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译丛·西太后:大清帝国最后的光芒》这本书中的“西太后”与以往任何慈禧的传记或晚清历史著作中的慈禧太后都不大一样。
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慈禧,无疑是腐败、衰落、保守甚至愚昧的“封建统治者”形象,面对近代的内忧外患、改革呼声、民众文化兴起等等,无力、无能、无为。
民间的印象中,特别是稗官野史、小说影视中的“老佛爷”更是奢靡腐化至极,而且对咸丰帝其他宠妃、光绪帝等人的迫害手段残忍至极。
《清史稿》将其列入后妃列传中,从其行文看,大限度地保持了只记其事而不褒贬一字的风格。这实际上是一种留待后世评判的态度。
那么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一个深谙中国历史文化,研究西太后的学者——同时他也是一位和慈禧有着相同爱好的资深京剧研究者,日本学者加藤徹,跳出了庐山横看城岭侧成峰的局限,从域外看中国,对西太后的一生重新解读、叙述。作者没有拘泥于正史材料,毕竟晚清的史料太丰厚;作者也没有轻信奇闻异事,毕竟谣言和诋毁对于一个末代王朝的权力者太容易。她的政治生涯,因为伴随着大清帝国的夕阳西沉,而备受人们关注。关于她的执政风格、理念来源、目标,似乎作者并未精心描摹,但一些篇章无疑给出了与以往不一样的答案。
她,到底是无能的帝国掌舵者,还是强力的权谋者?
她,究竟推动了大清王朝的世界化,还是粉碎了中华帝国最初迎头赶上的机会?
慈禧,抑或西太后,她一生的较大的梦想是什么?
宫廷政治的变与化,帝国落日中的光芒,东西方世界大博弈。
《鲤译丛·西太后:大清帝国最后的光芒》这部历史著作并未拘泥于正史材料,因为传主本身受到的非议已经严重影响了史学家的撰述,日本学者加藤徹用戏剧的笔法刻画的慈禧,会让每位晚清爱好史着迷。
加藤徹,1963年出生于东京。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语中国文学科卒业,东京大学博士。1990年北京大学访学。,曾在广岛大学任教,2006年10月任教于明治大学法学部,教授。著有《京剧》《梅兰芳》《西太后》等多部著作,其中《京剧》获三得利学艺奖。
  译者介绍
董顺擘,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人员,历史学博士。
★西太后在位期间与世界历史的转换期重合。一个时代常常只通过数人的“面孔”来表现。她,是清朝咸丰帝的妃子,生下了皇位继承人,咸丰帝死后执掌政权。西太后统治有四亿人口的大清帝国长达四十七年之久,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
——加藤徹
前 言
1 清王朝时代
2 紫禁城内
3 战争与政变
4 垂帘听政的光与影
5 西太后和两位皇帝
6 最后十年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翻开这本书,首先被吸引住的是它那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触,尤其是在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章节。作者似乎有着一种近乎残酷的洞察力,能直抵人物灵魂深处最隐秘的角落。我特别留意到他对权力斗争中那些微妙心理博弈的刻画,不是简单的正邪对立,而是充满了人性灰色地带的挣扎。例如,书中某位重要角色的决策过程,作者将其还原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权衡:是忠于传统带来的安全感,还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巨大风险?这种对“选择”的深度剖析,远超了一般的传记或历史著作的范畴,更像是一部探讨人类意志极限的哲学思辨录。阅读体验是强烈的,它迫使你不断地质疑和反思:在巨大的历史洪流面前,个体究竟能有多少真正的自由意志?那种在看似坚不可摧的体系内寻找突破口的艰难,被作者写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完后,对“历史必然性”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更为复杂的理解。文字的韵律感极佳,仿佛听着一段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层层递进,高潮迭起。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一绝,它巧妙地运用了多重视角切换,像是一台老旧的放映机,不断地在不同时间线上闪回和推进。我惊喜地发现,作者没有将笔墨集中于单一中心人物,而是通过多位配角的视角来侧面印证和丰富主要人物的形象,这种做法极大地增强了叙事的立体感和可信度。比如,通过一个底层官员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上层决策的冰冷和脱离实际;再通过一位宫廷侍女的视角,我们窥见了华丽外表下的日常琐碎与辛酸。这种“碎片化”却又高度整合的叙事策略,使得整个历史场景仿佛拥有了三维的深度和广度。它避开了传统历史写作的刻板说教,转而用一种更具沉浸感的方式,将读者“扔进”那个特定年代的肌理之中。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味作者如何在一个看似不相关的场景中埋下后续情节的关键伏笔,这种精密的布局,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叙事功底。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那就是“苍凉的史诗感”。它的文字密度非常高,信息量饱和,但又丝毫没有拥堵感,这得益于作者对历史资料的扎实掌握和高度提炼。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处理重大历史事件时的克制与精准,他没有用煽情的辞藻去渲染悲剧性,而是通过对环境、对话和人物微小反应的冷静记录,让历史的沉重感自行涌现。这种“少即是多”的叙事哲学,在处理那些关系到国运兴衰的宏大叙事时,显得尤为有力。读到关于某些重大政策失误的段落时,那种“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无力感,透过文字的缝隙渗透出来,令人感慨万千。这本书更像是一面映照时代的镜子,它所反射出的光影,既有帝国的辉煌余晖,更有其内在结构开始崩塌的清晰裂痕,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辨识度,它融合了古典文学的典雅韵味与现代白话的流畅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既有历史厚重感又不失可读性的文风。