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特色:
★内容全面,经典性和前沿性相结合
★适用面广,读者对象更加多样化
★实用性强,提供大量以研究为基础的实用建议
★便于评估,提供大量与一线教学对应的评价标准
美国实行的是包括幼儿园在内的K12教育,其学前教育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位置。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引进的本套译丛是从美国培生教育集团众多学前教育领域书籍中遴选出来的精品。首批出版的8本图书中,既包括多次再版的经典著作,也包括反映美国近期研究热点的新品力作。可以说,在目前我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大背景下,这套译丛不仅可以带领我们在了解美国的学前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探知一二,还能为我们在建构具有民族文化底蕴、接轨时代精神的学前教育事业上开启一片新的视野。
《促进儿童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 基于教师的反思性实践》是美国培生教育公司出版的,美国早期教育领域在促进和培养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指导理念,并以案例的方式阐明了反思性支持方法。
《促进儿童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 基于教师的反思性实践》由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霍力岩教授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儿童社会性研究领域专家——洪秀敏副教授翻译。是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一批高水平的研究者共同翻译的智慧结晶,对于广大的幼教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促进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指南和参考手册。
道德教育不仅仅是要促进“好人”的出现,还要关照儿童对社会习俗与个人事务的认识与理解。本书基于道德、习俗和个人三个领域之间的区分与联系,描绘了0~18岁儿童道德发展的综合图景,并全面细致地介绍了各级学校该如何有效地开展道德教育。本书的作者拉里·努奇是社会认知领域理论阵营中的领军人物之一,书中不仅呈现了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的新研究成果,并且提供了大量具有启发意义的、生动的、可操作的教学案例。所以说,这是一本值得不同学段的普通教师和专门的道德教育工作者,以及道德教育研究者和心理研究者们研读的好书。
霍力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前教育研究所学术带头人,中外教育比较研究培训中心主任、教育部“蒙台梭利中国化研究”子课题顾问,北京市幼儿园园长领导力培训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比较学前教育、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学前教育评价、学前教师专业发展等。出版或翻译《学前比较教育学》《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蒙台梭利教育法》《童年的秘密》等著作。其独立编著的高校文科教材《学前教育评价》获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参与编著的高校文科教材《比较教育》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在《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学前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教育部“九五”专项课题 :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法,全面提高幼儿素质(主持人)、 教育部“十五”专项课题 :多元智力理论与幼儿教育改革(主持人)。
译者序
第一章 导言/001
第一部分 道德和社会性发展/004
第二章 定义道德领域/005
一、道德和社会习俗/006
研究证明/007
二、道德和宗教规则/008
对天主教的研究/009
对犹太教和非天主教的研究/009
道德和宗教研究小结/012
三、个人领域/012
四、儿童道德的社会经验起源/013
儿童对道德和习俗侵犯的反应/013
成人对道德和习俗侵犯的反应/014
社会互动和个人领域/015
总结/016
五、道德的复杂性/016
领域重叠/016
信息假设/017
六、总结/018
第三章 道德、习俗和个人领域的发展/019
一、个人领域中与年龄相关的变化/020
初等教育早期/021
初等教育中期/022
初中教育时期/022
高中教育时期/023
个人领域和习俗领域间的动态发展/023
二、社会习俗概念的发展/024
初等教育早期(水平I,学前班~2年级):习俗是对可观察到的社会规则的反应/026
初等教育中期(水平II,3~4年级):否定习俗,认为其是经验性规律/026
初等教育末期(水平III, 5~6年级):确信习俗是为形成社会秩序基于权威形成的规则,对社会系统概念
有初步的具体理解/026
初中教育时期(水平IV,7~8年级):否定习俗是规则系统中的一部分,习俗是权威者的命令而已/027
高中教育时期:确信习俗对社会系统的调节作用,习俗是社会的构成元素/028
三、儿童和青少年道德概念的发展/030
对分配公正/公平的认识的发展/031
利害认知的发展/032
道德发展研究成果总结/034
四、发展与跨域的相互作用/034
五、总结/035
第二部分 学校和教室中的社会生活:建立道德发展的基础/036
