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苹果、googgle、facebook、twitter、淘宝、微信……成功背后的关键因素。大数据、微信、O2O、二维码、平台战略……运营背后的核心思维逻辑!
2.“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是移动互联时代商业思维的核心。在移动互联时代,没有用户思维,不被用户认同,经营者和其生产的产品就是废物和垃圾!
3.用户在革命!——1.0用户:有什么买什么;2.0用户:什么好买什么;3.0用户:没有认同,就没有合同!
相比于习惯被企业操纵的保守用户,3.0时代的用户,更渴求产品的个性化、更在意在产品设计中的参与感,更热衷表达对产品的体验。
4.用户3.0——创业者投身互联网颠覆一切的思维革命!企业如何借助互联网思维转型升级的必修课!
5.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让3.0用户参与到商业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从需求收集、产品构思到产品设计、研发、测试、生产、营销和服务等,汇集用户的智慧,企业才能和用户共同赢得未来!
★销售仍需要延续过去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与美德,并且要不断地优化进步。同时,销售还要在销售与交流的过程中将新科技的无限可能性与用户有效地结合起来。安德烈亚斯·布尔的这本书为您提供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解决方案与案例。
——世界著名管理学家 赫尔曼·西蒙教授
★当我读到安德烈亚斯·布尔这本充满活力的新书时,他对于营销在未来的认识与见解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些能将营销变得更好、更有意义和更简单的理念与灵感令我惊喜不已。
——世界著名的企业家、个人成长大师 博恩·崔西
★安德烈亚斯·布尔写了一本有关重要的销售趋势的书,它既实用又富有启发意义。它告诉我们为何社交网络中的用户咨询越来越个性化。
——作家、Karrierebibel.de网站主编 约亨·迈
昨日的客户已然不在,你能否适应用户3.0的时代?
谷歌公司(Google)于2010年创下了销售额提高24%和盈利增长30%的傲人成绩,它已经不是第一次向人们诠释,创新如何推动企业发展。德国移动通信运营商E-Plus以惊人的销售记录为2010年画上了句号,推动销售的其中一个因素是,它所提供的智能手机和数据服务备受追捧,超越了其他所有的品牌。在运用听力学原理的无线交流领域中, 瑞士Sonova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听力设备制造商和市场主导者之一,仅仅是2010/2011经营年度的前六个月,它的销售额就增长了将近17%。值得注意的是:80%的销售额是通过过去两年内产品的营销实现的。德国AVT(Allied Vision Technologies)公司,图像处理数码相机制造商,在2010年销售额增长势头迅猛,达到58%。成功的秘诀不外乎以下几点:新产品的推出,亚洲经济的繁荣,以及数码图像处理在新型的、非工业应用领域的开拓。除了医疗图像成像技术这一企业的传统强势的技术板块 , AVT公司还拓宽了智能交通指挥和交通监控系统的市场,而且雇员人数也增多了20%。
以上这四家来自四个截然不同行业的企业,拥有一个共同点:在如今这一市场竞争激烈的时代,它们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还取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到底是什么让包括这四家企业在内的一些企业成功提高盈利,而有些企业却不得不申报破产呢?不同于M?rklin公司(德国火车模型制造商)、德国舒雅公司(Schiesser)和Hertie公司(德国知名百年零售商)呢?答案听起来很简单:它们以客户的需求为准则,不再墨守成规,走上了创新之路。研发新产品,投资新市场,开辟新的销售渠道。它们准确地意识到了社会与经济的变化,而且迅速地适应了这一转变。
