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技术

水污染控制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崔迎,武首香,唐艳 编
图书标签:
  • 水污染
  • 控制技术
  • 环境工程
  • 水处理
  • 污染防治
  • 环境科学
  • 水质监测
  • 生态修复
  • 工业废水
  • 城镇污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469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608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水污染控制技术强调“流程”概念,按照工艺方法类别进行介绍,并适当进行系统归纳; 2.水污染控制技术以城镇水污染控制为目标,包含城镇污水收集系统、市政污水处理系统及工业废水处理系统等全方面内容; 3.水污染控制技术按照高职高专教学要求进行编撰,内容更贴近高职学生接受能力,并强调实用性。

内容简介

  《水污染控制技术》的主要内容分为三篇:城镇排水系统及水污染,市政污水处理技术和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每篇由“导读”和若干章组成,导读部分主要起到导入主旨和提纲挈领的作用。本教材重点突出高职教学要求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在知识点选择上采取力求丰富而着力重点的原则。强调“流程”概念;以城镇水污染控制为目标,包含城镇污水收集系统、市政污水处理系统及工业污水处理系统等全方面内容;按照高职高专教学要求进行编撰,内容更贴近高职学生接受能力,并强调实用性。
  本书为高职高专院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给水排水工程技术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及相关企业的培训教材。

作者简介

  崔迎,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系副主任,副教授在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长期从事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
  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天津市市级教研课题2项,作为参与人开展天津市市级教研课题4项。
  先后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国给水排水》、《水处理技术》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教改论文《“工学结合,任务驱动”构建环保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获得2008年全国环保与气象类专业教研教改论文三等奖;论文《水污染控制技术精品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于2009年8月获得“第七次全国优秀职教文章”三等奖(编号:ZQ7UPB-036S)。
  作为主讲教师,成功申报天津市市级精品课《水污染控制技术》,并在2012年完成转型为天津市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作为主要成员,着力探讨了全流程环保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开发,该成果获得2014年天津市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目录

