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我國著名音樂傢施光南先生的評傳。本書以時間為序,記錄瞭“人民音樂傢”施光南先生生平各個時期的創作活動和音樂成就。他富有充沛的創作激情和不懈的藝術追求,創作涉及多個領域,無不達到相當高的藝術水準。施光南創作的1300多首歌麯、歌劇和鋼琴協奏麯,從不同的側麵和角度藝術地反映瞭民族之風情、愛國之深情、時代之脈搏、大眾之呼聲。蘊藏著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體現著深刻的曆史、人文精神,飽含著對人類善良本性、美好事物的歌頌和對人間正氣的張揚。
作者簡介
何民勝,曾任江蘇省新聞齣版局研究室副主任、江蘇科技齣版社副總編、江蘇少兒齣版社社長兼總編,江蘇省作傢協會會員。齣版有《黃昏戀》《中外名人座右銘》《詠老詩詞鑒賞》和《天文破譯》。擔任常務副主編並撰寫部分文字的大型攝影畫冊《中國三峽》獲第二屆國傢圖書奬。擔任總責編的《南京大屠殺史料集》(74捲)和責編的《魏特琳日記》在海內外引起較大反響,並獲多種奬項。
目錄
願你的鏇律永存人間(代序言
前言
第一章 起飛之前
一、生時危難
二、音樂少年
三、初衷不改
第二章 我要飛翔
一、百米衝刺
二、嶄露頭角
第三章 雪壓青鬆
一、寒流突降
二、愛的暖流
三、壓而不屈
第四章 涅檠之歌
一、時代歌手
二、佳作頻齣
三、唱響希望
第五章 愛國情懷
一、多情的土地
二、永恒的主題
三、生命的華章
第六章 珠聯璧閤
一、詞作傢的益友
二、新歌手的良師
三、歌唱傢的知音
第七章 唱晌四方
一、音樂盛會
二、尷尬難解
三、經驗之談
第八章 歌劇情結
一、創新之作
二、生命絕唱
三、構想未盡
第九章 英年早逝
一、意外病倒
二、無力迴天
三、特殊哀樂
第十章 經典永存
一、遺願終圓
二、永久紀念
三、文化工程
後記
附錄
一、施光南作品選集
二、施光南作品名錄
三、施光南研究資料索引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施光南傳》:
一、生時危難
1940年8月19日,日寇飛機第104次轟炸重慶,機群像一群群烏鴉不時地掠過山城的上空,投下一枚枚炸彈,狂轟濫炸……整個山城塵土飛揚,硝煙彌漫,到處是斷垣殘壁,焦土和瓦礫間密集地橫陳著一具具屍體……霧都重慶沉浸在無邊的苦難之中,不時有警報聲淒厲地響起。
就是在這個月的22日,在重慶的南山腳下,一間用竹子搭起的臨時醫院裏,一個新生命即將誕生。
又一輪轟炸剛剛結束,當醫生去用餐時,這個胎兒連著胞衣從母體裏滾瞭齣來,驚慌失措的父親急忙抱起胎兒,隻見黏糊糊的“羊水”糊住瞭胎兒的眼睛、鼻子和小嘴。嬰兒被窒息,生命垂危……父親抱著胎兒跑去找醫生,經過一陣搶救,嬰兒終於“哇”地哭齣瞭第一聲……父母商量後,給這個嬰兒取名施光南。“施”是父姓,“光”是取自母親鍾復光名中的“光”字,而“南”是他齣生在重慶南山腳下。
施光南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哥哥,分彆於1926年和1927年齣生。此時又得一子,施復亮夫婦十分欣喜。
可是,小兒子生不逢時,當時的生存環境十分險惡。
從1938年4月開始,日本侵略者的飛機就輪番對陪都重慶進行轟炸,直到1944年12月。在這六年多裏,造成重慶數萬人直接死亡,財産損失過百億。
那些年,本來就多霧的重慶,加之炸彈的硝煙,更是霧霾重重,險象叢生,幾乎每天都有死傷者。隻要警報一響,人們就扶老攜幼驚慌地跑進防空洞。因為洞少人多,時有擁擠踩踏緻死的事故發生。
防空洞裏擠滿瞭人,空氣稀薄,喘不過氣來,也常有人因缺氧暈過去,甚至活活地悶死瞭。
1941年6月5目傍晚,淒厲的警報又一次響起,不到1歲的小光南驚嚇得哭瞭起來。父母帶著他和哥哥、姐姐慌慌張張地躲進瞭防空洞。
這一次,日軍齣動二十餘架次飛機,從傍晚開始分數批夜襲重慶,空襲長達三小時之久。長時間的轟炸和防空洞裏的憋悶,使小光南驚嚇不已,不時啼哭。
也就是這次轟炸,在重慶校場口防空隧道裏有2500人窒息死亡,釀成震驚中外的“六五隧道大慘案”。
由於日寇的空襲和封鎖,當時的重慶物資匱乏,物價飛漲,民不聊生。施光南的母親自己都吃不飽、吃不好,奶水不夠,便用米糊喂光南。
幼小的光南,在不時的空襲警報和日機投彈的爆炸聲中,在蹲防空洞的憋悶和飢餓中,開始瞭艱難的人生旅程。
後來,母親時常對光南提起他齣生時的艱難,這在施光南幼年的心裏留下瞭深深的印記。
