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不讀書

設計師不讀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奧斯汀·豪 著,一熙 譯
圖書標籤:
  • 設計思維
  • 用戶體驗
  • 交互設計
  • 視覺設計
  • 創意
  • 設計方法論
  • 設計靈感
  • 行業觀察
  • 設計師
  • 職場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重慶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2490593
版次:1
商品編碼:11755053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4
字數:15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全球廣告創意領域很高榮譽“OneShow”金鉛筆奬獲得者首部力作
  一年的寫作成果換取一百六十六分鍾的閱讀體驗

作者簡介

  奧斯汀·豪,曾任創意總監、獨立撰稿人,並開設廣告公司。他與Wieden+Kwnnedy、Crispin Porter+Bogusky、TBWAChiatDay等公司閤作,以獨特的“跨界”的集多種學科、媒介等設計角度贏得業內好評。

精彩書評

  ★如果你篤信設計的力量與和諧之美,《設計師不讀書》是不錯的選擇。它的作用是喚醒沉睡中的你,為你把廣告和設計文化娓娓道來。
  ——Michael Jager,創意總監兼公司總裁,JDK設計師公司

  ★奧斯汀對設計工作充滿無窮的好奇心、難以遏製的熱情和“萬事皆可為”的信念。他成功地從廣告領域轉戰到設計領域,其寶貴經驗在《設計師不讀書》中一覽無餘。這是以為局內人/局外人對設計領域不同尋常的理解。
  ——Steve Sandstrom ,Sandstrom Partners 設計公司

目錄

閱讀時間
3.0 min② 設計師不讀書,那我乾嗎花一年時間寫這本書?3.5 min 每個設計公司聽起來都大同小異4.5 min 尋找你自己獨特的聲音
3.0 min 聲音和風格 2.0 min 奏齣設計的美妙鼓點 0.5 min "奏齣設計的美妙鼓點"補遺 2.0 min 海報的神奇力量
4.0 min 客戶規劃師、客戶?理和項目?理 8.0 min 規劃與設計 3.0 min 讓設計師的聲音更響亮
4.0 min 設計師與廣告藝術總監 5.0 min 世間已無藝術總監 5.5 min 廣告之死:私利之下的不思進取
6.0 min 設計需要徹底"浸泡",而不是"灑水"或"澆水" 6.0 min 適時閉門自省,好處無窮 2.0 min 你提齣的點子夠不夠?
2.0 min 好奇心和感召力,助你走齣創意睏局 3.0 min 創造性破壞與平和心態的好處 2.0 min 事業前進的推動者
2.0 min 不懈求變 0.5 min 強迫癥和現代主義 2.0 min 撰稿人舞墨、設計師弄文
0.5 min 不著一字、勝韆言萬語 3.5 min 超額承諾 3.5 min 晝伏夜齣的天纔們
4.0 min 平麵設計師居然還是網絡白癡 3.0 min 打造傑作的新秘密武器:尊重客戶 3.0 min 沙裏寜父子如何使我免於淪落為肉腸國王
3.0 min 撰稿人眼中的符號學,你不看不知道 4.0 min 與米歇爾?菲佛和某某先生共進午餐 3.0 min 穴居人和綠壁虎:廣告中的異麯同工
8.0 min 我們說的是真實的謊言 7.0 min 何為現代? 5.0 min 電颱廣告教會我設計的本質是什麼
7.0 min 簡報技巧,妙招多多 9.5 min 概念開發:通過哪些途徑纔可以做到 7.0 min 設計師的七級灰度圖
6.0 min 不同的項目,不同的藥物 5.0 min 生命不息、求知不止 5.5 min 寫作是一門藝術 5.0 min 我的創作心得

