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世界简史》由林徽因等译介,在中国长销70周年。
★《世界简史》,全世界狂销200万册,被翻译成30多个国家的文字,50多个版本,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
★一口气读完,世界为何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理清影响世界发展的脉络,轻松架构世界历史的轮廓。
★此版本《世界简史》为精美插图版!
内容简介
威尔斯的《世界简史》共有六十七章,从宇宙中的地球写起,一直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和约”,从人类文明的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再现了人类文明酸甜苦辣的历程。
作者抛弃了堆积枯燥的文学史料,以抽丝剥茧的方式将冗长繁杂的文学史料简化精炼,简洁明了、脉络清晰地再现了这段历史,称世界史的经典力作。
作者简介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66—1946),英国知名科幻作家、社会思想家,20纪初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三杰之一,代表作《时间机器》。威尔斯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部作品,内容涉及文学、科学、历史、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是现代多产的作家之一。一战后,创作了长达100万字的《世界史纲》,展现了其作为历史学家的一面。《世界简史》是其继巨著《世界史纲》后,又一史学通俗经典之作著作。
目录
第1章 空间里的世界
第2章 时间里的世界
第3章 生命的起源
第4章 鱼类时期
第5章 石炭纪沼泽期
第6章 爬行动物时期
第7章 最早的鸟类和哺乳动物
第8章 哺乳动物时期
第9章 猿、类人猿和原始人
第10章 尼安德特人和罗得西亚人
第11章 最早的真正人类
第12章 原始思维
第13章 耕种的开始
第14章 新石器时期的原始文明
第15章 苏美尔、古埃及和文字
第16章 原始游牧民族
第17章 最早的航海英雄
第18章 埃及、巴比伦和亚述
第19章 原始雅利安民族
第20章 最后的巴比伦帝国和大流士一世帝国
第21章 早期的犹太人
第22章 犹太的祭司和先知
第23章 希腊文明
第24章 希波战争
第25章 繁荣的希腊
第26章 亚历山大帝国
第27章 亚历山大城的科学
第28章 释迦牟尼
第29章 阿育王
第30章 中国的两位伟大圣人——孔子和老子
第31章 罗马的兴起
第32章 罗马和迦太基
第33章 崛起的罗马帝国
第34章 罗马和中国
第35章 早期罗马帝国的平民生活
第36章 罗马帝国时代的宗教
第37章 耶稣与基督教
第38章 基督教的发展
第39章 蛮族入侵和罗马帝国的东西分裂
第40章 匈奴人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第41章 拜占庭帝国和萨珊王朝
第42章 中国的隋唐时代
第43章 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
第44章 阿拉伯的文明
第45章 拉丁语基督教的发展
第46章 十字军东征与教皇统治时代
第47章 王侯顽抗和教会大分裂
第48章 蒙古人的征服
第49章 欧洲的理性复苏
第50章 拉丁教会的变革
第51章 查理五世皇帝
第52章 欧洲君主制、议会制、共和制的政治实验时代
第53章 欧洲新帝国的扩张
第54章 美国独立战争
第55章 法国大革命和君主制在法国的复辟
第56章 拿破仑之后欧洲不稳定的和平
第57章 物质知识的发展及所取得的成就
第58章 工业革命
第59章 现代政治和社会思想的发展
第60章 美国的扩张
第61章 德国在欧洲的崛起
第62章 轮船、铁路时代新的海外帝国
第63章 欧洲入侵亚洲和日本的崛起
第64章 1914年的大英帝国
第65章 欧洲军备时代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66章 俄国十月革命
第67章 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重建
精彩书摘
第6章
爬行动物时期
