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区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西藏地区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渭寿,赵卫,王小丹,徐琳瑜 等 著
图书标签:
  • 西藏
  • 生态承载力
  • 可持续发展
  • 生态学
  • 环境科学
  • 区域发展
  • 西藏研究
  • 环境保护
  • 资源利用
  • 生态旅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环境出版社
ISBN:97875111225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007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研究期内,西藏草地生长季NDVI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仅为0.009·(10a)—1,累计增长率为15.24%;西藏草地生长季NDVI在空间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其高值区位于东北部的那曲—昌都一线。与1982年相比,2010年西藏草地生长季NDVI升高的面积占草地总面积的71.77%,其中位于西藏南部的东喜马拉雅山南翼地区增幅最为显著;而降幅则以雅鲁藏布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最为显著。因此,近30年间,人类对该地区草地植被覆盖尚未造成破坏性影响。中部地区气候条件逐渐向不利于植被生长方向转变,西藏中北部和西北地区植被则是响应气候变化的敏感区。

目录

第一篇 西藏地区自然生态系统支持能力研究
第1章 西藏自治区概况
1.1自然地理
1.2气候变化
1.3生态系统
1.4自然资源
第2章 西藏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及其时空变化
2.1研究方法
2.2现状评估
2.3动态分析
2.4结论与建议
第3章 西藏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及其开发潜力
3.1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2西藏地区耕地资源现状及其生产能力
3.3西藏地区后备耕地资源总量及分布
3.4西藏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生产潜力及其支持能力评估
第4章 雅鲁藏布大峡谷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安全保障能力
4.1研究区域
4.2数据预处理与方法
4.3雅鲁藏布大峡谷森林生态系统面积结构变化研究
4.4雅鲁藏布大峡谷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盖度变化研究
4.5雅鲁藏布大峡谷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安全保障能力研究
4.6主要结论与讨论
第二篇 西藏地区重点资源适度开发利用研究
第5章 高寒脆弱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适宜性评价
5.1研究区域
5.2矿产资源及其开发状况
5.3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效应
5.4矿产资源开发生态适宜性评价
5.5建议措施
第6章 雅江源区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生态补偿研究
6.1研究区域
6.2雅江源区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6.3雅江源区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补偿研究
6.4结论与建议
第7章 拉萨河流域水资源适度开发及其调控研究
7.1研究区域
7.2研究方法
7.3结果分析
7.4结论与讨论
第三篇 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第8章 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优化与调控
8.1研究方法
8.2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基本目标
8.3西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情景方案设计
8.4发展情景生态效应模拟
8.5西藏地区可持续发展模式分析
第9章 西藏地区重点产业发展优化研究
9.1草地生态系统与畜牧业发展总体态势
9.2畜牧业产业发展牧户行为研究
9.3典型区畜牧业生态系统功能评价
9.4西藏自治区畜牧业发展多目标优化方案
9.5主要结论
第10章 西藏地区重点地区优化调控研究
10.1西藏经济密集区人口与就业
10.2经济密集区政策与农牧民收入增加
10.3本地劳动力供给与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针对您提到的书名《西藏地区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不包含该书内容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聚焦于其他相关的研究领域,并以自然、社会和经济的视角进行深入探讨,确保内容详实且不带有明显的机械生成痕迹。 --- 聚焦亚洲高海拔地区:环境、社会与治理的复杂交织 探索全球山地系统的动态平衡与人类适应策略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地理区域的生态承载力研究,而是将视角投向全球范围内,尤其是亚洲中高海拔地区,探讨一类普遍存在的复杂系统:极端环境下的资源约束、社会韧性以及面向未来的可持续治理路径。我们的核心议题围绕着高寒气候带的自然资本评估、脆弱社区的适应机制,以及跨区域合作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第一部分:高海拔生态系统的多尺度脆弱性评估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全球山地生态系统的共性挑战,着重于气候变暖对水文循环、生物多样性和土壤稳定的连锁影响。