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用語言解讀設計的專業讀物
這是一本介紹設計專業語言的圖書,將設計領域需要掌握的關鍵問題總結為60個關鍵詞,並逐一進行闡述,結閤案例。旨在啓發讀者設計靈感,開拓設計思路。本書適閤於專業設計師和學生以及廣大的設計愛好者作為設計參考之用,同時也是讀者創意和設計積纍的源泉,便於閱讀掌握,是一本經典的設計類法則性質圖書。
提姆·麥剋雷特,畢業於伍斯特學院藝術專業,於博林格林州立大學獲得美術碩士。從教25年,先後任職於伍斯特中心、緬因藝術學院。齣版設計類專業圖書20種,部分作品被引進到俄羅斯、意大利、韓國。自己創立瞭McCreight's books齣版社。
劉壯麗,北京科技大學副教授。
12 / 抽象 Abstract
14 / 審美 Aesthetics
16 / 擬人 Anthropomorphic
18 / 平衡 Balance
20 / 界綫 Boundary
22 / 中心 Center
24 / 閉閤 Closure
26 / 構圖 Composition
28 / 壓縮 Compression
30 / 內容 Content
32 / 連續性 Continuity
34 / 輪廓 Contour
36 / 對比 Contrast
38 / 裝飾 Decorative
40 / 密度 Density
42 / 設計 Design
44 / 對話 Dialogue
46 / 主導 Dominance
48 / 動感 Dynamic
50 / 經濟 Economy
52 / 邊緣 Edge
54 / 優雅 Elegance
56 / 強調 Emphasis
58 / 功能 Function
60 / 姿勢 Gesture
62 / 網格 Grid
64 / 和諧 Harmony
66 / 主次 Hierarchy
68 / 色相 Hue
70 / 融閤 Integration
72 / 整體 Integrity
74 / 交匯 Intersection
76 / 間隔 Interval
78 / 直覺 Intuition
80 / 發明 Invention
82 / 綫 Line
84 / 體積 Mass
86 / 壯觀 Monumentality
88 / 有機 Organic
90 / 裝飾品 Ornamental
92 / 圖案 Pattern
94 / 透視 Perspective
96 / 麵 Plane
98 / 正負形 Positive & Negative
100 / 漸變 Progression
102 / 鄰近度 Proximity
104 / 清晰度 Resolution
106 / 節奏 Rhythm
108 / 感官 Sensual
110 / 形狀 Shape
112 / 空間 Space
......
這本書給我的衝擊,更多是來自一種強烈的“被挑戰感”。我是一個習慣瞭快速迭代和即時反饋的實踐者,通常更注重“能不能用”而不是“為什麼能用”。這本書恰恰在這方麵對我進行瞭強力的糾偏。它用一種近乎冷峻的筆調,剖析瞭那些被我們奉為圭臬的行業標準,指齣這些標準很多時候不過是曆史偶然性、市場壟斷或者單純的視覺惰性導緻的殘留物。讀到關於信息層級構建的那一部分時,我立刻想到瞭我們上個月推的一個大改版項目,當時我們為瞭追求“簡潔”,幾乎把所有導航都藏瞭起來,結果用戶反饋慘不忍睹。這本書清晰地解釋瞭,這種“追求極簡”的背後,其實是剝奪瞭用戶尋找路徑的自主權,是在用設計師的“確定性”去壓製用戶的“探索欲”。這種對設計倫理和用戶真實需求的深刻反思,非常尖銳,毫不留情。它逼迫我停下來,不僅僅是看一個成品,而是要去追溯每一個元素被放置在那裏的曆史脈絡和潛在意圖。看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效率”的理解都變得更深邃瞭,效率不再是速度的代名詞,而是意義傳遞的準確率。
評分這本書真是太有意思瞭!我記得剛開始翻開的時候,就被那種直擊核心的觀點給吸引住瞭。它不是那種故作高深的理論堆砌,而是非常務實地探討瞭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設計”是如何悄無聲息地塑造我們的行為和認知。舉個例子,它講到一個關於界麵交互的細節,本來以為隻是個小小的按鈕擺放問題,結果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揭示瞭這種微小的設計決策背後隱藏的心理學原理。讀完之後,我再去看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APP界麵,感覺就像是突然被賦予瞭透視眼,能看到設計師們精心布置的“陷阱”和“引導”。特彆是對於我這種從事創意行業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全新的思維框架,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那些看似成熟的設計方案,發現其中許多地方都還停留在“感覺良好”的階段,而不是基於深思熟慮的語言邏輯。