25.白术与山药/052
26.白扁豆 扁豆花 扁豆衣与绿豆/053
27.大枣、龙眼肉与饴糖/053
28.熟地黄与生地黄/054
29.熟地黄、阿胶、桑椹、当归与何首乌/054
30.当归与白芍/055
31.白芍与赤芍/056
32.白芍与熟地黄/056
33.阿胶、熟地黄与黄明胶/057
34.何首乌与夜交藤/057
35.龟甲、鳖甲、鹿茸、鹿角胶与玳瑁/058
36.蛤蚧与人参/059
37.山茱萸、五味子与金樱子/060
38.五味子与细辛/060
39.五味子与乌梅/061
40.枸杞子、山茱萸与桑椹/061
41.沙参、党参与人参/061
42.玄参、生地黄、苦参与麦冬/062
43.麦冬、天冬、川贝母与浙贝母/062
44.石斛、玉竹与天冬/064
45.百合、五味子与百部/065
46.女贞子与何首乌/065
47.沙苑蒺藜、白蒺藜与菟丝子/066
48.续断、杜仲、狗脊与牛膝/066
49.鹿茸、鹿角、鹿角胶与鹿角霜/067
50.肉苁蓉、巴戟、淫羊藿与火麻仁/067
51.淫羊藿、枸杞子与仙茅/068
52.补骨脂与肉豆蔻/069
53.益智仁与补骨脂/069
54.覆盆子与益智仁/070
55.酸枣仁、柏子仁、黄连与合欢花/070
56.珍珠母、远志、夜交藤、酸枣仁、石决明与龙齿/072
57.珍珠、珍珠母、朱砂与生铁落/072
58.朱砂、琥珀与珍珠母/073
59.磁石、代赭石、紫石英与黑铅/073
60.紫石英、朱砂与珍珠/074
61.龙骨、龙齿、牡蛎与海蛤粉/074
62.海螵蛸、桑螵蛸与龙骨/075
63.莲子、莲须、莲房、莲心、荷叶与藕节/075
64.瓦楞子、海螵蛸与延胡索/076
65.赤石脂、禹余粮、花蕊石与白石脂/076
66.山楂与乌梅/077
67.诃子、五倍子、肉豆蔻、金樱子与乌梅/077
68.白果与五味子/078
69.陈皮、橘红、橘络、橘核与青皮/079
70.青皮、香附子、枳实与广木香/080
71.枳实与枳壳/080
72.沉香、降香、槟榔与旋覆花/081
73.檀香、沉香与降香/081
74.旋覆花、海浮石与紫苏子/082
75.莱菔子、山楂核、番泻叶与大黄/082
76.薤白、干姜与细辛/083
77.紫苏子与莱菔子/084
78.草豆蔻、白豆蔻、红豆蔻、肉豆蔻与草果/084
79.砂仁、草豆蔻与肉桂/084
80.香附子、广木香、青皮与厚朴/085
81.广木香、砂仁、槟榔与乌药/086
82.厚朴、枳实、大腹皮、苍术与青皮/087
83.乌药、小茴香与香附子/088
84.槟榔、枳实、大腹皮与使君子/088
85.佛手、香橼与玫瑰花/089
86.石膏、寒水石与大青叶/089
87.黄连、黄柏与胡黄连/090
88.黄芩、桑白皮、地骨皮、栀子与柴胡/091
89.栀子、黄连、黄柏与黄芩/091
90.犀角与羚羊角/092
91.知母、黄柏与天花粉/092
92.天花粉、天冬与麦冬/093
93.大青叶、板蓝根与青黛/093
94.山豆根、射干、板蓝根、马勃与金果榄/094
95.金银花、连翘与蒲公英/095
96.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与鱼腥草/096
97.苦参与玄参/097
98.芦根与天花粉/097
99.漏芦、瓜蒌与蒲公英/098
100.夏枯草、玄参与菊花/098
101.草决明、蔓荆子与木贼/099
102.青葙子、密蒙花与夜明砂/099
103.牡丹皮、地骨皮、桑白皮与黄柏/100
104.青蒿、北柴胡、银柴胡与地骨皮/100
105.白薇、青蒿与白蔹/101
106.白头翁、秦皮、黄连与
马齿苋/101
107.葶苈子与大黄/102
108.天竺黄、川贝母与胆南星/102
109.竹茹、淡竹叶、半夏、枇杷叶与竹沥/103
110.竹沥、白芥子与天竺黄/103
111.昆布、海藻与海带/104
112.附子、肉桂、白附子与乌头/105
113.吴茱萸、半夏、川椒/106
114.小茴香、胡芦巴与吴茱萸/107
115.丁香与柿蒂/107
116.高良姜、生姜与干姜/107
117.半夏、南星与川贝母/108
118.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
与葶苈子/109
119.白僵蚕、白附子与川附子/109
120.川芎与白芷/110
121.丹参与当归/110
122.延胡索、胡芦巴、香附子与小茴香/111
123.姜黄、郁金、莪术与香附子/111
124.三棱、莪术、香附子、延胡与郁金/112
125.乳香与没药/113
126.红花与桃仁/114
127.五灵脂与蒲黄/114
128.穿山甲、地龙、王不留行与皂角刺/115
129.泽兰、益母草与茺蔚子/116
130.骨碎补、补骨脂与续断/116
131.苏木、红花、茜草与紫草/116
132.水蛭、虻虫与蟅虫/117
133.土鳖与水蛭/117
134.苦杏仁、甜杏仁、桔梗与薏苡仁/118
135.白前、前胡、旋覆花、紫菀与款冬花/119