值得慶幸的是,施光南齣生在一個革命知識分子傢庭。
父親施復亮,1899年齣生於浙江金華縣源東鄉葉村一個農民傢庭,原名施存統,一度化名方國昌,又曾用光亮、伏量等筆名。9歲入私塾,17歲時由舅父資助考入杭州第一師範學校。此後,施復亮在全國各地積極參加革命活動,成為革命前綫的積極分子。曾參加過共産黨的籌建工作。
第一次國共閤作時,他是著名的政治活動傢。
1920年6月,他與陳獨秀等人在上海創建共産黨組織,1922年5月當任團中央第一任書記。19世紀20年代初,在上海大學任教授時,與瞿鞦白、張太雷、蔡和森、惲代英、鄧中夏等人組織和開展瞭一係列革命活動。
1925年,他與學生、共産黨員鍾復光相愛。為瞭錶達自己對鍾復光的愛情,特地將自己的名字施存統改為施復亮,並作瞭一首打油詩:“復光,復亮,宗旨一樣。攜手並進,還怕哪樁。”錶現齣兩位革命青年無所畏懼的高尚純潔的愛情,當時被傳為佳話。
母親鍾復光,1903年5月4日生於四川江津縣。原名佛光,參加革命後,改名復光。16歲考入重慶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在校期間,在鄧中夏等老師的關心和指導下,參加學生革命活動,走上革命道路。
五四運動後,她輾轉南京、北京,後到上海,入上海大學社會係學習。當時,社會學係主任是瞿鞦白,教授有革命傢張太雷、蔣光慈、施存統、李達、蔡和森、肖楚女、惲代英等。
當時,她隻身在上海,生活無著落,得到瞭鄧中夏的照顧。嚮警予讓她住在自己的傢裏,兩人親如姐妹。在校期間,她參加瞭一係列的革命活動,於1924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她雖然隻是個十七八歲的學生,但實際上已是一名黨的乾部。在上海黨組織婦女部長嚮警予的領導下,具體從事女界國民會議促成會的各項工作。
1925年,她到北京,見到瞭李大釗同誌。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在北京鐵獅子鬍同,她與鄧穎超同誌一起,為孫中山先生守靈。
五卅運動中,她不怕風險,積極參加革命活動。
1926年春天,施復亮與鍾復光在上海結婚。
……
《光影交織的時代: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傢的命運與抉擇》 一部深入剖析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和藝術群體在劇烈社會變革中掙紮、探索與奉獻的宏大史詩。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任何單一的音樂傢或藝術傢個體,而是將目光投嚮一個更為廣闊的群像——那些在二十世紀的中國大地上,肩負著文化使命、經曆著政治風雲的知識分子和藝術群體。這是一部關於“時代選擇”的編年史,通過多條平行的敘事綫索,展現瞭在國傢轉型、意識形態更迭的巨大洪流中,藝術傢們如何尋找自我定位、如何平衡藝術理想與現實需求,以及他們的創作如何在不同的曆史階段被賦予全新的意義。 全書結構宏大,分為“理想的萌芽與西風東漸”、“革命的號角與民族的鏇律”、“沉寂與地下之聲”、“新生的探索與迴歸”四大捲。 第一捲:理想的萌芽與西風東漸(1900-1937) 這一捲聚焦於清末民初至抗日戰爭爆發前夕的文化圖景。中國藝術界正經曆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學習與改造”的陣痛。 留學潮中的文化衝擊: 詳細描繪瞭第一批赴日、赴法、赴德學習西方藝術的中國學生群體。他們帶迴的不僅是新的創作技法,更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衝突的現代思潮。重點分析瞭在歐洲學習期間,這些藝術傢如何被進步主義、浪漫主義以及早期社會主義思想所吸引,並開始反思中國傳統藝術的“僵化”。 學府中的角力: 深入探討瞭國立藝術學校、音樂專科等新型教育機構的建立過程。這些機構成為瞭新舊思想交鋒的主戰場。學生們在課堂上學習巴赫、德彪西、印象派繪畫技巧,課後則不得不麵對中國傳統戲麯和民間音樂的深厚根基。書中記錄瞭數位早期作麯傢和畫傢,如何在交響樂、油畫的“洋腔洋調”與民族題材的融閤上進行的艱難嘗試,以及他們如何被捲入“為人生”的藝術觀爭論中。 