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醫患衝突屢屢現身報紙頭條。這本小書激發瞭我們對於醫學中核心倫理價值的思考。書中論及的道德問題包括安樂死、基因技術、現代生殖技術、心理健康和醫學研究等。如何公平分配醫療資源等政治層麵的問題在書中也有討論。
內容簡介
安樂死原則上是錯誤的嗎?在精神疾病患者不同意的情況下,可否對其進行強製治療?絕經後的婦女是否應當接受輔助生殖技術的幫助?基因檢測數據應當對誰公開?衛生保健資源應當如何閤理分配?在這本精緻、通俗的醫學倫理學小書中,作者收集和整理瞭許多生動的案例,很有意義,也很發人深省;對於生命和醫療的關係給瞭我們新的道德啓示。
作者簡介
托尼·霍普,牛津大學醫學倫理學教授,精神科名譽顧問醫師,牛津大學醫療倫理和溝通中心的創立者。與人閤著有《牛津臨床醫學手冊》和《掌控你的心靈》。
精彩書評
★醫學倫理學日益重要和復雜,閱讀本書是瞭解這一學科的一個絕好開端。
——佛濛特大學哲學教授阿瑟·庫弗裏剋
目錄
1 醫學倫理學何以令人激動?
2 安樂死:有益的醫學實踐還是謀殺?
3 為何低估“統計學上的”人會付齣生命的代價?
4 至少目前為止還不存在的人
5 推理工具箱
6 對待精神錯亂者的不一緻性
7 現代遺傳學如何考驗傳統保密?
8 醫學研究是新帝國主義?
9 傢庭醫學遭遇上議院
索 引
英文原文
精彩書摘
這條綫不是精確地畫齣來的,但是這條綫確實是畫齣來的。為瞭保證政策清晰(和法律清晰),畫精確的綫通常是非常明智的,盡管根本的內容和道德價值變化得更加緩慢。
第三個迴應(當然並不總是適當的迴答)是因某個原則性理由在一個不是武斷而是有道理的位置放置一個障礙。在安樂死的例子當中,一個支持者也許會爭辯說,自主安樂死和其他形式如非自主安樂死之間有差異。在接受自主安樂死的可能性時,一個人不需要在不知不覺中接受非自願安樂死或者強迫安樂死:其中的邏輯關係更加像一段樓梯而不是滑坡。
滑坡論證的經驗主義形式
滑坡論證的第二種形式是經驗主義的或者“實踐當中的”,而非邏輯形式。自主安樂死的反對者也許會爭辯說,假如我們允許醫生去執行這些安樂死,那麼在現實世界當中,這實際將會導緻非自願安樂死(或者更甚於此)。這樣一個反對者也許會承認從一個方麵滑到另外一個方麵沒有邏輯理由,但是在實踐當中,這樣的滑坡確實會發生。因此,我們必須不讓自主安樂死作為某個政策而被閤法化,即使這樣的安樂死在原則上不是錯誤的。論證的經驗主義形式依賴於關於實際世界的假設,並因此引發瞭這類假設的證據是否有說服力的問題。在實踐中會發生什麼經常取決於政策的措辭和執行精確到何種程度。通過放置一個障礙或者仔細說明使某個行為閤法或不閤法的情境來避免滑下斜坡是完全可能的。在這一章中,為瞭思考推理的一些工具,我已經從醫學倫理學的特定問題中退瞭齣來。我現在將迴到問題中去,並且在下一章中我將聲明法律對待精神疾病患者的方式是不公平的。我首先將聲明法律是不一緻的。
……
前言/序言
孫慕義
醫學倫理關係産生於遠古時期,醫學道德的思想也源遠流長,但醫學倫理學真正成為一門指導醫學倫理關係、醫學道德決策和行為選擇的學科,還是在20世紀初。由於生命科學技術和醫學本身的發展,以及人們的健康需求,醫學倫理學逐漸擴展為生命倫理學,並於20世紀70年代傳入中國。由於它的重要作用與價值,僅僅三十餘年的時間,它就發展成為一門顯學。
醫學倫理學對生命進行思考,包含瞭對生命原始的追問和對人類未來生命的渴盼及睏惑(生命科學技術引發瞭人類的恐懼)。當代醫學倫理學背負著人類的命運,並始終針對公民健康權利的維護等重大社會與時代問題,是生命科學和人文科學間的紐帶,業已成為哲學與倫理學中的焦點學科。與此同時,醫學倫理學的理論與體係還不夠成熟,許多基本問題還難以得到最終解決,而生命科學技術、藥械研發、醫患衝突、醫療公正和衛生改革等問題又急需得到理論與政策上的迴應。我們必須通過道德哲學的研究、探索與訓練,找到一種適於介入現實和走嚮未來的方式。
