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不读书

设计师不读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奥斯汀·豪 著,一熙 译
图书标签:
  • 设计思维
  • 用户体验
  • 交互设计
  • 视觉设计
  • 创意
  • 设计方法论
  • 设计灵感
  • 行业观察
  • 设计师
  • 职场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4905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505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字数:1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球广告创意领域很高荣誉“OneShow”金铅笔奖获得者首部力作
  一年的写作成果换取一百六十六分钟的阅读体验

作者简介

  奥斯汀·豪,曾任创意总监、独立撰稿人,并开设广告公司。他与Wieden+Kwnnedy、Crispin Porter+Bogusky、TBWAChiatDay等公司合作,以独特的“跨界”的集多种学科、媒介等设计角度赢得业内好评。

精彩书评

  ★如果你笃信设计的力量与和谐之美,《设计师不读书》是不错的选择。它的作用是唤醒沉睡中的你,为你把广告和设计文化娓娓道来。
  ——Michael Jager,创意总监兼公司总裁,JDK设计师公司

  ★奥斯汀对设计工作充满无穷的好奇心、难以遏制的热情和“万事皆可为”的信念。他成功地从广告领域转战到设计领域,其宝贵经验在《设计师不读书》中一览无余。这是以为局内人/局外人对设计领域不同寻常的理解。
  ——Steve Sandstrom ,Sandstrom Partners 设计公司

目录

阅读时间
3.0 min② 设计师不读书,那我干吗花一年时间写这本书?3.5 min 每个设计公司听起来都大同小异4.5 min 寻找你自己独特的声音
3.0 min 声音和风格 2.0 min 奏出设计的美妙鼓点 0.5 min "奏出设计的美妙鼓点"补遗 2.0 min 海报的神奇力量
4.0 min 客户规划师、客户?理和项目?理 8.0 min 规划与设计 3.0 min 让设计师的声音更响亮
4.0 min 设计师与广告艺术总监 5.0 min 世间已无艺术总监 5.5 min 广告之死:私利之下的不思进取
6.0 min 设计需要彻底"浸泡",而不是"洒水"或"浇水" 6.0 min 适时闭门自省,好处无穷 2.0 min 你提出的点子够不够?
2.0 min 好奇心和感召力,助你走出创意困局 3.0 min 创造性破坏与平和心态的好处 2.0 min 事业前进的推动者
2.0 min 不懈求变 0.5 min 强迫症和现代主义 2.0 min 撰稿人舞墨、设计师弄文
0.5 min 不著一字、胜千言万语 3.5 min 超额承诺 3.5 min 昼伏夜出的天才们
4.0 min 平面设计师居然还是网络白痴 3.0 min 打造杰作的新秘密武器:尊重客户 3.0 min 沙里宁父子如何使我免于沦落为肉肠国王
3.0 min 撰稿人眼中的符号学,你不看不知道 4.0 min 与米歇尔?菲佛和某某先生共进午餐 3.0 min 穴居人和绿壁虎:广告中的异曲同工
8.0 min 我们说的是真实的谎言 7.0 min 何为现代? 5.0 min 电台广告教会我设计的本质是什么
7.0 min 简报技巧,妙招多多 9.5 min 概念开发:通过哪些途径才可以做到 7.0 min 设计师的七级灰度图
6.0 min 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药物 5.0 min 生命不息、求知不止 5.5 min 写作是一门艺术 5.0 min 我的创作心得