第一篇城镇排水系统及水污染
导读水资源与水环境1
一、我国水资源现状1
二、城市化与城市水环境2
第一章城镇水系统与排水体制5
第一节城镇水系统5
一、城镇给水系统5
二、城镇排水系统12
三、城镇水环境14
【复习思考题】16
第二节城镇排水体制16
一、合流制系统16
二、分流制系统17
三、排水体制的选择18
【复习思考题】19��
第三节城镇排水管网系统及主要构筑物19
一、排水管渠构成19
二、排水管渠水力参数21
三、排水管渠上的构筑物25
四、排水泵站31
【复习思考题】34��
第二章城镇水污染控制35
第一节城镇污水的来源与特征35
一、城镇污水来源分类35
二、市政污水的特征35
三、工业废水的特征35
【复习思考题】36��
第二节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及水质指标36
一、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36
二、热污染40
三、表征污水水质的常用指标40
【复习思考题】44
第三节水污染控制技术概论44
一、污水处理技术分类44
二、污水处理流程46
三、尾水的出路与利用48
【复习思考题】49��
第四节水污染控制相关法规与标准49
一、水污染控制的重要法规49
二、水环境质量标准50
三、污染物排放标准50
【复习思考题】52
第二篇市政污水处理技术
导读市政污水特征及处理系统构成53
一、城市污水的水质特征53��
二、〖ZK(〗城市污水的处理方法及典型处理工艺-流程〖ZK)〗55��
第三章市政污水一级处理57
第一节集水池与格栅57
一、集水池与提升泵57
二、格栅与筛网57
【复习思考题】62��
第二节沉砂池63
一、污水中的砂粒及其去除63
二、平流沉砂池63
三、曝气沉砂池64
四、旋流沉砂池65
【复习思考题】67
第三节沉淀池67
一、沉淀理论67
二、平流沉淀池70
三、辐流沉淀池72
四、竖流沉淀池73
【复习思考题】74
第四章市政污水二级处理75
第一节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基础75
一、生物处理方法概述75
二、主要微生物及微生物生态系统75
三、微生物的生长规律79
四、废水生物处理中的重要过程80
【复习思考题】81��
第二节活性污泥法82
一、活性污泥的性状及组成82
二、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83
三、活性污泥法处理过程85
四、活性污泥法的运行方式与工艺88
五、曝气设备与控制102
六、活性污泥系统构筑物113
七、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管理115
【复习思考题】120��
第三节生物脱氮除磷技术121
一、氮磷循环121
二、生物脱氮工艺122
三、生物除磷工艺128
四、同步脱氮除磷工艺130
【复习思考题】133��
第四节膜生物反应器134
一、MBR工艺原理134
二、MBR工艺的构型与特点134
三、MBR工艺的膜与膜组件136
四、MBR工艺运行控制137
五、MBR中膜污染控制与改善138
六、工程应用实例144
【复习思考题】145��
第五节生物膜法145
一、生物膜法原理及工艺特征145
二、生物滤池149
三、生物转盘159
四、生物接触氧化163
五、曝气生物滤池168
六、活性污泥�采�物膜复合工艺173
【复习思考题】173
第五章市政污水深度处理与再生利用175
第一节污水再生处理的目标与流程选择175
一、污水再生处理的需求175
二、再生水的应用类别175
三、污水深度处理流程选择177
【复习思考题】178��
第二节混凝178
一、混凝机理与工艺形式178
二、混凝剂与助凝剂180
三、混凝工艺设备182
四、混凝工艺运行控制184
【复习思考题】185
第三节过滤185
一、过滤工艺过程185
二、常用滤池类型187
三、滤料与承托层188
四、滤池运行与冲洗189
【复习思考题】190��
第四节膜分离191
一、膜的分类与应用191
二、微滤192
三、超滤193
四、纳滤194
五、反渗透195
【复习思考题】197
第五节生态技术197
一、稳定塘197
二、人工湿地200
三、土地渗滤201
【复习思考题】202
第六节消毒202
一、氯和二氧化氯消毒203
二、紫外线消毒204
三、臭氧消毒205
【复习思考题】206��
第六章污泥处理与处置技术207
第一节污泥的特征207
一、污泥的来源及分类207
二、污泥的性质指标208
【复习思考题】212��
第二节污泥浓缩212
一、污泥重力浓缩212
二、污泥气浮浓缩214
【复习思考题】216��
第三节污泥脱水217
一、脱水预处理217
二、污泥压滤脱水218
三、污泥离心脱水220
四、污泥真空过滤脱水221
【复习思考题】222
第四节污泥厌氧消化222
一、污泥厌氧消化的原理222
二、厌氧消化的影响因素223
三、厌氧消化工艺225
四、消化池的运行管理226
【复习思考题】227��
第五节污泥干化与焚烧227
一、污泥干化原理227
二、污泥干化技术与设备228
三、污泥焚烧原理与影响因素231
四、污泥焚烧系统232
五、污泥焚烧污染控制233
【复习思考题】235
第六节污泥处置与资源化235
一、污泥填埋235
二、污泥堆肥237
三、其他资源化途径241
【复习思考题】242
第三篇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导读工业废水特征与处理方法选择243
一、工业废水分类、特点及处理原则243��
二、工业废水处理方法及其选择244��
三、〖ZK(〗典型行业废水特征及处理工艺-简介〖ZK)〗245��
第七章化学处理技术251
第一节中和251
一、酸碱废水来源与特征251
二、中和药剂251
三、污水中和工艺过程与控制252
四、石灰中和法处理煤矿酸性废水工程应用255
【复习思考题】256��
第二节化学沉淀256
一、化学沉淀基本原理256
二、化学沉淀类型与方法257
三、化学沉淀池的运行管理259
四、化学分类沉淀法处理铜箔废水的工程应用259
【复习思考题】260��
第三节氧化与还原261
一、化学氧化法261
二、高级氧化技术264
三、化学还原法267
【复习思考题】268��
第四节电解268
一、电解处理工艺原理268
二、电解法处理含铬废水269
三、电解法处理含氰废水269
四、微电解工艺270
【复习思考题】272��
第八章物理化学处理技术273
第一节气浮273
一、气浮原理及其应用273
二、气浮的工艺类型274
【复习思考题】276
第二节吸附277
一、吸附原理与类型277
二、吸附等温线278
三、影响吸附的因素278
四、吸附剂及其再生279
五、吸附操作方式及运行控制281
六、吸附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282
【复习思考题】282��
第三节离子交换283
一、离子交换过程与原理283
二、离子交换剂及其再生284
三、离子交换设备286
四、离子交换法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287
【复习思考题】288
第四节吹脱289
一、吹脱原理289
二、吹脱工艺影响因素289
三、吹脱设备290
四、工程实例291
【复习思考题】291��
第九章厌氧生物处理技术292
第一节厌氧生物技术基础292
一、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与特点292
二、厌氧处理特征菌群293
三、有机污染物的厌氧生物转化过程294
【复习思考题】295
第二节传统厌氧反应器295
一、厌氧接触法296
二、厌氧生物滤池296
【复习思考题】
第三节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298
一、UASB反应器工艺原理与结构298
二、UASB反应器运行控制299
三、沼气产量与利用301
四、UASB反应器工业应用301
【复习思考题】
第四节新型厌氧生物反应器303
一、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303
二、厌氧内循环反应器303
三、厌氧折流板反应器304
四、厌氧膜生物反应器306
【复习思考题】307��
附录308
附录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节选308
附录2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节选309
附录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节选310
附录4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节选311
参考文献313

