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史(1949—20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史(1949—201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歐陽雪梅  編
圖書標籤:
  • 文化史
  • 中國曆史
  • 當代中國
  • 曆史
  • 社會
  • 文化
  • 政治
  • 1949-2012
  • 新中國
  • 改革開放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當代中國齣版社
ISBN:9787515407302
版次:1
商品編碼:1207526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9
字數:36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叢書共六捲,此書為其一。
本書以唯物史觀和中國化的馬剋思主義為指導,藉鑒曆史學、文化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吸收現有的當代中國文化史研究成果,史論結閤,梳理和分析瞭1949年至2012年間,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在不同曆史條件下探索文化發展道路的曆程、所取得的理論和實踐成就,揭示新中國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共同進步和相互推進過程中的文化底蘊和內涵,及其與世界文化的交流、碰撞、融閤中的文化創新,勾畫齣新中國文化建設的概貌,展示文化所發揮的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並總結經驗教訓,為如何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提供藉鑒,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曆史和思想文化資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叢書六捲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1949—20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1949—2012)》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49—20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史(1949—2012)》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史(1949—20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作者簡介

歐陽雪梅,湖南汨羅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當代中國文化建設與發展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項目《中華思想通史》第16捲首席研究員。代錶性著作有《當代中國文化》(翻譯成英、俄、波斯文)、《毛澤東劉少奇強國富民思想比較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編年?1961年捲》(執行主編);在《當代中國史研究》、《黨的文獻》、《新視野》雜誌和《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等報刊發錶學術論文60餘篇。

目錄

緒 言 1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史的研究對象 1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建設的主要特點 4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史的研究方法與曆史分期 12

第一章 社會主義文化的奠基(1949—1956) 15
第一節 改造舊文化建設新文化 16
一、確立為人民大眾的文化方針 16
二、文化管理體製的建立 18
三、戲麯改革 21
四、新聞齣版廣播業的建設 23
五、文字改革 26
第二節 教育科技的革故鼎新 29
一、教育製度和學校課程改革 30
二、調整高等院校院係和布局 32
三、組建新的科研機構 35
四、哲學社會科學奠基起步 37
五、十二年科技發展遠景規劃的製定 41
第三節 馬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確立 43
一、馬剋思主義經典和毛澤東著作的齣版 44
二、普及馬剋思主義知識 45
三、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 46
四、思想文化領域對唯心主義的批判 49
五、知識分子問題會議的召開 53
第四節 新文化建設初見成效 55
一、文化事業的成就 55
二、現代國民教育體係的建立 57
三、發展少數民族文化 59
四、“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 64
五、對外文化交流 66

第二章 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良好開端與麯摺發展(1956—1966) 71
第一節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良好開端 71
一、提齣科學文化現代化目標 72
二、“百花齊放、百傢爭鳴”方針的提齣及貫徹 74
三、“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思想的形成 78
四、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良好局麵 80
第二節 思想文化探索中的失誤及調整 82
一、反右派鬥爭擴大化對文化領域的影響 82
二、文化領域的“大躍進” 85
三、文化政策的調整 88
四、為知識分子“脫帽加冕” 95
第三節 培育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 97
一、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 98
二、領導人的讀書活動與乾部輪訓 100
三、學習雷鋒和焦裕祿等先進人物 103
四、全國學習解放軍、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 104
第四節 意識形態領域的過火批判 108
一、對文藝界、文藝作品的錯誤批判 108
二、毛澤東的“兩個批示”與文藝界整風 110
三、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過火批判 112
第五節 全麵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化成就 116
一、教育改革的探索和教育事業的發展 116
二、科學技術事業的快速進步 120
三、文藝創作成果豐碩 122
四、新聞齣版事業成就顯著 125
五、文物保護工作取得進展 126
六、體育事業的突破 130

第三章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遭遇嚴重挫摺(1966—1976) 132
第一節 “文化大革命” 文藝首當其衝 132
一、批《海瑞罷官》:“文化大革命”的導火綫 133
二、“二月提綱”的擬定和被批判 135
三、《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及其影響 137
第二節 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嚴重挫摺 139
一、“無産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的係統化 140
二、文藝百花凋零 142
三、教育遭受重創 146
四、新聞齣版事業之殤 148
五、影射史學的惡性發展 150
六、知識分子遭受衝擊和迫害 152
第三節 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艱難發展 154
一、周恩來領導糾正“左”傾文化政策 155
二、鄧小平主持文化政策的調整 160
三、科技領域在逆境中有所突破 164
四、文物保護的努力與考古發掘的重大發現 167
五、對外文化交流的特殊使命 169
六、“文革”時期的文化“新景觀” 171

第四章 開創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時期(1976—1992) 176
第一節 文化領域全麵撥亂反正 177
一、文藝領域的反思與“二為”方嚮的提齣 177
二、教育事業的整頓和恢復高考 182
三、嚮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 185
四、尊重知識,尊重人纔 188
第二節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提齣與實施 192
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提齣 193
二、加強對思想文化領域的引導 196
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踐行 202
四、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製定 204
第三節 20世紀80年代的“文化熱” 207
一、“文化熱”現象 207
二、“文化熱”中的“西學熱” 211
三、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再認識 213
第四節 文化藝術的恢復和發展 217
一、文壇藝苑空前活躍 217
二、流行文化的迴歸 222
三、文化體製改革的探索 224
四、文化市場應運而生 227
五、對外文化交流步入新階段 229
第五節 教育科技齣版體育的振興 231
一、各級各類教育全麵展開 232
二、科技發展與體製改革 236
三、齣版傳媒的發展與變革 239
四、競技體育的跨越式發展 244

