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碧妍 著
图书标签:
  • 唐朝史
  • 地方政治
  • 藩镇
  • 政治史
  • 社会经济
  • 危机与转型
  • 帝国研究
  • 历史学
  • 中世纪史
  • 权力结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1838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333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1
字数:59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安史之乱”不仅是唐代的一个转折,而且是中国古代史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藩镇割据的出现,隐然牵动了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态势。但是对于这一重大问题,中国学术界缺乏足够的研究。本书处理主题安史之后唐帝国的重建,将西方新史学中的空间观念引入唐史研究领域,极具学术敏锐度,对于此一问题有了极大的推进,也是很吸引人的话题。

作者简介

  李碧妍,女,上海人,历史学博士,先后就读于上海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从事唐代政治史、历史政治地理的研究。论文曾先后发表于《学术月刊》、《唐研究》、《中华文史论丛》等学术刊物。

目录

绪论 第一章河南:对峙开始的地方 第一节河南节度使与张巡 第二节元帅的时代 第三节永平军的成长与蜕变 第四节平卢系藩镇的解体 小结 第二章关中:有关空间的命题 第一节异族威胁与空间的重构 第二节派系危机与空间的崩溃 第三节东大门的空间塑造 第四节神策军镇的空间演变 小结 第三章河北:“化外之地”的异同 第一节安禄山叛乱与河北 第二节后安禄山时代的叛军 第三节河朔三镇性格的差异 第四节帝国的东北地区 小结 第四章江淮:新旧交替的舞台 第一节永王东行的图景 第二节刘展之乱的真相 第三节韩滉与镇海军时代的来临 第四节李铸叛乱与动乱期的终结 小结 代结语藩镇时代的意义 附录 后记

