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学术》年谱丛书:苏童文学年谱

《东吴学术》年谱丛书:苏童文学年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学昕 著
图书标签:
  • 苏童
  • 文学
  • 年谱
  • 东吴学术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文学研究
  • 文化史
  • 江苏
  • 文学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090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692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复旦悦读精品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书写纸
页数:17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序言

陈思和

记得三十年以前,我刚入复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章培恒先生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著作《洪昇年谱》,受到学界高度好评。直至今天,我在百度上搜索书名,还会跳出这样的评价:“该书不仅首次全面细致地胪列了谱主的家世背景、个人遭际、思想著述、亲友关系等,还就洪氏‘家难’、洪昇对清廷的态度以及演《长生殿》之祸等诸多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见解,将洪昇生平及其剧作研究推进了一大步。”编制年谱,功在三个方面:一是详细考订谱主家世背景、个人遭际、思想著述、亲友关系等史料;二是对于谱主经历的历史事件的深入探究;三是对其人其书的整体研究的推进。那时我们接受的教育是,年谱编撰是花时间吃功夫,同时也是具有学术价值的一种治学方法。研究者在学术上的真知灼见被不动声色地编织在资料的选择和铺陈中,而不像那些流行的学术明星,凭着胆子大就可以胡说八道。后来章先生指导研究生研究古代文学,也是先从研究作家着手,而研究作家先要从编撰年谱着手,于是就有了一套题为《新编明人年谱丛刊》的年谱系列,这套书至今仍是我珍爱的藏书之一。
章培恒先生的导师蒋天枢先生,曾在清华研究院国学门受过陈寅恪、梁启超等名师指点,蒋先生晚年,放下自己的许多著述不做,集中精力整理恩师陈寅恪先生的遗著。一套书干干净净地出版了,最后一本是蒋先生编订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用年谱形式,把陈先生一生的著述活动都保存下来,没有一句花里胡哨的空洞之言。后来缪托陈先生知己的学人名流有的是,却没有一个在陈先生受到困厄之苦时候“独来南海吊残秋”的。这些流传在复旦校园里的故事,既告诉我们如何做学问,也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知识分子。
倒也不是说,做年谱就是有学问,大谈理论就不是真学问。章先生后来也是从史料考辨走出来,偏重学理史识,成为一位被人敬重的文史大家。但是我们从蒋先生到章先生再到章门弟子的传承中可以看到,编制编年事辑(年谱)成为他们学术训练的一个基本方法。古代文学研究如此,现代文学研究也是如此。我早年追随贾植芳先生研究中外文学关系,先生首先就指示我从搜集的大量资料中编撰一份“外来思潮、流派和理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影响(1900—1927)”的大事年表,罗列西方诸思潮流派在中国传播影响的编年记录;这份年表有六万多字,把这一时期中外文学交流关系的来龙去脉基本上都弄清楚了。后来我写作《中国新文学整体观》里使用的材料观点,基本上得益于这份大事年表。所以我一直坚持这样的想法,培养研究生治学研究,从作家研究,或者具体问题研究起步,收集资料,编撰年谱或者编年事辑,是好的训练方法。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学术观点,都由此而生;为后来者的研究,也提供了一份绕不过去的研究成果。
可惜这种扎实的学术风气,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在高校的研究生培养中渐渐式微,一些似是而非、华而不实的流行理论、外来术语、教条形式都开始泛滥,搞乱了青年学子的求知心路,也破坏了良好求实的学风。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尤其严重。今林建法先生受聘于常熟理工大学,担纲校特聘教授与《东吴学术》执行主编。林先生从事文学编辑三十余年,对于学界时弊看得清清楚楚,他首倡编撰当代作家年谱,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一份作家的详细年谱,也为学科发展提供了信史。我赞成他的提倡,这个建议不仅有利于当代文学学科基础的夯实,也为研究生的学术训练、学风培养开拓了一条有效的道路。
《东吴学术》年谱丛书(甲种:当代著名作家系列)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希望这套丛书在林建法先生的主持下能够坚持若干年,不断开拓选题,为当代文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4年4月19日写于鱼焦了斋

