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口腔医学 口腔颌面影像科分册》强调“规范化”和“普适性”,实现培训过程与内容的统一标准和规范化。其中临床流程、思维与诊治均按照各学科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及编写专家组一致认可的诊疗规范进行编写。在编写过程中不断地征集带教老师和学员意见并不断完善,实现“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本套教材的编写模式不同于本科院校教材的传统模式,注重体现PBL和CBL的教学方法,符合毕业后教育特点,并为下一阶段专科医师培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口腔医学 口腔颌面影像科分册》共47种。根据新近印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的文件要求,分为临床学科(42种)、医学人文(5种)两类。本套教材充分考虑各学科内亚专科的培训特点,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培训要求。
作者简介
王铁梅,女,现任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放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牙医师学院(InternationalCol-legeofDentists,ICD)院士,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Dento-Maxillo-FacialRa-diology(IADMFR)委员,教育部科技成果奖励及博士基金评审专家组成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影像诊断专业委员会常委,江苏省口腔科质量控制中心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京市第十二届、十三届委员会委员。
从事口腔颌面影像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主编及副主编专著3部,参编专著及教材8部,发表SCI论文及其他专业论著60余篇。
余强,男,1961年6月出生于北京。1984年7月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口腔系。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放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毕业后一直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至今,擅长于头颈部和口腔颌面部疾病的影像诊断。迄今,已发表论文80余篇(含SCI论文20余篇);主编专著2部,参编专著18部。曾作为第四完成人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2011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2010年)。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牙体和牙周疾病
第一节 龋病
第二节 牙髓病变
第三节 根尖周病变
第四节 牙发育异常
一、形态异常
二、结构异常
三、数目异常
四、牙齿其他异常
第五节 阻生牙
第六节 牙周病
第七节 牙外伤
第八节 影像学检查在根管治疗中的应用
一、X线检查在根管治疗中的应用
二、CBCT在根管治疗中的应用
三、影像学检查对根管治疗中的医源性意外的提示
第二章 口腔颌面部损伤
第一节 颌面骨骨折
一、牙槽突骨折
二、下颌骨骨折
三、上颌骨骨折
四、颧骨颧弓骨折
五、鼻骨骨折
第二节 颌面部软组织损伤
第三章 口腔颌面部炎症
第一节 颌骨炎症
一、牙源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二、牙源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三、Garr6骨髓炎
四、婴幼儿颌骨骨髓炎
五、下颌骨慢性弥漫性颌骨骨髓炎
六、颌骨放射性骨坏死
七、颌面骨结核
八、颌骨砷毒性坏死
九、颌骨磷毒性坏死
十、双膦酸盐相关颌骨坏死
第二节 软组织炎症
一、蜂窝织炎和脓肿
二、淋巴结炎
三、淋巴结结核
第四章 口腔颌面部囊肿
第一节 颌骨囊肿
一、根尖周囊肿
二、残余囊肿
三、含牙囊肿
四、萌出囊肿
五、鼻腭囊肿
六、球上颌囊肿
七、正中囊肿
第二节 软组织囊肿
一、舌下囊肿
二、鼻唇囊肿
三、皮样囊肿
四、表皮样囊肿
五、鳃裂囊肿
六、甲状舌管囊肿
第五章 颌骨肿瘤和瘤样病变
第一节 牙源性肿瘤
一、成釉细胞瘤
二、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三、牙源性腺样瘤