精彩书摘

  不过这种僵持局面并没有维持太长时间,河北、河南的战局又渐渐开始倒向叛军一边。首先是河北,到至德元载(即天宝十五载)十月时,受安禄山之命稳固后方的史思明、尹子奇已经成功地将河北的大局重新控制在叛军手里。身为河北招讨采访等使的颜真卿不得不放弃平原等郡,渡河南走。  (十月,)尹子奇将五千骑度(渡)河,略北海,欲南取江、淮。会回纥可汗遣其臣葛逻支将兵入援,先以二千骑奄至范阳城下,子奇闻之,遽引兵归。  若不是回纥兵的入援,河南东部被攻陷的将不仅是北海一郡。但是很明显,河北的失守现已将战火引入了河南东部的胶莱平原一带。于是在这年底,唐廷“置北海节度使,领北海等四郡”。这是唐廷在山东半岛附近设立的第一个节度使。  再来看河南,在西部,被围多年的颍川郡(许州)由于期年救兵不至,终于为禄山将阿史那承庆攻克。而在中部,虽然张巡顶过了李庭望、令狐潮数月的攻势,但是到至德元载十二月的时候,由于鲁(兖州)、东平、济阴诸郡先后沦陷,虢王巨“引兵东走临淮”,而禄山将杨朝宗帅马步二万,将袭宁陵,绝巡饷路。于是张巡不得不拔离雍丘,东守宁陵以待之,开始与睢阳太守许远合势抗贼。史称:  是日,杨朝宗至宁陵城西北,巡、远与战,昼夜数十合,大破之,斩首万余级,流尸塞汴而下,贼收兵夜遁。敕以巡为河南节度副使。巡以将士有功,遣使诣虢王巨请空名告身及赐物,巨唯与折冲、果毅告身三十通,不与赐物。巡移书责巨,巨竟不应。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创作的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 《盛世余晖:开元之治的深度剖析与晚唐的权力嬗变》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对唐朝中期,特别是“开元盛世”及其之后近百年间的历史进行一次深入的、多维度的考察。我们聚焦于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结构性变化、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文化思潮的流变。本书不同于传统的编年史叙述,而是力图通过对特定历史节点的精细描摹,揭示一个伟大帝国的内部张力及其最终走向衰落的深层机制。 我们的核心议题围绕三大板块展开:权力中枢的结构性重塑、士族与庶族在政治舞台上的角力,以及思想文化领域的创新与保守。通过对史料的再解读和新史料的引入,本书旨在重构一个更为复杂、更具人性色彩的唐代中晚期图景。 第一部分:鼎盛之下的暗流——开元盛世的结构性矛盾 开元时期,唐帝国达到了其国力的巅峰,但这份繁荣之下,也潜藏着深刻的制度性危机。本部分将着重分析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 均田制的瓦解与租庸调制体系的脆弱性: 我们详细考察了在人口增长、土地兼并加剧的背景下,传统均田制的实际运行状态。通过对《唐会要》中相关诏令及地方志的梳理,揭示了“见户不全”的现象如何削弱了国家的财政基础。重点分析了“代耕制”和“以钱代输”的萌芽阶段,以及这些变化如何为后来的两税法改革埋下伏笔。我们认为,财政制度的僵化与中央集权的强化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2. 兵制改革与军镇权力的初现: 节度使制度的设置,本意在于应对边疆危机,但其背后蕴含的中央权力下放风险,在开元末年已初露端倪。本书详细对比了盛唐初期的府兵制与开元末年的募兵制(尤其是在边疆地区),分析了“募兵制”如何改变了士兵对朝廷的忠诚结构,以及节度使对军队的私有化倾向。我们将重点剖析几位重要节度使的崛起过程,探讨他们如何在维持对外战功的同时,逐渐建立起独立于中央的军事体系。 3. 贵族文化与士人精神的张力: 开元期的文化呈现出高度的自信与开放性,但这繁华的表象下,是士族门阀在政治资源分配上的顽固。本书通过对科举制度执行细节的考察,揭示了“大族优先”的潜在规则如何限制了寒门士人的上升通道。我们将分析这一时期诗歌、书法等艺术领域中,精英阶层如何通过文化话语权来巩固其社会地位,以及这种文化保守性对政治改革的潜在阻力。 第二部分:天崩地裂——安史之乱的直接动因与深远影响 安史之乱不仅仅是一场叛乱,更是唐帝国在既有结构矛盾积累到临界点后的总爆发。 1. 政治集团的内耗与玄宗的权力失衡: 我们深入分析了唐玄宗晚年“君逸臣劳”的政治格局,尤其聚焦于李林甫与杨国忠之间的权力斗争。本书认为,这种集团间的恶性竞争,通过对官员任命的垄断,极大地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力,并阻碍了任何有益的政策调整。对“上皇”与“现君”的政治权力分割,是导致宫廷反应迟缓的重要原因。 2. 藩镇崛起的历史必然性: 安史之乱后,为迅速平叛,中央不得不授予地方将领极大的权力,“割地以和”成为常态。本部分详述了平叛过程中,中央与新崛起的藩镇(如河朔三镇)之间微妙的权力博弈。我们将探讨,在中央财政枯竭、军事资源匮乏的现实下,朝廷是如何一步步“默认”藩镇的世袭化和财赋独立性。 3. 经济重心的转移与北方凋敝: 本书结合考古学和地方志资料,描绘了战争对中原地区造成的毁灭性破坏。重点分析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口流失和土地荒芜如何加速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重要性提升,为南方经济的独立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朝廷的财政依赖南方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再造与沉沦——中晚唐的权力微观结构分析 在战乱平息后的数十年间,帝国并未真正“重构”,而是在一个权力分散的框架下勉力维持。 1. 宦官专权的制度化路径: 与前代宦官干政不同,中晚唐宦官的权力基础是建立在对禁军的绝对控制之上。本书详细梳理了神策军的组织结构、兵员构成及其与宦官集团的共生关系。我们考察了宦官如何通过“宣旨”、“监军”等名义,逐步架空宰相权力,特别是对“中朝”与“外朝”的权力渗透机制。 2. 宰相制度的碎片化: 中唐时期,宰相的设置趋于复杂化,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侍郎”等头衔并存。本书深入分析了这种多头宰相制的内在逻辑——即皇帝意图通过设置互相制衡的宰相群体来避免单一宰相的坐大。然而,这一策略的结果却是决策效率的低下和内部倾轧的加剧。 3. 税制改革的波折与国家财政的困境: 两税法的全面推行是应对财政危机的关键一步,但本书指出,两税法在实际执行中也衍生出了新的不公和地方权力对税源的侵蚀。我们将探讨地方大州如何通过隐匿户口、操纵土地丈量等手段,来规避中央定额,从而变相壮大了地方豪强和藩镇的实力。 结语:一个未竟的“重构” 本书的最终结论是,唐帝国在面对危机时,并非没有做出结构性调整的尝试(如科举、两税法),但这些改革的成果,大多被既有的权力结构和地方割据的现实所稀释和扭曲。最终,唐帝国并未迎来一次成功的“重构”,而是在一个不断碎片化、权力不断被私有化的过程中,缓慢地走向了其历史的终点。本书力求提供一个更为细致、更少宏大叙事、更贴近史实细节的唐代中晚期研究范本。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它将叙事的焦点从宏大的中央集权叙事中抽离出来,深入挖掘了晚唐时期地方权力结构的微妙变迁。作者显然对当时的社会、经济脉络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没有沉溺于传统的政治斗争描写,而是细致地剖析了藩镇的崛起如何重塑了地方的资源分配和军事部署。特别是对于“客军”与“本土武装”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书中提供了非常新鲜的视角。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不同地理区域(如河北与江南)在面对中央权威削弱时的不同应对策略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的比较研究方法。这种对地方能动性的关注,使得整个历史图景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僵硬结构,而是充满了流动性和变数。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张力,仿佛能看到那些地方豪强如何在夹缝中寻求生存与扩张的智慧与残酷。全书的论证逻辑清晰,引用的史料也相当扎实,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史学著作,而是真正下了深功夫的学术精品。