城市化與娛樂工業的初現: 描述瞭上海、天津等大都市中新興的娛樂産業,如電影配樂、新式歌舞劇的興起。這批藝術傢在商業與藝術的夾縫中生存,他們的作品雖然帶有商業烙印,卻也最早一批觸及瞭現代都市人的情感和睏境。 第二捲:革命的號角與民族的鏇律(1937-1949) 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藝術傢的個人理想迅速被集體的“救亡圖存”所吞沒。 抗戰時期的藝術動員: 本捲著重描寫瞭在戰火中,藝術傢們如何從象牙塔中走齣,深入民間和前綫。記錄瞭大量藝術團體(如“七月詩派”、各類戰地宣傳隊)的組織形式、行動路綫和艱難處境。他們不再滿足於形式的革新,而是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如何用最通俗、最能鼓舞士氣的藝術語言,來凝聚民眾的抗日意誌。 延安文藝路綫的形成與影響: 細緻分析瞭延安時期對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改造過程。書中通過對比不同群體對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不同理解和實踐,展現瞭“為工農兵服務”的創作方針如何重塑瞭藝術傢的身份。有些藝術傢迅速找到瞭方嚮,創作齣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群眾性作品;而另一些則在精神上經曆瞭巨大的撕裂與陣痛。 國統區與對峙: 對比瞭國統區知識分子在物資匱乏和政治高壓下的創作狀態。他們往往在保守與進步之間搖擺不定,作品中充斥著對未來的迷茫與對現實的隱晦批判,這使得他們的作品在解放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受到瞭復雜的評價。 第三捲:沉寂與地下之聲(1949-1976) 新中國的成立帶來瞭巨大的希望,但隨後的政治運動也對藝術創作造成瞭空前的衝擊。 “改造”與“新生”的陣痛: 描寫瞭建國初期,大批藝術傢響應號召投身於社會主義建設的場景。他們參與瞭大量反映勞動模範、歌頌新生活的創作。然而,隨著運動的深化,創作的自由度急劇壓縮,題材的單一化成為普遍現象。 文藝戰綫上的反復: 詳細梳理瞭曆次政治運動對藝術群體産生的具體影響。書中通過對幾組代錶性藝術傢的側麵描寫,展示瞭創作高峰期(如“百花齊放”時期)短暫的繁榮,以及隨之而來的“反右”、“文革”帶來的毀滅性後果。大量的創作手稿被銷毀,個人的藝術生命被強製中斷,許多人被迫轉嚮體力勞動或“檢討”。 泥土中的堅持: 即使在最黑暗的時期,書中也記錄瞭那些在極其有限的條件下,通過隱喻、象徵或民間藝術形式(如地方戲麯的某種“化裝”演齣)堅持記錄時代和情感的“地下聲音”。他們深知自己的作品無法發錶,卻將其視為對藝術良知的最後堅守。 第四捲:新生的探索與迴歸(1977-2000) 改革開放的春風,讓被壓抑的藝術能量如火山般爆發。 解凍與思潮的湧入: 記錄瞭“撥亂反正”後,藝術傢們重新獲得創作自由的狂喜。他們一方麵如飢似渴地學習八十年代的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如後現代主義、抽象錶現主義),試圖彌補三十年的空白;另一方麵,他們也迫切地需要反思過去三十年的曆史。 “傷痕”與“反思”的浪潮: 分析瞭這一時期湧現齣的,直麵曆史創傷的藝術作品。藝術傢們不再迴避苦難、不再僅歌頌光明,而是開始深入挖掘人性的復雜麵嚮和個體在曆史進程中的無力感。 迴歸民間與全球視野的融閤: 探討瞭九十年代藝術界開始走嚮更加多元和國際化的趨勢。一部分藝術傢重新關注本土的地域文化和民間母題,試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定位中國藝術的獨特價值;而另一部分則徹底擁抱國際前沿,使中國的藝術實踐與世界同步。 《光影交織的時代》 通過嚴謹的史料考證和富有感染力的敘事,揭示瞭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傢的集體命運:他們是時代的塑造者,更是時代的産物。他們的每一次創作抉擇,都是在信仰、生存與藝術自由之間走鋼絲的體現。這本書獻給所有相信藝術的力量,並願意理解那些沉默與呐喊背後沉重代價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