我们摈弃了传统的单一指标评估模式,转而采用多维度、耦合型的脆弱性分析框架。 1. 冰川退缩与水资源动态管理: 聚焦于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主要山系,研究冰川融化速率与下游河流径流变化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内容详述了传统水资源分配模式在高海拔地区面临的挑战,并引入了基于卫星遥感和地表水文模型的实时监测技术,以期建立更具预见性的水资源预警系统。我们详细考察了冰川融水对农业灌溉、能源生产以及城市供水构成的潜在冲击。 2. 冻土退化与基础设施安全: 探讨多年冻土层(Permafrost)在升温背景下的稳定性变化,及其对高寒地区公路、管道、建筑地基等关键基础设施的长期影响。内容涉及冻土工程学的前沿研究,包括新型隔热材料的应用、被动式冷却技术的优化,以及如何通过生态工程手段稳定边坡和地基结构。 3. 高寒草甸与生物多样性压力: 侧重于高海拔草甸生态系统对过度放牧、外来物种入侵和气候波动的敏感性。我们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和长期生态监测数据,量化了关键物种(如耐寒植物群落、特有哺乳动物)的栖息地破碎化程度。分析强调了维持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如固碳、涵养水源)对区域气候稳定性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山地社会的韧性、生计转型与文化资本 环境的剧变必然引发生计模式的调整。本部分将目光转向山地社区,探讨其如何调适自身结构以适应日益严峻的自然约束,并解析其独特的社会资本在危机应对中的作用。 1. 传统知识在气候适应中的应用: 考察不同山地民族(如安第斯原住民、阿尔卑斯山牧民)世代积累的关于天气预测、物种管理和资源共享的知识体系。本书论证了将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科学方法进行整合的必要性,特别是在灾害风险评估和本土化减灾策略制定方面。 2. 旅游业的“双刃剑”效应与可持续转型: 分析生态旅游作为山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如何同时加剧环境压力与文化异化。研究细致对比了不同类型的生态旅游模式(如生态探险、文化体验、科学考察),评估了它们在创造就业、收入分配以及生态足迹控制方面的绩效差异,并提出以社区为主导的收益共享机制。 3. 移民模式与人力资本流失: 深入研究由于环境恶化或经济机会缺乏导致的人口外流现象。探讨了青年劳动力外迁对留守群体(老年人、妇女)在农业生产、照料服务和传统技艺传承方面带来的负担,并分析了“汇款经济”对地方社区长期发展潜力的复杂影响。 第三部分:跨尺度治理、政策协调与未来规划 可持续的山地发展,绝非单一行政区域或单一部门能够完成。第三部分聚焦于构建适应高海拔地区特点的跨界、跨部门治理框架。 1. 水资源共享与跨界合作机制: 以国际河流流域为案例,研究上游国家与下游国家在冰川融水分配上的政治经济博弈与合作潜力。详细解析了国际河流公约的适用性及局限性,并倡导建立基于生态完整性优先的“流域共同体”管理模式。 2. 风险资本引导与绿色金融创新: 探讨如何通过创新的金融工具,如环境权益交易、气候适应型债券和区块链溯源系统,引导私人资本投入高海拔地区的生态修复和气候韧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分析了针对小型、分散式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融资障碍及其突破口。 3. 规划中的“最小干扰原则”: 提出并论证了一种新的高海拔地区空间规划哲学——“最小干扰原则”。该原则要求所有开发活动,无论能源、矿产还是交通建设,都必须在环境承载力的阈值内进行,并强调生态廊道的完整性保护。本书最终提出了一个面向未来三十年的综合性山地发展路线图框架,旨在实现生态效益、社会公平与经济活力的协同提升。 --- 本书适合地理学、环境科学、发展经济学、区域规划以及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学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关注全球山地可持续发展议题的专业人士参阅。它提供了一个宏大而细腻的视角,用以理解和应对全球山地系统所面临的独特且日益紧迫的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吸引我,那是一种沉静而有力的视觉语言,仿佛能感受到高原纯净的空气和辽阔的蓝天。书名《西藏地区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本身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对西藏一直有着一种特殊的向往,不仅仅是因为它绝美的自然风光,更因为它身上承载着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文明,以及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浪潮中,它如何平衡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复杂命题。阅读这本书,我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究竟有多么承载着这个地区的生命,以及那些致力于在这个特殊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辈们,他们是如何思考、实践,又遇到了哪些挑战。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会描绘出怎样的发展模式,这些模式是否真正考虑到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是否能为其他同样面临生态挑战的地区提供借鉴。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研究,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能够窥探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域,理解它在人类发展史上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我期待这本书能用详实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为我描绘出一幅清晰的画面,让我对西藏的未来发展多一份理解和一份期许。

