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百科丛书:藏东横断山区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藏东横断山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地理
  • 藏东
  • 横断山区
  • 中国地理
  • 百科全书
  • 地形地貌
  •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少数民族
  • 青藏高原
  • 地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ISBN:9787510095863
版次:2
商品编码:1179195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24
套装数量: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科院地学部多位院士担任顾问,中国首套图文并茂,系统地介绍自然、经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知识的地理百科全书

  中国首套规模达到数百分册的地理科普丛书,范围无缝覆盖中国全境。打破传统认识上的行政区划的界线,依据横断山区北端山地地貌,划分本书区域范围。

  展示山峦重叠,高峰骈列的“高山之海”。

  解读典型的半农半牧型经济。

  呈现藏、川、青、滇接合部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揭秘康藏文化的核心地带、康巴汉子的家园

  形式新颖,文字精简而通俗,图片真实而精彩,这两者的交互使科普阅读变得生动有趣。

内容简介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创新地把中国全境按山川形胜划分出数百个地理单元,并力求融“百科全书词典”的简洁准确,与“有图通俗读物”的生动有趣为一体,通过大量图片和词条之间的互相诠释,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单元。《藏东横断山区》即围绕三江并流起始地——西藏东部的横断山区而展开。这片广袤的山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区最北端,地跨昌都、林芝,境内自西而东横亘有伯舒拉岭、他念他翁山、宁静山等高大山脉,山峦重叠、高峰骈列,宛若高山之海。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支流从中奔流而过,使莽莽群山中镶嵌了诸多深邃的峡谷,形成起伏错落的美丽“褶皱”。受这一地形的影响,这片土地发展出高山放牧、河谷耕作的经济形态以及 “地在坡上挂,田在云中种”的别样景观。此外,自北向南的河谷也是天然的通道,促进了汉藏走廊上的民族融合,形成了藏族、汉族、回族、纳西族、壮族、门巴族等多民族共居一地的格局。而巍峨山岭孕育的热烈开放的康藏文化,粗犷奔放的康巴汉子,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本教、藏传佛教等宗教共存的多样信仰也在本书有精彩的呈现。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区域地貌示意图 1

“高山之海” 2

一 自然地理

藏东沉积盆地 9 / 古特提斯洋 9 / 江达—奔子栏褶皱带 10 / 丁青蛇绿岩 10 /

横断山脉 11 / 小横断山区 12 / 他念他翁山脉 14 / 伯舒拉岭 14 / 宁静山脉 14 /

金沙江西岸 17 / 澜沧江藏东段 18 / 怒江藏东段 18 / 不是高山,就是深峡 19 /

北高南低 20 / 干旱河谷 20 / 水汇合口处 21 / 冰川广袤 22 / 小湖泊密布 23 /

五分草地三分林 25 / 藏东红层 25 / 一山共四季 26 / 夜雨 27 / 水土流失 27 /

暴雨型泥石流 27 / 岩块崩塌 28 / 雪崩 28 / 孜珠六峰山 30 / 果巴琉璃洞 31 /

布加雪山 31 / 布托卡草原 32 / 布托湖 32 / 益吉神山 32 / 德曲颇章神山 33 /

瓦合山 34 / 崩勒溶洞 34 / 达沃通坝子 34 / 伊日峡谷 35 / 伊日温泉 35 / 紫曲 35 /

格曲 36 / 达玛拉山 36 / 朱角山 37 / 谷布山 38 / 加惹坝 38 / 瓦美卡温泉 39 /

昂曲 39 / 扎曲 39 / 生钦朗扎 40 / 果布白宗神山 41 / 宗拉夷山 41 / 字呷草原 42 /

邓柯宽谷 42 / 吉荣大峡谷 42 / 青泥洞温泉 43 / 藏曲 43 / 盖曲 44 / 贡南大草原 44 /

拉妥湿地 45 / 斜曲河谷 45 / 叶巴滩大峡谷 46 / 热曲 47 / 德玛雪山 47 /

勒萨普巴溶洞 48 / 恩达温泉瀑布 48 / 卓玛温泉 48 / 麦曲 49 / 大米勇雪山 50 /

朋瓦拉山 50 / 红拉山 51 / 觉凹山垭口 51 / 盐井台地 52 / 海通石林 53 /

扎谷西峡谷 56 / 竹卡峡谷 56 / 曲孜卡温泉 57 / 莽错湖 57 / 措那翁姆湖 58 /中岩曲 58 / 东达山 59 / 夏查巴玛山 59 / 困鹰关 60 / 美玉草原 60 / 美玉温泉群 60 /

