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课程内容的文化选择不仅是一个“选择什么”的问题,同时还应考虑“选择的释放效果”,也就是课程与教学的互动以及由这种互动所生成的教育文化生态。这是该项研究的基本理论假设。从人与文化、人与人的互动出发,李亮著的《课程内容的文化选择》所探讨的“文化选择”不仅仅包括泰勒原理中静态的“课程”文化选择,还包括了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对学生具有课程意义的“教学文化”,以及两者间的互动对学生所施加的文化影响。前者涉及的是“内容”,后者关涉的是“释放”,这是该研究始终关注的两个问题层。 选题梳理了先秦时期、秦汉以降以及近世以来三个历史阶段中社会文化、课程文化以及教学文化的大体状况,指出:文化选择必须同时考虑“关系”与“个体”两个逻辑前提。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是一个“饱满的文化过程”,它包括政治学与社会学层面、课程的层面以及教学的层面。这是将教学文化视为课程内容的依据。 选题还探讨了语文教材的文化选择问题,提出当下对教材文化的认识是“镜像式”的理论思维方式,追求合理的价值配比,是成人意志的过度介入。教材文化的选择需要工程思维的视角,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多的有价值的文化复合和文化创意。
中国当前的发展以及面临的文化环境,使得我们 需要在课程而不仅仅是社会文化的层面上思考不同文 化的相遇问题、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以及中国文化 的世界责任等问题。如此的文化状况要求课程内容的 文化选择必须是一个“饱满的文化过程”,不仅要有 哲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的立场,还要深入到课程和教 学的实践层面。李亮著的《课程内容的文化选择》从 人与文化、人与人的互动出发,所探讨的“文化选择 ”既包括泰勒原理中静态的“课程”文化选择,还包 含了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对学生具有课程意义的“教学 文化”,以及两者间的互动对学生所施加的文化影响 。
李亮,1963年生,江苏南京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小学语文教研员,中学**教师,教育学博士,现任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副主编,苏少版书法教材执行主编,江苏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江苏省教育学会中小学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语文课程教材与教学。代表论文有《书法教育的时代挑战与现实应对》、《守成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建设的回顾与展望》、《像孔子那样做教师——(论语)新解》、《假如老子在**做老师——重读(老子)》等。
绪论
**章 选择的背景审视
**节 文明冲突:好问题与坏解答
第二节 中国语境:思考一种启蒙的框架
第三节 课程视野:对“传承”与“创生”的再认识
第二章 选择的发生机制
**节 透视选择的多重关系
第二节 作为思想文化基本形式的课程内容
第三节 作为思想文化互动过程的课程内容
第三章 选择的历史启示
**节 先秦时期:政治问题的文化解决
第二节 秦汉以降:扑灭心灵的问题
第三节 近代转折:西学东渐的冲击
第四节 文化选择的两点启示
第四章 选择的前提批判和过程描述
**节 政治选择的前提批判
第二节 一个饱满的文化过程
第三节 作为课程内容的教学文化
第五章 教材文化建构的思维方式划界
**节 教材与教材文化
第二节 思维方式的反思
第三节 两点可能的推进
第六章 教育文化选择的融合走向
**节 课程与教学的分离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互动结构
第三节 走向融合的教育文化选择
结语 在文化与心灵间的教育
附录一 像孔子那样做教师
——《论语》新解
附录二 假如老子在**做老师
——重读《老子》
附录三 守成与**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附录四 我们要选择怎样的教材内容
——兼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新一轮修订
参考文献
后记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古朴,用词考究,仿佛沉浸在二十世纪中叶的经典人文社群著作之中。每一句话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逻辑链条几乎密不透风,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文本的掌控力。然而,这种过度雕琢的语言,对于习惯了现代学术写作的读者来说,阅读起来颇有些吃力。我发现自己需要反复咀渎一些长句和复杂的修饰语,才能准确捕捉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它更像是一篇为同行准备的、高度浓缩的论述,充满了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概念辨析,例如对“文化资本转换效率”和“符号霸权再生产”的深入分析。遗憾的是,这种严谨性是以牺牲可读性和传播性为代价的。如果这本书的目标是面向更广泛的教育工作者或政策制定者,那么它在语言的亲和力上做得远远不够。