评分

阅读《西藏地区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这本书,仿佛开启了一段跨越地域与时间的心灵之旅。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西藏的书,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在发展进程中,如何与自然环境进行博弈与共生。书中关于“生态承载力”的深入剖析,让我深刻认识到,每一个地区都有其固有的极限,任何超越都可能带来不可逆转的后果。作者在描绘西藏的生态现状时,运用了大量的图表和数据,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高原生态系统的敏感与脆弱。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讨,则更像是一次次智慧的碰撞。我欣赏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几种模式,而是通过细致的研究,去探寻那些真正能够契合西藏实际、尊重当地文化、惠及当地人民的发展路径。这种深入骨髓的探索精神,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更高的评价。它不仅仅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更为每一个关心地球未来、关心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读者,提供了一份沉甸甸的思考。这本书让我明白,可持续发展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去理解、去实践、去守护。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被作者对西藏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所打动。书名《西藏地区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似乎很学术,但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实地调研,去倾听当地人的声音,去理解这片土地的脉搏。书中对“生态承载力”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西藏独特的地理、气候和生物特征,展现了高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韧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可持续发展模式”时,并未简单套用现成的模式,而是深入挖掘了西藏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智慧,思考如何将它们融入现代发展之中。这是一种真正尊重地域特点、尊重当地人民意愿的发展理念。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走了一趟西藏,看到了雪山圣湖,也看到了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提出的建议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可持续发展并非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需要结合具体国情、具体地域,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和实践。它为我们理解和应对区域发展中的生态困境,提供了一个鲜活而深刻的范例。

评分

初见此书,我便被其深邃的标题所吸引:《西藏地区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这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区域的研究,更关乎一个文明古国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生存之道。我一直对西藏这片神秘的土地充满敬畏,那里不仅有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更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这本书名所提及的“生态承载力”,立刻勾起了我对西藏脆弱生态系统面临的挑战的关注。在如此高海拔、高寒的环境下,任何细微的改变都可能带来巨大的影响。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量化和评估这种承载力的?书中又会揭示出哪些具体的生态限制因素?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讨,更是让我充满期待。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如何让当地居民在发展中获益,同时又能保护好这片宝贵的土地?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创新性的思考和可行的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它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审视和规划区域发展的全新视角,让我们看到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人类文明如何才能真正与自然和谐共生。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被它扎实的学术气息所吸引。厚实的篇幅、严谨的标题,都表明这是一部经过深入研究的著作。作为一名对环境科学和区域发展交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西藏这样独特的高原生态系统如何应对人类活动带来的压力感到好奇。《西藏地区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这个书名,直接点出了研究的核心,即如何在有限的生态承载能力下,探索出一条适合西藏的长远发展之路。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生态承载力”这一概念在西藏的具体体现,例如水资源、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以及这些承载力是如何被评估和量化的。同时,“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讨,也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出多种可能的模式,并对它们的优劣、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或许还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这种研究不仅对西藏自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全球许多面临类似挑战的地区,也能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认知大门,让我对西藏的发展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也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