第五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跨世紀發展(1992—2002) 247
第一節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新進展 248
一、精神文明重在建設 248
二、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的新實踐 252
三、加強道德建設,以德治國 255
第二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的形成及實踐 258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提齣 258
二、弘揚主鏇律,提倡多樣化 261
三、加快哲學社會科學發展 265
四、文化體製改革的突破 267
第三節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273
一、科教興國戰略的提齣 273
二、建設國傢創新體係 275
三、教育改革的新發展 281
四、確立“人纔資源是第一資源”思想 289
第四節 文化發展的成就 292
一、文化基礎設施極大改善 292
二、文學藝術多元共生 294
三、文化産業嶄露頭角 296
四、曆史文化遺産保護成績顯著 297
五、體育大國地位確立 299
第五節 對外及港澳颱的文化交流閤作 300
一、內地與港澳文化閤作 300
二、大陸與颱灣的文化交流 302
三、全方位對外文化交流 306

第六章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2002—2012) 309
第一節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 310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闡發 310
二、馬剋思主義理論創新和建設 314
三、凝聚精神和道德的力量 318
第二節 文化改革與發展的新階段 322
一、加強文化發展與改革的頂層設計 322
二、文化體製改革全麵推進 325
三、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基本形成 328
四、文化産業蓬勃發展 331
第三節 傳媒業的壯大和文學藝術的繁榮 335
一、新聞齣版業的大發展 336
二、廣播影視業的轉型升級 340
三、文藝創作豐富多樣 344
第四節 科教體育事業的創新發展 349
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傢 349
二、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 354
三、競技體育和全民健身全麵發展 358
第五節 弘揚中華文化,提升文化軟實力 361
一、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傢園 361
二、實施文化“走齣去”戰略 367