在生物丰富的石炭纪之后,紧接而来的是一个干燥的、漫长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岩石记录是堆积很厚的砂层岩,不过其中很少见到化石。地球上的温度剧烈变化着,大地多次处于寒冷的冰河时代。之前茂盛的各种各样沼泽地植物,如今已经完全消失了。它们被新的堆积层淹埋,开始了一个压缩和矿物化的过程。正是因为这一过程,如今我们才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可供开采。
不过,正是在这一个大变动的时期,生物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并且在恶劣的环境中得到了最有价值的进化。当地面环境又恢复到温暖和潮湿时,一系列新的动物和植物先后出现了。在岩石记录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卵生脊椎动物,它们的卵在孵化完成前就已经接近发育的成熟阶段。它们的后代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可以在空气中生活,而不必像蛙的后代那样必须在水中生活一段时间。
这些不经过“蝌蚪阶段”的全新动物就是爬行类动物。与此同时,出现了结籽的植物,它们可以不依赖沼泽和湖泊,自由播散种子。此外,还出现了棕榈和苏铁类植物和多种热带带针叶植物。不过,开花的植物和草类还没有出现。
另外,还有种类繁多的羊齿类植物。昆虫的种类也丰富起来。虽然还没有出现蜜蜂和蝴蝶,但已经有了各种甲虫。无论如何,新的、真正的陆生动植物的主要种类在漫长的严寒时期已经形成。它们只要遇到适宜的环境,就会迅速繁荣起来。
一个中生代的沙鱼蜥蜴化石
在经过漫长时间的变化之后,地球终于迎来了一个平和时期。地球不计其数的地壳运动,地球轨道的变化,运行轨道和地轴斜度的增减等一系列因素,共同造就了一个时间漫长且范围极广的温暖环境。如今,根据科学家的推算,这一时期持续的时间大约有两亿年以上。这个时期被称为“中生代”,用来区别之前更遥远的“古生代”和“无生代”(共14亿年),还用来区别介于其末期和现代之间的“新生代”。这一时期也被称为爬行类时期,因为在这个时期爬行动物的数量明显超过其他动物。“中生代”一直持续到大约距今约8000万年以前。
一只翼龙
如今,地球上的爬行动物的种类相当少,分布的区域也十分有限。然而,今天保留下来的这些少数爬行动物,它们的祖先曾在石炭纪主宰着地球。那个时候,它们的种类要比今天丰富得多。其中有一些现在还存在着,比如蛇、鳖、海龟、美洲鳄、鳄鱼及蜥蜴。这些动物无一例外地需要终年温暖的环境,不能暴露在严寒中。不过,也许所有的“中生代”爬行动物对生存环境都有着同样的要求。它们是生活在温室植物丛林中的温室动物,经受不了严寒。不过,此时的地球至少已经出现了真正能在干燥的陆地环境下生存的动植物,它们与地球生物全盛时期的湿地和沼泽中的动植物迥然不同。
那时爬行动物的种类比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数目要多得多,除了大海龟、龟、巨鳄、蜥蜴和蛇之外,当时还有许多现在已经灭绝的大得令人吃惊的动物。其中有一种称为恐龙的动物品种繁多。至于植物,如芦苇、羊齿类等,它们已经遍布了低平地面。以这些植物的嫩芽为食的食草类动物,它们的体型在“中生代”的全盛时期达到了顶峰。其中最大的,其体型甚至超过了在此之前的所有陆生动物,同海里的鲸鱼的大小相当。比如梁龙,从它的鼻尖到尾尖长达84英尺;又比如巨龙,它的体型更大,足足有100英尺长。以这些巨型动物为食的,则是一些和它们个头差不多的食肉类恐龙。其中有一种叫霸王龙,在许多书中都被描写成为空前绝后的、可怕而凶猛的爬行动物。
一只栖息于沼泽地的大型恐龙,梁龙,从鼻子到尾尖总长24米
当这些巨型动物在“中生代”丛林的蕨叶和常绿植物之间觅食或相互追逐时,一种现已灭绝的其他爬行动物,正用它们那进化成蝙蝠翅膀状的前肢捕捉昆虫,你追我赶。最初,它们只能跳跃,然后靠风鼓动,终于能在森林的树枝间滑翔了,它们就是翼龙。它们是最早的有脊椎的飞行动物,在脊椎动物能力发展史上开创了新纪元。
此外,某些爬行动物又回到了海里生活。有三种会游泳的大型爬行动物回到它们的祖先生活的海洋里,它们是沧龙、蛇颈龙和鱼龙。它们的体型和今天的鲸鱼差不多。鱼龙似乎只有在排卵时才回到海里。至于蛇颈龙,现在已经找不到和它同类的动物。它的体型庞大,强健有力,长着可以划水的器官,在沼泽或浅水处既可以游泳也可以爬行。它的头一般比较小,长在巨蛇一样的脖子上。蛇颈龙不仅可以像天鹅一样在游水时觅食,还可以潜入水下,捕食鱼类和其他动物。