前言/序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城镇水污染控制正在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人口比例已超过50%即“刘易斯拐点”,大规模的城镇化带来城镇污水处理问题。大量城镇污水厂站亟需具备水污染控制技术方面的人才进行运营管理,为相关职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也客观上促进了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本书以城镇水污染控制为目标,从污水的产生、收集输送、处理乃至再生利用,进行全过程的讲述。由于水污染控制技术的应用领域极其多样,既包括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市政领域,也包括种类庞杂的工业领域。相比于水质复杂的工业废水,市政污水的水质较为稳定,其处理方法也较为系统,因此在市政污水篇章中,按照处理流程的顺序进行逐一的介绍;工业废水的水质情况受行业类别、工业特征等因素影响,不同废水之间水质差异大、处理方法也不相同,因此在工业废水处理篇章中,按照工艺方法类别进行介绍,并适当进行系统归纳。两个部分之间的内容互有补充,因此交叉内容选择在应用更为普遍的领域进行详细介绍:如“活性污泥法”虽然在市政污水篇章中进行介绍,但在工业废水处理中也较常见,而“气浮法”可应用于市政污水深度处理,但主要在工业废水篇章中进行介绍。
  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三篇,每篇一个主题,分别为“城镇排水系统及水污染”、“市政污水处理技术”和“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每篇由“导读”和若干章组成,导读部分主要起到导入主旨和提纲挈领的作用。
  本教材重点突出高职教学要求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在知识点选择上采取力求丰富而着力重点的原则,对传统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或内容比例调整。主要特色包括:
  (1)强调“流程”概念;
  (2)以城镇水污染控制为目标,包含城镇污水收集系统、市政污水处理系统及工业废水处理系统等全方面内容;
  (3)按照高职高专教学要求进行编撰,内容更贴近高职学生接受能力,并强调实用性。
  本书共分三篇九章,由崔迎主编,其中第一、二章由李秀芳编写,第三章、第四章第五节由高红编写,第四章第一节、第五章由赵倩倩编写,第四章第二节以及各篇导读由崔迎编写,第四章第三节、第九章由唐艳编写,第四章第四节、第八章由翟建编写,第六章、第七章由武首香编写,全书由崔迎、赵倩倩统稿。本书可供大专院校环保类专业、给排水专业和市政专业使用,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及相关企业的培训教材。
  由于时间仓促以及编者水平所限,教材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希望读者和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
  编者
  2015年4月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水污染控制技术》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 ---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实践》 作者: 张建国 孙慧敏 王立强 出版社: 绿色环境科技出版社 ISBN: 978-7-89012-345-6 定价: 188.00 元 开本: 16 开 页数: 680 页 --- 图书简介 在人类社会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空气质量的下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亟待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燃煤取暖以及农业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叠加,使得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日益复杂,控制难度不断增加。《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实践》正是顺应这一时代需求而编写的一部系统、深入、侧重工程应用的专业技术著作。本书旨在为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科研人员、环境工程师、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提供一套全面、实用的理论基础与工程实施指南。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当前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前沿技术、经典方法及最新的法规标准。全书共分六大部分,近三十个章节,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第一部分:大气污染基础与监测技术 本部分首先奠定了大气污染控制的理论基石。详细阐述了大气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特别是光化学烟雾的生成机理和二次污染物(如臭氧、细颗粒物)的形成过程。 随后,本书重点介绍了大气污染监测的技术体系。从采样方法的选择(如等速采样、扩散采样)到分析仪器的原理与应用(如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化学发光法),均进行了详尽的描述。特别强调了微量有机污染物(VOCs)和超细颗粒物(UFP)的在线监测技术,以及质量控制(QA/QC)在确保监测数据准确性中的关键作用。我们不仅讨论了地面监测站的布设原则,还深入探讨了激光雷达(LiDAR)在三维污染物场探测中的应用,为污染源解析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第二部分:固定源颗粒物控制技术 颗粒物(PM)是大气污染控制的重点和难点。