第四章 学校和教室作为道德机构:规则、准则和程序/037
一、儿童关于学校规则的概念/038
规则与道德/038
教室里的社会习俗 /039
二、教师权威和对违规的领域适宜回应/043
三、总结/044
第五章 通过学校氛围和发展性纪律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046
一、建立道德氛围/047
道德发展和情感/047
道德发展和社会情感氛围/049
二、通过纪律促进儿童的道德和社会性发展/051
通过解决社会问题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052
通过明智地使用后果法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056
三、总结/058
第三部分 通过学业课程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060
第六章 用学业课程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基本原理/062
一、目标/063
二、基本原则/064
三、实践/067
教学形式/067
根据领域鉴别和分类问题/068
建构有效的发展性讨论 /069
四、人际交往讨论:九个良好交谈的原则 /070
谈判式讨论/070
交流式讨论/070
帮助学生准备参加富有成效的讨论/071
开展讨论时常见的问题/073
五、总结/074
第七章 在初等教育阶段(幼儿园~5年级)用学业课程发展儿童的道德和社会性/075
一、道德领域/076
低幼年级(幼儿园~2年级)/076
小学中等年级(3~5年级)/078
二、社会习俗领域/082
低幼年级(幼儿园~2年级)/082
小学中等年级(3~5年级)/083
三、个人领域/084
低幼年级(幼儿园~2年级)/084
四、综合领域问题:习俗-道德领域/086
第八章 在初中教育时期(6~8年级)用学业课程发展儿童的道德和社会性/089
一、道德领域/090
社会探究/090
数学/094
二、社会习俗领域/096
社会探究/096
三、个人领域/101
文学/英文/101
第九章 在高中教育时期用学业课程发展儿童的道德和社会性/106
一、道德领域/107
数学/107
科学/108
二、社会习俗领域/110
视觉艺术/110
三、个人领域/112
美国文学/112
四、把道德、习俗和个人领域结合起来(促进领域协调)/113
美国文学/英语/113
社会学习:美国历史/118
课程拓展:服务学习,“公平贸易”/122
第十章 结语/124
参考文献/126
译者序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儿童的道德教育。但什么是道德?个人领域和社会习俗领域与道德又有着怎样的区别与关联?这些是开展道德教育要回答的基础问题。20世纪80年代,特图列尔(Turiel)等人在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认知领域理论,将社会规则或事件分为道德、社会习俗和个人三个领域。本书的作者拉里·努奇(Larry Nucci)是该理论派别中的重要研究者之一。作者在书中不仅从理论上介绍了道德、习俗和个人领域的差异,而且详细地介绍了儿童是如何理解和认识三个领域的差别的,以及儿童在每个领域中认识的发展变化。除此之外,作者在书中详实地介绍了如何在学校里通过学习环境和学业课程促进儿童的道德和社会性发展,所涉内容包括道德领域、社会习俗领域、个人领域和领域重叠问题。
本书第二部分告诉我们,学校和班级里的社会生活是儿童道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对于学校和班级里的规则我们有必要从道德、习俗和个人三个领域进行区分处理,对于学生的违规行为我们也应该做出与相应领域适宜的回应。我们既要避免把社会习俗和个人领域的问题都当作道德问题来处理,也要防止忽视道德领域的问题,将其简化为社会习俗或个人领域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作为,通过班级道德氛围的形成和纪律的正确使用来促进儿童的道德与社会性发展。
在书中第三部分,作者在介绍如何在学业课程中渗透道德和社会性教育时,细致地分学段(从幼儿园到高中)和分科目(数学、科学、视觉艺术、文学/英语、社会探究等)一一进行了介绍,结构上纵横交织,内容上深入到对一个个具体的课例进行剖析与示范。所选择的案例都可谓经典,能给读者很大的启发。而且,每个教学活动案例中都详细地说明了目标、教学步骤、提问方式、家庭作业或课堂写作任务,以及延伸拓展活动,能够给我们组织道德教育活动提供很好的参考。
可以说,这是一本研究性与实用性兼具的好书,不仅适合道德教育和儿童心理研究者阅读,更适合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的普通教师和专门的道德教育工作者参考。书中每一个教育建议和详实的课例都值得从道德理论、课程方案设计与教育方法的运用上深思与借鉴。从这个角度上看,作者拉里·努奇(Larry Nucci)在这本书中可谓是达到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幼儿园到高中教育圆融贯通的境界。
这本书的翻译是团队分工合作的结果,团队负责人为冯婉桢。各章节的分工如下:致谢和第一章,冯婉桢;第二章,冯婉桢,胡晓慧;第三章,陈南希;第四章,党天天;第五章,王晶;第六章,张梦雪,冯婉桢;第七章,崔雨秋;第八章,康亚军;第九章,许梦婕;第十章,冯婉桢。最后,冯婉桢从头至尾校对审核了全书,章誉和陈凯鑫也帮助审阅了书稿。
感谢整个团队的付出与努力。
由于学识不逮,译稿中难免还有错误与偏差。如若有错误与偏差,由冯婉桢负责,并请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感谢编辑的认真工作与及时沟通,对保障本书的翻译质量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感谢原书作者拉里·努奇(Larry Nucci),在翻译此书的过程中,我们对道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有了更多的了解与思考。