前言/序言


《东吴学术》年谱丛书:苏童文学年谱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东吴学术”年谱丛书中的重要一辑,聚焦于当代中国文坛极具影响力的作家苏童的文学一生。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翔实的史料为基础,全面梳理和呈现了苏童自其创作之初直至当下的文学活动轨迹、思想演变以及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一、 缘起与背景:探寻文学巨匠的成长脉络 苏童,本名童忠鉴,生于古城苏州,他的文学世界自始至终都带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氤氲气息与深沉底蕴。本书的第一部分,致力于构建苏童的个人史与文学史交织的宏大背景。 1. 早年经历与文学启蒙: 年谱详细记录了苏童的童年时代,特别是他所成长的特定历史环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图景。这不仅关乎个人记忆的捕获,更重要的是,这些经历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他日后作品中对“乡土”、“童稚”与“历史阴影”的独特感知。我们追溯了他在初中、高中时期对文学的初步接触,包括他最早阅读的经典作品,以及对他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作家群体,如先锋派文学思潮的浪潮。 2. 文学道路的起点——“先锋”的激流: 重点梳理了苏童在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求学期间的学术积累与文学实践。本书详尽考证了苏童在1980年代中期首次发表作品的经过,以及他如何迅速被归入以先锋姿态革新中国小说的“先锋作家”群体之中。年谱细致地标注了其早期代表作,如《等于》《刑场上的婚礼》等,分析了这些作品在形式探索、语言实验和叙事颠覆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并将其置于当时文学思潮的语境下进行评价。 二、 创作的十年一廓:从先锋试验到成熟叙事 本书的主体部分,围绕苏童文学创作的核心时期,按时间顺序对每一年的重要文学事件进行精确记录、分类和深入解读。 1. “大叙事”的初步尝试与世界性声誉的奠定: 详细记录了苏童转向长篇小说创作的里程碑事件。特别关注《妻妾成群》(后改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创作过程、发表时间点及其在海内外引起的巨大反响。年谱不仅罗列了该作品的获奖情况和不同版本的印行信息,更深入挖掘了苏童在处理传统家族叙事、性别压抑与历史创伤等主题时所采用的独特视角和结构技巧。 2. “口述历史”与“虚构的记忆”: 随后,年谱聚焦于苏童对“记忆”和“历史”的持续性书写。例如,对他那部具有史诗气质的长篇小说《碧奴》的创作背景、资料搜集、人物塑造和结构布局进行逐年细致追踪。这一阶段的创作显示出苏童从早期的极度形式主义试验,逐渐回归到对厚重历史的深情回望与反思。 3. 探索“城市化”与“现代性”的挣扎: 随着中国社会进入九十年代末和新世纪,苏童的创作主题也随之拓宽。本书系统梳理了他对现代都市生活、知识分子困境以及个体情感在现代化进程中异化的关注。对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中短篇小说集和随笔的发表时间、主要观点进行精准收录,分析其叙事语态的新变化。 三、 跨界与影响:多维度的学术考察 苏童的影响力早已超越纯文学范畴,本书的另一重要价值在于对其跨界活动的全面记录与分析。 1. 文学批评与翻译引介: 年谱详尽记录了苏童在不同时期接受的国内外重要访谈、学术研讨会的参与情况,以及他本人对其他作家作品的评论文章。同时,系统整理了其作品被译介至英、法、德、日等主要语种的里程碑时间点,以及海外学界对其研究的焦点转移。 2. 影视改编的版图: 鉴于苏童作品被改编的成功案例较多,本书设立专章,记录了《妻妾成群》《米》(后改编为《黄土地上的女儿》)等作品的剧本创作、拍摄周期、首映时间及其引发的社会文化讨论。这有助于读者理解文学文本是如何在视觉媒介中被再现和转译的。 3. 学术研究的深化: 本书收录了自苏童初露头角以来,海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关于他的主要研究论文和专著的出版信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苏童研究史脉络,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便捷的参考索引。 四、 结论与展望:苏童文学的当代价值 最后,本书总结了苏童文学成就的内在逻辑——即“在历史的厚度中寻找个人命运的褶皱”这一核心母题的贯彻。通过对一系列事件的排列组合,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位作家如何通过不断地自我否定与超越,最终确立其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完整、客观、可供学术检验的苏童文学活动地图,是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绕不开的重要文献工具书。 本书的编纂严格遵循年谱体的规范要求,所有信息均经过多方交叉印证,力求做到时间精准、史料可靠、分析客观,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扎实可靠的学术平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光是看书名就让人对那些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故事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对文学史上的大家们如何走过他们的创作生涯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年谱丛书”这种体例,本身就预示着一种严谨的、按部就班的梳理。想象一下,那些看似随意的灵感乍现,背后是如何被时间和环境的涓涓细流所塑造和推动的。它不仅仅是罗列事件,更像是一张精细的地图,标注出作家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思想转向、创作突破点,甚至是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与坚持。我期待它能展现出一种动态的美,让读者得以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一位伟大作家的“养成记”。这种对创作历程的深度剖析,远比单纯阅读成品更能让人领悟到文学的厚重。我尤其好奇,在那些重要的作品诞生前后,究竟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微小事件”,而正是这些微小之处,最终汇聚成了撼动人心的宏大叙事。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学术性的整理往往抱有一种敬畏又略带疲惫的心情,因为它们常常过于干燥和刻板。但如果能做得好,它就是一把万能钥匙,能开启理解一部复杂作品的所有隐藏房间。我更关注的是,这种年谱式的梳理,能否突破简单的“生卒年月”和“作品发表”的记录,转而聚焦于“思想轨迹的变迁”。比如,早期作品中的某种主题,在十年后是如何被作家重新审视和解构的?这种内心的对话和自我批评,才是衡量一个作家是否真正成熟的标志。如果这本书能呈现出这种螺旋上升的自我完善过程,那么它对研究者而言价值连城,对普通读者来说,也能让人在重读经典时,拥有全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它不应该只是冷冰冰的史料堆砌,而应该是一幅有温度、有节奏感的生命图景。

