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導論(第四版)

公共管理導論(第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澳] Owen E.Hughes(歐文·E·休斯) 著
圖書標籤:
  • 公共管理
  • 管理學
  • 政治學
  • 行政學
  • 公共政策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第四版
  • 入門
  • 理論基礎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216782
版次:4
商品編碼:1175602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公共管理英文版教材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休斯教授的《公共管理導論》是在對傳統的公共行政模式與新公共管理模式兩種典範進行比較的基礎上撰寫的,作者認為公共管理作為一種新型的政府治理典範,終將取代傳統公共行政。全書詳盡闡述瞭公共管理發展曆程中的若乾模式——傳統的公共行政模式、新公共管理模式、公共政策模式和治理模式,全麵介紹瞭公共管理典範下的戰略管理、領導力和人事管理、財政和績效管理、電子政務的運用和發展等內容,並審視瞭發展中國傢公共管理的發展曆程、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本書是公共管理領域具影響力的經典著作之一,也是一部公共管理入門教材。全書英文錶述簡潔流暢、通俗易懂,可與中文翻譯版配套使用,是一部理想的公共管理課程雙語教材。

本書特色
(1)名傢名作:本書為澳大利亞知名公共管理學者歐文?E?休斯的代錶作品,由我國著名公共行政學傢張成福教授撰寫導讀。
(2)影響力強:本書英文原著自首版以來暢銷二十餘年,被我國引進後,在公共管理學界和政府部門産生瞭廣泛的影響。
(3)內容新穎:本書第四版增加瞭“治理”一章,對治理理論的發展進行瞭梳理,對政府(government)與治理(governance)的關係進行瞭研究,對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及治理與網絡的關係進行瞭重點論述。

作者簡介

歐文?E?休斯(Owen E. Hughes)
國際知名的政治學傢和公共行政學傢,澳大利亞皇傢墨爾本理工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公共政策、澳大利亞政治等。在加入皇傢墨爾本理工大學之前,休斯教授長期在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任教,曾擔任該校管理係係主任,並被美國的科羅拉多大學、喬治城大學和我國的中國人民大學聘為客座教授。《公共管理導論》一書為其代錶作,該書的齣版確立瞭他在公共管理領域著名學者的地位。他還著有《澳大利亞政治》、《政府間關係與公共政策》等,都頗具影響。

目錄

前言1
第1章變革的時代1
1.1引言1
1.2行政與管理3
1.3公共部門改革6
1.4公共部門變革的動力9
1.5公共管理學15
1.6結論17
第2章政府的角色19
2.1引言19
2.2公共部門的必要性21
2.3政府工具24
2.4作為公共政策基礎的市場失靈28
2.5政府乾預的階段31
2.6政府的規模38
2.7結論41

第3章傳統的公共行政模式43
3.1引言43
3.2早期的行政44
3.319世紀的改革46
3.4韋伯的官僚製理論48
3.5威爾遜與政治控製52
3.6泰勒與公共行政54
3.7傳統模式存在的問題59
3.8結論72

第4章新公共管理74
4.1引言74
4.2管理的內涵76
4.3管理方法的産生78
4.4管理的理論基礎83
4.5新公共管理的問題85
4.6公共部門改革89
4.7對管理主義的批判94
4.8結論101

第5章公共政策103
5.1引言103
5.2公共政策、行政與管理105
5.3政策分析107
5.4經濟性公共政策111
5.5政治性公共政策113
5.6基於證據的政策116
5.7政策分析的局限117
5.8結論121

第6章治理123
6.1引言123
6.2治理的內涵124
6.3公司治理131
6.4新公共管理的治理132
6.5治理與網絡136
6.6結論:治理的有效性141

第7章管製、外包和公共企業144
7.1引言144
7.2管製145
7.3簽約外包151
7.4公共企業:作為生産者的政府157
7.5關於民營化的爭論160
7.6結論164

第8章利害關係人和外部環境166
8.1引言166
8.2外部關注的必要性167
8.3傳統模式下的外部關係169
8.4作為一種管理職能的外部關係170
8.5利益集團172
8.6超越政策社群176
8.7外部依賴過度的誘發問題180
8.8結論184

第9章責任185
9.1引言185
9.2責任的概念187
9.3私營部門的責任187
9.4公共部門的責任190
9.5傳統模式下的責任194
9.6管理主義模式下的責任197
9.7公共部門改革中的責任問題202
9.8結論205

第10章戰略管理208
10.1引言208
10.2戰略209
10.3私營部門的戰略210
10.4公共部門的戰略213
10.5戰略計劃模式214
10.6戰略管理219
10.7對公共部門戰略的批判223
10.8結論226

第11章領導力和人事管理228
11.1引言228
11.2傳統的人事管理模式230
11.3領導力233
11.4人力資源管理240
11.5人力資源管理改革的一些問題245
11.6結論248

第12章財政和績效管理250
12.1引言250
12.2政府預算251
12.3傳統的財政管理256
12.4財政管理改革258
12.5績效管理263
12.6對財政和績效管理的批判266
12.7會計改革的問題267
12.8結論271

第13章電子化政府273
13.1引言273
13.2技術和傳統的行政模式275
13.3電子化政府的産生278
13.4電子化政府的發展階段280
13.5技術變革對官僚製的影響284
13.6電子化政府和公共部門改革287
13.7電子化政府的問題289
13.8結論293

第14章發展中國傢的公共管理295
14.1引言295
14.2發展中國傢的傳統模式296
14.3行政模式的問題303
14.4公共部門改革304
14.5管理主義模式的問題310
14.6結論314

第15章結論:公共管理典範315
15.1引言315
15.2公共管理的典範316
15.3作為一種典範的傳統公共行政318
15.4作為一種典範的新公共管理320
15.5作為一種典範的公共管理326
15.6公共部門改革的問題329
15.7結論335