欢迎进入社群经济时代
过去的几年里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何老牌企业如恐龙灭绝一般在市场中逐渐消失?由于科技的发展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而今我们处于一个社会化经济的时代。客户在其中扮演着积极主动的角色,参与服务过程甚至产品制造过程,实现更高的效率,并以此提高经济效益。用户已然成为创新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如今,用户作为创新的一部分要求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尊重。
伴随着社群经济的进程展开了一个新纪元。过去的时代是一个需要用户忍耐的时代,要等上好几周,有时候甚至要等待好几个月,你的汽车、厨房用具和沙发才能发货;还是一个不得不做出妥协与让步的时代,因为有些产品只有某一款式或者某种颜色有货源;是一个顾客要乖乖听话的时代,需要等待销售商为你挤出时间。顾客是上帝吗?其实不然,长久以来产品研发与销售才是上帝。抛开传统意义上目标人群的划分方法,即年龄、收入或文化程度和教育水平,现在产生了一类新型的顾客群,他们有主见并且活在当下,用户3.0不会苦苦等待。他提出要求和挑战,不被动,而是主动采取措施。倘若营销策略无法适应用户3.0的时代,那么在不远的将来销售就要围着顾客团团转。然而,愚蠢的是,顾客不会再等待。
不仅仅需要新的销售渠道
当然,近几年来销售并不仅仅处于沉寂状态。开拓新的销售途径,新的服务项目也应运而生。今天,几乎每一位书商和理发师都有自己的网站。诚然,单单靠这一点是不够的。你是否尝试过,换一种方式从书店订购一本书呢?抑或是,填写联系表格和理发师预约呢?“我们的网站?对啊,我们几乎都不看”。当没有预约上的顾客不知所措地站在发艺沙龙里时,会听到类似于这样的回答。
然而,不仅仅只有小企业会错失这种发展顾客的良机。大型的在线零售业,房地产开发商以及静态交易 —— 他们都固步自封,依附于陈旧的经济结构,期盼着客户能回心转意。至少Jade大学学生的“神秘顾客”(Mystery Shopping)项目能够证明这种说法:他们在三份北德的日报上刊登了出租房的广告后,有89位登广告的人收到了回复信息,在广告登出的那个星期六,他们的电话在9点到13点响了,其中只有39人的电话接通了。这也是视情况而定的,接电话的人当中有超过一半的人愿意继续联系下去。那些希望接到回电的潜在租客恐怕要失望了。第二个工作日有三分之一的房主没有回复过一次来电,另外三分之一的房主直到三个工作日之后才停止回电。然而,仅有19例成功——换言之,就是低于50%的沟通——使有意向的租客接到看房或私人会谈的邀请。这是面对顾客,以顾客为导向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此看来,潜在的租客依旧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
同样,一个虚拟的IT公司在寻找网络打印机和网络接入服务器时,也受到了冷遇。在三天之内,40家网店只收到了22名潜在顾客的询问,而且其中还提及了一些技术性问题。就连网上交易平台也充斥着重重阻碍。然而,那些由于对网络交易的抵触而去选择静态交易的人也会感到失望,六名潜在顾客在约30家汽车行的遭遇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其中,三分之二的顾客在看车期间直接被忽视。顾客——难道是看不见的生物吗?
还会有多少顾客会再一次走进车行实地了解一款新车的信息?还有多少租客会再次求助于那些看起来生意火爆不再需要顾客的不动产开发商呢?假如亚马逊网站(Amazon)能准确无误地送货,又会有多少书虫会再给实体书店一个机会呢?