评分

读文学作品,我常常感到一种疏离感,仿佛只能触摸到作者搭建好的精美舞台,却无法触及幕后的汗水和焦虑。这套丛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连接起作品的辉煌与创作者的真实人生。我希望它能像一部侦探小说,带领我们追踪每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去探寻那些影响作家心路历程的社会思潮、个人际遇乃至阅读偏好。这种“时间轴”的叙事方式,对于理解一个作家的风格演变至关重要。比如,某个特定的政治气候或文化转向,是如何微妙地渗透进其笔下的虚构世界,又是如何被作家以其独特的方式消化和转化的。我期待看到那种“顿悟”的时刻被清晰地捕捉下来,那种从模仿到形成自我声音的艰难蜕变过程,这才是真正触动人心的“文学史”。

评分

我总觉得,好的文学年谱,应该具有一种“考古发掘”的乐趣。我们熟悉的,是那些被时间打磨光滑的、摆在博物馆中央的展品——那些已经被定型的经典。而我更渴望看到那些在挖掘过程中被发现的、带着泥土气息的“碎瓷片”和“未完成的草稿”。我希望这套丛书能够细致地呈现出作家在某个特定年份的阅读清单、未完成的计划、甚至是对同行作品的私人评论。这些“边角料”往往比最终定稿更能揭示其创作的内在驱动力。如果它能够成功地将那些零散的日记、书信中的只言片语,编织成一条清晰的、可供追踪的线索,那么这本书就超越了一般的传记文学,成为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心理学”实录。

评分

我对这种“丛书”系列的期待,往往建立在它是否能提供一种不同于传统评论的视角。评论家通常聚焦于作品的“是什么”,而年谱理应聚焦于“如何成为的”。我期待它能像一部精密的时间机器,将我们带回作家创作特定章节时的具体情境中去。比如,某部代表作的灵感来源,是源于一次远足,还是一次失败的婚姻?年谱的详尽,允许我们去构建这种“情境与文本”之间的因果链条。它不该只是一个工具书,而应该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们体验到,文学创作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复杂生活土壤之上的复杂工程。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对于所有热爱文学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值得珍藏的案头宝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