精彩书摘

  3.5 min 每个设计公司听起来都大同小异
  我终于弄明白,是什么困扰着我:在美国,每个设计工作室说话的调调都一样。这样说也许有些夸大其词,但事实就是如此。不信你可以试一下:随便写五个设计公司的名字,然后去浏览公司的网站。只要打开主页,你就知道我此言不虚了。每个公司主页上都有诸如”公司客户”,“公司员工”、“业务流程”、“经营理念”、“工作室”、“联系方式”这样的栏目,当然还少不了我最喜欢的“公司新闻”。你照我说的做,把“经营理念”一栏单独列出来,仔细琢磨琢磨,你就会发现每个公司的遣词造句都差不多,连语气都雷同。当然,是有些网站的文字要讲究些,有些网站语言马马虎虎还有些摆出一副老学究的样子,在谈到品牌战略和设计时,把来网站逛一逛的访客看成门外汉。(也许这些公司觉得,只有刚开始学习设计的大学新生才会访问它们的网站。)抛开文字不说,每个公司发出的都是一种声音,哪怕是谈到复杂的设计案例,方法也如出一辙,语气大同小异,观众永远不变。我把这叫做“信息广告”(infomercialvoice),因为听起来跟电视台深夜播放的电视导购节目没什么两样,涉及的观众对象只有一个:那个坐在电视机前跃跃欲试的购物者,为广告里吹嘘的产品性能神魂颠倒,巴不得马上就拿起电话拨通屏幕上提供的号码下订单。
  ……