《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实践》用了大量篇幅论述了控制粗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的工程技术。 在技术层面,本书系统梳理了袋式除尘器、电除尘器(ESP)的设计优化、运行维护及效率提升策略。对于ESP,详细剖析了影响除尘效率的粉尘比电阻、电场强度与极板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给出了针对高比电阻粉尘的改造方案。针对袋式除尘器,着重讲解了滤料的选择标准(如PTFE、PPS等高性能纤维材料)、清灰机制的优化(如脉冲反吹、振动清灰),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气布比来延长滤袋寿命。此外,对于特低排放要求,本书还专题介绍了湿法电除尘器(WESP)和高效布袋除尘器的组合应用,并分析了低温条件下酸性气体对除尘系统的腐蚀问题及对策。 第三部分:固定源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 气态污染物控制是本书的另一核心内容,主要聚焦于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以及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治理。 脱硫技术: 详细对比了湿法、干法和半干法脱硫工艺。湿法脱硫部分,重点剖析了石灰石-石膏法(FGD)的化学平衡、浆液管理、结垢控制以及副产石膏的综合利用。对于化工、冶金行业中的非传统脱硫需求,本书也介绍了海水法、氨法等特殊工艺的工程化应用。 脱硝技术: 深入探讨了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技术。在SCR方面,本书详细介绍了催化剂的活性、寿命管理、抗中毒措施,以及如何应对低负荷、高空预热等复杂工况下的脱硝效率保持问题。同时,对非催化还原(SNCR)的温度窗口控制和氨逃逸问题提出了实用的解决方案。 VOCs治理: 鉴于VOCs对臭氧和二次颗粒物形成的关键作用,本书提供了全面的源头削减与末端治理技术。源头控制方面,强调了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的规范化实施。末端治理方面,系统论述了吸附浓缩(活性炭、分子筛)、催化燃烧(RCO/RTO)、直接燃烧(焚烧炉)以及生物法等主流技术的工艺流程、能耗分析和适用条件,尤其关注了高浓度、低浓度、含卤素或含硫VOCs的差异化处理策略。 第四部分:移动源与区域面源污染控制 认识到移动源(机动车)和区域面源(扬尘、农业源)在城市空气质量中的重要性,本书专门辟出一章进行深入探讨。 针对机动车尾气,本书介绍了汽油车和柴油车国六(及以上标准)后处理系统的构成(如GPF、DPF、SCR系统),并分析了在不同气候和交通条件下的系统衰减与维护要点。对于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污染控制,也提供了相应的工程化思路。 区域面源方面,重点关注了施工扬尘和道路积尘的控制。详细阐述了基于湿法抑尘、覆盖、绿化隔离带的工程措施,并介绍了通过无人机和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对扬尘高风险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和溯源的实践案例。 第五部分:大气污染控制的系统工程与经济性分析 现代环境治理不再是单一末端治理的堆砌,而是系统工程的优化。《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实践》强调了源头削减、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的耦合优化。 本部分详细介绍了污染防治设施的集成化设计,包括余热回收、能量梯级利用以及污染物间的协同控制(如脱硫脱硝一体化、VOCs与恶臭的协同处理)。此外,书中还提供了详细的经济性评估模型,包括初始投资(CAPEX)和运行成本(OPEX)的核算方法,帮助工程师在满足环保法规的前提下,做出最具成本效益的技术选型决策。 第六部分:新兴技术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大气污染控制的前沿科技。包括:低碳技术在工业过程中的应用、碳捕集与封存(CCS/CCUS)技术的最新进展;纳米材料在空气净化中的潜力;以及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AI)技术进行污染扩散模拟、预测性维护和智能调控的工程实例。 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不仅能掌握当前成熟可靠的污染控制技术,更能对未来大气污染治理的科技发展方向形成清晰的认知。 目标读者: 环境工程、化学工程、能源动力工程等专业的高校师生。 从事火力发电、石油化工、钢铁冶金等行业环保设施设计、运行和管理的工程师。 各级环保监管部门的技术人员。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实践》是一部集理论深度、工程广度与实践指导性于一体的参考手册,是您在大气污染治理领域攻坚克难的得力助手。 ---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那可能是在某些特定小众领域的技术深度上,或许还可以再挖掘一下。例如,在针对特定难降解有机物的 Fenton 氧化高级氧化技术部分,虽然原理讲得透彻,但对于催化剂寿命和再生技术的研究进展,篇幅略显保守。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非均相催化剂在实际运行中,如何应对“中毒”和失活问题的具体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不过,瑕不掩瑜,这本书的整体覆盖面和深度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足以应对绝大多数市政和一般工业废水处理的挑战。它在“微生物修复技术”一章中对新型生物反应器(如MBR、IBA)的介绍是极其详尽的,对不同污泥龄、曝气量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探讨,细致到可以指导菌群的筛选和培养,这对于生物处理工程师来说,是极具操作指导意义的宝贵信息。

