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福主編的《密教文獻整理與研究》由23篇學 術論文組成,以密教文獻研究為主題,分文獻總論、 日藏文獻、敦煌文獻、部類文獻、一梵文文獻、藏傳 文獻六類,就密教經典的編纂和地位、東傳日本的漢 譯經典以及不空錶製集的特色、敦煌齣土密教文獻以 及圖像、陀羅尼和持明以及瑜伽密教的幾部漢澤經典 、流傳中國和尼泊爾以及印度晚期密教的梵語文獻、 藏傳密教文獻及其流傳等進行深入探討。
呂建福,男,土族,1957年9月生,青海省民和縣人。1981年中央民族學院本科畢業,198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宗教學專業畢業。先後任職於青海省社會科學院、西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現任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兼宗教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佛教研究,主攻密教。主要代錶作《中國密教史》,主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密教思想史”、重大項目“密教文獻文物資料整理與研究”。主要講授宗教學原理、佛教史、佛教文獻、佛教思想史、密教研究等課程。
前言
文獻總論
密教經典的編纂及其地位
日藏文獻
密教經典的東傳日本及其形成——以金剛智所譯經典為中心
比叡山中國密教典籍的請來和保存——以圓仁請來的密教資料為中心
《蓮華部心念誦儀軌》二捲本的特色
關於杜鴻漸撰述《金剛智三藏和尚記》的逸文
研究
中日《不空錶製集》文獻學研究述評
敦煌文獻
敦煌的密教文獻與密教圖像
敦煌遺書《施餓鬼食並水真言印法》文獻整理及
係統分類
敦煌遺書《密教*上乘法觀行法》(擬)校讀
部類文獻
《大灌頂經》與《齣三藏記集》“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的咒語類經典研究
密教佛頂部經軌梳理與研究
《蘇婆呼童子請問經》文本研究
瑜伽密教經典中的女性神祗考述——以四波羅蜜為中心
義淨的有部律係與初期密教經典的翻譯及其影響
梵語文獻
中國浙江省發現的兩種梵文貝葉經典
關於尼泊爾現存的梵文一尼瓦爾語混閤密教文獻之研究
《勝樂根本續》與《喜金剛本續》主要內容及其文獻
整理綜述
彌勒巴(約1002—1085)的無住中觀思想——作為無作意大手印行法的一個理論
支撐
藏傳文獻
布達拉宮藏密宗珍稀文獻考察
關於唐傑流派秘密覺域耳傳經典的搜集、整理與研究
無量壽佛灌頂及念誦儀軌研究
再論造訪西藏的印度僧人Vanaratna
《番大悲神咒》考
動態綜述
第二屆中國密教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初讀緒論部分,我便被作者那種近乎苛刻的考據精神深深吸引住瞭。他們似乎沒有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疑點,對曆史文獻的齣處、流傳過程中的細微變動,都進行瞭地毯式的排查和比對。這種紮實的學術功底,使得全書的論述基礎極其穩固,讓人讀起來有一種“踏實”的感覺,不必擔心遇到那些流於錶麵、缺乏佐證的空泛之談。書中引用的注釋係統也做得非常詳盡,常常一句話後麵跟著一長串的參考來源,這不僅方便瞭進一步的深入研究,也展現瞭作者在文獻積纍上的廣博與精深。特彆是對一些關鍵概念的界定,作者沒有采取輕易下結論的方式,而是通過梳理不同曆史時期學者的觀點變化,呈現齣一個動態的認識過程,這種審慎的態度,正是學術研究最寶貴的品質。讀完這部分,我立刻感覺到自己對這個領域的基礎認知有瞭一個質的飛躍。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簡直令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的墨綠色搭配著燙金的標題,瞬間就營造齣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讓人在翻開它之前就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厚底蘊。紙張的選擇也非常考究,觸感溫潤而厚實,即便是長時間的翻閱,也不會感到疲勞,這對於研究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加分項。從目錄上看,內容的編排邏輯性極強,似乎經過瞭細緻的梳理和權衡,將復雜的宗教學脈絡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麵前,讓人充滿瞭探索的欲望。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比如頁眉頁腳的字體選擇和版式設計,都透露齣一種專業和嚴謹,絕非敷衍瞭事之作。光是看著它安靜地躺在書架上,就仿佛能感受到一股知識的力量在緩緩流動,那種滿足感,是其他普通齣版物難以給予的。這本書的整體質感,無疑是嚮著典籍的高度看齊的,體現瞭齣版方對學術研究的尊重與投入。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量,更是一種思維模式的重塑。它讓我開始反思過去一些約定俗成的理解,在麵對復雜現象時,應該如何保持批判性的距離,如何不被單一的解釋框架所局限。作者在章節末尾設置的“未決問題探討”環節尤為精彩,它沒有急於給齣答案,而是將難題拋迴給讀者,激發我們去進行二次思考和探索。這種鼓勵獨立思考的教育理念,纔是真正偉大的學術著作所應具備的特質。讀完閤上書本的那一刻,我感到的是一種被挑戰後的興奮感,仿佛完成瞭一場思維上的馬拉鬆,它不僅填補瞭我的知識空白,更重要的是,它提升瞭我審視世界萬物時所采用的參照係和深度。
評分我非常欣賞這本書在材料選取上的大膽與創新。它不僅僅局限於那些廣為人知的經典文本,而是深入挖掘瞭一些鮮為人知、甚至存在爭議的邊緣文獻進行分析和比對。這種“不走尋常路”的勇氣,無疑為整個研究領域注入瞭新鮮的血液。尤其是在處理那些跨學科的交叉點時,作者錶現齣瞭極高的敏感度,他們巧妙地引入瞭曆史地理學、甚至社會人類學的視角來佐證宗教學的論斷,使得分析維度更加立體和豐富。書中那些詳盡的圖錶和數據可視化處理,也極大地幫助理解瞭復雜的係統關係,讓抽象的理論變得直觀可感。這種多源頭、多角度的整閤研究方法,無疑代錶瞭當前學術前沿的思考方嚮,讓人對未來的研究方嚮豁然開朗。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可以說是獨樹一幟,它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並沒有讓文字變得晦澀難懂。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看似枯燥的宗教學術語,用一種富有畫麵感和故事性的語言重新組織起來。比如在闡述某些復雜的儀軌時,他們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步驟,而是穿插瞭許多曆史場景的描摹,讓讀者仿佛親身置身於那個時代,去感受儀式背後的文化心理。這種敘事上的張弛有度,使得閱讀體驗非常流暢,即使是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也能在不感到壓力的情況下,逐步深入到核心議題中去。文字的力量在這本書中得到瞭充分的體現,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嚮導,溫柔而堅定地引領我們穿越曆史的迷霧,這實在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