四、牙瘤
五、牙源性黏液瘤
六、牙源性钙化上皮瘤
七、牙源性钙化囊性瘤
八、成牙骨质细胞瘤
九、牙本质生成性影细胞瘤
十、原发性骨内鳞状细胞癌
第二节 骨源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一、骨瘤
二、骨化纤维瘤
三、中心性巨细胞病变
四、纤维结构不良
五、动脉瘤样骨囊肿
六、颌骨中心性血管瘤
七、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
八、巨颌症
九、骨肉瘤
第六章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肿瘤和瘤样病变
第一节 软组织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一、牙龈瘤与化脓性肉芽肿
二、血管畸形
三、淋巴管畸形
四、神经鞘瘤
五、神经纤维瘤和神经纤维瘤病
六、颈动脉体瘤
第二节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恶性肿瘤
一、鳞状细胞癌
二、颈淋巴结转移性肿瘤
三、淋巴瘤
第七章 唾液腺疾病
第一节 唾液腺发育异常
一、唾液腺先天缺失或发育不全
二、迷走唾液腺和异位唾液腺
三、导管异常
第二节 唾液腺结石病
第三节 涎瘘
第四节 唾液腺炎症
一、慢性复发性腮腺炎
二、慢性阻塞性唾液腺炎
三、唾液腺结核
第五节 唾液腺肿瘤
一、多形性腺瘤
二、腮腺腺淋巴瘤
三、基底细胞腺瘤
四、唾液腺上皮性恶性肿瘤
第六节 舍格伦综合征
第七节 唾液腺良性肥大
第八章 颞下颌关节疾病
第一节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一、颞下颌关节盘移位
二、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
第二节 颞下颌关节外伤
第三节 颞下颌关节强直
第四节 颞下颌关节脱位
第五节 颞下颌关节囊肿、肿瘤和瘤样病变
第九章 颅颌面部畸形
第一节 牙颌面骨畸形
一、下颌前突畸形
二、上颌前突畸形
三、上颌后缩畸形
四、下颌后缩畸形
五、双颌前突畸形
六、开猞畸形
七、半侧下颌肥大畸形
八、腭裂
第二节 颅颌面骨畸形
一、第一、二鳃弓综合征
二、Crouzon综合征
三、Treacher-Collins综合征
四、颅骨锁骨发育不全
第十章 口腔种植影像学
第一节 上颌磨牙区种植影像学
第二节 上颌前牙区种植影像学
第三节 下颌磨牙区种植影像学
第四节 下颌前牙区种植影像学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前言/序言
我认真阅读了王铁梅、余强两位教授主编的《口腔医学口腔颌面影像科分册》,获益匪浅,深感其不仅是一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精品教材,同时也是一部十分实用的口腔医师临床工作参考书,特作此序,向我国口腔医学和临床医学相关学科的广大医务工作者郑重推荐。
该书编撰基于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但不同于原教科书传统的编写模式。为提高口腔医师临床工作的实际能力,该书编写以病例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对相关疾病进行叙述和讨论,既包括常见疾病,又包括部分少见疾病,介绍了相关的知识点和拓展的新知识,密切结合临床实际,注重讨论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利于提高读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诊断能力,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该书收集了作者们多年积累的大量临床病例,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文字流畅。我相信,每一位读者均会从此书中的不同方面获益。
该书凝集了两位主编和全体编委的心血,是一部用“心”编写出来的好书。该书的出版必将在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必将为促进我国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的进步和口腔医学的总体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我愿藉此机会表示衷心祝贺。