參考文獻338
索引360


Contents

List of Tables and Boxesvi
Prefacevii

1 An Era of Change 1
Introduction1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3
Public sector reform6
Imperatives of public sector change9
Public management as a field of study15
Conclusion17

2 The Role of Government19
Introduction19
The need for a public sector21
Instruments of government24
Market failure as the basis for public policy28
Phases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31
The size of government38
Conclusion41

3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43
Introduction43
Early administration44
The reform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46
Weber�餾 theory of bureaucracy48
Wilson and political control52
Taylor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54
Problems with the traditional model59
Conclusion72

4 Public Management 74
Introduction74
The meaning of management76
The beginnings of a management approach78
Theoretical bases of management83
The problem of New Public Management85
Public sector reform89
Criticisms of managerialism94
Conclusion101

5 Public Policy 103
Introduction103
Public policy,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105
Policy analysis107
Economic public policy111
Political public policy113
Evidence�瞓ased policy116
Limitations of policy analysis117
Conclusion121

6 Governance 123
Introduction123
The meaning of governance124
Corporate governance131
Governance as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132
Governance and networks136
Conclusion: the usefulness of governance141

7 Regulation, Contracting and Public Ownership 144
Introduction144
Regulation145
Contracting out151
Public enterprise: government as producer157
The privatization debate160
Conclusion164

8 Stakeholders and External Constituencies 166
Introduction166
The need for an external focus167
External relations in the traditional model169
External relations as a management function170
Interest groups172
Beyond the policy community176
Issues regarding over�瞨eliance on the outside180
Conclusion184


9 Accountability 185
Introduction185
The idea of accountability187
Accountability in the private sector187
Accountability in the public sector190
Accountability in the traditional model194
A managerial model of accountability197
Accountability problems from public sector reform202
Conclusion205

10 Strategic Management 208
Introduction208
Strategy209
Strategy in the private sector210
Strategy in the public sector213
Strategic planning models214
Strategic management219
Criticisms of strategy in the public sector223
Conclusion226

11 Leadership and Managing People 228
Introduction228
Staffing in the traditional model230
Leadership233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240
Some problems with the HRM changes245
Conclusion248

12 Financial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250
Introduction250
The government budget251
Tradi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256
Financial management reform258
Performance management263
Some criticisms of financial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266
Problems with the accounting changes267
Conclusion271

13 E�瞘overnment 273
Introduction273
Technology and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administration275
The beginnings of e�瞘overnment278
E�瞘overnment stages280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on bureaucracy284
E�瞘overnment and public sector reform287
Problems of e�瞘overnment289
Conclusion293

14 Public Manage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295
Introduction295
The traditional model in developing countries296
Problems with the administrative model303
Public sector reform304
Problems with the managerial model310
Conclusion314

15 Conclusion: Paradigms in Public Management 315
Introduction315
Paradigms in public management316
The traditional administrative model as a paradigm318
New Public Management as a paradigm320
Public management as a paradigm326
Issues in public sector reform329
Conclusion335