結 語 373

主要參考文獻 384
後 記 388

前言/序言

緒 言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史的研究對象
學術界關於文化詞義的界定有幾百種,見仁見智。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將文化定義為某一社會或社會群體特有的精神與物質、智力和情感方麵的不同特點之總和,除瞭文學和藝術,還包括生活方式、聚居方式、價值體係、傳統和信仰。按照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的解釋,文化領域代錶一係列具有文化性的生産製造、活動和實踐,可以歸為文化和自然遺産、錶演和節慶、視覺藝術和手工業、書籍報刊、視聽和交互媒體、設計和創意服務六大類,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産,它們代錶著最為核心的文化領域。橫嚮領域中有教育和培訓,相關領域包括旅遊、體育及娛樂。
馬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文化是一個社會曆史範疇,與經濟、政治相關聯。恩格斯指齣:“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互相作用並對經濟基礎發生作用。” 毛澤東在此基礎上作瞭進一步的概括:“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 中國共産黨是從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係來考察文化,揭示文化的本質,認識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史是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新中國”)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以馬剋思主義為指導,組織人民開展文化建設,推動文化發展繁榮的曆史,所以,本書研究的是與經濟、政治、社會對應意義上的文化。新中國成立以來,文化的範疇尤其是核心的文化領域,是比較確定的,但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所調整,錶述也有變化。1949年9月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將國民公德、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教育、體育、衛生、新聞齣版等列入文化建設的範疇。 改革開放後,鄧小平提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概念,指齣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學、文化,而且是指共産主義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紀律,革命的立場和原則,人與人的同誌式關係等。 文化與經濟、政治相對應,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相對應。文化、文化建設和精神、精神文明建設,是從不同視角所作的兩種錶述方式。雖然前者涵蓋的內容比後者更為寬廣,但就實質和要義而言,二者是完全吻閤和相互貫通的。
1991年7月1日,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論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明確文化領域包括教育、科學、文學藝術、新聞齣版、廣播影視、衛生、體育、圖書館、博物館等各種文化事業及多種形式的群眾文化娛樂活動 。“科教興國”戰略確立後,在國傢政策中教育與科學逐步相對獨立。在1996年齣颱的《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乾重要問題的決議》中,精神文明建設內容包括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學文化,文化事業包括文學藝術、新聞齣版、哲學社會科學等。中共十五大明確瞭“發展教育和科學,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哲學社會科學是“科學”的一部分,“發展文學藝術、新聞齣版、廣播影視等事業,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
2002年,中共十六大區分瞭公益性文化事業與經營性文化産業。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重點研究部署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相對應的文化建設,內容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哲學社會科學、新聞輿論、文學藝術、網絡文化、公益性文化事業、文化産業、對外文化交流與閤作、文化人纔隊伍、群眾性文化活動等。《決定》“對教育、科技、體育等領域,在與文化建設直接相關的問題上也有所涉及” 。2002年底發布的國傢“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提齣九大任務,主要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現代文化産業體係建設、文化體製機製改革創新、文化産品創作生産引導、傳播體係建設、文化遺産保護傳承與利用、對外文化交流與閤作和文化人纔隊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學習研究宣傳、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思想道德建設屬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內容;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包括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科技館、紀念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和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建設與服務以及群眾性文化活動開展。文化規劃在布局謀篇上突齣瞭時代特徵,事業與産業並重,創作生産與傳播消費相連,國內與國際呼應。
從上述演變脈絡可以看齣,即便是與經濟、政治、社會對應的文化,其內容仍然很廣泛,包括思想道德、哲學社會科學、新聞齣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公共文化服務體係、文化産業、對外文化交流與閤作、文化人纔隊伍等核心的文化領域;教育、科學、體育作為與文化緊密相關的領域,仍然納入文化史研究範疇,但對教育和科技的描述偏重於其有關思想理論、政策、製度體製和成就方麵的內容。本書研究的是大文化,與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的文化大部重閤,但範圍更廣闊。衛生事業則作為社會建設的範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史中體現。
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分支學科,是從文化的角度記述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全過程。由於篇幅所限,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史研究不可能對上述頭緒眾多的文化領域一一進行全麵的梳理,而隻能以新中國發展為曆史背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為主綫,梳理新中國60多年文化發展的主體脈絡,重點關注國傢層麵有關文化建設理論、方針、政策的演變及實踐成果,介紹分析文化領域具有重大意義的標誌性事件和重要問題,以及人民群眾有代錶性的文化創造,對客觀史實進行概括和提升,體現各個時期階段性特徵,注意總結經驗與教訓,有助於人們從總體上認識把握新中國文化發展的曆程,探究和揭示當代文化發展的時代性、規律性。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建設的主要特點
新中國文化建設有自己的特點,主要錶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始終把文化建設擺在黨和國傢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産黨就提齣瞭新文化的構想。1940年1月,毛澤東指齣:“我們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為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後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 人民革命的勝利和人民政權的建立,給文化的發展開闢瞭道路。1949年9月,新當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毛澤東指齣:“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齣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瞭,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齣現於世界。” 新中國對文化建設的定位是,建設適應新經濟新政治發展要求的文化教育事業。為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文化在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地位與作用受到重視。周恩來有過一個形象的比喻:“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好像一輛車子的兩個輪子,相輔而行。” 1986年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著重從兩個文明相互關係的角度闡發瞭精神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意義,指齣,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為它的正確發展方嚮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關係社會主義興衰成敗的大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備受重視。1991年,江澤民提齣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的戰略目標,指齣三者有機統一、不可分割,“三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基本確立。2002年召開的中共十六大,論述“文化建設與文化體製改革”問題時指齣:“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閤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把文化建設列入“四位一體”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把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高國傢文化軟實力作為目標和任務。2011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專門研究部署文化發展問題。會議決議強調:“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閤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 四個“越來越”集中錶達瞭中共中央對文化建設重要戰略意義的認識。會議還提齣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中共十八大報告進一步論述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任務,明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有機組成部分,認為文化復興及其所達到的高度和成就,較之經濟和政治更具有競爭力、生命力。文化肩負著引領方嚮、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重要使命。
(二)堅持馬剋思主義在文化建設中的指導地位
以馬剋思主義為指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最鮮明的特徵。馬剋思主義深刻揭示瞭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堅定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動社會進步、創造美好生活的科學理論。馬剋思主義成為中國文化領域的指導思想,有著曆史的必然性。近代以來,西方有代錶性的理論、學說、主義紛紛湧入中國,許多思潮對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文化的變革或人們思想觀念的進步産生過重要影響,卻終究因為無法解決中華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社會平等和個人自由、文化和民族精神重建及文化現代化等一係列問題而成為過眼雲煙。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的馬剋思主義,為中國提供瞭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自從中國人學會瞭馬剋思列寜主義以後,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 中國早期馬剋思主義者在用無産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傢命運的工具,思考中國革命問題時,也從學理上研討和闡發馬剋思主義,結閤曆史學、政治哲學、人類學古史研究、東西文化關係問題等闡釋唯物史觀,如李大釗的《史學要論》、蔡和森的《社會進化史》、楊明齋的《評中西文化觀》、李達的《現代社會學》等。瞿鞦白的《社會哲學概論》對辯證唯物主義的闡釋,使馬剋思主義顯示齣學理的深刻性和徹底性,煥發齣獨特的思想活力和理論魅力。 在五四運動後的大論戰中,馬剋思主義的方法論在中國文化界的影響擴大。中國共産黨成立後,運用馬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從中國國情齣發,研究中國問題的解決,用中國人熟悉的形式、風格和語言,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馬剋思主義,産生瞭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在中國化的馬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共産黨不僅成功地領導中國人民結束瞭飽受屈辱的曆史,實現瞭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且走齣瞭一條屬於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綜閤國力與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成功地開啓瞭民族復興的航程。這是中國人民尤其是大部分知識分子認同馬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20世紀30年代,關於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中,學界確立瞭以馬剋思主義社會經濟形態學說作為劃分曆史發展階段的標準。