136.马兜铃、前胡与桔梗/120
137.桑白皮、桑叶、地骨皮与车前子/120
138.枇杷叶、桑白皮与马兜铃/121
139.五加皮、白鲜皮与木瓜/121
140.威灵仙、老鸛草、秦艽与豨签草/122
141.秦艽、银柴胡与独活/122
142.海风藤、络石藤、豨莶草与青风藤/122
143.海桐皮、络石藤、五加皮与千年健/123
144.桂枝与桑枝/123
145.白花蛇与乌梢蛇/124
146.全蝎与蜈蚣/124
147.天麻、苍耳子、蔓荆子与钩藤/125
148.大蓟与小蓟/126
149.地榆、白及与棕榈炭/126
150.侧柏叶、白茅根、地榆与艾叶/126
151.艾叶与肉桂/127
152.白茅根、茅根炭、茅花/127
153.棕榈炭、侧柏叶、花蕊石与艾叶/128
154.田七、白及与海螵蛸/128
155.白及、田七、藕节与藕汁/129
156.仙鹤草与益母草/129
157.菖蒲与远志/130
158.麝香、冰片与樟脑/130
159.神曲、麦芽、山楂与乌梅/131
160.木通、泽泻、灯心草、通草与王不留行/132
161.茯苓与猪苓/132
162.泽泻、泽兰、车前子、车前草与滑石/133
163.滑石、冬葵子、通草与木通/134
164.石韦与海金沙/134
第三部分 脉诊经验谈/135
第四部分 黄氏特色舌诊/141
一、舌色/142
1.舌的颜色与色彩的辨证/143
2.舌色的演变规律/145
二、舌形的变化/147
1.荣枯/147
2.老嫩/148
3.肿胀/148
4.瘦瘪/148
5.痿软/148
6.强硬/149
7.偏歪/149
8.纵舌/149
9.舌短缩/150
10.颤动/150
三、舌苔的变化/150
1.厚苔/151
2.薄苔/153
3.膜化苔/155
4.剥苔/156
5.苔净化/157
6.齿状舌苔/158
7.珠状舌苔/159
8.珊瑚样舌苔/162
9.糊状舌苔/163
10.膜状舌苔/164
11.镜面舌/164
12.裂纹/165
13.舌苔的性质/166
四、舌苔应内脏定位的反应点/167
(一)概述/167
(二)从交叉角度去观察反映点/175
(三)反映点的分布/176
1.肺与气管疾病反映点/176
2.心脏疾病、主气管疾病及食管疾病的反映点/178
3.胃与十二指肠疾病的反映点/180
4.肝与胆病反映点/183
5.脾与胰腺病反映点/186
6.结肠疾病反映点/188
7.月经病与性腺病反映点/192
8.子宫疾病及妊娠反映点/193
9.肾脏病反映点/195
10.膀胱与尿路(含前列腺)病反映点/196
11.神经性疾病反映点/197
12.精神性疾病反映点/199
13.蛔虫病与蛲虫病反映点/200
14.维生素B1、维生素C缺乏症反映点/202
15.胸膜病、腹膜病、空肠病反映点/204
五、舌象观察举例/205
1.普通感冒舌象举例/206
2.百日咳舌象举例/207
3.肠炎舌象举例/207
4.月经病与妊娠舌象举例/209
5.精神、神经性疾病舌象举例/210
6.胃及十二指肠疾病舌象举例/210
7.心脏疾病舌象举例/213
8.肝胆疾病舌象举例/213
9.肺及气管疾病舌象举例/215
10.泌尿及肾脏疾病舌象举例/217
11.维生素缺乏舌象举例/218
12.其他疾病舌象举例/219
六、舌象分析/220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221
2.晚期肺癌/224
3.晚期胃癌/225
4.泛发性晚期胃癌继发肝转移/227
5.胰腺癌/229
医家简介/233
《杏林薪传:黄英儒教授医案精粹与学术融汇》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医药传承中,总有一些医者的身影,如同璀璨星辰,照亮后学的求索之路。黄英儒教授,便是其中一颗耀眼之星。他一生悬壶济世,医术精湛,更将毕生所学融汇贯通,形成独树一帜的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书《杏林薪传:黄英儒教授医案精粹与学术融汇》正是对黄教授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的一次深入梳理与精选,旨在将这位名老中医的智慧结晶,以更为清晰、系统的形式呈现给广大中医同仁及对中医感兴趣的读者。 本书并非对黄英儒教授某一本著作的简单摘录,而是基于其多年积累的丰富临床医案,结合其在学术会议、教学讲座、研究论著等多个场合所阐述的核心观点,提炼出的精华内容。我们力求通过对医案的精细分析,展现黄教授在辨证施治、用药遣方上的独到之处;通过对学术思想的系统梳理,揭示其理论体系的构建脉络与创新之处。 一、 临床智慧的传承:精选医案中的辨证析微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精选了黄英儒教授极具代表性的临床医案。