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用语言解读设计的专业读物
这是一本介绍设计专业语言的图书,将设计领域需要掌握的关键问题总结为60个关键词,并逐一进行阐述,结合案例。旨在启发读者设计灵感,开拓设计思路。本书适合于专业设计师和学生以及广大的设计爱好者作为设计参考之用,同时也是读者创意和设计积累的源泉,便于阅读掌握,是一本经典的设计类法则性质图书。
提姆·麦克雷特,毕业于伍斯特学院艺术专业,于博林格林州立大学获得美术硕士。从教25年,先后任职于伍斯特中心、缅因艺术学院。出版设计类专业图书20种,部分作品被引进到俄罗斯、意大利、韩国。自己创立了McCreight's books出版社。
刘壮丽,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
12 / 抽象 Abstract
14 / 审美 Aesthetics
16 / 拟人 Anthropomorphic
18 / 平衡 Balance
20 / 界线 Boundary
22 / 中心 Center
24 / 闭合 Closure
26 / 构图 Composition
28 / 压缩 Compression
30 / 内容 Content
32 / 连续性 Continuity
34 / 轮廓 Contour
36 / 对比 Contrast
38 / 装饰 Decorative
40 / 密度 Density
42 / 设计 Design
44 / 对话 Dialogue
46 / 主导 Dominance
48 / 动感 Dynamic
50 / 经济 Economy
52 / 边缘 Edge
54 / 优雅 Elegance
56 / 强调 Emphasis
58 / 功能 Function
60 / 姿势 Gesture
62 / 网格 Grid
64 / 和谐 Harmony
66 / 主次 Hierarchy
68 / 色相 Hue
70 / 融合 Integration
72 / 整体 Integrity
74 / 交汇 Intersection
76 / 间隔 Interval
78 / 直觉 Intuition
80 / 发明 Invention
82 / 线 Line
84 / 体积 Mass
86 / 壮观 Monumentality
88 / 有机 Organic
90 / 装饰品 Ornamental
92 / 图案 Pattern
94 / 透视 Perspective
96 / 面 Plane
98 / 正负形 Positive & Negative
100 / 渐变 Progression
102 / 邻近度 Proximity
104 / 清晰度 Resolution
106 / 节奏 Rhythm
108 / 感官 Sensual
110 / 形状 Shape
112 / 空间 Space
......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并没有特别高,感觉书名听起来有点像那种老生常谈的“设计就是沟通”的陈词滥调。然而,我错了,错得离谱。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满足于停留在表层的功能讨论,而是挖掘到了设计背后的“语法”和“词汇”是如何构建起来的。作者用了非常古典的修辞手法来类比现代设计过程,这种跨时代的对话方式,读起来特别有韵味。它不是在教你如何使用某个软件,而是在教你如何像一个哲学家一样去思考“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那种行云流水的叙述能力,没有一个冗余的句子,每一个段落都像是一个精密的齿轮,驱动着整个论述向前推进。读到关于“负空间”如何承载信息量的那一章时,我整个人都愣住了,那简直是对“留白”艺术的颠覆性阐释。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典范,证明了即便是讨论严谨的技术性话题,也可以做到文采斐然、令人沉醉。它提升的不仅仅是我的设计视野,更是我作为一个思考者的表达能力。
评分我是一个偏向文科背景的读者,原本对设计类的书籍敬而远之,总觉得里面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制图规范。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偏见。它的语言风格极其优雅,用了很多文学中才有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把“结构”、“形式”、“信息流”这些概念,描绘得如同古典雕塑般清晰可见。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本身就是一本设计杰作,它成功地将一个原本可能枯燥的领域,转化成了一场视觉和智力的盛宴。书中对“沉默”和“冗余”在设计中的作用的探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人都在努力填满每一个像素点,而这本书却提出了一个反直觉的观点:有时候,最强大的沟通力量,恰恰来自于那些刻意留下的“空白”和“未完成”。它教导的不仅仅是设计,更是一种克制的美学,一种对信息负荷的尊重。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的“审美阈值”都被提高了,看世界的眼光也变得更具穿透力了,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精妙,往往藏在最不显眼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真是太有意思了!