馬剋思主義揭示瞭文化産生的社會根源,為中國文化的變革提供瞭理論指南。文化的核心在於文化所體現的價值觀。中國社會主義文化恪守馬剋思主義“人民群眾創造曆史”和“以人為本”的唯物史觀,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為目標,推動瞭人的全麵發展。中國化的馬剋思主義是理論和文化創新的旗幟。中國共産黨緊密結閤中國實際、時代特徵、人民願望,不斷把帶領人民創造的成功經驗上升為理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錶”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是與時俱進的馬剋思主義,引領瞭中國文化的前進方嚮,起著凝聚黨心、鼓舞民誌、整閤社會的作用,鞏固和壯大瞭社會主義主流思想陣地。
(三)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
文化具有繼承性。新中國的新文化從哪裏來,“必須把前頭的時代略微認清,纔能知道那來龍去脈” 。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是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重要資源。毛澤東在領導新民主主義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就明確指齣:“我們信奉馬剋思主義是正確的思想方法,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忽視中國文化遺産和非馬剋思主義的外國思想的價值。” 中國共産黨確立瞭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齣新的科學態度。
在新中國初期,為與新的經濟基礎和傳統文化轉型的要求相適應,批判舊禮教、舊思想,破舊立新是第一位的,從傳統文化中挖掘思想資源是第二位的。開展全麵建設社會主義時期,開始強調“對中國的文化遺産,應當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 ,以保持文化的民族特點、民族風格。但“文化大革命”中破四舊,批“孔老二”,又否定瞭傳統文化。不過總體而言,中華民族五韆年文明創造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厚重的史學傳統、絢麗的文學藝術、博大精深的哲學智慧、良好的教育傳統中許多富有民族性和生命力的因素,得以重視與傳承。比如,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的思想,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經世緻用、知行閤一、躬行實踐的思想,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的思想,仁者愛人、以德立人的思想,以誠待人、講信修睦的思想,清廉從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儉約自守、力戒奢華的思想,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思想,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 ,是中國當代文化的寶貴資源。其中的不少優秀傳統思想經過改造被賦予瞭時代內涵。如實事求是成為中國共産黨的思想路綫。從“民本”到“為人民服務”、“以德治國”、“以人為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和諧”、“愛國”、“誠信”、“友善”、“公正”、“平等”等概念,均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求同存異”,轉換為中國國際交往的原則。文以載道、文以化人理念的踐行。中華文化的價值內涵與人文精神已經深深浸潤到民族文化心理中,塑造瞭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與民族精神。許多喜聞樂見的傳統藝術樣式,更是社會主義文化藉鑒和利用的藝術資源。新中國的文化是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供瞭豐厚的滋養,也是中國道路生於斯、長於斯的深厚土壤。
(四)延續五四新文化精神,繼承發展新民主主義文化
19世紀中葉,西方殖民者以炮艦、鴉片和商品打破清王朝封閉的國門,因此,中華傳統文化在尚未達到自我揚棄以實現時代轉換的時刻,便因遭遇到西方近代文化撞擊而進入劇烈的轉型時期。新文化運動是中國文化轉型的分水嶺,以激烈的反封建文化傳統和熱烈擁抱西方現代思想文化為顯著特徵。雖然沒有真正厘清中國專製製度的根子,將中國落後挨打的原因歸結為傳統文化,也沒有區彆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某些觀點或結論存在片麵或絕對化,但鋒芒所嚮,批判文化專製主義,動搖瞭封建思想的領導地位,打開瞭遏製新思想湧流的閘門,使人們能夠以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這是令包括儒學在內的整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思想解放、追求民主與科學是五四新文化的精神,這是中國文化自覺的起點。“五四”後,中國齣現瞭一大批文化大師,白話文取得主導地位,對傳播和普及文化知識和新思想具有重大作用。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産黨領導實行文化教育改革,解除反動統治階級施加在工農群眾精神上的桎梏,創立瞭新民主主義文化。1940年1月問世的《新民主主義論》以馬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處理文化與政治、經濟的關係問題。毛澤東提齣建設“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並強調這種文化“隻能由無産階級的文化思想即共産主義思想去領導”,同時強調民族文化的主體性,指齣:批判地清理和繼承古代文化“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 ,適當調整“五四”以來對傳統文化的否定態度,認為中國的舊文化總體上是封建主義的,但有許多進步的、民主的因素;並且主張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為我所用,係統地闡明瞭中國共産黨人建設新文化的主張。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發錶講話,進一步全麵闡述瞭文藝與政治、文藝與生活、文藝與人民大眾的關係,指齣文藝要起到提高人民大眾、凝聚奮鬥力量的作用。
實踐上,新民主主義文化建設貫穿於科學、教育、哲學、曆史、文學藝術、新聞齣版、知識分子政策、語言文字、古今中外文化關係等各領域。在根據地,文化的人民性得到彰顯,人民成為文化的主人。中央蘇區逐步施行完全免費的普及教育方針,努力開展乾部、工農、兒童、師範等多種類型的教育,設有大量小學、夜校、識字班、半日校、星期學校、寒暑假學校、專門學校和高等學校;中央根據地發行的報刊有70多種,齣版和翻印圖書200多種。文藝方麵,人民不僅代替帝王將相、纔子佳人成為文藝作品的主人公,甚至語言風格、審美標準和文化趣味上都要求嚮人民學習,從內容到形式都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勞動人民在掌握讀寫能力之後,也進行創作。文化因此不再是少數人壟斷的專利,不僅為人民大眾服務,而且,人民大眾成為文化的創造者。文化作為無産階級革命事業的一部分,成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的武器,成為中國革命的一條戰綫,人民麵貌也煥然一新。“中國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麵來說,已經超過瞭整個資本主義的世界。”
在國民黨統治區,中國共産黨領導和影響下的左翼文化運動,一度使唯物辯證法的研究和應用“風靡全國”;革命文藝創作和文藝大眾化呼聲引人注目。20世紀30年代,在圍繞中國社會性質、中國社會史、中國農村性質的學術論戰中,馬剋思主義的解答和分析影響巨大。新民主主義時期的文化建設從理論上、實踐上和隊伍上為新中國的文化建設做瞭準備。
新中國的文化秉承五四新文化的精神,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文化起步,體現瞭“五四”以來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曆史軌跡。
(五)藉鑒人類優秀文明成果
當代中國在重視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以開放的心態博采兼容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拓展中國文化的資源。毛澤東提齣,“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凡屬我們今天用得著的東西,都應該吸收”。
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帶來瞭中國文化領域的深刻變化:大量新式學校和現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諸多學科獲得發展,1909年,全國有學堂58896所,學生1626720人 ;圖書期刊的齣版帶來新的知識傳播方式,發展中的電颱廣播、電影補充瞭舊式戲班講古式的娛樂方式;開放的留學與外文教育和中外文化交流,促進中國人對國外文化的瞭解 ;新知識的激增,文化在提升內涵和惠及民眾方麵有可觀的進步,但此時真正享受文化的仍然隻是少數人。
在中國“以俄為師”後,俄蘇文化即如洪流般湧入中國。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提倡“全麵學習蘇聯”,蘇聯文化對中國影響巨大。在“一五”計劃期間,蘇聯把對社會主義國傢科學技術援助總數的一半給予瞭中國。 在科學領域的學習和交流,為中國現代科學技術(包括尖端技術)起步奠定瞭基礎。教育領域引進蘇聯教育模式和教學理論。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是20世紀上半葉世界文學中最耀眼的藝術之一,蘇聯文學、美術、舞蹈、音樂,戲劇創作的理論、形式和技術手段,電影創作的濛太奇理論和技巧,輸入中國,豐富瞭中國文化的樣式和審美觀念,促進瞭中國文化的發展。對蘇聯文化建設經驗的藉鑒,有助於中國社會主義文化體係的建立。蘇聯文學和電影等在中國廣泛傳播,也豐富瞭中國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譯成中文後,一版一次就印行50萬冊,後來多次再版。《卓婭和舒拉的故事》《拖拉機站站長和總農藝師》的印數曾分彆達到134萬冊和124萬冊。 奧斯特洛
夫斯基所創作的充滿革命激情和樂觀主義精神的作品,成為當時中國人的精神食糧之一,鼓舞瞭人們戰勝睏難的信心。
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閤國的閤法席位後,與西方的文化交流逐漸擴大。改革開放後,中國超越意識形態和社會製度的差異,以靈活務實的態度推進全方位開放閤作,嚮“發達國傢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經營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對我們有益的知識和文化” 。鄧小平親自推動中西文化交流與閤作。1977年至1978年,他多次會見海外著名華裔科學傢,增大派遣留學生的數量。1979年訪美,他簽署瞭中美政府間科學技術閤作協定和文化協定,為“把世界上最先進的科研成果作為我們的起點” 創造瞭條件。在社會科學領域,新的思潮和新的研究方法相繼被介紹到國內,開闊瞭學術視野;積極地瞭解、學習、藉鑒西方優秀藝術錶現形式。“麵嚮現代化,麵嚮世界,麵嚮未來”成為文化建設的基本方針,並從世界的角度審視和建設中國文化。中國對外文化交流與科技閤作嚮著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的方嚮縱深發展,促進多樣化文化格局的形成,充實和豐富瞭中華文化。西方文化中的主體性觀念與民主法治觀念,有助於肅清專製主義文化的影響;競爭觀念、創新觀念、契約觀念有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均衡觀念、知識經濟觀念、生態文明中的可持續發展觀念閤理因素的藉鑒,利於全球化環境下的中國發展。沒有學習藉鑒,就沒有當代中國文化的發展與繁榮。馬剋思主義研究專傢戴維?麥剋萊倫曾說:社會主義隻有站在資本主義肩膀之上,纔能真正超越資本主義。中國是在對外國文化揚棄的基礎上,纔形成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史的研究方法與曆史分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史研究以馬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盡可能充分掌握史實,采用權威資料和數據,以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為背景,以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理論及基本結論為遵循,藉鑒曆史學、文化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吸收現有的文化史研究成果,史論結閤,梳理和分析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在不同曆史條件下對文化發展的探索曆程和主要實踐成果,力圖揭示新中國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共同進步和交互推進過程中的文化底蘊和內涵,與世界文化思潮的交流、碰撞、衝突和融閤中的文化創新,勾勒齣新中國文化建設的固有概貌。通過對新中國文化建設的豐富理論和實踐經驗教訓的總結,為如何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提供藉鑒,為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曆史和思想文化資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史主要依循新中國文化發展曆程,重點關照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形成的內在理路,分為六個曆史階段: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前,是舊文化的改造與社會主義文化奠基時期。文化建設除舊布新,一方麵,蕩滌著舊社會的汙泥濁水,清除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改造舊文化、舊觀念,爭取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為人民服務;另一方麵,確立馬剋思主義在文化建設中的指導地位,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建立文化管理體製,發展文化事業,改善文化設施,保障廣大人民的文化權利,培養造就新型的知識分子隊伍。新中國初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情緒高漲;文化欣欣嚮榮,創作齣一批內容健康嚮上、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教育科技革故鼎新,為人民服務,為國傢建設服務;多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有效地樹立瞭新中國良好的國傢形象,開創瞭中華文化的新篇章。
1956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前夕,是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全麵探索時期。一方麵,明確文化教育事業在整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重要地位,提齣瞭科學文化現代化的戰略目標,確立“百花齊放、百傢爭鳴”、“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文化方針,製訂科學研究、高等教育、文學藝術等各種工作條例,促進瞭文化事業的全麵發展,加強思想教育,湧現瞭雷鋒等一批先進典型,形成瞭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為建設現代化的文化科學技術打下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麵,文化探索齣現失誤,加上復雜的國際環境,文化的指導思想逐漸偏離正確方嚮,文化的意識形態化現象越來越嚴重,文化建設齣現麯摺。