这些例子涵盖的范围说明:这一问题不仅波及一个领域,也不单单只限于20岁、30岁或是40岁的顾客群体,也不只发生在汽车迷,企业创办者,自由职业者身上。用户3.0不仅限于年龄、收入和兴趣这些因素。它不能被简单地划归于数字原住民的一代。它希望以顾客自身为导向,而且并不局限于网络。所以,这本书中并不只是着力于介绍一个新的目标群,而是销售的未来。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身处的互联网+时代,并且将“用户”这个看似简单却又至关重要的概念,进行了深度挖掘和系统阐述。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而且充满了洞察力,他用一种平和而有力的语言,引导读者去思考用户思维的本质。书中并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而是更多地依赖于丰富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每一个观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用户生命周期价值”(CLV)的讲解印象深刻,作者将其不仅仅看作是一个财务指标,而是上升到了用户与企业之间关系的深度考量。他强调,要从用户的整个生命周期去思考如何为用户创造价值,并从中获取价值。这让我明白,一次性的交易行为远远不够,建立长期的、可持续的用户关系才是关键。书中还触及了“数据驱动”的用户决策,但并非冰冷的算法,而是强调如何用数据来更好地理解和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次非常深刻的用户思维启蒙,它帮助我摆脱了过去一些固有的认知模式,以一种更加以用户为中心的方式去思考问题,为我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落入俗套地去谈论宏大的技术趋势,而是将聚焦点精准地放在了“用户”身上,并且以一种极具穿透力的力量,揭示了在互联网+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用户思维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犀利,但又不失温度,他用一种旁观者的清醒和实践者的热情,为我们解读了用户思维的演进轨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用户画像”的构建和应用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他认为,精准的用户画像不是冰冷的统计数据,而是有温度、有故事的人物模型,只有深入理解用户的喜怒哀乐,才能设计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产品。书中还对比了传统思维和用户思维在产品设计、营销推广、客户服务等多个维度的差异,让人茅塞顿开。我尤其赞同作者提出的“参与感”理论,他认为,在互联网时代,用户不再是 passively 接受者,而是 active 的参与者,企业需要学会如何激发用户的参与热情,让他们成为产品的共创者。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对如何与用户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互联网+时代纷繁复杂的用户世界。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将“用户思维”的核心价值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用户体验”的讨论,作者将用户体验拆解成了多个维度,包括易用性、情感性、社交性等等,并且强调了每一个维度对用户决策的重要性。他用一个个令人信服的例子,展示了那些成功的互联网企业是如何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的。例如,某款App如何通过流畅的操作和贴心的提示,让用户爱不释手;另一个平台如何通过构建社区氛围,让用户乐于分享和互动。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在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用户体验已经成为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作者还提到了“口碑传播”的力量,他认为,满意的用户是最好的营销员,而糟糕的用户体验则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读完这本书,我对于如何从用户的角度去审视产品和服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实际的操作方法,这对于我在当前的工作中优化用户服务非常有帮助。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场关于“用户”的全新认知革命。在互联网+的浪潮下,我们早已习惯了信息的爆炸和技术的飞速迭代,然而,我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过于关注技术本身,而忽略了技术背后的真正驱动力——人。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抽丝剥茧地剖析了在数字时代,用户思维如何从一个边缘概念上升为一切商业逻辑的核心。书中并没有冗长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比如早期电商如何通过个性化推荐抓住用户眼球,社交媒体如何利用社交裂变放大用户价值,再到如今的共享经济、订阅经济,每一个案例都精准地阐释了“用户在哪里,价值就在哪里”的朴素真理。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同理心”的讨论,作者强调,真正的用户思维不是站在企业的角度去“提供”什么,而是要真正走进用户的内心,去理解他们的痛点、痒点和爽点,用他们的视角去审视产品和服务。这不仅仅是商业策略的调整,更是一种心态的转变,一种对人性更深刻的洞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日常接触到的各种产品和服务有了更敏锐的触角,开始思考背后的用户设计逻辑,这对我个人的学习和工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用户”这个词的理解都停留在比较表层的“消费者”层面。直到我接触了这本书,才意识到“用户”的内涵远不止于此。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仿佛在和我进行一场促膝长谈,分享他对于互联网时代用户行为变迁的深刻洞察。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探讨,为什么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用户选择变得越来越困难,同时又对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用生动的比喻,将复杂的概念变得简单易懂,比如将用户的需求比作“饥渴的旅行者”,而产品和服务则是“源源不断的清泉”,强调了满足和超越用户期望的重要性。书中还对不同用户群体的行为模式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这对于任何想要在互联网+时代有所作为的企业或个人来说,都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用户生命周期”的讲解,从初次接触、转化、活跃到流失,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营销和运营策略,这让我明白了留住用户比获取用户更为关键。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用户”这个核心要素有了全新的、更系统性的理解。
评分很棒的书 值得推荐
评分还没有看,好评先
评分很不错,发货快~~阅读中
评分还没有看,外表看像正版
评分看着还不错
评分一直相信京东的物流,书是给公司买的
评分对不对觉得就到家都觉得就发就发
评分这本书很有借鉴意义,值得一读!
评分还没来得及看,学习一下吧。跟上这个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