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环境演变 [Reconstructing Quaternary Environments]

第四纪环境演变 [Reconstructing Quaternary Environment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J.J.Lowe,[英] M.J.C.Walker 著,沈吉,于革,吴敬禄 等 译
图书标签:
  • 第四纪
  • 古环境
  • 环境演变
  • 地质学
  • 气候变化
  • 地球科学
  • 古地理
  • 沉积学
  • 全新世
  • 冰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7219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835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Reconstructing Quaternary Environment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8
字数:75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第四纪环境变化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研究第四纪环境和预测未来发展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书共7章,系统地介绍了第四纪科学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第四纪环境、气候、生物界以及人类进化和发展的历史和在第四纪地质、地理、气候、海洋、水文、生态、环保、国土等领域的实践和应用。
  《第四纪环境演变》所属第四纪环境领域是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人们通过对过去第四纪环境变化的研究,加深了对当前全球环境变化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阐述了冰期一间冰期气候旋回特征和规律,揭示了现今环境变化的历史原因,总结和凝练了全球各个区域第四纪环境变化情况。此外,本书对全球变化的自然和人为驱动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四纪环境演变》是同名英文著作的中文版,可作为地质、地理、海洋、气候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选修教材,也可作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John Lowe,地理学和第四纪学教授,任英国伦敦大学第四纪研究中心所长。他兼任Quaternary Proceedings杂志编辑、英国第四纪研究会副会长,以及多个有关地学和古气候学的自然环境研究会委员。他已经独立或合作编著了五部专著,其中包括《放射性碳测年:当代应用和未来潜力》(Wiley出版社,1991年)和《在末次冰期一间冰期转变时期的北大西洋及其邻近地区的气候变化》(Wiley出版社,1994年)。
  MikeWalker,自然地理学教授,任英国威尔士大学地理系主任。他兼任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杂志编辑、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下碳测年实验室指导委员会主席。他合作编著了《晚第四纪环境变化:自然和人类前景》(Longman出版社,1992年)和《北大西洋末次晚冰期的记录》(Pergamon出版社,1993年)。
  John Lowe和Mike Walker两位教授从事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和教学30多年,在国际第四纪领域具有崇高声望。两位教授是国际第四纪研究会(INQUA)古气候委员会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冰芯、海洋和大陆记录研究计划”(INTIMATE)的协调者。他们长期合作研究并已经发表了100多篇第四纪科学领域的研究论文。

内页插图

目录

译者序
原著第二版序
原著第一版序
原著致谢

第1章 第四纪记录
1.1 引言
1.2 第四纪的特征
1.3 第四纪的下限
1.4 第四纪研究进展
1.5 第四纪的组成框架
1.6 气候变化的原因
1.7 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地貌证据
2.1 引言
2.2 方法
2.3 冰川地貌
2.4 冰缘地貌
2.5 海平面变化
2.6 河流阶地
2.7 低纬度第四纪地貌
2.8 结论

第3章 岩性证据
3.1 引言
3.2 野外和实验室方法
3.3 冰川沉积物
3.4 冰缘沉积物
3.5 古土壤
3.6 低纬度地区湖泊水位记录
3.7 风成沉积物
3.8 洞穴沉积和碳酸盐沉积
3.9 湖泊、沼泽沉积物
3.10 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地层学
3.11 冰芯地层学
3.12 结论

第4章 生物学指标
4.1 引言
4.2 孢粉分析
4.3 硅藻分析
4.4 植物大化石
4.5 昆虫化石
4.6 摇蚊科
4.7 非海洋软体动物
4.8 海洋软体动物
4.9 介形类分析
4.10 有孔虫分析
4.11 深海沉积微体古生物
4.12 脊椎动物残体
4.13 其他化石类群
4.14 多指标古生态学研究
4.15 第四纪古生物学和生态学理论
4.16 结论

第5章 测年方法
5.1 简介
5.2 第四纪定年的精确度与准确性
5.3 放射性测年技术
5.4 增量测年法
5.5 等值年龄地层标志
5.6 基于化学改造过程的相对年代学
5.7 结论