我更希望看到一些生动的例子来佐证这些高深的理论,但书中似乎刻意避免了任何可能显得“通俗”的叙事元素,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在进行一场严肃的哲学思辨,而不是对教育实践的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具有实验性,它似乎故意打破了传统论著的线性叙事模式。章节之间的过渡往往不是平滑的逻辑递进,而更像是不同研究侧面之间的跳跃和碰撞,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拼贴风格。这种结构要求读者具备高度的自我组织和知识重构能力,以便在不同的理论碎片中搭建起自己的理解路径。从某种角度看,这是一种挑战,鼓励读者主动参与到意义的构建过程中,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结论。但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这种结构带来的困惑远大于启发。我常常在阅读完一个充满洞见的段落后,发现下一章的主题完全转向了一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导致我难以形成一个连贯、稳固的知识体系。我找不到明确的指引来告诉我,这些分散的“文化选择”的讨论,最终汇聚成了关于“课程内容”的哪一个明确结论。它更像是一系列精彩的学术片段的集合,而非一个完整、自洽的论证整体。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梳理不同文化对知识体系构建的不同“取向”方面,展现了非凡的广度和深度。作者似乎搜集了来自多个大陆、多种思想流派的文本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描绘出一个全球知识图景的拼贴画。特别是关于东方哲学对西方理性主义课程建构的反思这一章节,提供了极具洞察力的对比视角。然而,在具体“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这种广度反而带来了一种“蜻蜓点水”的感觉。每一个文化案例都仅仅被提及,用作支撑某个宏大理论观点的论据,而没有被给予足够的篇幅进行细致的挖掘。比如,当谈到某非西方文化对“自然科学”的理解时,作者仅仅用了一段话带过,并未深入探究这种理解具体如何影响了他们的数学或物理课程设置。这种“一览众山小”的叙事策略,虽然气势恢宏,但对于真正想了解特定文化“课程内容”细节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遗憾,让人意犹未尽,总觉得最关键的“干货”被宏大的理论叙事给稀释了。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着实吸引人,但翻阅其中的内容,我发现它似乎更像是一部深入探讨跨文化交流理论的学术专著,而非我预期的那种对不同国家或地区“课程内容”的具象化展示。我原本期待能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国家在历史教材中如何处理敏感事件,或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法差异如何体现在教材的设计上。然而,这本书的大部分篇幅都在构建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讨论“文化选择”背后的权力结构、意识形态建构,以及全球化语境下知识生产的内在矛盾。作者的论证逻辑严谨,引用的文献也十分扎实,特别是关于后殖民理论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部分,提供了许多启发性的视角。但是,对于希望了解实际“课程内容”如何被选择和呈现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略显抽象和晦涩。它更像是一把解剖刀,用于剖析文化选择的“机制”,而不是展示被选择的“内容”本身。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文化理论的理解加深了,但对于现实课程的直观感受却依然模糊。这让我在实际应用这些理论时,总觉得缺少了一块关键的连接部分。
评分如果说有什么是这本书明确传达的,那就是对“中心化”知识权威的批判。作者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单一的、普世的课程标准,强调任何看似客观的知识选择背后,都潜藏着特定的文化偏好和地缘政治考量。这种批判精神是这本书最鲜明的底色,也是其学术价值所在。然而,批判之后,我更期待看到建设性的、可操作的路径建议,尤其是在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包容的课程体系时。书中虽然提到了“去中心化”和“地方性知识的回归”,但这些建议更多停留在愿景层面,缺乏具体的制度设计或教学策略的参考。例如,如果一个学校希望调整其文学课程,以更好地纳入非主流文化视角,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武器很有力,但缺少一套“操作手册”。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的批判意识被极大地激发了,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深深的迷茫——在理论的巨人面前,如何才能真正地,在日常的课程工作中,做出那些细微而重要的“文化选择”的实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