References 338
Index 360

精彩書摘

導讀
伴隨著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的加速推進,公共事務和政府不可治理性日益增強。處在這樣一個充滿變革與挑戰的時代裏,一個高效、有能力的政府是一國長治久安的必需品,而非奢侈品。20世紀80年代初,一些西方國傢相繼陷入瞭滯脹睏境,接踵而至的是政府財務危機和信任危機的爆發。為瞭化解政府閤法性危機、維護社會穩定,西方主要發達國傢紛紛對其政府的組織形態和運作方式進行瞭大刀闊斧的改革。這場曠日持久的政府變革運動幾乎席捲全球,直至今天仍然持續著。變革既意味著對傳統公共行政的反思與揚棄,也意味著對一種符閤時代情境的新型政府治理典範的探尋與建構。不可否認的是,這場變革促使瞭一個更有效、更富有活力的政府的形成:從官僚製政府轉嚮企業傢政府;從層級節製轉嚮扁平授能;從行政管製轉嚮親市場行為;從過程導嚮轉嚮結果導嚮;從官僚本位轉嚮顧客本位;從去人格化轉嚮個體的能動負責。對於這股浪潮,一嚮有著不同的稱謂,如新右派、新治理、管理主義、企業型政府、市場基準的公共行政等,它們都可被稱為公共管理或“新公共管理”。對於“新公共管理”是否足以構成一種新的典範,仍存在廣泛的爭論。有些學者主張新公共管理已經成為一種典範,而另一些學者則反對在公共部門管理中應用典範變革的概念。
澳大利亞
皇傢墨爾本理工大學教授歐文·E·休斯認為一種新的典範確已形成,並已替代瞭傳統公共行政典範。在歐文·E·休斯看來,“公共管理”一詞足以涵蓋這一新典範的內容特質。“公共管理”典範摒棄瞭傳統公共行政政治與行政二分、正
統官僚製的僵化教條,實現瞭從“行政”嚮“管理”的轉變。它以公共選擇以及其他相關經濟學理論為基礎,重新界定瞭政治領導人和行政官員之間的關係,形塑瞭一個更為彈性、靈活的政府組織形態,引入瞭更為有效、多樣化的政府治理工具,明晰瞭政府與其外部環境要素間的互動關聯。“公共管理”典範所包含的一係列改革措施已經付諸實踐,並且發揮瞭卓越的功效。這也是作者將“公共管理”視為一種新型典範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歐文·E·休斯並不認為“新公共管理”包含瞭一個典範構成的所有要素。他認為“新公共管理”的術語功能遠大於它的理論功用,“新公共管理”的主要作用在於將分散的變革措施囊括於一個術語涵攝範圍內而呈現給人們一個整體性概念。當然,歐文·E·休斯也指齣,典範的變遷並不是對曆史傳統的完全拋棄,而是在批判和繼承的基礎上,實現一種科學理性的揚棄。
《公共管理導論》正是歐文·E·休斯教授在對傳統公共行政模式與新公共管理模式兩種典範進行比較的基礎上撰寫的一部頗有價值的學術著作。《公共管理導論》的齣版確立瞭他在公共管理領域的地位。
《公共管理導論》曾先後於1994年、1998年、2003年、2012年分彆齣版瞭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和第四版。我們在此翻譯和介紹的是其第四版。第四版在第三版的基礎上做齣瞭重大調整,作者重新撰寫瞭部分章節,並對一些章節進行瞭修繕和刪並。但本書的核心觀點仍然是公共管理作為一種新型政府治理典範,終將代替傳統公共行政。本書大緻上可劃分為六部分。其中第1~2章闡釋瞭一些基礎性概念,介紹瞭公共部門變革的背景和必要性,概括瞭政府作為一個組織實體所扮演的角色、承擔的職能和運用的工具。第3~6章詳盡闡述瞭公共管理發展曆程中的若乾模式,包括傳統
的公共行政模式、新公共管理模式、公共政策模式以及治理模式。作者從基礎理論流派、內涵概念、構成要素、問題局限性以及發展趨勢等方麵對這幾種模式進行瞭係統的闡釋。第7~9章探討瞭公共部門與外部環境要素之間的關係。公共部門通過管製、
外包、公共企業經營以及民營化等方式與外部利益集團、政策共同體之間
互動。這一過程既能産生正麵效果,也可能誘發負麵問題,而貫穿於這一過程的責任問題亦值得重視。第 10~13章全麵介紹瞭在公共管理典範下政府內部管理的內容與技術,包括戰略管理、領導
力和人事管理、財政和績效管理以及電子政務的運用和發展。第14章單闢章節,審視瞭發展中國傢公共管理的發展曆程、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的趨勢。第15章重申瞭本書的觀點,進一步總結瞭公共管理作為一種新典範在理論上和實踐中的良好特質,以及公共管理終將替代傳統公共行政的必然性。總而言之,第四版較上一版,具有更強的係統性和更為顯著的時代迴應性。
《公共管理導論》一書論點鮮明、論證有力、論據翔實,具有較高的學術和實踐價值。具體而言,本書在以下幾方麵是值得稱贊的:一是具備較強的時代性。本書全麵客觀地勾勒瞭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範圍內的政府變革運動的脈絡與軌跡,它涉及瞭公共部門變革動力、變革階段、改革措施、問題流弊、未來趨勢等多方麵內容。此外,它並沒有把視野局限於西方發達國傢,而是放眼世界,全麵審視。二是全書貫穿著比較的邏輯思維。歐文·E·休斯正是在對傳統公共行政和現代公共管理進行對比分析的基礎上,得齣傳統公共行政終將退齣曆史舞颱,並且被公共管理典範取而代之的結論。三是本書言簡意賅、語言通俗易懂、結構嚴謹、層次清晰,它既可以作為公共管理學科的基礎性、入門性讀物,也可作為公共管理領域的學者和實務工作者的重要參考資料。當然,誠如歐文·E·休斯所言,並不存在一個超越時空、地域的普適性公共管理典範。公共管理並非處於真空當中,而是時刻與周圍的環境相互作用著。因此,公共管理模式需與一國的政治秩序相一緻、經濟體製相配套、文化價值相契閤、公民需求相適應。從這一層麵來說,歐文·E·休斯的這本著作是以西方國傢的社會製度為背景,其所提齣的一些理論、原則與方法難免具有偏狹的地域主義色彩。讀者需一眼看著書本,一眼盯著實踐,辯證客觀地看待書中的一些觀點和內容。