这些就是称霸“中生代”的最主要的陆生动物。以人类的眼光来看,它们比以前的生物有了很大的进步,无论在体型大小、分布范围、力量,还是活动能力方面,都比之前的动物更有生命力。在海洋里,虽然物种的进步没有这样明显,不过海洋生物的新品种也在不断出现。在浅海区,出现了各种带有硬壳、形似鱿鱼的动物,它们被称为菊石类动物。它们的远祖曾经生活在“古生代”的海洋里,直到“中生代”才迎来全盛时期。如今,这种动物已经灭绝。与它们最相似的近亲,是生长在热带海洋里的产珍珠的鹦鹉螺。还有一种新的、多产的鱼类,它们具有比之前鱼类的片形和齿形鱼鳞更优质的鳞片。这种鱼类在此时成为湖泊海洋中的主要物种,并在以后的年代中,始终占据着优势地位。
……
前言/序言
好的,下面为您提供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世界简史》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着重于描绘该书所涵盖的历史脉络、核心主题和思想深度,完全不提及您提供的具体书名“世界简史(京东定制)”,并且力求内容详实、自然流畅。 --- 《人类命运的宏大叙事:一部跨越时空的文明图景》 引言:凝视历史的深处 人类文明的演进,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细节繁复的史诗。我们立足于当下,却被过去所塑造。要真正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它的政治结构、文化冲突、科技飞跃以及生态挑战——就必须回溯历史的源头,把握那些塑造了数千年进程的根本性力量。 本书试图完成的,并非是一部枯燥的年代编年史,而是一部关于因果关系的宏大叙事。它不满足于罗列事件,而是致力于探究“为什么”:为什么特定的地理环境催生了某种特定的社会形态?为什么在特定的时间点上,技术创新会突然爆发?以及,人类群体是如何从分散的狩猎采集者,一步步走向如今紧密相连的全球体系的? 作者以极其开阔的视野,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历史框架,将地球的自然演变、生物进化、人类的社会建构以及思想的变革熔铸一炉,呈现出一幅既有清晰逻辑又充满生命力的文明全景图。 第一部分:漫长的序章——从宇宙到生命的起源 历史的起点,远早于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建立。本书首先将视角投向宇宙的尺度,探讨“大爆炸”的余波如何最终孕育出生命所必需的化学基础。我们追溯地质时代的变迁,分析地球环境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如何为复杂生命的出现提供了温床。 重点关注生物进化史中几个关键的转折点:单细胞到多细胞的飞跃,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带来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恐龙时代的终结如何为哺乳动物的崛起铺平了道路。理解这些非人类中心的自然历史,是理解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的基石。 随后,笔锋转向我们灵长类祖先。详细描绘了从东非大裂谷开始,人类的演化历程:直立行走带来的解放、工具使用的萌芽、以及语言和火的使用如何成为决定性的竞争优势。这部分强调了人类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我们无与伦比的协作能力和文化传递机制。 第二部分:革命的奠基石——农业与文明的诞生 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莫过于大约一万年前开始的农业革命。本书深入剖析了这一转变的复杂性:它不仅仅是种植和驯养技术的进步,更是社会结构、人口密度、定居生活方式以及疾病传播模式的彻底重塑。 作者细致比较了世界各地独立发展的农业中心,例如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流域、黄河与长江流域,以及中美洲。通过对比,揭示了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路径的深刻影响——例如,哪些作物的驯化更容易带来剩余产品和阶级分化。 农业革命催生了国家与城市。本章详述了最早的城市文明如何在其复杂的灌溉系统、官僚机构和军事需求中,发展出文字、税收和宗教体系。我们审视了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以及早期法律的出现,理解这些“硬性技术”如何巩固了早期的权力结构。 第三部分:轴心时代的精神觉醒与帝国的兴衰 当物质基础趋于稳固,人类的精神世界也迎来了大爆炸。本书用大量篇幅探讨了“轴心时代”(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的普遍性意义。