口腔颌面影像学:现代诊断与临床实践 口腔颌面影像学作为口腔医学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分支,其发展与进步直接关系到口腔疾病的精准诊断、有效治疗和预后评估。本书旨在全面系统地阐述口腔颌面影像学的基本原理、常用技术、典型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为广大口腔医学工作者,特别是住院医师,提供一份详实、实用的学习与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口腔颌面影像学基础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口腔颌面影像学的理论基石,为理解后续的影像判读和诊断奠定坚实基础。 绪论: 介绍口腔颌面影像学的定义、发展历程、临床地位及重要性。强调影像学在现代口腔医学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其在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中的不可替代性。 成像原理: X射线成像原理: 详细阐述X射线的产生、性质、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吸收、散射、穿透),以及其在成像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深入探讨影响X射线穿透力的因素,如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和靶材等。 CT成像原理: 讲解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基本原理,包括X射线束的扇形或锥形扫描、探测器阵列的信号接收、数据重建算法(如滤波反投影算法)以及数字图像的形成。重点介绍CT在显示三维结构、区分软组织密度差异以及减少伪影方面的优势。 MRI成像原理: 阐述磁共振成像(MRI)的物理基础,包括原子核自旋、外加磁场、射频脉冲激发、磁化强度变化以及梯度磁场的作用。解释T1加权像、T2加权像、质子密度加权像等不同成像序列的原理及其在显示不同组织特性上的差异。 超声成像原理: 介绍超声波的产生(压电效应)、传播特性(频率、波长、声速)、与组织的相互作用(反射、折射、衰减)以及回声信号的接收与显示。突出超声在实时成像、无辐射、显示软组织和血流动力学方面的特点。 数字成像技术: 探讨数字成像技术(如CR、DR、CBCT)的优势,包括图像的后处理能力(如窗宽窗位调节、边缘增强)、数字化存储与传输、减少辐射剂量以及提高工作效率。 解剖学基础: 详细梳理口腔颌面部的主要解剖结构,并结合影像学表现进行对照分析。 骨骼结构: 重点关注上颌骨、下颌骨(包括髁突、关节结节、下颌升支、下颌体、下颌角、颏孔)、颧骨、鼻骨、蝶骨、颞骨等。详细描述其形态、位置、重要标志点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牙列与牙周组织: 介绍牙齿的结构(牙冠、牙根、牙槽骨、牙周膜、牙骨质)、牙周袋、牙槽嵴以及牙列的正常排列。 软组织结构: 包括口唇、颊、舌、腭、咽、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淋巴结、神经(如三叉神经、面神经)、血管(如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分支)等。 颞下颌关节: 详细讲解关节窝、关节头、关节盘、关节囊、关节韧带等结构,以及其正常的解剖关系。 影像学检查方法: 系统介绍各类影像学检查技术在口腔颌面部的具体应用。 X射线摄影: 曲面断层摄影(全景片): 介绍其原理、适应症、技术要点、正常影像表现以及常见伪影。 头颅侧位片: 讲解其在正畸、颌面外科诊断中的应用,以及关键解剖标志点的识别。 咬合片: 适用于显示牙齿、牙槽骨、腭部等。 根尖片: 用于评估单颗牙齿的牙根、根尖周病变。 颌骨特殊投照位: 如Waters位、Caldwell位、Schüller位等,用于显示鼻窦、颞骨乳突等。 CT扫描: 常规CT: 介绍其在显示骨骼结构、病变范围、累及程度方面的优势。 CBCT(锥形束CT): 重点强调其在口腔颌面部的应用,包括牙种植、正畸、牙髓病、牙周病、颌面部创伤、肿瘤等。详细介绍CBCT的成像特点、图像质量、辐射剂量以及与常规CT的比较。 MRI扫描: 软组织成像: 强调MRI在显示软组织病变、肿瘤、炎症、血管异常、颞下颌关节病变等方面的突出优势。 常用序列与应用: 介绍T1WI、T2WI、STIR、DWI等序列在口腔颌面部检查中的具体应用。 超声检查: 唾液腺超声: 适用于诊断唾液腺结石、炎症、肿瘤等。 淋巴结超声: 用于评估淋巴结的形态、大小、内部结构,鉴别良恶性。 软组织超声: 显示皮下囊肿、脓肿、肿瘤等。 影像质量控制与伪影: 探讨影响影像质量的因素,如曝光参数、体位、成像设备等,并介绍常见的影像伪影及其产生原因和避免方法。 第二部分:口腔颌面部常见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本部分将聚焦于临床上最常见的口腔颌面部疾病,系统阐述其影像学特征,指导临床诊断。 牙齿及牙周疾病: 龋齿: 影像学表现(牙体组织缺损、牙髓腔改变),不同类型龋的影像学鉴别。 牙髓病: 牙髓炎、牙髓坏死、牙髓钙化、根尖周炎(急慢性)的影像学表现,如根尖周透射区、骨质破坏、根尖周囊肿、脓肿等。 牙周病: 牙槽骨吸收(水平性、垂直性)、牙周袋形成、牙齿移位、牙根吸收等影像学特征。 牙外伤: 牙折、牙脱位、牙根断裂、牙槽骨骨折等影像学表现。 