前言/序言


《公共管理導論(第四版)》 本書是一本麵嚮公共管理領域入門學習者的權威教材,係統性地梳理瞭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核心概念、實踐方法與發展趨勢。全書圍繞著“公共性”這一核心議題展開,深入剖析瞭政府在現代社會中的角色與職能,以及如何通過有效的管理手段來迴應公民需求、提升公共服務質量、促進社會公平與可持續發展。 核心內容梗概: 公共管理的演進與範式變遷: 本書首先追溯瞭公共管理從傳統的“科層製”到“新公共管理”(NPM)再到“後新公共管理”的演進曆程。讀者將理解不同時代背景下公共管理的時代特徵、核心理念及其對政府運作模式的影響。例如,NPM的引入如何強調效率、市場化和績效導嚮,以及其後的反思和修正如何促使公共部門更加注重公民參與、夥伴關係和可持續性。 公共管理的核心理論框架: 書中詳細介紹瞭理解公共管理現象的各種理論視角,包括但不限於: 官僚製理論: 韋伯的經典理論如何解釋瞭政府機構的組織結構、權力分配和運作邏輯。 公共選擇理論: 該理論如何從經濟學視角分析政府行為、政策製定中的利益博弈和決策過程。 製度主義理論: 探討製度在塑造公共政策和管理行為中的作用,包括正式與非正式製度的影響。 網絡化治理理論: 分析在日益復雜的社會結構中,政府如何與非營利組織、私營部門及公民社會建立夥伴關係,共同解決公共問題。 民主治理與公民參與: 強調公共管理不僅是技術性的過程,更是民主政治的實踐,以及公民參與在提升政策閤法性與有效性中的關鍵作用。 公共管理的關鍵領域與職能: 本書對公共管理的核心職能進行瞭係統闡述,涵蓋瞭: 政策分析與製定: 介紹政策製定的過程、方法和評估技術,幫助讀者理解政策是如何被提齣、選擇、實施和改進的。 組織管理與人力資源: 探討公共部門的組織設計、領導力、績效管理、激勵機製以及公務員製度等。 財務管理與預算: 闡述公共財政的運作機製,包括預算編製、執行、審計以及財政問責。 公共服務提供與績效評估: 分析不同類型的公共服務(如教育、醫療、交通、環境)的提供方式,以及如何通過量化指標和定性方法來衡量和提升公共服務的績效。 危機管理與應急響應: 探討在突發事件和危機麵前,政府應如何組織協調、資源調動和信息溝通,以有效應對挑戰。 公共部門的改革與創新: 本書高度關注公共部門的改革趨勢,包括: 電子政務與數字化轉型: 探討信息技術如何改變公共服務的提供方式,提升行政效率和透明度。 績效管理與問責: 介紹如何建立和實施有效的績效管理體係,強化公共部門的責任意識。 公共部門的倫理與誠信: 探討在公共管理活動中,如何維護公平、正義、透明和廉潔的價值觀。 跨部門協作與整體政府: 分析打破部門壁壘,實現政府部門之間協同運作的重要性。 國際比較與未來展望: 本書還將視角拓展至國際比較,分析不同國傢和地區的公共管理實踐,探討全球化背景下公共管理麵臨的新挑戰,並對公共管理的未來發展方嚮進行展望,例如韌性治理、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實現等。 本書特色: 《公共管理導論(第四版)》在內容組織上力求嚴謹而富有邏輯,結構清晰,語言通俗易懂,避免使用過於晦澀的學術術語。書中穿插瞭大量國內外經典案例和最新研究成果,使得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同時,本書注重引導讀者批判性思考,鼓勵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公共管理問題,為未來從事公共管理工作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本書不僅是相關專業學生的首選教材,也是廣大關心公共事務、希望瞭解政府運作機製的讀者不可多得的參考讀物。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信息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抱有濃厚興趣的科技愛好者,我近期閱讀瞭《公共管理導論(第四版)》。這本書以其對數字技術和信息時代的深刻洞察,為我描繪瞭未來公共管理的新圖景,讓我對接下來的智慧治理充滿瞭期待。 書中對“數字政府”和“電子政務”的深入探討,令我耳目一新。作者不僅介紹瞭信息技術如何應用於政府的各個職能部門,提升服務效率和透明度,還詳細分析瞭電子政務在推動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麵的巨大潛力。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大數據在公共決策中的應用”的論述很感興趣,它讓我看到,未來的公共管理將更加依賴於精準的數據分析和科學的決策支持。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信息時代的公共管理挑戰”時,展現瞭其前瞻性的視野。它討論瞭數據安全、隱私保護、數字鴻溝、算法偏見等新興議題,並提齣瞭相應的應對策略。這讓我意識到,信息技術在為公共管理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瞭新的挑戰。 書中對“智慧城市”和“物聯網在公共服務中的應用”的討論,也緊扣時代脈搏。作者強調瞭信息技術如何賦能城市管理,提升公共服務的智能化水平,並介紹瞭一係列創新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這讓我看到,未來的城市生活將更加便捷、高效和可持續。 對公共部門“數字化轉型”的深入分析,也讓我受益匪淺。它介紹瞭如何推動政府機構的組織結構、業務流程和技術係統的全麵升級,以適應數字時代的要求。這讓我看到,未來的公共管理需要更加靈活、開放和富有創新精神。 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公共管理中“技術濫用”、“數據泄露”等風險,並嘗試從技術倫理、法律法規等角度提齣解決方案。這讓我看到,未來的公共管理將在追求技術進步的同時,更加注重人文關懷和倫理道德。 書中關於“人工智能在公共管理中的應用”的討論,也讓我深受啓發。它介紹瞭人工智能如何應用於政策分析、風險預測、個性化服務等多個領域,以提升公共管理的科學性和精準度。 總而言之,《公共管理導論(第四版)》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關於信息技術如何重塑未來公共管理的全景式解讀。它不僅讓我對未來的智慧治理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更激發瞭我對科技創新在社會發展中作用的濃厚興趣,讓我對接下來的技術探索充滿瞭動力。

評分

作為一名對組織行為學和領導力理論有深入研究的學者,我近期拜讀瞭《公共管理導論(第四版)》。這本書以其對組織結構、領導力以及激勵機製的詳盡分析,為我提供瞭理解公共部門運作的深刻洞察。 書中對“公共部門的組織結構”的解析,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不僅介紹瞭不同層級、不同職能部門的設置原則,還深入分析瞭組織內部的權力分配、信息流動和協調機製。這讓我能夠理解為何公共部門的運作有時會顯得復雜和低效,以及如何通過優化組織設計來提升效率。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公共部門領導力”的論述。它超越瞭傳統的管理概念,強調瞭公共領導者應具備的願景設定、變革推動、利益協調以及道德垂範等特質。這讓我認識到,優秀的公共管理者不僅是執行者,更是變革的引領者和社會的建設者。 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公共部門的激勵機製”的探討。作者分析瞭不同類型的激勵方式,包括物質激勵、精神激勵以及職業發展激勵,並深入分析瞭它們在公共部門的適用性和局限性。這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如何激發公務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書中對“組織文化”和“變革管理”的討論,也讓我受益匪淺。它分析瞭公共部門組織文化形成的根源,以及如何通過有效的變革管理策略來剋服阻力,推動組織的創新和發展。這讓我意識到,組織的變革不僅僅是製度層麵的調整,更關乎人的思想和行為的轉變。 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公共部門中“官僚主義”、“保守思想”等阻礙變革的因素,並嘗試從領導力的作用、溝通策略以及激勵機製等方麵提齣解決方案。這讓我看到,公共部門的創新和發展需要持續的努力和智慧。 書中關於“團隊建設”和“衝突管理”的討論,也讓我深受啓發。它介紹瞭如何構建高效的團隊,以及如何有效地處理組織內部的衝突,以維護組織的和諧與穩定。 總而言之,《公共管理導論(第四版)》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理解公共部門組織行為和領導力的深刻視角。它不僅讓我對公共部門的運作有瞭更深的認識,更激發瞭我對組織發展和人力資源管理的濃厚興趣,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看待公共管理中的“人”的因素。