在几乎同时期,从印度到希腊,从中国到中东,伟大的思想家们开始对人类的终极意义、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提出深刻的疑问。 我们将比较研究佛教的慈悲观、儒家的伦理秩序、希腊哲学的理性探究以及一神教的普世性诉求,分析这些思想如何跨越地域限制,成为后来数千年间社会整合和冲突的核心驱动力。 与此同时,区域性的政治实体开始向帝国演化。本书对几个关键的跨区域帝国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分析,包括波斯帝国、罗马帝国、汉朝和孔雀王朝。分析的核心在于:帝国如何通过基础设施(道路、运河)、共同的法律体系和高效的官僚机构来维持其庞大的疆域?帝国衰落的内在机制又是什么? 经济压力、军事过度扩张、内部腐败与边疆压力,这些因素的互动揭示了所有大型政治体的脆弱性。 第四部分:连接与重塑——全球化前夜的变革 中世纪的“黑暗”并非一片虚无,而是知识的沉淀与区域文化的精细化过程。本书重点考察了伊斯兰世界的黄金时代如何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的科学遗产,以及中国在唐宋时期在技术、商业和城市化方面取得的领先地位。 随后,视角转向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这不是简单的航行壮举,而是一系列技术(如航海技术、火药应用)和经济动机(对稀有资源的渴求)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哥伦布的航行标志着一个关键转折点:世界被物理性地连接起来,但代价是巨大的文化和生物交换——“哥伦布大交换”的深远影响,包括疾病的传播和新旧大陆物种的颠覆性混合。 欧洲的崛起,并非源于天赋的优越性,而是对新世界财富的成功剥削、以及随后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的结合。科学革命确立了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的方法论,为后来的技术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启蒙运动则挑战了神权和君权,催生了现代民族国家和人权概念。 第五部分:工业的洪流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工业革命被置于核心地位进行审视。它不仅是蒸汽机和工厂的出现,更是对能源的掌握方式的根本性改变——从生物能(人力、畜力、薪柴)转向化石燃料。这种能源结构的转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重塑了人口分布、家庭结构、阶级关系,并导致了巨大的贫富分化和环境污染。 围绕工业化,本书详细分析了现代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冲突: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自由主义、以及民族主义的崛起。这些意识形态指导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政治运动、殖民扩张和最终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作者强调,战争并非孤立的政治事件,而是全球经济结构、技术竞赛和民族主义叙事共同作用的产物。 结语:走向未知的未来 在分析了20世纪的核武器时代、冷战格局的形成以及去殖民化浪潮后,本书将目光聚焦于信息时代的转型。互联网和全球化将人类推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即时互动”状态。然而,这种连接性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气候变化、生物技术伦理、身份政治的碎片化以及信息茧房的形成。 最终,本书回归到人类的本质问题:我们是否能够利用历史积累的知识和技术,智慧地驾驭我们自己创造的复杂系统?《世界简史》提供给读者的,不是确定的答案,而是一张详尽的、经过时间检验的地图,用以导航我们共同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它邀请每一位读者,在理解了历史的深层逻辑后,参与到构建更可持续和公正的未来进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