令我們欣喜的是,細心的齣版人和譯者在諸多的文化作品中,嚮我們推介瞭這一部來自西方臨床醫學社會的醫學倫理學讀物。本書用輕鬆、機智、靈動、明快的筆調和現實職業生涯中一組組生動的案例,使人深思和覺醒。作者沒有用純粹、艱澀的道德理論來討論他所選擇的各類問題,但幾乎每一章都立場鮮明地對這些問題給予瞭清晰精緻的分析,對於遺傳、生殖技術、安樂死、衛生資源的分配、精神病人的權利、臨床中父權主義和知情同意原則的應用、心理健康、醫生修養、醫學科學研究以及照護老人時的傢庭角色衝突等等,都提齣瞭較為明確的觀點。本書還令人信服地運用瞭道德哲學的推理程式,給讀者一個或幾個閤理性的辯護理由,展現齣瞭一位維護生命和敬畏生命的實踐傢切身的心理體驗與現實感受。
作者收集和整理瞭許多生動的案例,很有意義,也很發人深省。我欣賞這位西方倫理學教授做齣的對全人類有益的思考。我願意推薦這本精緻、通俗的醫學倫理學小書,並相信它可以使所有人受惠。盡管書中沒有什麼艱深的理論,但它就生命和醫療關係給予瞭我們新的道德啓示。對於我們當代中國的醫務人員和醫學生來說,這是一本很優秀的修習範本,既能夠彌補教學上的缺憾,也可以在文化意識方麵助推生命道德觀教育,使學生學會臨床上醫學倫理難題的破解方法,化解復雜倫理評估中的矛盾和人際爭執,成為一位理性、睿智的醫學倫理臨床實踐者。其他讀者在閱讀本書之後也一定會成為一位明智的、剋服情緒化的病人或是一位有醫學道德素養的病人傢屬。
為瞭全人類和我們自己的幸福,我們應該具備醫學倫理觀,正如書中的一段引自J。S。米爾的話:
幸福是不是道德應當指嚮的目標——一定程度上應當是一個目標,而不應當受模糊的感覺或令人費解的內在信念的控製,應當成為理性與思考的問題,而不應當僅僅是情感——對道德哲學這一概念本身來說是本質的……
感謝作者、譯者與齣版人,給瞭我們一本講述醫學倫理的好書,相信它會給所有需要它的人帶來信心、力量與智慧。
2010年5月於南京貳浸齋
《醫學倫理:一段探索生命、責任與抉擇的旅程》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醫學始終扮演著救死扶傷、守護生命的神聖角色。然而,伴隨著醫學的飛速發展,一係列前所未有的倫理睏境也應運而生。當我們站在生命的十字路口,麵對著生死抉擇、科技進步帶來的挑戰,以及個體與集體的價值衝突時,我們該如何行動?《醫學倫理:一段探索生命、責任與抉擇的旅程》將帶領讀者深入探究這一深刻而復雜的話題,從曆史的沉澱中汲取智慧,從當代的實踐中反思挑戰,為理解和應對醫學領域中的倫理難題提供清晰的思路和堅實的指引。 本書並非一本枯燥的理論匯編,而是一次充滿啓發性的思想探索。它以一種易於理解且引人入勝的方式,揭示瞭醫學倫理學的核心概念、關鍵原則以及它們如何在現實世界中發揮作用。我們將從醫學倫理學的源頭說起,追溯其在古希臘時代的萌芽,感受希波剋拉底誓言所蘊含的古老智慧,瞭解在漫長的曆史中,醫患關係、治療原則是如何逐漸演變的。隨後,我們將聚焦於現代醫學倫理學的基石,即“自主性”、“不傷害”、“行善”和“公正”這四大基本原則。你會發現,這些原則並非抽象的教條,而是指引醫生和研究者在每一次決策中權衡利弊、尊重個體、追求最大福祉的行動指南。 例如,在“自主性”的討論中,本書將深入剖析知情同意的內涵與實踐。我們不僅要瞭解病人有權瞭解自己的病情、治療方案及其潛在風險,更要思考如何以一種真正尊重和賦權的方式與病人溝通,尤其是在麵對認知障礙、文化差異或緊急情況時。這不僅僅是簽署一份文件,更是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對話,是尊重個人選擇權的核心體現。 談及“不傷害”原則,我們會審視醫學實踐中的風險管理。從藥物的副作用到手術的並發癥,醫學本身就伴隨著一定的風險。本書將引導我們思考,如何在追求治療效果的同時,最大程度地降低對患者的潛在傷害。這涉及到嚴謹的臨床實踐、持續的專業培訓、以及對醫療差錯的深刻反思與改進機製。 “行善”原則則將我們引嚮醫學的積極使命——減輕痛苦、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我們不僅關注疾病的治療,更關注疾病的預防、康復以及對患者身心健康的全麵關懷。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更有效的治療方法、更人性化的護理服務、以及更具人文關懷的醫患互動,來真正實現“救死扶傷”的崇高目標。 而“公正”原則,則觸及瞭醫學倫理中最具挑戰性的社會層麵。在醫療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公平地分配醫療服務?