第6章 第四纪地层学探讨及对比
6.1 引言
6.2 地层单元划分
6.3 时代地层对比
6.4 结论

第7章 末次间冰期冰期气候旋回:130-10kaBP
7.1 引言
7.2 过去130kaBP以来的地层框架
7.3 末次间冰期(氧同位素阶段5e)
7.4 过渡到末次冷期的时期(氧同位素阶段5d~5a)
7.5 末次寒冷期(氧同位素阶段4~2)
……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地质探秘:板块构造与地球动力学前沿 本书聚焦于地球内部的宏大叙事,深入剖析塑造我们星球面貌的根本力量——板块构造理论的最新发展及其对地球动力学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板块构造理论的复兴与深化 本书伊始,我们将回顾板块构造理论自提出以来的发展历程,重点关注近二十年来,基于高精度GPS、地震层析成像以及地球深部探测等尖端技术的最新突破。 1.1 俯冲带的复杂性:从二维到三维的演进 传统的俯冲带模型常被简化为二维的板块碰撞界面,但现代研究揭示了其内在的惊人复杂性。本章详细探讨了俯冲带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 板块后撤与侧向逃逸: 分析了俯冲过程中,上覆岩石圈与下降洋壳之间的耦合与解耦机制。重点阐述了俯冲带后撤(slab rollback)如何驱动周围区域的伸展构造和地幔对流模式,特别是对大洋盆地形成与关闭的控制作用。 深部板块断裂与滞留: 通过地震波速异常数据,我们追踪了俯冲板块在地幔过渡带(410km和660km间断面)的滞留现象。讨论了滞留板块如何影响地幔对流的效率和温度结构,并关联到深源地震的成因。 板块边界流体迁移与地震活动: 深入研究了俯冲带中含水矿物(如蛇纹石、绿泥石)脱水过程对板块界面摩擦滑动和慢地震(Slow Slip Events)的影响。通过地球化学示踪方法,重建了流体在俯冲带中的迁移路径和对岩浆活动的控制。 1.2 大陆拉张与裂谷的生命周期 大陆裂谷的形成与演化是板块构造动力学的核心议题之一。本书不再将裂谷视为一个线性的破裂过程,而是结合了应力场、岩石圈厚度和地幔物质上涌的耦合效应。 热力学与岩石圈破裂: 比较了被动大陆边缘的裂解模式(如大西洋型)与主动裂谷系统(如东非大裂谷)的动力学差异。引入了基于有限元模型的模拟,展示了热柱(mantle plume)的抬升如何加速岩石圈的软化和地壳的断裂。 多阶段伸展与走滑转型: 分析了许多裂谷系统(例如地中海东部地区)如何经历多期次、不同方向的伸展作用,并最终过渡为走滑或汇聚边界。这要求我们理解应力场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重新定向机制。 第二部分:地幔动力学:驱动板块运动的引擎 板块的运动最终源于地幔深处的对流,本部分着重探讨了驱动、耦合和制约这些运动的深部过程。 2.1 地幔对流的结构与时空变异性 传统的地幔对流模型往往过于简化,本书则结合了地球深部地震成像(Seismic Tomography)的最新成果,描绘了更精细的对流图景。 层化对流与“哑铃模型”: 重新审视了地幔是否是完全的“混合”对流系统,还是存在一个分隔地幔上、下层的主要界面。通过分析俯冲板片和地幔柱的分布,探讨了地幔过渡带在阻碍物质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对地表火山活动的长期控制。 地幔柱的非均一性与岩浆作用: 聚焦于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和海岛玄武岩(OIB)的地球化学差异,探讨了地幔柱的起源深度(是来自地幔深处还是地幔过渡带)对火山岩性质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地幔柱对洋中脊的迁移和扩张速率的周期性影响。 2.2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拖曳力与拉拔力的精细平衡 本书对驱动板块运动的主要力——洋壳的“下沉拉力”(Slab Pull)和地幔对流的“拖曳力”(Mantle Drag)的相对贡献进行了定量评估。 拉拔力的主导地位: 基于对俯冲带板块温度结构的精确计算,论证了在大多数情况下,冷而致密的俯冲板块的重力下沉是板块运动的主要驱动力。 黏滞系数的测定: 利用板块边界的运动学约束和地幔物质的流变学实验,重新评估了上地幔和下地幔的黏滞系数(Viscosity)。讨论了高粘度层(如地幔过渡带或地幔底部)如何“锁定”或减缓板块的运动速率。 第三部分:构造与资源:板块构造在现代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板块构造理论不仅是解释地震、火山和造山运动的基础,它也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物质循环和能源资源的分布。 3.1 造山带的非均一增厚与剥蚀 造山运动是大陆碰撞的直接结果,但其最终形态(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地壳增厚、地幔抬升和剥蚀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壳根的形成与平衡: 运用同位素地球化学和热年代学方法,重建了主要造山带(如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的地壳根(Crustal Root)的形成与调整过程。重点探讨了地壳物质在俯冲过程中被“捕获”或“逃逸”的机制。 剥蚀速率与构造耦合: 分析了侵蚀作用如何改变地表负荷,从而反作用于深部岩石圈的均衡调整(Isostatic Adjustment),进而影响区域性的构造活动。 3.2 板块运动与关键矿产资源的形成 本书将板块构造视为一个巨大的物质分异和富集工厂,特别关注与板块边界相关的关键金属矿床。 斑岩铜矿带的成因: 阐述了浅源俯冲带中,岩浆在不同深度的结晶分异和流体活动如何导致斑岩型矿床的形成,并分析了俯冲带的运动学历史(如弧前盆地的发育)对铜、金等资源富集的影响。 裂谷与沉积盆地中的油气富集: 探讨了大陆裂谷期的岩石圈伸展如何形成深厚的沉积盆地,以及随后的热演化和流体运移如何控制了世界级油气田的聚集。 3.3 地球磁场与板块构造的协同演化 地球磁场的起伏与板块的运动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本书探讨了地磁记录如何反过来约束板块运动的历史。 古地磁学对扩张速率的校准: 利用洋中脊磁性条带的分析,校准了不同地质时期的大洋扩张速率,并将其与地幔对流强度的变化联系起来。 地磁极性漂移与板块漂移: 分析了板块漂移如何影响地壳岩石在磁场中的记录偏差,以及深部地核活动对地幔热结构的影响如何间接作用于磁场稳定性。 本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整合了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构造地质学的最新数据,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地球动力学框架,理解我们脚下这颗行星永恒的动态过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期待是,它能提供一个关于“时间尺度”的全新视角。我们日常生活中感受的时间总是线性的、短暂的,而第四纪的数百万年跨度,则能将人类历史置于一个更加宏大的背景之下。我尤其希望看到关于“人为因素”在第四纪末期环境演变中扮演角色的讨论。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技术能力的增强,我们是如何开始反作用于自然环境的?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分析早期农业起源与森林覆盖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那将极具现实意义。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考古,更是一种对未来的警示。优秀的学术著作不仅要描述“发生了什么”,更要解释“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这本书如果能在严谨的科学论证中融入哲学的思辨,那它就超越了一本单纯的教科书的范畴,升华为一部值得深思的杰作。