真心希望这本书能对中国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希望我们的教育工作能更加细致,依据道德、习俗和个人领域的差异与联系区分对待学生的发展与表现,并对学生的行为做出领域适宜的回应与引导。期待我们能在中国学生的本土文化与学业课程中挖掘出自己的经典教育案例,并与西方教育工作者对话与分享。
译者2015年9月17日
我是一位全职妈妈,每天都在为两个孩子操心。老大已经上幼儿园了,老二也快到上学的年纪了。我发现,教育孩子不仅仅是让他们学会认字、算术,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特别是道德方面,我总是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时候,我会发现孩子之间发生一些小摩擦,比如争抢玩具,或者因为一些小事互相指责,我总是教他们要“分享”、“要谦让”,但效果似乎并不是很持久。我总是在想,有没有一种更系统、更有效的方法,能够帮助我引导孩子建立起真正的同理心,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并且在面对冲突时,能够用更成熟的方式去解决?这本书的标题,“‘好’远远不够”,让我感觉它可能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它暗示着“好”的背后,还有更深刻的道德内涵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引导。
评分我对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一直关注着国内外的教育前沿动态。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令人振奋的事情。“‘好’远远不够: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这个主题,恰恰触及了我一直以来思考的核心问题。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培养出既有独立思考能力,又能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下一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强调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训练,而对儿童的道德情感、道德判断、道德行为的形成过程,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指导。这本书的引进,我相信会为我们带来国际上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道德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评分最近在思考如何帮助孩子建立长远的价值观,而不只是停留在眼前的“乖”和“听话”。我总觉得,如果孩子只是因为害怕惩罚或者渴望奖励而表现出“好”,那么一旦外部条件改变,他们的行为也可能随之改变。这让我感到不安,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拥有内在的道德罗盘,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好’远远不够”这个书名,简直就是说出了我的心声。我迫切地想了解,这本书会如何解释“好”的局限性,又会提供哪些更深层次的方法,去引导孩子建立起真正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让他们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担当的人。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想起我小时候的一些经历。我记得,小时候大人总是教育我们要“听话”,要“懂事”。但有时候,我并不理解为什么这样做就是“对”的,只是出于对权威的服从。长大后,我才慢慢意识到,真正的道德,并非仅仅是机械的遵从,而是一种内化的理解和选择。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正是在提醒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孩子表面的“好”,而是要深入挖掘,引导他们去理解“好”背后的原因,去建立自己的道德判断标准。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清晰的思路,告诉我如何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有智慧的引导者,帮助孩子从“被要求的好”走向“主动的善”,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做出真正符合道德原则的选择。
评分作为一个曾经被传统教育模式所困扰的学生,我深知“形式主义”教育的弊端。很多时候,我们被要求做到“好”,但却不知道为何要这样做,也不知道如何真正内化这种“好”。这本书的标题,“‘好’远远不够”,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希望。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像是一种呼唤,呼唤我们去关注儿童道德发展的真实过程,去理解他们内在的心理需求,去引导他们建立起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颠覆性的观点,帮助我们打破旧的思维模式,探索出真正有利于儿童道德成长的教育路径。我非常想知道,如何才能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去追求“好”,而不是仅仅为了迎合外界的期望。