我记得刚开始翻开的时候,就被那种直击核心的观点给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理论堆砌,而是非常务实地探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设计”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塑造我们的行为和认知。举个例子,它讲到一个关于界面交互的细节,本来以为只是个小小的按钮摆放问题,结果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揭示了这种微小的设计决策背后隐藏的心理学原理。读完之后,我再去看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APP界面,感觉就像是突然被赋予了透视眼,能看到设计师们精心布置的“陷阱”和“引导”。特别是对于我这种从事创意行业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框架,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那些看似成熟的设计方案,发现其中许多地方都还停留在“感觉良好”的阶段,而不是基于深思熟虑的语言逻辑。它让我明白,好的设计绝不是美学的胜利,而是一场精准的沟通博弈,是精心编织的叙事。这种洞察力,不是随便看看设计杂志就能获得的,它需要作者对人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敏锐的捕捉。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感到好奇的人,它会让你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一种全新的敬畏感。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冲击,更多是来自一种强烈的“被挑战感”。我是一个习惯了快速迭代和即时反馈的实践者,通常更注重“能不能用”而不是“为什么能用”。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对我进行了强力的纠偏。它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调,剖析了那些被我们奉为圭臬的行业标准,指出这些标准很多时候不过是历史偶然性、市场垄断或者单纯的视觉惰性导致的残留物。读到关于信息层级构建的那一部分时,我立刻想到了我们上个月推的一个大改版项目,当时我们为了追求“简洁”,几乎把所有导航都藏了起来,结果用户反馈惨不忍睹。这本书清晰地解释了,这种“追求极简”的背后,其实是剥夺了用户寻找路径的自主权,是在用设计师的“确定性”去压制用户的“探索欲”。这种对设计伦理和用户真实需求的深刻反思,非常尖锐,毫不留情。它逼迫我停下来,不仅仅是看一个成品,而是要去追溯每一个元素被放置在那里的历史脉络和潜在意图。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效率”的理解都变得更深邃了,效率不再是速度的代名词,而是意义传递的准确率。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就像是走进了一座设计大师的私人工作室,里面陈列着无数珍贵的草图、笔记和未发表的思考片段。它的结构非常松散,但内在的逻辑又异常紧密,就像是一个有机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缺一不可。我最喜欢它的地方是,它没有试图给你一套“万能公式”,而是提供了无数个“观察点”。比如,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讨论“时间”作为一种设计媒介的重要性,这在很多关于视觉和交互的书籍中是被忽略的维度。作者将设计看作是时间线上的一个事件,而非一个静止的物体,这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认知边界。我开始思考,一个App的启动画面,它在“等待”用户的时间里,它在“讲述”什么故事?一个产品的使用寿命,它的“衰老”过程,本身是不是一种设计语言?这种抽象到极致,却又能在具体产品上找到对应物的写作风格,着实令人拍案叫绝。它不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启发灵感的“方法论之源”,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出来,仿佛书籍本身也在随着读者的成长而变化。
评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评分好,下次还会再来,京东自营还是值得信赖的!
评分不错,挺好的,很不错,挺好的。
评分好复古啊感觉不错不过是工艺品的刘海好站教师
评分好,下次还会再来,京东自营还是值得信赖的!
评分书本质量还可以。只是没有包装袋。送来时磕了个角
评分挺好的,以前重来不去评价的,不知道浪费了多少积分,自从知道评论之后京豆可以抵现金了,才知道评论的重要性,京豆的价值,后来我就把这段话复制了,走到哪里,复制到哪里,既能赚京东,还非常省事,特别是不用认真的评论了,又健康快乐又能么么哒,哈哈哈
评分这书内容太次了,不值得一看
评分分解设计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