帕巴拉神湖 61 / 玉曲(左贡段) 62 / “玉曲急转弯” 62 / “西藏江南” 63 / 若尼峰 64 /

曲得不热 64 / 阿扎冰川 64 / 德姆拉草场 65 / 察隅河谷 67 / 清水河 67 / 桑曲 67 /

贡日嘎布曲 68 / 吉太曲 68 / 业拉山 69 / 多拉山 69 / 雅隆冰川 72 / 邦达大草原 73 /

然乌溶洞 74 / 然乌湖 74 / 仁措湖 75 / 安久拉湖 78 / 嘎玛沟 78 / 冷曲 79 /

松多巴热神山 79 / 米堆冰川 80 / 龙牙喊泉 81 / 纳玉温泉 84 / 帕隆藏布江 84 /

药王山 86 / 马鞍山 86 / 加玉峡谷 87 / 达曲 87 / 蓝湖 88 / 白湖 88 /

动植物分化中心 92 / 山地植物立体分布 92 / 针叶林地带 93 / 高山草甸 94 /

察隅自然保护区 94 / 波罗古泽桦林 95 / 朱角古柏 96 / 莽错蒿草甸 97 / 冷杉 98 /

西藏红杉 99 / 鳞皮云杉 99 / 澜沧黄杉 99 / 高山松 100 / 大果红杉 100 /

大果圆柏 101 / 川滇高山栎 101 / 青冈 102 / 槭树 103 / 金露梅 103 / 爬地柏 104 /

高山柳 105 / 三棵针 105 / 白刺花 105 / 雪山一枝蒿 106 / 藏东蒿 107 / 胡黄连 107 /

贝母 107 / 掌叶大黄 109 / 天麻 109 / 雪莲花 110 / 红景天 110 / 大叶秦艽 111 /

苔草 112 / 松茸 112 / 獐子菌 112 / “雅杂滚布” 113 / 大脚印 113 /

达玛山恐龙化石 114 / 盐井保护区 114 / 尼果自然保护区 115 / 那登通鹿场 115 /

野牛 116 / 羚牛 116 / 雪豹 117 / 马鹿 118 / 白唇鹿 119 / 水鹿 120 / 岩羊 120 /

猕猴 121 / 赤狐 122 / 大灵猫 123 / 黄喉貂 123 / 喜马拉雅旱獭 124 / 高原鼠兔 125 /

鼩鼱 125 / 蛇雕 126 / 白尾梢虹雉 127 / 雉鹑 128 / 藏雪鸡 128 / 白马鸡 129 /

白琵鹭 130 / 怒江裂腹鱼 131 / 裸腹重唇鱼 131

二 经济地理

家庭经济 135 / 半农半牧 135 / 草场互助制 137 / 季节性轮牧 137 / 农林交错 138 /

“地在坡上挂,田在云中种” 140 / 一年一熟,粗放耕作 140 / “二牛抬杠” 140 /

茶马古道 141 / 寺庙经商 142 / 邦达机场 143 / 川藏公路南线 143 / 角笼坝大桥 144 /

“藏东粮仓” 145 / 东坝野生葡萄园 145 / 古盐田 146 / 水能富集区 147 /

玉龙铜钼矿 147 / 马查拉煤矿 150 / 巴下菱镁矿 151 / 冬青稞 151 / 醉梨 152 /

石榴 152 / 鸡爪谷 153 / 犏牛 154 / 西藏山羊 154 / 鹿茸 154 / 麝香 155 /

“木刻之乡” 155 / 嘎玛手工业 157 / 翁达岗匠人 157 / 囊木普 158 / 多札鞋 158 /

藏刀 159三 历史地理

“千年汉藏走廊” 163 / 氐羌人南下 163 / 卡若族群 164 / 炯人 165 / 东女国 165 /

朵甘思 166 / “三十九族地” 167 / “羌岭之战” 167 / 吐蕃武力东扩 168 /

解放昌都 168 / 农奴制 169 / 政教合一 170 / 帕巴拉活佛系统 170 / 帕措制度 171 /

卡若遗址 172 / 小恩达遗址 173 / 中林卡古墓群 174 / 嘎学岩画 174 /

相皮石棺墓 174 / 仁达摩崖石刻 175 / 南墩 175 / 硕般督 176 / 岗托古村 176 /

“三岩” 177

四 文化地理

藏族 181 / 纳西族 181 / 僜人 182 / 珞巴族 183 / 康巴汉子 184 / 昌都女装 185 /

不食鱼 186 / 风干牛羊肉 186 / 吹肺 187 / 祛瑞 187 / 洛隆糌粑 187 / 人参果饭 188 /

僜家手抓饭 188 / 农区建筑 188 / 东坝民居 189 / 刻木·结绳记事 190 /

一妻多夫 191 / 命名礼 191 / “假结婚”仪式 192 / 建房禁忌 193 / 山神崇拜 193 /

孜珠寺 194 / 类乌齐寺 195 / 强巴林寺 196 / 噶玛寺 197 / 同卡寺 197 / 唐夏寺 198 /

角克寺 198 / 盐井天主教堂 198 / 卡玛多塔林 199 / 托瓦日珠曲登塔 200 /

乃查姆玛尼堆 200 / 耍坝子 201 / “觉阿却巴” 201 / “洛萨” 202 / 仲确节 203 /

听“咕咕”节 203 / 昌都燃灯节 203 / 西巴村斗熊节 204 / 多拉日追 204 /