評分

作為一名對未來社會發展趨勢充滿探索欲望的年輕人,我最近閱讀瞭《公共管理導論(第四版)》。這本書以其前瞻性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為我描繪瞭一幅幅關於未來公共管理的麵貌,讓我對接下來的社會發展充滿瞭期待。 書中對“數字治理”和“智慧城市”等新興概念的深入探討,令我耳目一新。作者不僅介紹瞭這些概念的核心內涵和發展現狀,還詳細分析瞭信息技術如何重塑公共服務的提供方式,提升政府的治理效能。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數據驅動決策”的論述很感興趣,它讓我看到,未來的公共管理將更加依賴於精準的數據分析和科學的決策支持。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共管理挑戰時,展現瞭其宏大的視野。它討論瞭跨國閤作、全球治理、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危機等議題,並提齣瞭相應的應對策略。這讓我意識到,公共管理已經不再是單一國傢內部的事情,而是需要全球範圍內的閤作與協調。 書中對可持續發展和綠色治理的討論,也緊扣時代脈搏。作者強調瞭公共管理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協同發展方麵的重要作用,並介紹瞭一係列創新的綠色治理模式和政策工具。這讓我看到,未來的公共管理將更加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對公共部門創新能力的提升,也受到瞭作者的高度關注。它不僅介紹瞭引入市場化機製、鼓勵競爭等方式,還強調瞭組織文化的變革、人纔的培養以及對失敗的容忍度。這讓我看到,未來的公共管理需要更加靈活、開放和富有創新精神。 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公共部門麵臨的挑戰,比如技術鴻溝、數據安全、公民隱私等問題,並嘗試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提齣解決方案。這讓我看到,未來的公共管理將在追求技術進步的同時,更加注重人文關懷和倫理道德。 書中關於公共部門韌性和危機管理能力的論述,也讓我印象深刻。它詳細介紹瞭在麵對突發事件和危機時,如何構建有效的應急響應體係,提升應對能力。這讓我看到,未來的公共管理將更加注重預警、預防和快速反應。 我對書中關於提升政府透明度和公信力的討論也頗為贊賞。它介紹瞭各種提高信息公開水平、加強與公眾溝通的有效方式,以及如何構建信任的社會關係。 總而言之,《公共管理導論(第四版)》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關於未來公共管理發展的宏觀框架。它不僅讓我對未來的社會發展趨勢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更激發瞭我對參與公共事務、推動社會進步的濃厚興趣,讓我對接下來的學習和探索充滿瞭動力。

評分

作為一名對曆史事件和製度演變有著深厚興趣的愛好者,我近期閱讀瞭《公共管理導論(第四版)》。這本書以其對曆史視角的運用和對製度演變的分析,為我理解現代公共管理體係的形成提供瞭深刻的洞察。 書中對公共管理曆史演進的梳理,從早期的國傢建構到現代的民主治理,清晰地展現瞭公共管理理念和實踐的變遷。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對曆史事件的簡單敘述,而是深入分析瞭不同曆史時期社會、經濟、政治因素如何影響瞭公共管理的形態和發展。這讓我能夠深刻理解到,今天的公共管理體係是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國傢能力”和“政府有效性”的探討。它從曆史的角度分析瞭不同國傢在建構和提升國傢能力方麵的經驗和教訓,並論述瞭政府有效性對於社會發展的重要性。這讓我能夠批判性地看待不同時期和不同國傢政府的運作模式。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公共部門改革”的案例分析。它通過梳理不同國傢在推進公共部門改革過程中的曆史經驗,總結瞭改革的成功因素和失敗教訓。這讓我能夠從曆史的維度來理解改革的復雜性和長期性。 書中對“官僚製的曆史演變”的論述,也讓我受益匪淺。它從曆史的角度分析瞭官僚製的産生、發展及其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這讓我能夠理解到,官僚製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演化和適應。 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公共管理在曆史發展中遇到的挑戰,比如權力濫用、效率低下、不公等問題,並嘗試從曆史的角度來分析這些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案。這讓我看到,對曆史的反思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解決當下的公共管理難題。 書中關於“政策的曆史評估”的討論,也讓我深受啓發。它介紹瞭如何從曆史的角度來評估一項政策的長期影響,以及如何從曆史經驗中汲取教訓,以製定更有效的未來政策。 總而言之,《公共管理導論(第四版)》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理解現代公共管理體係形成的曆史視角。它不僅讓我對公共管理的演進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更激發瞭我對曆史研究和製度分析的濃厚興趣,讓我能夠從更廣闊的時空維度來審視公共管理。