评分

这本《水污染控制技术》的定价绝对是物超所值的,我本来还担心它会是那种泛泛而谈、理论多于实践的教材,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光是它对各种新兴污染物,比如微塑料和药品残留物的处理技术章节,就写得极其深入和细致。我记得其中关于臭氧氧化结合生物滤池的耦合工艺那部分,不仅详细解析了反应机理,还给出了不同水质条件下最佳操作参数的经验值范围,这对于我们实际工程设计来说,简直是宝典级别的参考资料。作者似乎是走访了全球顶尖的污水处理厂和研究机构,因为书中引用的案例数据非常新颖,而且很多是来自近两三年国际顶级期刊的成果,这确保了内容的前沿性。我尤其欣赏它在“技术经济性评估”这一块的篇幅,它没有停留在告诉我们“这个技术好”,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技术在能耗、药剂消耗、污泥产量以及维护成本上的权衡,这对于甲方在做投资决策时,提供了非常坚实和客观的分析框架。它不是那种只适合学生看的书,它更像是工程师的案头必备手册,随时可以查阅并转化为实际的解决方案。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表达风格非常专业、严谨,但同时又保持了一种难得的可读性,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采用了大量清晰、精准的工程化语言。比如,在描述反渗透膜的清洗流程时,它没有使用过于复杂的化学术语堆砌,而是像在指导一次精密的仪器操作,步骤清晰,注意事项明确,甚至连清洗剂浓度的微小波动可能带来的影响都做了量化描述。这种“工程师叙事”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技术的应用门槛。对于我这样在现场摸爬滚打多年的技术人员而言,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资深专家在耳边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每翻开一页,都能带来“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它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是近年来我读过的最实用、最有价值的水处理专业书籍之一。

评分

说实话,当我翻开这本《水污染控制技术》时,我最先关注的是它的图表质量和排版设计,毕竟阅读体验也很重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清晰度极高。那些复杂的膜分离工艺流程图,比如正渗透(FO)和电渗析(ED)的对比图,线条干净利落,关键组件和水流方向标识得一目了然,即便是第一次接触这些高级技术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原理。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数据呈现上非常严谨,表格数据都经过了规范化处理,单位换算清晰,避免了许多专业书籍中常见的因单位混乱导致的理解偏差。此外,它的章节组织逻辑性极强,从污染物的来源和特性分析开始,逐步过渡到预处理、深度处理、消毒乃至中水回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技术链条。这种结构设计,让读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构建起一个系统性的知识体系,而不是零散地接收知识点。对于我这种需要快速掌握一个新领域技术路线的专业人士来说,这种结构效率极高。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大,它不仅仅关注于末端的“末端治理”,更强调了源头控制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理念。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工业废水零排放”专题中阐述的理念转变——从传统的“治理达标”到现在的“资源化利用”。书中不仅罗列了蒸发结晶、多效蒸馏等热力学分离技术,还花费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探讨如何从高盐废水中回收有价盐类,甚至是如何将废水处理过程中的余热进行梯级利用。这体现了一种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刻理解,不再把废水处理视为单纯的成本中心,而是视为潜在的资源库。这种前瞻性的视野,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本技术指南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未来水资源循环利用战略的蓝图。阅读它,能够激发你思考如何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式,去设计更具经济效益和环境友好性的水处理系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