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语言

设计的语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提姆·麦克雷特 著,刘壮丽 译
图书标签:
  • 设计
  • 视觉传达
  • 平面设计
  • 艺术
  • 创意
  • 排版
  • 色彩
  • 构图
  • 设计原则
  • 书籍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81928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9446
包装:软精装
开本:20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3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和设计师

一本用语言解读设计的专业读物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介绍设计专业语言的图书,将设计领域需要掌握的关键问题总结为60个关键词,并逐一进行阐述,结合案例。旨在启发读者设计灵感,开拓设计思路。本书适合于专业设计师和学生以及广大的设计爱好者作为设计参考之用,同时也是读者创意和设计积累的源泉,便于阅读掌握,是一本经典的设计类法则性质图书。

作者简介

提姆·麦克雷特,毕业于伍斯特学院艺术专业,于博林格林州立大学获得美术硕士。从教25年,先后任职于伍斯特中心、缅因艺术学院。出版设计类专业图书20种,部分作品被引进到俄罗斯、意大利、韩国。自己创立了McCreight's books出版社。

刘壮丽,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

内页插图

目录

12 / 抽象 Abstract

14 / 审美 Aesthetics

16 / 拟人 Anthropomorphic

18 / 平衡 Balance

20 / 界线 Boundary

22 / 中心 Center

24 / 闭合 Closure

26 / 构图 Composition

28 / 压缩 Compression

30 / 内容 Content

32 / 连续性 Continuity

34 / 轮廓 Contour

36 / 对比 Contrast

38 / 装饰 Decorative

40 / 密度 Density

42 / 设计 Design

44 / 对话 Dialogue

46 / 主导 Dominance

48 / 动感 Dynamic

50 / 经济 Economy

52 / 边缘 Edge

54 / 优雅 Elegance

56 / 强调 Emphasis

58 / 功能 Function

60 / 姿势 Gesture

62 / 网格 Grid

64 / 和谐 Harmony

66 / 主次 Hierarchy

68 / 色相 Hue

70 / 融合 Integration

72 / 整体 Integrity

74 / 交汇 Intersection

76 / 间隔 Interval

78 / 直觉 Intuition

80 / 发明 Invention

82 / 线 Line

84 / 体积 Mass

86 / 壮观 Monumentality

88 / 有机 Organic

90 / 装饰品 Ornamental

92 / 图案 Pattern

94 / 透视 Perspective

96 / Plane

98 / 正负形 Positive & Negative

100 / 渐变 Progression

102 / 邻近度 Proximity

104 / 清晰度 Resolution

106 / 节奏 Rhythm

108 / 感官 Sensual

110 / 形状 Shape

112 / 空间 Space

......