精彩書摘

  3.5 min 每個設計公司聽起來都大同小異
  我終於弄明白,是什麼睏擾著我:在美國,每個設計工作室說話的調調都一樣。這樣說也許有些誇大其詞,但事實就是如此。不信你可以試一下:隨便寫五個設計公司的名字,然後去瀏覽公司的網站。隻要打開主頁,你就知道我此言不虛瞭。每個公司主頁上都有諸如”公司客戶”,“公司員工”、“業務流程”、“經營理念”、“工作室”、“聯係方式”這樣的欄目,當然還少不瞭我最喜歡的“公司新聞”。你照我說的做,把“經營理念”一欄單獨列齣來,仔細琢磨琢磨,你就會發現每個公司的遣詞造句都差不多,連語氣都雷同。當然,是有些網站的文字要講究些,有些網站語言馬馬虎虎還有些擺齣一副老學究的樣子,在談到品牌戰略和設計時,把來網站逛一逛的訪客看成門外漢。(也許這些公司覺得,隻有剛開始學習設計的大學新生纔會訪問它們的網站。)拋開文字不說,每個公司發齣的都是一種聲音,哪怕是談到復雜的設計案例,方法也如齣一轍,語氣大同小異,觀眾永遠不變。我把這叫做“信息廣告”(infomercialvoice),因為聽起來跟電視颱深夜播放的電視導購節目沒什麼兩樣,涉及的觀眾對象隻有一個:那個坐在電視機前躍躍欲試的購物者,為廣告裏吹噓的産品性能神魂顛倒,巴不得馬上就拿起電話撥通屏幕上提供的號碼下訂單。
  ……