评分作为一名教育类图书的编辑,我深知一本好书的价值。当看到“培生书系·学前教育精品译丛”这个标签,以及《“好”远远不够: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这个书名时,我立刻感受到了它非同寻常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种教育理念的革新。在当前社会,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孩子行为上的偏差,或者在面对道德困境时显得无所适从。这背后,可能正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在“好”这个层面上做得不够深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科学、系统、且富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有效地引导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强大的道德力量。这本书的引进,无疑是对中国学前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补充和提升。
评分作为一个在教育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和介绍时,内心是既兴奋又审慎的。兴奋的是,教育界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培养新一代的道德品质,而“‘好’远远不够”恰恰点出了当前教育实践中可能存在的误区。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过于注重行为规范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孩子内在道德情感、道德推理能力和道德意志的培养。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维度,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道德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促进”的论述,这表明它并非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强调了一种互动、引导的过程。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有操作性的策略和方法,帮助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道德潜能,引导他们走向更成熟的道德发展。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给正在为孩子道德启蒙而焦头烂额的家长们送来了一束及时雨!我一直觉得,教会孩子“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简单地告诉他们“要乖”、“要听话”,但却忽略了背后更深层次的道德逻辑和价值判断。这本书的标题就直击痛点,“‘好’远远不够”,这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共鸣。我一直担心,如果只是停留在“好”这个浅层面上,孩子可能只会为了获得表扬或者避免惩罚而表现出“好”,而一旦脱离了外部的约束,他们会不会就失去了内在的道德驱动力?这本书似乎给了我一个更广阔的视角,让我去思考如何真正引导孩子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道德价值观,而不是仅仅模仿表面的“好”。我非常期待能从书中学习到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孩子道德发展的具体方法和理论支持。
评分我对家长的育儿焦虑感同身受。尤其是在道德教育这块,很多家长和我一样,都会感到迷茫。我们希望孩子善良、正直、有责任感,但有时候,具体该如何去做,就变得模糊不清了。有时候,孩子会问一些我们难以回答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这个人要做这样的事情?”或者“我这样做是不是真的对?”这些都让我们意识到,仅仅告诉孩子“要做好人”是远远不够的。这本书的标题,“‘好’远远不够”,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作为家长在道德教育上的盲点。我非常渴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学习如何更科学、更深入地引导孩子,让他们不仅仅是“看起来好”,而是真正懂得道德的含义,并在生活中践行它。
评分这本书的主题,让我联想到最近社会上的一些讨论。关于孩子的品德培养,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人强调规则,有人强调榜样,但似乎都没有一个能够完全令人信服的答案。而“‘好’远远不够”,这个提法,就显得非常深刻和有洞察力。它暗示着,我们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解,可能需要超越表面现象,去触及更本质的层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儿童道德发展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基于这些研究的教育实践建议。我尤其想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更巧妙的方式,去引导孩子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他们的同理心,以及建立他们的道德勇气。
评分书的质量都很不错,你快递还给力,最近买了很多的书了,我都很满意,要慢慢的学习,慢慢的品味。
评分非常喜欢,给个好评吧
评分多次购买,配送及时,值得信赖
评分书高贵啊,还没细看。开卷有益。
评分叫姐姐姐姐姐姐姐姐
评分多次购买,配送及时,值得信赖
评分包装非常好,送货非常快
评分急着要用的,不滿减还是挺贵的。。。
评分我买的这本书,孩子说很好很全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