这些医案并非随意选取,而是经过精心挑选,涵盖了内科、妇科、儿科等多个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同时亦不乏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案例。每一则医案都力求详尽,从患者的初诊、复诊到最终的疗效反馈,都进行了细致的记录。 在医案的呈现上,本书不仅仅是罗列病症、药方,更侧重于对黄教授辨证施治过程的深入剖析。读者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到,黄教授是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细致入微地捕捉病情的变化,是如何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分型。例如,在治疗某个肝郁化火的案例中,黄教授是如何分析导致肝郁的根本原因,是如何辨别火势的轻重,从而确立“疏肝解郁,清火泻邪”的治疗大法。又如,在面对一个脾胃虚寒的患者时,黄教授又是如何洞察脾阳不振的根本,是如何通过健脾温中,培固后天的治疗思路,一步步改善患者的症状。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黄教授的用药遣方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读者可以从医案中看到,黄教授在组方用药上,既遵循经典方剂的配伍原则,又善于根据病情变化,随证加减,化裁出最适合患者的方剂。他对某些药物的独特应用,对某些配伍的巧妙组合,都将在医案分析中得到详细解读。比如,在某个咳嗽的案例中,黄教授是如何根据痰的色、质、量,以及伴随症状,来辨别是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痰湿阻肺,还是肺阴亏损,并最终以不同的方药进行针对性治疗。他对经典方剂如“小柴胡汤”、“四君子汤”、“归脾汤”等,在临床中的灵活化裁与妙用,都将通过这些医案得到生动的体现。 此外,本书还特别关注黄教授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生活习惯、情志调养等方面的指导。中医治病,讲究“治未病”,注重整体调养,黄教授在这方面的经验,同样是宝贵的财富,将通过医案中的医嘱部分得到呈现,为读者提供更为全面的养生保健指导。 二、 学术思想的融汇: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创新 黄英儒教授的学术思想,是其临床实践的升华,也是其对中医学深刻理解的体现。本书将系统地梳理和呈现黄教授在多个中医学领域的独特见解与创新。 1. 脾胃学说的深入阐释与临床应用: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黄教授对脾胃学说有着尤为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本书将重点阐释黄教授是如何将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与临床多种疾病联系起来。例如,他可能会强调,许多看似与脾胃无关的疾病,如情志不畅、月经不调,甚至某些皮肤病,其根源都可能在于脾胃功能的失调。他会详细阐述其“健脾益气,升清降浊”的治疗原则,以及如何通过升清降浊的方法,来纠正人体内部的紊乱,恢复脏腑功能。读者将能够清晰地看到,黄教授是如何将这一古老而重要的学说,在现代临床中发挥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2. 痰湿病因学说的丰富与发展: 痰湿是导致许多疑难杂症的重要病因之一。黄教授在痰湿的认识上,有着更为精辟的论述。他可能不仅仅将痰湿局限于有形之痰,而是将其延伸至无形之痰,即各种代谢产物、体内毒素等。本书将深入探讨黄教授对痰湿的辨识方法,包括其特有的舌象、脉象等,以及如何根据痰湿的性质(如寒痰、热痰、湿痰、瘀痰等)来确立不同的治疗策略。他可能会强调“治痰必先理气,理气必先健脾”的思路,揭示其对痰湿病因学的深刻洞察,以及如何通过化痰、祛湿、利水等方法,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3. 情志致病与调神治法的独特视角: 情志失调是现代社会常见的致病因素。黄教授在情志致病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可能认为,情志的异常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情绪波动,而是会对人体的气机、血运,乃至脏腑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本书将系统介绍黄教授如何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对五脏的损伤机制入手,阐述其“调神以治本”的治疗理念。