丁青热巴 205 / 昌都锅庄 205 / “蕃谐羌” 206 / “泻朝” 207 / 说唱艺人 207 /

“拉多王” 208 / 噶玛拔希 208 / 喜绕松布 209 / 三世帕巴拉 209 / 大卫·妮尔 209 /

邦达家族三兄弟 211

前言/序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人—地关系的中国式表述。基于这一认知,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尝试以地理学为基础,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对中国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共处的历史和现状以全方位视野实现一次全面系统、浅显易懂的表述。学术界在相关学科领域的深厚积累,为实现这种尝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丛书力图将这些成果梳理成篇,并以读者所乐见的形式呈现,借以充实地理科普读物品种,实现知识的“常识化”这一目标。

  为强化本丛书作为科普读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区域的相对完整和内在联系,本丛书根据中国的山川形胜,划出数百个地理单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诸岛”“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单元全部拼合衔接,即覆盖中国全境。以这些独立地理单元为单位,将其内容集结成册,即是本丛书的构成主体。除此之外,为了更全面、更立体地展示中国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单元分册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另外两种类型的分册:其一以同类型地理事物为集结对象,如《绿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为叙述对象,如《长江》《长城》《北纬30度》等。以上三种类型的图书共同构成了本丛书的全部内容,读者可依据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视野幅宽,自由选读其中部分分册或者丛书全部。

  本丛书的每一分册,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单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质、地貌、气候、资源、多样性物种等,以及在此间展开的人类活动——经济、历史、文化等多元内容为叙述的核心。为方便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系统而有效地获取信息,各分册的内容不做严格、细致的分类,而只依词条间的相关程度大致集结,简单分编,使整体内容得以保持有机联系,直观呈现。因此,通常情况下,每分册由4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自然地理,涉及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气候、物种、生态等相关的内容;第二部分为经济地理,容纳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物产等相关的内容;第三部分为历史地理,主要为与人类活动历史相关的内容;第四部分为文化地理,收录民俗、宗教、文娱活动等与区域文化相关的内容。

  本丛书不是学术著作,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工具书,但为了容纳尽量多的知识,本丛书的编纂仍采用了类似工具书的体例,并力图将其打造成为兼具通俗读物之生动有趣与知识词典之简洁准确的科普读本——各分册所涉及的广阔知识面被浓缩为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纷繁的信息被梳理为明晰的词条,并配以大量的视觉元素(照片、示意图、图表等)。这样一来,各分册内容合则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分则为一个个简明、有趣的知识点(词条),这种局部独立、图文交互的体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随机或跳跃式阅读,给予读者最大程度的阅读自由。