评分

作为一名对自然历史有追求的爱好者,我总是被那些关于地球遥远过去的叙述所吸引。这本书的标题——《第四纪环境演变》,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宏伟的冰川、干旱的沙漠以及物种的兴衰。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既科学严谨又不失可读性的视角,让我能够理解那些驱动环境剧变的根本原因,比如米兰科维奇旋回的影响,或者火山活动与板块构造的长期作用。我特别期待书中能详尽地介绍研究这些古环境的主要方法,比如深海沉积物岩芯的分析、湖泊沉积物的考察,以及如何通过花粉记录来重建古代植被的面貌。如果能附带一些精美的插图和清晰的图表,对比不同地理区域在同一时期的环境差异,那就更能满足我对于系统性知识构建的需求了。这本书给我的初步印象是厚重且专业,希望能真正带来一场深入的知识之旅。

评分

最近我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脉络越来越好奇,这本《第四纪环境演变》似乎是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我希望它能够清晰地勾勒出过去两百多万年间的气候波动图景,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变暖”或“变冷”,而是深入探讨这些变化背后的机制和反馈循环。我尤其关注那些细微的、局部尺度的环境变化如何累积成全球性的影响。比如,当冰盖退缩时,海平面上升对沿海生态系统造成了怎样的冲击?古代的河流系统是如何响应降水模式的改变而迁移或改道的?我倾向于那些能提出深刻问题的著作,那些能让我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产生更敬畏之心的书。如果这本书能够平衡宏观趋势与微观证据的展示,那么它无疑将成为我书架上的一颗重要宝石,时常翻阅,以期获得新的启发。

评分

我对环境史的理解还比较初级,所以挑选读物时非常看重其叙事的流畅度和对复杂概念的解释能力。《第四纪环境演变》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高深莫测,但如果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地质学家在壁炉旁讲述地球故事那样娓娓道来,那就太棒了。我期望书中能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那些“关键节点”——那些环境发生剧烈、不可逆转转变的时刻。比如,末次冰期最盛期(LGM)时,全球的景观是何种模样?那些已经灭绝的巨型动物群落是如何适应或未能适应这些快速变化的?我希望书中能够避免过多晦涩的专业术语,或者至少为这些术语提供通俗易懂的注解。一本好的科普读物,应该能够激发一个门外汉的求知欲,并为他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将非常满意。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神秘感,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对地球的过去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第四纪”时代,它对塑造我们今天的世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但我更期待内容上的深度和广度。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一堆数据和年代,而是能像讲故事一样,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冰期和间冰期的气候变迁,去理解那些塑造了现代生态系统的力量。想象一下,在那个剧烈的环境波动期,生命是如何挣扎、适应并最终演化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本书如果能将古气候学、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巧妙地融合起来,那就太棒了。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环境变化如何影响早期人类迁徙和文明发展的章节,毕竟,我们都是这场宏大演变的一部分。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