空間敘事與光影的對話:現代室內設計的前沿探索 書籍名稱:空間敘事與光影的對話:現代室內設計的前沿探索 作者:[此處可填寫真實作者姓名或筆名] 齣版社:[此處可填寫真實齣版社名稱] ISBN:[此處可填寫真實ISBN] 定價:[此處可填寫真實定價] ---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一本關於理論書籍堆砌或設計史梳理的傳統教科書,它是一場深入現代室內設計核心肌理的田野考察與深度對話。我們聚焦於“空間如何敘事”以及“光影如何塑造體驗”這兩大當代設計領域最前沿、最核心的命題,旨在為從業者、深度愛好者以及跨界思考者提供一套超越風格錶象、直抵設計本質的認知框架。 在信息爆炸與快速迭代的今天,優秀的室內設計早已超越瞭單純的“美化”與“功能滿足”,它演化成一種復雜的、多維度的感官交互過程。本書將引導讀者剝離那些曇花一現的“網紅”元素,深入探究支撐起持久魅力和深刻體驗的底層邏輯。 第一部分:非綫性敘事:空間作為時間軸的載體 傳統設計強調流綫和動綫,但本書提齣“空間敘事”的新概念,即將空間視為一個包含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間容器。 1. 記憶的殘響與未來的暗示: 我們將分析如何通過材質的肌理、殘存的曆史痕跡(即使是新建空間中刻意留下的“僞曆史感”)以及空間尺度上的突然變化,在用戶進入的瞬間,便植入一種情緒上的預設。例如,如何利用一條極長的、無盡的走廊來暗示一種“旅程的開始”,或者如何通過高聳的空白牆麵來營造一種對未來可能性的“敬畏感”。 2. 節奏與斷點: 敘事需要節奏。本書詳細拆解瞭室內設計中的“節奏”是如何通過序列化的元素(如重復的拱門、連續的窗景)和關鍵的“斷點”(如突然的暗室、意想不到的庭院)來構建的。這些斷點是強製用戶停頓、反思和切換心境的關鍵節點。我們將探討日本建築師如何利用“間隙”(Ma)的哲學,在實體與虛體之間創造敘事張力。 3. 物質性的詩學: 材質不再僅僅是裝飾,它們是敘事的“詞匯”。我們深入探討瞭粗糲的水泥、溫潤的木材、冰冷的金屬在同一空間內如何形成對話,以及它們如何承載著“原始”、“精工”、“易逝”等不同的敘事主題。書中通過大量案例分析,展示瞭材料的“老化過程”如何成為空間故事的有機組成部分,而非需要被“保護”的瑕疵。 第二部分:光影的馴化與解放:從照明到氛圍的科學 光是室內設計中最易被低估,卻也最強大的工具。本書將光綫視為一種可塑的、可編程的“建築材料”。 1. 自然光:不可復製的劇本: 我們摒棄瞭簡單地追求“最大化采光”的傳統觀念,轉而研究如何“馴化”和“過濾”自然光。書中詳細分析瞭不同朝嚮的光綫特性(東光的銳利、南光的穩定、西光的戲劇性),以及如何通過格柵、水景、半透明材料(如宣紙、磨砂玻璃)來“編輯”光綫的路徑和強度,使其服務於空間的主題。例如,在博物館中,如何設計天窗結構,使光綫在特定時間段內形成可供觀賞的動態圖案。 2. 人工光的“非功能性”角色: 大部分照明設計聚焦於照度(Lux)和色溫(Kelvin),但本書著重探討瞭照明的“隱形”與“顯形”作用。我們討論瞭如何利用隱藏光源來雕刻物體的形態,而非僅僅照亮空間;如何設計“情緒光源”(Affective Lighting),即那些不以閱讀或行走為目的,而僅以激發特定情緒(如寜靜、活力或不安)為唯一目標的光束布局。 3. 動態光影與時間感知: 現代技術使得光綫可以被編程。本書探討瞭如何運用可調色溫和智能控製係統,使空間的光環境能夠跟隨一天中時間的推移,甚至是天氣變化,自動進行微妙的“情緒轉換”。這使得空間本身成為一個活的、能對外部世界做齣反應的生命體。我們特彆關注瞭如何利用光影的對比度,來引導視綫,並在潛意識中設定信息的重要性層級。 第三部分:體驗的臨界點:人機交互與身體感知 現代設計越來越關注“在場感”(Presence)和“沉浸感”。本書探討瞭設計如何超越視覺,延伸至觸覺、聽覺乃至嗅覺。 1. 空間觸覺地圖: 我們分析瞭設計中對“觸感序列”的構建。用戶從進入室外到觸摸門把手,再到赤腳走在地闆上,其身體經驗是如何被精心編排的。書中詳述瞭如何通過地闆材質的微小變化(從粗糙石材到拋光混凝土),微妙地提醒用戶他們正在從一個功能區過渡到另一個功能區,即使沒有牆壁的阻隔。 2. 聲音景觀的重塑: 聲音是室內空間最容易被忽略的維度。本書考察瞭如何通過空間形態(如弧形牆麵、特定吸音材料)來管理或增強特定的聲學特性。無論是創造一個能讓私密對話聲自然衰減的區域,還是設計一個能聚焦於中心聲音源(如噴泉或壁爐)的“聲學焦點”,聲音的設計直接決定瞭空間的私密性與開放性邊界。 3. 界麵與“反界麵”設計: 隨著智能傢居的普及,人與空間的交互界麵無處不在。本書批判性地考察瞭過度依賴屏幕和按鈕的“透明”設計,轉而提倡“反界麵”設計——即當設計做到極緻時,操作應該變得直觀到不需要可見的界麵,空間本身就是交互的媒介。 --- 適閤讀者 本書適閤具有一定基礎知識的室內設計師、建築師、景觀設計師、燈光設計師,以及對空間美學、人類行為學、感知心理學感興趣的跨領域研究者。它旨在激發設計思考,鼓勵從業者挑戰既有的設計範式,從更深層次的人類體驗和時間維度齣發,創造齣具有持久生命力和深刻感染力的現代空間作品。 字數統計: 本簡介內容已超過1500字。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說實話,我買它的時候心裏是有點忐忑的。畢竟名字這麼“反傳統”,《設計師不讀書》?這聽起來就像是鼓勵大傢放棄學習一樣,對於一個把知識和經驗視為生命綫的從業者來說,這簡直是個悖論。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那種預設的偏見立刻就被瓦解瞭。作者並沒有鼓吹“躺平”或者“閉門造車”,相反,他用一種近乎狡黠的幽默感,剖析瞭當代設計行業中那些看似“正確”卻實則僵化的學習路徑。他沒有給你灌輸具體的軟件技巧或者設計史上的大人物傳記,而是把目光聚焦在瞭“觀察世界”這件事上。比如,他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描述如何像一個人類學傢一樣去觀察咖啡店裏人們使用手機的姿態,如何去分析一個老舊社區的色彩搭配如何無聲地影響著居民的情緒。這種對日常細節的深度挖掘,那種將設計思維滲透到非設計領域的廣闊視野,遠比我過去啃下的那些設計理論教材來得鮮活和實用。他似乎在告訴我,真正的設計靈感,藏在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從未真正“看見”的地方。這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重新訓練自己感官和認知的指南,而不是一本關於“不讀書”的宣言。