  总而言之,本丛书希望通过对“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让读者对自身所栖居的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读者倘能因此而见微知著,提升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认知,进而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则更是编者所乐见的。

  受限于图书的篇幅与体量,也基于简明、方便阅读等考虑,以下诸项敬请读者留意:

  1. 本着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则,本丛书以决定性、典型性、特殊性为词条收录标准,以概括分册涉及的知识精华为主旨。

  2. 词条(包括民族、风俗等在内)释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观态度。

  3. 本丛书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万矢量地形要素数据(DLG)为基础绘制相关示意图,并依据丛书内容的需要进行标示、标注等处理,或因应实际需要进行缩放使用。相关示意图均不作为权属争议依据。

  4. 本丛书所涉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市(地区、自治州、盟)、县(区、市、自治县、旗、自治旗)等行政区划的标准名称,均统一标注于各分册的“区域地貌示意图”中。此外,非特殊情况,正文中不再以具体行政区划单位的全称表述(如“北京市朝阳区”,正文中简称为“北京朝阳”)。

  5.历史文献资料中的专有名词及计量单位等,本丛书均直接引用。

  这套陆续出版的科普丛书得到不同学科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丛书的编、撰、审诸环节中,大量摄影师及绘图工作者承担了丛书图片的拍摄和绘制工作,众多学术单位为丛书提供了资料及数据支持,共同为丛书的顺利出版做出了切实的贡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囿于水平之限,丛书中挂一漏万的情况在所难免,亟待读者的批评与指正,并欢迎读者提供建议、线索或来稿。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


