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误差理论部分
第1章误差和精度的基本概念
1.1误差
1.1.1研究误差的重要意义
1.1.2误差的定义及其来源
1.1.3误差的表示方法
1.1.4误差的分类
1.2精度
1.2.1精度的一般含义
1.2.2精度的分类
思考与练习题
第2章误差按性质分类处理
2.1随机误差
2.1.1随机误差及其特性
2.1.2算术平均值及标准差
2.1.3置信区间
2.1.4不等精度测量时随机误差的估计
2.2系统误差
2.2.1系统误差及其分类
2.2.2系统误差的发现方法
2.2.3系统误差的减小与消除
2.3粗大误差
2.3.1粗大误差概述
2.3.2粗大误差判别准则
2.4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实例
2.4.1等精度直接测量列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
2.4.2不等精度直接测量列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
思考与练习题
第3章函数误差与误差合成
3.1函数误差
3.1.1函数系统误差
3.1.2函数随机误差
3.1.3误差传播定律的应用
3.2误差合成
3.2.1随机误差合成
3.2.2系统误差合成
3.2.3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合成
思考与练习题
第4章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4.1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
4.1.1研究不确定度的意义
4.1.2不确定度的来源及分类
4.1.3标准不确定度的两类评定
4.2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及扩展标准不确定度
4.2.1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4.2.2扩展标准不确定度
4.3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4.3.1测量结果的表示方法
4.3.2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实例
思考与练习题
第5章最小二乘法
5.1最小二乘法原理
5.2线性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
5.2.1正规方程组
5.2.2标准差的估计
5.3最小二乘法解决组合测量问题
思考与练习题
第2部分公差理论部分
第6章互换性与标准化
6.1互换性与公差
6.1.1互换性的含义
6.1.2公差
6.1.3检测
6.2标准化与优先数系
6.2.1标准化与标准
6.2.2优先数系及优先数
6.2.3互换性生产发展简介
思考与练习题
第7章尺寸精度
7.1基本概念和术语
7.1.1有关尺寸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7.1.2有关偏差和公差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7.1.3有关配合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7.1.4配合基准制
7.2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
7.2.1标准公差系列
7.2.2基本偏差系列
7.2.3公差与配合的标注
7.2.4常用的公差带及配合
7.2.5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
7.3尺寸精度设计
7.3.1配合基准制的选用
7.3.2标准公差等级的选用
7.3.3配合种类及基本偏差的选择
思考与练习题
第8章形位精度设计
8.1形位精度设计的基本概念
8.1.1几何公差的研究对象——几何要素
8.1.2几何公差的特征项目
8.1.3几何公差的标注
8.2几何公差
8.2.1形状公差
8.2.2定向公差
8.2.3定位公差
8.2.4跳动公差
8.3公差原则
8.3.1公差原则概论
8.3.2独立原则
8.3.3相关要求
8.4几何精度设计
8.4.1几何公差特征项目及基准选择
8.4.2未注公差设计
8.4.3公差设计实例
思考与练习题
第9章尺寸链原理在机械精度设计中的应用
9.1尺寸链概论
9.1.1尺寸链的基本概念
9.1.2尺寸链的形式
9.1.3尺寸链的建立
9.1.4尺寸链的计算
9.1.5增环与减环的判断
9.2用完全互换法计算尺寸链
9.2.1完全互换法的计算公式
9.2.2完全互换法的校核计算
9.2.3工艺尺寸链计算
9.2.4装配尺寸链计算
9.2.5零件尺寸链计算
思考与练习题
第10章表面粗糙度及其检测
10.1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概念
10.1.1表面粗糙度的界定
10.1.2表面粗糙度轮廓对零件工作性能的影响
10.2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10.2.1取样长度和评定长度
10.2.2表面粗糙度的中线
10.2.3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10.3表面粗糙度的技术要求
10.3.1表面粗糙度技术要求的内容
10.3.2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的选择
10.3.3表面粗糙度参数允许值的选择