他可能会强调,在治疗某些疾病时,疏导情志,调整心神,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甚至更为关键。读者将从中学习到如何运用疏肝理气、养心安神、宁心益智等方法,来应对因情志失调引起的各种身心疾病。 4. 临证用药的辩证与创新: 黄教授的用药经验,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本书将不仅仅是罗列常用药,而是深入剖析黄教授在用药上的辩证思路。他可能会强调“药有利有弊,关键在于辨证施治”,如何在众多药物中,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药物,如何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灵活配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一些常用药物,黄教授可能有着不同于传统的应用方法,或者对某些配伍有着独到的见解。本书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理论分析,展现黄教授在用药上的严谨与创新,为读者提供切实可行的用药指导。 三、 严谨的编纂态度与学术价值 本书的编纂团队,汇聚了多位在中医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专家学者,他们对黄英儒教授的学术思想有着深入的研究和透彻的理解。在内容整理与核实过程中,团队秉持严谨细致的学术态度,力求做到信息的准确性、内容的系统性、论述的条理性。 每一则医案的选取与解读,都经过反复推敲,确保其能够真实地反映黄教授的临床思维与治疗经验。对学术思想的梳理,也力求清晰明了,逻辑严谨,避免晦涩难懂的语言。本书的语言风格,将力求通俗易懂,同时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让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从中受益。 本书的出版,对于广大中医从业人员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能够帮助他们深入了解黄英儒教授的临床智慧和学术思想,汲取其宝贵的经验,提升自身的临床水平。对于中医爱好者而言,本书则是一扇了解中医精髓的窗口,能够让他们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总而言之,《杏林薪传:黄英儒教授医案精粹与学术融汇》是一部凝聚了名老中医智慧结晶的力作。它不仅是一份宝贵的临床资料,更是一部传承中医薪火,发扬中医文化的经典之作。我们期待本书能够成为广大中医学者和爱好者的良师益友,共同推动中医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才勉强消化了其中的前几章内容,感触颇深的是其对“辨证论治”这一核心思想的阐释深度。市面上很多书籍只是泛泛而谈如何抓住主证、如何运用方剂,但这本书却如同剥茧抽丝般,将黄老中医对个体差异的体察入微地展现了出来。比如,书中对同一病名下,因年龄、体质、地域气候等因素产生的细微差别,是如何影响用药剂量和配伍的,描述得极其细腻。我记得其中一则关于湿温病的案例,同行们往往倾向于用清热化湿的大方,而黄老却根据患者的肝气郁结情况,巧妙地加入了疏肝理气的药物,最终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将情志、生活习惯与疾病进程深度捆绑的思维模式,对于我们这些受现代循证医学熏陶较多的年轻医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醍醐灌顶的启发。它提醒我们,中医的精髓,永远在于对“人”的整体把握,而非仅仅对“病”的机械对抗。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用鲜活的案例,重建了这种失落已久的人文关怀。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学术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尤其在对古代经典文献的引用和现代研究成果的结合上,展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很多章节的论述,都不是简单的摘录前人言论,而是融入了作者多年的临床实践,进行了批判性继承和发展。