前言/序言


沉寂之境:一部关于失落文明的考古实录 作者:艾莉森·里德 (Dr. Allison Reed) 出版社:古籍探秘出版社 页码:680页 (精装,附插图、地图、文物摹本) 出版日期:2023年秋 --- 内容简介: 《沉寂之境:一部关于失落文明的考古实录》并非一部关于符号学或视觉传达的论著,而是一部深入探讨“维斯塔里文明”(The Vistari Civilization)兴衰及其遗迹的综合性考古报告。本书汇集了过去十五年来,由国际考古联合会主导的“内陆海深渊计划”的所有田野调查数据、文献分析以及对出土文物的详细解读。它试图回答一个萦绕考古学界近百年的谜题:一个在公元前一千年便已达到高度复杂社会结构的文明,是如何在短短一代人之内彻底从历史记录中消失的? 本书的叙事核心围绕着对三处主要遗址的系统性发掘展开:“潮汐之城”阿卡迪亚(Arcadia, The Tidal City)、“风暴之眼”的地下墓穴群,以及位于荒漠深处、被认为是维斯塔里人最后堡垒的“红砂堡”。 第一部分:地质与时间的回响 作者艾莉森·里德博士,作为该计划的首席地质考古学家,首先重建了维斯塔里文明所处的地理环境。她利用先进的碳十四测年技术和冰芯分析,精确地描绘出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800年间,该地区气候的剧烈转变。书中详尽论述了“大干燥期”如何逐步吞噬了维斯塔里赖以生存的复杂灌溉系统和水利工程。 不同于传统的文明衰亡论,里德博士提出了一种“系统性环境崩溃”的观点。她通过分析在阿卡迪亚遗址出土的大量陶片上的残留物(非文字符号,而是农作物微粒),揭示了社会为应对资源短缺而进行的扭曲的农业策略,这些策略最终加速了生态链的断裂。书中收录了大量高分辨率的土壤剖面图和古气候模型模拟图,直观地展示了文明地基的腐蚀过程。 第二部分:物质的语言——器物与社会结构 本书的第二部分,重点聚焦于维斯塔里人留下的物质遗存,但这些遗存的解读侧重于其功能性和社会学意义,而非美学或抽象表达。 里德博士团队在“风暴之眼”墓穴群中发现了大量陪葬品,这些物品——包括冶金工具、权杖的残骸以及用于纺织的锭子——清晰地勾勒出当时严格的阶级划分。例如,书中详细对比了统治阶层墓穴中出土的纯金权杖与平民区发现的青铜工具的合金成分差异,以此推算资源的垄断程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律法石板”的重新解读。这批被认为是维斯塔里人法律文本的石板,实际上被证明是一系列精确的度量衡标准记录。里德博士推断,这些规范化的度量衡是维持一个高度依赖贸易和跨区域合作的复杂社会所必需的“技术语言”。书籍中包含了对这些石板上刻痕的显微照片,并附有详细的尺寸校准表。 第三部分:最后的呼喊——红砂堡的悲剧 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是对“红砂堡”的发现和发掘。该堡垒位于一个偏远的火山岩台地上,似乎是文明核心人口在环境灾难高峰期最后的避难所。 在红砂堡的中心结构下,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被坍塌掩埋的巨大地下粮仓,其中储存着大量的碳化谷物。更令人震惊的是,在粮仓的入口处,发现了数百具人类骨骸。这些骨骸的姿态显示,他们并非死于暴力冲突,而是死于饥饿和脱水。 里德博士利用法医人类学数据,重建了这些遗骸的年龄分布和营养状况。她指出,这些死者中,儿童和老年人的比例异常高,这表明在最后的日子里,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彻底瓦解,资源被最强壮的成年人消耗殆尽。书中包含了对这些骨骼损伤的详细X射线照片和骨密度报告。 此外,在堡垒的最深处,考古学家发现了一组异常精美的、但明显未完成的陶制容器。这些容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维斯塔里文明的巅峰水平,却被遗弃在半成品状态。里德博士推测,这可能象征着文明在面对绝境时,仍在徒劳地进行着对“完美秩序”的追求,直到最后一刻。 结论:沉默的教训 《沉寂之境》最终没有提供一个关于维斯塔里人“最终去向”的戏剧性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基于坚实证据的、冷峻的社会学分析:一个高度复杂的社会系统,当其赖以生存的外部生态环境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时,内部的结构性矛盾会被无限放大,最终导致系统的彻底崩塌。 本书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配有数百张现场照片、精细的手绘地图和文物复原图。它将成为研究古代环境史、早期城市规划以及复杂社会瓦解机制的里程碑式的参考资料。它要求读者放下对神秘主义的想象,转而直面物质证据所揭示的、关于人类社会脆弱性的深刻真相。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并没有特别高,感觉书名听起来有点像那种老生常谈的“设计就是沟通”的陈词滥调。然而,我错了,错得离谱。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满足于停留在表层的功能讨论,而是挖掘到了设计背后的“语法”和“词汇”是如何构建起来的。作者用了非常古典的修辞手法来类比现代设计过程,这种跨时代的对话方式,读起来特别有韵味。它不是在教你如何使用某个软件,而是在教你如何像一个哲学家一样去思考“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那种行云流水的叙述能力,没有一个冗余的句子,每一个段落都像是一个精密的齿轮,驱动着整个论述向前推进。读到关于“负空间”如何承载信息量的那一章时,我整个人都愣住了,那简直是对“留白”艺术的颠覆性阐释。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典范,证明了即便是讨论严谨的技术性话题,也可以做到文采斐然、令人沉醉。它提升的不仅仅是我的设计视野,更是我作为一个思考者的表达能力。