青藏高原的东翼:一篇关于中国地理百科丛书“藏东横断山区”的深度解析(并非内容摘要)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系列,向来以其严谨的态度、详实的资料和宏大的视野,勾勒出中国辽阔国土的地理画卷。其中,《藏东横断山区》一卷,如同这幅画卷上最为壮阔、最为神秘的一笔,描绘了一个在世界地理格局中占据独特地位的区域。本文旨在深入剖析该书所覆盖的地理单元——藏东横断山区——其地理特征、地质构造、水文气候、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从而勾勒出这片区域的宏伟轮廓,展示其非凡的价值与意义。本文并非对《藏东横断山区》具体内容的摘录,而是基于对该区域地理学研究的普遍认知,以期呈现一个立体、深刻的区域地理画像。 一、 区域的界定与地理骨架 藏东横断山区,顾名思义,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个由一系列近乎南北走向的山脉、深邃的峡谷以及散落其间的盆地所组成的复杂地貌区域。其地理范围的界定,是理解该书内容逻辑的关键。通常而言,它北起川滇交界的白马雪山或金沙江北段,南抵中缅边境的碧罗雪山、高黎贡山一线,东临四川盆地边缘,西接青藏高原腹地的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脉。这片区域,恰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挤压的剧烈前沿,造就了其“世界屋脊”向东跌落的独特地貌格局。 这里的“骨架”,是横亘在广袤空间中的平行山脉。从西向东,典型的山脉如念青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的东段,以及更东的横断山脉主体,包括大雪山、沙鲁里山、哀牢山、碧罗雪山、高黎贡山等等。这些山脉平均海拔普遍在4000米以上,许多高峰直插云霄,成为冰川作用的活跃地带。它们之间,则被切割出极其深邃、狭窄的河谷,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长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的壮丽景观。这些河流,如同巨龙般穿行于高山峡谷之间,塑造了“山高谷深”、“十里不同天”的独特地貌。 二、 地质构造:碰撞与隆升的史诗 藏东横断山区的形成,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地质演化史。其核心驱动力,便是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强烈俯冲与碰撞。这种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导致了青藏高原的整体隆升,也在此区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该地区,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地质构造极为复杂。这里发育着一系列大规模的逆冲断层、走滑断层以及褶皱构造,是地壳强烈挤压、抬升和拉张的集中表现。例如,金沙江断裂带、澜沧江断裂带、怒江断裂带等巨型深断裂,不仅是河流的发育轴线,更是地壳活动活跃的区域,常常伴随着地震和地质灾害。 板块碰撞所带来的挤压,不仅使得地壳抬升,也导致了岩石的变形与变质。广泛分布的古老变质岩系,如片麻岩、片岩,以及古生代、中生代的沉积岩系,都经历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同时,喜马拉雅运动期间,大量的花岗岩体侵入,构成了许多雄伟的山峰。 冰川作用,作为高原地理的另一重要塑造者,在这片区域也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至今仍分布着大量的现代冰川,它们是许多河流的重要源头。古冰川时期的遗迹,如U形谷、冰斗、冰碛物等,也遍布山体,昭示着这片土地曾经的冰封岁月。 三、 水文气候:垂直分布的奇观 受地理位置、地形抬升以及季风环流的共同影响,藏东横断山区的气候呈现出极其鲜明的垂直分异和区域差异。 该区域,横跨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多个气候带。从东部边缘的暖湿地带,向西逐渐过渡到干旱、高寒地带。年降水量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东部迎风坡地带,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共同影响,降水充沛,形成湿润的森林植被;而背风坡和高原腹地,则相对干旱。 海拔对温度的影响更为直接。从河谷的温暖湿润,到山顶的严寒冰冻,温度梯度变化剧烈。这种温度差异,直接影响着植被的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可能性。 水系方面,该区域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三江并流”区域,是长江、澜沧江、怒江这三条亚洲大河的发源地或重要源头区。这些河流,流速湍急,蕴藏着巨大的水力资源。同时,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也使得区域内湖泊众多,如高原湖泊、冰川湖等,它们共同构成了该区域复杂而重要的水文网络。 四、 生物多样性:生命的十字路口 藏东横断山区,堪称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富集的区域之一。这主要归功于其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以及相对独立的演化环境。 这里,是多种生物地理区系交汇的节点。古北界、东洋界两大生物地理区系的边缘在此重叠,使得该区域同时拥有来自北方和南方,甚至东方和西方的物种。 植被方面,从河谷的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到中山带的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再到亚高山灌丛、高山草甸,以及最终的山顶冰雪带,形成了一系列清晰的垂直植被带。森林覆盖率在一些区域极高,孕育了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 动物资源方面,该区域是多种珍稀濒危物种的避难所和栖息地。如大熊猫、川金丝猴、雪豹、藏羚羊、白唇鹿等,都在这里找到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众多的鸟类、两栖爬行类、昆虫类等,也构成了丰富多样的动物群落。 这种高水平的生物多样性,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也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生态服务。森林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都与区域内的生态平衡息息相关。 五、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 在这片壮丽而严酷的土地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谱写了另一曲动人的篇章。 历史上,藏东横断山区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藏族、纳西族、傈僳族、普米族、独龙族等多个世居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习俗、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他们依靠山地资源,发展出适应性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 近现代以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人类活动对这片区域的影响日益加剧。经济发展、资源开发、旅游业兴起,都在对原有的生态环境带来新的挑战。 例如,修建水电站,在为区域带来能源的同时,也可能改变河流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人流量,需要更精细化的生态保护措施;而对森林、矿产等资源的开发,也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进行。 结语 藏东横断山区,以其雄伟的山脉、深邃的峡谷、奔腾的河流、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悠久的人文历史,构成了一个极具魅力的地理单元。它不仅仅是青藏高原向东延伸的地貌特征,更是地球构造运动、气候演变和生命演化的生动写照。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系列,通过对这样复杂区域的深入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地理的窗口。理解藏东横断山区,就是理解中国西部地区地质构造的复杂性、气候环境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韧性,以及人类在其中生存发展的智慧与挑战。这片土地,蕴含着无尽的科学奥秘和自然奇观,值得我们去探索、去珍惜、去保护。

用户评价

评分

《人类的足迹:聚落形态与区域发展》为我提供了一个观察人类社会如何在特定地理环境中扎根的全新视角。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把城市或村庄看作孤立的建筑群,而是将其视为地理环境的“反馈产物”。书中对聚落选址的分析极为细致,从河流的拐角到冲积扇的边缘,每一个选址背后都蕴含着古人对水源、防御和耕地的精妙权衡。作者对聚落形态的分类,比如团块状、带状、棋盘状等,并结合当地的地形、气候条件进行解释,让人豁然开朗。更具启发性的是,书中还回顾了历史上不同文明如何改造自然以适应其聚落模式,比如梯田的修建、引水灌溉系统的构建,这些都是人与自然博弈的智慧结晶。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跟随一位高明的城市规划师和人类学家,一同穿越时空,考察不同地理背景下,人类社会组织的最优解。