《東方風雲:中國近現代文化變遷錄(1949-2012)》 本書以宏闊的視野,深刻的洞察,全景式地描繪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彆是1949年至2012年間,中國文化所經曆的波瀾壯闊的變遷曆程。這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文化史,更是一部濃縮瞭時代精神、社會思潮、藝術審美和民眾生活變遷的史詩。 時代浪潮中的文化巨變: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伊始,一股強大的紅色文化浪潮席捲全國,深刻地重塑瞭中國社會的意識形態和文化麵貌。本書將詳細梳理這一時期文學、藝術、戲劇、電影等各個領域如何響應時代號召,孕育齣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作品。從革命歌麯的傳唱到紅色經典小說的誕生,從樣闆戲的興盛到政治宣傳畫的普及,無不體現瞭文化在社會變革中的強大動員力和塑造力。我們將深入剖析這些文化現象背後的政治語境和社會動因,探討它們如何服務於國傢建設,又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億萬中國人的思想觀念。 思想解放與文化復蘇: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為中國文化帶來瞭新的生機與活力。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國社會經曆瞭深刻的思想解放,各種新思潮、新觀念湧入,為文化藝術的繁榮提供瞭沃土。本書將重點關注這一時期文學藝術的“春天”,從“傷痕文學”對曆史的反思,到“朦朧詩”對個體情感的探索,再到“尋根文學”對民族文化的追溯。我們將考察電影《芙蓉鎮》、電視劇《渴望》等作品所引發的社會討論,以及搖滾樂、先鋒戲劇等新興藝術形式的崛起,它們共同構成瞭這一時期多元而充滿活力的文化圖景。 走嚮世界與多元融閤: 進入21世紀,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同時,全球化浪潮也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本土文化。本書將探討中國文化如何在全球視野下尋求自身定位,如何與其他文明進行對話與交流。我們將分析中國當代文學、電影、音樂等如何走嚮世界舞颱,贏得國際聲譽,同時,也審視外來文化如何滲透並影響著中國的本土文化生態,例如流行文化的變遷、消費主義的興起、以及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革對文化觀念的衝擊。 文化載體的演進與民眾生活的映射: 除瞭宏大的文化思潮和藝術潮流,本書還將關注支撐文化傳播和發展的具體載體,以及它們如何反映和塑造普通民眾的生活。從報刊雜誌、廣播電視到互聯網、社交媒體,我們將考察不同媒介在不同時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如何影響信息的傳播、知識的普及和觀念的形成。同時,本書也將聚焦普通人的文化生活,包括節慶習俗的變遷、大眾娛樂方式的演進、時尚潮流的迭代,以及教育、體育等領域文化的發展,力求呈現一個立體、鮮活的中國社會文化生態。 貫穿始終的綫索: 貫穿全書的,是對“中國性”的不斷追問與重塑。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中國文化如何在繼承傳統、迴應現實、吸收外來等多種因素的交織作用下,展現齣獨特的生命力?本書將通過對具體文化現象的深入分析,揭示齣中國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的自我認知、自我調適和自我發展。 本書的價值: 《東方風雲:中國近現代文化變遷錄(1949-2012)》不僅為讀者提供瞭一個梳理中國當代文化脈絡的清晰框架,更引導我們去理解一個國傢、一個民族在特定曆史時期,如何通過文化的力量,凝聚共識,應對挑戰,並最終走嚮繁榮。本書的豐富史料、深刻分析以及人性化的敘述,將幫助讀者更深刻地認識中國,認識中國人民的精神世界。它將是一部引人入勝、發人深省的文化讀物。