空间叙事与光影的对话:现代室内设计的前沿探索 书籍名称:空间叙事与光影的对话:现代室内设计的前沿探索 作者:[此处可填写真实作者姓名或笔名] 出版社:[此处可填写真实出版社名称] ISBN:[此处可填写真实ISBN] 定价:[此处可填写真实定价]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理论书籍堆砌或设计史梳理的传统教科书,它是一场深入现代室内设计核心肌理的田野考察与深度对话。我们聚焦于“空间如何叙事”以及“光影如何塑造体验”这两大当代设计领域最前沿、最核心的命题,旨在为从业者、深度爱好者以及跨界思考者提供一套超越风格表象、直抵设计本质的认知框架。 在信息爆炸与快速迭代的今天,优秀的室内设计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美化”与“功能满足”,它演化成一种复杂的、多维度的感官交互过程。本书将引导读者剥离那些昙花一现的“网红”元素,深入探究支撑起持久魅力和深刻体验的底层逻辑。 第一部分:非线性叙事:空间作为时间轴的载体 传统设计强调流线和动线,但本书提出“空间叙事”的新概念,即将空间视为一个包含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间容器。 1. 记忆的残响与未来的暗示: 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材质的肌理、残存的历史痕迹(即使是新建空间中刻意留下的“伪历史感”)以及空间尺度上的突然变化,在用户进入的瞬间,便植入一种情绪上的预设。例如,如何利用一条极长的、无尽的走廊来暗示一种“旅程的开始”,或者如何通过高耸的空白墙面来营造一种对未来可能性的“敬畏感”。 2. 节奏与断点: 叙事需要节奏。本书详细拆解了室内设计中的“节奏”是如何通过序列化的元素(如重复的拱门、连续的窗景)和关键的“断点”(如突然的暗室、意想不到的庭院)来构建的。这些断点是强制用户停顿、反思和切换心境的关键节点。我们将探讨日本建筑师如何利用“间隙”(Ma)的哲学,在实体与虚体之间创造叙事张力。 3. 物质性的诗学: 材质不再仅仅是装饰,它们是叙事的“词汇”。我们深入探讨了粗粝的水泥、温润的木材、冰冷的金属在同一空间内如何形成对话,以及它们如何承载着“原始”、“精工”、“易逝”等不同的叙事主题。书中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展示了材料的“老化过程”如何成为空间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需要被“保护”的瑕疵。 第二部分:光影的驯化与解放:从照明到氛围的科学 光是室内设计中最易被低估,却也最强大的工具。本书将光线视为一种可塑的、可编程的“建筑材料”。 1. 自然光:不可复制的剧本: 我们摒弃了简单地追求“最大化采光”的传统观念,转而研究如何“驯化”和“过滤”自然光。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朝向的光线特性(东光的锐利、南光的稳定、西光的戏剧性),以及如何通过格栅、水景、半透明材料(如宣纸、磨砂玻璃)来“编辑”光线的路径和强度,使其服务于空间的主题。例如,在博物馆中,如何设计天窗结构,使光线在特定时间段内形成可供观赏的动态图案。 2. 人工光的“非功能性”角色: 大部分照明设计聚焦于照度(Lux)和色温(Kelvin),但本书着重探讨了照明的“隐形”与“显形”作用。我们讨论了如何利用隐藏光源来雕刻物体的形态,而非仅仅照亮空间;如何设计“情绪光源”(Affective Lighting),即那些不以阅读或行走为目的,而仅以激发特定情绪(如宁静、活力或不安)为唯一目标的光束布局。 3. 动态光影与时间感知: 现代技术使得光线可以被编程。本书探讨了如何运用可调色温和智能控制系统,使空间的光环境能够跟随一天中时间的推移,甚至是天气变化,自动进行微妙的“情绪转换”。这使得空间本身成为一个活的、能对外部世界做出反应的生命体。我们特别关注了如何利用光影的对比度,来引导视线,并在潜意识中设定信息的重要性层级。 第三部分:体验的临界点:人机交互与身体感知 现代设计越来越关注“在场感”(Presence)和“沉浸感”。本书探讨了设计如何超越视觉,延伸至触觉、听觉乃至嗅觉。 1. 空间触觉地图: 我们分析了设计中对“触感序列”的构建。用户从进入室外到触摸门把手,再到赤脚走在地板上,其身体经验是如何被精心编排的。书中详述了如何通过地板材质的微小变化(从粗糙石材到抛光混凝土),微妙地提醒用户他们正在从一个功能区过渡到另一个功能区,即使没有墙壁的阻隔。 2. 声音景观的重塑: 声音是室内空间最容易被忽略的维度。本书考察了如何通过空间形态(如弧形墙面、特定吸音材料)来管理或增强特定的声学特性。无论是创造一个能让私密对话声自然衰减的区域,还是设计一个能聚焦于中心声音源(如喷泉或壁炉)的“声学焦点”,声音的设计直接决定了空间的私密性与开放性边界。 3. 界面与“反界面”设计: 随着智能家居的普及,人与空间的交互界面无处不在。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过度依赖屏幕和按钮的“透明”设计,转而提倡“反界面”设计——即当设计做到极致时,操作应该变得直观到不需要可见的界面,空间本身就是交互的媒介。 --- 适合读者 本书适合具有一定基础知识的室内设计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灯光设计师,以及对空间美学、人类行为学、感知心理学感兴趣的跨领域研究者。它旨在激发设计思考,鼓励从业者挑战既有的设计范式,从更深层次的人类体验和时间维度出发,创造出具有持久生命力和深刻感染力的现代空间作品。 字数统计: 本简介内容已超过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本身,也体现了它所倡导的理念。它避开了所有当代设计趋势中流行的那种极简、干净、扁平化的视觉语言。纸张的纹理粗糙,墨水的浓度似乎总是在变化,甚至有些页面的文字排布都带着一种刻意的“不平衡感”。这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可以被触摸和感知的“设计样本集”。这种对“物质性”的强调,是对当下数字界面无处不在的“虚拟化”趋势的一种有力反击。它提醒我们,设计最终是作用于真实世界的介质,而非屏幕上的像素点。这种身体力行的论证方式,比任何空洞的文字宣言都更有说服力。读完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减少盯着屏幕的时间,转而去关注不同材质的摩擦力、光线在不同表面上的反射角度,这直接影响了我最近几个项目的材质选择和最终呈现效果。这本书,与其说是提供答案,不如说是提供了一套更可靠的“提问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它不像传统的设计书籍那样,章节之间是严格的逻辑递进,反而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编排的“思维碎片”和“生活片段”的集合。读起来一点也不累,反而有一种在一位很有见识的长辈家做客的放松感。我尤其喜欢他描述如何处理“甲方需求”的那一小节。他没有用那种空洞的“沟通技巧”来敷衍,而是通过一个非常具体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重塑问题的“物理形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来引导客户达成共识。比如,当客户纠结于一个Logo的颜色时,他不是去解释CMYK值,而是让客户想象这个Logo印在一件他们最喜欢的T恤上时的触感和视觉效果。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是这本书反复强调的“非书本知识”的核心。它教的不是如何写提案,而是如何构建一个让客户心甘情愿走进你思维模型的“情境剧场”。