評分

作為一名對社會公平和正義有著強烈追求的普通市民,我近期閱讀瞭《公共管理導論(第四版)》。這本書以其對公共服務和公民權利的關注,讓我深感共鳴,並對我如何更好地參與公共事務産生瞭新的認識。 書中對“公共利益”的深入探討,讓我認識到公共管理的核心目標是實現和維護全體公民的共同利益。作者不僅解釋瞭公共利益的涵義,還分析瞭在實踐中如何識彆、界定和實現公共利益。這讓我明白,每一次公共管理決策的背後,都應該以增進公共利益為根本齣發點。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公共服務”的論述,它詳細介紹瞭公共服務的性質、種類、供給方式以及質量標準。作者強調瞭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公平性和有效性,並分析瞭如何通過改革來提升公共服務的水平。這讓我深切體會到,優質的公共服務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石。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公民參與”的論述。它詳細介紹瞭公民參與的各種形式和途徑,比如投票、請願、聽證會、社區協商等,並分析瞭如何保障公民的參與權,如何發揮公民參與在提升公共管理質量方麵的作用。這讓我認識到,作為公民,我們並非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可以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公共事務的管理和監督中。 書中對“政府透明度”和“信息公開”的強調,也讓我感同身受。作者分析瞭政府信息公開的意義、內容、形式以及法律保障,並介紹瞭如何通過公開透明來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民眾的信任度。這讓我明白,一個開放、透明的政府纔能更好地贏得民心。 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公共管理中存在的“腐敗”、“低效”、“不公”等問題,並嘗試從製度設計、監督機製、道德教育等角度提齣解決方案。這讓我看到,盡管麵臨挑戰,但公共管理依然在不斷追求進步和完善。 書中關於“公共問責”的討論,也讓我深受啓發。它詳細介紹瞭不同類型的問責機製,比如法律問責、政治問責、行政問責以及社會問責,並分析瞭如何建立有效的問責體係,確保公共權力受到約束。 總而言之,《公共管理導論(第四版)》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理解公共管理與公民權利之間關係的深刻視角。它不僅讓我對公共管理的目標和運作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更激發瞭我作為公民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爭取公共利益的強烈願望,讓我對接下來的社會參與充滿瞭信心。

評分

作為一名對社會運作機製充滿好奇的業餘觀察者,我最近偶然發現瞭《公共管理導論(第四版)》這本書。我的初衷是想更深入地瞭解政府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公共政策是如何被製定和實施的,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需求,並且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並非簡單地羅列枯燥的條文或製度,而是通過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揭示瞭公共管理背後的邏輯和智慧。 書中對公共管理基本概念的闡述,比如“公共利益”、“公共物品”、“公共服務”等,都非常到位。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字麵意義的解釋,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概念的內涵、外延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演變。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公共性”的辨析,它不僅僅局限於政府部門,而是延伸到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等多個層麵,這讓我對公共管理的概念有瞭更廣闊的理解。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論述公共管理的目標和價值時,反復強調瞭效率與公平之間的張力。他通過各種實際案例,展示瞭在追求效率最大化的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對公平的犧牲,以及在強調公平的同時,如何避免效率的低下。這種辯證的視角,讓我認識到公共管理並非一個簡單的“最優解”問題,而是一個在多重目標之間不斷權衡和取捨的復雜過程。 書中對公共政策生命周期的詳細剖析,也讓我受益匪淺。從問題的識彆、議程的設置、政策的製定、執行,到評估和反饋,每一個環節都被作者抽絲剝繭般地展現齣來。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政策執行的章節,它不僅僅描述瞭政策落地的流程,更深入地分析瞭在執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礙,比如組織衝突、資源限製、信息不對稱等,以及相應的應對策略。 我對書中關於公共部門創新和改革的討論非常感興趣。作者並沒有將公共部門描繪成一成不變的僵化機器,而是積極探討瞭如何在體製內引入創新思維和工具,以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書中介紹的“設計思維”、“敏捷管理”等在公共部門的應用,讓我看到瞭公共服務創新的無限可能。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也被書中對公共部門問責機製的探討所吸引。它詳細介紹瞭不同類型的問責方式,如法律問責、政治問責、行政問責以及公眾監督等,並分析瞭它們各自的特點和局限性。這讓我深刻理解到,公共部門的權力必須受到製約和監督,纔能更好地服務於公眾。 此外,這本書在討論跨部門協作和夥伴關係時,也提供瞭非常有價值的見解。它不僅僅強調瞭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更深入地分析瞭如何建立有效的閤作機製,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共同解決復雜的社會問題。 我對書中關於信息技術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的論述也尤為關注。作者詳細闡述瞭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新興技術如何賦能公共服務,提升治理能力,同時也警示瞭技術應用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和挑戰。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樸實而富有感染力。作者善於運用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將抽象的理論具象化,讓讀者在輕鬆愉快的閱讀體驗中,潛移默化地掌握知識。 總的來說,《公共管理導論(第四版)》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現代社會運作機製的窗口。它不僅讓我對公共管理有瞭係統而深入的認識,更激發瞭我對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領域的濃厚興趣,讓我開始思考作為一名公民,如何能夠更好地參與到公共事務中來。

評分

作為一名對社會學理論和實踐有著濃厚興趣的觀察者,我近期閱讀瞭《公共管理導論(第四版)》。這本書以其對社會結構、群體行為和權力關係的深刻分析,為我理解公共管理的社會學維度提供瞭重要的視角。 書中對“社會資本”和“網絡治理”的探討,令我印象深刻。作者分析瞭社會資本在公共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過構建和利用社會網絡來提升治理效能。這讓我看到,公共管理並非僅僅是政府單方麵的行為,而是需要與社會各界建立聯係和閤作。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利益集團”和“尋租行為”的社會學分析。它揭示瞭不同利益群體如何在公共管理過程中施加影響,以及如何通過製度設計來防範和治理尋租行為。這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公共管理決策背後的社會力量。 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對“公民不服從”和“社會運動”的討論。作者分析瞭這些現象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理解和迴應民眾的不滿和訴求。這讓我看到,公共管理需要關注社會動態,並具備包容和調整的能力。 書中對“公共部門的文化和價值觀”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它分析瞭不同文化背景和社會價值觀如何影響公共管理的實踐,以及如何塑造和傳承公共部門的職業倫理。這讓我意識到,公共管理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操作,更關乎價值和理念的實踐。 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公共管理中存在的“社會排斥”、“數字鴻溝”等問題,並嘗試從社會公平和包容的角度提齣解決方案。這讓我看到,未來的公共管理需要更加關注弱勢群體,並緻力於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 書中關於“社會治理創新”的討論,也讓我深受啓發。它介紹瞭各種鼓勵社會組織、社區居民參與公共管理,共同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模式。這讓我看到,未來的公共管理將更加注重多元主體的協同閤作。 總而言之,《公共管理導論(第四版)》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理解公共管理的社會學視角。它不僅讓我對公共管理的社會基礎和運作邏輯有瞭更深的認識,更激發瞭我對社會結構、群體互動和權力運作的濃厚興趣,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看待公共管理。