用戶評價

評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史(1949—2012)》在論述到改革開放初期時,無疑觸及瞭一個極其重要且充滿活力的時期。當中國的大門緩緩打開,一股股新鮮空氣撲麵而來,文化領域也隨之迎來瞭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書中對這段時期的描述,我非常期待它能展現齣一種“解凍”的姿態,一種思想的解放和觀念的碰撞。從朦朧詩的齣現,到對西方哲學、文學、藝術的重新發現,再到電影、電視劇中對現實生活和個人情感的探索,一切都顯得那麼新奇和大膽。我尤其想瞭解,在那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之後,思想界是如何重新審視過去的,又是如何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去擁抱多元化的文化思潮的?書中能否深入到當時的文學社團、藝術展覽、電影節等具體事件,去捕捉那些閃耀著智慧光芒的瞬間?我還很好奇,在社會經濟體製改革的同時,文化體製也開始瞭艱難的探索。齣版社、報刊雜誌、電影製片廠等機構,是如何在計劃經濟嚮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摸索新的運作模式?“商品經濟”的浪潮對文化創作和傳播帶來瞭哪些影響?是帶來瞭更多自由,還是也帶來瞭新的挑戰?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呈現一幅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文化領域從沉睡到覺醒,從束縛到解放的宏大畫捲,讓我看到在那段充滿希望的歲月裏,中國人民是如何以飽滿的熱情去創造和體驗文化的。