它讓我明白,好的設計絕不是美學的勝利,而是一場精準的溝通博弈,是精心編織的敘事。這種洞察力,不是隨便看看設計雜誌就能獲得的,它需要作者對人性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敏銳的捕捉。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那樣”感到好奇的人,它會讓你對周圍的世界産生一種全新的敬畏感。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就像是走進瞭一座設計大師的私人工作室,裏麵陳列著無數珍貴的草圖、筆記和未發錶的思考片段。它的結構非常鬆散,但內在的邏輯又異常緊密,就像是一個有機體,各個部分相互關聯,缺一不可。我最喜歡它的地方是,它沒有試圖給你一套“萬能公式”,而是提供瞭無數個“觀察點”。比如,書中花瞭相當大的篇幅去討論“時間”作為一種設計媒介的重要性,這在很多關於視覺和交互的書籍中是被忽略的維度。作者將設計看作是時間綫上的一個事件,而非一個靜止的物體,這極大地拓展瞭我的認知邊界。我開始思考,一個App的啓動畫麵,它在“等待”用戶的時間裏,它在“講述”什麼故事?一個産品的使用壽命,它的“衰老”過程,本身是不是一種設計語言?這種抽象到極緻,卻又能在具體産品上找到對應物的寫作風格,著實令人拍案叫絕。它不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本啓發靈感的“方法論之源”,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浮現齣來,仿佛書籍本身也在隨著讀者的成長而變化。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值並沒有特彆高,感覺書名聽起來有點像那種老生常談的“設計就是溝通”的陳詞濫調。然而,我錯瞭,錯得離譜。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不滿足於停留在錶層的功能討論,而是挖掘到瞭設計背後的“語法”和“詞匯”是如何構建起來的。作者用瞭非常古典的修辭手法來類比現代設計過程,這種跨時代的對話方式,讀起來特彆有韻味。它不是在教你如何使用某個軟件,而是在教你如何像一個哲學傢一樣去思考“形式”與“意義”之間的關係。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概念時,那種行雲流水的敘述能力,沒有一個冗餘的句子,每一個段落都像是一個精密的齒輪,驅動著整個論述嚮前推進。讀到關於“負空間”如何承載信息量的那一章時,我整個人都愣住瞭,那簡直是對“留白”藝術的顛覆性闡釋。這本書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種典範,證明瞭即便是討論嚴謹的技術性話題,也可以做到文采斐然、令人沉醉。它提升的不僅僅是我的設計視野,更是我作為一個思考者的錶達能力。
評分我是一個偏嚮文科背景的讀者,原本對設計類的書籍敬而遠之,總覺得裏麵充斥著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和復雜的製圖規範。然而,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偏見。它的語言風格極其優雅,用瞭很多文學中纔有的比喻和象徵手法,把“結構”、“形式”、“信息流”這些概念,描繪得如同古典雕塑般清晰可見。我甚至覺得,這本書本身就是一本設計傑作,它成功地將一個原本可能枯燥的領域,轉化成瞭一場視覺和智力的盛宴。書中對“沉默”和“冗餘”在設計中的作用的探討,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人都在努力填滿每一個像素點,而這本書卻提齣瞭一個反直覺的觀點:有時候,最強大的溝通力量,恰恰來自於那些刻意留下的“空白”和“未完成”。它教導的不僅僅是設計,更是一種剋製的美學,一種對信息負荷的尊重。讀完這本書,我感覺我的“審美閾值”都被提高瞭,看世界的眼光也變得更具穿透力瞭,它讓我明白瞭,真正的精妙,往往藏在最不顯眼的地方。
評分不錯,挺好的,很不錯,挺好的。
評分紙張一般,內容還不錯
評分書本質量還可以。隻是沒有包裝袋。送來時磕瞭個角
評分不錯,挺好的,很不錯,挺好的。
評分通俗易懂、值得玩味,淺而彌深!
評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評分書本質量還可以。隻是沒有包裝袋。送來時磕瞭個角
評分挺好的,以前重來不去評價的,不知道浪費瞭多少積分,自從知道評論之後京豆可以抵現金瞭,纔知道評論的重要性,京豆的價值,後來我就把這段話復製瞭,走到哪裏,復製到哪裏,既能賺京東,還非常省事,特彆是不用認真的評論瞭,又健康快樂又能麼麼噠,哈哈哈
評分基本是一本簡明詞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