评分

我最近读完的《水世界的奥秘:河流、湖泊与地下水》是一本让人对“水”产生全新认识的杰作。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水文循环的刻板印象,它不再是简单的“下雨-流入海里”的过程,而是一个涉及复杂地质、土壤渗透和生态相互作用的精密系统。作者对于河流地貌的论述尤为精彩,无论是蜿蜒曲折的牛轭湖的形成,还是三角洲地区复杂的沉积过程,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能听到水流冲刷泥沙的声音。尤其是在谈及地下水资源时,书中深入探讨了含水层的结构、补给速度以及人类过度开采带来的地质风险,这部分内容极具现实警示意义。书中还加入了大量关于冰川融水和季节性冻土对区域水文影响的案例分析,使得内容兼具理论深度和地域广度。它让我意识到,我们脚下流动的每一滴水,都承载着漫长的时间印记和复杂的环境信息。

评分

《气候的交响曲:大气环流与区域特征》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一绝,它以一种近乎音乐会的形式,将全球气候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串联起来。作者巧妙地从全球大气环流的宏大背景入手,层层递进,逐步聚焦到不同纬度和海拔高度所形成的独特微气候。书中关于气压带、风带的讲解清晰透彻,尤其是对厄尔尼诺现象这种复杂气候模式的解析,图文并茂,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遥远地区的气候异常是如何影响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我为之倾倒的是它对“地形雨”和“焚风效应”的细致描摹,那些山脉仿佛成了气候的“指挥棒”,决定了迎风坡的湿润与背风坡的干燥。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作为一位资深气象学家的深厚功力,他总能在关键点上给出精准的定性判断和量化数据支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满足于罗列气候数据,而是深入探讨了气候系统内部的动态平衡与脆弱性,读完后,我对每一次天气的变化都多了一层深思。

评分

这本《山脉的脉络:一次地理学的深度漫游》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充满神秘感的山脉系统。翻开书页,仿佛置身于那些被冰川雕刻、被河流切割的壮阔地貌之中。书里详尽地介绍了全球几大主要的山系,从喜马拉雅的雄伟到安第斯山的绵长,每一处地形的形成机制都被剖析得淋漓尽致。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板块构造运动的论述,作者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将地球内部那股驱动山脉升腾的巨大力量可视化了。我特别喜欢它对“地貌演替”的阐述,展示了山脉是如何在一个宏大的时间尺度上,从隆起到剥蚀,经历着永恒的循环。这本书不仅仅是地理知识的堆砌,更是一部关于地球生命力的史诗,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人类文明与这些巨大自然结构之间的微妙关系。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地质学知识,转化为了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文本,读完后,我对脚下的土地产生了全新的敬畏感。

评分

这本名为《生态屏障的构建:生物群落与垂直地带性》的书籍,简直是地理生态学的教科书式典范。它没有落入枯燥的物种名录罗列,而是聚焦于特定地理环境下生物多样性是如何组织起来的。作者对“垂直自然带”的划分和描述达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他清晰地展示了海拔每上升一百米,植被群落是如何像阶梯一样更迭变换的,从阔叶林到针叶林,再到高山草甸和雪线之上的生命奇迹。书中对“生物地理区系”的探讨也十分引人入胜,特别是关于隔离和物种特有性的成因分析,让人惊叹于自然选择的鬼斧神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强调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即这些自然屏障对区域气候、水土保持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认识了动植物,更是理解了生命与非生命要素之间相互塑造、彼此依存的深刻哲学。

评分

作为地理人,应该多了解。多读书才能出门心中有数。钟意很久了,这次京东活动力度也很大,非常不错,性价比很高。

评分

详实的地理书,不同于一般的旅游书,大爱啊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详实的地理书,不同于一般的旅游书,大爱啊

评分

618价格实惠,一下子买了几十本。

评分

这一系列都不错,全彩页

评分

yingyingyingyingxing

评分

这一系列都不错,全彩页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