評分

讀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史(1949—2012)》關於某個特定時期的描述,我總會聯想到身邊那些熟悉的老物件和流傳下來的習慣。比如,書中可能提到的關於“集體主義”文化在不同年代的體現,讓我迴憶起小時候和夥伴們一起玩耍的情景,那種不分你我的分享和閤作,是不是就是那個時代文化烙印的一種延續?又或者,書中對某個時期大眾閱讀習慣的變遷,讓我想到我父母那一代人,他們是如何從艱苦樸素的年代,逐漸接觸到更多元的書籍,又如何在書中尋找精神寄托的。我特彆期待書中能通過一些具體的、有溫度的細節,來展現文化是如何滲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的。不隻是宏大的政策和理論,而是老百姓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節慶習俗中的文化印記。例如,某個時期的流行歌麯,是如何成為一代人青春的BGM;某個時期的經典電影,是如何影響瞭當時的審美取嚮;某個時期的文學作品,又是如何在人們心中播下瞭怎樣的種子。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它塑造瞭我們的價值觀,影響瞭我們的行為方式,也構成瞭我們獨特的身份認同。通過這些細節,我希望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國人民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傳承、創新、並書寫著屬於自己的文化篇章。

評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史(1949—2012)》在描述特定曆史時期特定文化現象時,我總會忍不住與我所接觸到的同代人的經曆進行對照。例如,書中如果提到瞭某個時期的社會思潮,我便會迴想起我身邊的一些長輩,他們當年是如何看待這些思潮的,又是在怎樣的氛圍下生活和工作的。我非常看重書中能夠捕捉到的那種時代特有的“氣息”。這種氣息,體現在人們的語言、行為、審美、甚至是一些細微的情緒之中。我期待書中能夠通過生動的人物形象和鮮活的故事,來展現不同時期普通中國人的文化生活。他們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夢想與追求,又如何在時代的變遷中留下印記?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曆史是由無數個普通人的生活匯聚而成的,而文化,更是滲透在這些生活細節之中。例如,某個時期的流行服飾、消遣方式、社交禮儀,甚至是傢庭的陳設,都能摺射齣那個時代的文化特點。我希望通過這些鮮活的細節,我能更真切地理解,中國文化是如何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和創造中,不斷發展壯大,最終形成瞭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豐富多彩的麵貌。

評分

讀罷《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史(1949—2012)》的第一部分,我仿佛親身經曆瞭一段充滿變革的歲月。1949年,新中國成立,一個嶄新的篇章就此開啓。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文化領域經曆瞭一場深刻的洗禮。書中詳盡地描述瞭如何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一套新的文化體係,如何將工農兵的文化需求放在首位,如何通過戲劇、電影、音樂、文學等多種形式,去傳播社會主義思想,去歌頌新生活,去激勵人民建設祖國的熱情。我尤其對其中關於“革命文化”的論述感到好奇。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政治宣傳,更是一種全方位的社會動員,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比如,書中對“樣闆戲”的詳細解讀,不僅僅停留在藝術層麵,更會深入分析其産生的社會背景,其在當時社會中扮演的特殊角色,以及它如何成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還有那些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以及普及教育的舉措,是如何改變瞭億萬人民的精神麵貌,為後來的文化發展奠定瞭基礎?我期待書中能用生動的筆觸,去描繪那些在那個年代,普通知識分子、藝術傢、作傢,甚至是普通勞動人民,如何在新的文化土壤中尋找自己的位置,如何創作齣既有時代特色又具有藝術價值的作品。這本書能否讓我感受到,即使在嚴苛的年代,人類的精神追求依然有著頑強的生命力?

評分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史(1949—2012)》的深入,我對九十年代的文化景觀充滿瞭期待。這是一個承前啓後的時代,既有改革開放初期帶來的思想解放的餘溫,也開始顯露齣全球化帶來的深刻影響。書中對這個時期的描繪,我希望它能捕捉到一種復雜而又充滿活力的特質。一方麵,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使得文化産品和服務呈現齣前所未有的多樣性。商業化的浪潮席捲而來,大眾文化開始崛起,通俗文學、流行音樂、電視劇的蓬勃發展,極大地豐富瞭人們的精神生活。書中能否深入分析,這種商業化對傳統文化形態産生瞭怎樣的衝擊?又如何催生齣新的文化現象?另一方麵,互聯網的萌芽和初步發展,也預示著信息傳播方式的巨大變革。我好奇書中是如何描述那個時代,電子遊戲、早期互聯網論壇、流行雜誌等新興媒介,是如何影響年輕一代的文化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文化産業”的概念在此時是否已經開始被提齣和討論?書中能否展現齣,在麵對西方流行文化衝擊的同時,中國本土文化是如何在新的語境下進行自我錶達和創新?比如,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電影、音樂,在吸收瞭國際元素後,又如何贏得瞭國內外的關注?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呈現一個更加多元、更加復雜、也更加充滿活力的中國文化圖景,讓我理解九十年代的文化變革是如何為二十一世紀的文化發展鋪平道路的。

評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史(1949—2012)》在講述中國與世界文化交流的部分,我總是會迴想起自己曾經接觸過的國外電影、音樂、文學作品,以及它們在中國引發的討論和影響。書中對這段曆史的描繪,我最想看到的是一種平等而又充滿張力的對話。不僅僅是中國單方麵地學習西方,而是中國文化如何以更加自信的姿態,走嚮世界,與世界文化進行交流碰撞。例如,書中能否介紹一些中國藝術傢、作傢、學者,是如何在吸收外來文化精髓的同時,又堅守本土文化根基,創作齣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作品?“文化走齣去”的戰略是如何在實踐中不斷推進的?又取得瞭哪些成就和挑戰?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讓我們看到中國文化産品在海外市場的受歡迎程度,以及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是如何被世界所認可的。同時,我也想瞭解,在與西方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中國是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主體性,避免被同質化?如何在中國與世界之間搭建起一座座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橋梁?這種雙嚮的、互動的文化交流,纔能真正促進人類文明的共同進步。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呈現一幅中國文化在世界舞颱上,既展現自身光彩,又虛心學習他人的宏大圖景。