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构建场景时的光影运用,例如,将室内昏暗的灯火与窗外变幻的政治风云进行对比,这种视觉化的语言常常能瞬间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并深化主题。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重塑一种审美情趣和思维模式。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模仿书中的某些表达方式去思考问题,这说明作者的文字已经成功地在我的认知层面产生了共振。对于那些追求文学性和历史性完美结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场盛宴。它不迎合大众的快餐式阅读需求,而是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去品味文字的层次和历史的纵深,最终获得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充实和智识上的提升。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如同黄昏时分的潮汐,既有退却的无可奈何,又蕴含着暗涌的巨大力量。作者在描绘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氛围时,展现出惊人的细腻。我特别欣赏作者如何穿插大量的细节描写,比如宫廷中特有的器物气味,或是不同等级的仆役间微妙的眼神交流。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却如同精准的经纬线,共同编织出了一张宏大而又密不透风的时代画卷。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真切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感,那是旧秩序在强力支撑下,却又不断被外部冲击侵蚀的矛盾状态。叙事者的高超之处在于,他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历史的重量自然地压在读者的心头,引导我们去体会那种身处历史转折点上,个体命运的无力和挣扎。那种对逝去繁华的眷恋与对不可避免变革的恐惧,交织成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久久不能散去。整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沉郁内敛的,如同陈年的老酒,初尝平淡,回味却绵长而有力,推荐给所有钟爱深度历史题材的读者。
评分金以林研究员的这部力作依据大量丰富翔实的资料,厘清了国民党派系政治的由来、演变及相关人物的活动与作用,在人物心理刻画方面尤见功力,自出版以后颇受学界好评,曾获得社科院优秀成果奖、第四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提名奖,正如有论者所言,是治民国史学者不可不读的力作。《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本)》,1928年底东北易帜后,国民党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而在其内部仍然派系林立,纷争不断,并多次发展到大规模的分裂和武装冲突,成为民国政治史上异常惹人注目的突出现象。学界通常把它归结为“新军阀混战”,进而导致研究者地把注意力过多集中到各派军事势力的角斗上,而忽视它背后更深层次的矛盾――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
评分塑封已经破了,这很不利于图书的存放好,因为我买得有些多,不可能一次性全看完,希望京东下次能保持塑封完整。不过话说回来,这次京东图书活动真的很给力,给个赞
评分海盗的历史对于我来说相当陌生,感谢甲骨文丛书将这块冷知识区域呈现给世人。外包装一点问题都没有,很好的购书体验。
评分一直想买的一本书,罗胖推荐过的,值得慢慢阅读!
评分乔纳斯?嘉德尔,瑞典小说家、艺术家、剧作家与演员。1963年11月出生于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北部的郊区泰比,十八岁时曾想就读戏剧学院,后来改与朋友开设画廊。1985年出版带有自传色彩的第一本小说《感情游戏》,其后陆续出版了二十多部著作,同时被翻译成十三种语言。
评分这书装帧,大小,题材全不一样,水平也高低不齐,几乎不能以系列来看待,以我个人来说,比较感兴趣的都是和中国相关的,议大家只买自己感兴趣的题材,通读有所收获才是重要的,没必要贪大求全。
评分另外,真是得好好赞一下京东物流,大年初九,上午8点多订的,下午4点多就送到了,快递员很有礼貌,特别真诚!
评分《最后的大队:蒋介石与日本军人》,“白团”是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的由旧日本军官组成的军事顾问团。其成立的初衷是借日本反共军官的力量协助国民党军队反攻大陆。神秘的“白团”前后持续了18年,对台湾的军事影响较大。尽管其于1968年全部撤出台湾,并于次年2月在东京正式解散,但彼时的白团尚有23名成员,化名“白鸿亮”的负责人富田直亮则继续留在台湾,直到1979年去世前才回日本。
评分大蒙古国建立后,不断向外扩张,1217年,灭亡西辽、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一直打到伏尔加河流域,于1225年东归。1227年灭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征程中病逝。成吉思汗逝世后,由幼子拖雷监国,本来拖雷应当继承汗位,但拖雷为免纷争,于是推举窝阔台继位。传说,后来拖雷因替窝阔台饮下有诅咒的酒去世。1229年,窝阔台继任大汗,1231年征服高丽,1233年灭东真国,1234年灭金国。随后再次西征,1237年占领莫斯科,1241年兵分两路入侵波兰、匈牙利,大败德意志联军,前锋直指维也纳,欧洲为之震惊。正当此时,窝阔台逝世。远征军于是东还,后来拔都建立钦察汗国。1246年,贵由在窝阔台的皇后支持下继位。拔都与贵由在长子西征以后不和,而贵由在远征欧洲的归途中病死,拔都(钦察汗国的实力最为雄厚)作为长孙本有实力承继汗位,但他无意即位,遂提议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力挺拖雷的长子蒙哥为大汗。1251年,蒙哥继位。1254年灭大理国。蒙哥命旭烈兀西征;1258年,占领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灭阿拔斯王朝。1259年,占领大马士革。元宪宗八年(1258年),蒙哥、其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分三路大举进攻南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