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某些疑难杂症时,会引用《金匮要略》中的某条原文,然后马上衔接到现代影像学或实验室检查的结果,最后再结合黄老的临床经验给出一个折中的、更具操作性的治疗思路。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一端连接着历经千年沉淀的中华智慧,另一端则指向了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它不是故步自封的“老古董”,而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思想活水,不断地与时俱进。对于那些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点的中医学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读时可能会让人感到有些晦涩,因为它保留了相当一部分中医传统书籍特有的韵味和表达习惯,不像现在流行的科普读物那样平易近人。但是,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古典的韵律美。很多描述病情演变的句子,读起来就像是文言文的精炼概括,信息密度非常高,需要反复揣摩才能领会其深层含义。例如,描述病人面色变化时,用的词汇极其精准而富有画面感,绝非“面色黄”这么简单,而是“晦暗如土”、“晄而不泽”,寥寥数语便勾勒出病机之所在。这种对文字的锤炼,也间接体现了老中医对生命状态的细致观察力。这本书无疑是写给有一定基础的专业人士的,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医学知识,还要有一定的中文功底和耐心,才能真正体会到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份深厚功力。

评分

这部医学专著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学术书籍那种刻板、沉闷的封面,它采用了典雅的米黄色纸张,配合烫金的书名和作者名字,透着一股老派中医的沉稳与底蕴。初次捧读时,就能感受到那份对传统医学的敬畏之情。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讲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研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是那些经典医案的引用部分,作者似乎花了大心思,用不同的字体和边框进行了区分,使得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对于我们这些平日里需要大量阅读专业文献的临床工作者来说,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是极其加分的。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愿意反复摩挲、细细品味。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也从侧面反映出前辈医家治学严谨的态度。我甚至觉得,仅仅是把它放在书架上,都为整个诊室增添了几分宁静而深邃的文化气息。

评分

从实用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它提供了大量“可复制”的临床思路,而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书中对几位核心方剂的加减变化,简直就是一本实操手册。我注意到,作者对于“变法”的强调非常到位,他反复阐述,药方不是固定不变的铁律,而是根据患者当前状态灵活调整的工具。书中收录的几个常见病案,前后对比非常清晰:第一次用原方,效果一般;第二次根据患者的反馈和新出现的体征,微调了其中的一两味药,效果立竿见影。这种细致的记录和反馈机制,远比教科书上的标准处方更有指导意义。它教会我们,真正的临床,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动态调整过程,而这本书,则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手把手地教导我们如何在这场动态的调整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它培养的不是机械的用药者,而是独立的思考者和实践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