評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史(1949—2012)》在講述到21世紀初期的文化變遷時,我腦海中勾勒齣的是一個更加全球化、數字化、也更加多元化的文化生態。書中對這段時期的描繪,我最想看到的是中國文化如何在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係的同時,積極地參與到全球文化對話中。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誌著中國在經濟上與世界的聯係更加緊密,這種聯係也必然會深刻影響到文化領域。我期待書中能詳細闡述,中國影視、音樂、圖書等文化産品,是如何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又麵臨著怎樣的挑戰?“中國故事”如何被講述,纔能在國際上傳播並被理解?同時,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無疑是這個時期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書中能否深入分析,社交媒體、在綫視頻平颱、數字齣版等新媒體的興起,是如何重塑瞭信息的傳播方式,改變瞭人們獲取和消費文化産品的方式?“粉絲文化”、“網紅現象”等新的文化形態是如何在這種技術背景下誕生的?我還非常好奇,在國傢層麵,是如何在積極引進外來優秀文化的同時,大力倡導和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通過各種方式將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文化軟實力”的概念在這個時期是否已經成為國傢戰略的一部分?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揭示21世紀初期,中國文化在開放與包容中,在傳承與創新中,所展現齣的獨特魅力和發展活力。

評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史(1949—2012)》在探討某一文化現象時,我常常會將其與我自己的學習經曆進行對比。比如,書中如果提到瞭特定曆史時期教育理念的轉變,我會迴想起自己在學校裏學到的知識,以及老師們傳授的觀念,思考這些觀念是如何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的。又或者,如果書中談論到某個時期的藝術思潮,我會聯想到我在博物館裏看到的那些作品,那些作品背後的創作者,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們想要錶達的情感。我希望書中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事實和事件,更能深入到這些文化現象背後的邏輯和動因。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經濟條件、思想觀念,促成瞭某種文化形式的齣現?又是什麼樣的力量,推動著這種文化形式的傳播和演變?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跨學科的視角,將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等領域的理論融入到文化史的研究中,從而更全麵地解讀文化現象。例如,在解讀某一時期大眾傳媒的影響力時,能否分析其背後的傳播學原理?在分析某種流行文化如何形成時,能否藉鑒心理學中關於從眾心理和社會認同的理論?這種深入的分析,能讓我不僅僅是“知道”瞭,而是“理解”瞭,從而更好地認識中國文化發展的復雜性與深刻性。

評分

初拿到這套《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史(1949—2012)》,我腦海中浮現的不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以及在這片土地上生長、演變、綻放的萬韆文化圖景。從新中國成立伊始,那個百廢待興的年代,到改革開放後思想的解放與多元的湧現,再到世紀之交中國文化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尋找自身定位,這部巨著似乎想一網打盡。我特彆期待它能描繪齣不同時期,社會思潮如何與藝術創作、文學齣版、教育普及、民俗風情等方方麵麵交織纏繞,形成一幅幅生動立體的時代畫捲。例如,在那個強調集體主義和意識形態的年代,文學藝術如何承載起宣傳和教育的功能,又如何在限製中尋求錶達的可能?隨後的“破舊立新”,各種運動對傳統文化的衝擊與重塑,其復雜性又是如何體現在社會大眾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之中的?我希望書中能有具體案例,讓我們看到那些耳熟能詳的文藝作品、文化事件,以及普通人在這些浪潮中的經曆與選擇。更重要的是,當中國開始融入世界,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如何發生?本土文化在吸收外來元素的同時,又如何保持其獨特的韌性與生命力?這部史書能否為我們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又能深入到微觀的細節,讓我們感受到一個民族在文化上的成長與蛻變?我迫不及待想翻開它,去探尋那些屬於我們這代人,也屬於父輩祖輩的文化記憶,去理解今天中國文化的麵貌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評分

閱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史(1949—2012)》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思考書中描寫的文化變遷對當下社會的影響。比如,書中對某一時期思想解放的論述,讓我反思今天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是否依然存在著類似的觀念的碰撞和爭論?又或者,書中對大眾傳媒發展的描述,讓我思考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去辨彆和篩選有價值的文化信息?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連接過去與現在的視角,幫助我理解曆史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的文化格局。例如,書中能否探討,過去的曆史經驗,對於我們今天在文化創新、文化傳承、文化産業發展等方麵,有哪些啓示和藉鑒意義?又或者,在麵對西方文化強烈的衝擊時,我們應該如何保持文化自信,如何處理好繼承與創新之間的關係?我期待這本書能不僅僅是一部單純的曆史記錄,更是一部能夠引發讀者思考、激發讀者對當下文化現狀的關注和反思的著作。它應該能讓我們看到,中國文化的未來發展,是在繼承瞭深厚曆史底蘊的基礎上,不斷適應時代變化,不斷吸收外來養分,並最終形成具有自身獨特魅力的現代化文化體係。

評分

活動時買的 物有所值吧。包裝略顯簡陋

評分

挺好的曆史類數據書籍。

評分

資料書!

評分

還沒看,快遞非常好。謝謝

評分

一直信任京東送貨快一直信任京東送貨快

評分

集中買瞭一批書,都還沒有看,內容如何待以後追評吧。此評論及配圖暫無任何參考價值。

評分

很好的書

評分

很好的書

評分

活動時買的 物有所值吧。包裝略顯簡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