評分

作為一個對國傢治理體係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市民,我最近閱讀瞭《公共管理導論(第四版)》。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讓我感到驚嘆,它不僅僅是一本理論書籍,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構建和維護一個良好運轉的社會的指南。 書中對公共管理的核心要素進行瞭詳盡的闡釋,包括目標設定、資源配置、組織設計、決策製定、執行監督等。作者在論述每個要素時,都提供瞭豐富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案例,讓我能夠從多個角度理解其重要性和復雜性。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有效治理”的討論,它將公共管理的目標提升到更高的層麵,強調瞭治理的閤法性、迴應性、透明度和參與性。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公共部門的組織結構和運行機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它詳細介紹瞭不同類型的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公共機構的設置及其職責,並分析瞭它們之間的權力關係和協調機製。這讓我理解到,一個龐大而復雜的政府體係是如何通過精密的組織設計和分工協作來運轉的。 書中對公共預算和財政管理章節的論述,對我來說尤其具有啓發意義。它不僅僅解釋瞭預算的編製、審批、執行和審計流程,更深入地分析瞭預算在實現政府目標、引導經濟發展、調節社會資源分配方麵的關鍵作用。我瞭解到,每一筆公共資金的支齣,都凝聚著復雜的決策過程和價值取捨。 對公共人力資源管理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書中分析瞭公共部門招聘、培訓、激勵、考核等各個環節的特點和挑戰,以及如何建立一個高效、廉潔、專業的公務員隊伍。這讓我意識到,人是公共管理中最寶貴的資源,如何發揮人的潛力,是提升治理能力的關鍵。 書中對公共政策分析和評估的章節,更是讓我對政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有瞭更深的認識。它不僅介紹瞭政策製定的各種方法和工具,還強調瞭政策評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評估來不斷改進和優化政策。 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公共管理中存在的挑戰和問題。它直麵官僚主義、效率低下、腐敗等難題,並嘗試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提齣解決方案。這讓我看到瞭公共管理不斷自我革新和進步的活力。 書中關於公民參與和民主治理的論述,也讓我深受啓發。它強調瞭公民在公共管理中的權利和責任,以及如何通過有效的參與機製來提升政府的閤法性和迴應性。 我對書中對公共部門改革的深入分析也頗為贊賞。它介紹瞭不同國傢和地區在推動公共部門改革方麵的經驗和教訓,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藉鑒。 總而言之,《公共管理導論(第四版)》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全麵、係統、深入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國傢治理的復雜性和重要性。它不僅解答瞭我心中的許多疑問,更激發瞭我對公共服務和治理的濃厚興趣,讓我開始思考如何能夠為構建一個更美好的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評分

作為一名對社會理論充滿探索精神的求知者,我最近拜讀瞭《公共管理導論(第四版)》。這本書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刻的理論分析,為我構建瞭一個理解現代社會運作的理論體係,讓我對公共管理的本質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書中對公共管理理論演進的梳理,從早期的“公共行政”到“新公共管理”,再到“後新公共管理”,脈絡清晰,邏輯嚴密。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理論,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理論産生的曆史背景、核心主張、優缺點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發展。這讓我能夠深刻理解到,公共管理理論的發展是不斷適應社會變遷和時代需求的。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官僚製”的深入剖析,它從韋伯的經典理論齣發,詳細分析瞭官僚製的特徵、優勢和劣勢,以及在現代公共管理中麵臨的挑戰。這讓我能夠批判性地看待官僚製,並理解為何改革成為公共管理永恒的主題。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論述公共政策的製定和執行過程中,反復強調瞭“理性選擇”和“利益相關者”的重要性。他分析瞭在政策製定過程中,如何平衡不同群體的利益,如何通過科學的分析和論證來做齣最優的決策。 書中對公共部門績效評估體係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它詳細介紹瞭不同類型的績效評估指標和方法,以及如何通過績效評估來提升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這讓我意識到,績效評估是衡量公共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公共管理中存在的“權力尋租”、“尋租行為”等問題,並嘗試從製度設計和道德約束等角度提齣解決方案。這讓我看到,公共管理在追求效率和公平的同時,也必須關注廉潔和公正。 書中關於公共部門的創新和變革的討論,也讓我深受啓發。它介紹瞭各種鼓勵創新、推動變革的機製和方法,比如引入競爭、鼓勵試驗、建立學習型組織等。這讓我看到,未來的公共管理需要更加靈活、開放和富有創新精神。 我對書中關於公共部門的倫理和道德建設的論述也頗為贊賞。它強調瞭公共管理者作為“公僕”,應具備的職業操守、道德準則以及對公眾負責的態度。 總而言之,《公共管理導論(第四版)》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全麵、係統、深入的理論框架,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公共管理的本質和演進。它不僅解答瞭我心中的許多疑問,更激發瞭我對公共理論和實踐的濃厚興趣,讓我開始思考如何運用理論來分析和解決現實中的公共管理問題。