10.4表面粗糙度技术要求在零件图上的标注方法
10.4.1表面粗糙度的标注
10.4.2表面粗糙度在图样上的标注示例
10.5表面粗糙度值的选择及加工方法
10.6表面粗糙度的检测
思考与练习题
第11章螺纹结合精度
11.1普通螺纹结合概述
11.1.1普通螺纹的种类与使用要求
11.1.2普通螺纹的基本牙型及主要几何参数
11.2普通螺纹几何参数偏差对互换性的影响
11.3普通螺纹精度设计
11.3.1螺纹公差标准的基本结构
11.3.2螺纹公差带
11.3.3螺纹的旋合长度与公差精度等级
11.3.4保证配合性质的其他技术要求
11.3.5螺纹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11.3.6螺纹的标记
11.3.7螺纹精度设计实例
思考与练习题
第12章圆柱齿轮精度设计
12.1圆柱齿轮精度概述
12.2圆柱齿轮同侧齿面的精度指标
12.2.1单个齿距偏差fPt
12.2.2齿距累积偏差FPk
12.2.3齿廓总偏差Fa
12.2.4螺旋线总偏差Fβ
12.2.5标准公差值的计算
12.3圆柱齿轮径向综合偏差的精度指标及检测
12.3.1径向综合总偏差ΔF″i
12.3.2一齿径向综合偏差Δf″i
12.3.3径向跳动公差Fr
12.4齿轮的侧隙和接触斑点的检验
12.4.1齿轮副最小侧隙
12.4.2齿厚的评价指标
12.4.3公法线长度偏差
12.4.4轮齿的接触斑点
12.5齿轮坯、齿轮轴中心距和轴线平行度的精度
12.5.1齿轮坯精度
12.5.2齿轮副中心距精度
12.5.3齿轮轴线平行度偏差
12.5.4齿轮表面粗糙度的确定
12.6圆柱齿轮的精度设计
12.6.1齿轮精度等级的标注
12.6.2齿轮精度等级的选择
12.6.3齿轮精度设计示例
思考与练习题
“公差与误差理论”课程,即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和“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合为一体并精简的课程,是高等学校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根据本科教育要面向21世纪科技发展的需求,以及“误差与公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为了进一步满足教学的需要,考虑到教材的通用性以及方便性,我们邀请了本校多名本课程的一线教师一起编写本教材。
本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误差理论部分”主要包括误差理论的基本概念、误差按性质分类特点及关系、间接测量的误差处理方法、误差的合成方法、国际通用的不确定度概念与应用、世界通用的线性参数的最小二乘处理方法等内容。“公差理论部分”紧跟国家颁布的标准,全部采用中国最新的国家标准,重点讲解了国家标准规定要求及在图纸上的标注。本书力求内容简洁,可作为专业用书及参考资料,具有学习与参考价值。
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主要体现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为了体现教材的通用性,不便把科研的具体事例列举在教材中,需不同的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实践,将具体应用恰到好处地穿插到教材讲解的过程中。这样课堂教学的灵活度更高,可以随时增加新的内容,不至于生搬硬套,使课堂教学拘泥于教材的实例,便于活学活用。好的教材只是知识海洋的方向标,要想真正在大海中存活,还需要自己的设计与努力,只有方向正确,才能到达彼岸。
本教材高度融汇了各位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力求语言简练准确。本书可作为机械类、近机类本科与专科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工程设计人员的参考用书。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缺点和错误,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5年7月
作为一个在质量管理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和提升我在这方面认知深度的书籍。《公差与误差理论》这个书名让我眼前一亮,我猜它应该能够深入剖析质量控制的根源,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检查和整改,而是从源头上去理解和管控“不合格”的产生。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公差管理体系,以及如何通过对误差的精准预测和控制,来从根本上提升产品的良品率。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它是否能够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流程的方法论。比如,在面对复杂的生产流程时,如何科学地划分和分配公差?如何利用统计工具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并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的误差累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完善的质量管理思维框架,让我能够更有效地识别和管理风险,优化生产过程,最终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评分我是一位有着多年机械设计经验的工程师,最近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些关于精密制造的瓶颈问题,尤其是涉及到一些特殊材料和复杂曲面的加工。