颌骨骨折与创伤: 颌骨骨折的分类: 根据解剖部位、骨折线走向、移位程度等进行分类。 影像学表现: 骨折线、骨折段移位、台阶形成、血肿形成等。 特殊部位骨折: 如下颌骨骨折(髁突骨折、角部骨折、联合部骨折)、上颌骨骨折(Le Fort骨折分型)的影像学特点。 颌面部创伤的CT评估: 显示复杂骨折、软组织损伤、颅脑损伤等。 颌骨囊肿与肿瘤: 颌骨囊肿: 牙源性囊肿(如根尖囊肿、齿留囊肿、角化囊肿)和非牙源性囊肿(如鼻腭管囊肿、骨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界限、形态、密度、对周围结构的影响)。 颌骨良性肿瘤: 如骨瘤、纤维瘤、成釉细胞瘤、骨母细胞瘤等,分析其影像学特征(膨胀性生长、边界、骨皮质破坏、骨内反应)。 颌骨恶性肿瘤: 如骨肉瘤、软骨肉瘤、转移瘤、鳞状细胞癌累及颌骨等,重点关注其侵袭性生长、边界不清、骨质破坏(溶骨性、成骨性、混合性)、软组织浸润、淋巴结转移等影像学表现。 炎症性疾病: 骨髓炎: 急性与慢性骨髓炎的影像学表现(骨质破坏、死骨形成、骨膜反应、脓腔形成)。 颌骨化脓性感染: 如颊部、颌下、颏部蜂窝织炎,脓肿形成,CT或超声可清晰显示。 鼻窦炎: 急慢性鼻窦炎的影像学表现(黏膜增厚、窦腔积液、窦腔闭塞)。 颞下颌关节疾病: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 关节盘移位、关节结构改变(骨质增生、磨损)、关节腔积液等影像学表现。 颞下颌关节炎: 急慢性关节炎、骨关节病、类风湿关节炎等在影像上的表现。 颞下颌关节肿瘤与囊肿。 唾液腺疾病: 唾液腺炎: 急慢性炎症、腮腺炎、颌下腺炎的影像学表现。 唾液腺结石: X射线平片、CBCT或超声可显示结石的位置、大小、数量。 唾液腺肿瘤: 腮腺、颌下腺、舌下腺等常见肿瘤(如多形性腺瘤、Warthin瘤)的影像学特征(位置、大小、边界、内部结构、周围侵犯)。 涎腺管扩张与狭窄: 涎腺造影在诊断中的作用。 淋巴系统疾病: 淋巴结肿大: 炎症性、反应性、肿瘤性淋巴结肿大的影像学鉴别。 淋巴瘤累及颌面部。 第三部分:口腔颌面影像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本部分将重点阐述口腔颌面影像学在各个口腔医学亚专业中的具体应用,强调其指导临床决策的重要性。 口腔种植: 术前评估: 测量骨量(高度、宽度)、骨密度、解剖结构(如上颌窦、颏神经管、鼻腔)的位置,选择合适的种植体类型和方案。CBCT在种植规划中的核心作用。 术后随访: 评估种植体愈合、骨整合情况、有无感染或并发症。 正畸诊断与治疗: 诊断评估: 评估牙齿错合、骨骼发育、颅面生长模式,确定治疗目标。头颅侧位片、全景片、CBCT在测量、分析中的应用。 疗效监测: 评估牙齿移动、骨骼变化,指导治疗调整。 牙体牙髓病: 诊断: 明确牙髓炎、根尖周炎的性质和范围,发现隐匿性病变。 治疗: 根管治疗的定位、长度测量、根管预备与充填的评估,复治的影像学评估。 显微根管治疗的辅助: CBCT在复杂根管解剖、根管穿孔、异物探测中的作用。 牙周病治疗: 诊断: 评估牙槽骨吸收程度,牙周袋深度,牙齿松动度。 治疗计划: 指导深层刮治、翻瓣手术等。 疗效评估: 监测牙周组织再生情况。 口腔颌面外科: 骨折复位与内固定: 术前规划,术后评估。 颌骨肿瘤切除与重建: 确定病变范围,指导手术设计,评估重建效果。 颌骨囊肿摘除: 明确囊肿大小、位置、与重要结构的关系。 拔牙术前评估: 特别是阻生智齿,评估牙根形态、与神经血管的关系。 口腔黏膜病: 辅助诊断: 评估黏膜下病变累及骨骼的情况。 颞下颌关节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确定关节盘位置、关节结构改变。 治疗: 评估关节腔注射、手术治疗的效果。 儿童口腔医学: 乳牙与恒牙发育评估: 牙胚发育、萌出顺序、牙列不齐的早期发现。 先天性畸形诊断: 如唇腭裂的影像学评估。 影像学报告书写规范: 强调清晰、准确、客观的影像学报告书写,包括发现、测量、诊断意见以及建议。 第四部分:新技术与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在口腔颌面影像学中的应用: 自动识别病变、辅助诊断、图像优化、量化分析。 多模态影像融合: 结合不同影像学技术(如CT+MRI)的优势,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信息。 低剂量CT与微剂量CBCT: 关注辐射剂量的安全性,在保证诊断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辐射暴露。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 本书力求内容详实、图文并茂,结合大量典型病例影像图片,帮助读者直观理解影像学特征。通过对基础理论的系统梳理,对常见病变的深入剖析,以及对临床应用的全面阐释,本书将成为口腔医学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提升影像学诊断能力、优化临床决策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