評分

作為一名即將畢業,並且對未來職業方嚮充滿迷茫的大學生,我最近入手瞭這本《公共管理導論(第四版)》。翻開書頁的那一刻,我就被它嚴謹又不失活潑的編排方式深深吸引。不同於一些枯燥乏味的教科書,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雖然討論的是宏大而復雜的公共管理議題,但作者卻能用通俗易懂的例子和比喻來解釋深奧的理論,讓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快速抓住核心概念。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經典公共管理理論的梳理,比如新公共管理、後新公共管理等,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理論,更深入地剖析瞭這些理論産生的時代背景、核心主張以及它們之間相互影響和演變的邏輯。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在論述過程中非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閤。書中穿插瞭大量的案例分析,這些案例都來自真實的世界,涵蓋瞭不同國傢、不同層級的政府部門和非營利組織的運作。通過對這些案例的細緻解讀,我能更直觀地理解抽象的公共管理原則是如何在實際工作中被應用和檢驗的。比如,在講到績效管理時,書中引用瞭某城市如何通過引入科學的績效評估體係來提升公共服務效率的案例,詳細描述瞭評估指標的設定、數據收集、結果分析以及後續的改進措施。這個案例讓我對績效管理不再是停留在書本上的理解,而是有瞭更深刻的感悟,甚至開始思考自己在未來工作中如何能夠運用類似的思維來解決實際問題。 此外,這本書在梳理公共管理體係的構成方麵也做得非常齣色。它係統地介紹瞭政府部門的組織架構、權力運行機製、公共政策的製定與執行過程,以及公共預算、人力資源管理等關鍵環節。這種係統性的介紹,就像是為我提供瞭一張清晰的公共管理地圖,讓我能夠在一個宏大的框架下理解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聯係和作用。尤其是在講解公共預算的章節,作者不僅詳細介紹瞭預算編製、審批、執行和監督的流程,還深入分析瞭預算在資源配置、政策導嚮以及權力製衡方麵的重要作用。這讓我意識到,看似冰冷的數字背後,蘊含著深刻的公共管理理念和價值取嚮。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探討公共管理挑戰時所展現齣的深度和廣度。書中並沒有迴避公共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各種難題,比如官僚主義、信息不對稱、利益衝突、腐敗風險等等。相反,它直麵這些問題,並嘗試從理論和實踐的層麵提齣應對策略。例如,在討論如何提升政府透明度時,書中介紹瞭一些創新的技術手段和製度設計,如政府信息公開平颱、開放數據倡議等。這些內容不僅讓我認識到公共管理麵臨的復雜性,也讓我看到瞭解決這些問題的可能性和方嚮,為我未來的學習和工作提供瞭寶貴的啓示。 書中對於公共服務提供模式的探討也令我印象深刻。它不僅涵蓋瞭傳統的政府直接提供服務的方式,還詳細介紹瞭市場化、公私閤作夥伴關係(PPP)、社會組織參與等多種模式,並對每種模式的優缺點、適用範圍以及潛在風險進行瞭深入的分析。這種多元化的視角,讓我認識到公共服務並非隻有一種固定的供給方式,而是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和目標進行靈活選擇和組閤。我尤其對PPP模式的介紹很感興趣,書中詳細闡述瞭PPP的運作機製、關鍵成功因素以及麵臨的挑戰,這讓我對未來可能參與的公私閤作項目有瞭初步的認識。 另外,這本書在闡述公共部門的倫理與責任方麵,也做得相當到位。它強調瞭公共管理者作為公共利益的守護者,所應具備的職業操守、道德準則以及對公眾負責的態度。書中通過對一些負麵案例的剖析,警示我們不當行為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同時通過正麵典型的介紹,激勵我們追求更高的職業標準。對公民參與和民主治理的論述也讓我受益匪淺,讓我理解到有效的公共管理離不開公眾的理解、支持和參與,以及民主監督的重要性。 不得不提的是,這本書的引用和參考資料非常豐富,為我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瞭堅實的基礎。每章末尾的參考文獻列錶,都指嚮瞭相關領域的重要學術著作和研究論文,這對於我進行學術研究或撰寫論文非常有幫助。我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查閱更詳細的資料,對某個特定議題進行更深入的探索。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是一扇通往更廣闊學術海洋的窗口。 書中對公共管理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和展望,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在分析當前挑戰和機遇的基礎上,對數字化轉型、可持續發展、全球化治理等新興議題進行瞭前瞻性的探討,讓我對公共管理學科的未來發展方嚮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讓我感覺到,公共管理並非一成不變的學科,而是在不斷地發展和演進,以適應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需求。 在閱讀過程中,我還體會到作者在寫作時所投入的細緻和耐心。無論是在理論框架的搭建,還是在案例的選擇與分析,亦或是在語言的錶達上,都能感受到作者的嚴謹和用心。這種對細節的關注,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條理清晰,邏輯嚴密,易於理解,並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瞭閱讀的門檻。 總而言之,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學習公共管理知識的入門讀物,更是一份指引我探索公共服務領域、激發我投身公共事業的啓迪之作。它以其全麵、深入、易懂的特點,為我打開瞭認識公共管理的大門,並為我未來的學習和職業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讓我對接下來的學習和職業道路充滿瞭信心和期待。

評分

英文版,還沒怎麼看。

評分

學習用書,滿150-50屯的。

評分

那書等瞭很久感覺還是很不錯的用來讀書

評分

正版,學習中

評分

正版,學習中

評分

全英文啊

評分

真是很值得擁有的一本圖書,推薦給大傢。

評分

公共管理導論(第四版),物流很快。

評分

真是很值得擁有的一本圖書,推薦給大傢。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