市面上关于公差与误差的书籍我几乎都翻了个遍,但总觉得在理论深度和实际应用之间总有一层隔阂。我听说《公差与误差理论》这本书在解决这类实际问题上有着独到的见解,而且它似乎不只是停留于基础概念的讲解,而是会深入探讨一些前沿的误差分析模型和优化方法。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关于质量控制与过程能力的关联分析,以及如何将统计学方法更有效地融入到公差设计中。另外,对于一些自动化生产线上的误差补偿技术,以及如何通过数据驱动来优化公差链,我也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能够直接指导我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工具和思路,甚至是一些在行业内还不那么普及,但却非常有前景的理论和技术。如果它能帮助我突破现有技术瓶颈,提升产品的整体可靠性和竞争力,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
评分我是一个对世界运作方式充满好奇的人,尤其对那些看不见的、但却决定事物本质的规律着迷。这本书《公差与误差理论》听起来就充满了科学探索的意味。我猜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工程技术的书,更可能是一本关于“精确”的哲学书。我希望它能带我走进一个全新的维度,去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如何通过控制微小的差异来维持秩序和功能的。比如,生物体的细胞分裂,基因的复制,或者宇宙的运行规律,背后是否都隐藏着某种“公差”和“误差”的理论?我希望这本书能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这些抽象的概念与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我能够从中获得一种对“精确”的全新认知。我不太关心具体的工程应用,我更关注的是作者如何通过理论的视角,去揭示“误差”背后隐藏的普遍性规律,以及人类为了追求“完美”而付出的努力。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对“精确”这个概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甚至引发我对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思考,那我就觉得这本书的价值非凡。
评分这本书我真的期待了好久,之前就听朋友推荐过,说这本书在“设计制造”这个领域简直是神作。我作为一个刚入行不久的小菜鸟,很多基础概念都还在摸索,像公差配合、形位公差这种东西,每次看到设计图纸上的那些符号和数字就头大。我看介绍说,这本书会从最基本的原理讲起,把那些看似复杂的东西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而且还有大量的实际案例分析,这点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我怕那些理论书太枯燥,这本书能结合实际生产,让我在理解理论的同时,也能知道这些知识是怎么应用到生产中的,我希望它能帮我更快地掌握读懂图纸、进行合理公差标注的能力,不再是只能看懂个大概,而是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逻辑和意义。毕竟,产品的精度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些“看不见的”细节。我尤其好奇它在讲到一些高级的公差分析方法时,会不会提供一些实操性的建议,比如如何用软件进行仿真分析,或者在设计阶段就预判可能出现的误差并给出规避方案。如果这本书能达到我预期的效果,那我真的就太幸运了,绝对会把它奉为我的“圣经”,没事就拿出来翻翻。
评分我对“精准”这两个字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无论是生活中的小物件,还是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公差与误差理论》这本书时,立刻就被吸引住了。我虽然不是直接从事工程制造行业,但对事物的精确性有着天然的好奇。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理解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几乎难以察觉的微小差异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是如何被控制和度量的。比如,我们买到的电子产品,内部零件的精确度是如何保证的?一件衣服的尺码为什么会有 S、M、L 之分,以及这些尺寸的“标准”又是如何制定的?我更希望这本书能用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来解释那些关于“完美”与“误差”的哲学,以及科学是如何量化和管理这些“不完美”的。我不想被一堆复杂的公式和专业术语吓倒,我更期待它能像一位睿智的老师,用生动的故事和类比,带我领略精确世界的奇妙之处,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背后的科学之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