评分

读完整本书,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尤其是在谈到“信息过载与专注力稀释”的章节。这部分内容写得极其犀利,直戳我这些年工作中最大的痛点。我们这一代设计师,好像都患上了“收藏癖”——看到一个好看的排版、一个新颖的图标,立马存进收藏夹,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收藏夹成了精神上的“墓地”,而非灵感的“温床”。作者没有指责我们,而是非常细腻地描绘了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用暂时的“占有感”来替代真正的“消化与内化”。他提出的“慢阅读”和“主题式遗忘”的概念,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解药。他提倡与其泛泛地浏览上百本设计杂志,不如沉下心来,花半年时间只研究“字体在三维空间中的视觉重量感”这一个命题,并用各种跨界资料去佐证它。这种深挖的能力,才是区分“制图匠”和“思想家”的关键。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你“不要做什么”,而在于它用极其个人化的叙事,强迫你去反思自己是如何“做”设计这件事的。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我买它的时候心里是有点忐忑的。毕竟名字这么“反传统”,《设计师不读书》?这听起来就像是鼓励大家放弃学习一样,对于一个把知识和经验视为生命线的从业者来说,这简直是个悖论。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那种预设的偏见立刻就被瓦解了。作者并没有鼓吹“躺平”或者“闭门造车”,相反,他用一种近乎狡黠的幽默感,剖析了当代设计行业中那些看似“正确”却实则僵化的学习路径。他没有给你灌输具体的软件技巧或者设计史上的大人物传记,而是把目光聚焦在了“观察世界”这件事上。比如,他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如何像一个人类学家一样去观察咖啡店里人们使用手机的姿态,如何去分析一个老旧社区的色彩搭配如何无声地影响着居民的情绪。这种对日常细节的深度挖掘,那种将设计思维渗透到非设计领域的广阔视野,远比我过去啃下的那些设计理论教材来得鲜活和实用。他似乎在告诉我,真正的设计灵感,藏在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真正“看见”的地方。这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重新训练自己感官和认知的指南,而不是一本关于“不读书”的宣言。

评分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不完美”的地方,那就是它对那些刚入行、急需基础规范和软件教程的新人可能不太友好。它完全跳过了“这是什么”、“该怎么做”的基础教育环节,直接抛出了“为什么这样做”、“还能怎么想”的高阶思考。这就像是直接把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扔进了马拉松赛道。但是,换个角度看,这恰恰是它最大的优点所在。对于那些已经在行业摸爬滚打几年,开始感到思维固化、创作陷入瓶颈期的设计师而言,这本书就像是一针强效的“认知兴奋剂”。它逼着你跳出舒适区,去拥抱那些你过去认为“与设计无关”的领域——生物学、建筑声学、甚至古典音乐的复调结构。作者以一种近乎挑衅的口吻,挑战了设计界长期以来对“专业性”的狭隘定义,成功地将“设计师”这个身份从一个技术工种,提升到了一个跨学科的“问题解决者”的高度。

评分

从创意文案/撰稿人的角度,去说明设计师在广告中的重要性以及设计师的其他潜能

评分

不错的书,下次还来

评分

但,书真的有那么好么

评分

送给小伙伴的生日礼物,希望成长开心,快乐。

评分

媒体没了,4A没了,愚民的狂欢

评分

如果你身为广告人,不管你是广告界的大牛还是新入门的菜鸟,本书犹如点金石会让你对该行业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评分

nice

评分

很好~新书一本,拿在手里就开心,对工作有帮助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