评分

初读这本历史著作,我立刻被它那近乎“微观考古学”般的写作手法所吸引。它仿佛放弃了史书的宏大叙事,转而用放大镜去观察那些常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细节——比如某个县级的税收记录变化,或者一个次要军事将领的家族联姻网络。这种对基层的关注,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晚唐“秩序崩塌”的理解。以往我总觉得,中央政令一失,地方便是野蛮生长,但这本书揭示的却是另一种精密的、本土化的权力重构过程。作者似乎在暗示,真正的历史变革,往往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局部调整累积而成。行文风格非常克制,学术气息浓厚,但绝不枯燥,每一次对地方势力崛起的分析,都如同解剖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充满了发现的乐趣。那些关于地方士族如何利用宗族关系巩固军事优势的论述,对我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地方治理模式,提供了颠覆性的启发。

评分

这部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极佳,它成功地在史料的厚重感和叙事的流畅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繁复的史料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线,尤其是在描述几个关键的藩镇领袖如何从地方军事指挥官蜕变为事实上的割据者时,那种步步为营的心理刻画和策略布局,读起来令人拍案叫绝。不同于许多只注重政治权术的书籍,它还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地方经济基础对军事扩张的支撑作用,比如盐铁专营权的私有化如何反哺了地方武装的扩充。这让整个历史进程的逻辑链条显得无比完整和坚实。我个人特别喜欢作者在章节过渡时所使用的那些富有画面感的描述,它们有效地将不同区域的历史进程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晚唐地方权力重构的壁画,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硝烟与泥土气息。

评分

这是一本读起来需要“慢下来”的著作,因为它所承载的信息密度实在太高了。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在脑海中构建不同诸侯势力之间的关系图谱。作者对文献的驾驭能力令人叹服,他能够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碑刻、地方志和奏疏,提炼出关于军事动员能力和财政收入结构的清晰数据点。不同于某些史学名家追求的抒情笔调,这本书的风格更加接近于一位沉静而锐利的观察者,不带情感色彩地记录和分析权力如何从中心滑向边缘。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地方认同”形成的探讨——在中央号令失灵后,人们如何将忠诚的对象从遥远的朝廷转移到眼前的、能提供实际保护的军事强人身上。这个过程的心理学和结构性转变,是本书最值得反复咀嚼的部分,它揭示了帝国秩序瓦解时,社会结构是怎样在疼痛中完成一次痛苦的自我塑形。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非常精妙,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复述,更是在运用一套成熟的社会学和政治学模型来解释历史现象的“为什么”。作者没有满足于描述“发生了什么”,而是着力于剖析“权力是如何运作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信任赤字”与“地方契约”的讨论,书中认为,当中央政府信用破产后,地方社会为了维持基本的公共职能和安全,不得不自发地形成一套新的、地方性的权力契约,这种契约的弹性与适应性,恰恰是中央集权在衰退期难以比拟的优势。这种高度概括和提炼的能力,使得本书的学术价值远超一般的地方史研究。它提供了一套理解后帝国时代权力分散的通用分析工具,即便是研究其他朝代的读者,也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思想资源。

评分

产品不错,非常喜欢,信赖京东

评分

不錯,可以一读

评分

不错,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想买已经很久了,这次终于下手了,经典好书!京东的速度就是给力!

评分

多买一本,收藏起来吧,这本书真不错。。。。。。。。。

评分

好书,值得一读,活动价购买很优惠

评分

活动价入手,在家里慢慢看...

评分

京东现在包装真是越来越经济,一张纸裹着就完事儿了

评分

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