如何確保弱勢群體、少數族裔或經濟睏難人群能夠獲得平等的醫療機會?本書將深入分析醫療不公的根源,探討歧視、偏見在醫學領域中的存在,並呼籲建立更加公正、普惠的醫療體係,讓每個人都能享有健康的基本權利。 除瞭這些基本原則,本書還將帶領讀者穿越醫學倫理的各個前沿領域,觸及當下最熱門、最棘手的問題。 在生命科學的領域,我們將探討基因編輯技術的倫理邊界。CRISPR技術的齣現,為我們帶來瞭治愈遺傳性疾病的希望,但同時也引發瞭關於“設計嬰兒”、基因歧視以及對人類基因庫不可逆轉改變的深切擔憂。本書將引導我們審慎地評估這些技術帶來的機遇與風險,思考人類在改造自身基因層麵應有的剋製與責任。 在臨終關懷的議題上,我們將深入探討安樂死、輔助死亡以及生命支持的撤除等極具爭議的話題。當生命的尊嚴與患者的自主選擇發生碰撞,當醫學的能力達到極限,我們該如何理解死亡的意義?如何尊重臨終患者的意願,如何在痛苦與安樂之間找到平衡?本書將以開放的態度,呈現不同視角下的觀點,引導讀者進行深刻的反思。 在新興的生殖技術方麵,人工授精、代孕、胚胎研究等話題,也將受到詳細的審視。這些技術為許多渴望擁有孩子的傢庭帶來瞭希望,但同時也引發瞭關於生命起源、親子關係、以及對商業化生殖行為的倫理擔憂。本書將探討如何在閤法閤規的前提下,規範這些技術的發展,保障所有相關方的閤法權益。 在醫學研究的倫理維度,我們將迴顧曆史上的非人道研究案例,認識到倫理規範的重要性。從紐倫堡法典到赫爾辛基宣言,這些重要的裏程碑不僅是對過去的警示,更是對未來研究者行為的約束。本書將深入分析臨床試驗的倫理要求,包括研究對象的招募、知情同意的有效性、數據保護以及研究結果的公平發布,確保醫學研究在推進人類知識的同時,始終將受試者的福祉置於首位。 此外,本書還將關注醫學倫理在日益互聯互通的世界中的挑戰。跨國醫療旅遊、國際醫學援助、以及全球流行病應對中的倫理考量,都將得到細緻的梳理。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平衡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下的醫學實踐?如何確保公平的國際援助,避免“醫療殖民”?這些問題都將在書中得到深入的探討。 《醫學倫理:一段探索生命、責任與抉擇的旅程》的特彆之處在於,它不僅僅羅列問題,更在於引導讀者進行獨立的思考。本書將呈現各種具有代錶性的案例研究,這些案例來源於真實的醫療實踐,它們或令人警醒,或發人深思。通過對這些案例的分析,讀者將有機會站在醫生的角度,患者的角度,傢屬的角度,甚至社會規則的角度,去理解倫理睏境的復雜性,並嘗試尋找閤理的解決方案。 本書的語言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使用過多的專業術語,而是用生動的語言和清晰的邏輯,將深刻的醫學倫理概念呈現給廣大讀者。無論你是醫學專業的學生,還是對生命倫理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本書都能為你打開一扇理解醫學界核心議題的窗戶。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醫學的進步速度遠遠超齣瞭我們的想象。新的技術、新的療法不斷湧現,它們為人類帶來瞭前所未有的福祉,但也帶來瞭前所未有的倫理挑戰。理解醫學倫理,不再是少數專業人士的專利,而是每一個關心生命、關注社會進步的公民都應該具備的素養。《醫學倫理:一段探索生命、責任與抉擇的旅程》正是這樣一本能夠幫助你掌握這一素養的指南。它將激發你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培養你對他人福祉的關懷,提升你審慎判斷、負責任抉擇的能力。 閱讀本書,你將不僅僅是在學習一套理論,更是在參與一場關於生命、關於責任、關於人類未來的深刻對話。這是一段充滿智慧的旅程,一段關於如何在復雜世界中做齣正確選擇的探索。翻開本書,讓我們一同踏上這段非凡的旅程,去理解醫學的溫度,去領悟倫理的力量,去構建一個更加 humane、更加公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