评分

我是一个偏向文科背景的读者,原本对设计类的书籍敬而远之,总觉得里面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制图规范。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偏见。它的语言风格极其优雅,用了很多文学中才有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把“结构”、“形式”、“信息流”这些概念,描绘得如同古典雕塑般清晰可见。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本身就是一本设计杰作,它成功地将一个原本可能枯燥的领域,转化成了一场视觉和智力的盛宴。书中对“沉默”和“冗余”在设计中的作用的探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人都在努力填满每一个像素点,而这本书却提出了一个反直觉的观点:有时候,最强大的沟通力量,恰恰来自于那些刻意留下的“空白”和“未完成”。它教导的不仅仅是设计,更是一种克制的美学,一种对信息负荷的尊重。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的“审美阈值”都被提高了,看世界的眼光也变得更具穿透力了,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精妙,往往藏在最不显眼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有意思了!我记得刚开始翻开的时候,就被那种直击核心的观点给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理论堆砌,而是非常务实地探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设计”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塑造我们的行为和认知。举个例子,它讲到一个关于界面交互的细节,本来以为只是个小小的按钮摆放问题,结果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揭示了这种微小的设计决策背后隐藏的心理学原理。读完之后,我再去看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APP界面,感觉就像是突然被赋予了透视眼,能看到设计师们精心布置的“陷阱”和“引导”。特别是对于我这种从事创意行业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框架,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那些看似成熟的设计方案,发现其中许多地方都还停留在“感觉良好”的阶段,而不是基于深思熟虑的语言逻辑。它让我明白,好的设计绝不是美学的胜利,而是一场精准的沟通博弈,是精心编织的叙事。这种洞察力,不是随便看看设计杂志就能获得的,它需要作者对人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敏锐的捕捉。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感到好奇的人,它会让你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一种全新的敬畏感。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冲击,更多是来自一种强烈的“被挑战感”。我是一个习惯了快速迭代和即时反馈的实践者,通常更注重“能不能用”而不是“为什么能用”。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对我进行了强力的纠偏。它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调,剖析了那些被我们奉为圭臬的行业标准,指出这些标准很多时候不过是历史偶然性、市场垄断或者单纯的视觉惰性导致的残留物。读到关于信息层级构建的那一部分时,我立刻想到了我们上个月推的一个大改版项目,当时我们为了追求“简洁”,几乎把所有导航都藏了起来,结果用户反馈惨不忍睹。这本书清晰地解释了,这种“追求极简”的背后,其实是剥夺了用户寻找路径的自主权,是在用设计师的“确定性”去压制用户的“探索欲”。这种对设计伦理和用户真实需求的深刻反思,非常尖锐,毫不留情。它逼迫我停下来,不仅仅是看一个成品,而是要去追溯每一个元素被放置在那里的历史脉络和潜在意图。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效率”的理解都变得更深邃了,效率不再是速度的代名词,而是意义传递的准确率。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就像是走进了一座设计大师的私人工作室,里面陈列着无数珍贵的草图、笔记和未发表的思考片段。它的结构非常松散,但内在的逻辑又异常紧密,就像是一个有机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缺一不可。我最喜欢它的地方是,它没有试图给你一套“万能公式”,而是提供了无数个“观察点”。比如,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讨论“时间”作为一种设计媒介的重要性,这在很多关于视觉和交互的书籍中是被忽略的维度。作者将设计看作是时间线上的一个事件,而非一个静止的物体,这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认知边界。我开始思考,一个App的启动画面,它在“等待”用户的时间里,它在“讲述”什么故事?一个产品的使用寿命,它的“衰老”过程,本身是不是一种设计语言?这种抽象到极致,却又能在具体产品上找到对应物的写作风格,着实令人拍案叫绝。它不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启发灵感的“方法论之源”,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出来,仿佛书籍本身也在随着读者的成长而变化。

评分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评分

好,下次还会再来,京东自营还是值得信赖的!

评分

不错,挺好的,很不错,挺好的。

评分

好复古啊感觉不错不过是工艺品的刘海好站教师

评分

好,下次还会再来,京东自营还是值得信赖的!

评分

书本质量还可以。只是没有包装袋。送来时磕了个角

评分

挺好的,以前重来不去评价的,不知道浪费了多少积分,自从知道评论之后京豆可以抵现金了,才知道评论的重要性,京豆的价值,后来我就把这段话复制了,走到哪里,复制到哪里,既能赚京东,还非常省事,特别是不用认真的评论了,又健康快乐又能么么哒,哈哈哈

评分

这书内容太次了,不值得一看

评分

分解设计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