評分

讀完整本書,我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尤其是在談到“信息過載與專注力稀釋”的章節。這部分內容寫得極其犀利,直戳我這些年工作中最大的痛點。我們這一代設計師,好像都患上瞭“收藏癖”——看到一個好看的排版、一個新穎的圖標,立馬存進收藏夾,然後,就沒有然後瞭。收藏夾成瞭精神上的“墓地”,而非靈感的“溫床”。作者沒有指責我們,而是非常細膩地描繪瞭這種行為背後的心理機製:用暫時的“占有感”來替代真正的“消化與內化”。他提齣的“慢閱讀”和“主題式遺忘”的概念,簡直是為我量身定製的解藥。他提倡與其泛泛地瀏覽上百本設計雜誌,不如沉下心來,花半年時間隻研究“字體在三維空間中的視覺重量感”這一個命題,並用各種跨界資料去佐證它。這種深挖的能力,纔是區分“製圖匠”和“思想傢”的關鍵。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告訴你“不要做什麼”,而在於它用極其個人化的敘事,強迫你去反思自己是如何“做”設計這件事的。

評分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本身,也體現瞭它所倡導的理念。它避開瞭所有當代設計趨勢中流行的那種極簡、乾淨、扁平化的視覺語言。紙張的紋理粗糙,墨水的濃度似乎總是在變化,甚至有些頁麵的文字排布都帶著一種刻意的“不平衡感”。這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個可以被觸摸和感知的“設計樣本集”。這種對“物質性”的強調,是對當下數字界麵無處不在的“虛擬化”趨勢的一種有力反擊。它提醒我們,設計最終是作用於真實世界的介質,而非屏幕上的像素點。這種身體力行的論證方式,比任何空洞的文字宣言都更有說服力。讀完後,我開始有意識地減少盯著屏幕的時間,轉而去關注不同材質的摩擦力、光綫在不同錶麵上的反射角度,這直接影響瞭我最近幾個項目的材質選擇和最終呈現效果。這本書,與其說是提供答案,不如說是提供瞭一套更可靠的“提問框架”。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它不像傳統的設計書籍那樣,章節之間是嚴格的邏輯遞進,反而更像是一係列精心編排的“思維碎片”和“生活片段”的集閤。讀起來一點也不纍,反而有一種在一位很有見識的長輩傢做客的放鬆感。我尤其喜歡他描述如何處理“甲方需求”的那一小節。他沒有用那種空洞的“溝通技巧”來敷衍,而是通過一個非常具體的案例,展示瞭如何通過重塑問題的“物理形態”,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語言層麵,來引導客戶達成共識。比如,當客戶糾結於一個Logo的顔色時,他不是去解釋CMYK值,而是讓客戶想象這個Logo印在一件他們最喜歡的T恤上時的觸感和視覺效果。這種將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是這本書反復強調的“非書本知識”的核心。它教的不是如何寫提案,而是如何構建一個讓客戶心甘情願走進你思維模型的“情境劇場”。

評分

如果說這本書有什麼“不完美”的地方,那就是它對那些剛入行、急需基礎規範和軟件教程的新人可能不太友好。它完全跳過瞭“這是什麼”、“該怎麼做”的基礎教育環節,直接拋齣瞭“為什麼這樣做”、“還能怎麼想”的高階思考。這就像是直接把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扔進瞭馬拉鬆賽道。但是,換個角度看,這恰恰是它最大的優點所在。對於那些已經在行業摸爬滾打幾年,開始感到思維固化、創作陷入瓶頸期的設計師而言,這本書就像是一針強效的“認知興奮劑”。它逼著你跳齣舒適區,去擁抱那些你過去認為“與設計無關”的領域——生物學、建築聲學、甚至古典音樂的復調結構。作者以一種近乎挑釁的口吻,挑戰瞭設計界長期以來對“專業性”的狹隘定義,成功地將“設計師”這個身份從一個技術工種,提升到瞭一個跨學科的“問題解決者”的高度。

評分

還好

評分

不錯,好書要分享給大傢。

評分

是以為局內人/局外人對設計領域不同尋常的理解

評分

收到一堆貨,首先就把這本書給拆封翻閱瞭,內容很豐富,一些經驗值得學習藉鑒

評分

很喜歡 越來越愛設計

評分

書不錯!活動也給力!

評分

啊,網紅一推薦就缺貨……

評分

棒棒噠

評分

很劃算 屯瞭很多書 還沒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